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积锴邵华什么时候去世的的

徐志摩是怎么死的,有后代吗?
徐志摩是怎么死的,有后代吗?
徐志摩之死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接连十几次电报催徐志摩南返。11日,他从北平南下,13日到了上海。一见面,夫妇之间就大吵一架。素称脾气温和的陆小曼,竟然大发娇小姐脾气。徐志摩本来不想把关系弄僵。他只好探访故旧以消气解愁。比如,14日,他曾到刘海粟处看他海外归来的新作,中午在罗隆基处午餐,午后又回到刘海粟处逗留。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忍无可忍的徐志摩,不得不拂袖而去了。 18日,他乘早车到了南京,住朋友何竞武家。晚,9时半,他到张歆海家,在那里,他还遇见了杨杏佛。 徐志摩与张歆海的夫人韩湘眉继续讨论了11日夜没有讨论定的题目--人生与恋爱。狂谈之间,主人注意到徐志摩穿了一条又短又小、腰间破着一个窟窿的西装裤子,他还像螺旋似的转来转去,寻一根久已遗失的腰带,引得大家大笑。他自我解嘲地说,那是临行仓促中不管好歹抓来穿上的。 说笑之间,韩湘眉似忽有所感地说:“SupposeSomethingHappensTomorrow(明天可能要出事),志摩!” 徐志摩顽皮地笑着说:“你怕我死么?” “志摩!正经话,总是当心点的好。司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不知道!没有关系,Ialwayswanttofly(我总是要飞的),我以为天气晴朗,宜于飞行。” “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 “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MerryWidow(风流寡妇)。” 这时,杨杏佛接嘴说:“Allwidowaremerry(凡是寡妇皆风流)。” 说罢,大家都笑起来。他们谈朋友,谈徐志摩此后的北平生活,还谈一把乱麻似的国事,不觉已是深夜。临行时,杨杏佛在前,徐志摩在后,他转过头来,极温柔的,像长兄似的,轻吻了韩湘眉的左颊。没想到,这是他们之间永诀的表示。 当晚,他回到何竞武家住宿,那里,离飞机场近。他是要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济南号飞返北平。他的免费机票是在中国航空公司财务组任主任的朋友保君健赠送的。 19日,有雾。想到林徽音当天晚上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要急着赶到,徐志摩还是毫不迟疑地起飞了。 不幸,灾难降临了!飞机于当天上午8时起飞,10时10分徐州。10时20分再行北飞,午后2时失事坠毁,徐志摩以他36岁的英年遇难.
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他去世后, 徐志摩十分愧疚难过,写过感人的悼文《我的彼得》.彼得的墓后葬于海宁硖石西山白水泉畔,如今和诗人形影不离的只有他的小彼得. 徐志摩有个儿子叫徐积锴,现已83岁。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的禀性,长期以来,对其父亲之事,不愿张扬,也很少公开露面,以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小名叫“阿欢”。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出世百日,家人在他面前摆了裁缝用量身尺、小算盘、铜钱和一把笔,让他“抓阄”。阿欢看了片刻,眼睛先瞅着算盘,继而扫到尺子,最后盯上一样东西,伸手便抓起--哟,那正是徐志摩用过的毛笔。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先生喜出望外,把孙子高高举起,连连道:“又是一个读书人!我们家孙子将来要用铁笔!”这“铁笔”,是指官府重要文告上常用语“铁笔不改”。徐老太爷希望孙子从政入仕(积锴之名亦与此有关),哪里料到,徐积锴后来的生活道路,却与祖父希望大相径庭。徐志摩死后不久,他中学毕业,为便谋生,遂入交通大学念土木工程。1947年徐积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科技大学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先为土木工程师,后从商,跟笔墨生涯始终无缘。 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这也难怪。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苦什么?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他是别有所指的。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徐积锴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八九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噫嘻,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算罕见。 60年代,正逢“文革”,徐志摩作品在内地几近绝迹。台湾虽有出版,但辗转翻印,错讹百出。为此,梁实秋愿出面编辑全集。徐积锴即专程到台湾,鼎力协助,并在美国各大学图书馆搜集徐志摩作品,历经一年艰辛,终由台湾“传记文学社”印行了全集。这位经商的土木工程师,终究还是跟文墨打了点交道,为留存徐志摩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了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一般人只知道徐积锴,但未必知道徐志摩幼子徐德生(又叫彼得)。徐德生在1922年出生于德国,三岁就因病夭折。骨灰罐由张幼仪带回硖石安葬。墓上有梁启超题字:徐德生之墓。徐志摩坠机身亡后埋在硖石,与幼子墓原有一段距离。1998年因工程施工,要移徐德生墓。徐氏宗亲决定迁到徐志摩墓下方,并“维持原型”,以便“父子相依”。如今,徐志摩子嗣均远在异国他乡,徐志摩大概没有料到,在硖石西山,悲秋残阳下,凄风苦雨夜,是他只见过一次的幼子,日复一日地跟他那游荡的孤魂,紧相依,长相伴。 “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 前不久,徐志摩的一位族亲送我一张徐积锴合家欢照片。当我的视线移到照片上一青年男子脸上时,神经好像被蜇了一下:哎呀,好面熟哇!搜索枯肠,终于想起了。于是搬箱倒柜,翻检资料,最后找到一张照片,那是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毕业时照的。对照着合家欢照片上那个年轻男子,我不知不觉中渐入幻境,把徐志摩脖上那黑底白点的蝴蝶领结系在那个年轻人的领下,再反复端详。上苍简直是再造出一个年轻的徐志摩!你看,那相似的分头,长型脸,同样架着黑边眼镜,隆起的鼻子,尤其那抿着的宽嘴和长下巴,简直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我查了文字注名,才知道,这年轻人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善曾。他们竟如此相像,这大概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隔代遗传”现象吧。 由于职业关系以及对徐志摩诗艺的偏爱,我更希望徐志摩的文学禀赋也有个神奇的遗传,结果却大失所望。 徐积锴幼时“抓阄”抓的是徐志摩的毛笔,可他却拙于文墨。学生时代,他爱足球、网球,对父亲的文学事业相当疏远。他说,自己青年时“没什么特别兴趣,对文学完全不行”。成年后,看到别人写自己父母,只能“望文兴叹”,并表现出一种诚实的遗憾,说:“照理应该我来写,可是我又不会写!”在美国,他不时也读中文书,最爱的是张恨水的言情小说。他对文学的欣赏,大概只在消遣的层面;对父亲的作品,也没什么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他沉静、平和、朴实,也无意从父亲那里得到什么真传和荫庇,他老老实实承认:“我对文学是一窍不通。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在美国,他甚至连“国语”也说不多,主要讲英语和上海话。 徐积锴现有一子三女一孙子。我问徐志摩侄徐嘉先生(他跟徐积锴一家有过数次接触),他告诉我:“徐志摩后人中,无从事文艺工作的”,“除徐积锴大女儿外,其余均不熟汉语,满口洋话”,而且,多是从事商业工作。回想当年,徐志摩父亲是硖石殷富能干的商会会长,一心希望徐志摩能“子承父业”,但徐志摩却偏要醉心于写那“分行的韵文”。没想到这第三代以后,又一个个跟着老太爷,走上从商的路子。这可算是另一种“隔代遗传”
其他回答 (3)
交通意外、飞机失事、他本来有后代的、被他狠心的打掉了
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徐志摩搭坐朋友的免费飞机从上海去北京参加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不幸在济南上空遇难逝世。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现已83岁。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他去世后, 徐志摩十分愧疚难过,写过感人的悼文《我的彼得》.
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徐志摩现在有后代吗?
徐志摩现在有后代吗?
08-12-19 & 发布
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他去世后, 徐志摩十分愧疚难过,写过感人的悼文《我的彼得》.彼得的墓后葬于海宁硖石西山白水泉畔,如今和诗人形影不离的只有他的小彼得. 徐志摩有个儿子叫徐积锴,现已83岁。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的禀性,长期以来,对其父亲之事,不愿张扬,也很少公开露面,以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 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他去世后, 徐志摩十分愧疚难过,写过感人的悼文《我的彼得》.彼得的墓后葬于海宁硖石西山白水泉畔,如今和诗人形影不离的只有他的小彼得. 徐志摩有个儿子叫徐积锴,现已83岁。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的禀性,长期以来,对其父亲之事,不愿张扬,也很少公开露面,以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小名叫“阿欢”。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出世百日,家人在他面前摆了裁缝用量身尺、小算盘、铜钱和一把笔,让他“抓阄”。阿欢看了片刻,眼睛先瞅着算盘,继而扫到尺子,最后盯上一样东西,伸手便抓起--哟,那正是徐志摩用过的毛笔。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先生喜出望外,把孙子高高举起,连连道:“又是一个读书人!我们家孙子将来要用铁笔!”这“铁笔”,是指官府重要文告上常用语“铁笔不改”。徐老太爷希望孙子从政入仕(积锴之名亦与此有关),哪里料到,徐积锴后来的生活道路,却与祖父希望大相径庭。徐志摩死后不久,他中学毕业,为便谋生,遂入交通大学念土木工程。1947年徐积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科技大学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先为土木工程师,后从商,跟笔墨生涯始终无缘。 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这也难怪。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苦什么?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他是别有所指的。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徐积锴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八九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噫嘻,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算罕见。 60年代,正逢“文革”,徐志摩作品在内地几近绝迹。台湾虽有出版,但辗转翻印,错讹百出。为此,梁实秋愿出面编辑全集。徐积锴即专程到台湾,鼎力协助,并在美国各大学图书馆搜集徐志摩作品,历经一年艰辛,终由台湾“传记文学社”印行了全集。这位经商的土木工程师,终究还是跟文墨打了点交道,为留存徐志摩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了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一般人只知道徐积锴,但未必知道徐志摩幼子徐德生(又叫彼得)。徐德生在1922年出生于德国,三岁就因病夭折。骨灰罐由张幼仪带回硖石安葬。墓上有梁启超题字:徐德生之墓。徐志摩坠机身亡后埋在硖石,与幼子墓原有一段距离。1998年因工程施工,要移徐德生墓。徐氏宗亲决定迁到徐志摩墓下方,并“维持原型”,以便“父子相依”。如今,徐志摩子嗣均远在异国他乡,徐志摩大概没有料到,在硖石西山,悲秋残阳下,凄风苦雨夜,是他只见过一次的幼子,日复一日地跟他那游荡的孤魂,紧相依,长相伴。 “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 前不久,徐志摩的一位族亲送我一张徐积锴合家欢照片。当我的视线移到照片上一青年男子脸上时,神经好像被蜇了一下:哎呀,好面熟哇!搜索枯肠,终于想起了。于是搬箱倒柜,翻检资料,最后找到一张照片,那是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毕业时照的。对照着合家欢照片上那个年轻男子,我不知不觉中渐入幻境,把徐志摩脖上那黑底白点的蝴蝶领结系在那个年轻人的领下,再反复端详。上苍简直是再造出一个年轻的徐志摩!你看,那相似的分头,长型脸,同样架着黑边眼镜,隆起的鼻子,尤其那抿着的宽嘴和长下巴,简直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我查了文字注名,才知道,这年轻人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善曾。他们竟如此相像,这大概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隔代遗传”现象吧。 由于职业关系以及对徐志摩诗艺的偏爱,我更希望徐志摩的文学禀赋也有个神奇的遗传,结果却大失所望。 徐积锴幼时“抓阄”抓的是徐志摩的毛笔,可他却拙于文墨。学生时代,他爱足球、网球,对父亲的文学事业相当疏远。他说,自己青年时“没什么特别兴趣,对文学完全不行”。成年后,看到别人写自己父母,只能“望文兴叹”,并表现出一种诚实的遗憾,说:“照理应该我来写,可是我又不会写!”在美国,他不时也读中文书,最爱的是张恨水的言情小说。他对文学的欣赏,大概只在消遣的层面;对父亲的作品,也没什么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他沉静、平和、朴实,也无意从父亲那里得到什么真传和荫庇,他老老实实承认:“我对文学是一窍不通。徐志摩儿子不会作诗。”在美国,他甚至连“国语”也说不多,主要讲英语和上海话。 徐积锴现有一子三女一孙子。我问徐志摩侄徐嘉先生(他跟徐积锴一家有过数次接触),他告诉我:“徐志摩后人中,无从事文艺工作的”,“除徐积锴大女儿外,其余均不熟汉语,满口洋话”,而且,多是从事商业工作。回想当年,徐志摩父亲是硖石殷富能干的商会会长,一心希望徐志摩能“子承父业”,但徐志摩却偏要醉心于写那“分行的韵文”。没想到这第三代以后,又一个个跟着老太爷,走上从商的路子。这可算是另一种“隔代遗传”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的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生于1918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上海信托局工作,1947年去美国留学,后来在美国定居。 1918年徐志摩先后赴美、英、德国留学,后张幼仪赴英国陪读,就在这时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并很快热恋,1922年3月在柏林与张幼仪离婚。这年张幼仪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彼得,不幸3岁时在柏林夭折。 徐积锴有两女一子,分别是徐志摩的长孙女徐稘,次孙女徐放,孙子徐善曾。徐志摩的曾外孙Bentley King是徐稘之子,曾孙女徐文慈是徐善曾之女。徐稘现于国际知名的IBM公司任职。徐放则在一家针对援助中国的文化基金会工作,主要内容是赞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徐善曾是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他去世后, 徐志摩十分愧疚难过,写过感人的悼文《我的彼得》.彼得的墓后葬于海宁硖石西山白水泉畔,如今和诗人形影不离的只有他的小彼得. 徐志摩有个儿子叫徐积锴,现已83岁。由于政治原因和个人的禀性,长期以来,对其父亲之事,不愿张扬,也很少公开露面,以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徐德生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二子,小名彼得出生于1922年,同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彼得两岁时病死於德国。他去世后, 徐志摩十分愧疚难过,写过感人的悼文《我的彼得》.彼得的墓后葬于海宁硖石西山白水泉畔,如今和诗人形影不离的只有他的小彼得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的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生于1918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上海信托局工作,1947年去美国留学,后来在美国定居。 1918年徐志摩先后赴美、英、德国留学,后张幼仪赴英国陪读,就在这时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并很快热恋,1922年3月在柏林与张幼仪离婚。这年张幼仪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彼得,不幸3岁时在柏林夭折。 徐积锴有两女一子,分别是徐志摩的长孙女徐稘,次孙女徐放,孙子徐善曾。徐志摩的曾外孙Bentley King是徐稘之子,曾孙女徐文慈是徐善曾之女。徐稘现于国际知名的IBM公司任职。徐放则在一家针对援助中国的文化基金会工作,主要内容是赞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徐善曾是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帖子主题:简单介绍一下张幼仪——大概最爱徐志摩的女人
共&1310&个阅读者&
工&&分:10012排&&名:0劳动点:9871排&&名:0发帖数:354
军号:1184701
金币:50 枚
工分:1001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简单介绍一下张幼仪——大概最爱徐志摩的女人
文章提交者:kuaizaifeng_81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1900年生于中国江苏。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读书,隔年(1919)徐则转往。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林徽因)坠入情网,并于1921年要求与幼仪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医师结婚。1974年苏医师去世,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张幼仪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遂归国,1926年开展她上海的事业,在东吴大学教德文、接办上海女子、经营云裳服装公司。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这些,在张幼仪女士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Bound
Dress)里,都有详细的记述。然而,应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这是一首徐志摩送给张幼仪女士的诗(作于1922年3月徐和张在德国柏林离婚之后,与《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同时发表在日的《新浙江-新朋友》),相信看了之后网友们也会同我一样对诗人的“无情”有另一个层面的了解。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门望族之女,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但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徐志摩对于象张幼仪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却很难认同,自她嫁入徐家,从没有正眼看过她。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在男权社会,女人仅仅是一个点缀,一个装饰。那些游走在繁华奢靡,朦胧暧昧的气息所弥漫的社交场合,艳帜高扬,风情万种的女子,才能给予他们更为美好的幻想空间。张幼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生活,也不会有你侬我侬的爱情。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灵气逼人,也不像陆小曼璀璨艳丽,令人无法自拔。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概就是张幼仪。她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可见爱不存在公平。所幸张幼仪晚年终于找到爱情的栖息地,经历了爱与恨的艰辛,这个平凡的女人总算划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徐志摩与张幼仪情感揭秘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于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小脚与西服枣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张幼仪是天足,徐志摩后来也很少穿西服,这个书名只是象征两种文化的冲突)。从1983年到1988年张幼仪去世,张邦梅和姑婆谈了五年。起初她是怀着敬仰的心情探索徐志摩与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实却一次次引起她的质疑与愤懑。“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过去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而事实上是婆家送她去的,为的是提醒徐志摩对家里的责任。在沙士顿时,张幼仪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疯追林徽因,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要离婚,见张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张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先到了巴黎,后来在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这些,却不予理睬。只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张幼仪很快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回国后仍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出版的。每当提到“爱不爱徐志摩”这个问题,张幼仪总是说:“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29本帖已赚金币: 0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简单介绍一下张幼仪——大概最爱徐志摩的女人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012排&&名:0劳动点:9871排&&名:0发帖数:354 军号:1184701 工分:10012
左箭头-小图标
怎么没有人看这个文章。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一下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条记录]&分页:
&对简单介绍一下张幼仪——大概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邵华什么时候去世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