三国志关羽列传在军事上.甚至性格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推崇?

关羽为什么会成为圣人呢?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孔子和关公。P.S.:我并没有说“关羽为什么是圣人?”而只是说“关羽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我就是想知道历史人物那么多,为什么会去美化他,他有什么特别的呢? 恕我多嘴,看到现在的答案没一个正面回答LZ问题的。历史上名将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关羽成圣?为什么不是韩信、岳飞、秦琼、等等等等?
按票数排序
二爷的优势是其他武将比不了的,挖坑跑路:)。第一,杀人亡命,黑社会背景。第二,义气当头,报效曹公。第三,草根出身,傲上不凌下,底层人民喜欢。第四就是本人的一生确实过于传奇和令人遗憾——襄樊之战战败不久,曹操吕蒙就都死了,这是非常偶然而容易引发小说家联想和底层神棍附会的事情。接着刘备张飞很快死去,三国前期最牛逼的一帮人基本随着二爷的死被一勺烩了,于是现在三国杀的神关羽有亡命必杀技。其他几个题主说的著名武将吧,伍子胥太刚烈了,人民喜欢皇上不喜欢。岳飞吧,过于苦大仇深,不太接地气。韩信吧,贵族范儿太浓。秦琼善终了,不具备悲剧色彩,不符合“受难封神”这个造神原则。说来说去,还就是二爷最讨人喜欢,封神几大因素都具备了,简直就是美国梦啊。他白手起家,出身不高,最终成为汉朝前将军。他心怀天下,对下层人好,藐视权贵。他对敌人讲究原则,报效曹公,感怀张辽,有骑士精神。他武功出色,有乱军从中斩杀对方统帅的纪录(这个也非常逆天)。他对君主忠诚不二,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再一次投奔刘备(这点没几个人能做到)。他战功赫赫,襄樊之战打的曹操差点迁都,如果不是东吴捅刀子,汉朝说不定就复兴了。他最后气壮山河地一死,衣冠冢在蜀汉,身体在东吴,头颅在北魏。他不封神就怪了。
关羽的圣人之名和孔子不是一个体系里的。关羽因为很能打仗,又特别忠诚,所以很容易被君王树为典型。在唐宋的时候就已经在祭祀里被供奉了,但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地位。后来,宋末元朝的时候,“升官”为王,供奉他的寺庙也多了起来。民间流传他很多的故事,包括一些史书的记载,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所以比较容易赢得大家的敬佩。元末明初有了小说《三国演义》,关公的形象更是大加分,简直是才德俱佳。后来明、清的君王为了鼓励这种忠诚的性格,也有意地拔高了关公的形象,当时关公已经从王“升级”为“帝”了。总之关羽是在各种因素下在1000年的时间里逐步达到今天这个地位的。而且儒道释三家竟然都有供奉关公,真是非常厉害,这跟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也有关(君王的影响及各种外来教本地化、及几个教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下面是一个关羽地位的列表,可以清晰看出他的地位如何随着朝代更迭而变化。来自wikipedia,贴在这里供参考:北宋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北宋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北宋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北宋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南宋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
淳熙十四年(1187年)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
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清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清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清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清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清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固然,关羽的“忠义”是其超凡入圣的必要条件,这毕竟是一种在现在看来高尚的不自然的情绪,需要一些寄托,但是诸位把关羽的入圣简单的归结为忠义二字,并以此推断是统治阶级的宣传所致,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关羽因忠义而入圣,仅仅是明代才起的端倪,而清代方才确立,却有明清政府树立榜样的痕迹,但诸位想想,即使现在,那些去关帝庙中朝拜的人们,哪个在关羽面前求的是忠义二字?而古代,民间的关羽崇拜,又怎可能是因为忠义?关羽在古代和在现代的神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其所司者,其实不过是人们内心所渴求之平安二字而已,正因为人们对平安渴求之强烈,所以对其信仰也就愈发深厚,而统治者不过是顺应潮流追封称号,让其不能成为反对统治的理由而已。关羽的神化在隋唐之前就有端倪,但是并非很突出的形象。关帝崇拜的几次发展,虽然与佛道儒(按照传说演绎的顺序)的诠释、政府的追封不无关系,但是每次大规模的扩张,并为人更加广泛的接受,都是在动乱之时,宋初虽然政府就希望以关羽之形象来表现忠烈,但是到北宋末年北方动乱后,关羽方才在北方被民间大范围接受。明代初年封十庙,祭祀不同的神灵,关羽在其中并不突出,而到了明中晚期,关羽已经超越其他地方性神明,成为全国崇拜的神。对关帝最推崇的人群里,除了平民普遍祈求平安外,商人、军人和结社组织为最甚,在传统社会,这些行业被认为不稳定,所以最需要寻找庇护。在族群中,现在我们称为客家人的祖先的先代移民对关帝的信仰最为虔诚,现在南方的关帝崇拜,多为他们带去并传播的,北方的关帝和南方的妈祖,他们有着相似的功能,对他们的共同崇拜,是客家人作为先代移民的历史痕迹,而古代的移民,所面对的困难现在难以想象,于是对神灵庇护的渴求尤为强烈。而关帝显圣的故事中,最有名的几个,几乎都是跟平安有关的,比如关羽向元城县尉预言靖康之祸,比如帮助吕宣问与失散四十余年的母亲团圆等,也有很多关羽助战之传说,比如明代东南沿海多流传关羽在抗倭战争中的显圣事件。一个神话角色被神话甚至入圣,必然要加上一些超越常人的美好品德,作为榜样被人们推崇,但是这并不是说,抓住一个典型角色,按插上各种好品质,编一些神话故事,就能把一个角色变成“圣”,否则关羽也不一定就是这样的典型角色了。关羽作为守护之神,其本身满足了传统社会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满足人们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对平安的渴望,于是被民间崇拜,这才是其入圣之原因。至于关羽为何被认为是平安守护神,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因为掌握的资料不足很难说出具体的过程,个人觉得可能与荆州一代当时流传的鬼神“关三郎”有关。而地方神如何成为国家神,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忠义当然是重要原因。说忠义不如保平安,但对从事危险行业的人来说,讲义气互相照顾是平安的最大保证。帮派成员一旦被捕,则必须讲义气不能出卖其他成员。历代帝王看中了关羽的忠,帮派组织看中关羽的义。自古既是君臣又是结拜兄弟的本身就极少,关羽是少数把忠义二字统一的一个人。当然历史上忠义的也许不止关羽一个。但关羽的故事又非常特别。他战败投降曹操,然后又反了曹操去追寻刘备,但在华容道又放了曹操。这应该说是一种很特殊的忠义的表现形式,和普通的观念有所不同。因为其特殊,反而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关羽真正是忠义得不能再忠义的一个人。除了忠义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关羽的形象好。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段历史,故事动听,在底层传播力强大。关羽的外形非常有特点,红脸长胡子绿衣服拿一把大刀,往往旁边还有个黑脸周仓,一个没什么特点的关平。古代民间的塑像技术往往粗陋的很。但只要有了这几个特征,其他不管画成什么样子,老百姓都能认识。韩信长什么样?岳飞长什么样?一般人多半就说不上来了。关羽是个逆袭的屌丝。他出身低,据说是卖枣的,也有说是杀了人逃亡。斩华雄的时候被袁绍瞧不起,多亏曹操力保。最后成为蜀汉第一上将。这故事对在贫困线上生存的普通人很有吸引力。
关于和诸葛亮被神化,只是人们对某种美好东西的寄托而已。不是关羽也许是别的什么人。所有的神话起到的都是这个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当生产力不断进步后神话衰落的原因。关羽、雷锋、格瓦拉其实在公众中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有人希望看到一个神,有人希望自己是神。今天,人们的这种心理被商业化的偶像所取代。
借用郭德纲的话:丫忠义
对于关羽的圣人之名,是对其忠义的表现,忠君,是封建社会一直推崇的社会价值,需要一个榜样,而三国演义中关圣人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百姓已经将其当做忠君的榜样和明星,被历代君王慢慢的推崇为圣人变为必然。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我们最早熟悉关羽的事迹往往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但这本书是在元明时成型的,换言之,不是它的出现造成了关帝信仰的流行,而是关帝信仰的流行影响了它的叙事。所以,在讨论“关羽为什么会成神”时,《三国演义》的参考价值是比较低的,仅仅适合作为一种“民间故事演化集合”来看。下面仅就看过的一些材料说说我的看法,或有讹误,求轻喷。最早关于关羽的传说,总是和“水”发生关系。比如他曾在故乡杀死恶霸官吏,被通缉,逃亡,水中观音帮他把脸变得通红,才顺利过关。被问及姓名时,因顺口说了个“关”,从此就姓了关。比如他的生日是五月十三日,每到这天都会下雨,据说是因为他要借雨磨青龙偃月刀,故而民间称之为“磨刀雨”。即便是在《三国志》里,也有不少他与水的内容:赤壁前夜单独率领水军行动;围樊城水攻于禁;被命名为关羽濑的浅滩;等等。关羽的出生地是哪儿?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那里有中国最大的盐湖“解池”,水神信仰极其盛行,关羽击退解池妖怪的传说和戏剧,至今还能在当地看到。所以在一开始,关羽是被家乡人当作水神崇拜的。山西最出名的是什么?晋商。解池盐自汉代以来就是政府的专卖商品或统制商品,到了三国,解池附近安邑出身的卫觊向曹操进言,主张实行食盐的统制专卖,此后,受政府委托从事盐业的山西商人开始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后来更是把生意发展到金融业,成为支配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而关羽的水神信仰,就在这一商业活动过程中,逐渐具备商业神的性质,慢慢辐射到全国。商人交易,最看重什么?平安、忠诚、信义。刚好,关羽都具备。现在去四川省自贡市,还可以看到一座盐业历史博物馆,前身就是关帝庙,也是当年的山西商人会馆。如果以上论述成立的话,那么起码在关羽死后不久,关于他的信仰就已在民间发展起来了。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期,囿于材料不足,暂时无法对关羽的成神之路作清晰梳理。有看过一条材料,说是唐末有一位和尚在梦中将关羽父子引入佛教。还未考证是否属实,若然,则算是最早有关关羽与佛教发生关系的记录。关羽正式受到册封,要等到宋徽宗那会儿。有意思的是,短短二十一年间,就被追封了四次。幸福来的太突然。考虑到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这样的频率未免过高。比较正常的解释,就是被外敌欺负多了,求安慰。关羽能打、忠心,合适。后面高宗、孝宗又各封了一次,同样原因:树偶像以振人心。至于为什么此时关羽是属于道教的神,一是因为宋徽宗就一资深道教粉,二是因为道教收神一贯来者不拒,而且越本土越好。关羽撞枪口上了。再往下看,有元一代,就封了一次。一直到万历、崇祯那会儿,才又封了两次。有趣的是,又是朝运不振时封的。看看崇祯给的封号——“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翼汉”,是不是隐隐约约透露了他的一点小想法呢?到了清代,封的频率更高了。有知友说是因为岳飞被贬低故而关羽被抬高,此说或许成立,但暂时还没看到特别有力的证据。但是,论资格、辈分,关羽都远胜岳飞。况且,真是要回避,关羽一样不适合被封神。他读的什么?《春秋》。复九世之仇啊。他干的什么?忠于汉室,戮力杀贼啊。从不引起不必要联想考虑,姜尚、秦琼等是不是更稳妥点?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在用生命自黑?只能说在当时,关羽信仰已经非常普及。关羽被封神,也成了一项政治任务。统治者所需的,只是不断放大他的“忠义”属性而已。就像后来的雷锋,他做的什么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忠义”和“为人民服务”就是个slogan。关羽和雷锋就是代言人。记住slogan,相信slogan,就是自己人。在政治上不断抬高关羽,相应的,民间也在各种故事中塑造了关羽。《三国演义》的前身是什么?一堆平话和杂剧(按李商隐的诗,则唐代就有相关的口头演说了)。我们今天熟悉的那个绿帽子、红脸蛋、美须髯、青龙刀的关羽,是在那里头慢慢清晰起来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因为他有故事、够忠义,所以耐得起改编、神话和传播。具体的牛掰履历,姬萌叔已经数过了,不重复。题主提名的其它几位也是有故事的人,但就是没关羽这么耐改编,为什么?私以为:韩信在忠义这一点上,表现不够连贯。秦琼在结局这一点上,实在太过圆满。岳飞倒是在出身、经历、武力、结局各项和关羽等量齐观甚至犹有过之,但也还是差了点意思。因为他没上面几位给人一种“古人感”。离明清两代的人太近了。看看那些受欢迎的演义,都反映出老百姓非常统一的趣味:遥远的动荡时代,一位无人能敌的盖世英雄,忠肝义胆,轰轰烈烈之后轰然倒塌。关羽是最符合这一模式的存在。被传说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懒得换了。所以,总结一下:关羽为什么会被封神?因为他本身就足够传奇,而且冤死的结局,也符合老百姓由同情而崇拜至封神的基本模式。怎么被封神的?先是在家乡成为水神,后来借助晋商,逐步成为商业神。唐末开始与佛教发生关系,宋末出于政治考虑,正式被册封。随后元、明、清,追加不辍,在政治上形成无可撼动的地位,成为横跨儒、道、释三家的大神。相对应的,民间故事也一直在演化其事迹、拔高其形象。在这两条大线的交叉作用下,关羽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关大帝。
关羽是满清时期被捧得最厉害,清朝三百多年统治之后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关公庙,原因在于:在这之前,政府捧的都是岳飞,而岳飞是抗金名将,也就是说是民族英雄。作为非汉族政权,满洲当然不能捧一个民族英雄,只好找一个人来代替岳飞,这个人就是关羽。
山东一人写春秋,山西一人读春秋
首先我想说,中国历来的崇拜对象都是受官方控制的,比如北魏时期的佛教和道教。我个人知道关羽被定为圣人是在清朝。康熙时期,民间有很多反清势力,如“朱三太子”等一些邪教,康熙为了引导舆论,以正视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就包括立圣人。入关之后就已经定了文圣人为孔子,但武圣人一直未定,不过有三个备选项——伍子胥、岳飞、关羽。伍子胥为兄报仇,杀楚平王,合了孝道却反了臣道;岳飞更不用说,当初就是岳飞抗金,否则可能满人早多少年就入关了,忠孝两全可惜对象不是金;关羽称得上忠孝节义于一身了。其实官方立圣也好,发展宗教也好,本质上说最后都是为了驯化百姓,利于统治。(儒家如果不讲三常五纲能被独尊?同样影响力但代表了劳动人民利益的墨子到秦汉时期就不怎么吃香了)。相反的例子还有三武一宗灭佛。所以康熙立圣人也一定会顺应这个思想,首先是对自己无害,其次是利于统治。所以楼主说的韩信、岳飞、秦琼等,为什么关羽能成圣人就是这个道理。忠孝为先、功绩次之。不知道这些能不能回答楼主的问题。我在补充一点。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很多人说关羽的武功和忠义完全是吹嘘,被后人美化,这是不客观的。首先他的武功是不用说的,温酒斩华雄、颜良文丑也都丧生在他手上吧,其次单刀赴会这气度也是没的说。至于忠义可能有演绎成分,但不留曹营也可见一斑。这就像选拔干部,首先你得个人实力够,在一堆95分的人中间选干部,可能组织者会有别的考量,但是你如果只有60分,那就别想了。
这明明是地方淫祀上升为正统的国家信仰的一个显著例子,明明简单的问题,扯那么多作甚?炫耀自己历史学知识吗?
统治阶级需要一个宣扬忠义的标杆,经过筛选以及长期的塑造,使得关二爷成为了关圣人,在一定意义上讲孔老夫子成圣也有很大的统治阶层塑造在里面
神是我们自己造出来膜拜的 而且用户的思维会对造出来的神呈现斯德哥摩症候群现象
关羽在中国被奉为佛教的伽蓝菩萨。伽蓝神是寺庙的守护神,《西游记》中有关于佛教各个菩萨称谓的描述。
关羽的武圣是清朝康熙年间评的,当时有三个人选:伍子胥、岳飞和关羽。但伍子胥报仇之后鞭尸,失了臣道。岳飞打的是金,也不予考虑,当时康熙正在看关羽灯下观春秋的京剧,觉得关羽挺帅,就定了。
我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不过好像听说是这样的:当时是文圣是孔子毫无异议,武圣是谁没有统一说法,然后是康熙钦定的武圣是关羽,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伍子胥,另一个是关羽。然后他们翻人物传记,发现伍子胥发达了以后,曾经把他的仇人的尸体挖出来鞭尸,这种行为是很让古代那些尊重祖宗的人鄙视的,然后他就被排除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文圣武圣都是统治者封的,封完了是要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按照我刚才的思路,题主所说的人,韩信,岳飞什么的,都是有一些“自身缺陷”而不利于统治阶级树立典型用的。比如说,韩信一开始是项羽的人,后来郁郁不得志才投奔的刘邦,在统治者看来这是不忠的表现;再比如,岳飞,皇上12道金牌催他回来他都不回来,这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统治者当然不希望树立这样的一个典型,然后让他的武将们都学习岳飞这样,多不利于统治啊,还有一种说法是,岳飞当时是抗金,抗击外族,但是康熙他们就是外族啊,就是金啊,所以当然不能立抗金英雄让大家学习啦~~小妹读史不精,有不对的地方,还望不吝赐教
常人希望有个忠实的朋友君主希望有个忠诚的奴才就这么简单
重义气,老百姓尊敬他。
之前答过类似问题,搬过来:关羽之所以称为武圣,我认为并非由于他是将才,或是帅才,主要是由于他的武德,现在的话就是职业操守。正如圣人孔子,他也不是做了很大的官,或者有什么超人的政绩,主要是他的言行,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如果要评分为十分满分的话,关羽在各方面评分如下:武德:10勇武,对应题主说的将才:9统兵及战略,对应题主说的帅才:8先谈后两个。关羽勇武,相信反对的人不多。不要说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即使是几百人的黑社会对砍,能在劣势情况下,冲到对方大佬身边杀了对方,并且还能全身而退的,也是难之又难。之所以拿不了满分,是因为放在历史长河之中,这样的战功并不能说唯一。下面列举几个,与关羽也是难分高下的:常遇春: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乘的船搁浅,陈友谅手下勇将张定边直冲到朱元璋船边将要活捉朱元璋,这时常遇春一箭射死张定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但是自己船却搁浅了,他乘败退下来的船只再战。这一战扭转了局势,朱元璋一跃成为群雄之首。薛仁贵:征高丽时主将张士贵被围,薛仁贵单身营救,砍杀敌将,降服余众。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射杀三人将,其余人慑于神威全都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军中遂有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突厥阿史那元珍反唐,见到薛仁贵尚在生,突厥人大惊,下马罗拜后逃跑。仁贵追击,斩首万余级,俘2万余人。秦琼: 李世民与敌对战,看到对方有看不顺眼的大将(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就叫秦琼出马,旧唐书记载:“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关羽只做成功过一次,对秦琼来说是常规任务。这真个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至于统兵及战略,关羽同学这科分数不高,主要是竞争对手太厉害了。8分的其中1分,是因沃金说的,季汉史料不全,有不少战绩没有记载而补上的。因为从结果看,关羽镇守荆州,最大的战功也只是围城打援,水淹七军,但最终城没攻下来。至于与李通、乐进、徐晃、文聘的战斗,史书不详,但即使算最大战果,也只是击溃,并没有歼灭,于疆土也没有太大的改变。试列一下史上的名帅,论战绩,关羽比任何一个都是差距明显的: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攻城70余座。有人认为白起是沾了强秦的光。但白起面对的是多国联军,差不多每次都是以少胜多的,同一时间与秦齐名的齐国,就是败在多国联军之下,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而白起坚持不出战的那场邯郸大战,也是秦国大败告终的。韩信:战绩为灭魏、徇赵、胁燕、定齐,最后围困项羽于垓下。刘邦的江山就是他打下来的,犹其是他的对手是以叛军打败强秦正规军的项羽,更显含金量。卫青:六胜匈奴,最终彻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逐渐向西北迁徙。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徐达:败陈友谅,克张士诚,大败元将扩廓帖木儿,把蒙古骑兵赶出中原。以上对比可以看到,放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武勇或战略,关羽都不能算是出类拔萃。而能称武圣,关键在于武德。在未知刘备去向时降曹,但并不磨洋工,杀颜良以报效曹操,得知刘备去向后甘愿舍弃荣华富贵,冒着生命危险去投奔。这些事迹,其他人难以碰到,即使碰到,也难像他那样做得好。还有一点是不杀降,水淹七军之后,粮食不够,白起、薛仁贵、常遇春在同样情况下都有杀降的劣绩,而关羽却始终不这样做,虽然也因此导致他最终的失败(粮食不够导致围樊城失败,拿了吴国的粮食,让孙权有了借口)。作为统治者角度,设立武圣的目的是想让他成为楷模,让手下的人去学习。武将的勇武、战略、武德三者无疑都是重要的。但前两者归属于天赋太高,想学是学不来的,而武德是可以学习,并且对统治者来说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再厉害的人,武德不行,在背后插你一刀,那才是致命的。关羽在军事上.甚至性格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推崇?_百度知道
关羽在军事上.甚至性格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推崇?
提问者采纳
有一种说法个人认为可信度很高:中原唯一有武圣称号的原是岳飞,民间颇有信众,清朝统治者因不喜欢曾与自己祖先多次交战的岳飞在民间拥有神一般的地位,于是另外策封了关羽为另一位武圣并大力宣扬美化关羽,久而久之,造神运动成功了。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我的感觉不是因为他的战力,而是一个义子,过五关斩六将;弃曹挂印奔刘备,华容道放曹等等。
不他一点不失败。反而是个有勇有谋的大将。推崇是因为在我们中国一直一礼和义为主体 而关羽也是一个极其讲义气的人为刘备赴汤蹈火终生未娶只是收了一个义子关平。后来世人将关羽比做忠义的象征。
因为他讲义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羽在军事上.甚至性格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推崇?_百度知道
关羽在军事上.甚至性格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推崇?
提问者采纳
有一种说法个人认为可信度很高:中原唯一有武圣称号的原是岳飞,民间颇有信众,清朝统治者因不喜欢曾与自己祖先多次交战的岳飞在民间拥有神一般的地位,于是另外策封了关羽为另一位武圣并大力宣扬美化关羽,久而久之,造神运动成功了。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1条回答
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他的忠义值得国人的推崇传承。中国的英雄人物基本都是不成功的比如孔子:在他生前游列各国宣传他的思想都没有国家启用他的思想,知道500年后的汉武帝才废除百家独尊儒家一直直到1949年后岳飞:民族英雄最后也被杀文天祥: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最后也死了
我们推崇他们主要是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代表,虽然他们不成功但是他们的精神代表了中国人应该传承,他们就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榜样
麻烦采纳一下,点下手机右上角采纳回答在手机显示时间和电池电量下面的采纳回答
因为他的忠心。明朝之前包括明朝的汉族皇朝,武圣是岳飞,但是岳飞是抗金的,清朝是后金,所以清朝改武圣为关羽,因为关羽只有忠心,啥都没有。清朝让人们只终于朝廷就好,不用管其他
清朝给关羽上的封号最多,还加上财神了,武财神
关羽为人正直,侠义心肠,义薄云天,忠心耿耿,武艺超凡。过五关斩六将的大气凛然,英雄本色,谁人能敌。三国多看看就知道了……
因为他不仅忠厚,而且他很懂得节约,且不说刘备给他的衣服他都舍不得穿,单说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连麻药都不舍得用
因为他是“正统”皇叔的手下,所以推崇
三国演义的吹捧
因为他们因为关羽是财神,其实关羽是忠神
1忠义2炒作
气质与忠心
不完美的才是最美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帖子主题:见微知著——关羽败亡的真正原因
共&1157&个阅读者&
工&&分:3939排&&名:0劳动点:3919排&&名:0发帖数:118
军号:6510655 工分:393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见微知著——关羽败亡的真正原因
文章提交者:西瓜刀110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对于关羽败亡荆州,现在众说纷纭。演义说的大意论,现在流传的阴谋论等等。然而真正的原因也许很简单。仔细品味关羽失荆州这段记载,其实基本能看出其中真正的原因的。 首先说下当时的大势。刘备借荆州,以荆州为大后方攻取西蜀及汉中,于曹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做为荆州所为的被借方东吴的态度是什么呢?首先,肯定的是东吴一直想要收回荆州,因为荆州关系到东吴的存亡问题。但是孙权为首的东吴集团也很清楚之势。连刘抗曹是。所以虽然对荆州早有图谋,一直耿耿于怀,但从“借”给刘备到最后的荆襄战役开始整整8年时间,每次计划都止于嘴上,期间却有好几次于曹魏开战。其中有主动进攻的,也有孙吴率先挑起战端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分析下当时的局势就可以看出,孙权想取荆州,但是顾忌重重。想要,但前提必须是有非常好的机会,最好是能兵不血刃,和平收回。尽量不要为取荆州于刘备大动干戈,损耗实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以演义中说到的一个地方,孙权先使人向关羽联亲,结果被关羽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驳回。关羽就这么没大局观,目中无人到离谱了吧。孙刘联合抗曹这是两家的基本国策,孙权做为一方君主,谁能容忍这个。后面很多人说到关羽败亡跟说的这句话有很大关系估计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当时关羽不是这么表态,以孙权的顾忌真要武力收回荆州估计还不一定。 下来来具体看下整个荆州战役,真正说下关羽败亡荆州的原因。 首先,从时间上看,关羽从镇守荆州到丢失荆州败亡整整7,8年时间。做为一方守疆大将,关羽应该抓紧时间扩充军备,筑城建墙。训练士卒,招揽人才,广施恩义,安抚百姓。用7,8年时间做这些事情应该是完全足够的,但关羽做的怎样呢?只能说一句:很差很糟糕。 战以兵为先。先说荆州的士兵。先不说这些年荆州兵数量没有显著增长,这可以理解为兵在精不在多。只说这群荆州兵的素质。 当时的具体情况,关羽从樊城撤兵,他的士兵数量很难考证,就取一个最小值,应该在三万。从他们与吴军接战开始(吴军第一波渡江兵力为三万,加上后续部队,最多不会超过五万。除去留守荆州,公安等郡的士兵能与关羽北伐军接战的不会超过四万。所以两军人数并没有太大差距,甚至有可能关羽还占优势一些。)期间短短几个小时关羽军就剩三百人。不由人想起《亮剑》中的一段话“就算三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就是三万个木头桩子给吴军砍,是不是也要砍很长时间?更何况面对的是关羽训练了近十年,刚刚打完襄阳大胜的精锐之军。所以只可能是除少数战死外,其他的全部投降了。 这些精锐士兵为什么如此快速的投降,有人说因为周围“四面荆歌”,荆州已落入吴军手中,关羽军的亲朋好友都在呼唤。那就可以问一句,留守荆州的军民为什么那快就劝说自己的亲朋归降东吴,东吴当时并没有威逼他们啊。这能不能说明关羽在荆州军民心中的地位呢?另外,关羽军中没有孤身一人的士兵吗?每一个都有亲属吗?每一个亲属都在荆州城里吗?三国时期,城市发展并不怎么样,很多底层军民家都在农村里。这些士兵为什么也要投降呢? 调动士兵士气,尤其在危急关头,给士兵信心,令他们有作战的勇气。这是为帅者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为什么关羽就不能让这些追随他多年的士兵有信心战胜东吴,重新夺回荆州呢?这些士兵短的几年,长的可能超过十几年跟在关羽身边,难道几声乡音就能让他们背叛自己的主帅吗?况且吴军也没说谁不投降就杀死谁的亲人,也不会这么做。如果士兵们真的尊崇关羽,信任关羽,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蜀汉,为关羽一战。但是他们没有。这只能说明虽然关羽经营荆州多年,但荆州军民思想上并不以蜀汉为正统。他们不想为蜀汉而战,更不想为关羽而战。 这种情况下,不提田横五百士,差距太远。就说当时的袁绍河北军,袁术的安徽军,吕布的并州军,他们在覆灭前,也有很多死士为袁氏兄弟,为死战不退的,而没有出现像荆州兵这样溃逃的现象。再说下被笑作纸上谈兵的赵括,被秦军围困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尚能组织起一次有效的冲锋给秦军以重创(长平一战虽然赵国失败损失45万之众,但秦也是元气大伤,修养了整整一代人才恢复过来)直到主帅赵括阵亡后才停止抵抗。赵括做为一名军人能做到这样,起码也尽到了军人的本分。再回到看,虽然客观上有吕蒙“四面荆歌”的影响,但造成关羽大难来时的主要原因是,他平时对荆州军民缺少思想教育,少恩寡义,荆州军民大多数心里并不认可蜀汉及关羽,关羽苦心经营多年的这支军队完全没有信仰,不知自己为何而战。 凡兵上义。关羽军的士兵们并不以自己是正义的一方,顶多各为其主。这样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顺利时尚能耀武扬威,一旦情况危急,立刻就会树倒猢狲散。
上面说的主要是关羽的荆州兵的信仰士气问题,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支军队的责任感如何。关羽出兵樊城,他知道孙权随时可能进攻荆州,故令人沿江修筑数十座烽火台。按理说这一安排是非常合理的。通过烽火台加强了北伐军于荆州留守军的联系,使之能互相呼应,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但糟糕的训练,涣散的军纪再一次重重的惩罚了这支军队。 如果不是非常时期,为何要建烽火台?如果驻守烽火台的士兵平时有良好的训练,拥有真正军人必备的责任感和警戒心,怎会让从东吴方向来的所谓的客商到烽火台休息?怎会轻易接受贿赂?即使让他们暂时停靠一下,又怎不会仔细搜查下对方有没武器?烽火台的重要性比今天的边防哨所更重要,你可以随便问问边防军战士,哪个敢放陌生人进哨所坐坐?如果说一个烽火台这样,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个别现象,有害群之马。但沿江数个烽火台都这样,为什么呢?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只能是关羽的责任。如果他平时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各项军事行动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怎么可能发生这种可笑的事情?辛辛苦苦修筑的预警系统不仅没为荆州守军提供任何作用,反而成了麻痹守城友军的工具。 再说荆州城内守军,怎么可以三更半夜时候只听城下喊几声就打开城门,此举让我们怀疑关羽的荆州军知不知道什么叫纪律,懂不懂战争常识。在那样的夜里,如果关羽略懂兵法,即使自己回荆州,后面又没什么追兵,他都应该在外面逛到天明再进城,更别说一些下级军官了。汉武帝刘彻曾经出城打猎,回来了晚一点,守城军官即使听到皇帝名字都拒不开城,而且那时汉朝敌人匈奴还离的很远,不属于临战状态。这才是能打胜仗的军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荆州,守军如此肆无忌惮,半夜随便打开城门,真的无法想象这是一支经过长期训练的正规军。就是很多民团土匪的几率也应该比这更好一些吧。 荆州多年没有发生战事,又是富庶之地,相信荆州兵的身体都是强壮的,武器都是精良的,格斗技巧也是高超的。因此打了襄阳,围了樊城,灭了曹魏七军,震惊了许都。为什么这样一支身体强壮,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从大胜到完败,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就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士兵没有信仰,没有纪律,没有警惕性,缺少血性,总结就是没有精神。而决定这支军队的精神的就是他们的主帅关羽。 这样的军队是属玻璃的,虽然很硬,但太脆。胜利时目空一切,失败时一泻千里。 有人说关羽失败是缺少人才,手中没有大将。刘备的四虎上将,魏延等都没没在荆州。那就问一句了,刘备的文臣武将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想当初刘备兵不过满千,将不过关张时,都可以吸引,请来,留住大批人才,关羽身为荆州之主(相当于当年的地位),管理几郡土地,数十万人民,经营多年,怎么就连一个人才都吸引,培养不出来呢?兵是刘备留下的,将也是刘备派来的,还要关羽做什么? 刘备这个人亲和力超强,很少有人比得了,也不说曹操,孙策这一方霸主,也是四世三公。就说吕布吧。吕布杀了董卓,被西凉兵迫离长安时,不说单人独骑也差不多了。而吕布返回并州老家后很快组织起一支可以和曹操抗衡的军队,这支军队战斗力超强不说,还包括了陈宫这样的谋士,高顺,张辽这样的大将,而且这些人都对吕布忠心耿耿。 再反过来看关羽,关羽这些年在荆州都在做什么啊? 有人说荆州人才都被之前的刘备,曹操,刘表抢光了。开玩笑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贤能的人即使千里外都可以吸引过来,无能的人即使对面住的是诸葛亮也不会认识。再退一步说即使真没有流动人才,只能就地取材,人才在关羽接手时确实一个都没有了。设想一个人20岁成才,关羽在荆州7年多,当年13岁到20岁这些孩子也该成年了,他们全是饭桶吗? 还可以说关羽性格孤傲,招揽不到人才也是正常。那咱们再退一步,如果他能用好刘备留给他的这些人也算合格了。但刘备这些老臣怎么看关羽呢?身居要职的能降的都降了,为何关羽会落到如此众叛亲离的地步呢? 世人都骂傅士仁,糜芳失节。但仔细看看这是为什么。傅士仁基本没提到过啥,但糜芳是什么人?糜氏兄弟从徐州开始跟随刘备,几经磨难,无论刘备如何狼狈,落魄。糜氏兄弟始终不离不弃,誓死追随。而且刘备称帝后,糜芳又是正宗的堂堂国舅,前途似锦,投降东吴对他有什么好处?即使糜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如非万不得已,他也没理由投降孙权啊。 真正把他们逼到投降绝路的,并不是东吴,恰恰就是咱们的荆州主帅关羽。 再看刘封。世人都骂刘封不义,但为何刘封宁死不弃刘备,却对关羽见死不救呢?先看下当时的形势。刘封接到求救时,荆州,公安,南郡已全部失守,关羽北伐军也基本全军覆没,仅剩几百人在麦城苟延残喘,并且被数万吴军重重包围。而整个荆州附近只有他刘封一支刘备集团的部队,一座小城上庸,几千兵而已。 此时即使刘封倾全城兵马去救关羽,有多大胜算就出关羽?这样最大的可能就是由于兵力不足就不出关羽反而把自己也陪进去,再连带丢掉刘备在荆襄的最后根据地上庸。所以从大局上看刘封不出兵是有道理的。 就算刘封舍命救出关羽,对形势能有什么改观?是能重新聚集四散奔逃的北伐部队,还是能收复荆州呢?为关羽一个人的生死,而令一座城池,数千军民冒那大风险,值得不?如果荆州还在关羽手中,情况危急,急需救兵,刘封还会按兵不动吗?有不少人居然搞笑的认为关羽丢荆州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封未出兵,完全是因果关系都没搞清楚。失荆州一役从大局看来,不仅无过,反而有功。起码他保住了上庸,避免了军队的无谓牺牲。 再退步就当刘封不救关羽有其私人原因,因为和关羽不和睦。但为什么就和关羽不和睦呢?按理说关羽做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刘封巴结都还来不及,不可能主动得罪关羽。因为关羽提出过义子不可立,这估计是一个原因,但不会是主要原因。因为在那个嫡出,庶出都有极大区别的年代,刘封能够得到刘备的赏识,会愚蠢的身为义子而于刘备几个亲自挣储吗?不仅关羽,恐怕满朝文武包括刘封自己都不会支持。刘封因此与关羽交恶的可能不大。最大可能估计和糜芳,傅士仁情况差不多,关羽平时做为实在令人受不了。 再假设,刘封不顾一切救出关羽,上庸也运气好的没丢。是不是就是一件好事呢?首先,刘备要怎样处置关羽?偌大荆州,数万精兵,只关羽只身而回,是否要追究责任呢?顾军法还是顾兄弟情?不处置关羽,让他做什么?像关羽想的那样?刘备再给他几万人马去夺回荆州,报仇雪恨,军心能服气吗?他关羽有这个能力吗?这些人马再折进去怎么办?把关羽闲置在家,他闲得住吗? 所以关羽于荆州共存亡应该是他最好的结局了。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但他关羽只是打了败仗吗?他是全军覆没了,他一个人可以是一座青山吗?关羽本身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资本了。 身为主将的关羽在荆州丢失,全军覆没的时刻已经不应该在偷生了。当邮轮,尤其是军舰沉没的时刻,舰长往往会让水手们逃生后自己与舰艇一同沉没。因为重大的责任不可以来第二次的。当你选择挑起这副重担时就应该负起自己该有的责任,应该有与之共存亡的决心。《亮剑》中的营长张大彪在冲锋前向团长保证“我不敢说一定攻得下,只能保证如果攻不下,突击队没有一个人会活下来!”实实在在,不轻敌,不吹牛,完成任务在,完不成人也不在了。这才是真正的军人。对比下关羽,接受任务的时候,给刘备留下一句“万无一失”,真失手时却不顾一切地逃命。 荆州军百分之99都不愿意为关羽而战逃跑了,而仅剩的这几百誓死追随他的战士,关羽真的就让他们去死了。他下达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命令,令王辅,赵累带部分士兵掩护,他自己带儿子关平逃跑。这样做,即使他最后他跑出来了,手下士兵也会为其全部殉葬,所做一切不过是为保住他关羽一个人的命罢了了。自己犯的错让大家来为他承当,自己的命值钱,别人的命不值钱。那他关羽人人称颂的“义”字何在呢? 如果关羽真的逃回成都,他有何脸面见刘备呢?项羽输掉了自己创下的基业,尚且“无颜见江东父老”,关羽输掉了大哥刘备的基业还有脸偷生,还想着让再给他兵马报仇,关羽也太“单纯”了吧。一支军队的性格是由其统帅决定的。一个懦弱的主帅是不可能带出一支坚强的军队,为大将者应该有“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的气度,这样才能在混乱中稳定军心,令自己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判断局势,争取扭转战局或将损失减少到最少。但关羽如何做的呢? “关公闻言,怒气冲塞,创口迸裂,昏厥于地”。其他人都还没惊慌失措,关公自己就昏倒了,将士们看到主帅如此,军心能不乱吗?如果仅是这样,关羽醒来后正确分析下形势,果断取舍,争取正确的行动,此时北伐军仍然有救。但关羽却方寸大乱,胸中全无半点主意,此后一错再错。终于兵败身死。首先,他不知道总结自己错误,只一味埋怨别人用诡计骗他。难道他没听过“兵者,诡道也”这句经典话吗?被别人骗了也只能怪自己无能。但他却不这么想,居然派人去荆州向吕蒙问背盟之罪。但吕蒙见到关羽的使者来问罪时,心里估计都笑死了。是谁先不顾信义,借了荆州一直不还的,还骂我家主公是狗,有什么脸面来问罪的。但真正大将之才的吕蒙不仅没有为难关羽的使者,相反好吃好喝的招待,然后让使者看了荆州和平安定的大好景象。派人去向吕蒙问罪本来就够愚蠢的了,当使者回来回复情况后,关羽居然想不到封锁消息以稳定军心。结果这些本来就无心恋战的士兵们知道了荆州情况后,逃走无数,最终不可收拾。 夫战,勇气也。战争胜负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调动己方士气的同时,尽量消耗对方的士气。吕蒙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以士气为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反观关羽,似乎从未考虑过军队士气的问题。其一举一动无不在军队士气已经低落的情况下进一步瓦解自己的军心士气。所以他的军队逃跑百分之99也绝非意外之事。 关羽最令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放不下的那一身骄傲吗,目空一切。当然骄傲本身并没错,可怕的是没那种自知之明的无能再加上骄傲就是灾难了。即便到了最后关头,如果他能听王甫之言,也许还有机会逃出一命,但我们的关公还是骄傲的“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到这里真是令人狂晕。真所谓: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整个三国演义可以看得出真正推崇的也就诸葛亮和关羽两人。无数别人的好的事迹牵强附会的强加到这两人的头上。然而关羽的败亡荆州一役,连演义作者都无法为他圆滑过去。期间的点点滴滴都透露出关羽在整个战役中的无能。结合后来刘备的起兵报复和诸葛亮为蜀汉的大局规划,这些年流传的刘备,诸葛亮阴谋论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关羽失荆州,真正失误的是关羽本身,而且不仅仅只是所谓的“大意失荆州”。结合正史中关羽的一些描述,关羽的性格缺陷,领兵作战能力确实可以说是很差很差。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26本帖已赚金币: 0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见微知著——关羽败亡的真正原因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3115排&&名:3701劳动点:72875排&&名:0发帖数:5956
军号:80125 工分:193115
/ 排名:370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本来懒得驳这个帖子,难为楼主这么认真的回,我就继续给你“探讨”一下:1、历史区当然是以正史为主了,演义貌似好多人瞧不起,关羽失荆州部分确实和正史部分吻合度比较高,恰好正史遵循的也是人类公认的三观;2、关羽在荆州付出的努力是你这个水平的人难以想象的,刘备从荆州带走多少部队去取益州?诸葛、张飞和赵云又从荆州带走多少部队?关羽在带走这么多部队的情况下,还能训练出数万部队,还能北伐,包围襄阳,包围樊城,水淹七军,你说说,这都是什么样的水平的军事将领?3、关羽的荆州军都是当地的荆州人,东汉末年,荆州受到黄巾起义和诸侯混战的影响较小,世代居住的农民当然亲戚连着亲戚,你的意思难道荆州遍地都是孤儿,这些孤儿只要关羽好好训练,都会成为敢死队,都不会受到公安县和江陵城被东吴占的精神影响?你这个说法太搞了。至于还没有到江陵城,关羽身边就没有剩几个人了,只能说明荆州军全部溃散,不能说是哗变,至于荆州军为什么会溃散,一是因为已经知道吕蒙善待在江陵城的军队家属;二是因为关羽仁慈,没有对荆州军封锁吕蒙善待江陵的消息;三是荆州军的心态因此变了。4、至于士兵信仰以及文官和普通士兵的关系,你看看我的三国系列贴就明白了。在这再给你简单说说:A士兵打仗是有目的的,要么为了生存,要么为了统一的理想,荆州军的士兵不缺吃,不缺穿,就缺理想,他们没有匡扶汉室的兴趣,凭什么要为你关羽死战?B我说的诸葛看中的蒋琬和费祎两大文官,不但是诸葛去世以后的丞相接班人,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正好就是荆州人,是荆州文官的代表,连荆州士族都对北伐敷衍了事,你凭什么要求普通百姓一样的士兵卖命北伐?你当他们都是机器人?克隆战士?5、刘封虽然帮不了关羽北伐,帮不了关羽收回江陵,但是可以帮得了关羽逃亡。刘封的处境陈寿说的很清楚,位置尴尬而不自知。刘封没有想到,因为自己不救关羽,干爹会杀了他。6、刘备取成都,是因为刘璋太弱。取汉中,文是法正谋划,武是黄忠卖力。但是此两人以前都毫无名声,大家可以认为是刘备的影响力。而关羽的名声一直伴随着刘备,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刘备剿灭黄巾、豫州剿匪、攻打袁术、对抗吕布的所有军功,都是靠关羽和张飞建立起来的,再加上关羽斩颜良,这在曹魏阵营是什么名声啊!张辽和徐晃为什么和关羽关系好?这叫惺惺相惜。7、整个三国时代,你再拿出几个像关羽这样能威震华夏的?吕布和马超曾经牛过,打过关羽这种仗没有?8、水淹七军,确实靠的是天气,怎么没有把荆州军淹了呢?9、孙权的联盟问题实在是懒得谈了,我只说 荆州军溃散的这么迅速的原因,也是因为孙权的盟友偷袭,又善待荆州军家属,让士兵们以为不过是联盟两家为了土地闹纠纷,又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你死我活。就是关羽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孙权直接杀了,他也会认为孙权夺荆州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定会放了自己。至于以后怎么再夺回荆州,那还要看刘备和诸葛的意思。10、刘备死后,愚蠢下作的孙权再度在诸葛的主持下恢复了联盟,小把戏不断的孙权就把诸葛瑾父子派往荆州方向驻守,就想总不至于诸葛亮会杀自己的亲戚吧。孙权真是个小人做派。11、孙权向关羽求亲,这个行为本身是不是调拨离间呢?应该去到成都向刘备提亲。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35993排&&名:850劳动点:432246排&&名:594发帖数:1413 军号:2451061 工分:435993
/ 排名:850
左箭头-小图标
老兄说了半天,结果反而侮辱了曹丞相,因为曹丞相被一个很差很差的人逼的要准备迁都,可见,曹丞相的能力也是很差很差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77608排&&名:1962劳动点:261550排&&名:1618发帖数:5478 军号:1003310 头衔:战略捣蛋兵 工分:277608
/ 排名:1962
左箭头-小图标
只能说骄兵必败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939排&&名:0劳动点:3919排&&名:0发帖数:118
军号:6510655 工分:393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上朋友观点咱一一为你解释下。1,关于荆州一战正史和演义描述的相差无几,而且最主要的是,演义本身就是一支大肆歌颂关羽的,即使以这样的出发点来描述,也无法掩盖整个战役关羽的失误。反过来看,真正的事实,关羽表现也许比上面说的还要糟糕。3,这个说法一点不搞。古今中外作战主要靠的是士兵,其中以军队的精锐士气有直接关系。而决定这个的最主要就是统帅的作用。一支军队迅速全面的哗变,谁敢说跟主将没有关系。4,士兵信仰,尤其是古代士兵信仰确实不能和今天的相比,但起码的作战勇气,信心士气这些东西无论古今都是最基本通用的。连这个都做不到同样是作为统帅的责任,跟地方有什么关系?至于所说的文官和普通士兵作用能比吗?这是作战,不是讨论战略问题。5,再仔细看下当时情况,刘封能救得了吗?即使有机会救这种风险值得冒不?孟达一个谗言能让刘封不救关羽,那为何后面孟达以刘封生命安全叫刘封叛刘备,刘封都不干呢?其中意思大家自己体会了。6,这个就有点搞了,取荆州也许有关羽的份,但建立蜀国的征蜀中,取汉中跟关羽有半毛关系。这些战役靠什么打赢的?曹魏孙吴都是白痴吗?7,真正阅读一下关羽的真实记载,他做过的事迹影响真有那么大吗?关羽能力真有这么牛逼吗?8.水淹七军,这其实上是关羽真正拿得出手的唯一一次统兵作战。但其间的过程并没那么夸张。真实上只是恰逢其会,是天灾。大雨连绵,江水暴涨。于禁庞德北方兵不适应实战,而关羽所率荆州兵习惯水战。关羽布置也算可圈可点,但主要靠的是士兵。但就是这样一支大胜之后的精锐之师到迅速溃败直至全军覆没,期间的原因难道更不值得大家思考?在看孙权。荆州一直是孙吴志在必得的。因为这关系到孙吴集团的生存。荆州不在手中,长江天险孙吴就去了大半。刘备集团一直也承认荆州是“借”。而此时蜀汉刘备集团已经发展到有攻灭曹魏的局面。这个时候再不取回荆州,蜀汉一旦灭了曹魏孙吴还能保全吗?孙刘联盟,本身就是以势联合,以各自利益为优先,连孙尚香联姻都是政治婚姻,当局势已经发生变化,刘备已经强大,这时候的联盟对于孙吴还有何意义。再加上关羽本身就不把孙吴看做自己的盟友,要不谁会以狗来侮辱自己盟友方的领导人。反过来怪孙权背信弃义有何意义?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3115排&&名:3701劳动点:72875排&&名:0发帖数:5956
军号:80125 工分:193115
/ 排名:370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开篇好像要走正史谈,走到中间分析部分没有依据,最后干脆彻底演义了;2、“关羽从镇守荆州到丢失荆州败亡整整7,8年时间。做为一方守疆大将,关羽应该抓紧时间扩充军备,筑城建墙。训练士卒,招揽人才,广施恩义,安抚百姓。”关羽在荆州的几年,其实正是其个人能力全面提升的几年。3、“关羽军中没有孤身一人的士兵吗?每一个都有亲属吗?每一个亲属都在荆州城里吗?三国时期,城市发展并不怎么样,很多底层军民家都在农村里。这些士兵为什么也要投降呢?”这个说法太搞了。4、“关羽的荆州兵的信仰士气问题”你太高看荆州人了,荆州人的个人道德素养还行,要说进取精神,实在就提不成了,诸葛看上的蒋琬和费祎都没有进取精神,你要求荆州普通士兵,太难为他们了。5、“世人都骂刘封不义,但为何刘封宁死不弃刘备,却对关羽见死不救呢?”刘备夺取汉中后,本集团郡太守以上级别的人,或者在级别上能指挥郡太守的只有四人,诸葛、关羽、张飞、刘封。刘封不救关羽就是孟达的谗言。6、“就算刘封舍命救出关羽,对形势能有什么改观?”曹魏和东吴集团都认为刘备集团能打仗的只有关羽一个名将。所以孙权吓得要杀关羽。7、“如果关羽真的逃回成都,他有何脸面见刘备呢?”100%关羽要亲统大军报仇雪恨,关羽都能从曹营中以天神般的威名回归落魄的刘备,他怎么能没脸回成都呢?8、“关羽的性格缺陷,领兵作战能力确实可以说是很差很差。”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一个北方旱鸭子,能水中擒于禁、抓庞德,那是什么能力?关羽是有性格缺陷,但荆州丢失的根本原因是孙权鼠目寸光,卑鄙无耻,拿关公拒绝孙权求亲来当说辞是很离谱的,何况孙权来说亲本身就目的不纯。调拨离间的把戏很明显。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6条记录]&分页:
&对见微知著——关羽败亡的真正原因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关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