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十五年之后的晋西北 山西洪洞县志移民姓氏载

忻州有哪些旅游景点
忻州有哪些旅游景点 10
忻州旅游景点介绍
忻州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五 台 山;雁 门 关;赵 杲 观;芦 芽 山;禹 王 洞;娘 娘 滩
  杨忠武祠;古城代县;阎锡山故居;奇村温泉·顿村温泉;老牛湾
忻州其它旅游景点介绍:
忻府名胜  忻州明代城楼:忻州城原有四门,城门上均有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由于历史的原因,仅有北城门楼幸存于今。城楼总高28米,宽七间,深四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层,暗三层),歇山式屋顶,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城楼阳面三层高悬一巨大匾额,上书“晋北锁钥”四个雄伟浑厚的大字。整个城楼,红柱蓝瓦,画栋雕梁,富丽堂皇,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登高俯视,市区景观,尽收眼底。抬头远眺:南倚石岭、赤塘之险,北扼忻口、云中之隘,位居全晋后藩,他当交通要冲,定襄、静乐分峙东西,宁武、雁门环山拱后,既为三关内障,更属四塞要地,由此才知“晋北锁钥”四个大字的分量。以“锁钥”形容山关要隘的只有两处:一是山海关的联语:“两京锁钥无双处,万里长城第一关”;再就是忻州北城楼上的匾额:“晋北锁钥。”然而山海关还经过人为的修葺加工,而忻州则纯粹是自然地貌,更为难得。  元好问墓: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元陵砖砌拱形大门门额上书以“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迹。元墓一侧,碑碣林立,详细记载着先生的生平业绩。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岁能诗,20岁写下《箕山》、《琴台》等诗,名震京师。31岁中进土,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专事著述。他的诗歌创作颇丰,被认为是“少陵(杜甫)之后无此作”。史学方面,他作为金朝元老,编成了野史《壬辰杂编》、《中州集》等,成为后来编纂金史的重要史料。元氏家族庞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经过历代修茸,保存完好,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容书院: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  貂蝉故里: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忻口战役遗址:忻口是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保卫太原的重要屏障。它依山傍水,铁路、公路从中通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初期著名的忻口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忻口战役纪念碑在忻口村北一里处的公路旁、战备窑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书;“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备窑洞在忻口村北的后沟至红崖湾,1935年至抗战爆发前,用款11万余元,共筑成窑洞47孔。每孔窑洞宽约3米,高约4米,深约20余米。石头水泥结构。洞门若城门状,门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号”字样的横匾。忻口战役进行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些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郝梦龄将军指挥所设在忻口后沟的第九号战备窑洞内,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曾在这里指挥作战。10月15日夜,郝将军偕同第54师师长刘家骐从这里出发,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同在疆场壮烈殉国。罪证碑是指日军侵占忻口后,分别于忻口村和下王庄村的公路旁,为炫耀其“战迹”所立的两通石碑。立在忻口村东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下王庄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队建之”(背面)两通石碑,这无疑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原平名胜  天涯石鼓:从原平市驱车东行十余里,过滹沱河大桥,即是天涯山风景区。重峦叠嶂,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诗人无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莲花山麓,有原平市著名古庙石鼓神祠。据县志载: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现存石鼓殿牌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可以肯定,神祠最迟创建于元代。在石鼓神祠周围,还有石人瀑布、滹沱吞食、早种晚收、天涯扫雪等景观。  五峰山:五峰山距原平市区26公里,旧为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山门悬匾“五峰圣境”。接官厅面宽三间,内部陈设唐代以来各种佛像45尊。圣母殿亦为三间,有圣母等塑像六尊。传说,此圣母由原来民间贤淑善良的线姑娘坐化,主管风调雨顺,座下一眼山泉,历史上原平境内逢有大旱,乡民多来此处祈雨,流传众多美妙的故事。而令,这里风景优雅,成为人们欣赏大好河山的旅游圣地。寿宁寺内,还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笔“五峰化宇”真迹。五峰山外围练家岗村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济寺。寺庙座北向南,创建于唐,重修于宋,建筑完整,其中正殿为宋代建筑。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五台山中心区宋代彩塑别具一格,跟太原晋祠宋塑属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围佛像艺术的典型实物。大殿内,还保存有宋、明时期木雕像150余尊,姿态各异,刻工精细。殿内悬有联匾,上书:“宝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五峰山周围,是原平市杏子的集中产区。每逢杏熟季节,香飘十里,吸引着许多远方商贾。  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  朱氏牌楼:亦名朱氏石坊,位于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阳武村。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武访畴10岁丧父,32岁中进士,仕途顺利,为官清正,颇受好评,晚年讲学于西河书院。武访畴母亲朱氏,阳高县人,28岁时丈夫不幸亡故,朱氏矢志守节,抚育孤儿,享年73岁。武访畴为官陕西时,朱氏曾随衙居住,经常教诲儿子做官要做好官,是被礼教认为标准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道光十五年,清宣宗圣旨特加“旌表”。朱氏牌楼原为三座,现存两座,主楼座落于村中,配楼建于村外,两牌楼均为石建。其主牌楼为四柱三楼,总高10.54米,面宽15米。牌楼面宽三间,主体由四根霸王柱承负支撑,霸王柱之间镂雕二龙戏珠雀替联接,活龙活现,雕刻精致。上下檐额雕有二十四孝图案,并配雕龙凤花卉等吉祥之物。朱氏牌楼,远看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十分壮观;近观玲珑剔透,雕镂精细,工艺逼真;细析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用材恰到好处。实属山西省境内石雕艺术之精华。河曲名胜  河曲护城楼:位于河曲县北城墙下的北园村中。城楼单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21米,南北宽20米,高12米,为砖石结构。楼门前有一约高三米的大月台,楼内结构为九窑十八洞。楼顶长18米,宽约17米,四周均有垛口和了望孔。楼顶原有寺庙一座,其大部已拆,现存照壁一通,其正面雕一大“佛”字,背面雕一大“镜”字。并留有“乾隆丙戌岁”等款式。护城楼为晋西北唯一留存之精华,其造型之朴实,结构之严谨,艺术之精湛,确系古代砖石建筑之结晶。  天桥急流:在晋陕峡谷中黄河水面时宽时窄,形成许多险滩和急流,天桥急流便是其中之一。天桥急流,位于河曲县石梯村和水寨岛之间,全长20公里。峡深水涌的急流,边绵不绝的峰峦,构成一幅壮观的奇景,使人惊叹不已,心旷神信。“雾迷浪”险滩,横拦在峡谷中部,河心屹立着几座犬牙交错的巨石,急流从石洞冲击,浪花飞溅,水雾腾空,遮天蔽日,令人生畏。天桥村附近,冬季积冰成桥,冰桥下急流滚滚,涛声震耳,故而谓之“天桥”。大桥急流下游,现已建成天桥水电站。  岱岳殿:岱岳殿,位于河曲县城东五公里的岱岳殿村西南梁上。坐北朝南,南北长65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中轴线建筑四层,现存各种建筑15座,除日月宫为砖砌洞外,其余均为木结构。据碑记,此寺创建年代,最晚为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以后历代修复。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大部为明清所遗。该寺各殿壁画,分门别类,绚丽多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石径禅院:石径禅院,位于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创建于民国八年。石径弹院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寺庙东北开一小门,过砖砌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佛洞的悬空石径,其长百余米。登临五径,俯视黄河,河水波涛汹涌,咆哮万里,惊心动魄。两岸百丈峭壁,俨然屹立。相传峭壁上仍有大禹治水的痕迹。弥佛洞,坐落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土原上。是河曲古刹中的奇迹。它的大部分是两层共七排砖石砌成的拱形窑洞,内供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弥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黄河开放,垂直河面约有百丈之高,是峭岩倒挂、飞鸟难栖的绝地。  海潮庵: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南门外。创建于大明万历年间,明末被农民起义军烧毁,清顺治年间重建。海潮庵随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寺庙坐北向南,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寺外山环水绕,古槐参天,寺内松柏常青,香烟缭绕。海潮庵风景秀丽,气势宏伟,寺内佛像栩栩如生,石质栏杆工艺精细,壁画、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记载了寺庙的历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其它县区名胜  西河头地道:位于定襄县西河头村,于1947年动员五百余人经40昼夜挖成,在打击阎锡山军队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已开辟为旅游景点。地道全长10里,三条大干线由东向西,五十多条支线纵横交错。地道分三层,二层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地道有出入口、出击口、卡口、翻口、迷魂阵、迂回枪眼、暗枪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装置设施,能防水、防烟、防毒。  万家寨引黄工程:位于偏关县万家寨,其右岸与内蒙准格尔旗相邻,是一项大型跨流域引水项目,也是山西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位于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茸,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间年间的建筑。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南殿为文殊殿,殿内残留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内壁四围有金代壁画,现存总面积约90平方米,完工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宫廷画师王逵所绘。壁画内容,都是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题的。西壁所绘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东壁描绘了养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绘制了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他们的故事;南壁绘有楼阁人物和供养人像,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无论帝王将相、宫妃才女、小农工商,还是宫廷楼阁、磨坊酒肆、旗仗车辆等,都是北宋社会的形制。其中许多画面应该说就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与永乐宫壁画堪称山西壁画的“双壁。”  定襄关帝庙:关帝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亦曰关王庙。位于定襄县北关南。关帝庙大殿为金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该殿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据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迤西洞:迤西洞位于偏关县城东南35公里迤西村东北处的石洞洼内。石洞内,有洞三个,南一北二,以沟隔壑。南边的因坐南背阴,故称“阴洞”,相传有险,所以只留洞口,里边已堵死。北边一洞,其口窄小,内径极浅;另一洞因坐北朝阳,故呼“阳洞”,也就是迤西洞。迤西洞深约五公里,洞内蜿蜒曲折,高低有错,宽窄悬殊。高处足有十几米,低处则只尺许,阔处若小型剧场有余,窄处只能侧身而过。洞内洁白似雪的钟乳石,琳琅满目,钟乳石笋奇形怪状,挺拔滴翠,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洞内还有清澈见底的“青龙地”神泉水潭;有怪石交错的“仙人桥”凌空飞架;有粒细如面的“明沙梁”熠熠闪光;有巨大的“钟鼓石”;有白嫩圆润的“控马柱”似幢独立。另有一小洞,形若盆状,洞口处冷风嗖嗖,可闻水声。相传此处即为神仙之宅。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旅游领域专家诗意语文阅读写作工作室
当前位置:&&&&
阅读教学设计
上传: 邹进 &&&&更新时间: 1:00:53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4月7日,汕头东厦中学许琪老师在汕头&一模&分析会上,执教了《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公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设置及常见题型   2、分析学生实用文阅读答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3、结合文本掌握答题要领,提高答题得分率   【教学重点】   掌握答题要领,重点突破,提高答题得分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   实用文文本包括传记、新闻(包括访谈)、报告、科普文章四类。赋分15分,题目三道,考查的能力方面分别是: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注意要点――选材以新闻(含访谈)、传记为重点   1、常见题型:   (1)鉴赏文体表现手法及作用   例题: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19题)   (2)分析词语或句子含义,概括内容要点或中心思想   例题: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关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19题)   (3)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   例题: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6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关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21题)   (4)探究本中的疑点和难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的深层意蕴   例题:《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5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21题)   2、答题注意要点:   (1)关注答题范围提示语:   ①内向型:   a《现代汉语词典》对&特殊&这个词的解释是: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文中&特殊&一词一共出现了8次,请你结合文意阐述&特殊&一词在文中的几种特殊含义。   &&《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揭阳市2008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21/2)   b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   &&《舞者之歌》(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0题)   c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19题)   此类提示语提示我们需要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②外联型:   a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三部分小林、小王以及志愿者所说的话的理解。   &&《留守学子,校园过节别有滋味》(揭阳市2008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21/1)   b对此,你如何评论;   此类提示语提示我们答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   ③内外结合型:   a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   例,谈谈你的看法。   &&《舞者之歌》(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0题)   b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21题)   此类提示语类提示我们把上面两者结合起来答题   (2)关注答题规范提示语:   ①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19题)   此类提示语要求我们不应原文照抄,要在筛选整合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   &&《舞者之歌》(200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0题)   此类提示语要求我们答题时要注重条理,分点说明   审题要求:仔细阅读题目,划出相关提示语,按照提示要求规范答题。   三、答题常见错误类型及纠正   1、脱离文本、机械答题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鉴赏文体表现手法及作用的题型上。   示例1: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4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关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20题)   学生答案:本文能广集材料,反复考证,能抓住了人物的本质,从环境中去说明人,能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学生答案分析:此类答案只是将理论机械地套入,忽略了具体文本的具体特点。   解题思路:注意文体&基本特征&应该包含着这样的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新闻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   参考答案:①多处直接引用传主话语、书信及其文章中的内容,真实可信。②结合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材料详细而确实。③作者是传主的儿子,对传主了解更为全面客观深刻。   示例2: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青山不老》(惠州市200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试题18题)   学生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学生答案分析:只注意了通讯文体开头引用故事在结构上的作用,未能根据具体文本所引故事的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因为他们两人都备下了棺材,表现了决死的勇气,有相似之处(或:用庞德的大丈夫气概衬托高富的忘我精神);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读者的兴趣。   题型归纳:①传记的真实性、文学性、概括性如何体现;   ②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如何体现;   ③新闻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作用等;   ④传记、新闻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解题是时应注意一般具体相结合。   举例说明: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19题)   答案要点:⑴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经过近百次试验&,(仅举一例即可)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这个答案还可用于这篇文章怎么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征)   ⑵用数字表现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这个答案也可以考察新闻细节的描写的作用)   ⑶本文用&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的具体数字进行对比,突出了郭兆松比其他擦鞋者贵一倍却生意红火,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个答案可以回答这篇文章的导语部分有什么特点)   ⑷本文用&1991年&2001年&日&等具体数字显示时间的具体推移,使事件更加清晰。   2、未能整合、大段摘抄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的题型上。   示例: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5分)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韶光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试题19题)   学生答案:他常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他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他说:&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对他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 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乐天知命&。   学生答案分析:照抄原文原句,这种答案是对内容的&陈述&,不是对内容&特点&的&概括&。   解题思路:在圈定文本有效信息区域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对具体的描述进行提炼、概述。   参考答案:重视内在修养,推崇儒家思想,勇者无惧,淡泊名利,当仁不让(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仁者不忧,乐天安命。   解题方法:①整体阅读,通盘把握;   ②明确目的,划定区域;   ③根据要求,整理呈现。   3、片面理解,草率答题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分析词语或句子含义,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的题型上。   示例1:&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李清照传》(华南师大附中07-08高三综合测试二20题)   学生答案: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   学生答案分析:只注意到此语句在结构中在作用,没有注意到在内容层面上在作用。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除了要注意到关键语句在文章层次结构中起的作用外,还应该重视语句在内容上的深层意蕴,答题时不应草率完成,要学会联系背景,分析语句中的修辞手法,剥开修辞的外衣,找寻蕴藏在当中的抽象道理和深层的含义。   参考答案: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重大的一个转折点。   示例2:《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   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5分)   &&《擦鞋者说》(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21题)   思考点:什么是新闻价值&&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   思考的方向:   事件本身有没有宣传价值(什么价值);   事件中的人物有没有示范作用(什么作用,一般可从精神层面去考虑);   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程度,是否切合时代主旋律。   参考答案:⑴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⑵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⑶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四:小结   1、& 审清题干&&&&&   2、& 会用技巧   3、& 规范答题   参考阅读(略)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 ̄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 &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5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化&。   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2007年第九期)   19.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5分)   ⒛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4分)   21.梁漱溟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什么?(6分)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8.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19.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6分)   20.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19.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20.&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6分)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沂水县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