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茶花女妖ta 经历几世

  中国茶花古代文献书目
  六大类茶花文献
  中国茶花古代文献中茶花别名
  中国古代茶花诗曲赋题录
  古代的茶花品种
  中国古代茶花文化大事记
  茶花文献的十项内容  ●中国茶花古代文献书目
  《花经》作者系三国蜀汉平昌令张翊。为中国迄今最早记载茶花的文献,也是第一部以“九品九命”等级品评花卉的著作,将“山茶”列为“七品三命”。成书年代为221~263年之间。此书曾被宋《清异录》、元《说郛》、明《花里活》及清《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引录。
  南北朝
  《魏王花木志》作者阙名。北魏时期有关花卉的专著。此书载:“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今广西桂林市)。”而设置“桂州”的时间为南朝梁代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同时此书曾被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引用过,因此成书时间当为设置“桂州”至北魏亡(507~534年)之间。现存残本。
  《纂要》作者为南朝梁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最早记载“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其中将“山茶”列为第二十三位。
  《野药集》作者阙名。成书于隋代开皇十年(590年)。载有“南山茶”。
  《平泉山居草木记》作者为唐代武宗时宰相李德裕(787~850年)。因作于他在洛阳郊外的别墅平泉庄,故名。记载了他于“己未岁”(839年)得到了广东番禺的“山茶”及浙江稽山的“贞桐山茗”(宋《会稽续志》曾在“山茶部”中引录并载其为当地所产之山茶品种)。
  《酉阳杂俎》作者为晚唐文学家段成式(?~863年)。记载了“桂州”及“蜀地”的山茶,并描绘了山茶的形态及花期。
  《南诏图传?文字卷》作者阙名。成稿于899年。记载了唐末地处云南的南诏国奇王家的两株茶花古树。《南诏图传》原件现存日本京都有邻馆。
  《清异录》作者为宋初曾历任礼、刑、户三部尚书的陶(卒于开宝年间:968~975年)。引录了张翊《花经》等有关茶花的文献。
  《太平广记》作者为北宋文学家李。因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故名,载有“海红并海石榴”。
  《洛阳花木记》作者为周师厚。北宋元丰四年曾在洛阳任职,次年(1082年)写成本书。记载了当时洛阳花木中七个茶花品种。
  《宣和画谱》中国画著录书。无作者姓名。成书于宣和年间(年)。记有宋徽宗宫廷所藏的历代绘画名录。其中有唐末画家滕昌等8人的茶花画共31幅。这些画都经当时著名书画家米芾鉴定。
  《岁时杂识》作者为吕厚明。作者生平及成书时间不详。记载了自小寒至谷雨四个月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节气第二候的花信风为山茶。此“花信风”的排列,后人多予引用。
  《桂海虞衡志》作者为南宋诗人范成大。1175年成书。首次将中国茶花按所产地域分为南山茶和中州茶两大类。
  《全芳备祖》作者为陈景沂。1256年成书。“花部”卷十九载“山茶花”。
  《梦粱录》作者为宋末吴自牧。成书于元初。记载了南宋旧都临安(今杭州)的茶花栽培及花市盛况。
  《说郛》作者系元末文学家陶宗仪。为大型笔记丛书。收录了许多有关茶花的古代文献。
  《格古要论》作者为明代初年曹昭。成书于洪武年间(年)。载有宝珠、宫粉茶等九个茶花品种。曾被《本草纲目》引用。
  《救荒本草》作者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成书于1406年。载有山茶食用内容。
  《周宪王救众本草》作者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有(年)。具体载有山茶食用内容。
  《云南山茶谱》作者为赵璧。景泰四年(1453年)刊行,现已佚。《广群芳谱》曾载:“赵璧作谱近百种,大抵以深红、软枝、分心、卷瓣者为上。”
  《永昌二芳记》作者为张志淳。成书于1455年前后。为茶花专著。上卷记载茶花36种。已佚(据1990年版《中国花经》)。
  《便民图纂》作者为邝。成书于弘治壬戌(1502年)。书中“卷第五树艺类上”载有茶花的移栽及嫁接等内容。
  《本草纲目》作者为医药学家李时珍。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年)。辑有“山茶”部,分释名与集解二部分记述之。
  《学圃杂疏》作者为文学家王世懋。成书于1587年。“花疏”篇中载有较详细的茶花内容。
  《瓶花谱》作者为张谦德(《花经》作者张翊后裔)。成书于1595年。书中亦以“九品九命”等级品评花卉,将滇茶列为“一品九命”,黄、白山茶列为“二品八命”,蜀茶列为“三品七命”,茶梅列为“六品四命”。
  《瓶史》作者系文学家袁宏道。成书于1599年。为插花艺术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使令”篇中多处述及山茶。《茶花百韵?序》作者为明代万历年间云南巡按邓。作于“庚戌岁”,即1610年。该序归纳了茶花的“十德”,为世人所重,多为后世引用,成为著名的茶花典故。
  《滇中茶花记》作者为冯时可。系茶花专著。该书引录了邓(字直指)《茶花百韵》诗序的“十德”内容。其成书时间当在1610年之后。
  《花里活》作者为陈诗教(自号“灌园史”)。成书于“万历丙辰”,即1616年。书中引录了“蜀汉张翊”的《花经》(该篇将山茶列为“七品三命”),并记载了唐诗人张籍以爱姬柳叶与人换茶花的轶事。
  《花史左编》作者为王路。成书于1617年(次年刊行)。有山茶内容的专辑。
  《汝南圃史》作者为周文华。成书于1620年。“卷之六木本花部”有山茶内容的专辑。
  《群芳谱》全称《二如亭群芳谱》。作者为王象晋。成书于1621年。全书30卷,分12谱。“花谱”中有山茶专辑。
  《野菜博录》作者为鲍山。成书于1622年。书中将山茶作为可食野菜,具体叙述其性状及食用法并附图。
  《药圃同春》作者为夏旦。成书时间不详。载有山茶、蜀茶、白钱茶(清香)等。
  《花历》作者为程羽文。成书时间不详。书中将山茶列于花历的十二月。
  《瓶史月表》作者为屠本。成书时间不详。本书按月以“花盟主”和“花客卿”列举可插瓶水养之花卉,在正月、三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等五个月中列有八个品种的茶花。
  《滇云纪胜书》作者为顾养谦。成书时间不详。记载了会城沐氏西园中数十株茶花古树的盛景,并载有紫色茶花。
  《潜确类书》作者陈仁为天启年间(年)进士。书中载有“滇茶”。
  《花史》作者为明末吴彦匡。成书于崇祯年间(年)。该书对山茶名称、形态的描述甚为详尽。
  《滇中花木记》作者为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成稿时间为1638年。记载了云南省城张石夫所居朵红楼之前的两株茶花古树。
  《农政全书》作者为徐光启。刊行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明末农业科学巨著,书中载有茶花食用的内容。
  《闲情偶寄》作者为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年)。成书于清初。《山茶》篇颇具说服力地赞美了茶花的花品。《倦圃莳植记》作者为曹溶。成书于康熙甲子(1684年)。介绍了滇茶和蜀茶的几个著名品种。
  《花镜》作者为清初陈子(一名扶摇)。成书于1688年,作者时年77岁。书中介绍了山茶的性状等。
  《北墅抱瓮录》作者为清初礼部侍郎高士奇。成书于1690年。该书介绍了山茶的品种、性状等。
  《广群芳谱》系清康熙帝命内阁学士汪灏等人以明王象晋《群芳谱》为基础加以改编、刊正、增益而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成书,定名为《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四十一《花谱?山茶》引录了历代许多有关茶花的文献。
  《茶花谱》作者为朴静子。刊行于1719年。全书有《茶花谱》一卷,《总说》一卷,《茶花别名咏》一卷,《拟咏钟茶花诗》一卷,《茶花咏》一卷。记载了当时福建一带的茶花品种及其别名共54种,且每种都配以七言绝句一首。
  《古今图书集成》大型类书。康熙年间陈梦雷原辑,雍正四年(1726年)蒋廷锡重辑。全书分6编、32典。在博物编草木典中辑录了大量茶花的历代文献及诗词。
  《小山画谱》作者邹一桂为雍正丁未年(1727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花鸟画。该书录可入画之花100余种,其中介绍了山茶的5个品种。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为赵学敏。刊行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书中有“宝珠山茶”一节,载有许多茶花药用之法及配方。
  《四库全书》大型丛书,全称为《钦定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书3503种,79330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称“四库”。书中辑录了大量茶花的历代文献及诗词。
  《滇海虞衡志》作者檀萃为清乾隆年间(年)云南禄劝知县。书中记载了云南山茶的内容。
  《茶花谱》作者为李祖望。成书于1846年。记载了江苏一带茶花的许多品种。此书已佚,仅留一篇序言在作者的《锲不舍斋文集》中。
  《植物名实图考》作者为吴其浚。于1848年刊行。在“卷三十四木类”中载有“山茶科”内容。
  《植物名实图考长篇》也为吴其浚所作,是《植物名实图考》的姐妹篇。在“卷二十二木类”山茶部中录有许多历代茶花文献。
  《酒令丛钞》作者为俞敦培。成书时间不详。在“花风令”中载有“山茶”酒令筹文。
  《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作者为清末文学家俞樾。其中“十二月花神议”,将十一月山茶花的男神定为汤若士(即汤显祖,《牡丹亭》作者),女神定为杨太真(即杨贵妃)。
  历代地方志
  中国凡是出产茶花的省、府、县的历代地方志物产篇中,几乎都有关于茶花的记载。这里仅选录云南、四川、福建、山东、浙江的几部文献价值较突出的地方志。
  《云南通志》清代王崧等编纂。较详尽地记载了云南的茶花,并有“云南茶花甲天下”之说。
  《大理府志》记载了云南大理感通寺高僧法天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向明太祖敬献大理红山茶的盛举。
  《滇南太华山记》记载了云南太华山的八株古茶花树。《广群芳谱》曾引录。
  《光福山记》记载了四川成都海云院的连理山茶。《广群芳谱》曾引录。
  《闽部疏》记载了福建莆田人林大辂家中有“开时千朵艳发”的茶花。《广群芳谱》曾引录。
  《崂山志》明代崇祯年间(年)御史黄宗昌编纂。记载了山东崂山太清宫有“永乐年间张三丰者”手植的“耐冬”茶花。此树至今犹存。
  《续会稽志》宋代宝庆年间(年)浙江会稽(今绍兴)地方志。在卷四中记载:“山茶:《平泉草木记》曰:‘得会稽之贞桐山茗。’在唐,惟会稽有之,其种今遍于四方矣。”
  《定海县志》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编纂。记载了浙江舟山群岛定海县盛产海江(茶梅)和山茶。
  《普陀山志》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编纂。记载了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有成片的古野生山茶:“……山中此树最多,数千百本,不止盛记。山茶树高数丈……大者五十余围。”
  《温州府志》清代乾隆年间(年)编纂。记载了浙江温州茶花有百合宝珠、玉麟等14个品种。
  《上虞县志》清代光绪年间(年)编纂。记载了浙江上虞曹娥庙有茶花古树为“千年外物”。
  《陆良县志》清代编纂。记载了云南陆良县普济寺的一株茶花“朝佛不朝王”的动人传说。
  《顺宁县志》清代编纂。志中所辑《蒲门岁时花木记》云:“云南茶花甲天下,蒲门茶花又甲云南矣。”顺宁和蒲门即今云南凤庆县的古名。  ●六大类茶花文献  迄今发现的文献资料中,最早记载茶花的是三国蜀汉时期张翊的《花经》。《四库全书》所辑宋初陶的《清异录》和明代陈诗教的《花里活》,都引录了《花经》的全文。《清异录》载:“张翊者世本长安,因乱南来。先主(即刘备)擢置上列时邦西平昌令,卒。翊好学多思致,尝戏造《花经》……”《花里活》也载:“蜀汉张翊好学多思致,尝戏造《花经》……”张翊的《花经》以“九品九命”的等级品评当时的花卉,将“山茶”列为“七品三命”。可见中国茶花由野生发展到人工栽培阶段并成为观赏性的花卉,至少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献中,能直接映现或间接折射出茶花文化的古籍文献主要有以下六大类。
  第一,是古代有关总论花卉园艺的综合性著作。主要有三国蜀汉张翊的《花经》,北朝魏代的《魏王花木志》,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宋代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和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王世懋的《学圃杂疏》、王象晋的《群芳谱》、吴彦匡的《花史》、王路的《花史左编》、周文华的《汝南圃史》、夏旦的《药圃同春》及徐霞客的《滇中花木记》,清代陈子的《花镜》、高士奇的《北墅抱瓮录》、汪灏等人的《广群芳谱》、曹溶的《倦圃莳植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及邹一桂的《小山画谱》等。
  第二,是古代有关花卉、园艺、菜蔬、医药等专题性的论著。如阐述岁时、月令、节序的花卉专著中将茶花作为时序代表物的,有宋代吕厚明的《岁时杂记》和明代程羽文的《花历》。在有关插花艺术的专著中论及茶花的,有明代袁宏道的《瓶史》、屠本的《瓶史月表》及张谦德的《瓶花谱》。在医药学专著中,成书于隋代开皇十年(590年)的《野药集》论及“南山茶”;明代李时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山茶”就是其中的一种。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的《救荒本草》、朱元璋之孙周宪王朱有的《救众本草》及鲍山记录食用野生菜蔬的专著《野菜博录》,也图文并茂地记载了茶花。历代许多论述“酒令”的著作中,也时有茶花出现,如清代俞敦培的《花风令》等。
  第三,古代的杂著、笔记、小说、画谱及一些诗画的序言跋文中也都记载并论述了茶花。如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纂要》,唐代的《南诏图传》,宋代李的《太平广记》、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吴自牧的《梦粱录》及《宣和画谱》,明代陈诗教的《花里活》、邓的《茶花百韵》诗序、顾养谦的《滇云纪胜书》及陈仁的《潜确类书》,清代则有李渔的《闲情偶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第四,历代各地的地方志、山志,也不乏有关茶花的记载。如南宋浙江的《会稽志》记载了“树高三四丈”的山茶,《会稽续志》则记载了产于稽山的一个山茶品种“贞桐山茗”。明代的《云南通志》载称:“云南茶花甲天下。”明代黄宗昌编撰的山东《崂山志》以及《文登县志》、《即墨县志》、《荣城县志》等方志都记载了中国分布最北的山茶――耐冬。清代的《温州府志》、《永嘉县志》则记载了浙江温州茶花的14个名种。另外还有《闽部疏》、《光福山志》、《滇南太平山志》、《普陀山志》等数以百计的各地方志、山志,都有茶花栽培的记载。
  上述四类书籍文献都是将茶花作为该书的一个分类或一个内容而加以记载。
  第五,是古代的茶花专著。如明代云南冯时可的《滇中茶花记》和赵璧的《云南茶花谱》。清代江苏李祖望的《茶花谱》和福建朴静子的《茶花谱》。这些专著对茶花的性状、品种及至栽培技术等都有全面而翔实的论述。
  第六,是古代的大型丛书和类书。著名的有元末的大型丛书《说郛》、清代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在这些丛书和类书的“山茶”部(类)中,都非常详尽地收录了历代众多有关茶花的著述和诗文。如历经康熙、雍正两代编辑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在其“博物编草木典”中就专列有山茶部。
  中国的古籍文献犹如浩瀚无际的书海,记载并论述茶花内容的图书则是归宗入海的一条江河。在这数千年不息的水流中,翻涌着中国茶花文化的浪花,无比壮观。  ●中国茶花古代文献中茶花别名、分类名及品种名称  三国蜀汉(221~263年)
  张翊《花经》:山茶
  南北朝(420~589年)
  《魏王花木志》:海石榴、山茶
  梁元帝萧绎《纂要》:山茶
  江总《山庭春日》诗:海榴
  隋代(581~618年)
  《野药集》:南山茶
  隋炀帝杨广《宴东堂》诗:海榴
  唐代(618~907年)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诗:海石榴
  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山茶、贞桐山茗
  柳宗元《新植海石榴》诗:海石榴
  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海石榴
  段成式《酉阳杂俎》:海石榴、山茶
  温庭筠《海榴》诗:海榴(据“缃彩剪成丛”句,此为重瓣茶花)
  卢肇《新植红茶花》诗:红茶花
  司空图《红茶花》诗:红茶花
  《南诏图传?文字卷》:橙花
  贯休《山茶花》诗:山茶花
  五代十国(907~979年)
  花蕊夫人《咏山茶》诗:山茶
  北宋(960~1127年)  陶《清异录》:山茶
  李《太平广记》:海红、海石榴
  梅尧臣《和普公赋东园山茶》诗:越丹
  陶弼《山茶》诗:玉茗、都胜、海红
  曾巩《以白山茶寄吴仲庶》诗:白山茶
  苏轼《王伯扬所藏赵昌山茶》诗:鹤顶红
  苏轼《和子由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诗:鹤头丹、曼陀(罗)
  周师厚《洛阳花木记》:海石榴、山茶、晚山茶、粉红山茶、白山茶、茶梅、千叶茶梅
  南宋(年)
  王十明《族兄文通赠山茶》:鹤顶丹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南山茶、中州茶
  范成大《玉茗花》诗:玉茗
  徐致中《山茶》诗:黄香、粉红、玉环、红百叶、月丹、吐丝、玉磬、桃叶、南山茶
  刘仕亨《咏茶梅花》诗:茶梅、海红
  陈景沂《全芳备祖》:“红白二种”茶花、“千叶者”茶花、南山茶、中州茶
  吴自牧《梦粱录》:罄口茶、玉茶、千叶多心茶、秋茶、“一本有十色者”茶花
  《会稽续志》:贞桐山茗
  元代(年)
  郝经《月丹》诗:月丹
  蒲道源《春晚山茶始开示德衡弟》诗:渥丹
  明代(年)
  曹昭《格古要论》:宝珠、海榴茶、石榴茶、踯躅茶、宫粉茶、串珠茶、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
  瞿佑《南乡子?题折枝粉红山茶》词:粉红山茶
  张新《宝珠茶》诗:宝珠茶
  张新《杨妃茶》诗:杨妃茶
  赵璧《云南山茶谱》:书已佚。《广辟芳谱》载其“赵璧作谱近百种,大抵以深红、软枝、分心、卷瓣者为上”。
  李东阳《山茶花》诗:曼陀罗树
  李时珍《本草纲目》:宝珠、海榴茶、石榴茶、踯躅茶、宫粉茶、串珠茶、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亦有黄色者”茶花;南山茶、中州茶
  王世懋《学圃杂疏》:蜀茶;宝珠、黄山茶、白山茶、红白茶梅、杨妃山茶
  张谦德《瓶花谱》:滇茶,蜀茶,黄、白山茶,茶梅
  袁宏道《瓶史》:黄、白山茶
  冯时可《滇中茶花记》:载“种类七十有二”(未记具体品种名)
  王路《花史左编》:磬口茶、粉红茶(又名西施)、鹤顶茶、玛瑙茶(产自温州)、宝珠、焦萼白宝珠、石榴茶、海榴茶、踯躅茶、茉莉茶、宫粉茶、宁珠茶、一捻红、照殿红
  周文华《汝南圃史》:日丹、钱茶、溪圃、宝珠、焦萼、白山茶、茶梅、白茶梅
  王象晋《群芳谱》:曼陀罗树;滇茶、蜀茶;鹤顶茶、玛瑙茶(产自温州)、宝珠茶、杨妃茶、焦萼白宝珠(有清香)、正宫粉、赛宫粉、石榴茶、菜榴茶、踯躅茶、真珠茶、串珠茶、云茶、磬口茶、茉莉茶、一捻红、照殿红、月丹、千叶红、千叶白、“亦有黄者”茶花、玉茗、鬯口花
  夏旦《药圃同春》:蜀茶、宝珠、白钱茶(清香)
  屠本《瓶史月表》:山茶、滇茶、漳茶;宝珠茶、白宝珠、杨妃茶;茶梅
  顾养谦《滇云纪胜书》:紫色茶花、“红白兼者”茶花
  陈仁《潜确类书》:滇茶
  吴彦匡《花史》:笔管茶、玉鳞茶、水红茶、五魁茶
  黄宗昌《崂山志》:耐冬
  清代(年)
  曹溶《倦圃莳植记》:滇茶、蜀茶;宝珠茶、白绫、石榴茶、二乔、黄白千叶山茶
  陈子《花镜》:曼陀罗;磬口花、鬯口花、玛瑙茶、鹤顶红、宝珠茶、焦萼白宝珠、杨妃茶、正宫粉、赛宫粉、石榴茶、海榴茶、真珠茶、菜榴茶、踯躅茶、串珠茶、罄口茶、茉莉茶、一捻红、照殿红;晚山茶、南山茶
  高士奇《北墅抱瓮录》:玉茗、都胜、大红宝珠;海红
  汪灏等《广群芳谱》:辑录了《群芳谱》等历代文献所载的许多茶花品种,上文均已引录
  朴静子《茶花谱》:观音白(别名佛座白)、粉红珠茶、干龙红、牡丹红、五宝、秋色平分、柳条、荷莲红、大六角、白宝珠(有微香)、白珠茶、大红珠茶、大红山茶、三学士、日丹、五心白、绒茶、青梅、虎斑、大象白、丽春红、小六角(别名菊华、松塔、叠叶)、干龙紫、干龙白、红点白、白点红、荷莲白、锦莲红(别名芍药紫)、锦莲、娇莲、粉孩儿(别名出炉银、粉红莲、长春红)、银红牡丹、王红(别名状元红)、吐须红(别名红吐丝)、醉芙蓉、钟红、钟白、芙蓉红、钟茄花、单瓣钟白点红、单瓣钟红点白、川白、川红、大红宝珠(共计品种名44种及其别名10种)
  邹一桂《小山画谱》:杨妃山茶、宝珠山茶、云林山茶;洋茶、蜀茶
  清乾隆《温州府志》:百合宝珠、玉麟、八宝、出炉银、大红、大白、玉楼春、一捻红、抓破脸、粉茶、金盏银台、醉杨妃、御衣黄、旧衣青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篇》:辑录了《本草纲目》等历代文献所载的许多茶花品种,上文均已引录
  ●中国古代茶花诗曲赋题录
  南北朝诗(420~589年)
  江总:《山庭春日》
  隋代诗(581~618年)
  杨广:《宴东堂》
  唐代诗(618~907年)  宋之问:《玩郡斋海榴》
  孙逖:《同和咏楼前海石榴》(二首)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李嘉佑:《韦润州后亭海榴》
  皇甫冉:《同张侍御咏兴宁寺藏经院海石榴花》、《韦中丞西厅海榴》
  皇甫曾:《韦使君宅海榴咏》
  韦应物:《答奴重阳二甥》
  杨凭:《海榴》
  曲信陵:《酬谈上人海石榴》
  柳宗元:《新植海石榴》、《始见白发所题海石榴》
  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
  元稹:《早春登龙山静胜寺》
  刘言史:《山寺看海榴花》
  李绅:《海榴亭》
  沈亚之:《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
  杜牧:《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谢》
  卢肇:《新植红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诗索之》
  温庭筠:《海榴》
  皮日休:《病中庭际海石榴盛发感而有寄》
  陆龟蒙:《奉和袭美中庭际海石榴盛发见寄次韵》
  司空图:《红茶花》
  方干:《海石榴》
  贯休:《山茶花》
  五代十国诗(907~979年)
  花蕊夫人:《咏山茶》
  宋代诗(960~1279年)  梅尧臣:《山茶花树子赠李延老》、《和普公赋东园山茶》
  陶弼:《山茶》(二首)
  王觌:《望日与诸公会于大慈闻海云山茶开》
  胡宗师:《和王公觌望日与诸公会于大慈同赏山茶梅花》
  曾巩:《山茶花》、《以白山茶寄吴仲庶》
  苏轼:《赵昌山茶》、《邵伯梵行寺山茶》、《王伯扬所藏赵昌山茶》、《和子由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
  苏辙:《茶花》(二首)、《宛丘开元寺殿下山茶一株》
  朱长文:《次韵司封使君和练推官山茶》、《次韵司封使君和练推官再咏山茶》
  谢:《玉茗花》(二首)
  晁冲之:《送惠纯上人游闽》
  陈与义:《初识茶花》
  杨万里:《山茶》
  王十朋:《山茶》、《族兄文通赠山茶》
  喻良能:《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
  陆游:《人日偶游民间小园有山茶方开》、《山茶》、《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
  范成大:《玉茗花》、《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
  刘克庄:《山茶》(二首)
  方凤:《东瓯雪中山茶盛开》
  徐致中:《山茶》
  刘仕亨:《咏茶梅花》
  陈造:《题杜彦敷山茶》
  张舜民:茶花诗散句一联
  僧惠洪:茶花诗散句一联
  曾季狸:茶花诗散句一联
  宋代词
  王安中:《蝶恋花?山茶花》
  王之望:《好事近?成都赏山茶》
  韩元吉:《鹊桥仙》(无题)
  辛弃疾:《浣溪沙?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坠地戏作》
  张炎:《蝶恋花?山茶》
  无名氏:《浣溪沙?茶梅》
  宋代赋
  黄庭坚:《白山茶赋》
  元代诗(年)  柳贯:《题董祥岁朝图》
  段克己:《山茶雪》
  郝经:《咏山茶》、《月丹》
  蒲道源:《春晚山茶始开示德衡弟》
  虞集:《题饶世英所藏钱舜举山茶》
  马祖常:《赵中丞折枝图山茶》
  朱德润:《白茶》
  萨都剌:《过罗汉寺登楼看山茶》、《闽城岁暮》
  元代词
  洪希文:《踏莎行?雪中山茶》
  元代曲
  孛罗:《[南吕?梁州]辞官》、《[南吕?贺新郎]辞官》
  马致远:《[双调?挂玉钩]题西湖》
  张可久:《[越调?寨儿令]游春即景》、《[双调?清江引]湖山避暑》
  明代诗(年)
  杨士奇:《题董祥岁朝图》
  苏伯衡:《中丞刘先生斋阁前山茶一枝并蒂因效柏梁体》
  刘基:《题钱舜举折枝山茶》
  黎扩:《山茶》
  文徵明:《茶梅双禽》
  沈周:《白山茶》、《红山茶》
  李东阳:《山茶花》、《借海榴一首赠方石》
  陈道复:《山茶》(三首)、《茶梅》
  陆治:《练雀粉红茶花》、《茶花双鸽》
  归有光:《山茶》
  文嘉:《山茶》
  于若瀛:《山茶》
  张新:《宝珠茶》、《杨妃茶》
  严易:《咏洋茶》
  杨慎:《红茶花》、《华亭寺德林送山茶花》、《次沐希甫山茶花韵》
  杨士云:《小山茶》
  屠隆:《茶山风雾》
  王元翰:《昆池咏山茶》
  石亭:《冬至咏山茶》
  释道衍:《茶轩为陈惟寅赋》
  释普荷:《山茶花》
  张坦:《题红云殿茶花》
  张炜台:《题红云殿茶花》
  黄梦禧:《唐育文示约赏山茶步韵》
  陈佐才:《山茶花》
  文震亨:《山茶》
  邓:《茶花百韵并序》
  施待御:《归化词》
  丁鸿阳:《茶山风雾》
  明代词
  瞿佑:《南乡子?题折枝粉红山茶》
  高濂:《惜分飞?杨妃茶花》、《明月棹弧舟?茗花》、《红林檎近?山茶》、《梅花令?茶梅》
  杨慎:《南唐浣溪沙?咏红边分心小朵山茶》、《南唐浣溪沙?咏软枝同心山茶花》、《渔家傲?滇南月节词》
  清代诗(年)
  吴伟业:《咏拙政园山茶》
  朴静子:《佛座白》、《状元红》、《出炉银》、《粉红莲》、《长春红》、《菊华》、《松塔》、《芍药紫》、《红吐丝》、《叠叶》、《钟红》(二首)、《钟白》(二首)、《钟茄花》(二首)、《单瓣钟白点红》(二首)、《单瓣钟红点白》(二首)、《观音白》、
  《粉红珠茶》、《干龙红》、《牡丹红》、《五宝》、《秋色平分》、《柳条》、《荷莲红》、《大六角》、《白宝珠》、《白珠茶》、《大红珠茶》、《大红山茶》、《三学士》、《日丹》、《五心白》、《绒茶》、《青梅》、《虎斑》、《大象白》、《丽春红》、《小六角》、《干龙紫》、《干龙白》、《红点白》、《白点红》、《荷莲白》、《锦莲红》、《锦莲》、《娇莲》、《粉孩儿》、《银红牡丹》、《王红》、《吐须红》、《醉芙蓉》、《芙蓉红》、《川白》、《川红》、《大红宝珠》(以上59首均为七言绝句)。
  张晋:《山茶》
  汪士慎:《山茶花》(二首)、《山茶雪》
  汪舟:《周衣亭先生斋中山茶花》
  吴照:《白山茶歌》
  姚卜湘:《题红云殿茶花》
  段昕:《茶花》
  孙鹏:《归化寺看山茶》、《颖明上人除夕送茶花一枝报谢》
  阚祯兆:《题秀山茶花》
  张汉:《袁家山山茶》
  高士奇:《平湖茶花诗》
  傅为伫:《春景堂赏茶花》
  爱新觉罗?弘历:《咏山茶》、《题邹一桂白梅山茶图》(二首)、《题董祥岁朝图》(二首)
  汪山敦:《题董祥岁朝图》
  介幅:《题董祥岁朝图》
  于敏中:《题董祥岁朝图》
  李翊:《山茶》
  段崎:《山茶花》
  刘秉恬:《寄题惠风堂茶花》
  吴铭道:《太鼎山海潮阁看茶花》、《滇池竹枝词》
  倪蜕:《茶花》
  艾濂:《白茶花》
  宋湘:《重题云安寺茶花》(二首)
  伊里布:《栖贤山看茶花》
  郑珍:《归化寺看茶花》
  孙思奋:《乞种山茶花》
  谢香塘:《小轩山茶一株》
  赵廷玉:《山茶》
  陈:《华亭寺看茶花》
  无名氏:《太和宫道院红茶》
  李嘉俊:《咏山茶》
  袁家谷:《三泊学校茶花有序》
  赵式铭:《酬许剑啸招赏黑龙潭茶花》
  迟奋翮:《茶花》
  董灼文:《华盖山茶花》
  郭燮熙:《忆南泉寺茶花》
  由云龙:《评茶花即席》
  释元位:《茶花》(二首)
  恽寿平:《山茶》、《题山茶腊梅图》
  林则徐:《万寿山看山茶花》
  潘遵祁:《山茶》
  黄慎:《山茶》(散句一联)
  康有为:《耐冬》(散句一联)
  清代词
  陈维崧:《花犯?咏浩然堂后池上白山茶》、《宴清都?咏杨妃山茶花》、《醉乡春?咏茶花》、《杏花天?咏滇茶》、《劝金船?茶花》、《喜迁莺?咏滇茶》、《贺新郎?茶村寺寓逢庭柏上人有赠》
  龚自珍:《摸鱼儿?重见红茶花下》
  董元恺:《好时光?杨妃山茶》
  顾贞观:《鹊踏枝?顾山山茶》
  陈枋:《山花子?咏杨妃山茶》
  叶申芗:《木兰花慢?红山茶》、《思佳客?滇中定光寺红茶》
  赵燮清:《一丛花?皇觉寺山茶》
  高浣花:《沁园春?僧院看白山茶》
  张凯嵩:《贺新郎?有茶花一株春已过半忽然向茂含苞》
  陈古逸:《满江红?太华寺茶花故老相传为明建文帝手植》
  清代赋
  戴孙:《茶花赋并序》  ●古代的茶花品种
  茶花品种,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根据需要而创造的一群栽培植物个体。它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比较稳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主要性状表现基本一致。它又是一种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目前,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茶花品种累计多达三万种以上。其中广为传播,深受人们喜爱的品种不过一千多种。本章试图对中国茶花品种的演变及其发展历史作些探讨。  在三国时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宫庭、贵族庭园里栽种的,仍是野生原始种茶花,花单瓣红色。当时有关茶花的文献及文人吟咏的“山茶”、“海榴”诗,均未涉及品种名。
  一.唐宋时代
  唐代宰相李德裕(787~850年)著的《平泉山居草木记》记载:“是岁又得稽山之……贞桐山茗。”这是中国茶花文献上最早的茶花品种记载,距今已有1200年左右。南宋《会稽续志》的记载,则为“贞桐山茗”这一茶花品种作了颇有说服力的注脚。该志在卷四“山茶”条中述及贞桐山茗时说:“在唐,惟会稽有之。其种今遍于四方矣。”又说:“其花鲜红可爱,而且耐久。”会稽,即浙江绍兴古称。稽山,为会稽境内的山脉。
  唐代诗人温庭筠(?~866年)的一首茶花诗《海榴》,第一次写到了重瓣茶花:“缃彩剪成丛”。这首诗写的是人工栽培的茶花。可见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中国的茶花已从单瓣开始发展到重瓣了。
  自宋代起,栽培茶花之风更盛,品种也日见繁多,描述茶花品种的诗词赋及文献大量涌现。宋初诗人梅尧臣(年)的诗《和普公赋东园山茶》,首次提到“越丹”这一山茶品种。越丹多为红色,花形似牡丹。
  北宋诗人陶弼(年)的《山茶》诗,提到了两个山茶品种:“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海红。”“玉茗”,黄蕊绿萼,瓣白如玉,为白山茶中的上品。这也是诗词中第一次提到白色山茶。陆游诗曰:“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可见玉茗是当时“妙天下”的名贵山茶花品种。宋代无名氏的一幅《山茶蝴蝶图》,画的也是重瓣的白色山茶花。“都胜”,是红色山茶花的一个品种。“小海红”则是茶梅。
  著名诗人苏轼(年)的《王伯扬所藏赵昌山茶》一诗,首次提到“鹤顶红”茶花品种。诗曰:“掌中调丹砂,染此鹤顶红。”他在另一首诗《和子由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中,又称为“鹤头丹”。温州状元王十朋的诗《族兄文通赠山茶》,则称“鹤顶丹”。南宋浙江义乌进士喻良能(1120~?),看到朋友庄鹏举有小盆山茶花,便作诗求之:“琉璃翦叶碧团团,收拾繁枝径尺寒。举赠诗翁知有意,要令饱看鹤头丹。”“鹤头丹”是红山茶的名种,明代称“鹤顶茶”,现名“鹤顶红”。1986年,中国首届茶花展上,上海著名园艺家黄德邻老先生世代留传下来的一盆“上海鹤顶红”,后来改名为“红海南宝珠”,被评为优良展品奖。黄老先生在描述这个名种时说:“它花色鲜红,富有绒光。每瓣卷曲成笔管状,中心密聚成叠起的圆球,犹如一颗绒光闪闪的红宝珠,也像仙鹤头顶的红色肉瘤。”这个古代名种一直留传至今,为大众所喜爱。
  北宋与苏轼同时代的著名画家赵昌,画了十幅山茶图,为皇宫收藏,在宋徽宗钦定的《宣和画谱》中有存目。其中一幅题为《二色山茶图》,说明早在900多年前中国已有二色山茶花了。当然,从字面理解,这可以说是一株两色,也可以说是一花两色。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找到赵昌的原作或复制品。不然,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释的。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早在北宋,中国就出现一树多色或一花多色的茶花了。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还提到茶花“一本有十色者”,但这是嫁接的。传之明代,崇祯年间温州人吴彦匡所著《花史》中,更翔实地记载了一树多色、一花多色的山茶品种。《花史》说:“五魁茶,一树开花,其状各异。”“五魁茶”,现在温州称“五色芙蓉”,花很大,芙蓉型,一株山茶树上能开出全红、全粉、全白、红白相间各色花朵。明代张新的茶花诗中提到的“多异色”,也是指山茶花由单色变为复色。
  北宋元丰年间(年)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将花卉分为杂花、果子花、刺花、草花、水花、蔓花六大类。在其“杂花八十二品”中记载了“海石榴、山茶(腊月开)、晚山茶(寒食开)、粉红山茶、白山茶”;在“刺花三十七种”中记载了“茶梅、千叶茶梅”。该文是粉红色茶花的最早记载。
  徐致中的一首《山茶》诗,记载了八个山茶花品种:“黄香”、“粉红”、“玉环”、“红百叶”、“月丹”、“吐丝”、“玉磬”、“桃叶”。在白山茶中增加了一个称“玉磐”的品种:“白茶亦数品,玉磐尤晶明”。还有一个早花品种:“黄香开得早,与菊为辈朋”。“黄香”,是茶梅,还是带点黄又有点香的品种?“桃叶何处来?派别疑武陵”中的“桃叶”品种,产于何处,是否与“武陵”同出一个派系?都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时的茶花品种已是“愈出愈奇怪,一见一叹惊”了。钱塘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临安(今杭州)引种培育的品种有“罄口茶”、“玉茶”、“千叶茶”、“秋茶”等。“罄口茶”也称“磬口茶”,花色银红,花形如罄口,故名。这个品种现在尚存。“玉茶”即“玉茗”茶,是名种。
  二.明清时代
  明代,中国茶花品种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在质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例如,首次记载了中国茶花中三个极为重要的品种。一是黄色山茶。园艺家王世懋(年)的《学圃杂疏》说:“黄山茶、白山茶、红白茶梅皆九月开。”二是紫色山茶。顾养谦在《滇云记胜书》中第一次提到了紫色山茶品种。三是有香味山茶。王象晋(年)的《群芳谱》说:“焦萼白宝珠似宝珠而蕊白,九月开花,清香可爱。”
  明代记载茶花品种的著作很多,有医药大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的《群芳谱》、赵璧的《云南山茶谱》、冯时可的《滇中茶花记》和吴彦匡的《花史》等。
  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了山茶花品种28种。有“大如莲,红如血,中心塞满如鹤顶”的鹤顶茶;有“红、黄、白、粉为心,大红为盘,产自温洲”的玛瑙茶;有“山茶之中宝珠为佳”的宝珠茶;有“石榴茶,中有碎花”、“海榴茶,青蒂而小花”的石榴茶和海榴茶。还有“菜榴茶、踯躅茶、真珠茶”,“串珠茶,粉红”,“杨妃茶,单叶,花开早,桃红色”,“正宫粉、赛宫粉皆粉红色”,“千叶红、千叶白之类,叶各不同,亦有黄者,不可胜数”。这里的“千叶白”,是完全重瓣的白色品种(今称“雪塔”)。它是中国第一个传入欧洲的名种。19世纪,法国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所经常佩带的白茶花,就是中国古代名种“千叶白”。随着《茶花女》歌剧的演出,“千叶白”轰动了整个欧洲。前几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叫“秀雅白齿轮”的山茶品种,花色纯白,中心带有黄色,花瓣也有锯齿。该品种就是中国古代“千叶白”的芽变种。这就证明,400多年前王象晋说“千叶白”花有黄色,是可靠的。
  赵璧的《云南山茶谱》和冯时可的《滇中茶花记》,重点记载了滇山茶品种。滇山茶“以深红软枝,分心卷瓣者为上”,“分心:花心离立停匀”,“卷瓣:瓣片片内卷”。“九心十八瓣”(即现今的“狮子头”),是滇山茶的佳种。晋安谢肇谓云南“茶花最甲海内,种类七十有二”。
  吴彦匡的《花史》,则记述了山茶花品种的名称、形态、特征与花色。如“千叶白,花五大瓣托于下,内细瓣丛楼,如芍药花状。玉鳞茶,大如小酒杯,花松泛有致,鳞鳞如玉。笔管茶,初开放时长而细,花单瓣五出,淡红色,中有白须上缀黄粟粒,颇有雅态。水红茶,花比笔管茶稍小,但其色稍深,遂觉娇艳动人。宝珠茶,花色殷红,外五大瓣,中心瓣堆满,密如线结,平若剪齐,殊欠绰约之态”。
  到了清代,山茶品种更是层出不穷,不仅名贵品种不断涌现,而且出现了不少芽变种。其中“十八学士”是最有名的品种,在同一株上开放各样的花朵。例如红六角、白六角、红白牡丹。“九曲”是芽变分离的品种,花朵成六角型,红白两色混合,是十八学士的变种。“大白”,是古代名种千叶白,已传播世界各地。“绿牡丹”,花朵洁净透明如碧玉,大如牡丹。“雪牡丹”,花心卷瓣,花朵大如牡丹。大小“白荷”,白瓣黄蕊,卷瓣牡丹型。“东方亮”,属于宝珠型。“鹤顶红”,为古代名种。“朱红饼”,宝珠型,朱红色,花期较早。“宫粉”,古代名种。此外还有台阁茶、花蝴蝶、玫瑰紫、牡丹点雪、墨葵、洒金、西施晚装、小桃红、观音白、十样景、玉楼春、凤仙茶、紫重楼等。陈子的《花镜》和《温州府志》、《永嘉府志》,也都记载了不少名贵品种。例如茉莉茶、照殿红、百合宝珠、八宝、出炉银、醉杨妃、一捻红、抓破脸、金盏银台、御衣黄、旧衣青等。
  中国古代的两本茶花专著,是李祖望和朴静子分别撰写的《茶花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福建朴静子的《茶花谱》记载了福建山茶品种44种。1846年,江苏李祖望的《茶花谱》记载了山茶品种48种。这两部茶花专著问世,使中国茶花品种的研究更系统化、完整化。特别是朴静子的《茶花谱》,内容极其丰富,有总说、茶花谱、茶花咏、茶花别名咏、拟咏钟茶花诗等。该书记载了54种花名,还给它们定了30个品位:神品、异品、奇品、妍品、佳品、妙品、美品、上品、净品、逸品、隽品、淑品、贵品、艳品、极品、优品、华品、殊品、伟品、令品、名品、韵品、小品、细品、雅品、文品、媚品、鲜品、精品、雄品。在“茶花别名咏”里列了6个品种的别名,有的一个品种有几个别名。每个别名配了一首诗。在“拟咏钟茶花诗”里,钟茶花有5种,也都配了诗。更使人惊叹的是在“茶花咏”里,给44个山茶品种都配上了诗。朴静子的《茶花谱》诗文并茂,真不愧为中国茶花文化史上杰出的山茶品种谱。
  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中国古代茶花的称谓总共有153种。其中茶花别名及分类名有22种:山茶、海石榴、海榴、南山茶、红茶花、橙花、山茶花、曼陀罗、中州茶、蜀茶、滇茶、耐冬、川茶、漳茶和洋茶等。以颜色区分的有白山茶、粉红山茶、黄山茶、紫色茶花、二色山茶。以花期区分的有晚山茶、秋茶等。茶花品种的记载有131种。
  唐代只记载一个品种:“贞桐山茗”。温庭筠的《海榴》诗中描述了一种重瓣茶花。
  宋代记载的有15个品种:“越丹”、“玉茗”、“都胜”、“鹤顶红”、“黄香”、“粉红”、“玉环”、“红白叶”、“月丹”、“吐丝”、“玉磬”、“桃叶”、“罄口茶”、“玉茶”、“千叶多心茶”。宋代第一次出现了白山茶品种:“玉茗”和“玉茶”两个品种。也记载了瓣化现象,如“鹤顶红”、“千叶多心茶”是由花瓣的自然增加而形成的全瓣花。同时又出现了山茶品种的别名,如“鹤顶红”又称“鹤头丹”、“鹤顶丹”。
  元代只记载两个品种:“月丹”和“渥丹”。而“月丹”是宋代已记载过的品种。
  明代记载的山茶新品种有27个:“宝珠”、“海榴茶”、“石榴茶”、“踯躅茶”、“宫粉茶”、“串珠茶”、“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杨妃茶”、“玛瑙茶”、“焦萼白宝珠”、“茉莉茶”、“宁珠茶”、“照殿红”、“钱茶”、“溪圃”、“正宫粉”、“赛宫粉”、“菜榴茶”、“真珠茶”、“云茶”、“鬯口花”、“笔管茶”、“玉鳞茶”、“水红茶”、“五魁茶”等。“宝珠”,不仅是茶花名,也是花型名。宝珠型是中国古代山茶花型中一个类型总名。现在国际茶花花型分类还沿用中国古代的这种分类法。例如日本把“宝珠型”,干脆称作“中国型”(日文为“唐子”,英文为AnemaeForm)(白头翁花型)。可见,中国古代对山茶花型的分类很早就相当细致而明确了。明代记载不仅有白山茶、粉红山茶、紫色山茶、红白兼有的山茶,而且出现了“亦有黄色者”的山茶,更诱人的还有带清香的两个山茶品种:“焦萼白宝珠”和“白钱茶”。黄色茶花和清香茶花是茶花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品种。为什么这些古代就有的名种如今看不到了,值得我们深思。“宫粉茶”、“杨妃茶”、“千叶白”,也是明代的名种。后来这些品种的雄蕊全部瓣化,没有花蕊,花瓣排列整齐,成为完全瓣化了的重瓣花型。“宫粉茶”还有了它的芽变品种,即如记载的“正宫粉”、“赛宫粉”。“五魁茶”,是产自浙江温州的一种一树多色山茶,现在称“五色芙蓉”。
  清代记载的山茶新品种有87个。即:“白绫”、“二乔”、“大红宝珠”、“观音白”、“白珠茶”、“粉红珠茶”、“干龙红”、“牡丹红”、“五宝”、“秋色平分”、“柳条”、“荷莲红”、“大六角”、“白宝珠”、“大红珠茶”、“大红山茶”、“三学士”、“五心白”、“绒茶”、“青梅”、“虎斑”、“大象白”、“丽春红”、“小六角”、“干龙紫”、“干龙白”、“红点白”、“白点红”、“荷莲白”、“锦莲红”、“锦莲”、“娇莲”、“粉孩儿”、“银红牡丹”、“王红”、“吐须红”、“醉芙蓉”、“钟红”、“钟白”、“芙蓉红”、“钟茄花”、“单瓣钟白点红”、“单瓣钟红点白”、“川白”、“川红”、“云林山茶”、“百合宝珠”、“玉鳞”、“八宝”、“出炉银”、“大红”、“大白”、“玉楼春”、“抓破脸”、“粉茶”、“金盏银台”、“醉杨妃”、“御衣黄”、“旧衣青”、“十八学士”、“红六角”、“白六角”、“红牡丹”、“白牡丹”、“九曲”、“桃李争春”、“绿牡丹”、“雪牡丹”、“大白荷”、“小白荷”、“东方亮”、“朱红饼”、“台阁茶”、“花蝴蝶”、“玫瑰紫”、“牡丹点雪”、“墨葵”、“洒金”、“西施晚装”、“小桃红”、“十样锦”、“凤仙茶”、“紫重楼”、“紫袍”、“狮子头”、“红七星”、“白七星”。清代所记载的山茶品种不仅名种多,而且花型花色变化也多。特别是那些完全重瓣型的品种,是中国茶花的典型花型。还有那些一树多色、一树多型、一花多色、一花多变的品种,更体现了中国茶花的特色。《温州府志》记载的“御衣黄”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黄色品种。从品种名称分析,它的黄色是古代皇帝龙袍的颜色。龙袍是用金丝绣成的,它的颜色很像今天的金花茶颜色。可惜我们又没有把这个品种保存下来。
  古代茶花品种的命名,构思新颖,文字简洁,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如“出炉银”,看到这品名就可以想象到一泓银水刚出炉时的色彩,既是红里带银白,又是银白带点红,是一种闪光的银里透红的颜色。“旧衣青”的“青”是一种旧衣服呈现的青色,那是一种灰暗的青色。又如“东方亮”、“粉孩儿”,这两个品种的颜色又不一样。前者是东方刚亮,白里透红,红里透白。后者是孩儿的脸,粉里透红,红里透粉。中国古代的许多茶花品种的名称,充分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艺术想象力。
  中国古代茶花品种和它的品种文化,不仅是中国茶花文化的遗产,也是世界茶花文化的遗产。  ●中国古代茶花文化大事记  三国
  蜀汉(221~263年)张翊著《花经》,以“九品九命”等级品评花卉,将“山茶”列为“七品三命”。可见在一千八百年前中国四川一带,山茶已由野生进入栽培阶段,并已成为观赏性的花卉。宋初《清异录》载:“张翊者……先主擢……平昌令。”明代《花里活》载:“蜀汉张翊……戏造《花经》。”上述两书均录《花经》全文,并都辑于《四库全书》。
  晋代、南北朝
  北魏正始四年至北魏永熙三年间(507~534年)花卉专著《魏王花木志》问世。书中记载了桂州(今广西桂林)的山茶及中原地区的茶花“海石榴”。茶花的栽培已由南方扩展到中原地区。  南朝梁代承圣三年(554年)之前梁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著《纂要》,载“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其中将山茶列为第二十三位。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茶花已成为中国24种名花之一。
  南朝陈代(557~589年)时任尚书令的江总于当时陈国的京都建康(今南京),作《山庭春日》诗,有“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句。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第一首写茶花的诗。在距今1400余年前,中原地区已在庭前池旁种植茶花造景。
  开皇十年(590年)医药著作《野药集》行世(此书现存日本)。书中载有“南山茶”。  大业元年至大业十四年间(605~618年)隋炀帝杨广写《宴东堂》诗,有“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句。位于隋代东都洛阳的原晋宫大殿“东堂”中,植有茶花(海榴)树。
  唐睿宗在位时(710~712年)官至考功员外郎的宋之问,在被贬广西钦州时,写了植于州郡官衙中的茶花,诗题为《玩郡斋海榴》。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首以茶花名(海榴)入题的诗。
  天宝元年至天宝十四年间(742~755年)大诗人李白于山东泰山以南的“鲁”地写了著名的茶花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永贞元年至元和十年间(805~815年)文学家柳宗元从礼部员外郎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他在永州谪居时“几年封植”茶花,写下了《始见白发所题海石榴》诗。
  长庆初年(821~822年)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写《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在“醉为海榴开”句之后自注:“灵隐多海石榴花也。”
  会昌三年(843年)之前诗人卢肇在登第之前写了《新植红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诗索之》诗。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首用“红茶花”称谓的诗。
  开成四年(839年)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将广东番禺的“山茶”及浙江会稽(今绍兴)的“贞桐山茗”(当时茶花品种名),移植至洛阳郊外的别墅平泉庄(据《平泉山居草木记》及《会稽续志》)。咸通四年(863年)之前文学家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在其续集卷九中记载了山茶的产地,并首次记载了茶花的树高、花形、花色、花期。  咸通十一年(870年)之前著名诗人温庭筠作《海榴》诗,描写茶花花形时用“缃彩剪成丛”句。这是迄今发现的茶花诗中最早对重瓣茶花的描写。证明距今1100多年前中国已有重瓣茶花。
  光化二年(899年)位于云南大理一带南诏国的《南诏图传》成稿。其“画卷”中绘有奇王之家庭院中的两株茶花古树。其“文字卷”中也有同样记载。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茶花树绘画作品。  天复二年(902年)浙江金华兰溪的著名诗僧贯休于四川写了迄今发现的第一首以“山茶花”为题的诗。
  广明元年至唐末(880~907年)著名画家滕昌画《山茶家鹩图》(录名于宋《宣和画谱》)。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幅以茶花为题材的花鸟画。
  五代十国
  后蜀广政年间(938~965年)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作《咏山茶》。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首女诗人的茶花诗作。  后蜀广政年间(938~965年)著名画家黄筌作《山茶鹑雀图》一幅及《山茶雪雀图》两幅,后其子黄居也作《山茶雪兔图》和《山茶雪雀图》各一幅(均录名于宋《宣和画谱》)。五代十国时期以山茶为题材的花鸟画已开始盛行。
  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文学家李撰《太平广记》,在“卷四百九草木四”中记载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红并海石榴”(海红即茶梅)。
  约庆历至嘉年间(年)梅尧臣《和普公赋东园山茶》诗中出现“越丹”茶花品种名。陶弼《山茶》诗中出现“玉茗”、“都胜”等茶花品种名。其中“玉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对白茶花的记载。
  宋神宗在位年间(年)大诗人苏轼《王伯扬所藏赵昌山茶》诗中初见“鹤顶红”茶花品种名。
  元丰五年(1082年)周师厚撰《洛阳花木记》。书中记载了洛阳花木中的七个茶花品种,其中晚山茶(寒食开)、粉红山茶、千叶茶梅等都是迄今发现的有关这些品种的最早文献记载。
  约熙宁元年至元八年间(年)祖籍浙江金华的著名诗人、文学家黄庭坚作《白山茶赋》,称颂白山茶为“丽紫妖红,争春取宠,然后知白山茶之韵胜也”。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篇茶花赋。
  宣和年间(年)宋徽宗皇宫中收藏有唐代以来8位著名画家的31幅以茶花为题材的花鸟画(据《宣和画谱》)。这些画作均经当时著名书画家米芾鉴定。
  庆历元年至北宋末年(年)中国茶花的文学作品从描写茶花的外形美发展到歌颂茶花的内在美,特别是将茶花人格化突出了茶花岁寒不凋的品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有“劲意似松柏”句,苏轼有“长共松杉斗岁寒”句。
  北宋末年(1127年之前)“山茶”被列入自小寒至谷雨四个月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居小寒节气第二候(据吕厚明《岁时杂识》)。
  靖康元年至绍兴初(1126~约1133年)曾任大名府尹的王安中被贬广西象州时作《蝶恋花?山茶花》词。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首茶花词。
  乾道八年(1172年)前后据陆游《剑南诗稿》所录茶花诗及其自注和宋嘉泰《会稽志》记载:四川成都海云寺后有山茶,一树千苞,花开时蜀帅率群僚开宴赏之,郡民竞出,士女络绎于路,数日不绝。时任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在两首《海云赏山茶》诗中也有“门巷欢呼十里村”句。这些诗文都是迄今发现的大规模赏茶花活动的最早记载。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首次把中国茶花按地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南山茶”,另一类是产于中原地区的“中州茶”(见《桂海虞衡志》)。  绍熙元年(1190年)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喻良能,官至工部郎官,告老还乡后作《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诗中记载了小盆茶花“鹤头丹”。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盆栽茶花的记载。稍后刘克庄的《山茶》诗中也有“且看盆中一本红”句。可见南宋时茶花的盆栽艺术已盛行。
  嘉泰年间(年)大诗人陆游晚年退居家乡绍兴期间所作的两首茶花诗中,有“惟有山茶偏耐久”及“世间耐久孰如君”句。歌颂了茶花自冬及春虽经霜雪风雨,仍能顽强地“著花不已”的高贵品质。
  南宋(1279年之前)诗人徐致中在22句的五言古诗《山茶》中,写了黄香、粉红、玉环、红百叶、月丹、吐丝、玉磬、桃叶等8个茶花品种及“南山茶”。这是古代茶花诗词中写茶花品种最多的一首诗。其中“黄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对黄色并有香味茶花的记载。(至明代,《本草纲目》、《群芳谱》、《药圃同春》、《学圃杂疏》、《瓶史》等多部著作中都载有黄山茶和香味茶花。)
  南宋末年(1279年之前)据吴自牧《梦粱录》,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的茶花出现“栽接一本有十色者”。这是中国茶花园艺史上“一株多色”的首次记载,反映了南宋时中国茶花园艺技术达到的高度水平。该书还记载了茶花被“沿街市吟叫扑卖”,茶花在南宋已正式进入市场贸易。
  元代中期(1336年之前)国子监博士蒲道源所作茶花诗中首次出现“渥丹”品种名。
  元代入主中原后(年)中国茶花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散曲”。迄今发现的作品中有御史大夫孛罗(蒙古族)及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和张可久的五首茶花曲。
  元代末年(1368年之前)文学家陶宗仪著大型笔记丛书《说郛》一百卷,收录了许多有关茶花的古代文献。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云南大理感通寺高僧法天师徒,经半年的跋山涉水,将一盆云南山茶和一匹大理白马及象征民族团结的诗章敬献给明太祖朱元璋。上殿觐见时竟出现“马嘶花放”的吉祥胜景(据《大理府志》)。
  洪武年间(年)曹昭著《格古要论》。书中载有九个茶花品种:宝珠、海榴茶、石榴茶、踯躅茶、宫粉茶、串珠茶、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  永乐年间(年)著名道士张三丰从海岛移植一株“耐冬”山茶于山东崂山太清宫(据明黄宗昌《崂山志》)。此树至今犹存。
  永乐四年至正统四年间(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著《救荒本草》,其孙朱有著《周宪王救众本草》。两书皆载有山茶供食用的内容。
  景泰四年(1453年)赵璧著《云南山茶谱》,记载了云南山茶的近百个品种(据《广群芳谱》,原书已佚)。
  万历六年(1578年)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行世。书中对山茶进行了“释名”,并详尽地记载了山茶的许多品种及其药用内容。其中还记载了黄色茶花。
  万历十五年(1587年)文学家王世懋著《学圃杂疏》。书中载有茶花的栽培方法,并载有黄山茶及杨妃山茶等。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花经》作者张翊的后裔张谦德著《瓶花谱》,书中也以“九品九命”等级品评可供插花的名花,将滇茶列为第一等“一品九命”,黄山茶和白山茶被列为第二等“二品八命”,蜀茶被列为第三等“三品七命”,茶梅被列为第六等“六品四命”。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文学家袁宏道撰成中国插花艺术的专著《瓶史》。书中突出了黄山茶和白山茶在插花时的搭配运用,称“黄白茶韵胜其姿”。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时任云南巡按的邓(号直指)作《茶花百韵》诗。这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茶花诗(共200句)。诗序中归纳了茶花的“十德”,使之成为后世著名的茶花典故。
  天启元年(1621年)王象晋撰成著名的花卉专著《群芳谱》。此书“花谱”中专辑“山茶”部,载有茶花的分类名和品种名26种,其中有香味茶花焦萼白宝珠、黄色茶花及产于温州的玛瑙茶。还载有茶花的栽培法。同时期的夏旦在所著《药圃同春》中也记载了香味茶花白钱茶。
  崇祯年间(年)吴彦匡著《花史》,记载了五色茶花五魁茶及笔管茶等。
  明代(1644年之前)顾养谦著《滇云纪胜书》,记载了会城沐氏西园中有紫色茶花。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紫色茶花的最早记载。
  明代(1644年之前)云南通海秀山的红云殿,成为名闻遐迩的茶花名园。诗人张坦、张炜台等都曾为之题诗。此处茶花至清代仍经久不衰(据清代姚卜湘、阚祯兆等人的题诗)。
  清初(1680年之前)著名戏曲家李渔撰《闲情偶寄》,赞颂“山茶花戴雪而荣……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也。”这是以散文形式赞美茶花花品的传世佳作。
  清初(1682年之前)翰林院编修陈维崧写了七首茶花词,是迄今发现古代写茶花词最多的文学家。其中《醉乡春?咏茶花》写到了茶花的食用,还写明用“溜”的烹调方法:“鼎内乳花将溜,瓶里玉花选逗。”后者指插花。茶花食用入诗,非常罕见。  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十年间(年)吴伟业作《咏拙政园山茶》长诗。此诗使苏州名园拙政园的宝珠连理山茶名扬大江南北。
  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年)曹溶撰《倦圈莳植记》。陈子撰《花镜》。高士奇撰《北墅抱瓮录》。上述三书皆记载了茶花的品种、性状及栽培法等内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圣祖(康熙)命内阁学士汪灏等人以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为基础加以改编、刊正、增益,编纂成花卉专著《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书中卷四十一《花谱?山茶》辑录了历代许多茶花文献及诗词。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之前蒲松龄撰成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香玉》篇叙述了山茶花仙“绛雪”的动人故事。这是以小说形式描写茶花的传世佳作。蒲松龄作为写作蓝本的“绛雪”茶花树(耐冬)植于山东崂山太清宫,史载为明初道士张三丰手植,至今犹存。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朴静子撰成茶花专著《茶花谱》一卷、《总说》一卷、《茶花别名咏》一卷、《拟咏钟茶花诗》一卷、《茶花咏》一卷。全书共记载了当时福建一带的茶花品种44种,茶花别名10种,并作茶花诗59首。
  雍正四年(1726年)在陈梦雷原辑的基础上,蒋廷锡重辑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该书的“博物编草木典”中辑录了大量茶花的历代文献和诗词。
  乾隆年间(年)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作茶花诗五首(其中四首为题画诗)。他是写茶花诗最多的古代帝王。
  乾隆年间(年)浙江《温州府志》记载了当地茶花的14个品种,其中有青色茶花“旧衣青”及黄色茶花“御衣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型丛书《钦定四库全书》经十年纂修而编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称“四库”。在子部和集部中辑录了大量茶花的历代文献和诗词。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吴其浚纂成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在“卷三十四木类”中载有“山茶科”内容。作者后又纂姐妹篇《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在“卷二十二木类”山茶部中辑录了许多历代茶花文献。
  光绪年间(年)著名学者俞樾在晚年纂成《春在堂全书》。在其《曲园杂纂?十二月花神议》中,将汤若士(即《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定为十一月的山茶花“男神”,将杨太真(即杨贵妃)定为十一月山茶花的“女神”。《十二月花神议》是作者汇晋代以来花神诸说,又融入自己观点而列出的一张花神“族谱”。
  ●茶花文献的十项内容  中国茶花文化的文献书籍,是一个多棱面的文化体。其包容量大,覆盖面广,涵盖着茶花的植物性状、品种分类、栽培园艺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棱面。概而述之,约有十方面的内容。
  一、茶花的形态特征
  论述茶花的形态特征,是中国古代茶花文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该书说:“山茶花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则较具体地描述了南山茶的性状:“南山茶,葩萼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柔薄,有毛。结实如梨,大如拳,中有数子,如肥皂子大。别自有一种,叶厚硬,花深红,如中州所出者。”明代王世懋的《学圃杂疏》描述过四川的山茶:“有一种花大而繁者,以蜀茶称,然其色类殷红。……蜀茶花数千朵,色鲜红作密瓣,其大如盆。”清代高士奇的《北墅抱瓮录》则从花色的角度论述过山茶的形态特征:“山茶种有不同。浅为玉茗,深为都胜。……浅红者早开,深红者迟发。”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李时珍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对每一种药物都以“释名”确定名称,以“集解”叙述产地、形态等内容。该书对“山茶”的释名为:“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这是古文献中对茶花命名作释的最早论述。该书在“集解”中则云:“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余,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厚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
  此外,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和吴彦匡的《花史》、清代陈子的《花镜》、汪灏等编的《广群芳谱》以及李祖望和朴静子的两部《茶花谱》,也都对茶花的形态特征作了论述。特别是朴静子的《茶花谱》,对福建茶花的44个品种的形态特征,都分别作了具体的描绘。如平分秋色、虎斑、钟等品种的介绍,都是其他文献所罕见的。
  二、茶花的产地和分类
  论述茶花的产地和分类,是中国古代茶花文献的又一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文献的是《魏王花木志》。该志曰:“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此书成书的年代约为设置桂州的北朝魏代正始四年(507年)至北魏末年的公元534年之间,相当于南朝梁代天监六年至中大通六年。虽仅简略一句,但已论及了两大类茶花:一类是出于桂州(今广西桂林)的“山茶”,另一类是当时疆域已及淮河以南并定都洛阳的魏国所常见的“海石榴”。
  在唐代有关文献中,所记载的茶花产地,还有广东、浙江、四川和云南。如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载:“己未岁(唐开成四年、839年)又得番禺(广州市南)之山茶。……是岁又得稽山(浙江绍兴一带)之……贞桐山茗(茶花之一品种)。”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四川)亦有。”成稿于唐光化二年(899年)的《南诏图传》文字卷中更载有云南的两株植于庭院的云南山茶古树。
  对产于我国南方的“山茶”和产于我国东海之滨而盛及中原地区的“海石榴”(也称海榴),到了宋代则有了明确的分类称谓。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就将这两类茶花分别称为“南山茶”和“中州茶”,成为后代将中国茶花按地域划分的定名始祖。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进而将这两大类茶花在形态上加以区分:南山茶“葩萼大……色微淡,叶柔薄有毛”,中州茶“叶厚硬,花深红”。
  在明代,专论云南山茶的文献还有赵璧的《云南山茶谱》和冯时可的《滇中茶花记》。在清代,专论福建茶花的有朴静子的《茶花谱》,专论江苏茶花的则有李祖望的《茶花谱》。
  在古代文献中,除将茶花按地域分类外,还有按花卉的形态、功能及生长环境等分类的。如宋代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就将花卉分为杂花、果子花、刺花、草花、水花、蔓花六大类。在其“杂花八十二品”中记载了“海石榴、山茶(腊月开)、晚山茶(寒食开)、粉红山茶、白山茶”;在“刺花三十七种”中记载了“茶梅、千叶茶梅”。这是粉红色和白色茶花的最早文献记载。
  三、茶花的品种
  古文献中还记载了茶花品种。最早记载茶花品种名称的是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该书记载了浙江会稽山的一种茶花“贞桐山茗”。辑于《四库全书》的《会稽续志》卷四“山茶”也载:“山茶:《平泉草木记》曰:‘得稽山之……贞桐山茗。’在唐,惟会稽有之,其种今遍于四方矣。”
  宋末吴自牧的《梦粱录》则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罄口茶、玉茶(即玉茗,为白山茶中的上品)、千叶多心茶、秋茶等。明代王世懋的《学圃杂疏》(成书于1587年)在先述“吾地山茶重宝珠”之后,又列举了“黄山茶、白山茶……花大而多韵,亦茶中之贵品”。这是迄今发现最早记载黄山茶的文献。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宝珠茶、海榴茶、石榴茶、踯躅茶、宫粉茶、串珠茶、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等品种,接着还特别提到“亦有黄色者”。稍后成书的王象晋《群芳谱》对茶花22个品种的记载则更为详尽:“茶有数种:十月开至二月有鹤顶茶,大如莲,红如血,中心塞满如鹤顶。来自云南曰滇茶。玛瑙茶,红、黄、白、粉为心,大红如盘,产自温州。宝珠茶,千叶攒簇,色深少态。杨妃茶,单叶,花开早,桃红色。焦萼白宝珠,似宝珠而蕊白,九月开花,清香可爱。……”在古文献中,《群芳谱》最早记载了有香味的茶花焦萼白宝珠。
  明代顾养谦的《滇云纪胜书》则首次记载了沐氏西园中有紫色的茶花。明代吴彦匡的《花史》,第一次记载了中国茶花栽培史上的五色茶花――五魁茶,并对笔管茶、宝珠茶等品种的形态作了具体的描写。明代赵璧的《云南茶花谱》记载了近百个云南山茶的品种。清代的两部《茶花谱》也分别记载了华东山茶品种近百种。
  有关茶花品种的记载除见于花卉专著文献外,散见于各地方志的则更是多如繁星。如清乾隆《温州府志》就记载了当时浙江温州的14个茶花品种:“茶花……种类极多,好事者标以美名。有百合宝珠、玉麟、八宝、出炉银、大红、大白、玉楼春、一捻红、抓破脸、粉茶、金盏银台、醉杨妃、御衣黄、旧衣青等名目,五色大备。”引人注目的是茶花的花色竟有如青衣洗旧的“旧衣青”,如皇帝专用的明黄色“御衣黄”,还有如银锭烧红的“出炉银”。
  四、茶花的古树名树
  中国古代茶花文献中,还有关于茶花古树、名树的记载。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唐代成稿的《南诏图传》。它描述了地处云南的两株茶花古树:“奇王之家……瑞花两树,生于舍隅,四时常发,俗云橙花……”文中“橙花”即是云南白族语言中“茶花”的汉字记音,至于所称“瑞花”则是由于佛家认为茶花是祥瑞之花。夏泉生先生结合图卷和文字卷所作的严谨考证后认为:“早在南诏奇王细奴逻开国立诏(654年)之前,在这位蒙舍诏王庭院里的两个圆形花坛中,就已栽培着两株高数丈、干粗40余厘米、盛开着大朵红色鲜花的古茶花树。……按此古茶树龄以200年计算,这两株云南山茶当人工种植于454年前后……”(夏泉生《中国名花丛书?山茶花》)。可见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宋代孝建元年前后,云南白族先民已首开了云南山茶人工栽培的先河。
  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了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曾于山东崂山手植一株耐冬(中国分布最北的山茶):“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色邑中初无耐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估算树龄约600年。这与史志记载为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年)所植,时间完全吻合。
  古文献中关于茶花古树、名树的记载甚多。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山茶”篇载:“滇南有二三丈者(树高),开至千朵,大于牡丹,皆下垂,称绝艳矣。”《滇南太华山记》也载:“两墀山茶树八本,皆高二丈余,枝叶团扶,万花如锦。”宋、明时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厘米,2至3丈也有6至9米了。明代顾养谦的《滇云纪胜书》还描写了会城沐氏西园成片茶花古树的壮观景象:“西园有楼名簇锦,茶花四面簇之,凡数十树,树可三丈。花簇其上,数以万计,紫者、朱者、红者、红白兼者,映日如锦。落英铺地,如坐锦茵。”这是紫色茶花的最早记载。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中花木记》,也记载了云南省城张石夫所居朵红楼之前的两株茶花古树:“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盘垂几及半亩。垂者丛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谓柔枝也,又为分心大红,遂名滇城冠。”
  此外,四川的《光福山记》载:“海云院有连理山茶。……”清代初年苏州文士吴伟业和陈维崧也都描写过拙政园的宝珠连理山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光绪浙江《上虞县志校续》物产卷山茶条引录了《学圃余疏》(明代成书)所记载的两株山茶古树:“《学圃余疏》:浔阳狄陶祠山茶一株,干大盈抱。绍兴曹娥庙亦有之,止如拱把之半,士人云‘千年外物也’。”
  五、茶花的栽培园艺
  栽培园艺,是古代众多花卉著作都论及的内容。一般都是按月令时序分述各种花卉的“农事”。单论茶花载培园艺的著作也不少。
  最早记载茶花嫁接技艺的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该书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附近的一个茶花生产地:“东西马塍,色品颇盛,栽接一本有十色者,有早开,有晚发,大率变物之性,盗天之气,虽时亦可违。”这是我国茶花园艺史上嫁接一株多色的首次记载。并论及可“违”天时,改变“物之性”,控制花期,反映了南宋时我国茶花园艺的水平之高。
  明代王世懋在《学圃杂疏》中也记载了他自己栽培山茶的搭“温室”及摘蕊之法:“……作屋幕于隆冬,春时拆去。蕊多辄摘去,仅留二三,花更大绝。”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更具体论述茶花的移植及“寄枝”(嫁接)之法:“栽接,春间腊月皆可移栽。四季花寄枝,宜用本体。黄花香寄枝,宜用茶体。若用山茶体,花仍红色。白花寄枝,同上一种。……以单叶接千叶者,则花盛树久。以冬青接,十不活一。”明代夏旦在《药圃同春》中也介绍了他的栽培之法:“蜀茶……秋时用乌豆水灌之,其花益妍。白钱茶,喜腴,夏月用山茶移接,花极可爱,清香。”这是培植香味茶花的又一记载。
  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在其“总说”卷中曰:“……加以培植灌溉之功,剪剔有方,位置得所,花亦不负主人。”书中还系统地分浇灌培植法、剪枝、摘蕊、接花法及变色变态说等五章加以详尽论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园艺经验。
  六、花信风和花历中的茶花
  花信风和花历,是中国花文化所特有的。花信风,即应花期而来之风。风应花期,其来有信。这是中国古人以花代作节令时序的非常风雅的一种文化现象。
  古代花信风有两种。一是“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最早见于南朝梁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的《纂要》:“一月两番花信,阴阳寒暖,各随其时,但先期一日,有风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则……山茶……。”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梁元帝选取24种名花作为一年的24番花信风,其中就有山茶。二是“四个月之二十四番花信风”,即从小寒节气至谷雨节气的花信风,其中历4个月、8个节气、24个候(5天为一候)。这即是春天之花信风。小寒虽处冬十二月,但自冬至节气起,黑夜渐短(阴气渐去),白昼渐长(阳气渐生),故十一月称为一阳生,十二月称为二阳生,正月为“三阳开泰”。小寒信风已是春阳之风。临期之花首推梅花,继之即为山茶。宋代吕厚明《岁时杂记》载:“一月二气(节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
  “花历”,即一年中依据各种花卉的花期列出的历表。通常按月份排列,故又称“花月令”。明代程羽文《花历》云:“花有开落凉燠(凉与热),不可无历。秘集《月令》,颇与时舛,予更辑之,以代挈壶之位。数白记红,谁谓山中无历也。”《周礼?夏官》载有“挈壶氏”之官,自唐至清也皆有“挈壶正”之官,主管挈(提)壶水以为“漏”(滴水记时)。程羽文自称“代挈壶之位”以记载花期的时令,并批驳了唐代太上隐者《答人》诗句:“山中无历日,岁尽不知年。”程羽文所编《花历》的十二月份为:“腊梅坼,茗花发,水仙负水,梅花绽,山茶灼,雪花六出。”山茶灼,即山茶花鲜明光盛如火之貌。此外,明代夏旦《花圃同春》中也有一份花历,将山茶排于正月,白钱茶列于十月。
  七、茶花的插花艺术
  如果说插花艺术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一部宏篇巨著,那么茶花的插花艺术则是其中的瑰丽篇章。插花,中国古代称之为“瓶供”、“瓶玩”,所插之花称“瓶花”。中国插花艺术一直可以上溯到夏代之前,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有出土的云纹彩陶花瓶为证)。唐代插花颇盛,这在敦煌壁画中有所反映。唐代罗虬的《花九锡》最早记载了插花及赏花的习俗。到了宋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对“瓶玩”(插花)皆有兴致。《武林旧事》记载了皇家帝居的插花。《西湖老人繁胜录》则描写了南宋下层百姓的插花。
  到了明代,插花理论才有了全面的总结,成为一门专项的艺术。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瓶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插花艺术理论达到了一个高峰。《瓶史》涉及插花的方方面面,有花目、品第等12篇。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袁宏道对花枝插瓶花种搭配的审美观。他提出了“使令”论。他说:“花之有使令,犹中宫(皇后)之有嫔御(嫔妃、宫女),闺房之有妾媵也。”具体到茶花在插花艺术中的运用,《瓶史》云:“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菊以黄、白山茶、秋海棠为婢,……诸婢姿态,各盛一时,浓淡雅俗,亦也品评:……山茶鲜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芙蓉明艳,石氏之翔风也。”晋代贵族石崇的婢女翔风,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载是美艳绝伦的。袁宏道用翔风来比喻山茶等为“婢”之花,堪称神来之笔。袁宏道的《瓶史》一书传至日本,插花艺术被称为“花道”,袁宏道的插花理论,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之一,被称为“宏道流”。
  继袁宏道之后,明代屠本的《瓶史月表》,将插花艺术中主从之花的搭配按月列表。并在袁宏道“使令”论的基础上,将主角之花称为“花盟主”,将花种搭配时地位次于“花盟主”的花称为“花客卿”。客卿为秦代官名。请别国之人在本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客卿。现录《瓶花月表》中茶花所司之职如下:“正月――花盟主:白宝珠、茶梅;花客卿:山茶花。……十一月――花客卿:漳茶。”
  对可供插花的“瓶花”,古人还排列了品级次序。明代张谦德的《瓶花谱》云:“今谱瓶花,当列品录其入供者。得数十种,亦以‘九品九命’次第之。”九品,始于东汉末的“九品官人法”,至魏晋则成为官吏等级,一品最高,九品为末级。九命,则是周代官爵的九个等级,九命最高,一命为末级。在《瓶花谱》中,茶花被列入谱的有四种:一品九命:滇茶。二品八命:黄、白山茶。三品七命:蜀茶。六品四命:茶梅。在前三个品级中都有茶花。茶花真可谓“名列三甲”。据上述诸文献,我们可以想见,茶花在中国古代插花艺术中自是领有一番风骚。
  八、茶花的药用和食用
  以花入药疗疾养生,其历史与中国的医药史同样悠久。以花作菜蔬饮料,其历史可能更为古远。在中国古代,记载茶花的药用和食用的文献也有不少。最著名的当首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该书卷三十六“山茶”部就载有茶花药用的内服外用之方:“花主治:吐血、衄血(鼻出血)、肠风下血(便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子主治:妇人发(头发粘结),研末掺之。”清代邝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在其“宝珠山茶”篇中也记载了许多茶花药用之法及配方。
  关于茶花的食用和饮用,《周宪王救众本草》载:“山茶嫩叶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周宪王朱有,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袭封周王,谥宪。此外,江西婺源人鲍山“备尝各类野蔬,别其性味,详其调制”后所著之《野菜博录》,分草部和木部,又分叶可食、茎可食、根可食、实可食、花可食等多类。在“山茶”科中载其食法:“采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或蒸晒干作茶煮饮可。”
  九、酒令中的茶花
  中国古代文献中,还记载了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行酒令。行酒令,是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古代很多酒令与花有关,茶花当然占有一席之地。这类酒令就成了酒文化与花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清代俞敦培的《酒令丛钞》就是一部集酒令大成的专著。该书卷二介绍了许多有关花的“雅令”(又称文字令)。比如“花名诗令”,规定“各诵诗一句,要飞花名,不得犯花字,误者罚”,就可诵“山茶相对阿谁栽”(苏轼),“惟有山茶偏耐久”(陆游)等。再如“解语花令”,规定“花名须与美人名相同,误者罚”,则可说“醉杨妃”、“西施舌”、“二乔”等茶花品种名。
  《酒令丛钞》卷四还介绍了许多“筹令”。筹令是雅俗共赏的酒令,因是从筒中掣筹(抽签)行令,故名。筹子用竹片或木片制成,上刻饮法。欧阳修《醉翁亭记》所云“觥筹交错”,即此。与花有关的筹令有“寻花令”、“司花令”、“花风令”等。《酒令丛钞》所载的“花风令”,以一年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24种花名对应制令。第一筹是梅花,第二筹是茶花。其筹文为:“山茶:吃茶者饮,红顶饮,一品令。”行令时若有人抽到“山茶”这一筹,按筹文规定,席间刚好在喝茶的人须饮酒一杯,同时在座的“红顶者”也须饮酒一杯。红顶指清代官帽上的红色顶珠。按清制,文武一品官员以红宝石为顶珠,文武二品与文三品官员以红珊瑚为顶珠。当然,头上有红色饰物者也算是“红顶”,这些人都须饮酒一杯。因饮者有一品官员,所以山茶的筹文中特别注明为“一品令”,足见山茶在“花风令”中的品位之高。有关茶花的酒令,古文献中记载甚多,这也是中国茶花文化中颇为雅致的一页。
  十、茶花的人格化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天,即指大自然,其中当然包含花草树木。在上古时代先民的眼里,天是具有人格的,因此将花人格化,自然就成了中国花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兰花比君子,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梅花更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对傲雪盛开而红艳经月的茶花,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其花品、花德,自然也不乏赞誉之篇和溢美之辞。
  明代万历年间(年)曾任云南巡按的邓,在其《茶花百韵》的序文中就归纳了茶花的“十德”:“有十德焉:色之艳而不妖,一也;树之寿有经二三百年者,犹如新植,二也;树干高耸有四五丈者,大可合抱,三也;肤苍润,黯若古云气樽,四也;枝条黝斜,状如麈尾,龙形可爱,五也;蟠根兽攫,轮离奇,可屏可枕,六也;丰叶如幄,森沉蒙茂,七也;性耐霜雪,四时常青,有松柏操,八也;次第开放,近二月始谢,每朵自开至落,可历旬余,九也;折入瓶中,水养十余日不变,半吐者亦能开,十也。此皆他花所不能全。”这“十德”,后世一直作为称颂茶花的著名典故。并有称茶花为“十德花”者。清初戏曲家、园艺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则将茶花称作草木中的“神仙”:“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也!”
  在人们的心目中,茶花也同人一样具有傲骨和气节。云南《陆良县志》记载了一个茶花不朝“平西王”的动人传说:“陆良普济寺在治北五里许,中有茶花一株。枝干茂盛,花瓣较多,颜色鲜丽。清初吴三桂移植省垣安阜园,花忽萎。三桂怒挞还之,仍植寺中,花复重开。谚有‘朝佛不朝王’之说。”曹树翘的《滇南杂记》也记载了一个奇异现象:“通海三元宫,旧有茶花一本。奇艳异于常树,月夜姿尤妍妙,花落时瓣皆仰而不俯……”好一个“仰而不俯”,竟是何等地有骨气。
  人们爱花、赞花,将花喻人,以人比花,甚至将花神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花神”之说。此说发展到清代,文学家、学者俞樾在其《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中,曾汇前人诸说,又纳入自己的看法,列出了一张花神的“族谱”《十二月花神议》。在“司花男神”中云:“十一月山茶花:汤若士(即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作者)。原议以石季伦(石崇)为山茶花之神,未为允议。拟改用汤临川(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名),虽名辈较晚,然玉茗风流,固胜金谷繁华也。”在“司花女神”中则云:“十一月山茶花:杨太真(即杨贵妃)。原议允协。山茶花有一种名杨妃山茶,不嫌牵合也。”
  花神之说固然风雅,花仙之说则更胜一筹。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香玉》。篇首即云:“崂山下清宫,耐冬(山茶别名),高二丈,大数围。牡丹,高丈余。花时璀璨如锦。”在蒲松龄传神的笔下,这耐冬山茶的花仙,穿红裳,名“绛雪”。而牡丹花仙则穿素衣,名“香玉”。“遥望之艳丽双绝,……袖裙飘拂,香风流溢。”这株耐冬山茶古树,经历600余年风雨霜雪之后至今犹存。古树仍名“绛雪”。我们可以想见:在皑皑白雪中怒放红花的山茶花树,再配以玉肌绛衣的女花仙,红白相映,花雪斗妍,人与树交融,花共仙同体,这是现实中的美丽神话,又是神话中的现实意境,蕴含有何等的诗情画意。中国茶花文化,就是如此富有神韵,就是如此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如此众多有关茶花的古籍文献,构成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长廊。中国茶花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凭借这些古籍文献而横陈于我们的面前,成为我们物质的以及精神的宝贵财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花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