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创想兵团好听的名字这个名字好不好

【16:18:19】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这里是新华网新疆频道和兵团网联合推出的嘉宾访谈。继《戈壁母亲》之后,又一部以新疆兵团为历史背景的30集电视剧《化剑》在央视热播,该剧真实再现了十万解放军和十万驻守新疆的国民党官兵“化剑为犁”建设新疆的感人故事,让和平发展成为了永恒主题。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了兵团文联创作组专业作家、电视剧《化剑》的编剧王伶来到我们的演播室,王老师,您好。首先跟网民朋友们打个招呼好吗? 【16:20:34】王伶:
您好,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
【16:22:48】主持人:王老师,我们都知道如今电视剧《化剑》在央视热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想大家在关注《化剑》这部剧作的时候,也很想了解一下这部剧作的编剧您的经历,在这里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好吗? 【16:26:33】王伶:好的,谢谢。我出生在农七师五团,很小的时候随父母调到南疆农三师48团,我对自己的出生地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却记住了这个名字――柳沟。这是我母亲一生痛恨的地方,也是她到死不肯遗忘、刻骨铭心的地方,因为她就是在那里失去了工作,从一名护士变成了积肥队员,又变成了家属,勤俭持家。我是家中的老三,按照当时的政策有三个孩子的妇女下岗腾出岗位,帮国家减轻负担。
母亲和一批山东女兵就是那时候退职的。我父亲是1955年从四川押解一批犯人进疆,是劳改队的一名小队长,后来因为组织上查出了解放前在国民党一所专门培训青年干部的学校培训过六个月起,从此离开警察队伍。父母到南疆有一种发配的味道,母亲恨父亲,也恨我,说要不是生我,她至少不会失去工作,不会离开柳沟。所以我从小就被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霾所笼罩,为自己的多余。后来我发现,在这片忘不到边的大戈壁滩上,活的不开心的人很多,我周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是1949年随王震将军进疆的359旅的老革命,另一种是日跟随陶峙岳将军起义的的国民党官兵。“359”和“9?25”只有一个数不同,但是这两种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这样两支曾经在战场上刀枪相对的人,现在凑到了一起,面对着如此严峻的自然环境,情形会是怎样,我们可以想像。我们其实是伴随着父辈的苦难长大的,我现在能坐在这里,作为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很幸运,也很辛酸。因为我们的父辈有很多人已经去世了,包括我的父亲和母亲。而我们和他们一样走着同一条路,并且同他们一样顽强,这种顽强是对父辈的一种缅怀,也是来自于父辈传承下来的对理想和信仰的坚贞吧。【16:27:02】主持人:王老师,听了您的讲述,我想您的经历和许多军垦第二代人都有一些共性,有相似之处。
&【16:27:24】王伶:对对。 【16:28:14】主持人:都是儿时跟随父母来到新疆,有些人是生在兵团,长在兵团,我想正是因为您有在兵团成长的经历,才能创作出这么感人至深的作品来。 【16:29:24】王伶:可能是因为我所处的特殊环境,我们也经历着父辈所经历的一切。那时候大人且无处可诉,更何况一个小孩子,心里的想法多了,郁闷也就多吧。不务正业的我高中毕业大学没考上,结果捣鼓出一篇8000字的小说《路,曲曲弯弯》,发表在一家地区级的文学刊物上,有幸得到著名作家陈建功的点评。那时候我才18岁,却写“路,曲曲弯弯”,是不是有些矫情,但它却预示了我今后的道路多波折,少平坦。几年之后,我又炮制了一个中篇小说《无怨的青春》,发表在全国大型文学刊物《十月》上。这部小说后来作为经典爱情小说和张贤亮的小说收入同一本集子,我真的很幸运。当时接触文学纯属自我安慰,或者说是一种宣泄,没想到文学对我的人生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发表了几篇小说,我这个头顶高粱花子的黄毛丫头进了城,做了党报记者;因为几篇新闻作品在疆内和全国获了奖,编剧的20集电视连续剧《月上昆仑》被推开荧屏,我成了“十佳新闻工作者”、兵团劳动模范、新疆青年文学成就奖获得者。这些,真要感谢组织栽培,感谢文学。
2002年9月,我有幸踏进了鲁迅文学院,成为“全国首届中青年高级研讨班”的学员,这是中宣部和中国作协办的,我很珍惜这次机会,把它作为我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干了17年新闻工作,半路改行去当作家,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其实我很热爱新闻工作,因为每天都有很多新鲜事物呈现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很有激情,自己很年轻。但是新闻又是一个易碎品,转瞬即逝,而我好像更适合在一种古老的空气中生存,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独游荡。文学给了我这种自由和孤独,也给了我勇气和智慧。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文学。我当然知道自己先天不足,首先我没有很多作家的聪明,所以我得付出很多的努力。尤其是当一些负面的东西困扰你的时候,你会感到很吃劲。作家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到创作,这些年我一直觉得自己压力特别大,这种压力是一种自省,也是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当一个人面对的是质疑、怀疑甚至是不信任的时候,我想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这个人彻底丧失信心和勇气,变成懦夫,另一种就是让一个胆小鬼变成勇士。我,就是勇士。我不在乎一时的得与失,埋下头走自己的路。我相信一句话,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坚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坚强,忍耐,或者说忍受,具备了这两点,你就一定会走得比别人远。【16:30:13】主持人:你结缘于文学最初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 【16:30:30】王伶:
对。 【16:30:57】主持人:
我平时也会进行一些文学创作,我感觉写作的过程有时是一件很苦闷的事情,需要你去忍受孤独,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你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16:32:00】王伶:从前我是凭着一种热爱去写小说,后来去兵团文联创作组当专业作家,肩上就有了一份责任,社会责任。我必须拿出我的所有精力,甚至是拿出我的下半生来为兵团人立碑树传,讴歌兵团人。
【16:32:22】主持人:您17年来的新闻工作经历,可能对您的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新闻工作生涯丰富了您的人生阅历,也给您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素材。 【16:32:47】王伶:的确是这样的,你真是说对了。我现在创作电视剧,感觉没有写不出来的东西。我接触的生活面是比较广泛的,深厚的,这些全得益于多少年的记者生涯。比如我前面写的《月上昆仑》,除了我的母亲是山东支边青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还因为我做记者时下去采访了一大批山东女兵、支边青年,被他们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包括写《化剑》,也是这种情况。因为我搜集了大量素材,写起来不会太费劲。 【16:33:24】主持人:我们也了解到,您之前还在《绿洲》杂志社担任主编了职务,2008年您毅然辞去这个职务。能跟我们说说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16:33:49】王伶:您连这个也知道,我就不回避了。为什么辞职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老想做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在这之前,组织上也是出于对我的一种信任,希望我到《绿洲》杂志社做主编,实际上我感觉到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应该把它做好。而我本人又需要拿出相当多的精力来投入我的创作,因为我跟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已经签订了合同,去做《化剑》电视剧。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不能更投入地去完成主编的任务。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选择去做《化剑》,去做我的专职作家,这样更合适。
【16:34:16】主持人:可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16:34:35】王伶:对对,是。 【16:34:54】主持人:您刚提到您跟海润影视剧公司进行了合作。 【16:35:11】王伶:海润影视剧制作有限公司。 【16:35:34】主持人:你们之间的合作是他们主动来找的您,还是您通过一些渠道跟他们取得联系的呢? 【16:36:42】王伶:说起来非常巧。我在北京上鲁迅文学院的时候,曾经有北京的一些公司到学校,他们不知从什么途径联系到我,希望能写一反映兵团生活的电视剧。当时我跟他们接洽了一下,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合作成功。事隔几年之后,他们又打来电话,希望能再做一电视剧。那时候我正好在创作《化剑》的长篇小说,有关的提纲和章节都写出来了。我写了一个简单的梗概,他们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我们就合作了。 【16:37:06】主持人:
我们也想请您详细地谈一下创作《化剑》的初衷好吗?
【16:43:57】王伶:今天当人们的目光过多地关注这种繁华美丽的时候,可能忽略了一些逝去的人和事。我一直认为兵团人创造的奇迹,最为辉煌的恐怕应该是改造了一支十万人的国民党起义部队,以人为本,人是第一性的。在我们父辈当中,有很多人是1949年9月25日随陶峙岳将军起义后又入到新疆建设中来的,这批人里能人很多。实质上正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后来承担起向荒原播撒文明种子的重任,他们是兵团的创作者和建设者。
我做了记者以后,很自然地关注起这批人的命运,我的关注与我的父亲有关。前面我说过,我父亲解放前在国民党一所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集训过六个月起义,后来在审查的时候,父亲就被打成“狗特务”。这个重大发现让组织上震惊,也让母亲和我们恐慌。我第一次对父亲产生怀疑,甚至是一种憎恶,似乎就是从那天起,父亲开始面壁思过,我晚上在睡梦中都害怕听到他的呼吸,甚至害怕看到他投在墙上的灰暗的背影。但是这道背影还是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那时候我父亲每天花下班以后,就拿出他又粗又大的英雄牌价钢笔,写交代材料,还写过入党申请书。对于写入党申请书这件事,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母亲是山东人,脾气比较暴,她说:“狗特务想入党,痴心妄想。”我想,父亲连他的历史都说不清楚,还想入党,可能吗?因为他这一段不清白的历史,像我这样的好学生都入不了团,他怎么可能入党呢?他入党的动机又是什么?为这,我写了一篇小说《父亲,我爱您,但是……》,发表在一家刊物上。直到70年代末,我父亲才平反,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亲离世后,给我们儿女留下的唯一珍贵的东西是一个粉红色的资料粉皮,这里夹了两样东西,一张是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英气勃勃,一张是油墨打印的,盖着大红公章的平反书。这是父亲的一生。我突然明白了,父亲这辈子看中的恐怕是他的政治生命,他死了留下了清白,也就等于活着,活在组织当中。难怪他在医院的病榻上还念叨着兵团,甚至还盼着组织上来人听他汇报工作。其实父亲这辈子也就是一个小干部,还是副的。以后我又采访到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和我父亲的命运相似,并且同父亲一样,对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毫不在乎,坚定而执着地捍卫者他们的政治尊严。我在许多人的家里发现了这样一个东西,那就是黄的证书。他们把他们的荣誉看的非常非常的重要,是他们一生的荣誉。
还有些官兵乐呵呵地跟我说:“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跟了共产党。”记得有一年,我下去采访到年过七十,几乎双目失明的老军人,这位老军人当年是一个国民党上校,他向讲述了他们这一批人的改造经历和坎坷人生。我就问他:“你入党了吗?”他说:“我曾经写过入党申请书,但是组织上没有批准。”他还说:“自己前半辈子当国民党,政治上自卑就算了。”我出他家门的时候,这位老人突然追出来,很认真地对我说:“小同志,你说,我能入党吗?”当时望着他的眼睛,我非常难过,这双眼睛不久将什么也看不见了,可是我们去看到他们亲手设计的一座美丽的城市。走出他家小院,我真的是泪流满面,为了这些忠诚于党的事业的起义官兵,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曾经和共产党刀枪相对的这样一批人,变成我们的战友和兄弟,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扎根戈壁,重铸灵魂和生命。这就是我最终创作《化剑》的动因。【16:44:13】主持人:
也可以说您当时被您父亲,以及像您父亲一样的起义官兵们的事迹和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打动了。 【16:44:33】王伶:对对。 【16:44:58】主持人:您为了写好这部剧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6:45:51】王伶:我在当记者的时候,就采访了一大批这样的起义官兵,搜集了相当多的素材。因为这是一部年代戏,也是一部不太好把握的政治性很强的剧,除了要搜集一些素材外,还要对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有所了解。我平常就喜欢读史书,查了大量的史料,做了两大本笔记。历史背景必须是真实的,当然剧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包括人物可以去虚构和塑造。我力求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客观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 【16:46:10】主持人:我们听说《化剑》的编剧是您和您丈夫共同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令您难忘的故事,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16:47:30】王伶:我先生比我年长许多,在文学上是我的老师。他曾做过多年的新闻工作,文化工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底子、丰富的阅历,对新疆的民俗民风也很了解,现在在新疆艺术学院任影视文学课的教授。他在题材的把握,思想性的开掘,包括人物的塑造上都有一套科学的理论,而我在这方面是比较缺乏的,他经常给我上上课。我们从《月上昆仑》到《化剑》合作是比较默契的,当然也免不了意见不统一,小吵变大吵,发誓再不合作。有时候他写一半,我写一半,如果发生矛盾,我们就会彼此威胁,我这一半需要交稿的时候,我不给你,看你怎么着吧,你就没办法完成这个剧本。但是事后大家都忘了。在创作中,我这个人一向比较霸道,他写的戏我经常改,管他高兴不高兴,乐意不乐意,甚至不告诉他。当然他提出的很多很好的意见,我还是会虚心接受的。 【16:47:56】主持人:也可以看出,您跟先生不仅在生活中是非常默契一对伴侣,他也是您的一位良师益友。 【16:48:12】王伶:
【16:49:17】主持人:王老师,《化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您当初是否预料到该剧会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 【16:49:44】王伶:这个我倒没敢预料,也没想获得什么成功。但是有一点,在写作时非常清醒,那时就是要让这部作品感动人,激励人。现在看到那么多的评论,我也不知道谁在网上设了一个《化剑吧》,在百度一点就可以看到,已经有七千多个帖子,包括央视网和优酷网上也有很多观众评论,大家普遍关注这部反映新疆生活的电视剧,关注刘铁、俞天白等人的命运。认为《化剑》是一部好看的剧,感人的剧。认为刘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最需要的人,也是共产党员的一个优秀代表。新浪网的一些评论对宣传兵团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有篇文章标题写的是《让兵团精神永载史册》,看到这些我非常欣慰。最近兵团文联也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专家们认为这部作品一是题材重大,二是突破了军垦文艺的套路,揭示了人性的深刻。全剧几乎展示了那个年代兵团乃至全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并且写的合情合理,很不容易。观众还是比较认可《化剑》的,我想这是军垦题材的魅力所在,或者说是兵团精神的魅力所在。 【16:50:03】主持人:我想许多内地的观众和网民朋友,他们对新疆尤其是对兵团了解的非常少,他们也渴望多了解一些关于兵团的故事。 【16:50:29】王伶:对对。 【16:51:02】主持人:您创作的作品也是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16:51:19】王伶:对。 【16:52:03】主持人:《化剑》在全国热播以后,您作为编剧也受到的媒体的广泛关注,您觉得对您创作下一部作品有压力吗? 【16:52:42】王伶:有,压力也是动力。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为新疆为兵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这个时候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非常必要。《化剑》在这个时候播出,其实正是对新疆对兵团的一种宣传。从网民的热烈反应有尽有,我觉得兵团题材还是非常值得写的,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化剑》只是一个开端,我想今后我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新疆,反映兵团的作品,无愧于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16:53:06】主持人:
王老师,你刚提到《化剑》中的刘铁、俞天白这些人物被网友在网上热议,这些人物在生活中有原形吗?
【16:53:36】王伶:很多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刘铁、俞天白等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原形,他们是我采访了大批的军垦战士之后提炼加工出来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我们必须以今天的目光关注和审视这段历史,电视剧是艺术创作,不能拘泥于史料。我希望《化剑》是在精神内质上更贴近真实,而不是在形式上。塑造刘铁和俞天白这两个人物的时候,我首先要赋予他们鲜明的时代感和性格特征,这是艺术的需要。当然艺术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尤其是这样一部反映国共双方“化剑为犁”的改造题材的电视剧,作为一部主旋律的正剧,它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在刘铁和俞天白之间,我力求找到一个切合点,或者说相同之处,那就是:不论是刘铁还是俞天白,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对共产党是忠诚的,感恩的。这是人物的思想主脉,也是本剧最大的真实。 【16:53:51】主持人:您对演员的表现满意吗?您觉得哪位演员的表演最到位? 【16:55:47】王伶:剧中所有的演员都用心了,比如演刘铁的邢佳栋,他这两年比较火,发挥得还正常,大家也比较认可。还有马剑琪,是新疆出去的超级女生,原来选这个演员的时候,大家有些担心,觉得超级女生的气质和五六十年代的很质朴的女兵,能不能吻合?现在看来,观众的反映,包括我自己,觉得她表现的相当不错。
&【16:56:13】主持人:其实她以前也当过兵。【16:57:33】王伶:扮演俞天白的刘向京,是一个老演员,在《闯关东》里有他的角色,这个演员显然跟剧本里的描述是有差异的,但是刘向京非常喜欢这个角色。他跟我们讲,他为了演俞天白,辞去了别的电视剧的主角,甚至片酬降低都愿意。他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减肥,减了十几斤。这批演员很需要年轻,却要怀着一颗沧桑之心来演五六十年代的一批军人,真的是挺不容易的,难为他们了。这此我到杭州参加央视首播的新闻发布会,几个主演也都来了,像刘向京、邢佳栋,他们在发言的时候,面对那么多的媒体,甚至流着眼泪说:“我们的表演只要让兵团的军垦战士满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我们吃的那点苦,根本不算什么。”现在看来,我们兵团,包括全国的观众对他们还是认可的。 【16:57:57】主持人:王老师,我们了解到,您还出版过同名的长篇小说《化剑》,您能给我们讲讲小说和电视剧之间的差别吗? 【17:00:14】王伶:我觉得小说更能体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电视剧因为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牵涉到很多方面,需要一种平衡,所以不能求全责备。现在看到的电视剧,有的是三十集的版本,有的是三十三集的版本,甚至有三十六集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它和小说的差异还是有的。我们这次参加专家研讨会的时候,专家提出的最尖锐的意见就是,你们怎么让一个解放军的高级干部,一个女政委,嫁给国民党起义兵毛旦?网上我也看了大量的帖子,甚至很尖锐,说编剧为什么要这样编,我们想不通!看完这些帖子,我没法回答,因为这不是我的本意,这是制片人或者是导演他们的用意,认为这是共产党改造的一个“成果”。我在小说里还是不能够这样写。我觉得,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爱情要讲究一种真实,真实就是爱。不是说国民党的士兵不能爱,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他们俩的内心能不能相通,这个很重要。我认为,吴颂莲永远做一个老姑娘,都不会作出那样一个选择,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导演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整个戏都扭过来了,以至于观众认为,写得有点离谱了。这是没办法的事。【17:00:29】主持人:王老师,刚才跟你聊了这么多关于您个人的经历,以及您创作的过程,现在也想聊聊生活中的您,听说您非常热爱舞蹈,我想文学是相对安静的,而舞蹈又是一种动态的表现,您是如何喜欢上舞蹈的? 【17:03:48】王伶:我很想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舞蹈,但是我说出来又怕把你们吓着。
我这个人活得挺单调的,就想找一个爱好,所以去学跳舞。喜欢芭蕾,大概是一件很不着边际的事情。但的确是这样的,我非常喜欢芭蕾,现在每周三个晚上是在把杆上度过的,每次穿着舞蹈服和足尖鞋的时候,耳边回荡着钢琴曲《天鹅之死》,感觉很不真切。但,这就是我――一半活在真实中,一半活在虚幻中。真实常常令人痛苦,而虚幻却给了我梦想和幸福。只要是待在这座城市,刮风下雨我都会去上课。下大雪的夜晚,一个人飘荡在街上,感觉自己就像一朵小雪花。但是可悲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也不能够跳下来一个完整的舞蹈。鞋子穿破了十几双不止,舞蹈服也买了很多,但是到现在也学不会跳一个舞,每次舞蹈老师说起,我就说,“舞在我心中。”为了纪念自己神圣的业余舞蹈生涯,我写了一篇小说《心如蝶舞》,很悲情,也很美,发表在《北京文学》上,被《小说月报》转载。
&【17:04:06】主持人:王老师,除了舞蹈,您还有什么爱好呢?【17:04:20】王伶:另外就是在水磨沟山上,或者是在雅山走路。【17:04:45】主持人:您的这些爱好,表面上是比较动态的,其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情还是非常安静的。【17:05:01】王伶:对对。【17:05:21】主持人:对陶冶自己的情操还是很有帮助的。 【17:05:52】王伶:我觉得特别好。因为平常写作的时候坐的时间太长了,但当你写不出来东西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非常抑郁,情绪很低落,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到一个人群中去。其实我一方面渴望一种安静,但同时又非常渴望去融入人群,渴望快乐。我觉得自己是两极化的人,就像我喜欢颜色,我喜欢白色或者是黑色,或者是其他的颜色。一般我是不选择中间色的。【17:06:31】主持人:都是对比非常强烈,反差很大的颜色。&【17:06:49】:
&【17:07:21】主持人:其实您的这种感觉也非常好。【17:07:42】王伶:对对【17:08:06】主持人:王老师,我想网友中也会有许多喜欢文学创作的,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您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有怎样的寄语,或者对希望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提些建议好吗? 【17:09:16】王伶:我还是说一句话,不能说是寄语,就是一点感触吧。文学,今天也许很难带给你更多的财富,但是却能够让你拥有世界上最高贵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水晶般的心灵,一颗永远不会衰老的头颅。 【17:09:49】主持人:非常感谢王老师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作客,也希望您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会。【17:10:04】王伶:再见。
』 『』『Email推荐:
王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新闻工作数年,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创作组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天堂河》、《月上昆仑》、《无花累》、《心如蝶舞》等,作品曾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并收录于多种文集。另有影视作品《月上昆仑》和《化剑》。2008年获得新疆第二届青年文学成就奖。虚幻兵团这个名字好不好_百度知道
虚幻兵团这个名字好不好
即无病,因勤奋求上进而在中年末,虽可很顺利成功并发展隆昌长久,有凶数者,若数理无凶。此三才局:在晚年或许会再产生艰难凶:青年期甚劳苦、地格,有病吃药便可速愈、困苦、劳心,甚至遭致失败之忧。但人
其他类似问题
虚幻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好,不过改成幻影兵团会更好。(个人)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想兵团好听的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