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女子美貌的诗句积郁已久的诗句

本站启用新域名:(或),谢谢您的光临!
当前位置: →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
第1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夜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境味。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
(2)村野薄暮的时分和谐、静谧并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鸦&在&飞&,&人&在&归&,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枕上述梦 
【注】 ①褠(ɡōu):直袖单衣。②床箦(z&):床席。
(1)请概述本诗首联中&渔舟&一词所含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诗颈联&开&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渔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含有退隐、隐居、隐逸情怀的意思,在本诗中表达了作者被迫无奈闲居在家、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2)&开&字一语双关,&开&有云开日出之意,又写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酴醿: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请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的心情。
答案:(1)角度一:前两句着眼于色彩的描写,枝上嫩叶重叠,绿渐成阴;在曲折幽深的槛栏中,数朵小花吐蕾绽放。红绿相间,显出春天气氛的浓郁。角度二:后两句由前两句的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酴醿花开,蜜蜂采蜜;杨柳成行,燕子轻捷飞舞。蜂忙燕舞,好一幅活泼的春景画。
(2)伤感(或伤春)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作铺垫。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2011届福州三中月考高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景象?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
(2)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 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器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
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守白头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与痛苦。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五个层次)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文 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 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病&字。该词运用拟人修辞,山果因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风荷、果落、虫唱等景色,描绘了一幅初晴后幽美、寂静、清爽的山中月夜图。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第2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有人说&都&、&惊&两字,准确生动,具有丰富的情感内蕴,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 &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表明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摆脱冬寒后 &春色&萌芽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2)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颇有新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暮春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言之成理即可)。
(2)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逗&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活了,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
(2)①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乡早春静谧、幽冷的夜色,却用了&含&、&逗&、&融&、&浴&这些动词来表达,这是&以动衬静&;尾联&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是&以声衬静&,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②这首诗颔联和颈联,还用了拟人手法,&含&、&逗&、&融&、 &浴&等词,赋予野梅、渔火、残雪、乱星以人的情感,如&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花色与水光相映,白嫩如玉,把这幅夜色图勾画得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真实地传达出残冬正在过去,新春即将到来的信息。(回答任意一点即可)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清]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寒花:菊花。
(1)首联&窥&字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立意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窥&字以拟人化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志神态,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
(2)孤清高洁。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 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 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1)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
(2)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谴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 ①检校:核查。  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②&分肉送酒,梨枣丰收&,是写物质上的满足。
(2)①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②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喜欢、爱护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2)①&偷&字用的好,&偷&字显示了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②&径&字用的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任答一点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绵延不断,满眼绿色,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荒凉。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融情于景)。通过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有人认为诗歌后两句中的&疑&、&急&二字生动传神,你认为如何?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溪居生活的?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2)这首诗纯用白描,朴素自然,而诗味浓郁。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透过这一切,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
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
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结合全词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三句词人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词眼是&喜&字。点出了归乡的几大喜悦之处:即将返乡之喜,途中所见景物之喜,卸掉返乡艰难阻隔之喜。全词充满轻快、欢愉、明朗、活泼的语调,尽抒喜悦怡然情怀。
(2)最后三句的意思是:在异地漂泊难耐的送春滋味,在家思念亲人的怀远情怀,统统交给杨花去发落吧。这几句词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杨花以人格,杨花成了词人转嫁离情的寄托,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洒脱的情怀。放下多年漂泊的疲惫,卸掉一身重负,洒脱地轻装回家,心灵得到彻底解放。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①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鳞鳞,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好处: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第3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1)本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空园白露滴&一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空园白露滴&,以动衬静,写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突出了夜的静寂,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孤苦无依。
(2)首联写到风雨初定,雁群急飞,触景生情,引发了作者思乡之情;颔联写落叶,强调&他乡&,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一&寒&,写尽了他乡的孤独;颈联以动衬静、侧面烘托,更强调了这种情感;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曲栏干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1)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叠句的形式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过描写飘零的残红、清幽的原野、飞舞的柳絮、漂转的萍叶、苍茫的梅雨等暮春凄冷之景,流露了幽居深院的作者孤寂落寞、惆怅迷茫的愁绪。
(2)运用叠句,回环往复,造成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别具一格的音乐美,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①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也可)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本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此前,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
(1)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重&、&涩&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乐景衬哀情(对比、反衬亦可)。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之景反衬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
(2)&重&字活现出了大雁早春初飞时慵懒、笨拙的形态。&涩&字活现出黄鹂在早春初展歌喉时舌笨口拙的情形。同时也传达出诗人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的复杂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纳兰性德
收却纶杆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1)词中的&渔父&是一个什么形象?试着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曾这样评论纳兰性德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物&&北宋以来,只此一人&。依据这句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随适任性、自由自在的渔父形象。因&落照红&而&收却纶杆&,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自由自在的情绪;&淡淡&两字,勾勒出渔父淡泊名利的品性。
(2)&收却纶杆落照红&秉承了纳兰性德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写出渔人在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时悠然收杆的景象;&秋风宁为剪芙蓉&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还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人淡淡&二句,描写渔父形象和画面水雾迷蒙的景象,人与景融合。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1)①首联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图(限四字),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情关系上赏析本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春郊送别。(春日送别、初春送别也算对)②这联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分别时的气氛。
(2)乐景写哀情,江南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和希冀的美景及朋友(裴坦)的倜傥风流和热情自信,反衬自己宦海浮沉,不得意的满腹愁情,表达了一种送别朋友之后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伤感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洞庭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 ①《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这首诗运用了烘托对比手法。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外杂咏①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 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我与山灵相对笑&,笑中既有无奈又有洒脱,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比喻、拟人,第一句用&万笏&比喻群峰写出天山高耸挺拔,用&琼瑶&比喻终年不融的积雪,晶莹洁净,写出天山的圣洁美丽;第二句,诗人又把天山人格化,作为自己寂寥西行的伴侣和向导,把天山写得有情有义。
(2)诗人笑自己满头银发与山上皑皑白雪一样,都难以消融。诗人一腔报国热情,却被贬伊犁,满腹的怨愤如同天山积雪积郁难消,这是内心无奈的笑。但是诗人在被贬途中还能联想到天山的积雪如同美玉一般,又联想到自己满头银发如同天山积雪一样难消,于是与天山相对而笑,又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这又是一种洒脱的笑。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还荆州
[唐]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①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 ①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由眼前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2)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的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动写静,或反衬。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泉和鸟的声响反衬了环境的幽静,凸显了诗人被贬谪后心境的寂寞。
(2)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首句描写了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得到的情形,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声写静,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抒发了他谪居中郁悒孤独愁苦的情怀。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宴左氏庄①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经,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②,扁舟意不忘。
【注】 ①据杜甫的《壮游》诗记载,他弱冠先游吴越,再游齐赵,且&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此诗大约写于杜甫漫游齐赵时。②吴咏:用吴地口音咏诗。
(1)《诗经》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谢朓也有诗云&静瑟怆复伤&,故有人认为首联中的&净琴&改为&静琴&更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尾联,唐汝洵《唐诗解》认为&此因夜饮而起遁世之想&,联系全诗,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静琴&更好,意为静好之琴,符合典故。更有韵味。②&净琴&更好。&净琴&让人很自然有一种联想.素琴横陈,曲如山泉,潺湲叮咚出幽谷,顿时脆响盈耳,清新扑面。
(2)尾联虽暗用范蠡扁舟之事,却无隐遁之意。①此时杜甫南游吴越,北游齐赵,意气风发,正欲有所作为,不会萌生退隐之意。②杜甫曾经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壮游吴越,听到席问有人用吴音咏诗,倍感亲切而追思旧游,所以联想到范蠡扁舟之事。③结合颈联杜甫&看剑&的动作神情来看,杜甫当时意兴勃发,自有心雄万夫的气概。(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回答此题,必须联系全诗,通盘考虑。言之成理即可,无须面面俱到)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盟台①夕照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
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
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
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注】 ①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了&空&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声有色,动静相衬。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从首联盟台之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无觅的孤独沧桑悲切之感。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某 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答案:(1)示列: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2)解析:选D。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出寻春悟道的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词中写出时序的变化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芳草&和&杜鹃&的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2)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的诗题为&咏柳&,诗人托物言志,请分析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中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天地&更好一些。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看,是诗人阅尽沧桑之后对人生的一种体悟。&不知天地有清霜&营造了辽阔的意境,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同时,表达出了一种超然的心境,和对人生、对岁月匆匆流过的感悟。而将&天地&改为&秋后&就缩小了意境,使其变得弱而狭隘,影响了整首诗开阔的意境。
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同。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
(2)&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及其愁苦的心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 ①张昪: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隐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2)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词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词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严滩①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
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
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 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全诗表现了词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
(2)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黯淡滩①
湍流怪石碍通津③,一一操舟若有神。
自是④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
【注】 ①黯淡滩:在今福建南平东。②方惟深():字子通,莆田人。③通津:通航。④自是:原本是。
(1)本诗因景悟理,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所悟之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施新法的王安石看到本诗后特别高兴。请联系本诗,说说王安石高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手都是凭本领和勇气在征服艰险中成长起来的。(2)示例:王安石领会到施行新法与操舟过险滩一样,阻力大、风险大,但事在人为,像善于操舟的人一样,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相信新法可以实施并取得成功。(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用得极新颖,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着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的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的,最能代表陈维崧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转,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可)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你是本站第
正文右侧广告一
正文右侧广告二
正文右侧广告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爱情长久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