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历史遗迹迹

? 行政审批处
?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
&&&&& 1.大树坨遗址&&&&& 位于大港古林街马棚口一村,村北约2.8公里处。东临津岐公路,有一条土路通向遗址。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窄,南北宽,四周被鱼塘环绕,现高出水面0.5米。遗址北距马棚口二村1.5公里,遗址中北部有一废弃的“骨灰堂”,房型为三间带院红砖房,南部有一间看鱼塘用小房,归马棚口一村所有。中部与南部有两处现代墓地,现地表散落大量青砖块、白瓷残片、铜器残片、瓷俑残片、古钱币。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年代应为宋、金、明时期。该处遗址以往未见著录或公布,系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此遗址东部几十年前还是大海,现为退海滩涂。遗址临近大海,有如此丰富的文物残片,证明此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2.红星遗址&&&&& 位于大港太平镇红星村东北约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现为耕地,高出地表约1米,文化层厚0.4米。“二普”发现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绳纹罐、盆、豆、甑、夹砂红陶好绳纹圜第瓮个等残片。第三次调查采集到数量较多的红褐陶瓷口沿残片,现场发现有大量窑焦土、泥质灰陶罐口沿残片、陶拍等。初步鉴定此遗址应为东周时期的窑址,烧制器形较大。&&&&& 3.望马台遗址 &&&&& 位于大港太平镇大苏庄村东2500米处。遗址为长方型,中部有一方型高台,高出地表约2米. 遗址面积为15792平方米。高台上有一现代红砖小庙,高台下,东北部下方发现有大量堆积的绳纹板瓦、绳纹桶瓦、绳纹陶器片等残片,最长的绳纹板瓦长度大为60厘米,堆积物主要以灰绳纹瓦为主,初步断定为汉代。&&&&& 4.南和顺东庙遗址 &&&&& 位于大港小王庄镇南和顺村,村东北约200米,现处于高出地表50cm的高地上。遗址平面为不规则形,遗址西北部有一棵古槐树,四周为耕地与枣树园,遗址西南为一小河。遗址上散布大量青砖、板瓦、筒瓦,青砖有绳纹和素面两种。在村委会看到村民曾采集的瓦当、滴水,瓦当为盘龙纹、三爪,长为16cm,宽为13cm。滴水为凤纹,展翅欲飞状,长为20cm,宽7cm。此遗址曾经发现过大量宋代钱币。初步断定此遗址的文物为:宋、金、元、明。&&&&& 5.南塘古建筑群遗址 &&&&& 位于大港水库中,靠近小王庄镇刘岗庄村一侧。整个遗址坐落在约有300平方米面积的高台上,高台高出地表约1.5米,高台呈西南高、东北底的不规则圆形。遗址四周为长满芦苇的荒地,遗址上杂草丛生。遗址高台上现有石碑一通、莲花石座一个。石碑位于遗址高台中南部碑体长2.4米、宽0.9米、厚0.27米,碑边沿有纹饰,两面均有文字,由于风化严重只有少量文字尚可辨认。石碑东侧还有莲花石座一个,石座上雕有莲花(仰莲纹)、麒麟浮雕、双兽浮雕和花卉纹等浮雕。高台四周散落大量唐、宋、金、元、明等时期的碎瓦片、碎砖和瓷片。经过市文物处专家对现场情况的考察论证,南塘古建筑遗址为唐代遗存。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市南部地区历史上没有唐代古建筑遗存的空白,并对我市南部考古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6.大沽口炮台遗址&&&&& 位于塘沽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明嘉靖年间,开始在大沽口宿重兵设防。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海河入海口两岸各建炮台1座,其中南炮台高1丈5尺、宽9尺、进深6尺,台顶周围26丈5尺,走道宽5尺,长27丈7尺。北炮台较南炮台稍小。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侵略军把战舰开到了大沽口,直接威胁到北京。清廷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于次年在大沽口两岸添建炮台3座。咸丰八年四月(1858年5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沽炮台毁于敌人炮火;八月重新修建大沽炮台,共建炮台6座。炮台高三、五丈不等,皆上砖下石,用糯米汁浇灌,坚实牢固。河口南岸3座,北岸2座,五座炮台自南而北分别以“威”、“镇”、“海”、“门”、“高”5字命名。另在北岸石头缝处建炮台1座,称“石头缝”炮台,以备后路策应。在后墙营门建小炮台25座。大小炮台共置炮64尊。光绪元年(1875),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整修并新建一些炮台。大沽炮台在历次抗击外侵的保卫战中,是军民扼要守险、奋勇抗敌、给敌人以重创的重要工事和堡垒,闻名中外。1901年,依《辛丑条约》,大沽炮台被拆毁。&&&&& 今存“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保存较好,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1988年3月,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6月,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依托“威”字炮台遗址建成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现改建成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7.北塘炮台遗址&&&&& 北塘炮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北塘街永定新河(蓟运河旧河道)入海口处南北两岸。初建时的北塘炮台有两座,位于蓟运河口东、南两侧。其建筑模式很简单,在河岸填土,层层夯实,形成平台。台高5丈,架设铁炮,设有守兵。两座炮台遥相呼应,扼制河口,有“北塘双垒”、“双垒炮台”之称。&&&&& 清代前期,北方沿海地区平安无事,北塘炮台撤防废弃,仅存基础。&&&&& 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派讷尔经额任直隶总督,负责加强海口防务。北塘炮台重新设防和重建。1841年,北塘炮台重建、扩建为5座,即在原有两座炮台(东营、南营)外又在蛏头沽(北营)、青坨子(花营)、海滩站(独标营)各建炮台1座,共有炮位20个,驻兵600名。次年再行加固,形成五营四哨六炮台防卫格局。与大沽口炮台成犄角之势。咸丰九年(1859),对北塘炮台进行加固,增强了防御能力。是年,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取得胜利,助长了清政府,特别是僧格林沁的情敌情绪,对北塘做出弃守的决定,把北塘炮台兵丁和火炮全部撤到营城。1860年,英法联军乘虚占领北塘炮台,随后即包抄攻下大沽口炮台,并进犯京津,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1871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重新对北塘炮台进行了整修和加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再次挑起战火,进犯大沽口,激战后北塘炮台失守。&&&&& 1901年,依《辛丑条约》北塘炮台被拆毁,现仅存仁正营炮台等遗迹5处。&&&&& 1995年,北塘炮台遗址被塘沽区委、区政府确定为“塘沽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塘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营城炮台遗址&&&&& 位于汉沽蓟运河右岸崔家(quan)瞿(今清河农场砖窑),左岸邵家(quan)(今汉沽区委党校),各建炮台两座。&&&&&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咸丰八年(1858)四月初八,英法侵略军攻陷大沽,兵临天津城下,逼迫清政府分别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后增格林沁奉咸丰皇帝令率东三省和和蒙古骑兵于大沽口一带严密布防,并建营城炮台。咸丰九年(1859)二月,命宁河县令孙鸿基选址。四月,直隶总督恒福、察哈尔都统西凌阿到营城视察,认为所选“颇极扼要,防守甚为得力”,遂定于蓟运河右岸崔家(quan),左岸邵家(quan)各建炮台两座。四月初十动工,七月竣工,由察哈尔、吉林、黑龙江各调兵500名驻守,后增至总兵3000余名,多为骑兵。同时,尽撤北塘防务于营城。&&&&& 清咸丰十年(1860)六月十五日,英法侵略军探知北塘无防,遂于十六日登陆。附近清军以为英法两国遵旨进京换约,未加阻击,致使侵略军18000余人,从容挽炮登岸。二十日,敌船数艘驶进蓟运河口,距营城炮台仅数里,西凌阿率兵拒敌。敌不敢贸然前进,当即回驶。六月二十六日(8月12日),英法联军分路进攻新河、军粮城,企图包抄大沽后路,清军败退。西凌阿帅营城守军2500名,驰往助战。后,塘沽陷落,大沽炮台三面受敌,营城炮台守军全部投入保卫大沽战斗。大沽北岸炮台陷落后,七月初五(8月21日),增格林沁传令各营竖免战白旗,当晚尽撤营城及南炮台防兵。侵略军长驱津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是年九月,营城炮位大部运抵古北口。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依《辛丑条约》将营城炮台设施拆除。&&&&& 后仅余土墩四处。年,相继拆除两岸土墩台,所余铁炮一尊(长3.25米,外径上口43厘米,下口75厘米,内径16厘米)存河西公园。&&&&& 9.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旧址&&&&& 位于西沽海河边,现海河南岸大沽坞路27号,为天津市船厂所在地。清光绪六年(1880)三月,清廷为修理北洋水师舰艇,在大沽海神庙附近购地110亩,并正式动工开挖船坞、修建厂房。五月,甲坞破土动工,并相继建轮机厂房、马力房、抽水房等;从国外购进机床、马力机、抽水机等设备。挖筑2000吨级船坞一座。时有工人600余名,承担修、造船业务。光绪十年(1884)10月,乙、丙两坞建成,可容纳1500吨级船只进坞修理。光绪十一年(1885),丁、戊、已坞相继建成,次年,又建成土坞两座,此时,大沽船坞已达到同时建造和修理6艘船舶能力。自光绪十六年(1890),大沽船坞除修造舰船外,开始生产军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正在坞中维修的4艘鱼雷艇被掠走,船坞遭严重破坏。辛亥革命后,曾先后被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为其制造枪炮,修理船舶。解放后在其基础上建天津船厂。&&&&& 该旧址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是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现甲字船坞保存完好,轮机车间、木桩码头各1个。余者有的已经改建,有的已淤塞。大沽船坞被定为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0.双忠祠故址&&&&& 双忠祠故址在大沽口北岸于家堡海河岸边。是为纪念咸丰九年(1859)大沽守军提督史荣椿、协副将龙汝元牺牲而建。&&&&& 1859年6月,英、法联军以“赴京换约”为借口,于25日下午妄图从大沽口登陆,遭到大沽口守军拒绝。联军公然炮轰大沽炮台,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战役。大沽守军在史荣椿、龙汝元指挥下,英勇还击,激战一昼夜,重创来犯之敌。史、龙二将身先士卒,亲临炮位燃炮、指挥。龙汝元中弹身亡,史荣椿重伤倒地仍指挥杀敌,最后牺牲。战后,为纪念二位爱国将领建祠“以慰忠灵”。祠中供有史、龙二将塑像,阵亡兵弁从祀左右;并刻碑著文,铭记二将英勇业绩。早年每逢二将忌日,这里香火鼎盛。民国期间,双忠祠为帝国主义入侵者所毁,今建筑物已不存。&&&&& 11.大沽上武关码头遗址&&&&& 位于海河下游南岸塘沽段,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塘沽近代重要历史遗迹。&&&&& 十八世纪,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海路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走私进入天津,大沽口成为除广州珠江口以外的中国第二大鸦片走私口岸。为了及时查验来往于海上的船只,查缴鸦片走私,清政府在大沽口海河两岸设立了上武关、下武关(又称前关、后关),此为华北地区最早设立的海关。&&&&& 清道光十八年(日,天津镇道清军从停泊于大沽口上武关的“金广兴”号洋船的后舱搜缴出走私鸦片13万两(合8221斤),同时起获烟枪107杆,以及烟灯、烟锅、烟斗、烟盒等鸦片吸食用具。查缴的鸦片18天后在天津西校场销毁,成为中国最早的销烟壮举,比林则徐在广州的虎门销烟还早了8个月。此次销烟事件震惊了朝野,上武关也随之名声远播。&&&&& 上武关码头遗址仅存铺设栈桥和支撑码头的旧木桩若干根,占地约100平方米,常年浸于海河之中,大多已腐朽。&&&&& 12.张家码头&&&&& 位于汉南路汉沽盐场三分场三工区西北侧,是古代原盐的集散地。&&&&& 张家码头历经汉、唐、辽金、元、明、清,见证了汉沽地区盐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汉沽千余年的盐业史上,张家码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后唐同光年间,这里是芦台盐场煎灶地之一。元代后期,建官盐坨地存储白盐,兼煎盐生产。明末清初,汉沽在镇内储盐建坨,各滩地集盐至坨。汉沽形成可存储白盐45万包(约7万吨)的盐坨,再通过蓟运河运往芦台。&&&&& 清乾隆十七年(1752)长芦商人雇巡役驻张家码头看守盐坨,以防偷扒,始设缉私军事防务。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汉沽寨上庄扩建官盐坨地3个,致使张家码头盐坨存盐量大大减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设岗立卡,由清兵8人和县役4人驻守,初步形成专门缉私机构。清末,张家码头盐坨裁废。1915年7月,扩充的汉沽盐坨竣工。同年10月,取消芦台场硝卤官专卖,设汉沽硝卤总局,张家码头设为分局。新中国成立后,营房等全部拆除,其后在盐田改造中逐渐被占用。&&&&& 13.南茶棚&&&&& 位于汉沽营城庄南,今营城乡政府所在地,南距青坨子庄3公里,在汉北公路(汉沽至北塘)西侧。汉沽距北塘40余里,中无村庄,行人困难。康熙元年(1662)汉沽庄崔崧于此设茶棚,选孤老者看管,为行人提供休息场所,民国期间已坍塌。&&&&& 14.八卦滩&&&&& 因滩形如“八卦”而得名。位于汉沽蔡家堡西南,蛏头沽庄东北,总面积7363.1亩,1941年(民国30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盐业资源,由日本华北盐业公司汉沽盐田事务所修建。传说根据汉沽人李玉墀设想设计而成。新中国成立后为汉沽盐场的一个车间,1976年地震,滩田全部震毁,改建成储水池。&&&&& 15.水线渡口旧址&&&&& 位于海河北岸于家堡河段,它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军用电报线穿越海河之处。&&&&& 光绪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移驻天津,在处理军事、外交等事务时,深感采用驿递方式递送公文时间过于迟缓,容易延误时机,并看到了电报通信蕴含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于是,从加强防务战备和阻止西方列强染指中国电信主权的目的出发,李鸿章开始尝试建立中国自己的电报通信系统。&&&&& 清光绪三年(1877)初,天津水雷学堂教习英国人贝德斯(J.A.Batts)指导电报学堂学生在天津机器局东局至直隶总督衙门(今金刚桥西)之间架设了一条6.5公里的同城电报短线。为了沟通联系军情,1878年底将这条电报线从直隶总督衙门延长架设到了北塘和大沽口炮台。工程由清政府出资,委托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负责施工。次年5月电报线架通,从此“号令各营顷刻回应”。这条电报线全长90余华里,专为军用。这是继台湾之后,中国大陆自主修建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它成为其后架设津沪、南北洋两大电报干线的发端,对清政府全面引进、推广电报技术起到了示范作用。&&&&& 到塘沽的这条电报线从北塘延伸而来,横穿海河通往大沽。其中通过海河的一段电报线为水底电缆,称为“水线”。由于这一事件在当时影响巨大,因此相邻的渡口改称“水线渡口”,通达这里的道路称为“水线路”,并延续至今。&&&&& 旧址原有的标志性设施已消失,现存依水线而建的轮渡码头一处,占地200余平方米。&&&&& 16.新河铁路材料场遗址&&&&& 位于今塘沽火车站南侧,沿海和河岸一带,碧海鸿庭小区西侧。它是中国铁路行业的第一个专用材料场,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处。&&&&&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8月,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次年改称“中国铁路公司”。1887年,又继续修筑至芦台和天津的铁路。当时修筑铁路的材料大都依靠船舶运输,从国外购置,铁路公司在今塘沽南站附近海河边设立中国铁路第一材料处,以方便卸运和堆放铁路材料。材料处由英国人管理,专门办理筑路材料的采购、检验、储运和供应等事宜,建有码头和货场。1900年,材料处被意大利、奥地利军队占据。1903年,铁路公司在今塘沽火车站南侧海河沿岸购地修建了新河铁路材料场,将铁路材料转移至此处。新河铁路材料场原有11条铁路专用线,全长3203米,并配有码头、库房、办公房等配套设施。中国早期兴建铁路所用主要材料都是由这里发出转运的,为中国的铁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河铁路材料场办公用房等主要建筑于1998年被拆除,现仅存原码头遗留的木桩百余根,沿海河呈东西方向排列。岸边新建有“老码头”铁锚纪念雕塑一座。&&&&& 17.汉沽铁路桥旧址&&&&& 位于现汉沽火车站上行1000米处,横跨蓟运河,年曾多次兴建。&&&&& 55号桥& 清光绪十三年至十四年()建,全长183.61米,单线。左第二孔为开启孔,跨度20米,无火车通过时旋开通舟楫。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时焚毁,后由德国军队架设临时桥,从此不能开启。光绪三十、三十一年()重建,耗资172500元(银元),全长164.59米,仍为单线。&&&&& 56号桥& 1943年至1944年,日本侵略者于55号桥下游90米处建下承桁梁铁桥,称56号桥,长180米,宽6米,通车后行驶上行车,55号桥行驶下行车。&&&&& 1976年地震,55、56号桥均遭严重破坏,经加固于8月10日通车,停运13天。&&&&& 鉴于两桥破坏严重,1981年始,铁道部大桥局于55号桥上游80米处,建双线铁路桥一座,1983年8月竣工,1984年7月交付使用。桥长286.9米,宽10米,由3×80米栓焊再分式连续钢桁梁和1×32米穿式栓焊梁组成。新桥定名为55号桥。&&&&& 原55、56号桥拆除,桥墩尚存。&&&&& 18.开滦矿务局塘沽码头遗址&&&&& 位于海河北岸水线路原天津港埠三公司作业区内。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作为煤炭集散的专用码头。&&&&& 开滦矿务局是清末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前身为开平矿务局,创办于1878年,1912年,开平矿务局吞并滦州煤矿,合称开滦矿务局。1882年和1888年,开平矿务局先后在天津市区修建了码头和储煤厂,后被称为河西开滦码头、河东开滦码头。1895年,由于海河航道淤浅,造成市区码头航运不便,于是开平矿务局选址河面较宽、河水较深的塘沽海河北岸重新修筑码头、仓库、储煤场。此即为开滦矿务局塘沽码头。此码头有铁路相通,大量煤炭由火车运来,经这里转运到天津及全国各地。塘沽由此成为开滦煤的主要集散地。&&&&& 当时塘沽各码头均采用木桩结构,三合土面层。年间,开滦矿务局塘沽码头改建为双锚杆钢筋混凝土板桩岸壁码头。此为塘沽沿岸第一个水泥码头。全长401.4米,可靠泊2000吨级轮船4艘。1933年,侵华日军占领秦皇岛,开滦煤炭全部改向西运。每天在塘沽码头装卸的煤炭最多可达4000吨。塘沽码头为开滦煤炭的运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6月,因码头部分拉杆断裂,发生移位而停止作业。次年,进行重新修建,将码头分为三段,每段为43.5米,全长130.5米。现此码头泊位编号为9。&&&&& 19.启新洋灰公司塘沽码头&&&&& 位于海河下游于家堡河段北岸,永泰路中段。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建,是启新洋灰公司的专用码头。&&&&& 启新洋灰公司是中国创设最早的水泥厂,也是近代大型民族工业企业。其前身为1889年建立的唐山细绵土厂。1900年,唐山细绵土厂被英国资本家骗占。1906年,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令周学熙从英国人手中收回重办,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同年,启新洋灰公司在塘沽选址建码头,并建有仓库和铁路专用线,可泊2000吨级轮船一艘。当地人俗称“启新码头”,也叫“洋灰窑”。他为启新洋灰公司的产品运输、储存和销售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码头现称为永泰码头,现存水泥码头一处,码头东端有一座二层办公楼为当时旧建筑。另有日本占领塘沽时修建的库房和碉堡个一处,保存较好。&&&&& 20.永利制碱厂旧址&&&&& 旧址位于塘沽新华路7号,全称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塘沽制碱厂。于1916年筹建,与范旭东于1914年创建的久大精盐公司为姊妹厂,被誉为中国工业的摇篮。&&&&& 1916年,范旭东在成功创建久大制盐公司的基础上,积极筹划以盐制碱。1918年11月,范旭东等人在天津召开创办大会,决定募集资金30万银元,兴建“永利制碱厂”。由范旭东任总经理。很多人应募入股,总资金远远超过30万银元。范旭东遂派陈调甫赴美学习,并考察碱业、寻求设计、订购设备、广招人才。1919年,陈调甫携带图纸回国,开始建厂工作。1921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出任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建厂工作。日,永利制碱厂正式出碱。因制碱颜色红黑相杂,无法销售。在侯德榜的指导和美国技师G.T.李的协助下,对苏尔维制碱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多项改进。日,永利碱厂重新开工,终于生产出雪白的碱产品,范旭东为其取名“纯碱”,并确定商标品牌为“红三角”,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制碱企业。是年8月,“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最高荣誉金质奖章,为中国民族工业争得了荣誉,亦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上又荣获金奖。经过10年的探索,永利熟练地掌握了苏尔维法制碱的工艺、设备和管理,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经验。到1937年,永利碱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纯碱年产量达5.54余万吨,烧碱产量4000余吨,资本总额550万元,有职工900人、职员105人。&&&&& 1937年8月,日军占领塘沽,永利、久大两厂拒绝与日寇合作,领导人带领生产技术骨干撤往四川。&&&&& 在川厂建设中,侯德榜等技术人员经过数年研究,创建了新的纯碱制造技术―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是查恩法的发展,即利用合成氨的二氧化碳生产纯碱,生产纯碱的废液,又做为生产氯化铵的原料,从而使原盐的利用率达到98%以上。既简化了生产流程,又降低了产品成本,并可连续性大规模生产。侯氏制碱法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方法。&&&&& 1949年塘沽解放后,于是年2月永利重新恢复生产。不久,纯碱日产量达到127吨,永利制碱厂逐步走上稳步发展道路。日,永利主动申请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第一家企业。此后,“侯氏制碱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发明专利,发明人为侯德榜。后来,在侯德榜的提议下,“侯氏制碱法”更名为“联合制碱法”。日,永久制碱厂与久大精盐公司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简称“永久沽厂”。1968年,永久沽厂更名为“化学工业部天津碱厂”。&&&&& 永利制碱厂旧址现存代表性建筑为白灰窑和科学厅,占地3300平方米。白灰窑位于碱厂正门东侧500米处,是仍在使用中的大型露天生产设备,保存完好。科学厅位于正门南侧150米处,坐南朝北,单层建筑,双坡反水屋顶,灰色窑口砖墙,保存完好。(搬迁后情况)。&&&&& 21.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 简称“黄海学社”,建于1922年8月,是中国第一个私立化学工业科研机构。其地址在塘沽解放路338号--天津碱厂俱乐部大院内,是一所二层楼房。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海学社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出资10万余银元在原久大精盐厂化验室的基础上创建的。其研究成果对打破当时英国的制碱垄断、发展民族化学工业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时,造就和培养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在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黄海学社初期设社长一人,总理全社一切事物。首任社长孙学悟。制订有该社的组织大纲和简章。&&&&& 黄海学社成立初期,主要协助久大、永利解决技术难题,调查及分析原燃物料,试验长芦盐卤的应用。1924年,该社确立了最贴近国计民生的科研题目:即用于国防工业的轻重金属研究,用于农业的肥料研究,用于农产品加工的菌学研究,用于化工和医药工业的水溶性盐类研究。&&&&& 1928年,黄海学社用胶东沿海藻类成功地提取了钾肥、碘;5月,从事辽宁复州粘土铝氧提取。1930年成立菌学研究室,开拓了农业化学的研究,1932年,利用江苏海州磷灰石矿,试验成功磷肥,为硫酸工业奠定了基础。1933年,广泛搜集中国古代炼丹术文献,探求中国古代化学渊源。是年,黄海学社图书馆落成。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塘沽沦陷,黄海学社随久大、永利厂西迁入川,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938年,从事西南各省化工资源的调查、分析研究。1943年庆祝建社20年,在自贡市创办“三一”化学制品厂。1944年建海洋化工研究社。在华西抗日的大后方,尽管环境艰苦,经费拮据,研究社的科研人员依然坚持进行菌学、肥料、轻金属、水溶性盐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年,发行《黄海发酵与菌学特辑》12卷共70册,《黄海研究调查报告》1~39号、《化工汇报》盐专号2册和铝专号1册,《黄海菌学双月刊》多册,并在其他化工、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黄海学社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化工专家,如张子丰、高心芳、谢光蘧、吴冰颜、赵博泉、魏文德、孙继商、郭洁清、萧积建、刘福远等,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0年,学社迁北京,后并入中国科学院。&&&&&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保存完好。主体建筑为英式二层别墅楼房,砖混结构,灰色。屋顶为尖顶四面坡式样,首层正门前有门廊,门廊顶子一周饰有围栏,形同露台。&&&&& 1991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由天津市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化工部命名为“全国化工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2.久大精盐公司码头&&&&& 位于海河北岸外滩公园东端。前身被称为新街码头,是俄国人在塘沽的产业。1928年,改为久大精盐码头。&&&&& 1914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塘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精盐厂―久大精盐公司。至1918年,久大精盐公司有了很大发展,为了便于应付事物,设立了恒丰堂。恒丰堂管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直接制造和研究部门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盐滩、房地产、码头、仓库等。1928年9月,范旭东以恒丰堂的名义从俄国人名下的永昌公司买下新街码头及房产647间,共占地95.05亩。此后,新街码头改称久大精盐公司码头,主要用于盐业运输。&&&&& 久大精盐公司码头现为天津碱厂原料码头,地上附属建筑均已拆除,仅存长方形水泥码头一处,占地900余平方米。&&&&& 23.中塘镇洋闸遗址 &&&&& 位于大港境内马厂减河与马圈引河交汇处,因洋人设计建造得名。1917年,顺治水利委员会为治理水患兴修华北水利,聘请英国人R.a.Goq-drich为设计师,法国人L.C.Rose为施工工程师在马厂减河与马圈引河交汇处建造水闸。该闸坐落在马厂减河与马圈引河交汇处,距赵连庄村1.5千米,由两部分组成。主体大闸坐落在马厂减河上,拦截、控制着马厂减河向东的水流;控制闸建在马圈引河的河口上,控制着向南的水流。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灌溉、防洪排涝。1939年和1963年两次大洪水中,洋闸起了巨大的作用。洋闸横卧在西高东低的马厂减河上,既可抬高闸西的水位,又能控制闸东的水流。上游遭遇大水时,打开控制闸即可通过马圈引河分流,确保下游安全。建造洋闸使用的钢筋、水泥、油砖等建设用材,在当时都属先进建筑材料,其钢筋砖混结构技术代表着当时水利建设的前沿水平。1956年对其进行修整时,它的主体依然坚固。洋闸被列入天津市文物保护名录。&&&&& 24.中共塘沽支部旧址&&&&& 坐落在塘沽三槐路10号(原铁路扶轮小学)内,为一排坐西向东红砖平房北数的第二间,面积8平方米,今保存完好。&&&&& 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周恩来于12月由上海途径塘沽去天津,主持召开中央顺直省委扩大会议。会议对天津党的组织进行了调整。之后,中共顺直省委河北区委便在塘沽展开工作。1934年8月,文斐然负责天津市委宣传工作,其公开职业是天津铁路第二职工夜校校长。同时,董昆一、周铭新、杨明周、周致远等人也来到塘沽铁路扶轮小学任教。董昆一任校长。1934年9月,中共天津市委建立塘沽支部,是区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区级支部。在塘沽铁路扶轮小学任教的地下党员董昆一担任书记,周铭新任组织委员,杨明周任宣传委员。1935年12月,中共塘沽支部从扶轮小学转移至塘沽二府街(今公安街4条53号)许光庭的住处。1936年2月更名为中共塘沽特别支部,下辖永利碱厂、塘沽开滦码头、扶轮小学3个基层支部。此后又根据中共天津市委指示,将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塘沽区地下区委。张雨帆任书记,吕谦任副书记,张逸群、闵树甲任委员。在中共塘沽区地下区委的领导下,塘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共塘沽支部旧址原为扶轮小学教员办公室,现已建成塘沽区党史陈列馆,为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九棚据点遗址&&&&& 位于汉沽小神堂西南1公里(汉沽盐场区域内),为盐警防地之一,亦称小神堂据点。建于1913年,日伪时期,为保护原盐,在此修建了营房和碉堡。其西北4公里,为傅庄据点,西北是东大坨和六棚据点,东侧有盐沟环绕。四方形的据点,四面均有钢筋水泥碉堡,分别扼住通往大、小神堂的要道,控制环形马路,是向解放区运盐的严重障碍。由盐警的一个中队,约百余人驻守。&&&&& 为打破敌人的封锁,人民武装盐民支队从1947年6月至1948年7月,三次攻打九棚据点。&&&&& 日夜12时,盐民支队向九棚发起攻击。守敌凭借碉堡拼命抵抗。支队调集一、三排由正面主攻转为佯攻;二排由北面迂回,两面夹击。敌人正全力对付一、三排的正面火力,二排却越过两道盐沟,突然从北面出现,盐警首尾难顾,丢弃据点向双桥子村逃走。支队将据点炸掉烧毁。&&&&& 九棚据点被拔掉后,盐警龟缩在双桥子村,仍不肯放弃对滩区的控制。每天白天派兵到小神堂布防,傍晚撤回。1947年秋,一天凌晨,盐民支队一连埋伏在九棚的断壁残墙旁,欲歼过路之敌。不久,300余名盐警从双桥子向九棚方向缓缓开来。走在前面的是3名便衣密探,被二排战士按到两个,当抓第三个时,那家伙一声惊叫,使我伏击部队全部暴露,大队盐警立即掉头逃回双桥子。二排当即追歼密探,击毙两名,另一名钻进青纱帐逃脱。&&&&& 1948年3月,盐警部队调整盐区防务,按原布局重新建起九棚据点。此时,盐民支队已改编为路南海防支队,决定第三次打九棚。7月4日晚,部队乘夜幕下的暴雨到达作战位置,二连正面主攻,一连穿插、堵截,三连为预备队,指挥部设在九棚正东不远的堤埝下。夜12时战斗开始,在小炮、机枪掩护下,二连炸开东南角上的高形碉堡和堵在东面门口滚动的刺网及西北角的地堡,冲进九棚,与敌展开近战,摧毁弹药库。一连二排堵住“三不管”的通道,一排卡住去东大坨的道路,将逃向东大坨的敌人全部活捉,另一个班协助二连打掉东北角地堡。此次战斗,全歼盐警第11中队。&&&&& 九棚据点现仍存有地堡4个。&&&&& 26.大港油田港5井&&&&& 位于大港油田港东地区,津歧公路东侧。港5井保护区为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面积为900平方米。现港5井保护区内有采油树一座,浮雕墙和简介碑各一座。港5井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口发现井,是大港油田的基础井、功勋井。&&&&& 日,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7700余名石油职工,由杨文彬带领奉命自大庆挥师入关,在津冀地区展开石油勘探。日,港5井喜喷高产油气流,石油日产原油19.74吨、天然气34000立方米。因港5井地处北大港构造带,大港油田由此得名。&&&&& 附:见证屈辱历史遗址&&&&& 1.英国大沽代水公司旧址&&&&& 位于海河南岸塘沽新港兴海园三期住宅小区院内。它是在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引水机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为了达到控制、垄断天津航运和贸易的目的,英国通过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天津条约》、《中英新定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把持了天津的海关权、篡夺了天津港的引水权。自1860年天津开埠以来,大批外国轮船进入海河,往来于海口和天津。为了能自行出入大沽口,他们自测水文,绘制海图,窃取了大沽口的航道资料。英国人高林(Colline)原是英国一艘远洋轮的船长,多次往来大沽口,熟悉大沽口航道,成为大沽口第一个引航员。1865年,高林与米切尔(Mitchell)、福尔赛(Folser)、温盖特(Wingate)在海河入海口南岸合营租借招商局大沽地基22万余平方米(现塘沽儿童世界西侧),建起共引航船所用的码头,成立了大沽息所,开始了大沽口最早的引航业务。为了达到把持中国引水权的目的,1868年,掌管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按照西方各驻华领事的旨意,订立各海口引水总章四款十条。1869年,天津海关理船厅据此拟定《天津口岸引水章程》八款,报总税务司核准施行。章程对外国引水员的招聘一律放宽标准,而对中国人则要求苛刻。章程获批后,即在理船厅的主持下测量航道,培训引水人员,组织引船业务。同年,大沽息所改为大沽代水公司(又称大沽引水公司),它就是大沽最早的引航机构。自此,大沽口的引水权被外国人控制了近70年。&&&&& 初时的大沽代水公司组织机构比较简单。财务出纳及业务工作,均委托英国怡和洋行代理。引水员只有3人。公司拥有“阿尔及林”、“拓荒者”号交通船负责引水导航。还专门建设了办公楼和一座专用码头。1900年,11国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扩大了在中国的特权,外国轮船公司纷纷购置船舶,增加运输能力。引水业务更加繁忙,大沽公司也增加了引水船和引水员。这期间,增添了“南喜”、“带水”两艘电机汽艇。据1929年统计,当时大沽口引航员有英国人5名,日本人2名,美国人、德国人各1名。中国航海界前辈黄慕宗,曾任津沪航线定期班轮―招商局新丰轮的船长,他为港口引水有外国人包办感到耻辱。1934年,他放弃优越的船长待遇,历经严格的考核,成为进入大沽代水公司的第一个中国引水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塘沽,日籍引水员对黄慕宗极为仇视,常派特务监视,黄慕宗被迫转到后方。&&&&& 外国人把持天津港引水权,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1900年,八国联军军舰从大沽口进入海河登陆,就是由德国引水员林柏引领进港。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军舰能从大沽口进入海河通行无阻,也是由日本引水员望月津郎和今村文平所引领。&&&&& 塘沽沦陷后,日军为方便在塘沽口岸转运军需物资和掠夺的中国资源,于1938年以伪币8万元从英国人手中将大沽代水公司全部收购。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松原梅太郎接管了天津海关,将大沽代水公司的英籍引水员遣送致山东潍县集中营,英国控制的大沽代水公司彻底瓦解,改称“水先协会”。至此,大沽口引水权为日本独占。&&&&& 1945年初冬,抗战胜利后第一艘进入大沽口的国轮是刚接收的日本货轮“江泰”号,船长刘勋达不愿雇请外国人而自行引领,几年后成为大沽口的中国引航员。为使中国引水权不在落入外国人手中,时任烟台航政办事处主任的姚焕锐等在大沽组建了天津港引水公会筹备处,并于日开始执行引水业务。当时,共有引水员12人,至此,结束了70多年由外国人把持引水权的历史。&&&&& 不久,引水公会会址从大沽迁移到塘沽三民街法国大院,即今新华路立交桥西南侧,并建有引水专用码头。1947年,航政总局在塘沽引水公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冀鲁区引水公会,成为地区引水员的联合组织,地址设在天津市内,三民街法国大院为塘沽事务所。天津解放后,解放军接管了天津航政局。1950年,天津港务局建立引航站,拥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引航专业队伍。&&&&& 英国大沽代水公司旧址现存码头、船坞各一座,仍在使用中。均经过翻建由木结构改造成水泥结构。&&&&& 2.英国太古洋行塘沽码头&&&&& 位于海河北岸永泰路天津港集团公司轮驳队院内,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有英国太古洋行修建,是近代天津被迫开埠的产物。&&&&& 1860年,天津开埠后,在各国经济入侵中,英国一直占有明显优势。特别是英国航运业,以太古、怡和洋行为代表,长期控制着天津港的航运和贸易。&&&&& 英国太古洋行是以经营进出口贸易和轮船运输为主的商行。清光绪七年(1881),太古洋行在天津设立分行,控制着多条进出口航线,成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1899年,太古洋行在塘沽海河北岸修建码头。1904年,又在码头处设天津驳船公司,经营大沽口至塘沽、天津码头的驳运和船舶修理业务。当时的太古码头,设有铁浮筒6个,建有仓库和铁路支线,能泊2000吨级轮船3艘。驳船公司建有两座英式的二层航运小楼,附近建有船坞。&&&&& 英国太古洋行塘沽码头地上历史建筑已全部消失,仅存码头一座,已改造为混凝土结构。&&&&& 3.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 位于塘沽三槐路86号。旧址现保存有1915年建造的办公楼一座,油罐两座。办公楼是一座英式二层楼房,坐北朝南,临海河而建。砖混结构,红墙灰顶,尖顶平收、飞檐。正门处有明廊。一楼为5个大房间,有木楼梯通往二楼。二楼有大小九个房间,分作办公室、寝室、卫生间等。办公楼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5米、高11.5米,占地252平方米。保存完好。现仍做办公用房使用。2座油罐由金属板材铆制而成,高约15米、基座直径约29米。罐体外层裹以金属薄板保护层,填充保温材料,四周建有高约3米的砖墙环绕保护,使用至今。&&&&& 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建于1915年,是英国、荷兰两国在中国石油产品贸易的专门转运经营机构。此后的20余年,天津一直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华北地区运输和销售的枢纽。1941年8月,亚细亚火油公司被日军占领。1942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关闭。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公司业务才逐渐恢复。&&&&& 1949年塘沽解放,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由解放军军管会接管,更名为“901油库”&&&&& 1951年至1953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的资产陆续被收归国有。1954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完全关闭。&&&&& 4.《塘沽停战协定》签订旧址&&&&& 位于塘沽海河北岸新华路98号,系两层英式楼房其建筑,俗称“日本大院”。&&&&& 该处坐落在塘沽通往大沽的要道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占据此处后,一直将该处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1931年,日军在日本大院设立了“日本北满铁路运输塘沽办事处”,很多军用物资经由此处办理运往东北或日本。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在加紧全面军事进攻的同时,开始策划起谈判阴谋,利用军事威胁、政治讹诈、外交哄骗等手段,威逼南京政府把华北拱手让给日本。南京国民党政府指令以黄邹为委员长的22人组成“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负责办理对日妥协事务,以求苟安。经过策划,双方决定进行谈判,谈判地点选在了塘沽。日,中方谈判代表熊斌、陶当铭、殷汝耕等到达塘沽。日本方面由关东军参谋副长冈村宁次率团。5月31日,在这里与日方签订了中国现代史上丧权辱国的《塘沽停战协定》。协定明确规定了中国军队撤兵及不进行一切抵抗行为的条文。协定的签订,包括塘沽在内的大片华北地区由此落入日军的控制,并进一步加快了日寇侵华步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7月12日,日军由海上增兵3.5万人,日本大院即为主要登陆点。7月28日晨,日军向大沽地区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指挥部就设在日本大院。日军全部占领塘沽后,在日本大院成立了“日本陆军运输部出张所”,控制了塘沽地区的港口、码头和火车站。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大院由美军接管。1947年,美军从日本大院撤走,由国民党滦塘先遣军接管,并设立了警察局。1949年塘沽解放后,日本大院由解放军接管。&&&&& 原签订《塘沽协定》二层楼房建筑在1976年大地震中受损,后被拆除。在原址大院保留一座坐东朝西的青砖二层楼房,它与签署《塘沽协定》的楼房为同时期建筑,规模、形制大致相仿。在青砖楼房的东北侧另有一座圆形碉堡,保存完好。&&&&& 5.日本塘沽北支那木材株式会社炮楼&&&&& 位于海河北岸海门大桥西侧,外滩公园“汉字大观”文化墙中段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塘沽。期间,日本北支那木材株式会社在塘沽成立,专为侵华日军生产木壳船、滑翔机和一次性餐盒。日军在株式会社四周修建了炮楼,用于防范守护,以保障其军需生产安全。&&&&& 现仅存南围墙处炮楼一座。炮楼为红砖砌成,分为上下两层,墙体保存完整,占地30余平方米。现炮楼北侧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塘沽校区,即为当年日本北支那木材株式会社旧址。&&&&& 6.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场旧址&&&&& 位于汉沽新开南路东侧。&&&&& 日本东洋纺绩株式会社受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委托,于1938年建“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场”。时有工人250余人(其中日籍职员28人)。1942年起生产毒瓦斯重要原料溴素和烧碱,还生产芒硝、盐酸、氯化钾等10多种产品。所产溴素和烧碱运往日本。日本投降后,1946年1月,国民政府接收该企业,更名为“资源委员会天津化学工业公司汉沽工厂”。1948年12月,由冀东行署接收,后实行军管。1950年3月结束军管,8月更名天津化工厂,属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1956年7月,改属化学工业部。解放后经改建、扩建,成为以氯碱为主,并能生产农药、聚氯乙烯、无机盐、多晶硅等基本化工原料的大型化工企业。&&&&& 原保存有车间、库房、烟囱各一座。车间钢混结构,4层楼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烟囱亦钢混结构,圆柱形,高40米,直径3.5米。&&&&& 7.日本三井公司塘沽码头&&&&& 位于海河下游北岸于家堡河段,前身为英国怡和洋行码头,1939年改建为日本三井公司码头。&&&&&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怡和洋行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在于家堡选址修建码头,开展进出口业务,当时俗称“怡和码头”。通往此码头的道路亦被称为“怡和道”,沿用至今。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塘沽,控制了海河上所有的码头和航运,并进一步进行扩建,已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1939年,日本三井公司从英商手中购得怡和码头,并利用原码头的部分设施改建为“三井码头”,主要用于军火运输,为日军侵华战争服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三井码头东部由于坍塌被弃用,西部码头解放后被作为于家堡外运码头使用,直至最终被拆除。&&&&& 日本三井公司塘沽码头西部为正在使用的货场码头,东部坍塌废弃多年。&&&&& 8.日本大沽工场旧址&&&&& 位于塘沽海河南岸大梁子街兴化路1号,即今大沽化工厂的前身。&&&&& 1935年底,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中国华北地区的资源,成立了“兴中公司”。1939年8月,成立了“华北盐业株式会社”,社址设在天津,主要任务是发展盐业生产能力,掠取原盐输往日本。盐田苦卤可以提取溴素和副产品氯化钾、氯化镁等,均为军用物资原料。1940年4月,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开始实施大沽工场计划。大沽工场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包括煎熬室、溴素室、氯化钾室、锅炉室、发电室等。在苦卤工场兴建的同时,考虑到生产溴素需要大量液氯,而利用原盐制取烧碱的同时即能产出氯气,有规划在大沽工场建立氯碱工场。为了提供更多溴素,又在大沽盐田2区至3区之间,建设专门生产溴素的大沽分工场。1943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溴素近70吨及其他化工产品。&&&&& 日本投降后,大沽工场被国民党接收,定名“财政部盐政总局华北盐业公司大沽工厂”。1948年,更名为“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大沽工厂”。&&&&& 塘沽解放后,由人民军队接管成为国有企业,名为“军管中国盐业公司华北分公司大沽工厂”。1954年,更名为“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大沽化工厂”。1969年,定名为“大沽化工厂”。&&&&& 日本大沽工场旧址现存有建厂初期修建的办公楼、水塔各1座,占地350平方米。办公楼的第一、二层为日本建厂时原建,基本保持原貌,第三层为改造新增。水塔保持完整。&&&&& 9.日本新港港湾局办公厅旧址&&&&& 位于塘沽新港办医街20号,为日本修筑塘沽新海港同时期所建,是其常住新港的管理机构。&&&&& 1937年,日本侵占中国华北地区以后,开始推行“以战养战”政策,在中国大肆掠夺军需资源。由于当时天津的内河港口不能满足日本大量运输的需要,急需在华北修筑一个海港。1938年,日本内务省派人在中国河北沿海地区进行实地勘察。第二年5月“兴亚院”制定了“北支那新港计划案”,提出利用塘沽交通方便、辐射面广的优势,计划在在距离塘沽海河口北岸5公里的海上修筑新港。是年6月,日本在北平设立“北支新港临时建设事务局”,隶属“兴中公司”。1940年7月,该局由北平迁往塘沽。&&&&& 1941年10月,兴中公司解散北支新港临时建设事务局,改称“塘沽新港港湾局”,隶属“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主管修筑新港事宜。到日本投降时,新港筑港工程实际完成计划工作量不及一半。完成的主要工程:填筑工程312万立方米,航道开挖三分之二,修筑南北防波堤11公里。完成一号码头700米,二号码头300米,驳船码头170米。船闸完成85%工程量。修筑铁路11公里,公路17公里。1946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接收港口,将日本新港港湾局改组为“塘沽新港工程局”,对原日本筑港工程进行维护性建设,以扩大港口通行能力。&&&&& 塘沽解放后,解放军接管了塘沽新港工程局。日,塘沽新港工程局划归华北航务局领导,继续组织力量抢修港务设施,恢复港口生产。&&&&& 日,交通部天津区港务局成立,接管了华北航务局所辖各港航单位。至此,塘沽新港工程局由天津区港务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其后,成为天津港埠(集团)有限公司的驻地,现为天津港建设公司等机构所在地。&&&&& 日本新港港务局办公厅旧址为砖木结构的单层式建筑群。坐东朝西,双坡起脊式屋顶,呈中轴线布局,共有大小房间60余间,东西长约135米、南北宽约100米。旧址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基本保持了原貌。&&&&& 10.日本塘沽三菱油库旧址&&&&& 位于塘沽海河北岸水线渡口北侧水线路1270号,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驻地。&&&&& 1937年8月,日本占领了塘沽,为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在海河上扩建码头和军事设施。为供应华北战场用油,1940年6月,日本大林组在塘沽海河北岸开始修建三菱油库,于1941年12月建成。同时,还修建了专用油品装卸码头。美、日宣战后,三菱油库曾遭美国飞机轰炸。&&&&& 旧址现为解放军某部油库,部分油罐保留下来,码头于1945年被拆除。现存油罐6座,沿海河北岸呈东西方向排列,东侧一大一小,西侧三大一小,保存完好,仍在使用。油罐北侧存有一排老库房,坐南朝北,瓦顶青砖,双坡反水屋顶,单层建筑。另有老建筑两处,一为青砖双坡反水瓦顶,一为青砖平顶,均为单层,保存较好。&&&&& 11.日本大沽坨地码头&&&&& 位于海河南岸海门大桥东侧,修建于1942年。&&&&& 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8月,塘沽沦陷,日寇强占长芦盐区。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盐业资源,1938年,日本在东大沽设立建筑经营所,着手开辟、筹建大沽盐田和大沽坨地,大规模开发大沽盐滩。1940年,大沽盐田建成,开辟盐田146副,面积5930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25万吨。1942年,又开了7.3万余平方米新滩(现大沽地区一、二分场)。同年,在东大沽设立伪华北盐业公司大沽盐田事务所(转念迁入大梁子庄,今大沽化工厂院内),建成大沽盐坨,生产的原盐全部运往日本。为了方便原盐运输,1942年伪华北盐业公司修建了大沽坨地,面积18.72万平方米,原盐储存量38万吨。开挖有南北方向运盐沟5道,与坨地南侧东西方向的横沟连通。整个坨地分为四个区,有坨基8座,码位160个。每两区之间架设便桥,坨基之间修筑码道,并铺设轻便铁轨。坨地四周用木栅铁蒺藜围栏,大门设在西北角。在坨地临海河南岸建木桩码头两座,各长100米。其中,位于一、二区位的码头宽17.5米,位于三、四区位的码头宽15.5米。这就是大沽坨地码头,塘沽所产的原盐由此大批装船掠往日本。&&&&& 1978年以后,依托大沽坨地原木桩修建了3座长方形水泥码头,沿海河南岸并行排列。原码头部分木桩残存水中。&&&&& 12.塘沽劳工营遗址&&&&& 位于今塘沽航一路天津港集团公司物资公司供应处院内。它是日本帝国主义拘役、转运中国劳工的罪恶据点,是当年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劳工转运站,是日本法西斯残害中国人民的集中营。&&&&& 由于发动侵略战争,1940年后日本国力耗尽、兵源枯竭,劳动力奇缺,经济接近崩溃。为了摆脱困境,1940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一项“中国劳工移入内地”的政策,从中国劫运大量劳工去日本,补充其国内劳动力。1943年冬,“华北劳工协会塘沽办事处”在于家堡设立,下设“劳工介绍所”及“劳工收容所”。劳工收容所初设于德大码头(今海门大桥一带北岸),由于劳工经常逃跑,1944年迁至新港卡子门里四号码头附近,名称改为“新港劳工收容所”,由天津劳工协会办事处直接管理。这就是塘沽劳工营,是劳工的集中地和转运站。从华北各地抓劫的中国劳工,被强行装进闷罐车里运至这里集中羁押,分批用船运往日本、朝鲜或东北等地充当劳役。塘沽劳工营建在原河口街上,西邻卡子门,背靠通往六米码头的一线铁路,南邻海河。院子长300米,宽200米,院内搭有六排铁皮顶木板房,每排约30米长,作为羁押劳工的牢房。为防止劳工逃跑,外围架设了三层电网,电网内侧挖有一道深2米、宽4米的壕沟。营内设有四道岗哨,层层把守、日夜巡逻,整个劳工营戒备森严、阴森恐怖。劳工营内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劳工入营后都统一编号,穿劳工服,剃光头,脑后留下一撮毛作为标记,以防逃跑。劳工们被编成班、排、中队,严格监督。被抓来的劳工首先要经过检疫,实际是要从劳工身上抽取大量的血浆,为受伤的日军输血。劳工们在营内过着非人的生活,每天太阳落下,所有劳工都要脱光衣服躺下,不准蒙头,不准枕东西,不经允许不准大小便。盛夏时,劳工没有水喝,有的竟被活活渴死。遇有疾病,无医无药,不等断气就被抬出去活埋。仅1944年10月至12月间,被折磨致死的劳工即达1200余人。&&&&& 侥幸活下来的劳工,被日本人从塘沽新港强行装上轮船,运往日本或朝鲜,从事奴隶般的劳动。日本外务省管理局在1946年3月发表的“华工劳动情况调查报告”中承认,从劳工营建立到日本投降,日本从中国掠运劳工169批,共38535人。其中绝大部分从塘沽启运,最多一次运走劳工6000余人。&&&&& 被拘押的劳工们不甘坐以待毙,为争生存,多次举行暴动。1944年6月,被抓到劳工营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刘达民、范自强、王俊峰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暴动。经过精心策划,他们用木板把灯打灭,打晕看守,将木板铺在电网上,一起往外冲。这次暴动,共逃出114人,7人死于日寇抢下,逃出劳工营后,他们重新找到党组织,继续参加抗日斗争。&&&&& 塘沽劳工营遗址现为天津港务局物资公司供应处。原劳工营的地上建筑已全部消失,现使用单位的院落为原址范围。遗址南部沿河有一长方形混凝土基桩码头,由原木桩码头改造而成,仍在使用。&&&&& 13.塘沽“万人坑”遗址&&&&& 塘沽“万人坑”遗址位于塘沽永泰路东端,铁路道口南侧,它是日本侵略者残害,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 “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补充国内劳动力,于1940年通过了一项“中国劳工移入日本内地”的政策。汉奸组织――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在华北各地增设了劫运劳工的办事机构,1943年,日伪在塘沽建劳工收容所,即塘沽劳工营。此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最大的劳工转运站,也是日本法西斯残害中国人民的集中营。从华北各地抓劫的中国劳工,被强行装进闷罐车内,运到塘沽劳工营,再由这里用轮船运往日本或东北各地充当劳役。&&&&& 劳工营建在卡子门以东,北临铁路,南傍海河口内建铁皮顶板房6排,外围掘深沟、架电网,并设哨卡日夜巡逻。劳工入营穿囚衣,剃光头。营内生活条件极差,劳工死于饥渴、刑法、疫病乃致细菌试验者不计其数。尸体被人抬车拉,皆弃于新港卡子门外路南长180米、宽200米南北走向的旧路基两侧和一弓型土埂地区。这里原是修铁路后形成的一片洼地,因距离劳工营很近,成了日本人处理死难劳工的抛尸之地,成千上万的劳工葬尸在这里。1953年,中国红十字会在塘沽万人坑收敛劳工尸骨,发现这里的死难者竟难以计数。尸骨最多的是在南北走向旧路基的两侧和一弓形土埂地带,白骨成堆,惨不忍睹。&&&&& 劳工不甘待毙,曾发生多次暴动。1944年,我地下党员刘达民、范自强参与组织暴动成功。逃出114人,7人死于日寇枪下。&&&&& 1992年,塘沽区委、区政府在新港路、新港一号路和新港二号路的交汇处建立了一座“万人坑纪念碑”,既表示对死难者的缅怀、悼念,又教育、警示后人牢记这一段历史。&&&&& 1994年,塘沽万人坑纪念碑被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塘沽区委、区政府列入首批“塘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主管单位: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宣传部 承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心 备案序号:津ICP备号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电话:
&400-022-137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遗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