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写意,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还要用散文化语句表达,同时不露痕迹,不能看出与原文的直译一样,求

2014年广东各市语文一模试题汇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00
&&¥2.00
&&¥2.00
&&¥2.00
&&¥2.00
&&¥3.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4年广东各市语文一模试题汇总
21年​广​东​各​市​语​文​一​模​或​者​试​题​汇​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情感反应技术与情感表达技术的差别-55BBS 我爱购物网
&&情感反应技术与情感表达技术的差别
情感反应技术与情感表达技术的差别
因为古人送别诗所要表达的离别之情的种类比较多,所以 用不同的风格 ,才能够尽可能的把这种细微的差别表达出来
9条其他回答
后者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则表达了诗人无奈的心情,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都与潮州歌有较大的差别
笛子要比萧好吹多了 笛子和萧的指法也有不同 一般情况下会吹萧的就会吹笛子,但会笛子的不一定会萧 当然,除了外在不同之外,内在也是十分不同的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笛子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但萧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萧瑟,凄凉
民间歌曲的特点: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而专业创作歌曲有点,学院派,是指受过正规且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学术研究上有师承的人。与学院派相对的叫自由派(也有称之为街头派),主要指那些没有受过完整学校教育,多以自学或自我训练方式进入学术圈的人,他们的学术研究一般少有师承,比较易于接受众家之长,常被认为不够正统。比如NBA就分这两大派。中国民歌传统源远流长。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附:部分民歌目录:一根竹竿容易弯(湖南) 花鼓调(湖南)“茉莉花”(东北 与江苏的“茉莉花”同名异曲) 阿瓦日古里(新疆) 祝酒歌(内蒙古)我的家乡多美好(赫哲族) 瑶族山歌(瑶族) 天乌乌(台湾)四化像朵花(毛南族) 太阳还在半坡房(侗族) 我的花儿(哈萨克族)桂花开放贵人来(布衣族) 婚礼宴客歌(傣族) 农夫歌(朝鲜族)在桥下(俄罗斯族) 打秋千(基诺族) 多幸福,多快活(珞巴族)催眠曲(独龙族) 丰收的节日(塔塔尔族) 花香随他一起来(德昂族)保安令(保安族) 北京太阳的光辉(门巴族) 出海歌(京族)小水渠(乌孜别克族) 美好的前程(布朗族) 听见阳雀的歌声(怒族)青海花儿(回族) 杵歌(高山族) 我想到你家去作客(塔吉克族)猎人之歌(锡伯族) 造天造地(阿昌族) 普米想念周总理(普米族)忠实的心哪想念你(达斡尔族) 各族人民心连心(土族) 一对鸽子虚空里飞(撒拉族)牧歌(柯尔克孜族) 月亮出来亮晶晶(仡佬族) 党和仫佬亲又亲(仫佬族)肃南草原好风光(裕固族) 毛主席的光辉比太阳暖(鄂温克族) 越跳越欢乐(景颇族)快来跳舞(纳西族) 我把荷包送给你(拉祜族) 只为盘花妹才来(水族)莫让野鸟来采花(佤族) 土家唱起丰收歌(土家族) 辣辣地吃上个搅团(东乡族)得波错(哈尼族) 请到我们家乡来(僳僳族) 千军万马过海洋(黎族)阿西里西(彝族) 吹起羌笛跳锅庄(羌族) 姑娘生来一朵花(白族)天上飘着彩虹(藏族) 摇篮曲(满族) 月亮出来亮晃晃(壮族)猜调(云南) 放马山歌(云南) 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茉莉花(河北 与原产于江苏的“茉莉花”同名异曲) 茉莉花的另一版本 久不唱歌忘记歌(布衣族)观灯(山西) 采茶灯(福建) 回娘家(山西)在一起(彝族 简谱版) 挂红灯(陕西) 挂红灯(山东)康定情歌(新版,中英文对照) 十送红军(江西) 敬酒歌(蒙古族)月光下的思念(傣族) 心上人像达玛花(藏族 简谱 ) 槐花几时开(四川)茉莉花(江苏)中英文对照版 掀起你的盖头来(维吾尔) 赶牲灵(陕西)走西口(山西 简谱版) 姑苏小唱(江苏 简谱版) 瑶族舞曲(瑶族 )简谱版花儿与少年(青海) 龙船调(湖北) 五哥放羊(山西)新疆好(新疆) 下四川(青海) 川江号子(四川)小放牛(河北) 雨不洒花花不红(云南) 落雨大(广州)蜗牛和黄鹂鸟(台湾) 浏阳河(湖南) 采花(四川)在那遥远的地方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陕甘) 刮地风(甘肃)孟姜女(江苏)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西)卖汤圆(台湾)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挖泥鳅(湖北)绣荷包(山西)正月里来迎新年(陕西)新春秧歌扭起来(陕西)青丝鸟(浙江)闹元宵(山西)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小拜年(辽宁)青春舞曲(维吾尔族)蓝花花(陕西)台湾岛(台湾)送我一朵玫瑰花(维吾尔族)三十里铺(陕西)柳州有个鲤鱼岩(广西)马车夫之恋(维吾尔族)四季歌(青海)小河淌水(云南)阿拉木汗(维吾尔族)东北风调(黑龙江)嘎达梅林(蒙古族)康定情歌(四川)月牙五更(辽宁)牧歌(蒙古族)都达尔和玛丽亚(哈萨克族)小白菜(河北)蒙古小夜曲(蒙古族)在银色月光下(塔塔克族)沂蒙山小调(山东)小黄鹂鸟(蒙古族)茉莉花(江苏)凤阳花鼓(安徽)森吉德玛(蒙古族)交城山(山西)一根扁担两个箩(湖南)正月十五那一天(藏族)落水天(广东)跳月歌(彝族)邦锦花儿(藏族
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不
音乐的元素是音,作曲家不能像文字般明确表达感情,只能用声音的表现来引起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节奏使人们联想起形体动作,旋律使人们联想起精神情绪。音乐以旋律的差别,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来表现其情感。比如以大调表示愉快、雄壮,小调表示悲哀、忧郁;紧张而短促的节奏表现奋发激怒,和缓而悠长的节奏表现婉转柔和,音高且强为热情,音低而弱为沉静;不协和音表示奋斗争执,协和音表示和平宁静;小号表现战争,双簧管表现田园等等。怎样欣赏音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和爱好来倾听音乐。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对音乐的欣赏分成3个方面。(1)美感
听音乐纯粹是对音乐的乐趣,只求悦耳,仅是知觉的欣赏,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思考,任由音乐的感染力将自己带进一个幻想的境界。如干某件事时,将音响打开,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把人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美感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不应让它占过多位置。即使在这个聆听音乐的初级阶段,也应采用更有意义的聆听方式。
(2)表达所有音乐都有表达能力,音符后面总具有某种涵义,这种涵义构成作品的内容,能唤起情感,这是情感的欣赏。(3)纯音乐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还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有意识地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的变化及作曲家技巧的运用,这是理智的欣赏,也是欣赏音乐的高级阶段。大多数听者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第3方面。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为重要的是,追随作曲家的思路,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理想的聆听者是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人,他一面品评音乐,一面欣赏音乐,不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要对音乐加以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倾听,只有从头至尾地反复认真地倾听,直到熟悉,才能加深理解。当你听到一个旋律,能把它辨认出来时,你就具备了欣赏音乐的条件。若能听出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首曲子时表现方法的差别,并了解作曲家的想法,那你已经踏入欣赏音乐的大门。音乐都有表达能力,从而具有某种涵义,但无法用语言说清楚,也没有必要去找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音乐的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纯音乐(absolute music)和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两类。以音乐本身为目的的音乐,称为纯音乐,它只以音和形式来构成,是与音乐本身以外任何事物无明确联系的音乐。绝大部分器乐曲,如交响曲和奏鸣曲即属此范畴。把文学、思想、绘画等内容以具体性的标题暗示的音乐,总称为标题音乐。奏鸣曲(Sonata)
是包含4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大曲,各乐章都具有独立的结构与风格,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分别演奏。钢琴演奏时称钢琴奏鸣曲,小提琴演奏称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演奏称大提琴奏鸣曲,室内乐所奏者、亦为奏鸣曲。协牵曲(Concerto)
是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以平等地位联合演奏的器乐大曲。协奏曲通常以小提琴、钢琴、大提琴或长笛为独奏乐器。
交响曲(Symphony)
是由管弦乐联合演奏的奏鸣曲型器乐大曲,通常它分为4个乐章,音色之复杂、色彩之丰富为一切乐曲之冠。
组曲(Suite)
是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或钢琴套曲,其中各曲相对独立。序曲(Overture)
原指歌剧、清唱剧或戏剧配乐等开场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大曲,但近代有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单乐章管弦乐序曲。前奏曲(Prelude)
多为短小的管弦乐曲,常用于大型乐曲及影剧的前奏。间奏曲(Intermezzo)
是戏剧或歌剧各幕之间演奏的音乐,具有暗示场面与转换听众气氛的作用,亦有独立形式的作品,它的形式比较自由,篇幅较为短小。托卡塔(Toccata)
是一种形式自由能展示各种华丽技巧的键盘乐曲。小夜曲(Serenade)
是一种于黄昏或夜晚在户外演奏的独唱或器乐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夜曲(Nocturn)
是一种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的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往往有精致的装饰音,伴奏用琶音或和弦。它是小夜曲的一个分支。即兴曲(1mpromptu)
是一种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叙事曲(Ballade)
原有叙述故事意味,是一种具抒情浪漫性格的器乐曲。练习曲(Study)
是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诙谐曲(Scherzo)
又称谐谑曲,是一种速度较快,节奏活跃明确,常出现突发性强弱对照的器乐曲。幽默曲(Humoresque)
潇洒而自由、具有幽默与幻想特点的曲目。随想曲(Capriccio)
作曲家凭幻想创作的乐曲的通称,是一种以自由形式表现出富于变化的乐曲。狂想曲(Rhapsody)
是作曲家为具英雄气概题材、民族题材或情辞并茂的题材而作的器乐曲。幻想曲(Fantasia)
是具有幻想和自由奔放特点的器乐曲,是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短曲。田园曲(Pastoral)
曲调柔和,是模仿牧羊人所用的乐器发展而成的田园音乐。船歌(Gondoliera)
缓慢而摇荡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变奏曲(Variation)
是根据某一主题为蓝本,运用各种不同方法陆续变化奏出的器乐曲。交响诗(Symphonicpoem)
又称音诗,李斯特首创,通常表现诗情画意等文学性内容,只有一个乐章,结构上可自由发挥,音乐形式不限,是较交响曲要短得多的交响性作品。进行曲(March)
是用以伴随群体前进的音乐,多为四拍子,突出强拍。通常用管乐演奏,常用于军队,使行列整齐并鼓舞士气。还有婚礼、丧礼、凯旋庆祝等进行曲。摇篮曲(Berceuse)
亦称催眠曲,形式简单,速度徐缓,主旋律柔婉抒情,节奏摇荡,以模拟摇篮摆动的节奏使婴儿入睡。圣咏曲(Chorus)
原为德国民谣和基督教赞美歌,后变成器乐曲。舞曲
分为6种。①圆舞曲()也有译作华尔兹的,是一种每小节一个重拍的三拍子舞曲,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伴奏由低音的第一拍与高音和弦的第二、第三拍组成。主旋律流利舒展,和声和曲式结构简单明晰。②加沃特舞曲(Gavotte),一种法国舞曲,2/2拍子充满活泼气氛。⑧小步舞曲(Minuet),原为法国土风舞曲,中速3/4拍子,是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④马祖卡舞曲(Mazurka),一种中速到快速的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流行于农村。⑤波洛奈兹舞曲(Polonaise),与马祖卡舞曲同为波兰的代表性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在热烈的气氛中透着壮大华丽感,节奏为独特的三拍子,快慢适中,庄重的节奏始终如一。又译作波兰舞曲。⑥波尔卡舞曲(Polka),19世纪盛行于波希米亚的快速二拍子舞曲。嬉游曲(Divertimento)
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组曲。
浪漫曲(Romance)
原为以传奇叙事诗为歌词的某些抒情歌曲、器乐曲
情感解体只是说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意识的抗拒或排斥~情感淡漠是无意识且是在所有方面都没有兴趣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情感淡漠: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既使与患者本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如生死离别,久别重逢等也无动于衷。终日表情呆板、淡漠无欲,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等虽然没有找到情感解体,但下面这个网站不错,你去看看!!!
社会现象,它们具有特别的性质。它们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个人。这些现象不同于有机体的现象,后者是通过某些形态和动作表现而存在的。它们也不同于心理的现象,心理现象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和通过个人意识表现出来。总而言之,这些现象具有一种新的性质,只有用“社会的”一词可以表明这种性质和它的含义。因为个人不可能有“非有机体”和“非心理”的现象,只有社会才具有这种现象。诸如政治团体(整体或者其中一部分)、宗教、政党、文协、行会等等都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可区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社会风气是以社会为场所,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社会情感的社会现象,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习气的传播和流行,往往反映了社会群体的特征、心态和情感,表现出社会成员在某一思想或行为方面的一致性。所以社会现象和风气是相互联系洗、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组织者所谓“国际惯例”,如果不是故意蒙人,就是连起码的常识也不懂。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六种,汉语乃是其中之一。倘说“国际惯例”,至少应该是包括汉语在内的六种工作语言同时使用。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外国学汉语的人与日俱增,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特征已经显现,我们为什么还要崇拜英语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令人敬佩的是丁肇中教授,他不顾“禁令”,坚持以中文作报告。丁教授的英语毋庸置疑,但他荣获诺奖发表演说,却用汉语。他说,汉语是他的母语。这一次,丁肇中在用汉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国,但无论相隔多远,差别多大,他们以通用的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标志,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成和巩固之基础。丁肇中教授此举,令人尊敬。 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因为那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地方;汉语神圣不可歧视,因为那是中华文化时时刻刻,绵绵永续的精神家园。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维护语言的尊严,也就是维护民族的尊严。不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许多事情都要跟国际接轨,但体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绝不在接轨之列。法、德等不少国家甚至拒绝在自己的文字中夹杂英文,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署命令,要求维护俄语的纯洁性。显然,语言、文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能不深省吗?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常见的是第三首.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立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合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 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人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 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 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被废为庶人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想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由此看来,杨恽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泄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 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与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诗中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反动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痛心。 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诗的语言平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近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裳。沾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本来就平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扫描下载客户端200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十一):语言运用新题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0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十一):语言运用新题型
高​考​复​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骚 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