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也是花灯满城爱好者,我知道一些花灯满城唱词

凡奇艺术评论&花灯剧《月儿弯弯》的唱词艺术
花灯剧《月儿弯弯》的唱词艺术
我们这些做小说的人,是独来独往的“单干户”,倘是把小说做成了,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修改后抄出来往某个杂志社或出版社一寄,就算是了了一桩事情,至于杂志社和出版社用与不用、发与不发,那便是他们的事了。而戏剧创作却大不一样,虽然也有几家专门发表剧本的刊物,比如《剧本》、《新剧本》等,但比起发表小说的园地来,却是少了,太少了。这样的,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主管部门就开动了脑筋,自己办起了一些不同名目的刊发剧本的内部刊物,努力为本地的剧作者的作品提供更多一些的空间。但是,剧本的问世,其意义本身并不在于是否发表,而在于是否立在舞台之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与广大观众见面,是否变成了全社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无疑地,剧本的问世比起小说来,要困难得多,精力花费得多,时间耗损得多,牵涉面广泛得多,经济投入多得多,因而矛盾也大得多、多得多。
&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满打满算就是那么几十年,个别幸运的最多挣扎着翻过一百岁的坎坎,那也是一个让人见了生厌的东西,其生命的意义也就不算太大了。而人生中的精华,或者说一个人的最好光阴,就是那么三、四十年,又何苦陷入那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去呢?这样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就不敢问津什么戏剧创作,以为戏剧创作本该是那些有戏剧创作天赋的戏剧作家的事,而我自己只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也就罢了。或者是因为自己编故事的能力太差的缘故,或者是无来由地生出的一种怪癖:喜欢读别人的剧本。而且是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不读出一点味道来就不肯作罢。正是这样,我读了古今中外不少的名剧和当代一些名家的有定评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在所有的剧本中只是凤毛麟角,但它仍使我受益匪浅。
&王玉琳同志创作的剧本当然也在我所读的剧本之列。不管他是否送给我,只要见诸刊物者,我是一定要找来认真拜读的。他的剧本我读的较多,比如黔剧《中秋月》、黔剧《月正圆》、话剧《中秋月正圆》、黔剧《阿双》、黔剧《包拯还乡》、侗族风情轻喜剧《秦娘美的后代们》、新编历史戏曲《赤脚进士》、花灯剧《月儿弯弯》等等,因那个获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二等奖、1999年贵州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京剧广播剧《妈妈》尚未读到,后来还是想办法予以补上了。
&我不知道玉琳同志何以这般喜欢月亮,一个“中秋月正圆”竟演绎出了三个大戏来:《中秋月》、《月正圆》、《中秋月正圆》(后改编为花灯剧《月儿弯弯》),且他的剧本集也以《中秋月正圆》而命名。照他的说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种美,一种阳刚之美,那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样也是一种美,一种阴柔之美了。是不是太阳代表阳刚,月亮代表阴柔?这样的,我对月亮也感起了兴趣来,对玉琳同志笔下的月亮作了一番研究,不竟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来。因怕涉及面大了,思想不过来,会顾此失彼,便只好对他的花灯剧《月儿弯弯》这出散文诗般的现代题材花灯剧的唱词艺术谈一点自己的读后感。
&&&&&&&&&&&&&&&
《月儿弯弯》唱词的抒情性
&&&&&&&&&&&&&&&&&&
&《文苑英华》第二集中,收集了大量以月亮为题材的古典诗词。诗(词)人笔下的月亮,虽说有初一十五的月亮,也有春夏秋冬的月亮,有晴朗夜空中的月亮,也有朦朦胧胧中的月亮......但更多的却是心中的月亮。月亮因诗(词)人当时心境的不同而各各不同,同样一个月亮,会变作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月亮。苏东坡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对亲人眷恋的千古绝唱;南唐后主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颓伤写照。而玉琳同志借月亮所抒之情自然与古人的截然不同。在花灯剧《月儿弯弯》的序曲里,轻柔的女声反反复复地唱过“月儿弯弯,月儿弯弯......”之后,跟着是剧中人物的亮相唱词。李玉柱唱的是“月儿弯弯,似钩如镰,你映着异国的水,可照着故乡的山?你给狮城洒下银光一片,可驻足我梦中的高原?啊,好想你啊好想你,我的乌蒙山......”;丹妮唱的是“......我在月这头,你在月那边,勾着痴痴的情,挂着迷迷的恋,甜甜梦境中,似见月儿圆......”;尹南山唱的是“......钩起恶梦般往事一串,想忘却总是那么艰难。啊,月还是那弯月,山还是那座山,山中那段苦涩的情,丝丝缕缕,缠缠绵绵......”;而玉柱的母亲、剧中的女主角秋月呢,唱的却是“......潮起潮落风光无限,何必哀叹月缺月圆?眼前美景君不见:月儿弯弯......月儿弯弯......月儿弯弯......”该剧一开始,剧作家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让人生出浓浓的情感氛围,不仅为全剧奠定了情的基调,也一下就紧紧地把读者和观众攫住了。
&可以说,玉琳同志在整出戏中,几乎把“月儿弯弯”的意境都用尽了。那个不知玉柱是自己同父异母哥哥的丹妮,一心恋着玉柱,借月抒情,她在一弯新月刚刚升起的新加坡河边这样唱道:“月儿弯弯,清辉洒庭园,蝉鸣树梢,叫人好心烦。夜色静静人难静,一颗心热切切躁动不安。”当李玉柱得知尹南山要带他到新加坡去读书、深造时,心中却处于极度的两难之中,因而伴唱中有“月儿弯弯,似钩如镰,一头钩着游子的心,一头钩着慈母的念......剪不断,理还乱......”而在戏的结尾,秋月已把一切事情办妥,并给身在乌蒙山的老焉打了电话后,心中十分的愉悦,虽然月儿依然弯弯,虽然仍钩着昔日的苦涩,但却挂着了今日醉心的甜;虽然还会有潮起潮落,虽然还会有月缺月圆,但呈现在眼前的美景却将是“风动涛声涌,春满乌蒙山”了!
&因了剧名叫《月儿弯弯》,在这里我多说了一些借月抒情的地处。而事实上,在该剧中,剧作家唱词的抒情性却是随处可见的。作为大山的儿子,玉柱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乌蒙山,他对尹南山介绍完家乡之后,却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直抒胸臆,表示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乌蒙山,清清的水,乌蒙山,蓝蓝的天,乌蒙山,肥肥的牧草,乌蒙山,甘甜的流泉。锁在深山人未识啊,我的家乡乌蒙山!”此外,剧作家也采用了民歌的比兴手法来抒情的,当老蔫听了秋月一句不置可否的话后,高兴得什么似的,秋月问他记不记得过年跳的那段花灯调子时,在一阵欢乐的花灯锣鼓声中,他俩便唱了起来:“青石板上洗细沙,颗颗流进石旮旯。我俩相爱焖在肚,杨柳结籽暗开花。老树新枝又发芽,花开哪用媒来拉?牛驮胭脂马驮粉,乌蒙山上建新家!”......
&从上述的唱段中我们已经不难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月儿弯弯》的抒情性显得是那样的清新而自然,那样的浓烈而厚重。
&&&&&&&&&&&&&&&&
《月儿弯弯》唱词的性格化
&戏曲不等于话剧加唱。唱词是一台戏曲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戏曲的唱词仅有抒情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起到凸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为塑造剧中的人物性格服务。《月儿弯弯》的唱词正是注意了这一点,才使一个个的剧中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白欣茹是个什么人呢?尹南山的婶婶、台湾的富婆。经过数十年的的风刀雨剑,三番五次的沉沉浮浮,在宦海中争斗,在商海中拼杀,终于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何等的不容易!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毫无疑问,一定是倔犟的,但又是熟谙世事的、十分明智的。剧作家在设计她的唱词时有一段:“天不怕来地不怕,还怕说中共把我拉?......几十年我行我愫走天下,谁敢奈何我白老妈!”她对秋月怎么说来?她说:“李秋月,我听说你是个女强人?你知道不知道,老太太我也和你一样”。因为这样,你能从她的话中可以想见她当时的神情么?同样是女强人,但秋月的性格与白欣茹又有些不同。她是大山的女儿,为了家乡,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大牧场,她可以摒弃前嫌,到新加坡去,她不仅争得投资,不仅要回到大山之中来,还有心计地动员白欣茹说:“大牧场建成后风光无限,你何必冷清清诂在台湾?”而李玉柱呢,不论你说好说歹,他执着一念,任何困难也阻拦不了他要回到家乡建设大牧场的决心。当尹南山一气之下,断了他的学费,他就自己去挣,当尹南山误解他,以为他拿走了从新西兰带回来的《太平洋季风条件下的高原牧场》资料时,他对尹南山说,那资料中有他的一份心血,即使他拿走了,这也是他的权利,他唱道:“乌蒙山的妈妈等着我,离巢的鸟儿要归窝!”也就是说,他去意已决,谁也是留不住他的。
&我更喜欢的是那个石老蔫。石老蔫在该剧中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他没有多少文化,当个村长还是个副的,但只要他一出场,其语言和剧作家所赋予他的唱词是十分有性格的。在第二场他接着秋月有这样两句唱词:“猪羊牛马泮芋苦荞山珍皮货,唏哩哗啦哗啦唏哩流到山外边。”而在第四场他夸秋月时,他的诙谐与狡黠又显现无余。“一聪明,二能干,三又会持家。四会说,五会写,六又会扒拉。七扒拉八扒拉,扒拉成个企业家。”配以动听的花灯音乐,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你说这些以数字打头的唱词会有多少的缤纷色彩啊!
戏曲的唱词是对这个剧中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段。倘若离开了这一点,唱词只能是唱词,人物也只能是人物了。玉琳同志正是注意了这一点,《月儿弯弯》中的每一个人物才鲜活起来的。
&&&&&&&&&&&&&&
《月儿弯弯》唱词的叙事性
&没有故事,任何戏剧都是难以敷衍成章的。由于受到舞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戏剧故事的许多情节,人物之间过去的许多矛盾冲突等等,是不能都放在“台面”上来表现的。但是,这样一来,在这一个舞台上的“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读者或者观众就难以理解,就难以看懂,因而必须在剧中对这些作适当的“交代”、叙述。
&在《月儿弯弯》一剧中有三处最为典型。其一是第二场尹南山在二十多年后从新加坡回到高坡村时,因系睹物思情,剧作家设计了一段十二句唱词,跟着,在见到秋月之后,二人的一段不为太长的对唱,便把尹南山为什么会到这里来,他与秋月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了。其二是第三场中白欣茹的那一段唱,用“想当年”、“战徐州”、“我率医疗队”、“双堆集一战、“杜聿明被围”、“凄凄如丧家之犬”、“死里逃生到了台湾”等就将她自己的历史说得明明白白了。剧作家在这里是十分吝啬笔墨的,也只用了十六句唱词。其三是第二场后部分,尹南山见了石老蔫时,还有这么一段回忆式的唱词:“记得那年那晚/黝黑山路弯弯/南山惨遭批斗/浑身血迹斑斑/你背着我直奔医院/全不顾雨猛风寒/我冻得全身发抖/你把我放在路边/解开腰上的葫芦/一口一口......我半天挤出几个字/苦荞酒,好甜,好甜......”如果是电视作品,对上述的三段追忆,也不知要回闪出多少画面来哩!
&能不能这样说,话剧语言是没有韵律的诗,可戏曲的唱词却是精粮酿出的酒?唱词不仅要把事情的原委讲清楚,且要有节奏,有音乐感,还要押韵合辙。那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所谓戏剧的叙事性,并不止于此。应该说,除了《等待哥多》那样的戏剧以外,一般说,整出戏都有一定的叙事性。如不是这样,戏剧矛盾的推进,人物性格的发展,以及戏剧主题的完成,都是难以实现的。只不过剧作家仍然是采用了说与唱结合来实现罢了。比如尹南山来到秋月的青砖瓦房前,就有“那年离乌蒙,今又乌蒙行......眼前不见旧时路,何处觅故人”的一段唱词。而第五场是在两年之后,李秋月到了新加坡,一开始也有一段唱:“到狮城,不为观光异国景/到狮城,不为重会旧时人......争将协议早签订/决不愧对乌蒙人。”如果不是这样的叙事与交代,不说是二十年前,就是两年前与两年后,尹南山与李秋月的矛盾,一是在高坡村,一是在新加坡,你能看得懂,你能明白么?至于白欣茹要从台湾来新加坡了,李玉柱要从新西兰回到新加坡来了,剧中均作了应有的交代,使读者和观众一看就会明白,剧作家才据此展开了应有的矛盾冲突,展现一个个剧中的人物性格,并推进人物性格的发展。尤其是第一场开始时丹妮的那一段唱,是好生地有情有味的:“说去十天半月/为何还不回转/遥望天际/月儿弯弯......”
&一台戏,两地写,这并非鲜见。雨煤先生的《母亲河》也是这样构思的。如果准许我杜撰一个戏剧新名词的话,这可不可以叫作“哑铃”戏剧呢?这类“哑铃”戏剧,故事连接,人物贯穿始终,却分两个不同的地域去写,即如一个整体的“哑铃”一样,在一根手柄的连接下,一头一个不可分割的、有份量的“铃”。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符合现代生活的戏剧结构法。
&&&&&&&&&&&&&&&《月儿弯弯》唱词的地域特色
&《月儿弯弯》是花灯剧,花灯剧的唱词须有花灯剧的地域特色,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曾经说过,做为一个剧作家,应当学会选择那些可以“上书”的,表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既浅显易懂又颇具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群众语言,或者地方语言,那才可称作用好用活了群众语言。尽管《月儿弯弯》有的场景是设计在新加坡,但剧作家在唱词上仍十分注意了贵州的地域特点。第一场中,当李玉柱将一个精美的卷毛羊玩具递到丹妮面前时,丹妮很是生气,她唱道:“虚情假意谁稀罕/你是装聋还是装憨。”因为,她希望自己拥有的并不是李玉柱的卷毛羊玩具,而是李玉柱这个人。如果换成京剧或者是别的什么剧的话,这两句唱词是一定不能这样写的。第三场的伴唱中,有“尹南山,骂玉柱/是个犟砣砣/撤担保,停资助/想把脸撕破”,而第四场当知道尹南山写信来骂玉柱时,她却是这样唱的:“也不怕天下人笑掉大牙/先夸说玉柱他前程远大/现说他犟拐拐赛过他妈”。做为石老蔫的地方语言就更具贵州特色了,当他说李秋月是李老板时,李秋月说“我一个农民,有何成就”时,他却唱道:“要不然领导咋会把你看得起?鲢巴郎过河你不要牵须(谦虚)!”在第六场中,李秋月得知尹南山要将自己的儿子“撵走”时,她在尹南山和白欣茹面前唱:“新加坡读个硕士要花多少/值得他一唬二吓软硬兼施/十八般武艺全摆开/不过是花点钱,好大一匹酸菜/我就不信天会塌了下来!”“犟砣砣”、“犟拐拐”“鲢巴郎过河”、“好大一匹酸菜”等等,就颇具贵州的地域语言特色,舍此,你能找到另的地处也这样用语么?
&我以为,这些具有贵州地域语言特色的唱词,不是剧作家的矫揉造作,它既是花灯剧本身的需要,也是剧作家在经过筛选之后才使用的,它形象、生动,又十分的达意。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张扬。
&&&&&&&&&&&&&&&
《月儿弯弯》唱词的音乐感
&戏曲唱词应该是十分严谨的,它可以是诗,也可以是词;它既要重视平仄,也要重视韵律。也就是说,戏曲的唱词,不仅要有节奏感,也要具有音乐感。否则就会生涩,就会唱不起来,唱起来也会咬口,观众也会因此而不知所云,兴趣自然就会索然无味了。那么,你的戏又怎么会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又怎么会变成社会的精神财富呢?
《月儿弯弯》的剧作家正是注意了这一点,故而在整台戏的唱词中十分的严谨,从字里行间中可见是改了又改的痕迹。最典型的是戏的结尾那段唱词了:
&&&&&&丹妮唱:
&&&&&&&&&&&&&&&&&月儿弯弯,
&&&&&&&&&&&&&&&&&似钩如镰,
&&&&&&&&&&&&&&&&&醒了一帘幽梦,
&&&&&&&&&&&&&&&&&却见月衔西山。
&&&&&&&&&&&&&&&&&心中的梦遥遥远去,
&&&&&&&&&&&&&&&&&含泪祝平安......
&&&&&&李玉柱唱:&&月儿弯弯,
&&&&&&&&&&&&&&&&&似钩如镰,
&&&&&&&&&&&&&&&&&映着江河,
&&&&&&&&&&&&&&&&&照着山川,
&&&&&&&&&&&&&&&&&远方的游子心生双翅,
&&&&&&&&&&&&&&&&&飞回梦中的草原。
&&&&&&&&&&&&&&&&&看明日乌蒙,
&&&&&&&&&&&&&&&&&万顷牧草绿,
&&&&&&&&&&&&&&&&&遍山红杜鹃!&
&&&&&&尹南山唱:&月儿弯弯,
&&&&&&&&&&&&&&&&&似钩如镰,
&&&&&&&&&&&&&&&&&月不是那弯月,
&&&&&&&&&&&&&&&&&山还是那座山,
&&&&&&&&&&&&&&&&&了却了那段不了的情,
&&&&&&&&&&&&&&&&&解开了那段难解的缘。
&&&&&&&&&&&&&&&&&迈步迎春潮,
&&&&&&&&&&&&&&&&&再上乌蒙山!
&&&&&&&秋月唱道:
&&&&&&&&&&&&&&&&&月儿弯弯,
&&&&&&&&&&&&&&&&&似钩如镰,
&&&&&&&&&&&&&&&&&钩着昔日涩涩的苦,
&&&&&&&&&&&&&&&&&挂着今日醉心的甜。
&&&&&&&&&&&&&&&&(加入伴唱)
&&&&&&&&&&&&&&&&&潮起潮落风光无限,
&&&&&&&&&&&&&&&&&何必哀叹月缺月圆?
&&&&&&&&&&&&&&&&&眼前美景君不见:
&&&&&&&&&&&&&&&&&风动涛声急,
&&&&&&&&&&&&&&&&&春满乌蒙山!&&&
&&&&&&&&&&&&&&&&&&&&&&&&&&&&&&&&&&&&&&&&&&&&&(2001年5月)&&&&&&&&&&&&&&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修水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
公开信息简介
修水全丰花灯:百姓喜闻乐见 民间艺术奇葩
全丰花灯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杨大会(左)与戴水平一有空就坐在一起切磋花灯灯具的制作技巧。
传统的全丰花灯式样。
曹泽民在研究花灯曲谱。
古老艺术形式
  面对现代人新的需求,古老的艺术形式必须经过变革才能焕发生机。而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必须从自身找动力、从历史挖掘素材、从源头找到前进的方向。
  据史料记载,江西修水县全丰花灯艺术起源于宋代。曲调属江西曲艺,调式以徵、羽居多,商、角次之,特别强调主音上方五级,与全丰方言紧密结合。
  花灯的唱词多衬词、衬字、衬语,几乎每一句都出现啦、啊、吧、嘞、哟、喔、喂等衬字。如&荷花哩&、&溜子妹&、&牡丹花&等衬句在曲调中起着句间连接、句中扩展、句尾补充的作用。衬词、衬句为花灯调润腔着色、渲染曲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全丰花灯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起鼓发灯,一直要闹到元宵,各路灯队,四方云集,烛光连天,锣鼓震天,歌吹达曙。灯班进村前,先送灯贴通知对方,出发时,书有&春节快乐,某某娱乐花灯贺&的牌头开道,一路上所过村户,皆以饼豆、花生、米酒款待艺人,上梁做屋之时,也请花灯助兴。
  农民常常在劳作之余,敲着脸盆、石器也唱上一出花灯调,见什么唱什么。因此全丰花灯调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乡土艺术。数百年来,人们在劳作之余,婚嫁、庆岁之时,伴随着铿锵的锣鼓,手舞足蹈,放声高歌,以这种粗犷、豪放的民间艺术,尽情地表达喜悦的心情。
  土地革命时期,修水县成立了一个讲演团,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戏曲、歌舞和花灯调。他们曾用全丰花灯调《十二个月花》谱写了《十二个月革命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革命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湘、鄂、赣边区广泛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全丰花灯得到了很大发展。上世纪60年代,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由修水县文化馆干部以全丰花灯的曲调为蓝本,创作了歌颂农业丰收的《太阳一出照山崖》,参加九江市文艺汇演获奖。1979年,修水县文化馆对传统的全丰花灯曲调进行发掘整理,重新录音记谱,重新排演。其中传统花灯调《十带货》、《六个月花》、《下南京》、《十个月迎春花》等,在九江市民歌演唱会上被评为优秀节目,演员丁来稳、丁明生得到大会奖励。如今全丰、塘城两地有花灯队20余支,龙泵段、黄河段、绿豆窝、黄袍冲、杉树坪、上源村等地的花灯队均配有锣鼓、服装、道具设备等,吹拉弹唱,人才济济,演员中年龄最小的16岁,年长者已逾古稀。
  &全丰花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热闹、优美、活泼、真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灯&与&戏&、&戏&与&灯&自然糅合,可说是&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这种灯戏结合的现象,虽非全丰&专利&,但灯戏结合尤为直接,尤为紧密,尤其能体现出它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全丰镇黄婆冲村村民、演了30多年花灯的戴祥华如此评价。改革开放后,很多灯队在演出花灯调的同时,还兼演幽默小品、戏曲片段、流行歌曲等,其表演效果妙趣横生、令人捧腹,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戴祥华介绍说,全丰花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面对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潮流,修水各相关部门正在对其进行积极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他同时也指出,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必须经过变革才能焕发生机。而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必须从自身找动力、从历史挖掘素材、从源头找到前进的方向。
  &现在花灯走进了校园,学生们能接受系统教育。培育更多接班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乡土传绝技
  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记者一早从修水县城出发,眺望美丽的黄龙山,沿修河而上,直奔江西修水县西北的鄂赣交界处。约2小时以后,就到了花灯之乡全丰镇。
  在全丰花灯发源地全丰镇黄沙段村,记者见到了全丰花灯的传承人曹泽民,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名叫西平屋的小巷子里。古老的西平屋虽然部分被拆除,新建起小洋楼,但从现存的中堂不难看出当年是何等巍峨气派。曹家门前有两口水井,水清见底,名为&双井&。顺着歌声,记者在修河的源头全丰河畔找到了&鸭司令&曹泽民。
  鸭在河中嬉戏,他在岸上歌唱,直到我们惊动了鸭群,曹泽民才发觉记者一行的到来。握着他温暖粗壮的大手,面对这个满面红光的汉子,记者怎么也不能把他与一位63岁的老人联系到一起。没见他之前记者还想象他是一位带着眼镜、后背微驼的老人。
  说起花灯,曹泽民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13岁时他就开始主唱旦角,一直到现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唱花灯的传统从未间断过。1953年,父亲带队到苏区大队演出,一演就是7天,年仅6岁的他跟着去帮了7天忙。那时剧目主要有《下南京》、《十个字》和《十个月接状元》等,有时也将土改的宣传口号和革命歌曲改编成花灯歌。以后每年他都跟着父亲到各村演出,看多了,也就学会了。
  曹泽民介绍说,&那时候以彩灯隔开的表演区域,演出时好一派祥和吉庆的壮观场面。&由于道具非常简单,不需要舞台、幕布,在田间、草地、厅堂、庭院都可以演。主要道具是一驾竹车、一匹竹马和一些彩灯,外面用纸糊或布围,所以也称&竹马灯&。彩灯为六角或八角长方形,贴有花卉图案,如姑嫂推磨、老鼠缘梁、八仙庆寿、金鸡报晓、姐妹观花等,数量可多可少,视灯队规模而定。
  &我们都是跟着父辈走村入户唱花灯,耳濡目染学会的,还有很多东西是自我摸索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能唱花灯的越来越少。但是现在花灯走进了校园,学生们能接受系统教育。培育更多接班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经常客串讲课也是曹泽民饶有兴趣的事情。他告诉记者,2007年下学期,全丰中学开设花灯课,乡土艺术第一次进入了校园。
  &上花灯课最有味道,我们每周就盼上这节课。&初二(2)班学生曹玲丽兴奋地告诉记者。她曾多次与同学们一起参加省、市级的花灯表演,还获过奖。当着记者的面,她即兴唱起了花灯《下南京》的片段,引得同学们都围了上来跟着唱,欢笑声不断。
  &现在初一、初二年级每周一节花灯课,初三两周一节课,我和另一位老师分别授课,有时还请各村花灯队的师傅来讲课。&负责授课的戴水平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全丰中学已成立了学生花灯队,其中38位学生参加过省、市、县级演出。
  戏灯共发展
  他们在保持全丰花灯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从不规范到规范,从而推动全丰花灯走向市场,进而依靠自身力量繁荣壮大。
  在曹泽民的家里,竹马、方灯和彩旗等花灯道具整齐地摆满了一个房间,这些道具都是他和乡亲们一起扎的。说到他家唱花灯的传统,曹泽民告诉记者,现在他家四世同堂,上至80多岁的父亲,下至23岁的孙儿,都会唱花灯。春节期间,全家人聚在一起就是一个花灯队。
  曹泽民一边拿起一个花灯道具,一边饶有兴致地告诉记者,全丰花灯开场内容多为即兴表演,说唱均用地道的全丰土话,如:&要我讲白就讲白,讲得白来听不得&&若要花灯看,伙计们开锣鼓。&
& 现在流传较广的花灯曲目有以外出经商为题材的《下南京》;有以谈情说爱为题材的《拜新年》、《打戒箍》、《十个月摘花等郎来》、《挑妹饮酒》;有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劝夫》、《下麻城》;有以咏花吟春为题材的《十月莲》、《十个月逢春花》、《十二个月花》;有以劳动生产为题材的《十二个月采花》;有祝福纳吉的《接状元》等。
  曹泽民说,花灯的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云锣、锣、小鼓、钹齐奏,有时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唢呐托腔。在全丰这个古老神奇的地方,浸润着山川清淑之气的全丰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全丰花灯和宁河戏是其中的两朵奇葩。如果说宁河戏是能登大雅之堂的&高雅艺术&,花灯则是扎根百姓心中的&乡土艺术&。
  为了整合资源、促进全丰花灯和宁河戏共同发展,全丰镇以宁河戏班底为基础,融合各村花灯艺人,于2007年正式组建成立了&全丰农民艺术团&。艺术团现有演艺人员40名,其中专职演艺人员30余人,艺术团的全部经费都来自于全体演艺人员的捐赠,最多的捐赠5000元,少的捐赠1000元,共计15万余元,购置演出服装、道具,加上宁河戏班原有大量服装、道具可以通用,该团装备十分齐全。
  全丰农民艺术团组建后,经常参加县内外各种演出。作为全丰农民艺术团团长的镇文化站站长杨大会,总是和身为总导演的全丰中学艺术教师戴水平形影不离。&只要提到花灯,我俩就兴奋。&年近五旬的杨大会一聊到花灯,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他和戴水平钟情花灯一生,为了筹备艺术团,他们个人捐款都达几千元,其中还不包括演出工资。
  最近杨大会、戴水平两人正在策划一件大事,就是成立全丰花灯研究会。他们将邀请高校专家、当地文化爱好者、各村花灯队的主要成员参加,将乡土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每年定期举行研究会。农闲时节,邀请各路花灯集中表演、切磋技艺。通过研究、切磋,他们在保持全丰花灯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从不规范到规范,从而推动全丰花灯走向市场,进而依靠自身力量繁荣壮大。
  目前,他们正在收集、整理花灯歌词曲谱。流传了千百年,花灯调都是祖辈们口传心授的,很少有书本传世。杨大会、戴水平的工作之一就是请来各路花灯队,将他们的演唱录下来,整理成文字。戴老师则凭借其深厚的音乐基础,将花灯调的曲谱记录下来。近年来,他们共收集了花灯曲目28首,曲调32个,并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花灯歌曲、花灯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结集出版。现在他们收集的这些资料正是校园教学的素材之一。
  记者还了解到,在全丰镇南面,一栋别致的小洋楼正在建设之中,那是未来全丰花灯研究会的办公地点。此外,全丰商人曹海燕正在与全丰农民艺术团团长杨大会联系,准备为其提供研究、发展资金。
主办:中共修水县委 修水县人民政府
承办:修水县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赣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ed天花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