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销售上海公司上海分公司,跳槽外企,

就业在即,你准备好了么?
&& 从昨天开始,湛江分公司的招聘会就拉开了08届毕业生双选的序幕,感觉有点措手不及,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各个公司的情况,我将这一年来搜集于翠园站上及其他同学处得到的一些信息,全部发到这一个帖子上,仅供大家参考。
&1.帖子来源和作者我也无法一一注明,还请原谅,在此表示感谢
& &2.原则上一楼一个帖,管理员和版主请不要处罚我
& &3.仅供参考,真实性不敢保证
先从中海油开始吧,这些信息是由我的师兄弟提供的
中海油(一)
毕业的时候,曾经踌躇满志,详细的打听了哪个公司好,哪个公司有发展前途,这个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那个公司的是如何体制改革演变而成的,呵呵,太多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有点站的高看的远的味道。当然,我绝不是说这样不对,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尤其是行业问题很重要。我觉得现在大家很幸福,可以知道海油的很多事情,很多已经毕业的校友们,都给大家介绍了海油的很多情况,也很专业,我想我比他们很多都早工作,但是他们认识的就比我全面和透彻,我很汗颜啊,当然这也有专业的因素在里面。我现在经常跟我在上研究生的朋友在交流,我们在说,人到底为了什么生活啊?怎样的生活才更有质量呢?人是社会人,又很多的方面需要我们去打点去经营,工作是我们的全部吗?我可以列几个问题可以让大家讨论讨论,拿北京来说,比如我们为了享受大城市的那种公益商品,我们可以周末去国家图书馆,可以去天安门看升旗,可以享受北京公益事业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好处,比如他的治安环境,他的医疗设施等等,但是大家也要考虑这点,正因为他的种种公益带给我们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要成存在这个环境里需要付出更多更昂贵的生活成本。我记得我毕业的时候看过一篇咱们在中石化总部校友写的毕业感触,我记得他那时已经28了,还没有谈恋爱,他说真的不是自己不想谈,可是看看自己的收入,又看看北京的生活成本,他不知道他拿什么来谈,他不知道如何让他的女朋友可以过的更好一些,他觉得他负不起那份男人应该负的责任。北京一定对于每个人都是美好的吗?答案显然否定。
&很多人觉得海油怎样怎样,但是海油就能给我们一切吗?我毕业的时候,一个很好的朋友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去了中石油的一个销售公司(他绝对没有任何关系),去年我有幸拜访他时,他已经正科级待遇,开着公司的车来接我。我们还有个同学去了下面的油田,前些日子已经提升副科级。还有两个也是在油田的同学已经被单位送来读在职研究生。但是海油里,处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没有人会觉得你怎么怎样,你不想干了,他会说:不干会有人干,想来的人一车皮一车皮的从市里往回拉。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没有成就感,那会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我本身也是海油的,我的意思不是说海油不好,中石油就好,只是觉得好公司不一定你发展就好,坏公司对你就没有好处。海洋有很多高收入者,确实是这样,他们不乏很多出海的,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换来更多的金钱的代价是出海,这个公式决不会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一个小伙子,因为出海,没有女朋友,有好心人给他介绍了一个,他见完了就出海了,下海以后他给那个女孩打了一个电话,那个女孩说我都不记得你长什么样了。这不是玩笑,他是船员,一年能出300多天海。也可以这样告诉大家,海洋有很多这样的人,男人出海,年复一年,老婆最后跟别人了,这个在海洋圈子里绝不是什么新闻了,我有个同事,他哥哥的孩子一岁都不到,老婆就有别人了。这样的事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一次就是一生的痛,那个时候你还会考虑你一个月是8千还是一万?我绝不是说出海不好,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海洋干,出海是资本,但是你若是出一辈子海呢?不要很天真的认为你干的比人家好就一定能获得提升回陆地的机会,当然你干的不好就一定没有。海洋是好,但是想想很多海洋子女都挤破头皮的想回来,你说他的人际关系会不复杂吗?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件事情: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公平的。一个朋友西南毕业的,他签到了海工,很不错的一个单位,但是一年以后他说什么都要跳槽。因为他觉得那个公司不适合他,虽然是上市公司。在海洋的班车里说话一定不能指名道姓,因为不知道谁跟谁就是亲戚,这是我一上班老职工就这么告诉我的。再说点实际的东西,海油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没有实行薪酬制度改革,有企劳企聘和社聘,很多公司前者和后者的差距是很大的,甚至两倍到三倍。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对你的心里承受能力是很大的一个考验,也为此流失了很多人才,但是有些公司会很不在乎,事实真的是这样。大家都知道这种制度早晚会改的,但是改之前就必须学会接受。呵呵,一口气写了很多,找工作很重要,但是不能一味的考虑待遇甚至发展前途,尤其是国企,什么样的工作也就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等,人是社会人,需要我们考虑的方面很多很多。当然,还有一点跟大家说的是,工作经验也很重要,以前就是工作的时候我也求过职,困难重重,但是现在我明显感觉到了有工作经验的优势,大家也不妨可以走曲线救国的道路。海洋里,尤其是学机械和石工的人很多都用海洋为跳板去了科麦奇,康菲,斯伦贝谢等等很多外企,待遇问题就不是海洋能比的了。呵呵,上周我也已经开始办理我的辞职手续了,也要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我只是拿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大家探讨,我希望能给尤其是本科快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参考,希望能有所帮助,当然,肯定我的很多想法不能被所有人接受,呵呵,那就求同存异。在这里祝愿大家生活愉快,工作找的顺利。
“海洋里,尤其是学机械和石工的人很多都用海洋为跳板去了科麦奇,康菲,斯伦贝谢等等很多外企,待遇问题就不是海洋能比的了。”那也是因为在海油跟这些公司接触的多。在海油里,只有往外企跳得,很少往其他两个石油公司跳德,大家就知道是为什么了
&上市公司:油公司,海工和油服都已经完成雇员制改革,在这些已经改革完的公司里,对于老职工可以选择是雇员制还是沿用以前的企劳企聘制。之所以有企劳企聘和社聘就是因为没有上市,尚没有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况且我说的是相当一部分公司,没有说全部。
我的帖子不是说哪个公司好不好,主要是想跟大家说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要考虑的和应该考虑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会有家庭,我们以后会有养老敬老的义务等等。我仅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每个人的实际个人情况是不一样的,不一定对于别人好的公司就一定适合你,也不一定不好的公司就对你的反展就没有帮助。
&中石油中石化不好吗?尚若有这样一个选择题: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中石油的一把和中海油的一把你选择做哪个位置?如果没有错误的话,中海油排在世界500强之外。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选择的答案就不一样,但不代表哪个公司就真正的适合你。
排名,是因为中海油的起步晚,没有那两个公司的规模大,人还多呢。中海油整个人数才3万人,还没有中石油的一个小油田的人多。按人均的产量和资金(包括工资)估计其他的两个公司是所比不了的。我觉得既然在某个公司工作,就不要总这山望着那山高,比来比去的,没意思,我也同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想去哪就去哪呗
找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像赌博一样,但是很难说哪个好而哪个不好。毕业快一年了,我对自己的工作还比较满意,起码不用出海,可以正常吃饭,工作,休息。其实待遇一样的工作可能会差别相当大,一周工作30小时和一周工作40小时不一样,坐在写字楼和风吹日晒不一样,做一项对自己有提高的技术工种和日复一日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熟练工种不一样。招聘会签一个单位但是到公司二分后的差别也可能很大。
出海是有很多LZ说的很多方面的不足,但是我估计在未来的几年或者相当长的时间里,海上石油的发展是很有前景的,现在陆地基本是差不多了,不仅中海油,现在中石油中石化的许多油田都相继开始了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发,而且现在大批的国外石油公司都很看好中国的海洋石油资源,从我们学校越来越多的国外石油公司招聘可以看出来,毕竟我们国家目前海上石油开采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只有部分近海油田在开发,深海开采基本上是零。
有前景就有机会,有挑战才有发展,其实在海上工作的人员有许多回陆地的,通过一些渠道。
&只是有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薪水十万以上,每年只工作半年,每次海休的都是飞机报销,工作充满挑战,每天都有激发你兴奋点的事情,如果是你,会对这样的工作说不么?有得必有失,上帝是公平的。这是我个人对海油工作的理解,可能是错的片面的,毕竟我才刚工作一年不到,前面的路还很长,将自己的点滴感悟和大家分享。
&我虽然毕业伊始就进了中海油的门槛,但是我的二级单位很不好,收入也不是很高,但是正因为那样的单位,给了我很大的平台,让我放手干了许多事情,自然而然的锻炼的机会就比较多,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出人头地的概率相对来讲就大一些,一位与我共过事的领导去了LNG,他想让我跟他过去,许诺给我D2级,对于海油系统改革完的员工都知道,对于一个工作三年都不到的本科生来讲,这个职位只能表明这个领导很赏识你,若没有前期的那么多的锻炼机会和进步,我想跟他短短处的那两个月不会给他留下这么好的印象,当然由于地域的原因离家太远我还是婉言谢绝了。要是说走了什么弯路的话那就是这两年我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发了很多的牢骚,如果今天我再从石油大学毕业签到这样的单位,我不会再向当初一样牢骚满腹,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去锻炼和学习。当然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也希望这段文字给很多刚开始工作起点又不是很高的校友们一个信心,关键是怎么看待和把握这个问题了,对自己树立信心,这个很重要。由于一些原因,我还没有离开原来的单位,还没到新的环境,不过很感谢祝福我的人。谢谢了。
另外,这两年海油,尤其是作业公司和一些外企对机械专业的需求量很大啊,再过两年不知道了,呵呵,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也就只能说到这里了。关键是你想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 我可以去海油 但我选择了中石油
石油工程专业,我认为到中海油有限公司(分公司有天津、深圳、湛江、上海)和中海油服比较合适,因为海油工程主要是搞海洋钢结构的,所以石油工程专业到海油工程公司多少有点不合专业,而需要的主要是结构、机械、自动化、电气、仪表之类的,但是这几年海油工程招的人很多,每年近200人的大学生引进,石油工程每年还是有一些的。
&中海油服主要是海上钻井、录井、完井、测井,其业务面几乎垄断整个中海油,中国海域都由他们做。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到中海油服非常对口。而且待遇很好,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要经常出海、不定期出海,可能比较辛苦。
有限公司所属的这几个分公司里因为上海分公司比较小,每年招聘的人很少。其它几个公司招聘的量还是比较大的。天津分公司主要招聘研究生,本科生也招一些。到天津分公司的话主要是做油藏,做评价,因此和地质比较接近,办公环境好,出海很少,效益很好。深圳和湛江分公司每年招聘本科生的数量很大,石油工程专业非常对口,去了主要是到各个平台做操作,28天倒班,也就是几乎一个月海上,一个月陆地休息,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深圳分公司的平台大多为合资平台,拿钱很多,湛江分公司比不上深圳,但效益也很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海油耗资千亿收购外企划算吗
虽然加拿大反对中国进行收购的言辞没有像美国那么激烈,但面对外国大举投资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加拿大监管机构并没有放松审查力度...
朝鲜劳工60%工资缴组织
最初,“第一夫人”是指那些有影响力的杰出女性,1849...
  现在全球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海外资源性企业出售,只要有中国企业参与竞争,卖家会通过各种手段和办法,卖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高价钱。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三桶油&之一的中海油公司应验了&&中海油日前在加拿大创造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最大一笔买单。
  7月23日,中海油发布的公告称,它将以现金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4.44亿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这是2005年中海油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现价1181.59亿元)收购美国能源企业优尼科公司失败后,迄今为止中国实施的最大一桩海外能源收购交易。
  事实上,这笔收购交易与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意图有一些相似之处。当时,在遭遇美国政界人士的激烈反对后,中海油最终收回了那份收购要约。那么,这次会重蹈覆辙吗?
  中海油显然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耗资964亿人民币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溢价高达61%。中海油出价如此之高,很难有其他竞争对手与其竞购尼克森。现在主要看加拿大政府是否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是否放行。
  虽然加拿大反对中国进行收购的言辞没有像美国那么激烈,但面对外国大举投资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加拿大监管机构并没有放松审查力度。例如必和必拓在2010年计划斥资390亿美元收购萨斯喀彻温省的钾肥公司的交易就被加拿大政府否决。
  不过,这一次与必和必拓收购喀彻温钾肥公司的交易不同的是,由于中海油第一次在美国未能得手,那么,这次中海油在加拿大收购尼克森公司时就亮出鼓鼓的钱包,似有不得手绝不罢休的意味。中海油出手的收购价已高得出奇,加拿大监管机构除非头脑发昏才会阻止这笔交易。
  加拿大油气资源储量远大于国内需求量,其而中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尼克森公司的股东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其期望值也就这么高了:过去5年间,这家公司比多伦多能源指数跑输了约三分之一。中海油提出的每股27.5美元的现金要约,比尼克森20天加权平均股价溢价66%。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像中海油这样的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收购中普遍存在溢价过高问题。从战略角度而言,短期并不好评价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效果。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油气产业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现阶段中海油高溢价收购尼克森公司未必划算。
  当然,这种看法中海油未必赞同,他们会拿出各种理由为其辩解。但有一点却是无法回避的,即中海油耗资近千亿元人民币收购尼克森公司,不是&钱多人傻&,而是无奈。一种因没有强有力的油气资源、没有软实力而导致的无奈。中海油明白,不在经济上吃点亏、冒点风险,不去收购海外的石油公司以及油气资源,要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与中石油、中石化比拚并长久地活下去,很难。
  正如此,尼克森公司及其油气的诱惑太大了:其一,尼克森走投无路又急于翻身,为这次&下嫁&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全是中海油以前可望不可即的核心油气资产。顺势,中海油就能真正走向海外,不仅成就自己&油气老大&之梦,还能为中国石油企业争取到油气的市场话语权;其二,就算从现实意义考虑,逢高吸纳,不就正好可以平抑与中石油、中石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愿望吗?
  但是,中海油耗资近千亿元人民币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消息透露后,引起人们对交易是否划算的质疑。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和企业投资者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但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似乎一直在试图打破这条规律,而这些努力的代价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盲目扩张与投资。
  其实,在现有的世界格局之下,有些项目中国企业完全不必去&凑热闹&,有些项目中国企业则不能&单干&。否则,只会增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戒心和担忧,也完全是被卖家当枪使。像中海油这样的国有企业,不能&穷得只剩下钱&。那种以为&大手笔&、出高价就可以压倒竞争各方的方式,需要重新思考。(邱林)
(来源:作者博客 & 编辑:何熠)
【把文章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统计显示,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700万人,延迟退休年龄必然使得600-700万适龄就业人...
一胎化政策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台的,当时北京方面担心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尽管这项政...
正在载入,请稍候...
为了使社会运行进入正常轨
虽然加拿大反对中国进行收
淮安这回抛出这个“官员财
如果未来10年里发生通货膨
凡是到医院看过病、特别是
&&&最初,“第一夫人”是指那些有影响力的杰出女性,1849年首次被用来指总统夫人。然而,…中海油和斯伦贝谢比较起来哪个更好?我是天津的一名专科应届毕业生,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_百度知道
中海油和斯伦贝谢比较起来哪个更好?我是天津的一名专科应届毕业生,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现在两个公司都应聘成功了。下午要结果,和着急,望各位人士能给予解答。谢谢!
提问者采纳
专科建议去斯伦贝谢!中海油对学历要求很高,以后很难往上走。外企待遇好,干几年可以考虑跳槽!(中海油稳定,收入新人不如斯伦贝谢;斯伦贝谢不稳定,遇到危机会辞退等)
请问今天我才得到通知,被斯伦贝谢录取了,不知道接下来斯伦贝谢会对我们做什么?不知斯伦贝谢能给我们多少工资,不知住宿是什么情况?还有休假问题,我是应聘的维修专员。谢谢大仙。
我是海油的,斯伦贝谢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但一起出海的斯伦贝谢的人员待遇还是不错的,他们主要看重你的能力而非学历。
提问者评价
原来是这样,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海油一年差不多八万左右吧,我同学在海油的,斯伦贝谢我也有同学在,她说出海补贴很高,以前一天一百美金,现在不知道了,她跳槽了
中海油总体效益更好,应该你拿到的OFFER福利条件更好。我觉得这个更好些。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油服印尼分公司外籍员工不跳槽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发布时间: &&&&&
印尼人Purbo今年60多岁,本该退休了,可他却选择留下来继续为中海油服印尼分公司(下称印尼分公司)工作。在印尼分公司,像Purbo这样选择坚守的印尼籍员工为数不少。
印尼分公司现有印尼籍员工1104名,占员工总数的79%。中海油服在印尼是地地道道的“外企”,但面对其他世界一流服务公司的同台竞争,核心岗位的印尼员工却很少跳槽。问起缘由,印尼分公司总经理陈宗江介绍了提升外籍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的诚心之举。
在印尼工作4年的陈宗江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办公室所有印尼员工的名字,并且讲出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印尼员工Aliese对这一点非常感动,她说:“我曾在另一家石油公司工作过,从入职到离职,几乎都没有见过管理层,而印尼分公司所有领导的办公室我们却可以随时进去。”
年轻的“老员工”Lim Siucien从20岁一毕业就进入印尼分公司工作,至今已8年。现为人事主管的她,为公司遴选出一个个优秀的当地员工,她也因此于2013年获得了“中海油服优秀员工”称号。
印尼人“下班时间”意识比较强,不管手头工作是否完成,一到下班时间,员工都会准点回家。然而,印尼分公司却是个例外。“大家都根据需要自愿加班。”印尼员工Andreas说,特别让他感动的是,陈宗江经常为加班的员工买来晚餐,陪着大家一起工作,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最让陈宗江印象深刻的是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人力资源的Retno Indera。她曾于2012年短暂离开过公司。在Retno离职后,陈宗江仍和她保持联系,时常就公司人力管理的一些疑难问题请教她。或许是这种强烈的被需要感打动了她,Retno毅然回到印尼分公司继续工作。
像Retno这样的印尼籍高级管理人员占了印尼分公司高管的一半,他们和中国员工有同样的职业上升空间。(记者 付饶 通讯员 张博)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Copyright 1996-.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
邮编:100010
技术支持热线:(86-10)
业务支持热线:(86-10)
网站传真:(86-10)
E-mail: cnoocweb@cnooc.com.cn
备案序号:提交失败。
填写常用邮箱,用于接收该公司的最新动态
亲,请填写正确的电子邮件地址
帮助大家了解该公司,
使用以下帐号登录可以保存关注记录,更方便
系统根据你关注的公司,自动为你推荐以下公司
系统根据你关注的公司,自动为你推荐以下公司
使用手机访问,非常方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