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田夫作品范曾的画多少钱一平尺尺

致远--田夫作品欣赏[下] - Arting365 | 中国创意产业第一门户]致远--田夫作品欣赏[下]致远--田夫作品欣赏[下]&&&&田夫近照&&展览城市:广东-深圳 展览地点:雅昌艺术馆展览时间:~&&&&&&& 一个画家,暂时放下画笔,用生命去征服险途,可说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要对这一壮举作一系统详尽的描述,恐怕连田夫先生本人也几乎没法做到。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他的画作,他的画作可以告诉我们很多。  艺术源自生活,当我们面对田夫的作品,一种莫名的感动与震撼由衷而生。强烈的色彩、空灵的画面,这不正是梦中的中国西部吗?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田夫游走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所见所想。那一份豪迈与奔放从他的每一幅作品中喷薄而出。  田夫将他的积累、他对中国千年国画艺术的理解融入他的作品。希望通过此次画展,  我们能够一同走近这位有些传奇色彩的画家。&&田夫 三世1&&&&&&&&&&栏目精华相关推荐《大明湖风物览胜》[万松浦论坛]
&|&&|&&| &&|&&|&&|&&|&
>> 生命、艺术,生活的感觉
→ 《大明湖风物览胜》
您是本帖的第 15620 个阅读者
标题:《大明湖风物览胜》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九、明湖湖畔美人调――明湖居
钟楼寺钟楼遗址以北,是新建的明湖居,这是一组具有老济南特色的二层仿古建筑。
说起明湖居,它在济南近代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
泉城济南素以文脉绵长、气韵庄重著称,它是京剧艺术的重镇,是天下名士荟萃的海右古都。历史上的济南,曲艺之繁盛名闻海内,产生了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等民间艺术,诞生了张养浩、李开先等词曲大家。
自清代,济南就有“曲山艺海”的美誉,与北京、天津并称曲艺界三大码头。特别是清末开埠以来,济南荟萃南词北曲,云集名家大师,茶园、茶棚、书场鳞次栉比。刘鄂的《老残游记》就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盛况。 如果你读过《老残游记》,肯定对其中《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一段留有深刻印象:“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一个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
这绘声绘色描述的明湖居听书的场景,使人宛如身临其境,那悠远岁月中大明湖畔的美人绝唱,仿佛依然回荡于耳际,怎不让人对老济南的神韵心向往之呢?
明湖居是清末民初济南的一处曲艺场,原址大概在大明湖南岸,鹊华桥以西,即今大明湖南门外路北,由山东梨花大鼓的创始人郭大妮于光绪十六年(1890)建造。原为席棚建筑的茶园,有坐席500个。
大鼓书是北方说唱艺术中一广为流传的曲艺品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山东梨花大鼓是其中之一。 郭大妮嫁人后不再从艺,她的徒弟黄大妮承其旧业,继续在明湖居演唱梨花大鼓。黄大妮有一姨表妹叫王小玉,艺名白妮,学艺于表姐。王小玉是清末济南曲艺界出类拔萃的人物。《老残游记》中不仅描写了王小玉的美貌、珠落玉盘般的优美韵调,还写出了她的聪明、善良和正直。白妮有干姊妹叫黑妮,师从白妮。
1910年后,随着商埠一带新型书场、戏院的兴起,明湖居生意日渐冷淡,于1937年停业,茶园也渐渐废圮无存。
1959年,济南市政府在原明湖居旧址西侧,以旧有民居为基础改建明湖居,北厅五间,为前后出厦的古式青砖灰瓦房,另有东、西厢房和南屋各三间,都是前出厦的青砖瓦房,自成院落。曲艺界老艺人曾在此演出。王小玉的弟子、曲艺界著名老艺人谢大玉也曾在此演唱梨花大鼓传统唱段,后该院落被拆除。
而今的明湖居是济南市唯一一所园林式演出场所,建筑面积达1920多平方米,四周围以曲廊,整个建筑院中有院,亭廊相连,水中倒影,湖畔相接,体现了院落式小中见大的中国园林式布局风格。
明湖居的整个布局基本依托刘鹗《老残游记》中听书的一段精彩描述来设计,通过环境装饰手段和有关文化内容的设置,营造出了当年老济南“书鼓茶韵”“曲山艺海”的神韵意境,使明湖居这一名扬大江南北的泉城著名文化景观再现了当年的盛况。
明湖居二楼的匾额“明湖居”及抱柱楹联“书韵如闻小玉唱,茶香留待老残游”皆为当代曲艺研究家、作家陶纯先生所书。
走进楼内,只见曲艺大厅高大宽敞,富丽堂皇,北为戏台,配有现代化灯光音响设备和四十平米LEDF大屏幕。台前摆放着传统的八仙桌、太师椅,桌上有精美的茶具。二楼设有包厢、茶艺厅、字画厅、棋艺厅等。这种环境除秉承老明湖居的传统风格外,还着力挖掘济南历史上的书场、曲艺、茶俗等文化内涵,用种种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传统元素来丰富和提升整个明湖居的环境品质和文化气息。
新的明湖居特邀曲艺界的众多表演艺术家原汁原味地向游客奉献精美绝妙的演出,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像老残一样边品茗边欣赏艺术家奉献的精彩的曲艺节目,听上一段“黑妞、白妞”的妙曲佳音,领略一下老残当年听书的高妙意境。可以说明湖居的恢复,对发扬民族曲艺、民俗风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明湖居以山东曲艺演出作为贯穿,与品茶、餐饮相结合,这里不但是一处具有现代使用功能布局的纪念性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园林文化旅游景点,它还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曲艺、民俗、茶文化)等功能为一体,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深化国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文化自觉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展示场所。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 十、一朝宴游天下知――历下亭&-- 正文开始 --&
历下亭春晓
如果说大明湖是我们济南的眼睛,那么历下亭则是这眼睛的眸子,大明湖有了历下亭,恰似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历下亭不仅占据了空间使风景生色,同时也拉住了时间令游客浮想联翩。所以,“历下亭中坐怀古”是写大明湖的必有之笔,也是游大明湖的必到之处。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一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使历下亭名扬四海。从杜甫登临历下亭的那一刻起,历下亭已由单纯的亭子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也是历代文人如此看重历下亭的原因。明末济南诗人刘敕《历下亭》诗道:“不见此亭当日古,却逢名士一时多”,概括出其间的深意。明万历年间诗人张鹤鸣在诗中也写道:“海内名亭都不见,令人却忆少陵诗。”当时,历下亭虽然已经毁坏,但文人学士追忆昔日盛宴,遥想李、杜诗酒酬答,心中仍有难以泯灭的情结。
然而,杜甫当年饮酒赋诗的历下亭,并非今天大明湖里的历下亭。北魏时,历下亭在今五龙潭公园一带,郦道元《水经注》中称“客亭”,是官家为迎宾接使所建。唐初始称“历下亭”,亦称古历亭。因南临历山(千佛山)而得名。
唐天宝四年(745),诗人杜甫到临邑看望任齐州(即济南)临邑主簿的弟弟杜颖,路经济南,适逢在长安结为忘年交的北海太守李邕。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曾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历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七十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
李邕为著名书法家,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他写的《灵岩寺碑》至今还保存在长清灵岩寺的鲁班洞内。
当时,李邕正巧来济南看望从孙李之芳,于是在历下亭宴请杜甫及蹇处士等济南名士,杜甫当即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诗中第一句叙述李邕驻临济南,设宴历下亭,第二句说明了历下亭的古老历史。当时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济南在大海之西,故曰海右。因济南有过鲍叔牙、邹衍、伏生、房玄龄等大批历史名人,又因当时在场的有济南士绅多人,因此称赞名士多。而接下来的诗句描述的是亭内外景物和宴饮的情趣,以及对日落将席散,盛情难再的感慨。
李邕即席和了一首《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
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形制开古迹,曾冰延乐方。
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高兴泊烦促,永怀清典常。
含宏知四大,出入见三光。负郭喜粳稻,安时歌吉祥。
&&诗人的唱和使古亭增光、山河焕彩。
大明湖不仅以其波光岛影、芰荷灼盛吸引游人,而且林立于岸边的名胜古迹,更使人觉得此处人杰地灵,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底蕴。来一次历下亭,仿佛在
历史的长廊中与众多名人志士雅会了一次,自己也沧桑得可以。 唐朝末年,历下亭渐废。北宋后,历下亭移建于今大明湖南岸。之后又几经兴废变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在今历下亭处购买乡绅艾氏地产重新建之。其规模比以前宏大,坐北朝南,颜额为“古历亭”。竣工后,又在亭西筑土垒台,建轩宇三间,名“蔚蓝轩”。今天的历下亭虽几经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
历下亭位于大明湖中最大的湖中岛上,面积约4160平方米,因历下亭是名闻遐迩的海右古亭,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将整个小岛及岛上建筑统称为历下亭。
坐游船上岛,来到大门前,垂花门余塞板上楹联为清朝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手书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z叟, 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任四川提学使时,因上书言事获罪罢官,咸丰年间来济南在泺源书院讲学。其书法以唐代的颜真卿为根基,上溯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拓,晚年则隶篆真行融为一体,卓然自成一家。何绍基是“同光体”诗歌流派的开创者之一,著有《东洲草堂集》,其中多有吟咏济南景物之作。
大门东侧有石碑横立,上刻清乾隆皇帝手书“历下亭”三字。石碑前,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干均已枯朽,却又枯木重生,于枝干外皮处萌生嫩枝。据考,古柳已逾160岁高龄。
&&历下亭古柳
大门西侧与长廊相连处有御碑亭,红柱青瓦,四方尖顶。亭内立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撰书的《大明湖题》诗碑。
大门两侧是东西长廊。长廊东端是“临湖阁”,北墙嵌有咸丰九年(1859年)陈景亮撰、何绍基书《重修历下亭记》石碣;长廊西端是“藕香品茗厅”,面阔三间,飞檐出厦。
 大门北边就是历下亭,八柱矗立,斗拱承托,红柱青瓦,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二层檐下悬挂乾隆御笔 “历下亭”金字匾额。抱柱上为清末画家
龚易图题写楹联:“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谁能继名士风流”。亭下四周有围栏,亭中有石雕莲花桌凳供游人休憩,
朱庆元书“名士轩”
亭北为名士轩,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该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硬山出厦,花雕扇扉。匾额“名士轩”,为1911年春清末书法家朱庆元书。大家可能注意到,“名士轩”的“名士“两字,“名”字多了一点,“士“字中两横之间多了两点,它们的寓意为济南的名士“多点,多点,再多点”。大门楹柱上还悬挂着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上联写了大好春光下的美满生活,下联写了月下荷塘的诗情画意。
轩内西壁嵌唐代天宝年间北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和大诗人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及自秦汉至清末祖籍济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画像。东壁嵌有何绍基题写的《历下亭》诗碑,记述了他的好友陈弼夫和陈景亮重修历下亭的经过和他在山东看到的灾荒景况。
亭西侧有厅堂,面阔三间,此即蔚蓝轩。飞檐翘角,红柱青瓦,四面出厦。轩西为宽阔的湖面,若值晴空万里,望之湖天一色,莹如碧玉,故名蔚蓝轩。
整个历下亭岛,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夏日翠柳笼烟,碧波轻舟;秋日金风送爽,荷花飘香,湖光水色,空明澄澈,秀丽得让人心醉,典雅得令人肃然。
历下秋风乃著名的济南八景之一。良辰美景,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文,极尽溢美。其中清代蒲松龄曾作《古历亭赋》,文中铺排辞藻,典丽工致地描绘了历下亭的秀丽景色,文中写道:“笼笼树色,近环薜荔之墙;泛泛溪津,遥接芙蓉之苑。入眶清冷,狎鸥与野鹭兼飞;聒耳哜嘈,禽语共蝉声相乱。金梭织绵,唼呷蒲藻之乡;桂揖张筵,客与芦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连天,香随风而不断。蝶迷春草,疑谢氏之池塘;竹荫花斋,类王家之庭院。”
蒲松龄一生来济南达数十次之多。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他用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极大影响。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在他十九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后,每三年来济南参加一次乡试(举人考试),每年例行的“岁考”或“科考”他也要匆匆赶赴济南。然而“落拓名场五十秋”(《蒙朋赐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得志。40岁后,除自己来参加考试外,他还陪同儿子和弟子一起来参加童生试和乡试。直到69岁,他还骑马来济南赴考“两股受蹬如受械,老骨欲碎殆颇极”,其劳苦困窘之状,溢于言表。
蒲松龄一生窘困,游历的地方不多,在他到过的地方中,来济南的次数最多,住的时间也最长,一为应试,一为交游或办理其他事项。在济南期间,他曾写过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康熙三十二年(1693),他应山东布政使喻成龙的邀请来济南,为其作《梅花书屋图》赋。同年,还应山东盐运使李兴祖的邀请为他重修历下亭写了《古历亭赋》,意犹未尽,他又写了《重建古历亭》诗:
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柳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
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蒲松龄借古喻今,遥忆盛唐时李邕、杜甫的历下亭盛会,大赞李兴祖为泉城济南所做的千古盛举,也寄托了自己的无限感慨。
历下亭不仅是文人雅士的觞咏之地,也是山东早期革命家活动的场所。据说,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共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曾在这里利用《长江歌》的曲调填写新词,进行反日宣传,还在这里组织了学生暑假讲演团。
1920年夏秋之际,他和邓恩铭等成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秘密团体――“康米尼斯特学会”,即共产主义学会,研究探索共产主义理论,会址在今贡院墙根街,他们经常在大明湖游船上或历下亭开会。1922年,以济南第一师范、济南第一中学、育英中学三校学生为主正式成立了“山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王尽美被推选为团书记,他多次约进步青年在历下亭碰头,部署革命斗争活动。
日,董必武在《忆王尽美同志》诗中赞到:“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如今,历下亭已经是泉城济南一个独特的建筑标志。1979年,历下亭被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十一、秋来何处最销魂? &&&&&&&&&&&&&&&&&&&&&&&&&&&&&&&&&&&&&&&&――“三柳”与王士G
一个人写了一首诗,因这首诗有了一处风景名胜,又有了一条老街,这故事本身是不是很有韵味啊。 这就是“三柳”的故事,写诗者乃是清朝一代诗宗王士G。
王士G(),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桓台)人。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身后因避雍正(胤G)讳追改士正。乾隆时,认为“正”、“G”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士祯,补谥“文简”。
王士G出生于一个世代簪缨之家。曾祖父王之垣,曾为明户部左侍郎,著有《历仕录》等。祖父王象晋,曾为明浙江右布政使,著有《翥桐载笔》、《群芳谱》等。叔祖即《齐音》作者王象春。王士G父王与敕,清顺治时拔贡,封国子监祭酒,赐刑部尚书。
王士G六七岁时入乡塾,学诵唐诗并开始写诗,其诗才已有显露。15岁时,写了不少诗篇,编成《落笺堂初稿》。17岁参加县、府、道童子试,皆名列第一,被誉为“神童”。清顺治八年(1651),赴乡试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赴京参加殿试,居进士二甲。顺治十六年(1659),王士G出任扬州府推官。王士G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为官励精图治。在任期间,平反了“海寇案”,拯救了大批百姓性命,严惩诬告者。在清理盐税案中,上书朝廷豁免欠税,处理冤案80多起。
顺治二十二年(1664),王士G调任京职,先后在户部、礼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并入值南书房。康熙四十三年(1704),王士(G)任刑部尚书。在任期间发生捐纳通制王五逞凶致人毙命、太医院吏目吴谦同谋诈索案,他因失察错审被革职。同年九月,王士(G)回到故里,此后,他只闭门著书,不理外事。 康熙四十九年(1710)王士G77岁时,康熙眷念旧臣,诏复王士祯刑部尚书职,但由于年老多病,未能成行。 康熙五十年(1711),王士G卧病删定了自己平生的诗文创作,汇集为《带经堂集》,不久病逝。
&&王士G的诗清新蕴藉、刻画工整,他酒酣必诵,登高必赋,强调诗文创作的兴到神会和含蓄,以清、淡、闲、远的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主张诗歌“天然不可凑泊”,“洒脱自然,别有情致”而不落俗套,是著名的神韵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同时的朱彝尊齐名,并称为“北王南朱”。康熙帝曾征集其诗编为《御览集》吟玩。
王士G另一可称道者,是对蒲松龄的赏识。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时,并不为外人所知。康熙二十六年(1687)春,王士G到淄博王村镇西铺村毕家走亲戚,结识了在毕家当塾师的蒲松龄,经毕家介绍,蒲松龄将书稿交王审阅,王士G观后十分欣赏,写下了《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这是有关《聊斋志异》的第一首诗。
蒲松龄以原韵奉和,写了《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两人成为挚友后,王士G每有新作,都不忘送给蒲松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因为王士G的大力推荐而在京城士大夫阶层迅速传播。
**************************************
话说顺治十四年(1657)的秋天,23岁的王士G在大明湖畔的天心水面亭邀集邱石常、柳焘、孙宝桐、杨通久及其弟通睿、通俊、通m等文人名士会饮。亭周垂杨环绕,清风徐来,柳丝或轻抚水面,或披拂水际,王士G触景生情,怅然有感,即席赋《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王士G的四首《秋柳》诗,一向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全诗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用典,感慨盛衰无常,悲叹故物飘零,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提炼功底。但因诗中用典太多,语意隐晦,所指究竟为何,至今难有共识。
《秋柳》诗问世后,一时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名士如顾亭林、徐夜等和之者至百数十家。后来,济南的文人雅士在王士祯读书的明湖畔成立“秋柳诗社”,修建馆舍,园内柳丝依依,小溪潺潺,虹桥卧波,荷香四溢,文人学士往往来此聚会,观柳赏荷,即兴赋诗,挥笔联句,步韵倡和,号为秋柳园。其东侧一条东西小巷被称为秋柳园街。
岁月流逝,秋柳园逐渐湮没。景区扩建前,秋柳园一带白杨擎天,垂柳拂水,水光粼粼,苇丛鱼跃,荷红芙绿,浓荫护芳草,小桥卧清溪,实在是读书养性的好去处。
秋柳园正门
景区扩建后,秋柳园得以复建。今天,当你从司家码头向东,信步而行,过正谊桥,清风徐来,柳枝影影绰绰,好似轻烟缭绕,犹如仙境,此处即秋柳含烟景点。前面遥见一处粉墙透窗,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在波光碧水的掩映下显得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来到新的秋柳园了。
秋柳园远眺
新建的秋柳园是一处小型居室与轩、榭、连廊构成园林庭式半围合式空间院落,全部建筑面积为705平方米。大门为一殿一卷式垂花门,门上悬何绍基书“秋柳园”大字匾额,左右楹联为季羡林书清朝钱名世刚送王士G的对联:“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 ,联中将王士G比拟为北斗星与孔子。
进秋柳园大门,但见雕甍绣槛,佳木葱茏,小桥流水,两侧抄手游廊上雕刻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王士G的诗词。小桥对面是二层的“清远堂”,民居式两坡顶,灰色压光琉璃瓦顶面,石廊柱,木栗色梁坊。门上有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陈左黄书 “清远堂 ” 匾额。楹柱上为著名书法家魏启后书写的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游。”
二楼上有“秋柳诗社”横匾,对联为“交流唱和秋柳园,切磋推敲历山下”皆为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进得一楼大厅,迎门处为一木制屏风,上有一浅浮雕画像,画像中的王士G身着长袍,左手持书,长髯飘洒,相貌端庄。画像两侧为王士G草书联:“名须后世称方好,书到今生读已迟。”屏风上悬一匾,为隶书大家刘炳森所书“神韵天然”四字。屏风前为老式条几、八仙桌、太师椅。厅内四周摆放有博古架、玻璃展柜,陈列有王士G生前所用物品的复制品,墙壁镜框中有王士G的的生平介绍。右侧为木雕王士G的《秋柳》诗四章,为欧阳中石先生所书。
这些陈列品的展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 青石板作纸,杨柳枝为毫,明湖水泼墨,秋柳诗成行”的风情。
从右侧楼梯登上二楼,依栏凭望,近则烟柳画桥,莲叶无穷碧;远则一湖碧水,水榭楼台烟雨中。
下的楼来,顺水中石桥来到西侧的“谭艺轩”,只见门柱上有对联: “烟峦浓淡山千叠,荷芰扶疏水半城。”
进的门来,迎门墙上挂有王士G抚琴图,对联为:“风月一庭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室内摆放着老式家具,展柜中陈列着有关王士G的书法作品。
顺长廊向东走,临水有一亭为镜亭,上有何绍基所书匾额,对联:“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为著名书法家张百行书王士G诗句。 &&
与镜亭隔小溪相对为瑶榭,坐于亭中,能否感受到“竹影疏花隐翠微,月斜瑶榭眉” ?
秋柳园三面环水,白墙黛瓦朱檐倒映水中,被蓝天白云一衬,宛如仙苑,增添了几多诗情画意。置身秋柳园中,感受着一份自然静谧,石桥、长廊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花木尽显野趣,柳枝横垂水面,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天成。
如果你有幸是在春雨潇潇之时来到秋柳园,坐在亭榭之中,屏住呼吸,聆听一片静谧中丝丝缕缕的雨线飘洒而下,那情景如少女低语倾诉般温柔优雅,池塘中溅起圈圈的波纹,委婉缠绵,从容舒缓、悠远……情意缱绻,引人回味。当雨水稍大,瓦檐上细密的雨滴恰似断线的珍珠洒落玉盘般嘈嘈切切,宛如克莱德曼正在给你奏响一曲“秋柳听雨”的绝妙乐章,风吹柳动,雨敲碧荷,那如梦似幻,迷漫优柔的感觉,委实令人心醉神迷。
天心水面亭
从清远堂东侧花廊向北绕,沿石板路一直来到湖畔,精致的汉白玉石桥通向单檐宝顶、六角攒尖的一水中小亭,上有匾额大书“天心水面亭”,迎面立柱上有对联“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内还有一匾书“湖山佳境”。面湖处有于大昌书匾“天心水面亭”及范润华书楹联:“柳映天心月,莲摇水面风”。
据史书记载,王士G当年与众多名士饮酒赋诗的天心水面亭为元代翰林直学士李s所建。当年的天心水面亭高大宽敞,上悬“湖山佳境”四字匾额,亭与四周景色相衬,宛如一幅大水墨山水画,明朝人刘敕称之为“荷香北渚”,为历下十六景之一。至于该亭当年在大明湖南岸什么位置,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朝道光年间,水面亭已是“天心水面古亭荒,曲岸疏篱藕芰香”。
夕照中的天心水面亭与历下亭
而今,站在亭中游目四望,一湖烟水,碧波间菡萏映日, 荷香拂衣,沿湖岸柳披拂,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面对如此良辰美景,遥想当年名士云集,观明湖碧波,赏绿杨风荷,吟诗诵对,即兴赋诗,该是何等畅怀与惬意,怎不诱人幽幽思古情?
***************************************
从秋柳园正门向东,一掩映在翠绿丛中的假山与秋柳园隔水相望,山石参差,曲径通幽,一亭翼然,名空翠亭,取王维“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恬雅意境。
穿过柳烟桥的一湾碧水,只见假山东侧一片古朴老宅沿水边依次排列,这里便是秋柳人家。
老舍纪念馆
让我们先从秋柳桥向南走,在邻近水西桥的路东有一老宅院,院子临街为一"山"字形拱门,这里原为学院街 12 号院,今为老舍与济南陈列馆。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于1930年7月应聘来济南私立齐鲁大学执教,同期还担任齐鲁大学综合刊物《齐大月刊》编辑部主任。至1934年初秋,老舍在济南度过了4年多平静温馨的人生美好时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四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杂文、诗歌和短篇小说。老舍对济南怀有深深的感情,称之为“第二故乡”,并留下大批描写济南的作品。除以济南“五三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外,还有《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大明湖之春》等散文25篇,其数量比写北京的还多。此间的作品《猫城记》、《离婚》、《微神》、《一些印象》成为他的代表作,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走进拱形山门,只见走廊尽头,几竿翠竹掩映下,黑色大理石底座上有一老舍头像雕塑。左侧的大门上方,为老舍夫人胡e青题写的青黑底金字匾额。迎门的影壁墙上有胡e青题写的福字。
左拐进一进院,南屋冲门靠南墙为条几,其上悬挂有一幅老舍画像,乃铜版画家田夫的作品,东墙为多媒体展示,通过视频影像,朗诵,阅读等方式,把对老舍的纪念,研究与探索寓于济南湖山泉水文化之中。西墙悬挂有照片。
走进二门,可见院内有一株茁壮的石榴树,一口水井,一古色古香的荷花缸,还有一株紫丁香。
让我们先进正房浏览一下。北屋正中墙上,悬挂有老舍头像及《大明湖之春》作品的展板,两侧的展板分别为老舍生平介绍;屋东侧墙上悬挂有老舍作品一览表,以及东墙老舍不同时期的照片。屋内展柜中展示了老舍曾经穿过的服装以及部分书籍。
屋子的西侧用隔扇隔成一个里间,布置成书房的样子,摆放有书桌、文房四宝,桌前有藤椅,墙上有油画《大明湖之秋》,一张山水斗方及方唯一先生的对联 “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永年。”旁边有书橱和挂满刀剑长矛等兵器的功夫架子。
东屋和西屋的展橱展板分别陈列着老舍先生在济南活动的历史资料、老照片、手迹、墨迹和文学作品等,介绍了老舍先生在济南时期的生活工作情况。
整个展馆面积约136平方米,以老舍先生在济南为主题,图文并茂的展示了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生活与文学成就。
这处老宅所在地原为历史悠久的“学院街”,此院为学院街12号,俗称“张家大院”。
据记载,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山东提学道邹善在钟楼寺处创办了湖南书院,后改为至道书院(原钟楼寺故址),后来又改为提学道公署,清朝再改为提督学院,故其东侧街道被称作“学院街”。 当年,学院街虽然长不过百余米,却是旧式门楼林立,居住者大都是官商大户,门楼高大,屋脊多为此起彼伏的蝎子尾花脊。
街上最典型的老宅,是包括12号,14号及东邻北曾家桥3号的三处独立平行宅院共同组成的张家大院。据说,老宅的主人姓张,张家在清初至清末一直是这里的“名门望族”。康熙年间,先祖张现于四川守卫剑阁,任左营游击,后到福建海防前线,立下战功,成为红顶大员(清朝只有一品和二品官员才可以佩戴红顶),女主人曾赐封诰命夫人,其后人张氏兄弟曾为盐商。
让我们回头再游览一下秋柳园街。从烟柳桥向东,路南是一条碧水,微风拂过,水畔垂柳依依,充满了秋柳闻风的意蕴。路北一片老宅,老宅门前的石板路和它相得益彰,优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散发着浓郁的老济南气息。
向前不远,可见一处还钉着“秋柳园街11号”门牌的民居院落,该院解放前为一王姓医生的私人住宅,称“王家大院”。
该院落的布局是按旧式药商设计布展,以老济南市井生活为主题。大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为标准的“坎宅巽门”三进式四合院。院墙均是青石到顶,大门为清水脊式门楼,门前有上马石、拴马扣、抱鼓石。 登上两层石阶进大门,正冲大门的坐山影壁壁心有一精美的“吉庆有余”砖雕。左拐进二门,来到前院,南屋迎门处挂着四扇屏,上为山东省书协会员王相生工楷书写的汤头歌诀,下为八仙桌、太师椅、老式柜台及药柜。 正对南屋的是二门,上为卷棚顶,下为三面屏门。因这种门楼方正端庄,在济南民居中被称为“虎座门”。过去,二门正面的屏门平日关闭,人们须从两侧的屏门进出,只有在家族举行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或贵客临门时,正面屏门才会打开。
进得二门,前院有东西厢房和北屋,东厢房为制药作坊,摆放着部分制作中草药的工具;西厢房为家塾摆设,屋中摆放着老式的桌椅板凳,透出一股古色古香的书香气味。到此你可回想一下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的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摇头晃脑背诵之乎者也的情景。
家塾为中国封建社会私立学校的一种。当时,一些富贵之家多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自己的子弟诵习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科考中屡试不第的蒲松龄就曾在官宦世家当塾师三十多年。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当孩子王”,那份万般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北屋为通往三院的腰屋,也是接待客人的处所。迎门的木制屏风前,摆放着八仙桌,太师椅。
转过屏风,从后门来到三进院,院子里,一株石榴树翠绿欲滴,开满了鲜艳的石榴花,树下有一眼井,用以浇花防火泼地日常使用。
让我们先参观一下东西厢房。东厢房一般为晚辈居住,用花扇隔成里外间,外间为起居室,摆放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具。里间为卧室,放置床、梳妆台等。西厢房布局与东厢房相同,唯里间有一架非常讲究的顶子床,四面立柱雕刻着精美的梅花、喜鹊、桃子、石榴花纹,床边有雕花挡板,雕有几何图形或花鸟果品图案,周围挂有幔帐,上绣人物花草,很是精致奢华。
北屋是正房,中间为明间,靠墙放条几,前面是八仙桌、圈椅,用料造型都很讲究。条几上放座钟、镜子、花瓶、帽筒等,寓意生活平平静静。两侧用扇相隔,形成暗间。在中国古代,凡属重要的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接待重要客人等都在正房明间举行,一般为家中老人居住。整个院落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中主仆、尊卑、长幼、男女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反映了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国封建礼教和家庭伦理。 从秋柳桥向东走一直到芙蓉桥,景区扩建前即为原秋柳园街,此街出现于清朝末年,从学院街向东走一直到阁子西街西头,长一百三十多米,宽三米多,青石板铺地。沿街两侧多为四合院,飞檐抱厦,青砖黑瓦。院内梧桐滴翠,石榴含笑。黑漆大门上,每逢春节便贴上红色楹联,楹联多采自古人诗句, “后辈人传秋柳章” ,遗风余韵,风流天成。整条小街静谧、安详,散发着悠悠的远古清香。
景区扩建前,秋柳园街25号院中有一座二层六开间小楼,小楼西临湖畔,窗外垂柳飘拂,红荷点波。1938年,蒲学大师路大荒先生曾隐居在这里。路大荒先生一生致力于蒲松龄著作的搜集、整理。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淄川,得知路大荒家中藏有蒲松龄手稿,便派人来搜查,路大荒携带手稿躲避到深山中。日军一无所获,烧掉了他家的房屋,还在淄川城门贴上了缉拿他的告示。
不久,路大荒悄然潜入济南,寄住在秋柳园街其表弟高梦周家里,继续其蒲学研究,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2004年,秋柳园街曾被济南市评选为“市民最喜欢的老街巷”之一。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 十二、汇波泉上夕阳里――汇泉堂&-- 正文开始 --&
从秋柳街向北走,登上北池桥,只见桥东有一小湖,水波澹澹,疏林如画,一亭翘角飞檐,三面临水,此为水香亭。
过桥不远,便看见前边湖中有一小岛,一带白墙绿顶院墙,辟有各式透窗,绿树森森,十分清幽。此即汇泉堂。乘船来到岛上,只见拱形门上有匾,上刻“兰圃”二字,门两侧对联为“养兰人寿,读书者雅”。 步入园中,迎面是修葺一新的佛殿,青砖灰瓦,红柱长厦。门上,有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写的“汇泉堂”匾额及抱柱楹联“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汇泉堂为公园兰花养殖基地,也为山东省最大的兰花养殖观赏基地。园中,只见错落有致的石台上,古朴典雅的石柱上,精致的小花盆里,各种兰花满目芳菲,其叶青青,其香幽幽。园东侧为兰花展厅,名文兰轩,门前有对联:“树声时入坐,兰香欲湿衣”。据介绍,岛上现有兰花1500余盆,20多个品种,徜徉在兰花丛中,但见各式各样的兰花或婀娜多姿,飘若柔柔妙女;或绮丽华润者,宛如绰约美妇;或疏朗清奇,状如儒雅君子;或茁壮挺拔,酷似伟岸男儿……真是片片皆有情,叶叶皆有韵,神游其中,与之目目流盼,令人流连忘返。
漫步岛上,明澈如镜的明湖尽收眼中,湖面碧波澹荡,游船怡然自得,微风习习扑面,垂柳依依轻扬,物我相融,令人遐思缥缈。
过去,济南城内众泉多从这座小岛附近汇入大明湖,夏日时节,小岛凉爽宜人,故名清凉岛。后,岛上建起寺庙名汇泉寺,从此,小岛也改称汇泉寺。
汇泉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清朝钱塘人吴华《重修汇泉寺碑记》载,曾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当地盐商茅、张二氏重修,是年孟夏落成,随后又召集同仁,每月捐资,聘请“信一”和尚为本寺主持,伺奉佛主。汇泉寺原为两重院落,四周绕以雕花回廊。寺内东侧依次为佛殿、关庙、公输子祠、文昌阁等建筑。佛殿为正殿,内供佛像。文昌阁为二层楼房,上悬“文昌阁”大字匾额为清体仁阁大学士、著名书法家刘墉题写,阁内挂有李清照画像;寺内西侧另有精舍四楹,名曰“薜荔馆”,颇为雅致。当年每当盛暑之时,汇泉寺碧水环绕,远山如屏,绿荷轻舟,小陌行人,皆能入诗入画,济南的文人学士常来岛上避暑纳凉,品茗赋诗。岛上的薜荔馆经常成为当地官府用来宴请宾客的场所。清代诗人王德容曾有诗:
逭暑登高阁,新晴分外凉;岚光经雨后,莲气扑人香;
笛唱来前渚,船撑到曲廊;依栏同语久,明月上东方。
清末民初,汇泉寺依然香客盈门,一度香火旺盛。
解放初期,汇泉寺建筑大都倾圮,仅剩大殿三楹、耳房三间。
1957年,大殿在辟建公园时改建为“汇泉堂”。 1958年置为棋社,吸引了不少棋坛高手、痴情棋迷前来弈棋观战。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岛东有土堤与岸向连,附近居住的许多家庭妇女来岛上洗衣淘米,游人也常来此享受垂钓之乐。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 十三、圣德英名垂万古――二郎庙&-- 正文开始 --&
水街对面路北河畔,有一坐北朝南的小庙,名二郎庙。三开间,硬山起脊,前出厦,门楣额枋上饰彩绘,抱柱上有对联:“圣德英名垂万古,威灵昭感镇千秋”,庙后临水处为游廊。
二郎神杨戬
走进庙内,迎门端坐的塑像是二郎神杨戬,但见塑像白面无须,三目圆睁,身披铠甲,右手握弓,左手执三尖两刃枪,威风凛凛, 气宇轩昂,左脚边蹲坐着帮他降妖捉怪的哮天犬。塑像上方有“天目神威”黑底金字横匾。
杨二郎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人神混血,力大无穷,法术无边,通晓七十三般变化,额顶生神眼,手持三尖两刃枪,旁有神兽哮天犬。师傅为昆仑派十二上仙之一玉鼎真人。
杨戬血统高贵,《西游记》中说:二郎神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瑶姬,思凡嫁给了凡间一姓杨的男子,他们的儿子即杨戬。玉帝因为瑶姬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将其压在桃山底下。后来杨戬 “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 玉帝封杨戬为"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杨戬对玉帝是 “听调不听宣”。
二郎神左右站立者乃是其伐纣途中结义的兄弟梅山六杰。他们分别是康荣、张飞、姚明、李雄四太尉和郭申、直健二将军。塑像一个个面目狰狞,虎背熊腰,手握兵器,杀气腾腾。
左起郭申、康荣、姚明
右起直健、张飞、李雄
庙内四周墙壁上,绘有二郎神传说故事壁画,分别是瑶姬下凡、力诛七怪、撒豆成兵、劈山救母、二郎担山等。
古代,在人们心目中,二郎神是正义的化身,他捉妖治水,造福百姓,所以各地多在水边建庙祭祀。大明湖水域阔大,建二郎庙寄托了人们期盼风调雨顺的心愿。
&&历史上,被称为二郎神的有好几位,一位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杨戬,头上三只眼,身后跟着哮天犬;一位是率天兵救唐明皇于危难的多天王二子独健,此为佛教中的二郎神;还有秦蜀守李冰之次子和晋襄阳太守邓遐、隋嘉州赵昱也因治水斩蛟被尊为二郎神。
二郎庙原为大明湖畔汇泉寺街上的一历史建筑,汇泉寺街濒临大明湖,易遭水淹,当年人们在此建庙祭祀,祈求二郎神震慑蛟龙、消除水患。
济南过去有句俗话叫:“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这是说的济南老城区的四条街道。其中 “东更道,西更道”是指今珍珠泉东西两侧的两条街道;“王府池子”在西更道街与芙蓉街之间;“二郎庙”即指汇泉寺街。
明湖扩建前,今梅溪桥南至大明湖路,北至湖畔为汇泉寺街。历史上,汇泉寺街名称几经改变:清乾隆(1773)《历城县志》称:“曰二郎庙街(旧志:两隅头西北,作‘二郎庙巷’)”;光绪壬寅年(1902)《省城街巷全图》载:南段为二郎庙街,北段为汇泉寺街,以阁子西街、秋柳园街的路口分界;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曰二郎庙街”,而其附图中则又标注南段为二郎庙街,北为汇泉寺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有:汇泉寺街、二贤街;《济南市志》载:汇泉寺街。
由此看来,此街早年时叫二郎庙街(巷),其后是分南、北两段分别叫汇泉寺街和二郎庙街(二贤街),之后又统一称为汇泉寺街。
二郎庙位于汇泉寺街中段,坐北朝南,4米多高,面积约6平方米,方正的大块石坚脚,山墙及墙檐为青砖砌成,檐口砖上有阴阳鱼雕饰。东山墙上嵌有一石碑,宽40厘米,长80厘米,周砌砖框,因年代久远,字迹大部已非常模糊,只能看清“大明万历十五年(1592)”等字样。街道拆迁时,石碑不知去向。庙东侧路边上,还有一个碑座。
据说小庙里供奉的水神为灌口斩蛟的李冰之子,经历代加封已尊为“承续广惠英显王二郎”,墙上原有彩绘的神话故事。后来塑像毁圮,墙上的彩绘也被涂白灰而坏。这处二郎庙既无院、山门,也无配殿,是济南老城区当时最小的宗教建筑。
*****************************************
三山不显说灰山
&&百花桥西有一石亭,名灰山亭,通体雪白,重檐攒尖六角,很是秀气。亭东北侧,有一小山头隐约露出水面,这就是我们泉城的一宝――灰山。
过去,人们形容济南的人杰地灵,总免不了要念叨 “三山不显出皇位,四门不对出高官”,三山不显的意思是说济南市区内有三个山头从远处是看不见的,只有到了近前,才能看到平地突起的一块大石头。 传说,济南的中心是渤海的海眼,几千年前常有海水喷涌而出,霎时就能将济南淹成一片汪洋泽国,人们深受其害。直到后来,大舜看出济南地势南高而北低,反了风水,遂派人推演,并以三山镇之,方才化祸水为甘泉,这三山便是历山、铁牛山和灰山。
这三座小山分别位于老城区的原历山顶街、庠门里街和汇泉寺街。其中,历山早已被压埋在房屋下面,铁牛山被挪移到府学文庙中,灰山在(景区)扩建前,深藏于原汇泉寺街46号院中东屋的西南墙角下。
灰山是一块平地突起、表面凹凸不平的灰黑色“怪石”,其质地为石灰石,高约0.3米,长约0.7米。关于灰山的得名,传说,灰山在夜深人静鸡眠狗宿之时,宿在灰山上的灰仙人便将灰撒到灰山上。当人们醒来的时候,总能从灰山上扫落一簸箕的灰。建国初,一邓姓产妇夜出惊灰山仙人,此后,灰山不再有落灰可扫。
************************************************
从曾家桥向东,路南一片仿古建筑群,名为水街。亭台楼阁临水而立,墙体采用黏土青砖,屋面为青瓦或琉璃瓦,配置铝合金仿古门窗,水道蜿蜒于建筑之间,充满水乡情调。
水街作为环境幽雅、品味时尚的现代茶艺馆,是一处休闲交际的好去处。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茶艺馆是现代茶艺产生后的新兴行业,对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提高社会休闲生活的品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集茶艺表演、品味茶文化、商务洽谈、交友聊天、棋牌娱乐等功能于一身, 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优雅的享受,是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和高雅的休闲场所。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三五知己相聚一起, 以茶代酒,灵芽玉瓯,微缕吐馨,大家在清香四溢中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互通信息,可以说,茶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让人们充分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 十四、画桥依约垂杨处――七桥风月
&&江南烟雨图
从秋柳园漫步东行,但见湖水迂回曲折,迤逦伸展,各种石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若值风雨潇潇之时,观之烟云缥缈,若隐若现,更令人流连忘返,它们像颗颗珍珠一般镶嵌在景区里,成为新景区魅力非凡的一道风景线。这里就是“七桥风月”景点。
一听到“七桥风月”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苏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江南水乡。是的,七桥风月就是依江南水乡而建,泉城市民在自己的家门口便能领略到梦中江南。
北池桥与水香亭
七桥风月,顾名思义,是由7座景观桥组合而成,它们是芙蓉桥、百花桥、秋柳桥、水西桥、鹊华桥、湖西桥、北池桥。这些桥有的拱身浑圆、有的规矩方正;有的精致讨巧、有的恢弘大气;有的古朴典雅、有的摩登现代;有的绿树掩映身影婆娑、有的傲然屹立姿态绰约……如果是在朝烟暮霭之际,整个明湖烟水空鳎匀疲咔徘∷泼览龅牟屎绯雒黄浼洌⊙逃赙午恐ぃ钊肆髁怠
“七桥风月”如何得来的呢?这又要提到北宋时期曾任齐州(济南)知州的曾巩。
北宋熙宁六年(1073)的一个夜晚,曾巩避开竭力挽留他的济南父老百姓,悄然踏上了赴任襄州知州的路程,怀着对济南恋恋不舍的心情,他写下了《离齐州后五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
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
所谓的西湖即大明湖,七桥风月是指当时建在济南老城区内湖畔周围的7座桥梁,7桥的名称并没有被全部记载下来,可考知的是水西桥、芙蓉桥、湖西桥、北池桥、百花桥等。如今,七桥风月再现于明湖岸边,相信任何一位朋友亲临其境后,都会像曾巩那样从此对七桥风月魂牵梦萦,回味无穷。
&&鹊华桥秋色
七桥风月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鹊华桥。鹊华桥坐落在大明湖公园东南门鹊华路的南端,当你来到“众泉汇流”牌坊时,就见一座古朴淡雅的汉白玉石拱桥犹如一条薄薄的飘带横卧在碧波之上,轻柔雅致,端庄秀丽,似长虹饮涧、初云出月,这就是新建的鹊华桥。
鹊华桥是新景区中最长的一座桥梁,长64米,桥面净宽8米,五孔联拱,构造精巧,形制美观。桥的两侧雕刻有精美的栏板和望柱,均由花岗岩石构造,石栏板为镂空石雕,石栏柱头为云龙浮雕,整座桥穷工绝艺,令人百看不厌。
历史上的鹊华桥并不在今天的位置。
北宋时期,今公园南门的大明湖和百花洲之间建有一桥,名百花桥,也叫白雪桥,元朝改名为鹊华桥。桥为单孔石拱桥,高约3米。明代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及道光五年(1825)又重修。桥长8米,宽4米。桥凸出路面2.5米。青石筑砌,下部的桥墩,挡石为大块石,桥栏为近1米高、半米宽的条石,桥上路面为大石板。
当时,大明湖北岸无高大建筑,空气清新,游人如在烟波Γ赣昝髦闭驹谇哦ハ虮碧魍骱闪裕惩矗辉渡脚洌饔腥瞪讲辔裕谢剿柿揭RO喽浴L镆捌匠耄课菝┥幔噪室钟谘逃曛校吧攀狄巳胧ぁ9湃顺拼宋媚习司爸坏"鹊华烟雨"。旧时游大明湖者,大都要到桥上浏览一番。元朝大书法家、画家赵孟\根据这一景观,绘成一幅图画,名之为"鹊华秋色图"。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其为“赵吴兴”。赵孟\乃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至元二十九年至元贞元年(),任济南路总管府事。至治二年(1322)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元贞元年,赵孟\回到故乡浙江后,常与好友、著名诗人周密聚谈。周密祖籍济南,靖康之变后,其曾祖随高宗南渡。周密生于吴兴,从未到过济南,但他牢记父亲的“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在其著作《齐东野语》中,他署名“历山周密公谨”,又自号“华不注山人”。
当他听赵孟\谈及济南山水之胜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赵孟\画了此图相赠。画面上一片辽阔的湖水沼泽,极目远处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山脚下一排乔木,近处是秋林水泽,一二渔舟出没其间。山前有几栋农舍,树木中间有一群羊羔,水滨坡下遍生芦草,画面上呈现出一片秋光,苍茫中显得清秀古远。
《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的心爱之宝,乾隆亲笔 “鹊华秋色”大字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不过,碧玉微瑕,赵孟\在画中的题跋上写道:“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其中,“其东则鹊山也”,应为“其西则鹊山也”,赵孟\一字疏忽,把鹊山的方位搞错了。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济南,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美景,忽然想起宫中珍藏的鹊华秋色图,便立刻派人去取。画取来后,他对画观景,看景品画,当他发现赵孟\题跋中把鹊山方位搞错时,即题字于上说这是:“一时笔误欤故书”。在这幅画上,乾隆曾四次题字,其中三次写到赵氏把鹊山方位写错之事。 1949年初,《鹊华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
当年,乾隆在鹊华桥上诗兴大发,写下《题鹊华桥三首》:
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 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榆烟杏火接空蒙,稳度芳堤饮练虹;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乾隆浮想联翩,由鹊华桥想到传说中的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眼前的美景是实实在在的,而神话中的天宫则是虚无缥缈的,最后发出了还是人间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叹。事又凑巧,据说他吟了此诗不久,京师传来邸报:皇后病故。乾隆皇帝悲伤之余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写了这首诗带来的不吉,应了牛郎、织女相分离的事。3年之后,乾隆皇帝又来济南,重游旧地,不敢再登鹊华桥,并写下了一首哀婉的诗:
大明湖已是银河,鹊架桥成不再过;
付尔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
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桥西的贡院改为粮库,省立图书馆改为军火库,因鹊华桥坡陡难行,遂将古桥拆毁,改建成木板平桥。建国后的1954年,又将木桥改成钢筋水泥平板桥。桥长4.25米,宽6.4米,并设有角铁栏杆。 1
1983年,大明湖路拓宽,桥再次改建,宽25米,长5米,已完全看不出原来桥的痕迹。
今天,走在壮观秀丽的新鹊华桥上,“老济南”人总算感到了些许慰藉,但因济南周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已无法重现当年的鹊华秋色,我们只能立足桥上,遥想曾经的鹊华桥,曾经的鹊华烟雨了。 芙蓉桥与梅溪桥
芙蓉桥与梅溪桥
烟柳桥与秋柳桥
其实,如果仅仅描绘七桥风月,那可真是委屈了景区中其他众多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石桥了。新景区中,还有正谊桥,柳烟桥、藕香桥、芦花桥、凝雪桥、梅溪桥、兰青桥、竹韵桥、玉涵桥、稼轩桥、北渚桥、涵清桥、烟波桥、幼安桥、齐音桥……
它们散落在新景区里,或为廊桥,或为拱桥,或单孔,或数孔,星星点点,水为玉带,把它们一个一个地串联起来,为明湖串出了一串珍珠项链,为景色增添了无限神韵。桥边或小溪环绕、或荷塘为畔,溪流池塘边满是丛丛绿油油的蒲草、芦苇和各色的湿地水生植物,桥周的绿地丘坡上灌木葱郁,春花吐蕊绽放、姹紫嫣红,真是一桥一景、景景有别,一个个无不千娇百媚,独具匠心。
这里的每座桥都能演绎出一段美丽的故事,百花桥之于曾巩,秋柳桥之于王士G,鹊华桥之于乾隆……每个故事又都滋润着老济南的记忆,为景色增添了无限灵韵,所以说,这些风格别致的拱桥、平桥都是七桥风月最美的景致。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十五、长堤数里亘双湖――曾堤萦水
&-- 正文开始 --&
大家都知道,杭州西湖有个著名的秀美景区叫苏堤春晓。杏花春雨时节,当你来到西湖,漫步苏堤之上,细雨霏霏,柳丝飘忽,烟笼十里长堤,西子湖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一片朦朦胧胧,如梦似幻,引人遐思无限。
苏堤乃是宋朝大文豪苏轼所建,而苏轼则是在济南看到了曾巩于大明湖所建的百花堤,深受启发,方才建了西湖的苏堤。
那么曾巩所建的百花堤今天在哪里呢?从新景区百花桥向北,一道长长的湖中堤坝一直延伸到明湖北岸的汇波桥下,此即百花堤旧址。
&&而今,漫步堤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飞,尤其是阳春三月,万千柳丝轻扬,翠浪翻空,堤上弥漫着绿烟彩雾,再加好鸟和鸣,真是勾魄销魂,意境动人。
新建的曾堤由4座景观桥――自南向北以次为百花桥、凝雪桥、竹韵桥、南丰桥连接起来。
顺堤上的石板路向北行,一路上小桥流水,绿荫匝地,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当来到一座三孔白玉拱桥――南丰桥时,只见长桥如虹般卧在水面上,桥下水边,湖石堆叠,芳草茵茵。站在桥顶眺望,西侧波光粼粼的明湖湖面使人心胸开阔;东侧与北渚桥、竹港清风遥遥相望,水溪曲折蜿蜒,翠竹青青;东南侧,(超然楼)自绿树丛中拔地而起巍巍耸立。长堤上,游人或三三两两漫步,或坐在岸边石椅上小憩欣赏明湖美景,几只白鹭从湖面上轻盈掠过,这一处处景观层次丰富,环境幽静,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曾堤萦水”的景观图。
如果是在夏日的傍晚来到长堤上,这时,西坠的太阳红彤彤地挂在柳梢,漫天红霞,连天边的几朵白云也被抹成绯红,湖畔的绿荫好似蒙上了一层红纱,微风拂煦,杨柳依依,湖面上笼着淡淡的水汽。夕阳辉映下,湖水金波晃漾。隔着翠绿的荷花丛远望红霞中的湖中小岛,亭台楼榭朦朦胧胧,恍若仙境般令人神往。荷叶下的游鱼耐不住寂寞,翻个水花,把一串串水珠泼洒到荷叶上,水珠泛着红玛瑙般的光泽,轻盈地在荷叶上滚来滚去。随着红日西沉,渐渐地,暮色越来越浓,湖中的小岛、垂柳成了墨色的剪影。此时,你静静地坐在茸茸的绿草地上,陶然忘机,唯愿霞友云朋,把自己融入这片烟波朦胧中。
&&明湖夕照
************************
此堤是为纪念宋代齐州知州曾巩而建,因此取名曾堤,历史上,曾堤称为百花堤。
北宋时期,济南风景宜人,文化发达,是诗人骚客乐于驻足吟咏的地方。仅大明湖一处已经是如诗如画的锦绣天地了,那望不尽的亭台楼阁、看不够的山水园林、咏不完的百代诗文、忆不够的千古风流,都是人文山水的精华,大诗人黄庭坚以“济南潇洒似江南”抒写赞美之情,算是真挚的“济南知己”。
曾巩一到济南,便被济南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他游大明湖如入仙乡一般:“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曾巩闲暇出游,常常是“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时乘月尚留连”。
曾巩在修北水门同时,修筑了百花堤。
据资料记载,百花堤位于大明湖东部,堤贯穿湖之南北,长约500米,将大明湖分成“西湖”与“东湖”两部分,大堤成了人们从南岸登临北岸的路径。
通过曾巩的治理,大明湖风景如画,百花堤沿堤柳树成行,百花盛开,堤间还修建了几座石桥,以沟通东湖、西湖的湖水。曾巩还派人在湖边和小岛修建了几处亭、阁、水榭错落其间,使大明湖成为当时济南的首选游览胜地。
一次,曾巩从百花洲弃船登百花堤,沿堤一路来到北岸登临北渚亭,并写下了长诗《百花堤》:
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
我为发其枉,修营极幽趣。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骛。
周以百花林,繁香泫清露。间以绿杨阴,芳风转朝暮。
飞梁凭太虚,i榭蹑烟雾。直通高城颠,海岱归指顾。
为州乏长材,幸岁足p。与众饱而嬉,陶然无外慕。
从诗里可以想见,当时在修百花堤前,这一带是被荒草淹没的荒凉地方,经曾巩修堤又植树绿化,这里“笔直平坦,可驰骏马,两边植树花,间以绿柳,清露芳风,怡情兴”。诗人骑骏马欣赏着堤岸两边的湖光景色,穿过绿色宜人的百花林,闻花香、听鸟鸣来到北岸,登上诸亭观赏山河秀丽景色时,喜悦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清乾隆皇帝来济南时,曾有《鹊华桥》诗:
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诗中“长堤”便是指曾巩所修的百花堤。
曾巩离任后,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来齐州任掌书记。苏辙来济南是“求”来的。在《舜泉诗并序》中他写到:“始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其郡从事阙,求而得之。”
苏辙在齐州3年,任内游遍了各处名胜,而且多有题咏。同时,他与当时的齐州知州李诚之,继任李肃之、李常都相处融洽,为济南百姓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如重修西门外护城河上的泺源桥等。
苏辙也是最喜欢大明湖,在他的《北渚亭》一诗中如此写到:
西湖已过百花汀,未厌相携上古城。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里看春耕。
临风举酒千钟尽,步月吹笳十里声。犹恨雨中人不到,风云飘荡恐神惊。
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使人沉醉啊。
苏辙在济南期间,其兄苏轼曾两次来济,他把齐鲁大地视为“第二故乡”:“若说峨眉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宋熙宁十年(1077)正月,苏轼到济南,苏辙正好因事外出,时任齐州知州的李常亲自相迎。苏辙的儿子苏迟、苏适、苏远随父寓济,得享亲人团聚之乐的苏轼在诗中写道: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苏轼在济南十分开心地住了一个多月。其间,他饱览齐州名胜,看趵突,游灵岩,上龙山,真个是不亦乐乎。在与李常畅游龙山时,他欣然写下《答李公择(即李常)》一诗:
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
宋元丰八年(1085)冬天,苏轼又来过一次济南。
宋元v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知州。当时杭州西湖淤塞严重,想到济南的“曾堤”,苏轼决定疏浚西湖,修筑长堤。西湖长堤是利用湖里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当这道长堤成为杭州西湖妩媚风景之时,人们也亲切地称此为“苏堤”。如今,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足见人们对苏堤的喜爱。据记载,苏轼后来知广东惠州,也曾筑堤障水,这道堤坝也名苏堤。回望沧海桑田一般的历史,曾堤、苏堤都曾留下了让人传唱的故事,今天,人们从西湖苏堤的修长身影中似乎还能打量出曾堤绿柳依依、百花盛开的美妙景色。
******************************
在几百年历史长河中,百花堤历经沧桑,逐渐废弃,亭榭无踪,长堤成为陆地,周围渐渐为民居所占。至明代时,百花堤已成湖中的一条街,其故址大致便是今天的百花桥到汇波桥下。明崇祯时的《历城县志》有汇波寺及汇波寺街的记载。
清朝中叶,东湖内一条南北向的小路与西面陆地之间逐渐淤积。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历城县志》所附地图上,标注的汇波寺北街与北历山街之间尚是湖水,两条街的北头有桥梁相通。之后,阁子前街、阁子后街和北门里街与南北历山街之间完全变成陆地,这便有了后来的东西历山街、贺胜戏场街、东玉斌府街和木头园子巷。北历山街成了南北历山街(今鹊华路),而百花堤则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明湖景区扩建前,沿湖东侧是一条南岸到北岸的狭窄通道,路东是围墙及民居。当时,除南北历山街(今鹊华路)拓宽后成了大明湖东门的交通要道,其他街巷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街区格局,是老城内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这里的房子大多为青砖灰瓦,也有些土坯或夯土墙。
**********************************************************
从今天的百花桥向北,一直到汇波桥下,过去是一条长街,长街分别叫阁子前街、阁子后街、北门里街。 明朝时,三条街曾合称汇波街,至清代中前期改称汇波寺街,清末则通称汇波寺阁子街。据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为汇波寺街。北边为汇波寺街北街(包括阁子后街、北门里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区测量报告书》中,才出现阁子前街、阁子后街名称并一直延续到大明湖扩建前。
扩建前的景区东南岸(今南丰桥附近)
从今百花桥一直到南丰桥附近,是过去的阁子前街和阁子后街。20世纪30年代,街中间有一汇波寺阁子,以此为界,南称阁子前街;北称阁子后街;西称阁子西街。
据资料记载,汇波寺阁子是一座有石砌拱形底座的骑街楼,其上半部为三官殿,下半部为一券门。
三官殿为三开间的寺庙,里面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或三元。三官信仰来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早期道教中,三官十分显要,其功能与人的祸福荣辱密切相关,故受到广泛崇拜。三官的来历,众说不一,一说是周幽王时的三位谏臣,唐宏,葛雍和周武,死后成为三官;《三教搜神大全》说龙王的三个公主,同时看中了美男子陈子,并一起嫁与他,各生一子,长大后封为三官大帝;《历代神仙通鉴》说,元始天尊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各吐出一个婴儿,三子长大后即为尧、舜、禹,此三人都有创世之功,成为万世君师,被封为三官大帝。因三官的出生是在上元,中元,下元之时,故又叫三元大帝。
三官殿券门高不过2.5米,进深有七八米。由于年代久远,石壁已经变黑,显得洞深幽暗,东壁上有一个拱形耳室。
据老人们说,阁子顶部与南门地面一般高,夏天下雨时南门一带积水没到了膝盖,阁子底下的积水也不过一点点。人们都说这里有“通海地漏”,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会淹没。其实,此街不存水的真正原因是这条街建在了百花堤上。
汇波寺阁子于1946年修整街道时被拆除,但街名保留了下来。
阁子前、后街街区曾是济南老城区内平房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过去有许多富商官宦的豪宅,不少特色民居有100多年的历史。走在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古建筑的富贵雄浑之大气,精雕细刻之秀气。宽敞的门,大气的挑檐,粗壮坚实的门柱,以及雕刻在门楣、墙冒上下、红漆大门上的各种福瑞图案,这一切一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盛世。
景区扩建后,保留下来的是原门牌为阁子前街14号的邵家大院及阁子前街15号院,其布局、结构很是与众不同,直观地反映了晚清城市经济所具有的特点。
阁子前街未拆迁前,该院高大宽敞的金柱大门虽已破败,但非常讲究,大门带有前后“挂罩”,这种六柱式大门,是当时整个大明湖周边规格最高的门楼。
当时,14号院早已成大杂院,很多房屋已经翻修,只能通过大青石的地基和保存下来的几面青砖墙以及墙体上嵌砌的铁扒锔子想象当年的宏大气派了。据说,此院原主人邵氏是清朝的一位盐商,老宅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整修一新的原阁子前街14号
如今,老宅被整修一新,六柱式金柱门楼高大宽敞,红柱鼓墙,前后饰有挂花罩。门前两侧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廊心墙部位,有近1米的砖雕框,内中磨砖对缝,砌筑着菱形图案。门侧装有饰板。两侧的檐挑石端面上为书轴式雕刻,古朴精美的墀头上为瓶花图案,花瓶寓意“平”,月季花寓意“长春四季”,为四季平安之意。 整个宅院有122平方米,院内北屋三开间前出厦,仰合瓦屋面,花棂玻璃窗。西侧耳房是修葺一新的二层二开间青砖绣楼,西厢房为重新翻盖的仿古建筑,东、南两面为带透窗的粉墙。
院中一棵大石榴树,枝繁叶茂,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大家可能注意到,几处保存下来的老宅院中几乎都种有石榴树,这是因为石榴多籽,受中国传统文化“多子多福”的影响,人们将其视为吉祥之物,希望子孙满堂,后继有人。
&&原阁子前街15号
14号院对面,即原阁子前街15号院。
该院落为三进,呈“目”字形,错落有致,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每处房屋都比一般民房高大宽敞,可看出主人的大气与豪放。15号院的大门非常普通,反映出原主人不事张扬的藏富心理。
大门内,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院落,往前10余米北拐,是卷棚式的二门.二门非常讲究,三面屏门,雕花门楣异常精致,门额上有浅浮雕“福”字,“抬头见福”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进得门来,整个豪宅展现在人们面前,高大的北房抱柱出厦,前铺三级条石台阶,花棂玻璃窗户,柱头与梁额交角的地方,有雕刻非常华丽的雀替。北房、东西厢房的墀头均有精细的砖雕,图案有梅兰竹、牡丹、福禄寿等,生动鲜活,栩栩如生。挑檐石上砖雕在三个立面上均有,这比一般民居只有正面砖雕显然又高档了很多。 从前院的东侧过道向北绕过去来到后院,又一个四合院展现在眼前,院中一棵白蜡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巨伞笼罩着整个院落。高大的正房为前出厦结构,檐下有廊。
*******************************************
原阁子西街
原阁子西街在今芙蓉桥到凝雪桥附近,长不到百米、宽3米左右,路面上铺着厚实平整的青石板。街两侧的民居虽然没有深宅大院,却是旧时家境殷实的中等人家的居所。所有院落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几乎每家的院落和建筑样式都基本相似:小瓦花脊的大门楼与青石起基的白灰墙次序相连,门前普遍设有两层石阶,走进大门,迎面是建在厢房山墙上的座山影壁,由影壁前左拐是一道简易二门,二门以内是一个四合院。
原北门里街今曾堤附近
北门里街大致在今汇波桥向南到今南丰桥附近,此街因处在原城墙内的北水门内而得名。长208米,宽四米,青石板铺地。据明末地方志《历乘》记载,当时这里的道路每逢湖水上涨,泥泞难行。家住北门里的王卞出钱将此街砌成石板路,一时间被人们称为“义路”。
扩建前的北门里街及明湖东岸今曾堤以东附近
解放后,街道两侧的多数旧式民居在建国后疏浚大明湖时被统一拆除并改建为青砖红瓦的民居,许多湖畔民居后窗可观赏明湖景色。
当年的“义路”而今就是曾堤上的青石板路,走在上边,你可以感受到数百年间岁月留下的印痕。
据当时居住在这条街上的老户说,以前这里的地下水很旺,甚至“掀开石板就有泉”。到了夏天,人们就能体会到“人在路上走,水在脚间流”的奇妙。
当年,缓步走在几百年前铺就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小街两侧一座又一座的百年民居,心头会油然产生一种身在清风古韵中的感觉。
济南的老街老巷是老济南的脉络,是老济南的触角。在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过程中,老街老巷沐浴着时代风雨,承载着人间悲欢,感受着岁月沧桑。这个城市的许多历史故事其实就是在一条条的老街上发生的;老街,记录了这座城市的骄傲与遗憾,也珍藏着人们的回忆与梦想。 ******************************************************
从百花桥向东眺望,可见一处青石砌成的高大气派的老式宅院。这是一处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清末民初老民居。此处原为东玉斌府街,该民居原为东玉斌府街6号院。
清光绪年间济南的地图上,此处标有“仪宾府”;《续修历城县志》中也标有东西玉斌府街。“仪宾”是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据说,曾有一位陈姓仪宾世居于此。街以仪宾二字的谐音而名“玉斌”。
从百花桥顺河边的林荫小路向东走,来到大院门前,只见大门上方高悬“仪宾府”大匾,抱柱楹联为“学位儒宗行为士表,冠于群彦简乎圣心”。
从宽敞的前厅走进去,眼前豁然开朗。整个院子青砖铺地,海棠树下,摆放着青花瓷鱼缸以及石桌、石凳。 北房、东西厢房都是用极为讲究的青石砌成。北房为五开间二层楼房,卷棚顶,墙壁用青石一砌到顶,一楼前出檐,上方横梁镶嵌着雕有梅兰竹菊、八宝珍禽的透雕栏板。楼西侧有一门,进门顺木制楼梯可上二楼。整个建筑显得规整挺拔,气派非凡。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不管正房还是厢房,正门还是侧门,随处可见纷繁复杂、细腻舒缓的砖雕、石雕、木雕:正房墀头上有精美的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图案,玲珑剔透,圆润丰满。正门上方及东、西山墙上镶嵌有三块精美的大型砖雕,东西山墙上的砖雕,用葫芦、葡萄、缠枝莲等寓意富贵缠身、多子多孙、瓜瓞绵绵、万代久长之意;东西厢房同样是五开间,青砖也是极为讲究的磨砖对缝,屋檐下,每隔大约半米就有一个砖雕荷花透气孔。
这处老宅是目前济南老城区石砌四合院中最大、建筑质量最好、砖木石雕最精美的院落。
而今,院落每间房屋中,都摆放着大气伟岸、古色古香的明清家具,布局摆设透露出一股富丽堂皇的华贵气氛。
&&据说,该院落为清末民初时期一毛姓大资本家所建,原来有前后二进院,现在的前厅原为过堂屋,小门是下人进出的侧门。现存的老宅院当年是当铺的仓库,所有的房子都没有后窗。后来,毛某将房子卖给了盐务局的左某。解放后这里成了大杂院。
20世纪90年代初,大明湖路拓宽时,该院正门及前边的院子被拆除。
该院东邻是古玩及游客服务中心烟雨堂。堂内俨然是一座艺术的宝库,珠宝玉器、名人字画、古旧陶瓷、玉器骨雕、金银铜器、、风格独特的新工艺品,使人眼花缭乱;徜徉其间,鉴史购物赏珍,其乐融融,实为收藏爱好者观光淘宝的一处好地方。
等级:版主
文章:2760
积分:19924
诗画文字 极具史料价值 恭敬收藏 加精荐读
诚德真实 见贤思齐Blog: .cn/6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多谢表扬,继续努力。
等级:论坛游侠
积分:2566
&&&&&&&&&&十六、朱楼百尺回波濉宦&-- 正文开始 --&
从大明湖东南门“众泉汇流”牌坊向北直至大明湖东北门为鹊华路,景区扩建前为南北历山街。此街原是东湖中的一条小路,街北口城墙内侧有水月寺。清朝末年,该路曾名东历山街,随着小东湖不断淤积,居民住宅渐从南向北增建,至贺胜戏场街东口以北。因由此街可南望千佛山,故名。1924年的《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中有所记载。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记载为:“南北历山街”。此间形成的一东西向街则名东西历山街。
解放前,南北历山街一带是棚户区,街道只有三块石板宽,两边是臭水沟;解放后,街道逐渐变成了柏油路,两旁是白粉墙和青砖黑瓦的小平房,许多人家还在临街的院门口搭着葡萄架,整条街很是整洁清爽。1996年,南北历山街进行拓宽改造。1998年初至景区扩建前,道路拓宽达30米,成为交通要道。 今天的鹊华路由“众泉汇流”牌坊、鹊华烟雨、超然致远、竹港清风、北渚桥等景点组成,成为景区内一条幽雅的景观游览道路。
从鹊华桥向北眺望,可见一高塔巍然耸立在绿树葱茏中,这里便是超然致远景点。信步前行,来到楼前,但见气势庄严的超然楼坐落在宽大的汉白玉台基上,高耸的朱楼,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楼阁云影相互映衬,色彩绚烂华丽,无比动人。
据《历城县志》记载,超然楼原为元代学士李s的别墅,位置在大明湖畔天心水面亭后。至于当年的超然楼规模如何,明代诗人杨衍嗣有《超然楼》诗描绘道:
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楼百尺回波濉4昂E铄辏鞲┠仙结丰吩啤
柳色荷香尊外度,菱歌渔唱座中闻。七桥烟月谁收却,散入明湖已十分。
清乾隆年间,诗人任宏远游览大明湖时,曾寻访超然楼,然楼已成瓦砾,诗人作诗叹道:
超然楼记在明湖,学士风流今有无。还是窗前红菡萏,依然槛外绿菰蒲。
空闻鱼鸟归诗卷,不见龙蛇舞醉图。此日重寻成瓦砾,Gi北望一峰孤。
面前的超然楼是一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5673平方米,楼高51.7米,上下共七层,远远望去,那曲线优美的屋顶交错重叠,轻巧灵动的歇山重檐,鸟翼伸展的檐角,恰似展翅欲飞的大鹏,由于楼的栏杆及外表全部覆铜瓦,阳光照耀下,流光溢彩,金色灿灿。超然楼结构精巧,布局美观,巍峨挺拔,气势雄浑,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给人以和谐的快感,因而被誉为“江北第一楼”。
走上高高的汉白玉台阶,只见二楼门厅处,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巨匾“超然楼”及对联“寄兴超然物外,承天德化心中”。
楼内,一层至四层可谓以泉城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殿堂,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以壁画、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济南泉文化、城市园林文化及老济南的民俗文化;五层、六层用以观光,超然楼是大明湖景区的制高点,游客可以乘坐电梯直接到达楼顶,楼身四面开门,从楼内来到外面的平台,天风徐来,令人飘飘然有凭虚御风之感,眺望四周,整个大明湖乃至泉城的秀丽景色历历在目,尽收眼底。俯瞰楼下,明湖翠柳夹岸,郁郁葱葱,亭台楼阁色彩斑斓,一泓碧波潋滟空鳎赶枇奂未常阕浩浼洌由氐矗诵南遥髁啵挥扇烁刑厩О倌昙洳咨1淝ǎ庖缓滩ㄐ闼恢锹剂硕嗌偃宋姆缇坝敕缭峦隆T倏椿泛星蚋呗ト缌郑啡缰顺等缌鳎趵慈镣G旯懦牵竦略匚铮锘毂Γ私艿亓椋靡慌烧ㄈ撕停j毯忧澹氖⑹婪被跋蟆B交乩龋咸髟蛉悍宸瑚欤德痰洌乒忉安剩撂斐伞1蓖蚓诺闫胙蹋祷盒悖坪尤绱笄湃绾纾淙杖劢穑涸撇圆浴4耸贝思剩@付酪校吭铺欤择妨嚷洌由蕉嘟浚恿樨剐悖笫慊常男匚蟪
自古,中国的文人雅士就喜欢登高望远,遐思悠悠,抚今追昔,寄兴遣愁,感慨荣辱浮沉,盛衰兴亡,许多名楼一经他们品题,文成千古绝唱,楼则声名赫赫。远则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近则清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等,正所谓文因楼而生,楼因文而名。而今的超远楼,尚望高人俊杰洒潘江、倾陆海,飞文染翰,一展七步雄才。
与超然楼相连的博艺堂,原是遐园中的文物展览室,后毁于战火。此次恢复重建,总面积1250平方米。堂内以实物或图片的形式,展出齐鲁十七地市艺术精品,其中有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莱州玉雕和石雕等。 超远楼南侧为贺胜戏场,贺胜戏场乃一仿古戏台。在济南近代历史上,贺胜戏场也非常有名。景区扩建前,此处原有一条曲曲折折的东西小巷,名贺胜戏场街,小街东起南北历山街,西到阁子后街。1870年,京剧科班“全胜班”班主刘和坤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戏园,名火神戏场,俗称大舞台。戏园圆形,是用席子和苇箔扎起来的席棚。四周墙壁为木板钉制。戏台坐北朝南,台下几十张方桌,开演时观众坐在桌子四周,边喝茶边看戏。戏园东西两侧有简易的两层厢楼,是供有身份的人看戏的专座。本市及外埠戏班常年演出,济南较早的戏剧科班“易俗社”就常在这里演出,像当时唱红了的著名青衣邱步武、老生张金泰(艺名“小破鞋”)等演员就曾在此演出过《哭祖庙》、《卖马》、《桑园会》、《胡迪骂阎罗》、 《路遥知马力》、《妻党同恶报》等京剧和梆子戏。这里还是济南较早上映无声电影(当时叫电光影戏)的地方。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一说二月二十三日)火神诞辰之时,都要在此演戏,祭祀火神。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期间,省及济南的一些团体和学生联合会曾组织文娱爱好者于此公演进步剧目。1920年元旦,山东学生联合会在此举办话剧演出,济南一中学生演出《惩办卖国贼》揭露投机商人想方设法偷卖日货以宣传抗日。政府当局出面干扰,派大批军警到现场,驱散观众,勒令停演,对进行交涉的学生大打出手,制造了所谓“大舞台事件”。济南广大市民对此倒行逆施的行为极为愤慨,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警察厅为受伤学生出医疗费方平息此事。
约20世纪30年代初,一场大火把大舞台全部烧毁。火灾发生后,人们把这里称为火剩戏场,只是到后来在街道命名时,才以其谐音改为贺胜戏场街。
大舞台被烧掉后,“易俗社”改在城内万寿宫的富贵茶园(地址在后来的大明湖路166号山东省级机关汽车修配厂)及大明湖南鹊华桥畔的明湖居(即《老残游记》白妞、黑妞说书的明湖居) 演出。
***********************************
竹影清风涤烦暑
――竹港清风
从超然楼向北,便是竹港清风景点,只见一亭翼然水畔,此亭名一竿亭。
上有“一竿亭”横匾,对联为“柳阴涵竹翠,荷气袭帘青”;面水横匾“竹港清风”对联是:“雨点残红花意动,风敲疏翠竹阴清”。亭旁茂林修竹,耸秀堆翠,碧绿沁人,林中曲径蜿蜒,夏日漫步其间,凉爽宜人,好不惬意自在。
“竹港清风”历史上是历城十六景之一,早在明代就是济南著名园林和觞咏胜地。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赵世卿辞官回到济南,居于大明湖畔别墅“小淇园中,园中“竹径逶迤,而东增以亭榭,名花错绣,榆柳夹集,景趣幽绝,且截木为舟,采石为山,一觞一咏,可登可临。。。。。”(《历城县志》),文人雅士急集聚于此,或浏览湖上风光,或抚琴博弈、吟诗作画,小淇园一时名扬历下。后园废于清朝初年。此次明湖景区扩建,重新恢复了这一景观。
夏日炎炎,烈日当空,此时的竹港内则幽篁蔽日,绿荫婆娑,凉风时拂,诗云:“万竹深处坐,六月午时凉”,道出了竹林间避暑纳凉的妙处。
自古,竹的清雅脱俗、不畏霜寒,与松、梅并为岁寒三友,又因风姿绰约、品质高洁而与梅、兰、菊合称花中四君子,其依依婵娟之姿、谦谦君子之风,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情。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想照。可谓潇洒万千;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的身边,随处可见竹子的修身纤影;清郑板桥: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竹林消暑,潇洒超脱之情溢于言表。
而今,当你独坐在一竿亭中,听竹叶摇风,鸟鸣喈喈,赏湖水轻漾,虹桥卧波,水因竹而灵动,竹因水而潇洒,竹笛声里暮烟起,夕阳余晖鸦噪林,万种风情尽在不言中;曲径通幽,当你漫步在翠绿长廊中,倾听着暗送的竹韵天籁,欣赏着灵逸生姿的竹舞,呼吸着清新如洗的空气,陶醉在这一份如梦般的幽静清雅中,你是否有远离尘世烦嚣,心中是万般的神怡之感?
景区东南门
Copyright &2000 - 20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曾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