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写过的歌颂祖国的诗朗诵

介绍一下冰心奶奶_百度知道
介绍一下冰心奶奶
提问者采纳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 《吉擅翅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来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1],著名诗人、作家、[2]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的散文和诗歌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回答者: hjfhhq - 状元 十四级 3-24 11:31《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出生后只有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吴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 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 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冰心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经常出访,足迹遍布全球,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她为国家的统一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另外,她在日本相当受欢迎。受日本人尊重
原名谢婉滢.写过小橘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4课《散文诗两首》研讨与练习答案__百度知道
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4课《散文诗两首》研讨与练习答案_
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简介
二:(1)答:这两句话中有嗔怪的语气,透出挚真的母爱。
(2)答: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磨难的人
其他类似问题
人教版语文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二 、1.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2.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纸船这首诗,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冰心(),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日生于福州。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七八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小说。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小说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这些小说,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显得软弱、憔悴。眼前的问题写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跃在回忆中的事物,写出了《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写下级官兵生活的小说。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李存光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纸船这首诗,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 冰心传 
未娶妻’之外,并没有失却了‘家’之一切!”在《我的择偶条件》里,她 又这样写道:“天哪,假如我真是个女人,恐怕早已结婚,而且是已有了两 三个孩子了!”在假设中,吐露出了冰心自己实在的情形,而又不露痕迹, 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正因为《关于女人》的别致儁永,所以此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广大读 者的欢迎。很快地,就成了一本畅销书。一版,再版,连续地出,连冰心自 己也说:“国内各报的‘文坛消息’上,都在鼓吹着‘《关于女人》销路极畅’, 而在美国的女朋友,向我索书的时候,还摘录美国的文艺杂志,称誉《关于女
TheBest— Sellerinchingking’”
TheBest—Sellerinchingking 这句英语译成汉语,意思就是:重庆的畅销书。 除去这个集子之外,冰心过去的作品,还由巴金主持,重新编辑成为《冰心著作集》(包括《诗集》、《小说集》、《散文集》),在大后方的重庆出 版了。关于这件事,巴金这样说:“有一天我同冰心谈起了她的著作,说是她的书应该在内地重印。她说:‘这事情就托给你去办吧。’我答道:‘好, 让我给你重编一下。’就这样接受下来她的委托。我得到作者的同意把编好 的三册书交给开明书店刊行。”②   ①冰心:《〈关于女人〉再版自序》②巴金:《〈冰心著作集〉后记》 除去《关于女人》之外,冰心还在重庆写了几篇题材很不相同的散文与诗。象上面提到过的以日机对重庆的狂轰滥炸为题材而作的诗《鸽子》, 就不仅记述了日本飞机如何骚扰重庆的平民,还表现了冰心这位刚毅的母 亲,如何用慈母的胸怀,保卫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象描写她在重庆的新居与 生活点滴的《力构小窗随笔》。象纪念她在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时的同学,抗战时期死在重庆的女农学家沈骊英女士的散文《悼沈骊英女士》。沈是一位自强不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踏踏实实的科学工作者,又是一位“助 夫之事业成功为第一,教养子女成人为第二,自己事业之成功为第三”的最 典型、最模范、最聪明、最识大体的贤妻良母。她有幸福的婚姻,又有美满 的家庭,还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但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中,终因劳累过度而死亡。还有象回忆性的散文《我的童年》,这是应一位名叫李曼瑰的学生之约,而为李在编辑的一个妇女刊物而写的。象为吴文藻的朋友罗莘田教授 的一本“自云南昆明至四川东川西川和川南旅行的游记”《蜀道难》所作的《〈蜀道难〉序》。其实这篇《序》中写的并非关于这本游记的本身,而是写作这本游记的这个人。象在战争结束之前不久,在 1945 年 8 月 9 日夜完成 的,悼念她的多情的老友——她在福州女子师范预科时的同学,五四运动时 期女学界联合会活动中的同伴,抗战期间对山而居的远邻,又是她的同乡的 王世瑛的散文《我的良友——悼王世瑛女士》。王世瑛是北京女高师的毕业生,“五四”时期另一位女作家庐隐的同窗好友,她有一个极为美满快乐的 家庭,但却没有等到抗战胜利,就病逝了。而在所有的这些散文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恐怕还是在 1942 年 12月 12 日至 1944 年 12 月 1 日在潜庐之中的力构小窗下面,断断续续地写作 而成的《再寄小读者》的四篇通讯。  为什么这四篇写给小朋友们的通讯,会写了整整两年,冰心没有说明。 但是,冰心在住进了潜庐之后,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这房子里常常很静,孩子们一上学,连笑声都听不见。只主人自己悄悄的忙,有时写信,有时记账,有时淘米,洗菜,缝衣裳,补袜子??却难得写写文章!”①可见冰心在战时的重庆,辛苦劳碌的状况,生活方式已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这一次写《再寄小读者》,与 1923 年 7 月开始写《寄小读者》的第一封通讯,中间已经间隔了十九年半的时光。那时候,冰心还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即将出国留学的女青年,而现在,却是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中年妇女 了。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冰心个人的生活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她长大了,结了婚,有了孩子,做了母亲,又做了教师,作为一名知识妇 女,她又多读了许多书,多走了许多路。这正如冰心自己所说的:“这二十年的生命中虽没有什么巨惊大险,极痛狂欢,而在我小小的心灵里,也有过晓晴般的怡悦,暮烟般的怅惘,中宵梵唱般的感悟,清晨鼓角般的奋兴。”②   ①冰心:《力构小窗随笔》②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一》 然而,当她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生活之后,再与小朋友们通讯时,她最喜欢歌唱的主题,仍然是母爱。当然,也还有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她在 1942 年 1 月 3 日(阴历腊月初八)写的那篇《再寄小读者·通讯 三》里,通篇都是对于母爱和自己母亲的歌颂。与二十年前在《寄小读者》 里对于母爱的歌颂所不同的只是:那时她的母亲仍健在,而现在她的母亲却 是早已去世了!然而慈母的形象和精神永远保留在她的心底:“我们一家团聚,或是三三两两的在一起,常常有大家忽然沉默的一刹那,虽然大家都不说出什么,但我们彼此晓得,在这一刹那的沉默中,我们都在痛忆着母亲。” “我们在玩到好山水时想起她,读到一本好书时想起她,听到一番好谈话时 想起她,看到一个美好的人时,也想起她——假如母亲尚在,和我们一同欣 赏,不知她要发怎样美妙的议论?要下怎样精确的批评?我们不但在快乐的时候想起她,在忧患的时候更想起她,我们爱惜她的身体,抗战以来的逃难,逃警报,我们都想假如母亲仍在,她脆弱的身躯,决受不起这样的奔波与惊 恐,反因着她的早逝,而感谢上天。但我们也想到,假如母亲尚在,不知她 要怎样热烈,怎样兴奋,要给我们以多大的鼓励与慰安——但这一切,现在 都谈不到了。”她在二十年来的奔波劳碌之中,常常希望能有母亲相伴在自己的左右,尤其是在她感到疲倦,烦躁,颓丧的时候,更是希望能有母亲做自己精神的支柱,每逢这种时候,她就希望:“假如母亲尚在,纵使我不发 一言,只要我能倚在她的身旁,伏在她的肩上,闭目宁神在她轻轻的摩抚中, 我就能得到莫大的慰安与温暖,我就能再有勇气,再有精神去应付一切。” 然而,母亲确实是早已不在人间了,每逢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感到了失母的莫大的悲哀。因此,她希望小朋友们“永远生活在母亲的恩慈中”。她也希望:“没有母亲的小朋友”,能让自己“母亲的美华永远生活在你的人格 里!”  生命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二十年来,冰心一直没有停止过对 于这个问题的探索。但是,过了不惑之年的冰心,似乎仍然不能给“生命”、“人生”下个确切的定义。她只能把生命比喻作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有时会遇到巉岩前阻,有时会遇到细细平沙,有时会遇到暴风雨,有时会遇到晚 霞新月,总之是并不平坦,而终于还会流进大海。她又把生命比喻作“一棵 小树”,在春、夏、秋中成长,而在冬天的朔风中倒下,落在大地的怀抱里。 她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宇宙这个大生命中的微小的一息、一滴、一叶,而这每一个微小的一息、一滴、一叶,又都各自有着自己的使命。《再寄小读者·通讯二》,可以算是冰心的“友谊篇”。她在这篇通讯里,向小朋友谈了友谊的重要、交友的艺术。她的“你能择友,则你的朋友 将加倍的宝贵你的友情”、“使你堕落,消沉的,不是你的好朋友。同时也要 警惕,你是否在使你的朋友奋兴,向上”?“当你的心帆飘流于‘理’‘欲’ 的三叉江口,波涛汹涌,礁石嶙峋,你要寻望你朋友的一点隐射的灵光,来 照临,来指引”等等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对于今天的小朋友以至于年轻人, 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住在歌乐山上的冰心,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理家和写作。有时,也 与文化界的朋友们交往。1943 年的夏天,郭沫若就托老舍把一张条幅转交 给冰心,上面书写的,是郭沫若赠冰心的一首五律:怪道新词少,病依江山楼。 碧帘锁烟雨,红烛映清流。 婉婉唱随乐,殷殷家国忧。 微怜松石瘦,贞静立山头。  1945 年的 8 月,终于传来了战争结束的消息。这是盼望了八年之久的 消息啊!当这个消息象旋风一样,迅速地传遍了重庆,传遍了四川,传遍了 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的时候,冰心正在潜庐里。周围的小孩子们在放声 地笑,周围的大孩子们在放声地哭,周围的朋友们在向她讨酒喝。而女作家 冰心,却静静地沉默着。——她是在回想这历时八年之久的战乱,并思考着 这场灾难带给人们的教训。第九章 战后含辛茹苦再来收拾,再来建设,再来创造。—— 冰心:《给日本的女性》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时刻想念着第二故乡北京的冰心,终于在 1946 年的 7 月返回了北京。 这时候,冰心的老父谢葆璋先生,已经去世了六年。 回到北京之后的谢冰心,第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奔回她的母校燕京大学去。这是她青年时代读过书,和留学之后教过书的地方,也是她结婚以 后,与吴文藻共同经营的小家庭的所在地。  燕京大学的校园,与战争爆发前一样,仍旧是郁郁葱葱,幽雅清静。 湖水依然清清地漾着,树木青草依然绿绿地长着。大礼堂、图书馆和教学楼 的建筑群,在一片湖光树影的衬托之下,也仍然象战前一样,翠瓦飞檐,富 丽堂皇。只是冰心和吴文藻战前在燕南园所住的房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廊子前种植的红月季和白玫瑰,通通被人连根拔去,一株也不见了;小院 里搭起来的一架紫藤萝,连花带藤带架子,也不翼而飞。但是,最令冰心伤 心的,是楼上吴文藻教授的书房里,四壁皆空,吴文藻的几十盒笔记教材, 都荡然无存了!原来,这里曾经是日本宪兵的住所,吴文藻的书房,就是日本宪兵拷问教授们的地方,吴文藻的笔记、教材,连同装存它们的书匣子,早就被日本宪兵运走了,不知去向。她又赶紧离开燕南园,跑到了另外一个珍藏她的爱物的地方。那是另外的一座大楼,这座大楼的顶阁,就是她们全 家离开北京前,存放书箱的地方。冰心视为珍宝的东西,上面提到过的她在 美国留学期间的日记,她和吴文藻之间的通信,她的母亲、朋友和许多“小 读者”写给她的信件,吴文藻从做学生时候起就坚持写作的日记,她父亲年 轻时在海上写给她母亲的信和诗,以及许多中外作家和学者送给她的亲笔签 名的书籍,还有各种各样的照相册,善本书,画集,字画,笺谱,艺术品等 等,共十五只大木箱,冰心都把它们存在这间顶阁里,结果也同燕南园的书 房一样,也都变得四壁皆空了!冰心和吴文藻视若珍宝的一切,都已不翼而 飞,荡然无存了!  冰心兴冲冲地从大后方飞回北京,没想到外表上没有任何变化的燕园, 内里却遭到了这样重大的劫掠。她面对着眼前见到的一切,心里难过得不知 如何是好,眼泪就慢慢地落了下来。学校的工友见到她这样,就悄悄地走到 她跟前,轻声地告诉了她事情的经过:“在珍珠港事变的第二天清早,日本 兵就包围了燕京大学,学生们都撵出去了,我们都被锁了起来。第二天我们 也被撵了出去,一直到去年 8 月,我们回来的时候,发现各个楼里都空了, 而且楼房拆改得不成样子。??您的东西??大概也和别人的一样,再也找 不转来了。”①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作家和学者说来,大概没有什么损失,能比丢失 了最心爱的书籍和资料更重大了!聪明才智堪与李清照媲美的冰心,这时自 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才思敏捷的宋代女词人:“我总忆起宋朝金人内犯的时 候,我们伟大的女诗人李易安,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仓皇避难,把他们历年 收集的金石字画,都丢散失了。李易安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他们初婚贫困的时候,怎样喜爱字画,又买不起字画!以后生活转好,怎样地慢慢收集字画,以及金石艺术品,为着这些宝物,他们盖起书楼来保存,来 布置;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们同居的快乐与和平的幸福。最后是金人的侵略, 丈夫的死亡,金石的散失,老境的贫困??充分描写了战争中文化人的末 路!”“我不敢自拟于李易安,但我的确有一个和李易安一样的,喜好收集的丈夫!我和李易安不同的,就是她对于她的遭遇,只有愁叹怨恨,我却从始至终就认为战争是暂时的,正义和真理是要最后得胜的。”②   ①冰 心:《丢不掉的珍宝》②冰心:《丢不掉的珍宝》  1946 年的冬天,吴文藻博士做为战后赴日的中国代表团的职员,到日 本进行社会考察。为了陪同丈夫东渡日本,冰心把孩子们分别寄养在舅舅家 里,于这一年的秋天,和吴文藻一起来到南京,进行出国远行的准备工作。 离开中国之前不久,在这一年的 10 月,冰心写了一篇别有情趣的散文《无家乐》,讲的是她远行之前,把小家庭暂时解散,三个孩子寄养舅家,她与 丈夫准备远行,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情。冰心自从结婚以后,直到这时,已经做了她的小家庭的十七年主妇,尤其是抗战八年,这位作家兼家庭主妇的担子更重,她自己就用爬行的蜗牛 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在下雨或雨后的天,常常看见蜗牛拖着那粘软的身体, 在那凝涩潮湿的土墙上爬,我对它总有一种同情,一番怜悯,这正是一个主 妇的象征!”“蜗牛的身体,和我们的感情是一样的,绵软又怯弱。它需要一个厚厚的壳,常常要没头没脑的钻到里面去,去求安去取暖。这厚厚的壳,便是由父母子女,油瓶盐罐所组织成的那个沉重而复杂的家!结果呢,它求安取暖的时间很短,而背拖着这厚壳,咬牙蠕动的时候居多!”而现在,当 她把孩子寄养在弟弟们的家里,只剩下了她与丈夫两个人的时候,她便产生 了一种如释重负,无家一身轻的感觉。因为这时候,她不必再为菜单、算账、 洒扫之类的事情来动脑筋了。所以这位幽默的女作家,便说自己的眼睛更亮 了,耳朵更灵了,过去听不见的声音,现在听见了,过去看不出的颜色,现 在看出了,过去想不起来的人物和事件,现在又都想起来了。尤其是,摆脱 了重担之后的轻松,使她没事也想找点事情来做了。  可是,当她尝到了这种一身轻的快感之后,却又忽然地感到了空虚和 怅惘,就象是在童年时候,盼望着过春节,而一过了正月十五,却又感到寂 寞一样。也象那只爬行的蜗牛,虽然尝到了解脱责任的自由,却又常常想念 背上的厚壳。她就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之中,跟随着丈夫吴文藻,在 南京、上海做着出国东渡的准备,又忙里偷闲,在远行之前到杭州西子湖畔休息了三天。她在秀丽的西子湖畔,散步,看湖,并流连于苏堤之上,一方面饱览着美丽的风光,一方面也在思索着八年抗战带给人们的惨痛的教训。 她发现“八年的痛苦流离,深忧痛恨”,“自己仍保存着相当的淳朴,浅易和 天真”。  ①她坚信她自己在青年时代就形成的爱的哲学:“世界上最大的威力, 不是旋风般的飞机,巨雷般的大炮,鲨鱼般的战舰,以及一切摧残毁灭的战器——因为战器是不断的有突飞猛进的新发明。拥有最大威力的,还是飞机 大炮后面,沉着的驾驶射击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人类”。“机器是无知的,人类是有爱的”。“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爱的起点,是母亲的爱”。②   ①冰心:《给日本的女性》②冰心:《给日本的女性》 她就抱着这样的思想,带着自己最小的女儿,与丈夫吴文藻一起,于这一年的 11 月到了日本的东京。抵达东京之后,11 月 29 日,她就写了一篇阐述她的上述观点的散文《给日本的女性》,向异国的妇女讲授她的关于 母爱的看法:“母亲的爱是慈爱的,是温柔的,是容忍的,是宽大的;但同 时也是最严正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富有正义感的!”“她看见了满天 的火焰,满地的瓦砾,满山满谷的枯骨残骸,满城满乡的啼儿哭女,??她的慈爱的眼睛,会变成锐明的闪电,她的温柔的声音,会变成清朗的天风, 她的正义感,会飞翔到最高的青空,来叫出她严厉的绝叫!”冰心把未来的和平的希望,都寄托在各国妇女充满了正义感的母性之中,她希望各国的母亲,都来“阻止一切侵略者的麻醉蒙蔽的教育”,都来 “阻止一切以神圣科学发明作为战争工具的制造”,都来“阻止一切使人类 互相残杀毁灭的错误歪曲的宣传”。  她希望全世界的母亲都要学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战争是 不道德的,仇恨是无终止的,暴力和侵略终究是要失败的。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和平的,人类是自由的,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爱,只有 互助,才能达到永久的安乐与和平。”  冰心虽然是做为吴文藻博士的家属同去日本的,但是,由于她本人在 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影响,抵达日本之后,就立即引起了日本学界的注意。这里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一位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的仓石武四郎先生。他在很久以前,为了向日本学生介绍中国“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在翻阅、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冰心的小说《寂 寞》,和散文《寄小读者》,他认为这是必须介绍给日本读者的文献,因此就 着手翻译了出来。当他在 1946 年的冬天,得知冰心本人已经来到了东京的 消息之后,便立刻去拜访了冰心。他对这位虽然早已拜读过作品,但却第一 次会面的中国女作家的印象是:“文如其人”,“她的为人竟和她的作品一 样”,“在她热情温纯的心底蕴含着清澈的智慧,当对方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讲 出时,她就已经尽量想方设法满足你了”。①在这次会面时,仓石武四郎便 向冰心提出:请她为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讲课。第二年的春天,冰 心、吴文藻夫妇带着小女儿,一块儿到京都游览,仓石武四郎又邀请冰心, 在东方文化研究所为京都大学的学生作了一次讲演。在此之前不久的 1 月 6 日,她还应庆应大学的《学生新闻》之约,写了一封《给日本学生的一封公 开信》,面对着这样一个战败国里的青年学生,冰心好象一位既有远见,又 有菩萨心肠的和平使者,她向日本青年提供了几条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   ①仓石武四郎:《〈如何鉴赏中国文学〉前言》 她对这个战败国的青年们说:“要承认世界上一切人类,是生来平等的,没有任何民族,可自称为‘神明之胄’。在人人自由,个个平等的立场 上,只有合作,只有互助,才能建立起世界的和平。”她希望日本青年建立起自由民主的理想,她更希望在东半球上望衡对宇的唇齿之邦——中日两国的青年,更应该建立起开诚布公,恳谈互商的机会。 除此之外,她还体贴在战争中死去了无数男性公民的日本国情,针对着日本当时女多男少的情况,把希望寄托于日本妇女,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她希望过去一向男尊女卑的日本社会,能够承认两性的平等,女人应和 男子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地位。特别是在当时的日 本,女多于男,如果妇女仍旧受不到教育而停留在无知的状况,如果不尊重 妇女的人格和她们的言论与思想,那么,日本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些见解,这些建议,对于一个战败国的青年来说,都是极为诚恳,充满了善意的。 冰心在东京住了半年之后,1947 年的 6 月返回祖国,先南京,后北京, 参加了“国民参政会”会议,并看望了两个大一点儿的孩子。在北大燕南园 自己的家中小住的时候,母校热烈地欢迎自己的高材生和名教授。住在燕南 园的教授的孩子们,听说《寄小读者》的作者回到了燕南园,便成群结队而来,想要看看这位了解他们、与他们有着共同语言的女作家的丰采。  冰心是 6 月 16 日抵达燕南园的,当天晚上,燕南园就有人请她吃饭, 为她接风。席间,这些教授们谈起了南方的学潮。冰心告诉大家,前几天在 南京,曾经参加了有巴金、靳以等十几位作家参加的茶会,大家谈起学潮, 觉得南京政府对待学生的态度,还不如对待汉奸。——汉奸在监狱里,病了,把他们挪出来,送进医院;可是学生受伤了,却把他们从医院里抓进监牢。 南京的军警,用极其粗野的手段对付游行请愿的学生,对女学生尤多侮辱, 使得许多旁观的外国记者看了都为之愤愤不平。在上海,特务们大清早就闯 进女生宿舍抓人,把只穿着小衣服的女学生从被窝里抓出来。冰心的叙述, 使这些教授们的心变得沉重起来。除去南方的学潮之外,他们也谈到了政治, 谈到了当时的“国民参政会”。冰心本人是这个参政会的参政员,但是,当 她向这些教授朋友们说到参政会的时候,却表示:它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而 尤以她刚刚参加过的 1947 年的这届最糟。这时候,抗日战争虽然刚刚结束不久,而解放战争已经全面地铺开。冰心坐在参政员席上,只觉得无从讲话,便只好闷坐在那里,写下了不少打 油诗。除了冰心之外的其他女参政员们,倒都有些热心过度,只要有人提到 “和平”二字,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相继站立起来,每人述说一段所谓的事 实,然后就大声疾呼,主张对共产党下讨伐令。冰心还向她的教授朋友们讲 述了这样的一件事实:有一个女参政员竟然走到冰心旁边,双手扶着桌子, 咄咄逼人地问不发言的冰心:你赞成和平吗?冰心回答说:你这叫什么话, 岂有中国人不赞成和平的道理!那位女参政员就说:要和平就得双方进行, 光是我们这边要求停战,也和平不了??。冰心赶紧打住她,对她说:请你 先回到你的座位上去,这个样子站在这里不好看。由此可见,当时的冰心, 虽然身为“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她对国民党的政治,已经有了自己的看 法。  第二天的晚上,6 月 17 日,燕京大学的教职员会,又在燕园中最美丽 的临湖轩里举行了座谈讨论会,专门邀请冰心作旅日生活的讲演,并主持讨 论有关日本的问题。  谦虚的冰心,首先向同事们表示:自己是以中国代表团职员“眷属” 的身份,跟随丈夫到日本去的,所以谈不上讲日本问题,只说说在日本的见 闻。冰心看到,战败国的日本人民生活很苦。国内物资极为缺乏,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物资全由国家集中控制,而向美国、菲律宾、朝鲜、中国出口。 除此之外,虽然美国的新闻界常常赞美日本人的合作态度,但是,在冰心看 来,日本距离真正的民主化还很遥远。所谓合作态度,其实只是顺民式的合 作,而非真正的合作。比如,1946 年,日本当局提倡民主,允许罢工,日本工人就天天罢工。而在 1947 年,听从美方意见的日本当局忽然禁止罢工,日本的工人也就立刻不再罢工。尤其让冰心不以为然的是:日本妇女的处境, 仍然十分悲惨,妇女杂志也都要由男人控制。更为滑稽的是:一次日本的女 议员访问冰心,还有一名男议员作陪,由男议员提问,也由男议员作答,女 议员不过是个陪衬。针对这种情况,冰心在日本的大学讲演时,就提出:一个社会若不尊重女权,就相当于一个人只用一只脚走路。这种走法,当然是既不快又不稳。而如果日本社会要想民主,要想向前发展,就必须治好另一 条腿,让两条腿一块走路才行。冰心在观察了日本的现状之后,得到了这样 一条结论,就是:战败国的日本,现在只要求重新建设,自给自足,复兴民 族,决对谈不上再侵略别国。将来是否还要侵略,得看以后形势的发展情况。冰心在国内小住之后,于 1948 年的 6 月又返回东京。这次到东京,是由上面提到的那位学者仓石武四郎安排的,应日本东方学会东京支部和东京大学 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的邀请到东京大学讲学的。冰心为日本的大学生做了 五次讲演,为这五次讲演作翻译的就是仓石武四郎先生。  冰心的讲演,受到了日本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讲演所在的东京大学三 十九号大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听众们纷纷提出要求,要把这几次讲演的稿子,印刷出来,结集出版。 于是,仓石武四郎又忙碌了起来。  他先从研究室的小野泽精一、山井涌、山下龙二三君手里要来了冰心 讲演的记录,并留下了其中的一位帮助他作笔记,他边看这三位同事的记录稿,边回忆自己翻译时的情况,在这位同事的帮助之下,完成了译成日文的第一稿。仓石武四郎一方面为冰心的文稿进行着翻译,整理着记录稿,另方面还要写作自己的讲义,紧张的工作和过度的劳累,终于使他“相当地影响 了健康”①。冰心是位对自己的文字十分负责任的严肃的学者,她要求,在 她的讲演稿出版之前,让她自己过过目。把日文的草稿拿给冰心过目是没有 用的,这样,仓石武四郎就又用加强语言学习为理由,请来了在东京大学中 国文学科学习的中山时子君,请她把他翻译好了的日文草稿再翻译还原成中 文,然后将这份中文稿拿给冰心来过目。冰心把这份文稿仔细地阅读过之后, 删去了其中的一些有趣的插话。虽然仓石武四郎觉得十分的可惜,但是因为 冰心不愿意让这些话落实在文字上而流传开去,日本方面也就只得勉强地同 意了。在经过了如上一些人士的劳动、过目、翻译、书写之后,这份稿子, 终于由中国代表团的阎承惠誊写清楚,于 1948 年的年底,由冰心转送给了 仓石武四郎。仓石武四郎在 1949 年的元旦至 3 日这三天,再把由冰心审定 的中文原稿改删译成日文,然后由他的同事小野泽精一与山井涌两位誊写清 楚,交付讲谈社出版。这本由日本东京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于 1949 年 9 月 出版的讲演集,即是冰心所著的《怎样欣赏中国文学》(或译《如何鉴赏中 国文学》)。在这本书的正文的后面,还列有仓石武四郎所作的鉴赏中国文学 的《必读书目》,这是讲谈社的学艺课长洼田稻雄要求仓石武四郎附上去的。 据说这是仿照了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德国作家海尔曼·海赛编辑《世界 文学文库》所列书目表的例子,而提出来的要求。   ①仓石武四郎:《〈如何鉴赏中国文学〉前言》  女作家兼学者的冰心,又在 1949 年至 1951 年,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 任外籍女教授,登台讲授《中国新文学》。除去授课之外,她还应东京大学 校刊及日本的妇女杂志之约,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短文。如散文《丢不掉的 珍宝》,就是应《妇女月刊》之约而写的。第十章 归来我们的祖国,真是可爱得不能以言语 形容。
—— 冰心:《给国外华侨小朋友的一封信》 住在战败国日本的冰心,一直时时刻刻地关心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在那里,我通过在香港的朋友给我秘密地寄来几本毛主席著作,自己研读,我 也偷偷地收听解放区的广播。”①  1949 年 1 月,北京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了东京。10 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的消息又传到了东京。冰心和吴文藻,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聚集在收音机旁,倾听着这一来自祖国的喜讯。“1949 年 10 月,祖国解放的消息传来,我感到了毕生未曾有过的欢乐。”② “从这时起,他们夫妇俩和同在东京任职的谢南光、吴半农两位进步人 士,出于爱国赤诚,经常聚会交换情况,下定了回到解放了的祖国去的决心。”③   ①②冰心:《从“五四”到“四五”》③周明:《记冰心》1951 年的秋天,美国的耶鲁大学以优异的待遇邀请冰心夫妇去彼校担任教授职务。 冰心和吴文藻看准了这是一个离日返国的最好机会,于是他们立即表示应聘,“并以先到香港做些准备工作”为理由,从东京经横滨,来到了香港,“然后冰心全家便由港秘密乘船转到广州。”①“1951 年,我们终于辗 转曲折地回到了朝气蓬勃的祖国。”②  冰心在回到了祖国以后,曾经写文追忆过她在日本时的心情,以及她 离开日本时的心境。尤其是她在横滨码头,登上了轮船之后,看到的一只漂在水上的木屐,更是引起了她的许多联想。战后的日本人民,处处面临着苦难,冰心经常看到的,是悲哀憔悴的老人和老妇,痛苦愤怒的工人和农民, 忧郁彷徨的青年和少女,他们每个人的脚上,都穿着一双嘎达嘎达作响的木 屐。每逢冰心夜晚无眠的时候,她听着楼前走过的嘎达嘎达的木屐声,就会 同情地遐想:“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黑魆魆的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③因此,当她登上了归国的轮船,又看到了海上漂着的一只日本人民穿在脚上,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木屐时,虽然她归国的 决心早已下定了,双脚已经踏上了回国的归途,但是面对着这只漂浮的木屐, 与日本人民的惜别之情却又油然而生,她对着这只木屐悄悄地自语:“我苦 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①周明:《记冰心》②冰心:《从“五四”到“四五”》③冰心:《一只木屐》 关于冰心全家在东京时准备回国的情况,她在回国以后所写的短篇小说《回国以前》里,也透露出了端倪。她用作品中的“我”——一个住在东京、向往祖国的女青年,和“我”的表兄、作品中的祥哥——一个热爱祖国、 具有坚强的民族自尊心的青年,对于“我”的父母决定从东京到美国去,并 把“我”也带到美国去上学,表示坚决的反对,而当作品中的那位“林先生” 把事实真相告诉了“我”——不是去美国,而是回北京的时候,“我”才喜出望外地看着父母亲笑容满面的面庞。“林先生”继而又向“我”解释了过去未曾把真相泄露出来的原因:“不说到美国去,他们能拿到台湾的签证吗? 能离开日本吗?这事情你可不能说出去啊!现在你放心了吧?”那位因为 “我”要去美国而不再理睬“我”和“我”的全家的祥哥,当“我”悄悄地 告诉他,他们是回北京的时候,态度也发生了急骤的变化:“他就十分惊讶而又高兴地看着我。他用两只手使劲地握住我的手,难过地说:‘你们回去了,我呢?’”“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冲天的怒气没有了,但是同时头也垂下 了,眼光也忧郁了,我从心里同情他!”  经过了深思熟虑,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北京的 冰心,看到了她从小就如此熟悉的地方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内心感到非常的兴奋。她说:“回到祖国,回到我最熟识热爱的首都,我眼花缭乱了!几年不见,她已不再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是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了。”①那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曾经是她三十年前在学生时代,与同学们一起, 排成长队,游行示威走过的地方;如今,那昔日的黯旧的城楼及荒凉的广场, 已经变得金碧辉煌,明光四射了。她所熟识的故宫,天坛,北海白塔,仿佛 也都换成了新的模样,在她所喜受的北京特有的蓝色高空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的庄严美丽。然而,最使她感到惊奇、新鲜的,还是首都与祖国的人民:  一踏上了我挚爱的国土,我所看到的就都是新人新事:广大的工农群 众,洋溢的主人翁的自豪感,在疮痍初复的大地上,欢欣辛勤地劳动,知识 分子们的旧友重逢,也都说:“好容易盼到了自由独立的今天,我们要好好 的改造,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为新社会服务!”②   ①冰心:《归 来以后》②冰心:《从“五四”到“四五”》 冰心回到了北京之后,立即受到了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爱护,周恩来总理亲自在中南海接见了冰心和吴文藻。1953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 6日,冰心参加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不久之后,又于这一年的春天,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  祖国的新面貌,和新的人,新的事,都使冰心的心中充满了欢欣,创 作的灵感如一股股清泉,奔腾流泄。她写散文,写小说,写诗,歌颂北京城,歌颂天安门,歌颂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车站、民族文化宫这些新建筑,歌颂十三陵水库,歌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歌颂改天 换地的农村新面貌,歌颂福州的工艺美术,歌颂祖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 在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她也歌颂着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建设的新人: 新一代的“面人郎”,十三陵工地上的英雄民工——小五虎,南口农场的农工,大连港务局的码头工人,十七八岁的苹果脸姑娘,三门峡工地上的青年劳动者。无论从作品的题材、内容,还是从感情、笔调等等各方面来看,冰 心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时代变了,社会气 氛变了,对作家的要求也变了。  新中国的老作家冰心,她在写作“今天”的时候,往往也与“昨天” 相比较。她在歌颂她所熟悉的天安门时,就不仅写到了天安门的今天,也写到了天安门的昨天:“古老的天安门和‘不愿作奴隶’的中国人民,是共过 患难的!在它破旧荒凉的时代,它看见过蜂拥入城的帝国主义强盗,它听见 过敌军的车马碾过踏过的声音。它也看见过万千热血的青年,举起如林的手 臂,挥舞着白浪似的纸旗,它也听见他们发出的震天的怒吼。这巨大的声音从天安门前迅速地荡漾开去,激起了滔天的怒潮,洗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中国。”①   ①冰心:《仰望天安门》 她在写到她的故乡和出生地——福州时,也不忘记与过去的福州相比较。回到祖国之后的冰心,曾经象她在十一岁时那样,又一次回到她的出生地——福州。当她为阔别四十四年终于再见的故乡,而写作散文《还乡杂记》 时,她虽然象过去一样写到了故乡的大自然,写到了它的秀美的山峰,青葱 的树林,芬香的野花,平坦的公路,同时,她也写到了故乡的农民。不过这 些农民的形象,不再象是她曾经在小说《还乡》中描写过的那些痛苦而又麻木的农民了,而是健康、欢快,正在从事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创造性劳动,面 貌完全崭新的,可敬而又可爱的新型农民了。她还写到了故乡的解放军战士, 这些战士是威武、健壮、严肃、活泼的新一代,他们与冰心过去曾经描写过 的那些和蔼的兵丁,不重要的军人,写日记的军官等等,渤海湾里的海军官 兵,也已经有了绝对的不同。那些写到海外华侨的作品,她更是不忘对比今天和昨天,象短篇小说《在火车上》,她在歌颂福建农村的变化,和新社会对华侨子女的培养时, 更是花了不少的笔墨,来描写解放前福建农村的贫瘠,和海外华侨背井离乡 艰苦创业的艰难,同时也用了不少的篇幅,来描写华侨子女在海外家中的娇养,以及在北京学校里的成长和进步。 然而,回到祖国以后的冰心,着笔最多的,恐怕还是她所喜爱的儿童。正如她自己在第二次文代会期间所说的:“在总的路线中,我选定了自己的工作,就是:愿为创作儿童文学而努力。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快乐 光明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如今在这万象更新的新中国的环 境中,举目四望,有的是健康活泼的儿童,有的是快乐光明的新事物,有的 是光辉灿烂的远景,我的材料和文思,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我的作品中,我要努力创造正面艺术形象,表现新型人物,让新中国的儿童看到祖国的新生的、前进的、蓬蓬勃勃的力量,鼓舞他们做一个有教养的、 乐观的、英勇刚毅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①   ①冰心:《归来以 后》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之下,冰心为儿童们写作了大量的作品,象中 篇日记体小说《陶奇的暑期日记》、短篇小说《好妈妈》、《小桔灯》、《回国以前》、《在火车上》,散文集《归来以后》、《还乡杂记》、《我们把春天吵醒 了》、《樱花赞》、《拾穗小札》等等,还有很多短小的诗歌。  冰心回到祖国的时候,已经过了五十岁了。但是,从她为孩子们而写 的作品中,你却可以看到她那一颗永远不会变老的童心。她在《陶奇的暑期日记》里,竟然能够用一个小女孩子的口吻,以第一人称的“我”,来叙述许多少先队员的故事,她对那些还上小学的男学生 和女学生,都有很深的了解,象记日记的小淘气——陶奇,象勇敢而又诚实, 但是喜欢调皮捣蛋的美猴王李春生,象聪明、功课好,可是有点儿懦弱自私 的范祖谋,象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陶真,象努力上进、愿意改掉不良习惯的资本家小姐王瑞萱,象患有腿疾、性格坚强、心地善良的新加坡归侨曾雪姣,还有那个学龄前儿童,日本归侨、可爱但很娇气的小秋,个个都是性格 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冰心这位老小孩儿,竟然能够用看上去十分平常的 笔墨,把这些性格完全不同的可爱的孩子们,把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而且因为把自己也化装成了小淘气——陶奇这个“我”,仿佛她本人也混杂在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中间,成了其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一员,向读者们讲述他们自己的平凡的但是又很动人的 故事。这些孩子们与作品中的班主任张老师组织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 勃的班集体,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是五十年 代初期的所有少年儿童都很熟悉的生活。即使是作品中那些着笔不多的大人们,比如那位爱学生如子、循循善诱的张老师,那位言语生动、心肠慈善的陶奇的奶奶,那位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的陶奇的妈妈,那位勤劳清苦、 心地宽厚的李春生的妈妈,以及那位面色苍白、涂着口红的王瑞萱的妈妈, 和自私自利、存有偏见的王瑞萱的爸爸,也都各有个性。而在时代气氛的感 召之下,即使是象王瑞萱的父亲这样的资本家,也在努力地学好、变好。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我”的眼里,以及在一切少年儿童的眼里,生活总是一片光明了。 五十多岁的冰心,不但具有不变的童心,有时又象一位循循善诱的模范教师。在《陶奇的暑期日记》里,她能够细致地分析出某个孩子的优点和 缺点,又能够对症下药,温和地引导他(或她)改正。在作品一开始,张老师为了帮助聪明但是有点不踏实,又很淘气的陶奇,提高作文水平,和掌握运用词汇的能力,跟陶奇的那一番用心良苦、细心别致的谈话;还有专门为陶奇订好,然后郑重地送给他的那一本厚厚的日记本子,都体现了一位对学 生既十分负责任,又善于因材施教的高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是象冰心 这样地爱孩子,又非常了解儿童的特点,是难以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  同样地,冰心在短篇小说《好妈妈》里,又把自己化装成了一个学习 努力,但是不爱劳动,一切依赖妈妈的女孩子——“我”。这个“我”,在邻 居也是同学的一对姐妹——永瑛和永珍的热爱劳动的行为的感动之下,终于 转变成了一个既爱学习,又爱劳动的好学生。在散文《从“到此一游”说起》里,冰心也以一个小孩子——第一人称的“我”出现,她用一个有教养、懂道理的学生的口吻,劝说那些喜欢到 处书写“到此一游”的人,希望他们改掉这种不良的嗜好。  而在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里,冰心却以她本来的面目出现了—— 她不再是一个自称为“我”的小孩子,而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作家了,她在这篇短短的散文中,热情地歌颂着春天和儿童。当她在颐和园里看到了成千盈百的孩子,又同时看到了几棵盛开着花朵的大海棠树——那令她非常喜爱 的,她曾经歌颂过的海棠树,她就把海棠花与可爱的孩子们联系在一起,歌 唱着:“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 她告诉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们,为了寻找可爱的春光,她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在刻画今天的儿童的同时,冰心也没有忘记描写昨天的孩子。她在今天写的回忆昨天的作品,最精采的恐怕要推短篇小说《小桔灯》了。她在这 篇短短的小说里,歌颂了一个只有八九岁的小女孩,并在歌颂这个小女孩子 的同时,又含蓄而深沉地歌颂了她的爸爸——一个没有在作品中出场的地下 党员王春林。这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解放前夕,在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定地相信:“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她还用自己那双灵巧的 小手,用作品中的“我”送给她的红桔皮和一段小蜡头,给“我”做了一盏 小桔灯,为“我”照亮天黑路滑的出路,这个用“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的小姑娘,不仅使“我”觉得非常的可爱,也一定会使生活在光明的今天的小读者,觉得非常的可爱。  在这些为了儿童而写的作品里,需要特别一提的,还有《再寄小读者》 的十四篇通讯。这十四篇通讯写于 1958 年 3 月 11 日至 1959 年 10 月 14 日。1942 年 12 月 12 日至 1944 年 12 月 1 日,冰心在重庆的潜庐,曾经写过一组《再寄小读者》的四篇通讯,这次重写《再寄小读者》,距离上面的一次, 已经十六年。①距离冰心刚刚开始写作《寄小读者》的二十九封通讯,则已 经过去了三十五年。三十五年前,当她开始写作《寄小读者》的时候,她就 要离开祖国到美国去留学,而三十五年之后,当她开始写作第二组《再寄》的时候,她则是刚从埃及访问归来。当她应《人民日报》副刊编辑之约,拿 起笔来,再继续她三十五年前的旧题目,写作《再寄》的时候,祖国已经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面对着她所喜爱的小朋友,心情很兴奋,觉得“鼻 子里有点发辣,眼睛里有点发酸”。于是,她便向亲爱的小朋友们描述了自 己刚刚结束的亚洲——欧洲——非洲之行。然而,她刚刚与小读者们通了三 封信,就又登机远行,开始了她的又一次欧洲之行。她在远离开祖国的意大 利和苏格兰,都时时地惦念着自己的小读者,在后面的五封通讯里,她就向 小读者们描写了这次欧洲之行的见闻——瑞士与意大利接壤的阿尔卑斯山; 到处可见古城遗迹,而又布满了现代化建筑的罗马;庞贝城的废墟;“水如碧玉山如黛”的西西里岛;罗马城里复活节的钟声;水城威尼斯;苏格兰的 依山傍海的爱丁堡。她用不减当年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观察,把瑞士、意 大利、英国这些欧洲国家的美丽风景,描摹给她的小读者们看。但是,与过 去的《寄小读者》不同的是,她不再在其中用缠绵的笔调抒写母爱和乡愁, 而是用开朗、乐观的笔调,来描写这些地方的现状,并教给小读者们关于历 史、地理、风俗的知识。尤其是在后面的六封通讯里,情调更与《寄小读者》 有了明显的差别。过去那些抒写母爱、童心和大自然的内容,变成了今天这 些关于“六一”儿童节,关于“七一”党的生日,关于暑假读书计划,关于 努力学习语文课,关于天安门广场,关于“十一”国庆节等等的亲切的谈心。 其中还穿插着关于昨天与今天的对比,关于外国贫苦工人与中国劳动人民的 对比。总而言之,老作家冰心,正在用委婉动听的语言,对少年儿童进行爱 国主义的教育。虽然从语言的风格上,《再寄》还是冰心体,但是从作品的 情调和内容方面看,已与《初寄》有了明显的不同。   ①冰心共写作 了两组《再寄小读者》。笔者曾就此事请教谢冰心先生,她在 1985 年 8 月 8 日致笔者的信中说:“1944 年我在四川应《大公报》之约曾写过四篇《再寄 小读者》,自己也忘了,??因此 1958 年又写了《再寄》”。  上面已经提到冰心频繁的出访。她做为我国代表团的成员,代表着中 国的作家、文化界、妇女界,有时还做为和平使者,到世界各国去访问。她 到过泰戈尔的国家——印度,多次地出访过日本,还于写作《再寄小读者》 之前,经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而到达了埃及。又于写 作《再寄》的途中,访问了瑞士、意大利、英国。  做为中国作家的代表,她在 1958 年 10 月到苏联的塔什干,1962 年 2 月到埃及参加了亚非作家会议,等等。这一系列的赴会和出访,又给冰心提 供了许多写作的材料。她在自己那些写到异国风情的作品里,歌颂了给她留 下深刻印象的外国景物。除去上面提到过的瑞士、意大利、英国之外,她还 歌颂了日本的樱花,歌颂了列宁格勒城郊的拉兹列夫湖。  她又写到了印度,写到了埃及的尼罗河爸爸,写到了战后日本东京的 浅草公园。而对这些大自然的描写,又往往与她对刚刚结识的外国朋友的描 写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会忘记她在开罗结识的那对青年画家夫妇黑白、杜玛 德,这是一对在北京的美术学院留过学、会讲汉语的埃及人(《话说文化交 流》)。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意娜(《忆意娜》),她曾经为 冰心朗诵意大利共产党员作家罗大里的诗。我们更不会忘记日本金泽市出租 汽车公司罢工的工人兄弟们(《樱花赞》),他们为了表示对中国作家的友情, 准时把中国作家代表团送到火车站,竟然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把原来早已定 好的罢工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还有那两位参加亚非作家会议的日本女作家 秀子与和子(《尼罗河上的春天》),来中国访问的日本女作家三宅艳子(《南 行日记摘抄》),她们都向冰心这位中国女作家倾诉了自己的心声。这时在各 种国际会议与社交场合上出现的冰心,已经是世界上的一个堂堂大国的代 表,而不是象三十几年前那样,只是一个年轻的留学生。所以她所结交的朋 友,就不再仅仅是她的同学和病友,而是包括不同国籍、不同阶层的各种人 物了。  关于冰心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夏衍在《赞颂我的“老大姐”》 一文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述:“她不仅是文艺上的全才,而且是一个 难得的社会活动家,特别是她在对外活动方面的成就。她博古通今,英语讲  得很流利。记得 1953 年我和她一起参加以丁西林同志为团长的中印友好代 表团访问印度,在那次活动中她这方面的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有一次,我们 访问泰戈尔的故居,在欢迎的茶会上,因为她翻译过泰戈尔的作品,所以丁 老和我都推她即席讲话,她先用英语背诵了两首泰戈尔的诗,然后简洁地介 绍了泰戈尔对中国的友谊和他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次是我们在尼赫鲁官邸吃 午餐,席间冰心同志和尼赫鲁的女儿、现任印度总理甘地夫人的谈话,使我 这个干了多年外事工作的人感到佩服。她那种不亢不卑,既有幽默,又有节 制的风度,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文艺队伍中,可以说很少有人可以和她比 拟的。”1973 年的 4 月 16 日至 5 月 18 日,七十三岁高龄的冰心,做为中国 政府派出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第一个抵达日本的大型友好访问团的团员, 跟随着廖承志团长,到日本访问了三十三天。回来之后,她于这一年的 7 月31 日,曾经写出了名为《中日友谊源远流长》的散文,记述这次访日的情 况。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举国一致,对这个庞大的中国代表团,进行了极 其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仅欢迎实行委员会的委员,就有三千人之众。当时正 值樱花盛开的时节,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也象盛开的樱花一样,光 明灿烂。冰心在这里参加了不下五百次的参观、访问、会晤、座谈和集会, 接触了数以万计的工人、农民、渔民、青年、妇女,以及文化、艺术、科学、 教育、新闻、体育、宗教、政界和经济界人士。 “四人帮”垮台之后,顽强的冰心,重又提笔写作。她写文悼念毛主席, 悼念周总理,悼念文化界的老朋友——郭沫若、茅盾、老舍。并在七十八岁 的高龄,回到了她的母校——过去的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参加了 1978年 5 月 4 日举行的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5 月 5 日,她开始写作《三寄小 读者》的十封通讯。当她提笔写作《三寄》的时候,距离《再寄》已经二十年,而距离《初寄》已经五十五年了。这位有着不灭的童心,而又异常刚毅 的老太太,向她亲爱的小读者们表示:“我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努力好好 学习,天天向上!”她在这个百废俱兴,拨乱反正的年代,教育孩子们要“爱 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尤其是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确定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上来”这个方针之后,冰心更是兴奋 异常。她在《三寄》的通讯里,就谆谆教导少年儿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 要努力学习。她在写作的同时,还要接见许多慕名来访的外国朋友,她在《三 寄》的通讯七里,就记述了接见五十六年前,她在美国留学时的母校威尔斯利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几十位美国姑娘的情景。七十九岁的冰心,看到了这些与她共一母校的小同学,立刻回忆起了那个美丽的慰冰湖,于是,老太太 就象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欢快地向这些二十岁左右的美国姑娘们叫出 了:“好呀!姑娘们,慰冰湖怎么样了?”冰心从这些姑娘们的口中得知: 挂满了海的图画的闭璧楼还在,而且在座的一个美国姑娘就住在里边,而娜安避迦楼却已拆掉重建了,慰冰湖还象《寄小读者》中描述的那样美。冰心还问到了当年的老师的情况,可是这些二十年代的教授们,在座的大学生们 已经不认识了,或者是仅只听到过他们的名字。  冰心在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版《三寄小读者》所写的序(1980 年 10 月 29 日写于北京医院)中,充满童心也充满雄心地宣布:“生命从八十岁开始。”而令人惊异的正是:她在八十岁的高龄,竟然以短篇小说《空巢》,获得了1980 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正是这位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的老作家,当很多人在十年内乱之后,由于 对“四人帮”的痛恨,而羡慕起了华侨、外籍华人的时候,热爱祖国、头脑 冷静的冰心,却看到了老年美籍华人精神寂寞的一面,他们虽然有洋房和汽 车,却不能享受中国老人特别看重的天伦之乐。《空巢》里的美籍华人梁教 授,就是这样一位守着空巢的老人,当他回到祖国,看到了一家老友夫妻团 聚,女儿孝顺,外孙女儿活泼,因而对比自己——老妻去世,儿子娶了一个 意大利裔的儿媳妇,嫌带孩子麻烦,宁肯养两只波斯猫也不生孩子,回到家 里,还要公公给她做饭——的境遇时,对老友一家极为羡慕,不由地发出“你 们这个‘巢’多满啊!”的感慨。这样清醒的认识,加上艺术的手法,博得 了人们的赞誉。而当同志们向她祝贺获奖的时候,这位在文坛土耕耘了六十 余年的老前辈,这位中外闻名的作家,竟然谦逊地表示:“是大家照顾我老 罗。不过,我也很高兴!我写了一辈子文章了,年轻时由于得文学硕士学位, 得过一次金钥匙奖,但是作品得奖,这还是头一次。谢谢大家的鼓励吧。”①——这样的言谈,这样的为人,除了赢得晚辈的衷心敬仰之外,还能说些 什么呢?   ①周明:《记冰心》后记  在教书生涯与家务劳动的间隙里,利用晚上、周末、星期日、节假日、 寒暑假,再加上午休的时间,断断续续地写完了这本《冰心传》。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爱护与关怀我的师长、同学、 中年朋友与青年读者们的鼓励和鞭策。如果没有他(包括她)们的支持和帮 助,在教学任务很重,身体又常患病的情况下,我是难以按时完成本书的写 作计划的。尤其是北京出版社的各级领导,以及与此书有关的编辑同志们,特别是文艺编辑室的负责同志,从为此书的写作进行准备起,到开始动笔,直至 修改,以至最后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许多具体的帮助。在此,谨向这些给予过我指导、帮助、鼓励、鞭策的所有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同时,还要感谢此书的传主,我国现代女作家的老前辈——谢冰心先生。她在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又忙于写作的情况下,还对本人进行了口头 的和书面的指教。在此,谨向她老人家表示衷心的谢意和敬意。另外,也要 感谢 1985 年新创刊的《女子文学》与《女作家》两个刊物,以及《当代妇 女》与《瞭望》周刊海外版等刊物,他们都分别给予了《冰心传》片断以连载或刊登的荣幸。  我虽然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即将进入知天命之年,但我仍视自己为初 学写作者。因为比起许多我的同代人来,我自知还做得很不够。我亲眼看到 过不少比我年纪稍长,或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他(或她)们为了提高全民 族的文化水准而进行着顽强的努力,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虽然脸上的皱纹一天比一天见多、见深,头发一天比一天显白、显稀,视力出色的眼睛突然戴上了老花镜,健康状况显著地恶化,他们仍然为了四个现代化的理想而坚定地、忘我地工作着。他们的勤奋地苦干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行动的 楷模。作者1986 年夏于北京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颂祖国的诗朗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