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在《词品》中那一页评一剪梅 李清照照“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分享到:&&& 中文摘要: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能诗,能文,能画,也通晓音律学,金石学,史学,可谓是多才多艺。其主要艺术成就是在词之领域。无论在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都有其独到之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易安体。在中国词史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李清照词作中,多次出现“梅”、“桂”、“酒”之意象,究竟其折射出什么,暗蕴着什么;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的认同与排斥在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本文试探讨这两方面问题。 &&& 关键词:&&& 李清照;&&&& 意象阐释;&&& 认同与排斥 &&&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令后人拳拳服膺,历来赞誉之语颇多: &&& 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明杨慎《词品》) &&&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之色。前此太白,并称词家三李。(清沈谦《填词杂说》) &&& 李易安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指秦观),大晟(指周美成)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指周美成)柳(指柳永),虽篇帙无多,固不能而存之,为词之一大宗矣。&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被称为“词家一大宗”,实为中肯之言。 &&&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着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性文学家。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 “能脱尽闺阁气”。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本文试着剖析易安词的艺术特征,易安其人的思想感情轨迹,来认识她,学习她。总之,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创造性的语言,真挚朴素的情感,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因此,她的作品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我们可以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在中国文学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找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 &&& 李清照的着作,《宋史?艺文志》着录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其中,不免有别人作品充斥进来,而真实可靠的作品比现代人蕞辑的篇数要少。 从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和内容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描写对自然景物的依恋与珍惜。例如,着名的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类作品语言浅近平白,自然流畅。其中亦寄寓了一种对美景易逝和生命过程短暂的感叹。第二种为抒发离愁别恨,后期由于女词人遭遇家破国亡之不幸,作品基调因此而变的悲怆沉痛。 &&& 词作中的主人公已经由晚唐五代之粉红佳人转变为失意苦闷的文人志士形象,抒发的是社会忧患与人生苦闷的双重变奏,以区别于此前的类型化,普泛情感抒写。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等等,主要是南渡以来的作品体现的尤为明显。这说明词人已经逐渐摆脱了自己的情感圈子 ,把家国之仇融为一体。第三种类型是咏物词 ,其咏物词数量占其现存词作的四分之一。有咏梅的《玉楼香》(红酥肯放琼苞碎);咏桂花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咏白菊的《多丽?白菊》等等。清代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曾言: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已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在旁边。而李清照的咏物词显然属于后种情况,其具有情感化和个性的特征。 那么作者在其词作中多次咏梅花,桂花其宗旨何在呢? &&& 一,探讨咏梅花,桂花其内在之寓意。 &&& 一般说来,唐人爱牡丹,宋人爱梅花。 在李清照咏物词中,其咏梅之作数量最多。春回大地,梅花盛开时节,翻读宋婉约词大家李清照之作,可以发现其所存约60首词中竟有近20首是咏梅的,可见她对梅花情有独钟。李清照生年70余岁,跨越两宋,以宋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44岁南渡为界,其咏梅词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所反映的思想意蕴也因之相异。李清照前期咏梅词由于阅历还浅,思想也单纯,因此多为一般的借物抒怀,表达的基本是青春女子共有的情思。如有的寄托少女的人生理想或向往,《鹧鸪天?桂》咏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高雅,寄托着词人对雅淡高洁人格的向往。《玉楼春》,写腊梅“轻寒摧挫损。刘郎只解误桃花,惆怅今年春又尽”,惜春之情中蕴藉着其对青春年华流逝的惋惜。宋靖康二年(1127)春三月,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次年春李清照从青州抵江宁,与任江宁太守的夫婿赵明诚团聚,从此开始了南渡后的生涯。国土沦丧之悲,离乡背井之痛,时时郁结于怀,从而写下大量词作宣泄忧愁,其中咏梅词就有十来首。李清照后期咏梅词突出体现了“咏物之作”,“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的特点,达到了更高境界。& &&& 这期间,李清照绝大部分咏梅词充满忧患意识。其中多首咏梅词还专写“残梅”意象,这不只是表示时序,更是词人有意“异化”之,使梅残缺不完美,更适合表现其忧国情怀。如《诉衷情?枕畔闻残梅喷香》云:“夜来沉醉卸装迟,梅蕊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残梅陪衬的是不能回归故土的愁苦词人,她只能“更挪残蕊,更捻余香”,发泄心中的苦闷。而《满庭芳?残梅》之“残梅”则成为词人的化身与人格的象征。词中的梅是女性化的娇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残梅最终将被“扫迹”一空,此“残梅”实际是在北宋沦亡背景下词人心境老化、悲观颓丧的意象。《临江仙》中的残梅“为谁憔悴损芳姿?”“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来羌管休吹。”对“羌管”满含“恨”意的憔悴梅花意象也是词人的自我形象。建炎四年春,李清照带着仅剩的少量文物追随高宗辗转浙东,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又写有《春光好》、《忆少年》二词,皆咏梅花,反映了词人行旅的艰辛寂寞,与对时局的忧虑。& &&& 咏物诗词须有性情、有寄托,李清照咏梅词可谓是创作的典范。现以《玉楼香》(红酥肯放琼苞碎)为例,它是通过咏红梅而写别离相思之情的。 &&&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来?不知酝酿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何必明朝风不起。 &&& “红酥琼玉”是形容红梅初放时的柔腻和色泽。如少妇李清照一样俏美动人。这时,春日已然而至。绽开的梅花给这春天增添了许多芬芳。然而呢,琼玉般的女词人却显示出憔悴之容,相思折磨着她无心欣赏这大好的春色,总是孤独地倚栏眺望,结果希望每一次都落空了。女词人于是决定不再倚楼眺望了,结果如何?她还是不由自主地倚楼远眺,以期望丈夫早日归来与之一起赏梅。因为“未必明朝不起风”,不然只能看残梅败象了。可谓相思之情贯穿词作之始终,梅花象征着词人,再娇艳夺目的梅花也耐不住时间的摧残,风雨的倾泼,因而触物感伤自己年华之流逝。女词人将其浓郁的情感赋予梅花。以寄托象征自己急盼丈夫归来。梅花象征着孤苦,如《孤燕儿》(藤床纸帐朝棉起)。它是一首悼亡之词。这首词表层是咏梅,深层是悼亡。通过咏梅,逐渐引出悼亡的主题。结尾三句用典,“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真是绝望之语,词人落入无边痛苦之中。“前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姑且有期望可言,而现在一个人间一个天上,还有何希望呢?再如《满庭芳》(小阁藏春),这首咏梅把其重点落实在闺中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上,抒发离别怀远之情。《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亦是思夫之作。《清平乐》(年年雪里)借无心情赏梅表达丧失亡国的哀痛。 &&& 由上可以看出红梅与作者之亲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颜色”。由于词人心态的变化,在不同时期里,梅也成为其具体情感的寄托者,总体风格归于孤独冷落甚至悲痛。咏桂花在女词人的词作中亦有涉及: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这都是为了体现桂花的不同凡响,独标清空,超凡脱俗的优秀品质。词人李清照把自我的人格精神最大程度地投射到对象物之中(桂花),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陈与义《清平乐?咏梅》:“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古”,为桂花而鸣不平。李清照亦自有“无可煞尤情思,何事当年不见秋”,又通过对“骚人”不满,表现了词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 &&& 显然,梅花与桂花分别蕴寓词人不同的情感与心态。即词人是“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优,隐然寓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沈祥龙《论词随笔》梅花与桂花构成的比兴和意境,结合词人之人生经历,人际遭遇及自身性格。因此,在其笔下具有特殊的含义。 &&& 女词人咏物词表现出喜用典这样一个特点。譬如&&多丽?咏白菊&&,&&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满庭芳》(小阁藏春)等等。这些作品用典之法犹如水中着盐了无痕迹,不见斧凿,不露晦涩,直如口语一般,表现出女词人高度而又娴熟的驾驭语言之能力,“似炼而非炼”,出色而本色“,浑然天成。 &&& 运用典故入词也符合其《诗论》主张:尚故实.黄海澄先生认为李清照之言”故实:理解为史实或典故,那么她自己的作品就是少故实的,何以以此批评少游? 我对黄海澄先生的观点不做具体的评论,姑且把它当作一种见解。我认为李清照其词论创作所提出的要求:协音律,重铺叙,贵典雅,有情致,尚故实。这些规则的运用是应该注意考虑到词之间具体题材内容的,比如相思词多一点情致,怀古词融入故实,写景状物词多一点铺叙诸类云云。 &&& 读完李清照的四十几首词,我们发现有50%的创作与“饮酒”之意象相关涉。此类词语诸如:残酒、病酒、淡酒、金尊、玉尊、尊前、酒盏、杯盘、杯深、绿蚁、酒美、酒朋&&& 诗侣等等。这类意象在其词作中得到了多次地运用,其寓意何在,宗旨何在,值得我们来探讨一下。 &&& 一、 试论李清照之“大丈夫气”与饮酒意象 &&& 李清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豪杰,她“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社会交往之中,都表现出男性的气质。难怪沈曾植《菌阁琐谈》评价李清照的词就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张劲秋先生在其中,从李清照具体的创作和社会家庭氛围两方面阐述其形成“倜傥有丈夫气”的因素。& &&& 在宋代女词人的创作之中,其涉及饮酒的描写要少于李清照。列下表以供参看: &&& 词作家 现存词数(首) 涉及饮酒内容(首) 占其现存词比例 &&& 李清照 43 22 50% &&& 朱淑真 26 7 27% &&& 魏夫人 13 2 15% &&& 张玉娘 16 4 25% &&& 其他女词人约84位 约108 30 27% &&& 通过分析这些与饮酒有关的词作,我们发现除李清照外,其他女词人的饮酒方式都符合其性别角色,而不如清照之无顾籍也。由此可见,李清照把“饮酒”意象大量地引入其词作之中必然有其意图的、原因的。一位文人其艺术创作风格与处于某种社会条件下的这个文人的心态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理学思想犹如一把枷锁深深地钳制住女性的行为与个性。妇女缠足风气开始流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缺少人文关怀的残酷教条也被提出。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中,女性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划定的圈子内,动辄得咎。而李清照却表现出激烈的叛逆性格。她敢于大胆地、酣畅地饮酒,如 “夜来沉醉卸妆迟” (《诉衷情》);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扶头酒醒”。(《念奴娇》)这显然不是封建理学所培养出来的“温柔敦厚”的“淑女”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张扬、个性释放、胆于冲破牢笼的一个女豪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其词作之中多饮酒意象的原因之一。 &&& 李清照在二十岁前后,写诗献给她的公公赵挺之。把现为宰相的赵挺之比作唐玄宗时代的杨国忠,说他“炙手可热势绝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表现其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又在其《词论》中大胆而直率地批评男人世界里的成名人物,表现出不苟同于他人,恃才自负的个性特征。 &&& 在有的词作中,李清照表现出对爱情直接地追求和渴望,毫无掩饰与矫作。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其中“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被历来评论家所赏识,清人田同之称其“真色生香”。(《西圃浅说》)词人把思春少女的娇媚,多情的姿态,形象而又生动地刻画出来。而”月移花影约重来“,实则大胆直率,表现其对爱情真切表白,然而这一点又常被封建卫道士所否定排斥。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正是这种不拘礼教缠绕束缚的个性,才能自由奔放、淋漓尽致、酣畅地吐露心中之事。这也是为什么其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明白如话。明白如话决不能等于其书写内容的肤浅,只是用极寻常的语言写出深刻的感情,这样才能使人一读即懂且百读不厌。这种不受羁绊的心态,促使词人用“饮酒”之意象寄托独特的个性,有故意对男性的模仿或与之比拟的表现,表现对女性社会地位之低的不满与反叛。其饮酒之方式、酒量与男性的并无什么差异。如“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只有“酒”之意象才能最好地从侧面展现女词人李清照“倜傥的丈夫气”。倔强的她并不甘心寂寞的沉沦,而只欲鲲鹏展翅,乘风高飞正举,奔向理想的人生之境 &&& 然而,女词人在酒中寄托了浓郁的情感。 &&& 早期为快乐之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反映青年时代的女词人热爱生活。沉醉体现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词作音调轻松、愉悦。 &&& 中期为忧愁思念之酒。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其中“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是痛苦的自问与等待。《玉楼香》(红酥肯放琼苞碎),《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皆为此类作品。 &&& 后期丧夫悲苦、亡国沉痛之酒,如《清平乐》(年年雪里)。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潇潇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首句给人的是一种“旧时天气旧时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回忆,而如今却“物是人非”了。词人只能“赢得满衣清泪”,流露出“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无奈与痛惜,因而“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故作释怀之语。该类作品亦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等。 &&&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作中“酒”之意象蕴藉多方面的涵义,只有把握好它,才能正确的把握女词人文学创作的心态、理解其艺术创作之风格。& &&& 李清照在其着名的词学理论着作《词作》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清浊轻重。”它指出了诗与词之间的不同,两者独具的特征。那么李清照在其具体的文学创作之中,她又是怎样看待苏轼“此诗为词”的理论观点和创作方法呢? &&& 二、李清照对苏轼“以诗为词”之认同与排斥 &&& 苏轼是两宋时代,也是整个中国上罕有的文艺全才,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建树。其中,他对词的全面革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简言之,苏轼对宋词革新的作用有: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等方面。而北宋文人是不满于苏轼“以诗为词”的,并比之为教坊雷大使舞,言其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是赞成这种论调的。 &&&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苏轼熔铸前人诗句、引以学问和哲理入词,这巩固和发展了词的形式和内容,保持住了词的生命力,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使词摆脱了专摹粉红佳人之娇媚、离别缠绵之情思的旧宥,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人耳目。诗之可言之物、情、事,而词亦可言。因而词风变得倾荡磊落,一洗卑俗之气。但是,这也使词失去了一些美感特质,即失去了民间词听得懂的乐章的本色。 &&& 我认为在李清照的具体创作实践中体现了其对苏轼“以诗为词”之认同与排斥。鲁迅先生一向主张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在李清照的诗文赋创作中,她愤怒地抨击南宋统治集团求和投降的可耻政策,热切地表达了自己抗战的要求,例如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谐&&二首中,李清照的视野开阔,触及大唐帝国在由盛到衰的深层历史原因。唐玄宗过着“酒肉堆中不知老”,“传置荔枝多马死”的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并未"先天下之忧而忧”,却是“先天下之乐而乐”,缺乏励精图治的豪气壮志。最终结果只是“胡兵忽自天上来”的厄运。其二,最为深刻地将笔触渗入到统治阶级(玄宗与萧宗父子)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龌龊的一面。同时揭露出所谓“中兴之主”唐肃宗的虚伪面目。李清照直面历史真实的勇气、犀利的眼光、深邃的思维,恰切的引古讽今,让我们又怎能轻易地相信这是一位生活于宋代,被严锢束缚的女性所创作的呢?朱熹也赞美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 &&& 在其具体词作之中,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现出词人自强不息的倔强追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鹧鸪天》(寒日潇潇上锁窗)这种家国之恨的题材入词,难道不是与苏轼“以诗为词”理论相一致吗?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方面,《词论》是其早期的着作,由于后来的人生遭遇、经历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生活与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那么,李格非即为苏轼门人,自然会将苏轼之文学思想主张传授给李清照,来感染李清照,她在《词论》中对东坡词之恰切评论,足见其对苏词之谙熟。同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亦颇喜爱苏黄文学创作,收集并整理了其诗文。在这个过程中,李清照必然要受到苏黄诗文之熏陶浸染。从上面两方面来说,李清照创作骨子里必然流淌着苏轼文学思想的血液。从这一点来讲,李清照对苏轼之“以诗为词”的认同是合情合理的。那么,为什么李清照又在有些方面排斥苏轼的创作思想呢?她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词论》) &&& 她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虽然扩大和加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但却改变词之天生美感特质——合乐可歌。而对这种把诗与词表现功能一致的看待心存不满,故在其创作中有意排斥它,并分清诗与词之间的畛域,目的也是让词健康地发展。因此,把其国家之思、济世之豪情主要是放在诗文之中的,但我们有注意到其后期的词作又何尝不流露出家国之思,这也是“以诗为词”的创作体现。故李清照对苏轼之“以诗为词”的理论表面是不以为然的,但在具体创作中却是默认的。 &&& 参考文献 &&& 【1】济南市社会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4年5月 &&& 【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 &&& 【3】王兆鹏《唐宋词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9月&&& &&&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中华书局&&& 2004年2月&&&& &&& 【5】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 商务印书馆&& 2003年10月 &&& 【6】张惠民& 《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4&&&&&此文章由亲亲影视()收集整理.随机推荐信息资源分类,视频教程网,51自学网视频教程,我要自学网,亲亲网,百度影音视频教程网,51自学网视频教程,我要自学网,亲亲网,我爱百度影音电影电视剧李清照的生平事迹?_百度知道
李清照的生平事迹?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编辑本段]二、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管制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几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 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剗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是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du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du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du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原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逖闻鸡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zhuanzhi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du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杨慎《词品》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  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当代学界对“易安体”也有所研讨。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是倾掳真挚情。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猪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怀;日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是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是善用白描法。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  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是讲求韵律美。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  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  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张端义《贵耳集》  称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刘勰论作家和艺文风调之大别,曾谈到作家体性不同,“气有刚柔”、“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  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如《蝶恋花》写别怀:…借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既写别怀之乱,又言音问易通,以爽俊之笔,开解沉抑之情。《鸥鸽天》写怀人:“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视力不局限于闺帏物事,笔锋伸展而及于王粟怀远、陶潜赏菊,思路藐远。《渔家做》记梦词,写“天接云涛”,星转帆舞,与天帝对话。境界阔大,想象瑰丽。路长日暮之嗟,诗徒惊人之慨,感枪深沉。收拍高唱“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心高志壮,奋力求索,昂扬不屈的精神堂涌溢注。《寥园词选》谓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  气”。《历代名媛诗词》评曰:“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漱玉词的这些特色确与苏、辛有一脉相通之处。沈曾植《菌阁琐谈》谓“易安调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这不是偶然的。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宋代诗词分流、诗庄词媚、诗豪词婉一时形成一种创作潮流。李清照诗词与时代轨迹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说其词为婉约之宗但不乏刚气,那么她的诗,则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与词主要表现自我不同,其诗多取材于现实或史事,锋芒针对国势与政局;与词尚白描不同,其诗多掌故联翩,用事博洽,讲究典重;与词之清雅婉曲细密要吵不同,其诗多气象恢宏、笔势矫健,体现出作者超人的识力和气度。  比如《乌江》绝句之锐气凌厉,《题八咏楼》之气象宏敞,《钓台》之思致超拔,《和张文潜》之奇气横溢,可以说具有更多的“丈夫气”,所以朱熹叹曰:“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卷=百四十:)王的《碧鸡漫志》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的诗虽存留不多,但却有相当成就,也形成与其词风貌不同的独立诗格。  李清照文章流传不多,但无论书序、札启、辞赋都有佳构,且长于四六骄俪,博于用史使事,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并大都贯穿着关注现实国运的时代精神、爱国情棕。绝不拘圃于闺帏闲情,诚如古人所评,显见出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据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诗、词、文、赋悉有独诣,在艺术风调上阴柔美臻于极致,而阳刚气一脉贯通。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李清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麟游县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