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字拆开为如心的请问鬼压身佛学解释怎样解释呢

用佛学塑造幸福圆满的人生——在公司周末职工培训会的讲稿
用佛学塑造幸福圆满的人生
&&在公司周末职工培训会的讲稿
今天能在这里与同事们一起探讨佛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也是我们大家一起难得的机缘。大家都知道,&百年修来同渡船&,在以前,由于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及经济投入问题,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出行经常必须搭渡船,我们公司的本地人以前去达濠或者潮阳都要到礐石渡口搭渡船,这需要百年修来的缘,我们现在一起探讨佛学,确定不只百年之缘。
在潮汕地区,佛教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很多人都信佛、拜佛,但是,佛学却可能比不上其他地方。潮汕的寺院很多,几乎每个镇都有寺院、庵堂、佛岩等佛教活动场所,这在全国的很少见地。但是,对于佛学的传播相对较少。近代在佛学的传播上,台湾地区做得相对比较好。佛光山、法鼓山等在佛学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佛光山的星云大师还刚刚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终身成就奖&。
净空法师把佛教定义为:&佛陀的教育&。把佛学定义为:&正确洞明宇宙与人生的学问&。那么佛学就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全大领域。所以《金刚经》有一句经文:&一切法皆是佛法&。要的短短的时间把佛学说清楚的一件很难的事。但是今天我还是在这里抛砖引玉,简单介绍佛学的几个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系的内容,所以我把这个共同学习的课程名曰:&用佛学塑造幸福圆满的人生&。
第一章&什么是佛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译过来的。我觉得第一翻译&佛&这个字的大师很伟大。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佛&是梵语buddha 之译。以前最初译为&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后来译为&佛陀&简称&佛&。它本来的全称是&Tath&amacron gata Arhat samyak-sam! buddha &译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么长的名字用意译就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包含以下的涵义:
&(1)如来(Tatha^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佗、怛佗孽多、怛萨阿竭,义译是如来。所谓如来,是&如实而来&或&由真如而来&的意思。从真如法界而来;也就是完全依循真理而来,与真理完全冥合无间。《金刚经》这样解释如来的&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的解释就是:所有的一切都符合真理。
(2)应供(Arhan)︰音译为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在大乘佛教方面,认为不论是阿罗汉或罗汉,都是指小乘声闻之得到悟境的最高圣者,是只求自利的人。但是大乘佛教这种讲法并不是阿罗汉的本意。阿罗汉的原意是应供,是指&应该被供养之人&或&有资格接受的人&。这个意思是说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具有卓越人格的人。所以这样的人也具有感化与善导世人的优越德性。
(3)正遍知(Samyak-sambuddha)︰音译为三藐三佛陀,也写作正遍知,意译又作正等觉者。指&完全正确的觉者&。有时也在这词汇上加&无上&(anuttara,阿耨多罗)来形容。
&(4)明行足(Vidya^caran!a sampanna)︰是指具足&明&(智慧、正确的理论)与&行&(体验、实践)的人。佛陀在理论的智慧面及体验的实践面都非常卓越而且圆满,所以称之为明行足。佛教理论在合理性、伦理性、宗教性等方面是完备的,而且这些理论就是信仰实践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无关的空理空论,佛教是不说的。另外,其实践是以正确的理论为根据,完全没有迷信邪教的成份。圆满的理论与实践二者表里一体,这些理论与实践都兼而有之,都能具足的就是佛,所以佛陀又称为明行足。
&(5)善逝(Sugata)︰音译为修伽陀、苏嘎达,意译为&好去&后来译为善逝。就是&如实的去彼岸&,或者是&不再沉沦于生死海之人&的意思。也就是&人生最好、最圆满的归宿&。所以称他为善逝。
&(6)世间解(Lokavid)︰对一切世间的事、物、众生最彻底的理解、解释。世间分为有情世间(即众生世界)与器世间(或者是行世间、有情世间、空间世间)。在原始经典中所谓的世间有时候是指有情世间(众生),佛完全了解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情、性格与根机,因而能相应地做适当的说法,并且使一切众生趋向理想,而化导救渡之。也就是说佛完全了解世间苦、集、灭、道的循环真理,他也据此来从事他的教化活动。
&(7)无上士(Anuttara)︰就是至高无上的人。佛是一切有情(众生)中境界最高的。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里,没有任何众生能够与佛比肩,所以佛又称之为无上士。
&(8)调御丈夫(Purus!adamya-sa^rathi)︰就是&能够调御丈夫的御者&的意思。佛可以训练那些具足佛性的所有众生。佛视对方情况的需要,时柔、时刚,或刚柔并用,不论任何人,佛都可以调御他,导引他信仰与修行证果,所以称为调御丈夫。
&(9)天人师(S/a^sta^ devamanus!ya^na^m)︰佛陀是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神仙)和人的老师,也就是三界大导师。事实上不只是天和人而已,佛陀还是教化救渡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之导师。
(10)世尊(Bhagavat)︰音译为婆伽婆、婆伽梵,古代意译为&尊祐&,是&具有瑞德(bhaga)的生命(vat)&的意思。所谓的&瑞德&是指自在、出世间法、名誉、吉瑞、俱利之欲、俱利之精进等。由于有此瑞德,所以能得到一切世间的尊敬,而成为一切世间最尊贵的生命。经典最前面常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的句子,其中的&佛&就是代表&婆伽婆(世尊)&这个意义的表示对佛的尊敬。在《圆觉经》的开篇就是:&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就用了原来音译的&婆伽婆&。
现代的佛学为了初学者易于掌握,又把以上佛的意义简单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第一&自觉&是自己觉悟了。第二&觉他&是能够帮助、启发他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觉行圆满&就是自己的觉悟和行为已经达到了与&真理&完全同步。
回头再来说&佛&翻译的奥妙。&佛&字拆开就是&人、弗&,弗在中文古文就是&不、非&的意思,所以以拆字解释&佛&就是人非也,对人的否定,为什么?因为人有习气,所以就没有觉,不能与真理同步,因此就产生苦恼、烦恼。对人否定就是修行,佛就教我们修行,就是把习气去掉,就觉悟,觉悟了就慢慢与真理同步,就没有了烦恼、苦恼。就是成佛了。所以,佛又是人,又不是人。所以说这个&佛&字很奥妙,用其他&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都没有这个译法圆满。
第二章三皈依的哲学意义
三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皈投或依靠的意思,意在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上说:&皈依者,谓身心归向之也&。
如果在日常接触一些佛教界的人,他听说你也是信佛的人经常有问你皈依了没有?
所以,从形式上讲,有没有&皈依&是划分是否是佛教徒的界线。与一些其他宗教的洗礼相似。相当于&加入某党派&了。皈依的形式很简单,就是去寺院客堂登记处登记,寺院择个日子,拜师,师父给你取一个法号,发一本皈依证,就算皈依了。一个人皈依了从形式上才能称为佛教徒,是佛教内部形式上的最初层次。
但是,从实质意义上,皈依有很深的哲学意义。
首先讲皈依佛,上面讲了佛的十个意义,最主要一个就是&觉&。我们广东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大师,唐代的六祖惠能在他的《六祖坛经》上都说&佛者,唐言觉也&,这句佛这个字用我们中国话有意思就是觉的意思。这个觉是正等正觉,不是错觉、幻觉。正等正觉就是现代话的真理。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觉,皈依真理。皈依真理用句现代哲学话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当然实质上&皈依佛&比&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义还要上一个大层次。
皈依法,法梵语dharma,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于佛典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轨生物解,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法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简单一点就是方法,皈依法就是依靠方法,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方法不是错误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没有固定的方法,能办成好事的方法就是佛法。《金刚经》上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样的话。这与邓伯伯那话名言猫论&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类似。
皈依僧,僧梵语sam!gha,译&僧伽&略称&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称。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盖如来成道后,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僧伽之滥觞。僧就从人到佛的一个过程,所以代表行为、实践。皈依僧,就是依靠行为和实践,把理想付诸行动。
综上所述三皈依的哲学意义就是&理论(认识)、方法、实践(行为)&三位一体观点。哲学上也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佛学也承认这一点,但不全认,佛学上认为理论认识会影响方法、行为;反过来,通过行为实践又会影响理论认识和方法。佛学上经常有说&三宝一体&自性三宝的说法。在佛学上没有纯粹的理论家,单纯的佛理研究没有把佛理付诸到自身的行为都是没有上到层次的,不可能有成就的。我们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也都必须是用&理论(认识)、方法、实践(行为)&三位一体观点,这就是真正的&三皈依&的意义。
六祖惠能大师在他留下的《六祖坛经》中是这样讲&三皈依&的:&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谓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
第三章感恩的心(四重恩)
除了佛教,其他的正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国产的儒教等,都是很重视的感恩的教育。寺院出版的佛经或者佛学书籍,在最后都有这样一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净佛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塗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愿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其中的四重恩就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为什么要有感恩的心呢?
首先,任何一个人不能孤立于社会独立存在,而且这个社会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在一个无秩序的社会,弱肉强食那也是很痛苦的。其次,社会必须待续,才有我们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个人再伟大,再有能赖都不能脱离以上这二点,所以,一个有素质的人必须有感恩的心。
恩,在化学是指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方能相互生存,此即恩之所在。佛教所说之恩,可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两面。积极的恩,即心存恩念,此为修行佛道之根本要素。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举父母之恩、国之恩、众生之恩、三宝之恩等四恩,为吾人所必须常思常念者;其中,尤言孝养父母之功德与供养佛相等。此外,如来以大愿力救度众生之恩德亦须思之、感之。消极的恩,例如亲子、夫妇之恩爱,常妨碍佛道之修行,故必须斩断。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二》载,僧侣于出家得度时,有一偈云(大五三&四四八中):&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我一直说汉字的造字的伟大是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汉字中&恩&字,&心&头上放着一个&因&,一个人如果能有所成就,有所得,心头都在思维其中的原因,就是平常说的喝水不忘挖井人,这就是感恩。其意与原语之意可谓不谋而合。下面说说这四重恩:
第一、父母恩,指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其中,母更有十德:(1)大地,所依之母胎。(2)能生,经万苦而生产。(3)能正,调理五根。(4)养育。(5)智者。(6)庄严。(7)安隐。(8)教授。(9)教诫。(10)与业,咐嘱家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则谓,父母为三界中最胜之福因。
第二、众生恩,众生恩在其他的一些宗教会被忽略,但是,佛教很强调众生恩,佛学认为有二方面的原因必须感恩众生,第一是佛学的轮回观念认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转经百千劫,而于多生之中互为父母,故亦有恩;第二,刚刚说的一个人不能孤立于社会独立存在,就是一只动物也必须在生态圈中、食物链中存在。以前,我在一次与人谈论城市的发展,那个人很强调外来人口的作用,说了很多外来投资的,做生意的等,最后他说除了农民工。我就说,其实农民工的作用最大,现在的发达城市,一天也离不开农民工,没有农民人,马路谁扫,下水道谁清,他无语了。
(三)国王恩(国家),指国王统领山河大地,若失正治,则人无所依,若施以正化,则八大恐怖不入其国。以是因缘,得以成就能照、庄严、与乐、伏怨、离怖、任贤、法本、持世间、业主、人主等十德。刚刚上面说了,社会必须有一定的秩序,佛陀应世的时代都是国王君主制,所以叫国王恩,国家就是维持这个秩序的机器,所以必须感恩国家。
(四)三宝恩,即佛、法、僧三宝之不思议之恩。佛宝具足无上大功德田、无上大恩德、无足二足及多足众生中之尊、如优昙花之千载难遇、于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圆满世间及出世间之功德并为一切义所依等六种微妙功德,依之常能利乐一切众生,故称佛宝不思议之恩。法宝有四种,即:(1)教法,能破无明、烦恼、业障等一切无漏之声、名、句、文等。(2)理法,论有、无之诸法。(3)行法,戒、定、慧之行。(4)果法,有为、无为之果。此四种法宝能引导众生出离生死海而达彼岸。三世诸佛皆依&法&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尽未来际以利益众生,故未得解脱之众生更应深敬法宝,故称法宝不思议之恩。僧宝有三类,即:(1)菩萨僧。(2)声闻僧。 (3)凡夫僧,成就别解脱戒,并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大众开示圣道者。此三类僧宝亦称真福僧。此外,尚有一类称福田僧,即于佛之舍利、形像,及佛所制之戒,深生敬信,且能令自他皆无邪见,更能宣扬正法,赞叹一乘;又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时悔过犯、除业障者。以上四类僧宝皆恒利有情,心无暂舍,故称僧宝不思议之恩。上述所论之四恩,皆通于世间及出世间。
有怀感恩心人,就会这样想,我今有如此美好生活并非全由我之所作而得,是我前生的因缘福德之报,是佛之所赐,是值逢强国盛世,是众生共同的努力,我当珍惜,我当报恩!因此,对于物质生活,享受我们应该知足常乐!怀有这种感恩心的人就会经常检讨自己的过患,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言传身教。去影响周围的人,让大家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再则,有感恩的心了,就会见苦难的众生起慈悲心。三涂是:地狱、畜牲和饿鬼。这三涂中的众生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在极度的苦恼之中,地藏菩萨就是游行于地狱之中,救治地狱中的众生。我们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不仅要尽好自己的社会责任,还要向大菩萨们学习,学习大菩萨敢于深入到最苦难的地方去救治苦难的众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救治众生,我们必须学习好本领,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还谈什么救治众生,因此我们必须求道而知不足而思进取!所以必须自己学习好本领,首先是学习好在社会上生活和工作的技能,然后是学习领悟佛义,按佛陀的教诲,如说修行,自觉觉他!先从日常生活工作中热心帮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和周围的人建立好良好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信任,然后再对他们传授佛法,解除他们的苦恼,让他们与你一起学习佛法。这就是达摩祖师四行观中的随缘行。
因此,怀这样的心,明了佛义,这时就会豁然开朗,发现这个世界突然之间变得这样美好!身心客尘均不成障碍,你已经超越碍无碍境界。这时会发现一切众生,个个可爱;一切烦恼,已作菩提;一切讥讽,均成赞美;一切痛苦,化为欢乐;所有怨家,变成亲友;此时,一切世界,均是净土。
第四章五种错误的心理态度
人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轨迹的一大半了。以前国家足球队请来的那位洋教练米卢更加强调态度因此态度,心理的态度就简称为心态,下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般的人容易出现的五种错误的心态。
现在社会对持这种心态的人经常是以正面去歌颂的。这种心态的人一般会坚信多劳多得,无劳无得,天上不会掉下来个林妹妹。这种心态的人一般相信自然科学、经济学、现代哲学,社会责任比较强,敢于承担责任,如果社会关系处理得好,在社会比较吃得开,有相当一部分会有良好的事业,表面风光;但是,如果社会关系处理不好,会由于看不惯社会的阴暗面而经常想不开。这类人有很多是工作狂,由于深信必须努力奋斗、努力工作才有回报,因此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心理承受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当工作遇到不顺利时,难以自我调节。因此,这类人容易得职业病,或由于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极大造成神经衰弱以及心理上造成的亚健康。这类人也或许往往容易工作上称心如意,但家庭上却后院起火(即容易出现家庭问题),表面风光,内心极其痛苦,但由于争强好胜之心,不敢与人说出内心的痛苦。
这种心态度的人一般对任何学问学说不作深入研究,认为人生苦短,所以应及时行乐。如果对佛学有一定了解的话,深信无常。他会经常唱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今天有酒今天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及时行乐的话句。当第一种人遇到大的挫折时也有时会转入这种态度。这类人的社会责任不强,不承担责任,但有一些人社会关系处理得较好,也能在社会比较吃得开,不会看不惯社会的阴暗面。这类人工作散漫,但由于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经常也能混个一官半职。这类人深信人事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单位能奉承领导而捞到好处,感到工作压力不大,心理不会承受压力,当工作遇到不顺利时,能自我调节。这类人一般比较贪于物质享受。因此,这类人家庭关系上也处理得比较好。这类人如果工作不顺利很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甩,放任自由。这类人如果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或沉于赌博。
这种心态的人一般对某行艺术或文学有一定的研究,对&道&或许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对佛学有一定了解的话,接受心即是佛,不假修行;或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这类人的社会责任不太强,责任一般,但一般社会关系处理得一般,会看不惯社会的阴暗面,但能接受,有时会发牢骚。这类人工作比较认真,但相对被动或较懒散,和同事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和领导关系一般化。这类人一般有较好的教育,工作能力也不差,也深信人事关系的重要性,但自命清高而没有去奉承领导而失去升职的机会,这类人往往看不起第二类人。这类人感到工作压力不大,心理不会承受压力,当工作遇到不顺利时,能自我调节。这类人一般会一定的业余爱好。因此,这类人家庭关系上相对处理得较好。这类男人有幽默感,这类人一般物质生活一般,精神生活丰富。
当第一种人遇到极大的挫折时会转入这种态度,另一部分是一直生活在相对底层的人群。这类人,很多万念俱灰,人生态度极为悲观。如果对佛学有一定了解的话深信注定(即命中注定)。这类人一般不从自身的缺点来找出问题的关键,终日怨天尤人。这类人一般在社会上吃不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如意。部分甚至于有自杀的念头,或者想通过出家来了却红尘,逃避现实。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一般社会责任不强,不敢于承担责任,在社会比较吃不开,会由于看不惯社会的阴暗面而经常想不开。这类人有很多是工作能力部分较差或较懒惰,缺乏上进心,不了解必须努力奋斗、努力工作才有回报。
这类人很多文化不高,相当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也有一部分生活得较好。这类人要不是生活在迷茫之中看不到明天,就是寄望于神佛的庇护。或者希望通过亲友的发达不提携自己。这类或者经常有守株待兔的念头,发梦想发财,幻想那一天中彩或者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给他!这类人幻想着不通过努力就坐离其成,或通过求神拜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人的心态是千差万别的,将归纳为五大类别,具体人可能是同时有其中的二、三、四、五类的综合,或者有时这类占上风,时而又是转到另外一种。所以《孙子兵法》云:&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医者应病与药,菩萨渡人也是如此,根据不同的错误心态,就相应不同的方法方式。远离这五种心态度就是正确的心态。
第五章五种错误的观点
第一、身见,梵文sat -ka^ya-dr!s!t!i 音译&萨迦耶见&,也叫&我见&我之所见也,不知我们的自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身见(我见)用现代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很主观、想当然的观点。持这种观点去对待事物是很危险的,往往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败。其实,很多人都经常犯这种毛病。
第二、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是有二义:起于身见后边之妄见,故名边见(唯识);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边见(俱舍)。边见,现代往往称为&偏见&,就是片面的观点,用逻辑学叫做用局部代表整体。以前的小学课本有一个故事叫&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就是很好的边见(以局部代表整体)的例子。逻辑学告诉我们,以局部代表整体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用这样的观点去对待事物也同样是很危险的,往往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败。其实,很多人都经常犯这种毛病。
第三、邪见,拨无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谬见,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邪见是罪恶的根源,就是本身是错误的观点,是由于自身欲望产生不顾后果的观点,有点类似明知故犯,那比上面二种观点更加可怕。
第四、见取见,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思为此最胜殊妙者。上之见字,虽指身见边见等之见,然尚含其他种种之事物。简单一点,见取见就是用已经见到的事物的性质来代替未见到事物的性质,比如:你去一个新地方,见到第一个人他很有礼貌,第二个也很有礼貌,第三第四到第几个,你遇到几个都很有礼貌,你就会得到一个结论,这个地方的人都很有礼貌。以后,你再到另外一个地方,遇到以前的这个地方的人,你的心中自然会对他有好感,觉得他应该也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这就是见取见。用逻辑学的名词叫&简单枚举法&,但是,逻辑学告诉我们,简单枚举法得到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这种见取见没有有上面三种见危险,一般这种观点有心理学上叫习惯思维或者思维定势。这种思维习惯会限制人的思路,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错误。
第五、戒禁取见,由上之见取见,遂以非理非过之戒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行法,以之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种:持牛戒或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计因之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种种之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戒禁取见比较难理解一些,我们看&清宫&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就是把某一个宗教、团体、组织的规定、戒律当成真理。
这五种观点,也可以说是五种思维方式都会对人生的发展产生阻碍,或者说会造成错误。所以,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远离这五种思维方式。远离了这五见,就叫正见,梵语samyag-dr!s!t!i,就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故广泛言之,凡为佛陀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载,正见可分为二类,即:
一、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有漏正见简单一点就是整个社会都认可的观点、理论。为什么叫作&有漏&,就是还有缺点,或者说还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我们学生时代读的知识,可以理解为有漏正见。
二、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简单说,无漏正见就是佛陀的观点,必须通过学佛修行悟出来的观点。
正见,套时下一个潮流的词,就叫&科学发展观&。
第六章小结
由于佛学的内容很广泛,单单《大正新修大藏经》,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以前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要在短短的时间做一个系统的介绍是很难的,我今天就只抽出比较浅显的、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在这里与大家探讨,对于未接触佛学的,是一个入门,对于已经学佛的是抛砖引玉,如果大家对佛学有兴趣,以后有时间就继续。恕字拆开为如心的请问佛学怎样解释呢_百度知道
恕字拆开为如心的请问佛学怎样解释呢
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真如之心如果不能做到,如心,那麼脾蕴论绿璎聊妈袁氓迁就成为了“怒”——奴心也就是心的奴隶,贪嗔痴心的奴隶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视频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