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宋王朝赵匡胤胤和柴荣还有谁一起打的天下

[text]前往评论0返回顶部中华帝国的拐点:两宋王朝的灭亡(一)——柴荣与赵匡胤之死>&/&&/&
发布于&/&&
收藏:0&/&
大宋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丙辰日,西元1127年1月9日。当天下午,金国军队从宣化门攻入宋帝国首都东京城。四个月后,皇帝赵桓及太上皇赵佶被带往北方。拥有当时世界上一半财富、科技最辉煌、文化最灿烂的帝国,在东京市民的呜咽声中灭亡了。虽然数年后康王赵构在南半部疆域上复兴了宋帝国,但是这个被腰斩的新帝国已无法抗衡北方民族的压力。一百五十三年之后,南宋帝国也在崖山海面上灭亡了。中华帝国历史上最有可能发展为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强国的一个朝代前后两次相继灭亡,从而深远地影响了从日本直至近东的历史走向。
追寻宋帝国第一次灭亡的足迹,要从一个人,不,四个人的突然病逝说起。
第一个人,是后周帝国的世宗皇帝。世宗是他的庙号,睿武孝文皇帝是他的谥号,柴荣是他的名字。
在唐朝末代皇帝禅让帝位、然后被杀死后的五十年里,柴荣已经是统治中原大地的第十三位皇帝了。这是皇帝如走马灯一般被武将杀死和取代的五代时代,是中国的武人政治时代。
五代十国后期地图(布哈林所做)
禅让时的唐,已经沦落为一个地方政权,因此继承其后的也不过是地方政权而已。唐的全盛时期,版图有三百三十州以上,而其取代者后梁掌握的不过七十多州而已。中原以外也有强有力的节度使创建的政权存在,前后达十国之多。
中原仅有的七十多州,在后唐的节度使石敬塘起兵争夺帝位时,又被契丹割去了十六个,作为出兵支援的报答。这十六个州分布在太行山、燕山一带,在那时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骑马民族南下的一道天险,在进入钢铁和汽油时代的20世纪,也是抵抗从蒙古高原南下的苏联装甲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十六个州里,城池规模最大的是幽州(燕京)和云州,因此这片土地又被后人叫做&燕云十六州&。这个称呼最早见干元朝编写的《宋史》,宋朝当时的人管这片地区叫做幽、蓟。契丹人后来把幽州改为南京,云州改为西京,分别是今天的北京和大同。
今天到河北雄州、霸州、白沟一带旅行的人,会发现那里的地形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农民在到处是黄土的土地上种植麦子和棉花。一千年前的景色和今天类似,只不过田里没有棉花而已(当时北方中国人是把它当作一种&花&来欣赏的)。在失去燕云十六州以后,这片平坦的大平原就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政权对峙的边境线。没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山地阻挡,像坦克或装甲车一样快速而可怕的契丹骑兵,可以毫无障碍地在这片土地上策马驰骋。
柴荣是第一个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的中原皇帝,就五代诸帝而言,也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人物。他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妻侄,因为姑父郭威的亲儿子都被后汉皇帝杀光而以养子的身份继位。这是一位年轻气盛、且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显德六年,也就是959年,三十六岁的柴荣指挥军队北伐辽国,收复灜、莫、易三州(其中易州是在后晋亡国的开运三年、即946年由军阀孙方简献给契丹的,不在石敬瑭割让的十六州当中)。本来他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幽州城,不料在军中突发暴病,不得不班师回朝,不久就去世了。
若非意外去世,柴荣是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正因为如此,宋人谈到这件事时每每扼腕痛惜,认为错过了绝好的机会。与此同时,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成了周的继承者宋帝国始终萦绕不去的梦想。宋的亡国,当然有许许多多原因,但是从最直接的逻辑上来说,也可以说是亡在这十六州上面。为什么这么说,后面将要提及。
第二个人,是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引自北京故宫南薰殿藏《历代帝后图》,设色绢本
这是乱糟糟的五代时期从武将当上皇帝的典型例子。在陈桥驿,赵匡胤于烂醉之中被人黄袍加身的典故已经为中国人熟知,而杯酒释兵权的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赵匡胤死的时候,在皇宫的最深处留下了一块石头,皇帝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能看到这个东西。每位新皇帝即位的时候,都要揭开上面的幕布,恭恭敬敬地朗读上面的字,这时任何外人都不许在场。
成为宋帝国皇帝的人,于即位时必须将石刻上的字牢牢熟记于心,作为执政的规范。这是规定。直到赵匡胤死后一百五十年,国都东京被金军攻陷,皇宫落入敌人手中,这块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石头才被人发现。
上面刻的是什么呢?
&必须世世代代厚待将国家让给宋的柴氏子孙。&
&不能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
由于天下尚未统一,用武之处不可缺少,但赵匡胤却决定以文治为管理国家的根本。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宽厚皇帝之一,父亲赵弘殷也是武将,生在传统武人家庭的他,对自己创建的国家却决定以文治来统治。这是吸取五代乱世教训、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策略,也是北宋军事悲剧的根源所在。
作为后周皇家军队的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对柴荣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伟计划深以为然。等到登基当了皇帝之后,赵匡胤经常微服来到宰相赵普家中,和他讨论军国大事,所以赵普下朝之后不敢脱去朝服,经常在家里等着皇帝上门。
乾德二年(964年)一个下着大雪的深夜,赵普以为皇帝不会来了,正准备脱衣休息,突然家门外传来敲门声,推门一看,赵匡胤正立在风雪中。赵普赶紧谢罪,赵匡胤说:&我已经约了光义。&一会儿,晋王赵光义也来到宰相府。赵普在地上铺了厚厚的几层垫子,让妻子在一旁支炭烤肉,温壶斟酒。赵匡胤管她叫&大嫂&,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和弟弟及宰相聊天。
&我想攻打太原,您认为怎么样?&君主温和地向臣下问道。
太原是北汉的国都,北汉是契丹的附庸。雄伟的太原城由三座巨大的城池东西相连而成,周围四十多里,横跨汾河,是开封、洛阳之外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后来被赵匡胤的继承人赵光义付出重大代价攻克。赵光义对太原城深恶痛绝,攻下来后,先是火烧城中房屋,然后水淹城墙,将其夷为平地,最后在北边几十公里远的地方修了小小的新太原城。
&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若是攻打下来,那么我们就要与契丹人和定难军直接接壤。不如先平定富庶的南方诸国,到时候北汉弹丸黑子一样大的地方,将往哪里逃?&老谋深算的赵普从容不迫地如此应答。
&恩,我的意思正是如此,不过是试探爱卿一下罢了。&无论是否赵匡胤当时真的这么想,但&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方针,就这样被定下来了。
此后宋相继消灭了蜀、荆南、南汉这些国家,赵匡胤下令建了一座专门仓库,凡是被灭亡国家的国库财富,还有每年国家预算的节余,全都存到这里。仓库的名字是&封桩库&。赵匡胤对臣下说:&当年石敬瑭把幽、燕一带割让给契丹,作为贿略。这些地方的百姓从此流落于天下版图之外,我很可怜他们。等到封桩库里储存的财物达到三五百万缗,我就会向契丹派出使者,跟他们赎买燕云地区。如果他们不同意,我就把这些财富散布于天下,招募勇士,用武力收复。&
对于赵匡胤这样念念不忘光复燕云的人来说,&先南后北&固然也有它的理由。在9岁时发生了契丹灭后唐之战,20岁时经历了契丹灭后晋之战,32岁时跟随柴荣参加了收复燕云之战,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对契丹人和汉人的战斗力都有相当的了解。与强大的辽国展开没有把握的生死之战,要冒巨大的风险,弄不好就要国破家亡。经过思索,赵匡胤最后还是选择了最为稳妥的南方攻略。
但是,幸运之神有时只微笑一次。当时辽的统治者是号称&睡皇帝&的辽穆宗耶律述律。他常常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然后一睡不起。女巫向他贡献了延年益寿的惊天药方,就是&当用男子胆和之&,杀人取胆就成为他经常要办的事情。种种暴虐,使得耶律述律众叛亲离。如果此时宋集中全部兵力,像周世宗那样攻打辽,很可能会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一虽然柴荣收复了灜、莫两州,但辽后来从宋的手中夺回了易州,还在河北遵化一带设置了景州,仍然是十六州之数。除了这十六州以外,在辽手里的中原土地,还有被自称燕国皇帝的幽州军阀刘仁恭割让给辽太宗的营州(原在辽宁朝阳,后内迁到河北昌黎)、平州(河北卢龙)、滦州(河北滦县)三州。
好机会一去不复返。969年,也就是赵匡胤和赵普定下&先南后北&战略后的第五年,外出打猎的&睡皇帝&在烂醉如泥的昏睡状态中被近侍和厨子等下人剁杀,由比他强很多的弟弟耶律贤即位。辽帝国迅速从萎靡衰颓中振作起来,宋失去了北伐的大好时机。
又过了六年,依照&先南后北&的方针,大将曹彬指挥着宋军灭掉了江南国。
史家为了方便,称江南国的前身为南唐,实际的国号是&唐&,其统治者是以正统的唐帝国继任者而自居的李氏家族,传到最末一代皇帝李煜,也只延续了三代。
幅员广大的南唐,其富庶程度要超过饱经战争蹂躏的宋十倍以上。虽然富庶,但人民文弱,没有北方周人和宋人那股雄浑猛烈的王霸之气。柴荣时代,就已经向入侵的周帝国割让了江北的十四州。宋消灭南汉之后,为了怕引起宋的不快,又把国号改为江南,&皇帝&的名号也改成&国主&。向宋称臣纳贡,使用宋的年号,但是这些都不能换来和平。&江南人民何罪,何苦让他们过着同中原骨肉分离的日子呢?&面对苦苦哀求和平的南唐使臣,赵匡胤如是说。
吞并富庶繁华的南唐,给宋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文化冲击。南唐宫殿的奢侈豪华,让进入金陵的宋兵惊讶得瞠目结舌。南唐宫廷的数十万卷珍贵藏书,李煜心爱之地澄心堂的古玩收藏,金陵的宮廷画师,七十五年来保持和平的江南地区积攒下来的文化财富,被悉数运往东京。这些日后带给宋的文化影响是无法估计的。作为宋帝国施政方针的&文治&一面,也因此更加受到重视。
当初宋帝国准备改元,赵匡胤对宰相赵普说:&要选择以前没有用过的年号。&赵普选了朗朗上口的&乾德&作为宋的年号。吞并蜀国之后,蜀王的嫔妃、宫女和皇宫财宝被收入东京大内。有一天,赵匡胤发现他最宠爱的蜀宫人花蕊夫人的镜子背面铸有&乾德四年&的年号,很是惊讶,于是在朝会的时候向大臣问起这件事。窦仪说:&这肯定是蜀国的东西。前蜀的王衍曾经用过&乾德&的年号。&赵匡胤大悦,夸奖道:&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啊!&从此更加倚重文人。
南征军凯旋而归时,赵匡胤意气轩昂之极。虽然尚未解决吴越和北汉,河套的定难军和交趾的静海军也保持着割据状态,也没能收复燕云,但是消灭了辽之外最强也是最富庶的敌人,怎么能不让他心花怒放呢?
&统一天下的夙愿,很快就要达成了。&
然而就在李煜被押到东京的这一年十月,赵匡胤撒手归天。
37岁的晋王光义越过已经成年的两位侄子德昭、德芳(当时的年龄分别是23岁和17岁)而继位,是为宋太宗。
赵弘殷老汉和妻子杜氏有五个儿子,老大匡济、老五匡赞早年死掉了,剩下的三个儿子依序排列是匡胤、匡义、匡美。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义才21岁,年轻气盛。&黄袍加身&的一幕,可以说是他和赵普共同导演的,因此&大宋的建立,要亏我说服哥哥,才能实现&这样的想法,不能说不会在他的心头浮现。作为唐朝开国标志的太原起兵,是李世民劝说父亲李渊才得以实现的。李世民后来杀掉哥哥和弟弟,当了皇帝。
这个历史事件,是不是也会提醒光义什么呢?
传说周朝显德年间,有道士曾预言赵匡胤可以当皇帝。过了十六年,赵匡胤病重,虽经太医百般调治,总是无效。这时他又见到了这个道士。赵匡胤说:&我有件事想问你很久了,我还可以活几年?&道士说:&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间晴朗,那么你还可以活十二年。如果不是这样就请早做打算。&到了那一天,赵匡胤在后苑的太清阁上观看,夜空晴朗,星光灿烂,正心喜间,不久却阴霾四起,降下冰雹,随后飘起漫天大雪。赵匡胤连忙走下阁楼,回到寝宫中,接着就&病笃&了。皇后宋氏忙让人取宫门钥匙,打开端门,去召唤住得近的二皇子德芳进宫。传事的太监王继恩却跑进了晋王所住的开封府。
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弟弟,病中的赵匡胤做何感想已经无人能知,不过没有再派人去叫儿子入宫。此情此景,应该已经令聪明的他想到,皇宫中和首都驻军中,恐怕已经都是光义的人了。当晚两人在万岁殿斟酒对饮。当时摒住呼吸远远站在寝殿外雪地中的人,看到的是被烛光映在帘幕上的光义的影子。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好像在躲避什么。接着又传出来铁斧敲地的声音,一个像是赵匡胤的口音在含混地说&你好好干,好好干!&又过了好长一阵,晋王倒退着退出了寝殿,对殿外的人说皇帝已经升天了,这时正好是玉漏四下。天亮之后,在哥哥的灵柩前,赵光义继承了皇位,然后领大臣们去看已故先皇帝的遗体。只见赵匡胤的尸体僵硬,皮肤光亮,呈现出一种&玉色&的苍白色。
赵光义是使毒的好手,李煜就是被他用牵机药(马钱子碱)毒死的。
&中华帝国的拐点:两宋王朝的灭亡(一)——柴荣与赵匡胤之死该投稿暂无简介分享点赞0收藏0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摘自《战争史研究》,介绍北宋与南宋灭亡的前因后果摘自《战争史研究》,介绍北宋与南宋灭亡的前因后果[+展开简介]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4047Copyright (C)
AcFun. 保留所有权利关于我们问题反馈功能当前位置: >
柴荣的妻舅竟是赵匡胤篡夺后周天下最大助力
柴荣的妻舅竟是赵匡胤篡夺后周天下最大助力
柴荣的妻舅竟是赵匡胤篡夺后周天下最大助力本文摘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孟宪玉 张利(孟宪玉(1968-),男,山东梁山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利(1973-),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原题:《论张永德的军事才能及对宋朝建立的贡献》学界论及张永德,多是作为宋太祖之陪衬,大都论及张永德作为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又系皇亲,受到周世宗的猜忌,而罢点检之职,赵匡胤接任,从而掌控禁军,发动陈桥兵变,登上帝位。对于张永德的军事才能,张永德对赵匡胤称帝暗中给予的支持帮助,张永德入宋后的境遇,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本文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上述三方面作些说明,从而对赵氏王朝的建立提供新的解读。张永德作为五代入宋将领的典型代表,处于历史新旧王朝的转型交替之际,对于他的研究,也有利于把这种历史转型时期的其他政治、军事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一、周太祖之婿禁军高级将领(一)特殊机缘成为周太祖之婿张永德成为显贵的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结亲无疑是升官发财的捷径,也往往是个人获取权力的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对于张永德怎样成为周太祖的乘龙快婿,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以《宋史·张永德传》为代表: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家世饶财……父(张)颖事晋至安州防御使……周祖初为侍卫吏,与(张)颖善,乃以女妻永德。此记载是说明张永德出身显贵,和周太祖门户相当,他们的婚姻系父母之命,周太祖选中了张永德,因许之与女。另一说法是:初,周祖兵征淮南,过宋州。宋州使人劳之于葛驿。先有一男子、一女子,不知所从来,转客于市,佣力以食。父老怜其愿也,醵酒食、衣服,使相配为夫妇。及周祖至,市人聚观,女子于众中呼曰:“此吾父也。”市人驱之去。周祖闻之,使前,问之,信其女也,相持而泣,将携之以行。女曰:“我已嫁人矣。”复呼其炙视之,曰:“此亦贵人也。”乃俱挈之军中,奏补供奉官,即张永德也。
两种说法有关张永德的出身差距很大,笔者倾向于后者。其实张永德之父《旧五代史》有传,其父是在张永德成为周太祖的驸马之后,因和周太祖的亲家关系被提拔为安州防御使的,在晋为防御使无从说起。薛居正在周已任重要官职,所以他的记载应是可靠的,《宋史》或许为尊者讳,皇帝女儿的婚姻应是既合于礼又合于法,但不管怎样张永德成为周太祖之婿,从此踏上了向上的阶梯,走上了发达之路。(二)临变生智,免遭杀戮张永德成为郭威的女婿,当了供奉官(属小使臣行列,是级别较低的武官),刚刚任职不久,他因和太祖的亲戚关系的缘故险些被杀,但张永德随机应变,逃过这一劫。事情是这样的:汉隐帝看到郭威势力迅速发展,对自己威胁很大,于是就密令杀掉郭威,郭威得知消息后被迫起兵造反,汉隐帝就杀掉了郭威的亲属。当时张永德押送朝廷的生辰礼物,在后汉节度使常遇(新旧《五代史》,及《资治通鉴》为常思)的军营中。常遇亦接到汉隐帝命他杀张永德的诏书,张永德探测到诏书的内容,面临祸患,他沉着应变,主动去说服常遇:(张永德)谓(常)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耳。”(常)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蠹政,郭公(郭威)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常)遇以为然,止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常遇)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几,周祖使至,(常)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张永德对常遇晓以利害关系让常遇不要杀他,并说自己的岳父一定会起事成功。事情的结果正如张永德所说,郭威成功,张永德因此保住了性命,常遇因功受赏。张永德凭其才智,随机应变,逃过了厄运,在“周氏亲戚尽诛”,的情况下,张永德的存在对周太祖来说就显得非常珍贵。周太祖登基,张永德的妻子被封为晋国公主。授张永德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周太祖即位第二年(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提拔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领恩州团练使,成为禁军的高级军官,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不久又升为泗州防御使、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对于殿前都虞候及殿前都指挥使的职掌,胡三省注曰:“五代殿前都虞候在副都指挥使之下,与都、副指挥使同掌殿前诸班直。”所谓殿前诸班直系皇帝的宿卫亲军,周太祖让张永德统领皇帝的亲兵卫队,表明了周太祖对张永德的信任与重视,对出身低微的张永德来说,无疑是平步青云。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时的年龄只有24岁,是禁军高级指挥官里最年轻的将领。二、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张永德的升迁,裙带关系显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裙带关系还远远不够,要建功立业更要靠个人的才能,在五代主要靠个人的武艺以及军事才能。五代的战乱和动荡为武人提供了展现武艺才能的机会,出身低微靠一身的武艺和勇气往往就能出将入相,甚至可以爬上皇帝的宝座。这又是个武人擅权的时代,政治权力的分配靠军事实力做保障,贵不可言的皇帝也被撕去神秘的面纱,“君权神授”也只能赤裸裸地靠“兵强马壮为之”了,治理国家靠的是“长枪大剑”而“毛锥”(毛笔,这里代指文人)无用。在“重武”的社会风气高涨的年代,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定位主要靠军功的大小来定位的,太祖郭威在位三年就去世,新君周世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面临着这位英明的君主,君臣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周世宗用人唯贤,赏罚分明,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在这种政治氛围里,张永德要想保持富贵,取得新君的赏识和信任,就要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为新君效命。张永德是位出色的武将,他智勇双全,随同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周世宗对他非常器重,当然张永德打的仗比较多,而其中的几次战役尤为出色。(一)高平之战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刚即位不久,北汉就勾结契丹联合入侵,周世宗排除了宰相冯道的阻挠,决定亲征。双方在高平展开决战。北汉和契丹的军队占据优势,当时周军的前军分为东、中、西三路,张永德带领殿前的亲军保卫皇帝。战争刚开始不久,周军的两员大将何徽、樊爱能带领骑兵向后逃窜,步军1000多人投降了北汉,形势非常危急。在关键时刻,张永德和宋太祖身先士卒,奋力反击。张永德时为殿前都指挥使,为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他的部下擅长骑射,在张永德的带领下奋勇杀敌,给北汉和契丹联军以重创,结果扭转了战局,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对于高平之战,《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过分夸大宋太祖的功劳。为本朝的皇帝歌功颂德,本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因宋太祖是在高平之战之后,才升为殿前都虞候,领刺史衔,作为普通的军校又怎能和张永德一样统领殿前司的军队呢?如果真和张永德一样立有大功,周世宗定会亲自给予封赏,加官晋爵,但事实上宋太祖的殿前都虞候的官位是因张永德的举荐才被提升上去的,因此宋太祖高平之战的功劳是次要的,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张永德。张永德在决定后周生死存亡的关头,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为了奖赏高平之战的功劳,周世宗提升张永德兼武信节度使,典军如故。对于如何处置何徽、樊爱能以及他手下的庸兵败将,周世宗犹豫未决,因为何徽、樊爱能毕竟是周太祖托付给自己的顾命大臣。张永德说:“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周世宗听了张永德的话,把樊爱能、何徽以及两人部下将校70多人全部诛杀,张永德帮助周世宗整肃军纪,“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此次战役使周世宗看到了张永德所统领的殿前诸班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招募天下骁勇之士进京“选炼”,周世宗“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这样张永德统领的殿前司的军队是精兵中的精兵,在后周的部队中军力最强,是一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精锐之师。周世宗把这支军队交给张永德统率,表明了对张永德的信赖,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君臣关系的融洽和谐。
(二)同刘仁瞻的较量刘仁瞻,南唐勇将,多次为南唐立下战功,在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刘仁瞻就已是南唐武昌节度使,率南唐的战舰200艘攻取了湖南的岳州,他在湖南境内“扶纳降服,人忘其亡”,因此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周世宗讨伐南唐,刘仁瞻自然就成为后周的劲敌。刘仁瞻善于坚守城池,打持久战,寻找机会进行反击。而对周世宗来说打南唐就要速战速决,长期的消耗战对后周很不利,因此要取得对南唐的胜利就要打败刘仁瞻。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冬,周世宗亲征南唐'周军渡过淮河进攻南唐的军事重镇寿春(隶属寿州),当时刘仁瞻为南唐寿州节度使,带领士兵坚守寿春,周世宗命令周军分几路向寿春发起进攻。周军填平唐军挖掘的壕沟,凿墙登城昼夜不停地攻打,但刘仁瞻带领唐军顽强地抵抗,使周军伤亡很大,连续几个月的攻打,寿春依然不能拿下。在此情况下,张永德决定智取,消灭城内的有生力量:“永德出疲兵诱之,傍伏精骑,每战阳不利,北退三十里,伏兵突起夹攻,大败之,(刘)仁瞻仅以身免。”把城内的唐兵引诱出城,然后假装战败,引诱唐军进入周军的伏击地,加以歼灭,此战显示了张永德出色的军事才能。(三)击败南唐水军显德三年(956),周世宗又一次亲征南唐,南唐派其名将林仁肇应战,林仁肇擅长水战,周世宗第一次征南唐围攻寿州时,林仁肇率领南唐军队给周军以沉重的打击。从唐周双方军力对比来看,周军的陆军实力胜过南唐,而水军却远远不如南唐,南唐的造船技术先进,建造了巨型的楼船战舰,士兵又有丰富的水战经验,这就使后周同南唐进行水战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后周的水军船小,数量少,士兵又不习水战,如何在此情况下击败南唐的水军,是摆在周世宗面前的巨大难题。林仁肇凭借其水军的优势:“乃大发楼船蔽江而下,泊于濠、泗,周师颇不利。吴将林仁肇帅众千余,水陆齐进,又以船数艘载薪,乘风纵火,将焚周浮梁(浮桥),周人忧之。”当时周军的浮桥是周军的粮道,如果被焚,切断了粮食补给线,周军就会输掉这场战争。在这关键时刻,风向发生变化,张永德抓住这有力的时机进行反击:“俄而风反,吴人稍却,永德进兵败之。”到了晚上,张永德为了彻底打败南唐水师,想了一个好主意:他派擅长游泳的士兵,趁夜里潜入敌方战船的底部,在每个战船的船底系上“铁鏁”使敌船不能移动,然后用小艇发起猛攻,南唐的水师大败,士兵被杀及淹死者不计其数,林仁肇单骑逃走。张永德夺得敌人的巨舰几十艘,为了奖赏那些游泳士兵,张永德解下周世宗赐给他的金带,把它赏给他们。为了保证浮桥的安全,张永德“乃距浮梁十余步,以铁索千余尺横截长淮,又维巨木,自是备御益坚矣”。不久又在淮河的北岸再一次击败南唐的水军,缴获战船几十艘,张永德立下赫赫战功,周世宗下诏褒奖,此次战役,张永德不仅谋略出众,而且武艺非凡:“周驸马都尉张永德猿臂善射,发无不中,人皆神之。”正因为张永德的征伐之功,周世宗特设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授予他,位在殿前都指挥使之上,这时张永德年仅28岁。张永德南征北战,为后周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加之周世宗对他的赏识和信任,使他位高权重,事业在这时达到了顶峰。三、张永德对宋政权建立的贡献张永德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后周的禁军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军力已有很大的提高,而禁军的殿前、侍卫二司中殿前司的军力又在侍卫司之上,因此张永德掌握着后周最精锐的军队,加之他又是皇亲,深受世宗的信任,况且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爱护士卒,推恩于下,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些因素使张永德在政治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难能可贵的是张永德发现了赵匡胤的才干,尽其所能给赵氏以政治、经济上的支持,扶植赵氏的势力,为建立赵宋政权立下了功劳。张永德对赵氏的支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政治上对赵匡胤的支持早在张永德任殿前都检点时,就利用自己的特殊的地位,为赵匡胤称帝暗中做筹备工作,这方面的史料是很多的,据《长编》所载:忠武节度使、兼侍中阳曲张永德,徒武胜节度使。初,显德末,有方士私谓永德言上受命之符者,永德在军中潜意推奉。《宋史》对此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张永德和睢阳的一位书生来往密切,睢阳书生劝说张永德拥立宋太祖:“睢阳书生尝言太祖受命之兆,以故永德潜意拱向。”类似的记载又见于《隆平集》、《东都事略》等。以上材料充分说明,早在显德三年张永德就为赵匡胤的称帝暗中做筹备工作,至于张永德这样做的目的,是真受书生的影响,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正是因为张永德在军队中的地位,使军中诸将团结在赵匡胤的周围,赵匡胤就是靠军中诸将的拥戴而黄袍加身,因此作为殿前最高统帅的张永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永德还保举赵匡胤的官职,赵匡胤跻身殿前司高级将领主要是靠张永德的保举:“张永德盛称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在这之前赵匡胤只属于中低级武将,经过张永德的保举被周世宗提拔为殿前都虞候,当时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在没有殿前副都指挥使的情况下,赵匡胤此职就属于殿前司的二把手,和张永德一起统领殿前司的军队,官阶也到了遥领刺史的级别,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永德征南唐立有大功擢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接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指挥使,以后又升任到殿前都点检,终于靠殿前都点检这一位置当了皇帝。赵匡胤能够成为皇帝,是因担任高级军职,而在向高级军职的攀升过程中,张永德保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经济上对赵匡胤的援助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个人来说经济地位对政治权力的获得也往往起重要的甚至决定的作用,五代也同样如此。以郭威为例:其妻柴氏本为唐庄宗妃子,被唐明宗放出宫来,随身带有1000万钱,当时郭威为低级军官,柴氏对他一见倾心,于是500万给父母,500万给了郭威,郭威就是靠这500万讨得刘知远的欢心,被提拔任重要的军职,从而以后登上帝位。赵匡胤出身寒微,非常穷困:“是时,太祖方以力战有功虽勋名日盛,而出于侧微,鞍马服用未有以自给。”在此情况下,张永德倾力支持赵匡胤:“(张永德)倾身亲附(宋太祖),相得甚欢,凡己之所玩好资用,子女玉帛,必先恣帝择取,有余,乃以自奉。”作为皇亲国戚、殿前都检点,张永德是比较富有的。张永德把自己的钱财倾力相赠,使赵匡胤不仅能奉养自己,还结交了一些禁军将领做朋友,在军中增强了影响,为登上帝位铺平了道路。(三)成就宋太祖和王氏,宋太宗和符氏的婚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人的婚姻关系是个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他对个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往往通过联姻,而进行政治的联合,他们相互提携,相互利用,相互奥援,从而达到扩大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目的。赵匡胤在显德五年(958)准备娶王氏,其父王饶历事后晋,后汉和后周三朝,在后汉高祖之时就已授镇国军节度使,周太祖即位因其拥立之功,赐推诚奉义翊戴功臣,周世宗即位他为彰德军节度使,兼侍中,因此是个很有背景的人物。虽然赵匡胤和其女结婚时他已过世,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原宾佐幕僚,亲兵部将,以及亲戚故旧仍然有些势力。在太祖和王氏的联姻中,张永德积极为赵匡J乱张罗,并且“出缗钱金帛数千助之”。对于张永德帮助,赵匡胤自然非常感激:“上甚德之”。一宋太宗之妻符氏,更是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其祖父符存审为后唐庄宗李克用的义子,后唐时任宣武军节度使、藩汉马步军都总管兼中书令,死后追赠“秦王”;其父符彦卿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晋初年就已是同州节度使,后周初年封淮阳王,以后又晋封卫王。太宗准备向符氏求婚时,符彦卿为魏王、天雄军节度使,位高权重。符氏的两个姐姐嫁给周世宗,先后都被封为皇后,因此和符家这样的皇亲国戚联姻,对赵氏势力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赵氏兄弟地位及财产都和符氏有较大差距,因此就找张永德寻求帮助:“其后太宗娶符氏,谋于太祖曰:‘符氏,大家,吾方贫,无以为娉,奈何?’”太祖与(张)永德书,令太宗往,以情告之……永德惊喜,倾家助之,故永德在两朝,恩宠不替。能否和符氏联姻,聘礼是关键,而张永德的倾家相助,成就了这桩婚姻。赵匡胤在后期如此受周世宗的重视,和符氏的姻亲关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张永德对宋朝的建立之功最大,政治上的支持,经济上的援助,婚姻的促成是赵匡胤的势力发展到可以问鼎帝位的条件。而周世宗北伐掘地得一木牌:“点检作天子”之事,使张永德被罢,又客观上给赵匡胤提供了夺取帝位的机会。正因如此,赵匡胤即位后,给张永德以特殊的礼遇;“恩宠优渥,旧臣无与比者”,给予张永德的恩宠最高,说明了张永德对新朝的建立立有最大的功劳。四、入宋后所受的优待(一)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对张永德的态度公元960年1月,张永德“潜意推奉”的赵匡胤,成功地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帝位,建立了宋朝,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的朝代的开始,新的政治体制,要求君臣关系也要重新定位。张永德作为前朝的禁军统帅,皇亲国戚,赵匡胤的顶头上司兼恩人的身份,故赵匡胤即位后,马上把张永德招回朝对他的功劳酬赏:忠武节度使、兼侍中曲阳张永德,徒武胜节度使。初,显德末,有方士谓永德言上受命之符者,永德在军中潜意推奉。将聘孝明皇后(宋太祖之后),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以助纳采,上甚德之。于是,自许来朝,命改镇邓,恩宠优渥,旧臣无与比者。其后复入觐,召对后苑,道旧故为乐,饮以巨觥。永德妻,周太祖女晋国公主也,但呼驸马而不名。尝问所宝通天犀带安在,永德曰:“往以征淮,过用官钱二十万贯,已偿之矣。”上曰:“尚欠几何?”曰:“五万贯。”即日,诏除其籍,仍别赐二十万。从游玉津园,命卫士代为执辔。
由此可见,宋太祖对张永德尊敬,恩宠和礼遇。喝酒、谈心、游园,一起回忆过去的乐事,君臣关系自然而和谐,仿佛依旧是老朋友关系。太祖除了为张永德还清债务,又一次赐给20万,这是个不小的数字。一个叫高进的恶霸,多次为非作歹,被张永德依法严惩。因此对张永德怀恨在心并诬告张永德将要谋反,宋太祖派人把高进捆起来,交给张永德处置,张永德只是用竹条打了他几下,就把他给放了,当时的人称他有长者之风。此次事件,使宋太祖更加地信任张永德,终太祖一朝,一直没变。公元976年11月,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登上皇帝的宝座。和其兄相比,赵光义更加地多疑、残忍、独裁。虽是这样,张永德毕竟有恩于太宗,对张永德还是比较优待。太平兴国六年(981),晋封张永德为邓国公。雍熙北伐失败,宋太宗开始重用张永德,张永德先后作沧州、镇州、定州的知州,这些地方都是河北防备契丹的军事重镇,又拜张永德为安华军节度使,不久任命张永德为河北两路排阵使,屯定州。此职为河北前线非常重要的军事长官,表明了太宗对张永德的信任。张永德没有辜负太宗的期望,“尝与契丹战,斩获甚众”。太宗在淳化二年(991),拜张永德为泰宁节度使兼侍中、出判并州兼并代都部署。这一职务为河东路的统帅,是这一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职责之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从大体上来看,张永德在宋太宗时期还是比较受重视的,他在太宗朝的中后期被寄以军事重任,这对宋太宗这样多疑且独裁的君主来说,已是非常不易。公元997年,宋朝的第三代君主宋真宗即位,张永德此时已经70岁,真宗一即位,就晋封张永德为卫国公,咸平初,又授以他太子太师的官阶,这在宋朝已是非常高的官阶。成平二年(999),契丹南侵,真宗亲征到大名,出发前特召见张永德,向他询问边防事宜,又希望张永德陪同一起去巡边,张永德因年老的缘故不便从行,于是让张永德留守东京,任命他为东京内外都巡检使。此职关系到京城的安危,尤其在皇帝出行之时,尤显重要,只有皇帝的亲信之臣方可授予。咸平三年(1000),又授张永德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又一次任命张永德担任河北的军事要职。不久因年老,真宗让张永德归本镇养老,这一年的秋天张永德去世,享年73岁。宋真宗遣官护丧,任命张永德的孙子五人为官。张永德受知于宋朝三代君主,入宋后保持40多年的富贵,这对五代入宋的将领来说非常少见。(二)张永德入宋后受信任的原因张永德作为五代的元老宿将,入宋后备受宋朝君主的礼遇和优待,这固然和他对赵氏政权的建立立有大功有关,但是光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翻开中国古代的历史,开国功臣不得善终的已不在少数。作为开国功臣,如果不是功成身退,而仍能取得皇帝的信任,是非常难的,而张永德却能够如此,笔者认为以下的几点原因非常重要。1.安分守己,对宋没有不臣之心张永德作为前朝的皇亲国戚,元老宿将,宋太祖的老上司,却少有开国功臣的骄气、傲气、霸气,为人谦恭有礼。像张永德这样的身份,宋初的君主不乏怀疑和防范之心,但张永德的行为和表现使他们释去嫌疑,对张永德又加以信任和重用,主要是张永德对宋政权忠心不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张永德前朝勋伐,夙识太祖,潜怀尊奉,虽有桥公祖之知,而非人臣之不二心者矣。”《宋史》的评价很到位,尽管张永德也带有五代军人的一些缺点,如贪财,纵容部下搞贩卖获利,但人无完人,张永德的这些缺点对宋君来说是可以容忍的,而张永德的忠心却难能可贵。张永德虽然贪财,一旦发现对国家有利之事,却毫不吝啬。公元975年,宋太祖征南唐,征伐南唐的将领中也没有他,但张永德倾其所有为朝廷做事:“永德闻王师南伐,出家财作战船数十艘,运粮数万斛,自顺阳缘汉水而下。”自己出钱为国家造战船,运粮食,这种行为深受太祖的称赞。此外,张永德还积极地向朝廷献言献策。宋太祖向张永德询问对付北汉的策略,张永德建议:“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臣愚以为每岁多设游兵,扰其田事,仍发间使谍契丹,先绝其援,然后可图。”宋太祖听后,对此建议大加赞赏。张永德在太宗朝和真宗朝也恪尽职守,因此受到宋初三朝皇帝的宠遇。2.恪守孝道,友爱兄弟儒家伦理认为:孝悌为“仁”的情感基础,也是仁的根本。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是儒家竭力奉行的崇高社会理想,推行仁道,最要紧的是要培养人的血缘亲情。西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为各朝君主所尊奉,宋朝鉴于五代儒学衰微,道德沦丧,传统的君臣父子之义的淡化,臣弑君,子杀父之事不断发生。因此宋朝建立后,以儒治国,提倡孝道:“皇朝以孝治天下,笃厚人伦。”张永德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永德生四岁,母马氏被出,育于祖母,事继母刘,以孝闻……永德出母,后适安邑刘祚。及永德镇南阳,祚已卒,迎母归州廨,起二堂,与继母刘并居。刘卒,马预中参,时年八十一,太宗劳之,赐冠帔,封莒国太夫人。同母弟刘再思,署子城使,于市西里起大第,聚刘族。
张永德对亲生母亲和继母同样地对待,难能可贵的是,张永德对异父同母的兄弟也非常友爱,提拔他为官,并且建房聚集其宗族,此举深受皇帝和士大夫的称赞。不仅如此,张永德对其他人对父母不孝之事也深恶痛绝:唐、邓之俗,家有病者,虽父母亦弃去弗省视,故病者辄死。武胜节度使张永德请严刑禁止,又请以节度推官代牙将领马步都虞候事。上喜其意,降诏褒答。对于家人有病就弃之不顺,即使父母也是如此的坏风俗,张永德奏请皇上严刑禁止,受到皇上的嘉奖。正因张永德对父母兄弟的友爱,符合宋“以孝治天下”政治伦理,故此深受宋君的信任与优待。3.博览群书,礼贤士大夫众所周知,五代是武夫跋扈、悍将称雄的时代,不仅文官集团的地位低落,而且皇位也时常受到威胁,皇权式微,帝王的威信扫地。宋太祖是从五代过来之人,对此有切肤之感,因此建国之初,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推行文治,重用文臣,公开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来做,且自己也是“广阅经史”。不仅如此,宋太祖也要求武将读书:“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宋太宗继承其兄的以文治国的思想,重用文人,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考中者直接授予官职。经过几十年的文治,科举出身的文官占据了宋官僚系统中的显要位置,文人士大夫广泛地加入了政权中来,形成“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传统,以后的宋代诸帝以此作为“祖宗家法”遵之不易。按宋人的话说:“国朝待遇士大夫厚,前代之所无。”在这种崇文的社会风气中,作为武将就要潜心向文,和士大夫合作,才能保持政治经济地位。张永德在五代人宋的将领中,其文化水平和士大夫的关系方面无疑是做得较好的:永德涉猎群籍,好吟咏,宾礼士大夫,故太宗尝有诏云:“方今天下诸侯,贤明知书者,惟永德一人而已。文学家曾巩在《隆平集》中赞道:永德涉猎经史,颇善吟咏,礼贤下士,故士大夫多从之游。宋人王称亦云:永德涉猎书史,颇善吟咏,礼贤乐士,故士大夫皆推尚之。”张永德博览群书,礼贤十大夫,使得皇帝下诏称赞他“贤明知书”,士大夫“多从之游”且“皆推尚之”,在“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传统中,在整个社会的“崇文”的风气里,张永德获得朝野的称赞,皇帝的信任与礼遇也就不足为怪了。结语张永德是五代入宋具有代表性的将领之一,在这政治风云的不断变幻,由崇武到文治的社会转型中,张永德是成功的,他深受后周和宋初诸位君主的信任,为宋朝的建立立有大功,入宋后又保持富贵40年。笔者认为关键是张永德能够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积极地适应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尽其所能地和新政权合作,这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责任编辑:lantian 本文网址 转载请保留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宋王朝赵匡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