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图书馆怫法通五世之功

卍新纂续藏经宗统编年8(原文)
我们始终秉承的信念:
1.大恩怙主晋美彭措法王金刚语:显密本圆融 愚执自他宗 圣法原一味 无偏应普弘 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团结和合 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弘法利生
2.如意妙宝珠开经偈:南无上师佛法僧宝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今遭遇 我心见闻乐受持 信解行证如来意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四
临济第十三世祖
讳昙华。字应庵。嗣虎邱。
高宗丁巳绍兴七年。
临济第十三世归宗祖嗣宗统(二十六年)。
祖住衢州明果禅师感杰来参。
住明果上堂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眼见如盲。口说如哑。苏州人呆。常州人打野。大宋国里只有两个
僧。川僧浙僧。其他尽是子。淮南子。江西子。广南子。福建子。岂不见道父慈子孝。道在其中矣。杰福州郑氏子。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遂谒祖。孤硬难入。屡遭呵遣。
禅师袁觉住眉州象耳。
觉嗣昭觉祖。尝语客曰。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傍人谓是丹青。此禅髓也。又曰。我敲禅床竖拂时。释迦老子。孔夫子。都齐立在下风。
禅师宗杲住径山能仁。
丞相张浚在蜀时。圆悟祖为言杲真得法髓。及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七月二十一日入院。法席之盛。冠于东南。学者百舍重研。赴惟恐后。至无所容。乃建千僧阁居之。众二万指。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祖住荐福。
庚申十年。
咸杰辞祖省觐。
一日祖问如何是正法眼。杰遽答曰破沙盆。祖颔之。未几辞回省亲。祖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垛根。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
辛酉十一年。
径山宗杲迁衡州。
杲住径山。侍郎张九成。少卿冯楫等。一时名士大夫。俱问道座下。有神臂弓之语。当轴秦桧恶之。遂捃拾毁衣。迁衡州安置。
壬戌十二年。
癸亥十三年。
祖住林东。
甲子十四年。
长芦了祖应诏开法皋亭崇先。
皇太后韦氏。壬戌八月归自金。居慈宁宫。诏了祖开山皋亭崇先。太后垂帘听法。
乙丑十五年。
禅师道行住衢州乌巨。
行参龙门远悟旨。
禅师芙蓉支下成都大智齐琏寂。
琏晚居大智。林樾岑蔚。可以佚老。德腊益高。倦于应接。忽语主事僧。为我置一篮舆。吾将有所适。迟明趺坐。涉笔书偈。泊然而寂。火浴设利五色百余粒。
禅师保宁下育王净昙寂。
昙嗣保宁玑。一日上堂曰。本是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莫来问我禅兼道。我是吃饭屙屎人。夏辞众书偈。收足而化。设利如霰。
丙寅十六年。
禅师龙门下温州龙翔竹庵士圭寂。
圭次补江心。七月十八日。召法属宗范付后事。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茶毗日。送者均获设利。塔于鼓山。
丁卯十七年。
法师道永寂。
戊辰十八年。
禅师端裕住育王。
裕自得旨昭觉。遍住大刹。诏住径山。赐号
佛海。又移育王。
己巳十九年。
禅师法顺住婺州广教。
顺依龙门远。透明大法。初住白杨。后迁广教。示众曰。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
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一似为己。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见前。烦恼尘尘解脱。顺律身清苦。寂后火浴设利无算。目睛齿
舌数珠不坏。
禅师龙门下黄龙牧庵法忠寂。
忠幼习台教。至龙门谒佛眼远。因观水磨旋转。发明心要。后至庐山。枯坐树中绝食。宣和间。湘潭大旱。祷而不应。忠跃入龙潭。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十一月望示寂。塔于香原洞。
祥符荫曰。普庵肃颇著神异。乃发源于忠。尝有问忠如何是佛。忠曰。莫向外边觅。如何是心。曰莫向外边寻。如何是道。曰莫向外边讨。如何是禅。曰莫向外边传。毕竟如何。曰静处萨婆诃。定力冥证。性真显发。有自来矣。
庚午二十年。
宗杲徙梅州。
杲迁衡凡十年。又徙梅州。梅瘴疠寂寞之地。衲子褁粮从之。虽死不悔。
辛未二十一年。
佛灭后二千一百年。
壬申二十二年。
癸酉二十三年。
曹洞第十世长芦悟 空祖示寂。
祖九坐道场。四膺丹诏。高宗宸翰赠答。有云。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二月朔。忽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俄顷而逝。禅师月明杲同嗣丹霞。方作务。闻之。亦呵呵倚树而寂。谥悟空。塔桐华坞。
存考 长芦法嗣一十三人。
(天童宗珏 长芦妙觉 龟山义初 保宁兴誉 北山法通 寿山德初 龙翔道晖 上蓝祖卿 能仁崇寿 幽岩子咏 长芦慧悟 神光道新 雪窦鉴五人见录 八人无录)。
曹洞第十一世祖
讳宗珏。久依长芦。嗣法。
甲戌二十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天童祖嗣宗统(十四年)。
上堂曰。劫前运步。世外横身。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直得虚静敛氛。白云向寒岩而断。灵光破暗。明月随夜船而来。正恁么时。作么生履践。偏正不曾离本位。纵横那涉语因缘。
祖住归宗。
上堂曰。参禅人切忌错用心。悟明见性是错用心。看经讲教是错用心。行住坐卧是错用心。吃粥吃饭是错用心。屙屎撒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
心。更有一处错用心。归宗不敢与诸人说破。何故。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时杲在梅阳。见祖归宗垂示语。极口称叹。以偈寄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
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歧正脉通。先是瞎堂远。住衢州定业。有传其语至者。杲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因寓书通诚。并寄赠圆悟祖所付法衣。
祥符荫曰。退翁储和尚行三峰之道于天台能仁。时雪窦云和尚在景星。以天童悟和尚所服伽黎致之。储复书引妙喜归宗话。噫。虚衷雅韵。蔼然可想。古道照人。可称法门盛德事也。
乙亥二十五年。
禅师晓莹集萝湖野录(嗣大慧杲)。
宗杲诏自便。
丙子二十六年。
禅师道颜住圆通。
颜号卍庵。久参圆悟祖有省。洎祖还蜀。嘱令依杲。仍以书致曰。颜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睛耳。他日未可量也。杲居云门及洋屿。颜皆在焉。朝夕质疑。方大悟。丙子杲过九江。守请住圆通。三辞不获。因举颜补其处。
宗杲复僧服诏住育王。
诏杲住阿育王山。十一月杲至明州开堂说法。裹粮问道者。万二千指。百废具举。冠于今昔。
丁丑二十七年。
禅师丹霞支下天童宏智正觉寂。
觉住天童。创辟一新。九月辞众。十月八日。沐浴更衣。端坐作书。遗育王杲。请主后事。书偈掷笔而逝。
禅师长芦下平江灵岩佛海智讷寂。
讷前后凡五住灵岩。更二十余年。尚书孙觌题其丈室。曰五至堂。每见讷所为。辄叹曰。才智不下澄观也。异迹炳着。觌铭其塔。
禅师灵隐下径山藏叟善珍寂。
珍谒妙峰善于灵隐。入室悟旨。出世光孝。迁承天雪峰。诏移育王径山。
戊寅二十八年。
祖自蒋山徙天童。
育王宗杲诏复移径山。
杲再住径山。道俗歆慕。如见其所亲。普安郡王时在建邸。遣使入山请法。亲书妙喜庵。及制真赞赐之。
己卯二十九年。
庚辰三十年。
辛巳三十一年。
杲退居明月堂。
禅师印肃住南泉。
肃号普庵。宜春余氏子。嗣牧庵忠。因阅华严合论。至达本情忘。知心体合。豁然遍体汗流。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自此弘誓。开化人天。
居士龙舒王日休述净土文。
日休字虚中。为国学进士。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一意念佛。年六十。蔬
茹布衣。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皇恤。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见者知为有道之士。绍兴辛巳。述净土文十卷刊行于世。刊时舍利流于
壬午三十二年。
孝宗癸未隆兴元年。
临济第十三世归宗祖示寂。
祖住天童。远近奔凑。时宗杲住径山。叔侄相望。往来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门。六月十三日。临终。或以辞世偈为请。祖曰。吾尝笑诸方所为。而自为之耶。
区处院事。纤毫不遗。奄然趺坐而化。祖于普说小参问答勘辨之属。皆从容暇豫。曲尽善巧。而室中机辩。操纵杀活。尤号明妙。饱参宿学。一近椎拂。亦汗下心
死。尝领徒典刹者。俱晦匿名迹。以得寓巾钵为幸。至于行业高洁。每当住持。虽料理建置。小物细故。动为无穷计。而纤毫不可意。即飘然径去。莫能回夺。尝自
言。衲僧家着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恋窟。勉励徒众。不许放逸。事事必身率之。其将示寂也。犹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类此。塔全身于天童。
临济第十四世祖
讳咸杰。福州郑氏子。嗣归宗华祖法。
临济第十四世常州华藏祖嗣宗统(三十二年)。
径山宗杲诏号大慧禅师。
禅师昭觉支下径山明月堂大慧普觉宗杲寂。
杲以老退居明月堂。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八月十日亲书遗奏封毕。侍僧请留偈。杲励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索笔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投笔而逝。上闻叹惜。谥普觉。塔于本山曰宝光。
晋陵尤煜尝题大慧语录曰。大慧说法。纵横踔厉。如孙吴之用兵。而广阔宏深。不可涯涘。如大海水。鱼龙饮者。莫不取足。今举平昔闻见二则。朱文公少年
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着。十八岁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慧语录一帙尔。次年登科。故公平生深
知禅学骨髓。透脱关键。此上根利器。于此取足者也。煜蚤得于潘子善丈云尔。因取语录读之。至老不放释手。往在舂陵。永嘉徐棘卿瑄。亦贬是邦。未几忽迁象
台。忧愁涕泣。煜授以所携本。徐卿亟取读之。达旦不寐。次日欣悦忘忧。与昨日夐然二人也。遂携以去。手抄一本乃见还。后三年。徐殁于贬所。临终殆同游戏。
不疾沐浴而逝。此书之灵验如此。盖煜之亲睹也。
虞山钱谦益曰。佛祖阐教。以言说法。有宋最著者三家。镡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门以通敏扶宗。其文奥而丽。径山以宏广应机。其文明而肆。夫文
而至于辨也。丽也。肆也。其城堑日以坚。其枝叶日以富。其捞笼引接日以博。浩浩乎卮言之日出。而岌岌乎津梁之日疲也。系辞有之。易之作也。其于中古也。作
易者其有忧患乎。岂不信哉。
长芦了明补住径山。
明豪迈盖众。身长八尺。腹大十围。所至人必聚而观之。妙喜谪梅州。防送甚严。祸在不测。明为荷枷以行。间关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贬所。衲子追随问道
者众。明肩栲栳诣街坊。日给参众。无不具足。十七年如一日。杲法嗣之盛。在贬所接者居其半。明之力也。举住投子。迁长芦。所至衲子辐凑。丛林改观。及杲
寂。特诏明补径山。一日阳和王梦一异僧。长大皤腹缓行。而言欲化苏州一庄。觉而异之。未言也。翼日明忽杖履徒步而至。门者呵不止。以白王。王出见之。遥望
明与梦中无异。遽呼其眷属出观之。并炷香作礼。茶罢。首言愿大王施苏州一庄。以为径山供佛斋僧无穷之福。王未有可否。因令办斋。斋毕便出。更无他语。时内
外哄传施庄一事。达于帝听。会王入朝。帝曰。闻卿舍苏州庄与径山。朕当为蠲赋税。王谢恩归。次日。以书至径山。请明入城。而明二日前先已坐化矣。自是王宴
居窹寐之际。或少倦交睫。即见明在前语曰。六度之大。施度为先。善始善终。斯为究竟。王即以庄隶本山。其疏略曰。特来谒郡王。故意丁宁说。冷处着把火。大
家相暖热。两堂坐禅僧。真个修行彻。心源湛如水。脊梁硬似铁。等心供养渠。因果岂虚设。福慧自庄严。共出
轮回劫。又偈曰。做事还须烈汉。拈起笔来便判。若要功果完成。切莫前思后算。
甲申二年。
禅师石室祖琇撰隆兴佛运通论。
乙酉干道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祖住衢州干明。
八月初一日。住衢州乌巨山干明禅院。上堂曰。一个葫芦才倒地。满地葫芦尽倾倒。欲识单传直指禅。今日斗凑得恰好。
禅师祖先来参领悟。
先蜀之广安王氏子。从罗汉院德祥出家。闻缘老宿住昭觉。往参扣。语契。令奉圆悟祖香火。一日从方丈前过。缘问庵头有人么。先云无人。语未竟。缘劈胸
与一拳云。你聻。先忽有省。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祝发受具。遍扣诸方。抵苏之万寿。值雪夜坐。自念行脚数年。未得悟彻。正闷闷间。忽见钟动。趋后架。举首见照
堂二字。疑情顿释。既而见水庵一于双林。一曰。师子尊者被罽宾斩却头且置。你道西天胡子为什么无须。先曰。非双林不举此话。一曰。作家禅客。先曰。心不负
人面无惭色。一遂以手拓开。先曰。勘破了也。迨水庵谢事。来参祖。祖即命典客。一日祖对旁僧举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语。先闻豁然大悟。次日祖遇先于寮前。谓
曰。总不得作伎俩。试露个消息来。先应声曰。方丈里有客。祖呵呵大笑。
禅师崇岳来参。
岳处州龙泉吴氏子。天姿纯笃。首造灵石。继见大慧杲于径山。杲升堂称蒋山应庵祖为人径捷。岳闻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朝夕咨请。蒋山举
密语迦叶不覆藏。岳曰。钝置和尚。蒋山厉声一喝。岳有省。蒋山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隆兴初。岳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参诸大老。罕当
其意者。乃入闽见干元水庵永。一日辞永。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岳云裂破。永云琅邪道好一堆烂柴聻。岳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永云吾兄下语。老僧不能
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岳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永
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当自知。逾年见祖于衢州之西山。随问即答。祖微笑而已。岳切于究竟。至忘寝食。
戊子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明州天童珏祖示寂。
曹洞第十二世祖
讳智鉴。滁州吴氏子。儿时母与洗手疡。因曰。是什么。对曰。我手似佛手。长失恃怙。依真歇祖于长芦。大休珏首众。即器之。后遁象山。百怪不能惑。深夜开悟。求证于延寿然。复见大休嗣其法。住雪窦。
曹洞第十二世雪窦祖嗣宗统(四年)。
祖住雪窦上堂曰。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己丑五年。
祖自明果迁祥符。
禅师牧庵下慈化普庵印肃寂。
肃嗣牧庵忠。住慈化。随宜说法。广作津梁。神变莫测。或问修何行业而得此。肃当空画曰。还会么。曰不会。曰止止不须说。又尝自赞曰。苍天苍天。悟无
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该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七月日。书偈于方丈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
清。书毕趺坐而逝。
庚寅六年。
祖住蒋山太平兴国。
禅师慧远应诏住灵隐。
远眉山金流彭氏子。往成都习经论。还峨嵋云岩寺。时徽禅师住焉。徽黄龙南四世孙。知见甚高。远初入门。值徽饭罢。于庭庑间闲行。远才见。即放包问
曰。文殊为七佛祖师。未审什么人为文殊之师。徽云。金沙溪畔马郎妇。时有起铁拂者。为首座。远亦往亲近。起尝诱掖之。两岁未有所得。一日静坐次。有僧独行
自语云。假四大以为覆盖。缘六尘而生心。忍遇六尘顿息。唤什么作心。远闻之忽有省。遽起告首座。首座可之。上方丈告徽。徽亦可之。明日即告行。同志挽留。
远不听曰。吾师以为可。而我终未释然也。时圆悟自云居归蜀住昭觉。远造焉。每问话请益。辞旨峭硬。圆悟深器之。一日圆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
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远闻举豁然大悟。仆于众中。众以为中风。共掖起之。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圆悟小参。远出问曰。净
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律。贫无一钱。户破家残。乞师赈济。答云。七珍八宝一时拏。远曰。争奈贼不入慎家之门。答云。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随声便喝。悟以
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圆悟连喝两喝。远礼拜。悟大喜。以偈赠之。有旧铁舌转关棙之语。众目之为铁舌。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牾。绍兴乙卯
春。眉守延居象耳山。不赴。是岁圆悟祖示寂。叹曰。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乃扁舟下峡。初抵淮南。住龙蟠。八年迁琅邪。又移婺之普济。衢之定业。远自发明
心要。即得游戏如风大自在三昧。俄迁光孝。安定郡王赵表之与远为世外交。侍郎曾开从妙喜游甚久。而未颖脱。从远参叩。始尽余疑。乃延住湘江南台。时龙王
琏。方广行。皆月庵高第。道着湖湘间。私相语云。此间壁立万仞。远何所措足乎。因请升座。设三十余问。皆誵讹险节关棙。远随机开答。辞旨深奥。议论超诣。
始大叹服。琏即率其属环拜曰。此膝不屈于人久矣。未几过天台。历住护国国清鸿福三寺。干道丁亥。尚书沉德和守平江。以虎邱大道场。比不得人。力邀远主之。
至则接物无倦。法令整肃。适丁荒歉。虽斋粥不继。而户外之屦常满。忘躯为法者集焉。道益显著。遂奉诏住皋亭山崇先寺。再诏住灵隐。开堂。中使降香。
如净至雪窦参祖领悟。
净生而岐嶷。不类常童。长学出世法。参足庵鉴祖于雪窦。看庭前柏树子话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跳-兆+孛]跳。松萝亮鬲笑掀腾。祖颔之。
辛卯七年。
灵隐远召对宣德殿。
正月二十日。远召对于宣德殿。赐坐。问如何免得
生死。曰不悟 大乘道。
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曰本有之性。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曰悟后如何。曰悟了始知陛下所问。与臣所奏。悉皆不是。曰一切处不是如何。曰脱体见前。了无毫
发可见之相。上大悦。远复曰。古德道。无所是。是菩提。曰即心即佛如何。曰目前无法。陛下唤什么作心。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而立。曰只这是。上又问德山
临济机缘。远一一陈之。复曰。悟后千句万句。乃至一大藏教。只是一句。曰是那一句。曰好语不出门。曰不与万法为侣可参乎。曰老庞致此一问。惊天动地。驱山
塞海。超古今。脱是非。离言说。绝依倚。如陛下至尊至贵。大道本然。曰得道者谁。曰觉道之人。随其器量浅深。验在意表。得底人他亦自知时节。学佛者众。机
缘亦广。恐劳圣听。不敢具奏。
禅师可观应丞相魏杞请住姑苏北禅 发明(观清韵泠然。杞愿力不昧。故并书)。
观字宜翁。一室萧然。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丞相魏杞出镇姑苏。请住北禅。入院。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
去。不知何事又登高。杞击节不已。杞字南夫。寿春人。累官参知政事。笃信佛法。每发愿祈来世为僧。一日命丹青写为僧相。揭之高堂。请德光禅师作赞曰。身从
果位中来。位冠百僚之上。只因熟处难忘。故见比邱真相。后杞将卒。命诸子曰。吾已去。当为削发着袈裟以僧相殓之。诸子遵命。以三衣一钵投棺中。
曹洞第十二世雪窦祖示寂。
曹洞第十三世祖
讳如净。号长翁。出世屡主名刹。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净祖嗣宗统(三年)。
祖应诏住天童。上堂曰。云门九天。看彩凤衔出。且道如何委悉。急急如律令。敕。
禅师 觉来参领悟。
觉来参。值净祖上堂。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颂曰。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边趐。堪笑乌梅咬铁钉。觉不觉失笑。曰蚤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后承印记。
壬辰八年。
祖住常州褒忠显报华藏。
灵隐远赐号佛海禅师。
祖先还蜀祖付以偈。
癸巳九年。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净祖示寂。
祖六坐道场。未言禀承。众以为请。祖曰。我待
涅槃堂里拈出。临终果拈香曰。如净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峰。失脚堕于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住雪窦足庵大和尚。并书辞世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跳-兆+孛]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掷笔而逝。塔全身于本山。
存考(宝云月函潜和尚洞宗世次疑问曰。洞宗有祖灯大统之刻。见闻其书者多非之。非之不一端。其著者没浮山之代续。删济宗之两祖。而据青州塔记削去芙
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其没浮山代续。删济宗两祖。见闻者非之。南潜亦非之而不疑者也。其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见闻者非
之。南潜则甚疑而不敢骤决其是非。考古越云门显圣寺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卷第一。嗣法门人明怀编。万历甲寅二月吉日师开法于云门传宗广孝寺。正拈香云。供养
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乙卯开法径山。拈香辞同。而散木宗门或问。原序明会稽云门显圣寺住持嗣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沙
门圆澄撰。如涅槃会疏诸书自序皆世次炳然。今之非祖灯大统者。以云门澄和尚称曹洞正派三十二传为世数。合芙蓉五人。然考之语录则实称其本师为二十六代。其
自序题名则称二十七代。使云门拈香之是。则祖灯大统之削五人不可非也。使云门拈香之非。则今天下曹洞宗派不知当谁准也。天下之大。未必遂无一人之知也。典
册之繁。文献尚存。未必遂无一字之证也。南潜于是甚疑。疑则必问。敢述云门拈香自序题名。及孤陋疑而未定之见。不敢深匿。谨出而质于洞宗主法诸尊宿。吾宗
主法诸尊宿与天下垂意两宗诸护法长者居士。必有划然之言为之〔杓〕指。时己巳中秋后五日。○洞宗第三十五世法孙智拈。戊子年刻出洞山正宗源流略记。末云。
曹山一枝今以断绝。诸方安有不知者。据此论之。洞山为洞宗第一代。云居第二代。以及云门乃三十二代。百丈老人三十三代。而我本师实三十四代也。溯而上之。
吾本师望达摩为四十四世。望迦叶为七十一世。望释迦文佛为七十二世。再以洞山论之则三十四世。更以青原论之则三十八世矣。此系世系所传。载在洞山源流.传
法正宗等书。故云洞山正宗也。拈于往年间侍本师于弁山。因命发笥得百丈先翁手定稿。即请梓行。师止之曰。比年谬说多端。人之所厌。今暂止之。俟时可行。然
后行之。可以洗法门之诤气。即欲为之。恐非其时也。遂遵命止之。今戊子夏。师受润州焦山请。乃商较时事。偶于狼籍堆中检出一册。题曰洞宗源流正脉。其文旨
简约。世系不混。亟请梓行。师可之。乃附尊称达摩说及洞山正宗略云尔。宝云潜云。据此则后来所出洞宗源流世次。乃瑞白禅师手定者也。其间云比年谬说多端。
又言题曰洞宗源流正脉。其文旨简约世系不混。亦可以想见当时立说之不一也。○北京胜果寺曹洞源流碑曰。佛祖源流曹洞门庭。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
未来星宿劫千佛。至七佛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下分五派。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曹洞。正传青原思.石头迁.药山俨.云嵓晟.洞山价.云居膺.同
安丕.同安志.梁山观.太阳延.投子青.芙蓉楷.鹿门觉.青州辩.大明宝.王山体.雪岩满.万松秀.云庭裕.少林泰.少林遇.少林才.大觉彝。已上祖佛各
有传法之偈。正统十一年春三月吉日)。
祥符荫曰。洞上一宗。中兴于云门澄和尚。云门以前南北杳邈。兵燹频仍。而图记散失。不能具考。澄参慈舟念祖。入室。付偈印证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
分付。至今授受时。大地分甘露。咄。五乳峰头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未见授以洞山源流。所以澄和尚拈念祖香。或称三十一代。翻刻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二
本。一本嗣法门人明孟重订。法孙净嶾净符净超重编录。凡四卷。首拈香云。一生辛苦。半世殷勤。撞着个没眼睛的老和尚。授我折脚铛子。特为拈出。虽然。家丑
不可外扬也。要人天证据。供养北京大觉堂上传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清凉慈舟念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称三十代。又一本参学门人能译录。嗣法弟子弁山明雪编
次。录凡七卷。题云古越云门显圣寺散木湛然澄禅师语录。首拈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三十代清凉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称二十六代。原录。再拈
香云。供养北京大觉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又云门湛然禅师语录八卷。门人明海编。正拈香云。供养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又一本。
嗣法弟子明雪编受业门人明闻校阅。拈香亦云。曹洞第二十六代清凉大和尚。皆增减不一。后来门下移改翻刻。亦无一定。此世次所以淆讹。议论所以纷错者也。洞
山正宗源流略记。定于瑞白雪和尚。称云门乃三十二代。而云比年谬说多端。俟时可行。然后行之。戊子年始于狼籍堆中检而刻之。题曰。其旨简约。世系不混。是
洞宗世次。斯时亦未有定据者也。近刻祖灯大统。据青州塔记。削去芙蓉楷下五世。与二十六代合。又北京胜果寺正统年间所刻曹洞源流旧碑。亦无丹霞淳五世。与
二十六代。亦相合。似可据以定洞上之世次矣。但立言取信于天下后世。不可稍涉一毫之私见。倘一毫涉私。则余皆不足取信。祖灯大统削去芙蓉楷下五世。虽有二
碑可据。然削去济宗两祖。则实一时孟浪之见。至没浮山代续公案。则尤不得从上大公无我之旨者。以此二端征之。则削去五世。亦未遂可以二碑之文。遽为定案
也。青州辨塔记真伪且不必论。胜果寺碑。亦复茫昧可疑。洞山价作介。鹿门作六门。此等字面。尚且不合。而况其他。至大觉[(雪-雨)/粉/大]嗣少林才。
则传灯世谱诸书。并所未见。考世谱诸书。淳拙才下为松庭子严。其同条诸人。曰佛严稔。曰熊耳登。曰华严遇。曰益都亮。曰晋宁敬。曰古蔡元。曰奉先孝。曰香
严忍。无所谓大觉[(雪-雨)/粉/大]者。岂胜果寺碑记俨然。而世谱反遗之耶。此亦一疑案也。疑则不可以必信。今且存之。以俟后来公心明眼。确有真实证
见。可以信及天下后世者。考定而详正焉。佛祖法脉所系。久之自定。正毋庸彼此暄豗纷诤也。
曹洞第十四世祖
讳 觉姓氏生里阙。
曹洞第十四世鹿门祖嗣宗统(五年)。
住鹿门示众曰。尽大地是学人一卷经。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以如是眼。读如是经。千万亿劫。常无间断。诸人还看读得么。如看读得。老僧请他吃个无米油糍。
禅师一辨来参领悟。
辨精究内典。来参祖。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祖曰。汝被一卷经遮却也。辨拟对。祖摇手曰。不快漆桶。去。辨言下有省。
居士龙舒王日休往生净土。
自书日课佛。积计九百十二万五百于壁。又遍嘱诸人勉进道业。忽厉声曰。佛来迎我。屹然立化。
甲午淳熙元年。
乙未二年。
丙申三年。
雪窦慧晖敕补净慈。
晖字自得。会稽张氏子。扣长芦了祖。微有所证。谒天童觉。许为入室真子。绍兴丁巳。开法补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敕住净慈。
禅师灵隐佛海慧远寂。
正月十五日。众集。远扄方丈。书偈付素所驯畜一黑猿而寂。
禅师德光应诏住灵隐冬入对选德殿赐号佛照。
光新喻彭氏子。母梦异僧入室惊窹有娠。既生。乃祖曰。吾家世积德。是儿必光吾门。因命名德光。有术者相之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栋梁力恳出
家。初谒月庵果。历参知识五十余员。末后见大慧杲于育王嗣法。诏住灵隐。遣使降香开堂恩宠优渥。是冬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光敷奏直截。帝大悦。留禁中观
堂五宿。两赐御颂。特赐佛照禅师之号。
禅师简堂行机住江州圆通。
机台州杨氏子。嗣护国元。
诏天台宗教同大藏流通。
丁酉四年。
祖住径山禅师崇岳领悟。
祖移蒋山华藏径山。岳皆从之。会祖入室次。问旁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岳侍侧豁然大悟。乃曰。今日方会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
圆通机移台州平田。
松窗居士钱端履从护国景元发明己事。丁酉秋示微恙。修书召平田机。及国清瑞岩主僧。有诀别之语。机与二僧诣榻次。礼起趺坐。言笑移时。即书曰。浮世虚幻。本无去来。四大
必归终尽。虽佛祖具大威德亦不能免这一着子。天下老和尚一切善知识。还有跳得过者无。盖为地水火风。因缘和合。暂时凑泊。不可错认为己有。大丈夫磊磊落
落。当用处把定。立处皆真。顺风使帆。上下水皆可因斋庆赞。去留自在。此是上来诸圣。开大解脱。一路涅槃门。本来清净空寂境界。无为之大道也。今吾如是。
岂不快哉。尘劳外缘。一时扫尽。荷诸山垂顾。咸愿证明。伏惟珍重。置笔顾机曰。某坐去好。卧去好。机曰。相公去便了。理会甚坐与卧耶。礼笑曰。法兄当为祖
道自爱。遂敛目而逝。
曹洞第十四世鹿门祖示寂。
曹洞第十五世祖
讳一辨。嗣鹿门。
戊戌五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嗣宗统(九年)。
祖住青州普照。设百问勘验来学。迁东都万寿。燕秦齐晋之间。推为尊宿。
禅师 宝来参领悟。
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昨日有人恁么问。被打出去也。宝曰。今日又如何。祖曰。你得恁么不识痛痒宝礼拜。祖曰。可惜许棒折也。宝直得汗下。忽然猛省。
灵隐德光引对便殿。
己亥六年。
庚子七年。
祖住灵隐。
禅师德光归老育王。
净慈智晖退归雪窦。
禅师楚明召对迁径山。
明初参圆悟祖。次谒径山杲。后依华藏民而彻悟。住雪窦。召对。上问曰。三教圣人。本同此理。明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上曰。但圣人所立
门户异耳。故孔子以中庸设教。明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治出世间法。上曰。今
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死生之际。此为殊胜。明曰。非独后世
学者。不见夫子之心。当时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竟捉摸未着。而圣人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曰。二三子以
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以此观之。当时弟子。尚不识夫子心。况今人乎。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言。上曰。朕意亦谓如此。上又曰。老庄何如
人。明曰。只是佛法中 小乘
声闻以下人。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正如庄子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大乘人则不然。度
众生尽方证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之沟中也。上大悦。赐号宝印。即日诏住径山。
辛丑八年。
壬寅九年。
癸卯十年。
帝注圆觉经。
二月。遣中使赍赐径山刊行。诏禅师楚明序之。
禅师宏智下雪窦自得慧晖寂。
甲辰十一年。
祖住天童。
乙巳十二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示寂。
祖示十六颂。一识自宗。二死中得活。三活中死。四不落死活。五背舍。六不背舍。七活人剑。八杀人刀。九平常。十利道拔生。十一言无过失。十二透脱。
十三透脱不透脱。十四称扬。十五降句。十六方入圆。云溪挺曰。祖祢不了。殃及儿孙。浮山远尝以此十六题拈示投子。投子至青州凡九世。丝丝相续。因为作颂。
曹洞第十六世祖
讳 宝嗣普照。
丙午十三年。
曹洞第十六世大明祖嗣宗统(四年)。
住磁州大明。上堂曰。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只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就枕时。蓦然一札。曰原来只在这里。
侍者 体省悟受印记。
体为侍者。偶于出生台见雀舍食。雀飞去。祖在体背上打一掌。体惊顾。祖曰。还是雀子孤负你。你孤负我。体罔措。祖曰。自可怜生。却乃互相孤负去。体
豁然有省。从此执侍久之。秘重深严。一旦辞祖。或问祖曰。侍者何往。祖曰。诸方来。诸方去。何介意哉。又问参学何似。祖曰。道有参学。栽他头角。道无参
学。减他威光。一众方知已蒙印记。
丁未十四年。
戊申十五年。
径山楚明退居别峰。
禅师智策诏住径山。
己酉十六年 朱熹大学章句或问成(熹言生平精力尽在此书)。
曹洞第十六世磁州大明祖示寂。
曹洞第十七世祖
讳 体嗣大明住王山。
光宗庚戌绍熙元年。
曹洞第十七世太原王山祖嗣宗统(三年)。
祖久隐太原西山。当道请住王山。示众曰。师子有三种。第一超宗异目。第二齐肩共躅。第三影响不真。若超宗异目者。见过于师。堪为种草。若齐肩共躅
者。减师半德。落在今时。若影向不真者。狐犴猥势。羊质虎皮 发明(按洞宗自青州至万松皆王化大河以北为金界内兵燹纷更语录失传诸祖聊得其大概云尔)。
禅师 满参祖领悟。
满初参普照祖。祖曰。兄弟年俊。正宜叩参。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满避席进曰。和尚而今如何。祖曰。如生冤家相似。满曰。若不得此语。几何枉
行千里。祖下禅床握满手曰。作家那。满与胜默同参。尝跪受呵斥。或问其故。满曰。今诸方师资法属。诤讼招讥。师虫自食身中肉也。某虽不肖。敢复蹈覆辙耶。
后造王山。祖举洞山睹影因缘。满大疑。祖曰。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子今既疑。则病发也。子知此病即子药么。一日读五位颂。至折合终归炭里坐。忽然悟曰。今
日方知病是药也。去呈祖。祖曰。料掉没交涉。满曰。老和尚这回瞒我不得也。
禅师华藏下宝印慈辩楚明寂。
辛亥二年。
禅师崇岳住饶州荐福。
壬子三年。
禅师教忠下青原信庵唯禋寂。
禋嗣教忠光。五月十九日。书偈曰。末后一句。觌面分付。拟议思量。世谛流布。跏趺而逝。
禅师云岩下径山智策寂。
策号涂毒。谒天游于云岩。道经云居。风雪塞路。坐阅四十二日。午初版声铿然。豁尔大悟。及造门。游独指策曰。甚处见神见鬼来。曰云居闻版声来。曰是
什么。曰打破虚空。全无靶柄。曰向上事未在。曰东家暗坐。西家厮骂。曰崭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戊申诏住径山。七月将入寂。升座别众。嘱门人以文
祭之。策危坐倾听。至尚飨为之一笑。越两日。更衣说偈而寂。
诏育王光移径山辞不允。
曹洞第十七世王山祖示寂。
祖示宗旨曰。既有尊贵之位。须明尊贵底人。须知尊贵底人。不处尊贵之位。方明尊贵。不落阶级。
曹洞第十八世祖
讳 满。嗣王山。住雪岩。
癸丑四年。
曹洞第十八世雪岩祖嗣宗统(二十七年)。
上堂举洞山解夏云。夏末秋初。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又作么生去。石霜曰。出门便是草。太阳曰。直饶不
出门亦是草漫漫地。三个老汉。虽然异口同音。未免撞头[磕-去+太]脑。何也。一人大开口了合不得。一人高抬脚了放不下。一人紧闭门了出不去。雪岩即不
然。遍十方界非外。全在一微尘。在一微尘非内。遍十方界。只者一微尘许。也须极尽不可得。向那里安门。甚处入草。还会么。休侵洞口初秋草。请看疏山腊月
禅师行秀参雪岩祖付衣偈。
秀河内蔡氏子。参祖。经二十七日。不觉伎俩已尽。祖曰。你但行里坐里。心念未起时。猛提起觑。见即便见。不见且却拈放一边。恁么做工夫。休歇也不碍
参学。参学也不碍休歇。遂留记室。潭柘亨过祖。秀夜扣其门。告侍者烧香请益。亨便相见。秀问如何是活句。如何是死句。亨曰。书记若会。死句也是活句。若不
会。活句也是死句。秀自此参究益力。一日见鸡飞。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败沙老虎。亦乃捉败岑大虫也。走见祖。祖可之。乃付衣偈。
甲寅五年。
师范登具戒。
范蜀梓潼雍氏子。出家阴平山。经书过目成诵。冬圆具。
宁宗乙卯庆元元年(金章宗璟明昌六年)。
禅师祖先住卧龙。
先至夔州。尚书杨辅以卧龙请。未几辞去。复游吴。
禅师师范坐夏成都。
有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底是谁。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
禅师行秀应金诏入禁庭说法。
秀构万松庵以自适。三河两晋。皆饮秀名。金章宗诏入禁庭升座。躬自迎礼。闻法感悟。赐锦绮大衣。
丙辰二年。
师范谒佛照光于育王。
光问曰何处人。范曰剑州人。光曰。带得剑来么。范便喝。光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范贫甚。无资剃发。故以乌头子目之。
丁巳三年(金承安二年)。
荐福崇岳诏住灵隐卧龙先首众师范从之有省。
卧龙先时居第一座。师范在座下。一日同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先曰。猢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从旁有省。
禅师行秀应金诏住大都仰山栖隐寺。
临济第十四世华藏祖示寂。
祖晚居天童太白。示寂。塔于寺之中峰。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四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五
临济第十五世祖
讳祖先。嗣华藏。
宁宗戊午四年。
临济第十五世卧龙祖嗣宗统(一十四年)。
祖住常州荐福。上堂曰。十五日以前明似镜。十五日以后黑似漆。正当十五日。又且如何。莺迁乔木频频语。蝶恋芳丛对对飞。
己未五年(十二月诸州大水)。
庚申六年。
存考(蜀中近传大慧杲下福州西禅鼎需传鼓山安永永传净慈悟明明传苦口益益传筏渡慈慈传一言显显传小庵密密传二仰钦钦传无念有有传荆山宝宝传铁牛远为妙喜一支未绝存之以俟详考)。
祥符荫曰。七 佛以
来。不许无师自悟。佛祖付嘱。皆人天众前心法印证。初祖东来。必以袈裟表信。示佛祖慧命。重在传持。稍有淆讹。则以讹传讹。误人不小。今世有传云门源流录
本者。岂云门儿孙犹在耶。又有突出法眼宗卷子。并妙喜源流记。断桥伦后续派。虽继绝为盛德事。然必确有真实证悟。不违从上心眼机语。方可以上质宗祖。不
然。何容冒昧也。
灵隐岳退居东庵。
岳居灵隐六年。法道盛行。上章乞老。诏许之。
辛酉嘉泰元年。
祖迁真州灵岩。
壬戌二年。
禅师华藏支下东庵松源崇岳寂 发明(书东庵。与其退也)。
陆游号放翁。官待制。封渭南伯。参岳。问曰。心传之学。可得闻乎。岳曰。既是心传。岂从闻得。游领解。呈偈曰。几度驰车入帝京。逢
僧一例眼双青。今朝始觉禅宗别。说有谈 空要
眼听。岳历住平江澄照。江阴光孝。无为冶父。饶州荐福。明州香山。平江虎邱。杭州灵隐。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倡道。忽亲作书。别诸公卿。且垂二则
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及贻书嗣法香山光睦。云居善开。嘱以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癸亥三年 金国学士屏山李纯甫着鸣道集(甫字纯之号屏山。参万松秀祖有得。因取迂叟司马光。横渠张子厚。程明道颢。伊川颐。谢上蔡良佐。刘元城安世。杨龟山时。张南轩栻。朱晦庵喜等。诸儒语论析订正。融会性理。指归大道。凡二百十七篇。曰鸣道集)。
屏山曰。儒佛之道。原本一心。其功用之殊。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便生分别。以为同异者。何也。如刘子翚之洞达。张九成之精深。吕伯恭之通融。张敬夫
之醇正。朱元晦之峻洁。皆近代之伟人也。想见方寸之地。既虚而明。四通六辟。千变万化。但其知见。只以梦幻死生。操履只以尘垢富贵。皆学圣人而未至者。其
论佛老也。实阳挤而阴助之。盖有微意存焉。唱千古之绝学。扫末流之尘迹。将行其说于世。政自不得不尔。如胡寅者。诟詈不已。嘻。其甚矣。岂非翻着祖衣。倒
者邪。吾恐白面书生辈。不知诸老先生之心。借以为口实。则圣人之道。几何不化而为异端也。伊川之学。今自江东浸淫而北矣。缙绅之士。负高明之资者。皆甘心
焉。余亦出入其中。几三十年。尝欲笺注其得失而未暇也。今撒籓篱于大方之家。汇渊谷于圣学之海。藐诸子胸中之秘。发此书言外之机。道冠儒履。同入解脱法
门。翰墨文章。亦是神通游戏。姑以自洗其心耳。或传于人。将有怫然而怒。惘然而疑。凝然而思。释然而悟。哑然而笑者。必曰。此翁亦可怜矣。又曰。仆与诸君
子。生于异代。非元丰元佑之党。同为儒者。无黄冠缁衣之私。所以呕出肺肝。苦相订正。止以圣人之教。不绝如发。互相矛盾。痛入骨髓。欲以区区之力。尚鼎足
而不至于颠仆耳。或又挟其众也。哗而攻仆。则鼎覆矣。悲夫。仆非好辩也。恐圣人之教。支离而不合。亦不得已耳。如肤有疮疣。膏而肉之。地有坑堑。实而土
之。岂抉其肉而出其土哉。仆与诸君子不同者。尽在此编矣。
禅师大慧下育王佛照德光寂。
光住天台鸿福天宁。杭州灵隐。明州育王。临安径山。屡承召对。宣赐优渥。住育王。谓产薄不足赡众。遂以所赐。及王臣长者所施之资。置田岁增谷五千。
创数椽以自处。号曰东庵。掩关自娱。接人不倦。时许衲子入室。三月告众曰。吾世缘将尽。至十五问左右曰。今日月半也。左右曰然。又二日。索纸作遗书。与平
昔所厚者。二十日蚤。集众叙别。皆法门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更衣大书曰。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趺坐而逝。塔全身于庵后。敕谥普慧宗
觉。塔曰圆鉴。
禅师昭觉支下天竺[仁-二+幻]堂中仁寂。
仁住大觉。迁中竺。徙灵峰。淳熙甲午。诏对说法。是年升堂告众而寂。
甲子四年。
禅师白云下郑州普照佛光道悟寂。
悟兰州寇氏子。闻马嘶大悟。至能耳谒白云海。先是人问海何不择法嗣。海作颂。有芝兰秀发。独出西秦之语。比悟至。夜闻空中人言来日接相公。黎明海呼
僧行。令持香华接我关西弟子。寺乃唐郭子仪建。今渠自来住持也。既至。一言相契。径付衣盂。寺前尝有剽而杀人者。来告急。悟呼众擒之曰。即汝是贼。寻得其
巢穴。贼众请命。悟与要言而释之。数十年。路不拾遗。人以此益信是汾阳王云。悟自后化行远迩。甲辰海迁寂。悟出世郑州普照。复迁三乡竹阁庵。时着白衣。跨
牛横笛于洛川。人莫之测。尝谓人曰。道我是凡。向圣位里去。道我是圣。向凡位里去。道我不是圣不是凡。才向毗卢顶上有些行履处。五月日晚参毕。呼侍者。足
未及门而逝。方丈上有五色云如宝盖。中有红光如日者三。
乙丑开禧元年。
丙寅二年(元太祖武皇帝十二月即位于斡难河自号可汗)。
祖住苏州秀峰穹窿禅师法薰来参。
上堂。举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杨岐斗胜不斗劣。秀峰斗劣不斗胜。秀峰乍住没亲疏。个个尽怀沧海珠。满眼湖山看不足。释迦弥勒是他奴。薰字石田。慕祖道望来参。祖一见器之。
丁卯三年。
禅师师范自瑞岩第一座领明州清冲。
祖过天童扫密庵祖塔。范偕往。未几至瑞岩分座。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茅见授。翼日明州清冲专使至。范受请。入院见所谓伽蓝神。茅其姓。衣冠与畴昔所梦无。
戊辰嘉定元年。
祖应阳和王请住湖州资福。
己巳二年。
祖应张约斋镃请开山慧云。
清凉范迁焦山。
庚午三年。
栴檀佛像至金国迎供内庭。
禅师可宣诏住径山。
宣蜀嘉定许氏子。参华藏民悟旨。诏住径山。远近辐凑。宣悲夫重趼而来者。穷其日力。食息无所。又于双溪之上。筑室百间。为接待庵。济其所不及。宁宗锡化城二大字。赐号佛日。
辛未四年。
禅师道生住妙果。
临济第十五世卧龙祖示寂。
祖时客径山。将示
涅槃。手书别交游。六月九日。复书偈曰。末后一句。已成忉怛。写出人前。千错万错。书讫。端坐而逝。
禅师天童无用净全寂嗣径山杲。
止庵居士钱象祖。钱塘人。嗣无用全。参护国景元。元曰。欲究此事。须得心法两忘乃可。法执未忘。契理亦非悟也。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曰本自无
疮。勿伤之也。祖涣然有得。守金陵日。专修净土。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嘉定元年。拜左丞相。辞归。益进净业。四年二月示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
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祖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趺坐而逝。
同时有饶节宇德操者。临川人。以文章著称。往来襄邓间。尝令其仆守舍。一日见仆归。占对异常。怪问之。仆曰。守舍无所用心。闻邻寺长老有道价。特往请一转
语。忽尔开悟。身心泰然。无他也。节叹曰。汝能是。我乃不能。何哉。径往白崖问道。与其仆祝发为僧。节法名如璧。仆名如琳。节自号倚松道人。尝劝吕紫薇专
意学道诗云。向来相许济时功。大似频伽饷远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排两颊红。好贷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风 发明
(为道忘分。有公叔同升之意。故附书之)。
临济第十六世祖
讳师范嗣卧龙。
壬申五年。
临济第十六世径山祖嗣宗统(三十八年)。
祖自焦山迁雪窦别山祖智来参。
上堂曰。若论个事。直是省要。奈何诸人自作艰难。自作障碍。所以寻常西廊东廊。见诸人和南问讯。山僧便乃低头相接。其实无他。只要诸人识得长老是西
川隆庆府人氏。智。蜀之杨氏子。年十四。得度。初闻僧诵华严经。弥勒楼阁。入已还闭。恍如梦觉。见祖于雪窦。祖知是法器。待之弥峻。时或棒喝交下。一语不
少贷。智拟对。辄噤不能发。由是知解都丧。曰吾平生伎俩。皆死法也。今始行活路。
癸酉六年。
法师天竺北峰惠行宗印寂 发明(讲不背宗。故书)。
印字元实。生盐官陈氏。年十五具戒。谒竹庵观。明教观之旨。凡诸祖格言。必诵满千遍。讲止观。深砭学者支离名相之病。玄隐雷峰迁德藏。超果圆通北禅。所至宿獘湔革。道誉盛着。学徒恒五百。诏居灵山。召对。赐号惠行法师。
甲戌七年。
禅师灵隐大川普济纂修五灯会元。
济字大川。明州奉化人。嗣径山琰。住灵隐。自景德传灯录后。有广灯。续灯。联灯。普灯。济合五为一。曰五灯会元。至密庵杰祖止。叙集详明。学者便之。
乙亥八年。
丙子九年。
祖被诏移育王了慧侍行。
慧蓬州罗氏子。垂髫与儿群戏。必搏泥沙为佛塔像。既长遂出家。见祖自陈来历。祖呵曰。熟睡去。既而令充不厘务侍者。一日祖谓慧曰。觑不透处只在鼻尖头。道不着处。不离唇皮上。讨之则千里万里。慧抗声曰。将谓有多少。祖迁育王。慧侍行。
丁丑十年。
戊寅十一年。
己卯十二年。
禅师道冲由径山第一座应嘉禾光孝请寻迁蒋山。
冲号痴绝。生而资性绝人。少以进士业应诏。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游成都习经论。出峡回翔荆楚间。时松源岳唱密庵祖之道于饶之荐福。径造其庐。以岁
饥不受。会曹源生出世妙果。冲造其门有省。俾侍香。老拳痛棒不少贷。平。知见至是都无影响。曹源徙龟峰侍行。又三年。以偈辞游浙。其言有曰尚余穷相一双
手。要向诸方痒处爬。至京师松源主灵隐。冲依焉。嘉定己卯。由径山第一座应嘉禾光孝请。嗣曹源生。俊彦耆宿。多集会下。道行闻于朝。除蒋山。濒江易涝。田
多无秋。冲忍饥鸣道。行乞养士。居十三年无倦色。
曹洞第十八世雪岩祖示寂。
曹洞第十九世祖
讳行秀嗣雪岩祖。
庚辰十三年。
曹洞第十九世万松祖嗣宗统(十七年)。
辛巳十四年。
祖移报恩洪济。示众。向上一机。鹤冲霄汉。当阳一路。鹞过新罗。直饶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扁担。
法薰出世苏州高峰。
高峰蕞尔刹。薰劳苦戢缩。以身率之。未三年。为改观。
壬午十五年。
禅师福裕参万松祖印可之。
裕太原文水张氏子。五龄解语。日了千言。九岁入学。一日十行。遭乱丧家。道逢老僧。令裕出家。曰汝能诵得法华经。则一生事毕。裕曰。佛法止此乎。莫
更有向上消息否。老僧异之。遂偕谒休林古佛于仙岩。曰此子龙象种也。得奉巾瓶。他日必成大器。林欣纳之。乃为祝发受具。遂与双溪广同参者七年。次参万松
祖。祖一见便许入室。问子从何得个消息。便恁么来。裕曰。老老大大。向学人纳败阙作么。祖曰。老僧过在何处。裕曰。学人且礼拜。暂为和尚盖覆却。祖大喜。
遂为印可。
癸未十六年。
高峰薰迁枫桥旋补钟山。
薰迁枫桥寒山寺。众绳绳然。钟山虚席。庙堂精选择。旋以熏补处。
甲申十七年。
理宗乙酉宝庆元年。
祖被诏住径山祖智分座了慧为第二座。
祖住径山。慧侍行。将授藏主。而有以力迁是职者。适讷侍者寂。命藏主起龛。怯众一辞不吐。祖即令维那请慧侍者代之。慧至龛前。连唤讷侍者者三。乃
曰。三唤不应。果然是讷。顶门放出辽天鹘。祖因黜前藏主而以慧代其职。未几居第二座。声动丛林。慧先依妙峰善于灵隐。两庑壁面绘五十三参相。令禅衲各呈
偈。慧亦有。而忌之者不以登卷。善阅卷。问曰。慧侍者何无。曰有。不足登卷。善曰。试举看。偈曰。幸是十方无壁落。谁将五彩绘虚空。善财眼里生花翳。去却
一重添一重。善亲为书之卷首。自此声名烂熳。后慧住天童。创幻智庵别祠。奉妙峰。用报知己 发明(书之。以为丛林忌才轧众者戒劝)。
丙戌二年。
祖应诏慈明殿升座。
十月祖应诏入内。上御修政殿引见。祖奏对详明。上为之动色。赐金襕僧伽黎。仍宣诣慈明殿升座。上垂帘而听。乃赐佛鉴禅师号。是年径山毁。祖逆知其数。略不动容经意。
钟山薰迁净慈。
丁亥三年。
禅师祖钦来参居侍司。
钦婺州人。初参天目礼。令看临济三顿痛棒话。一日才上蒲团。忽觉有省。后参祖于径山。因铸钟令着语。钦呈偈曰。通身只是一张口。百炼炉中辊出来。断送夕阳归去后。又催明月上楼台。祖即俾居侍司。
戊子绍定元年。
己丑二年(元太宗文皇帝即位)。
径山寺成 发明(寺之成毁不书。此书。嘉道业无营也)。
祥符荫曰。禅林建立。无非佛事。自然成就。则为道力所感。若用意经营。只成福业。于道无预也。径山毁而祖略不动意。寺以成就。阅六年又毁。而祖不惊不变。多助如云。复以崇成。谓非道感而能然乎。
禅师妙伦参祖得悟。
伦号断桥。黄岩徐氏子。遍叩诸方。而未透彻。参祖。祖以狗子因何有业识令下语。凡三十转皆不契。一日叩曰。可无方便乎。祖乃举真净颂示之。伦悚然。
良久。忽闻板声大悟。后住净慈。上堂曰。荆山有玉。获得者不在荆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无位真人。证得者出入不在面门。横按拄杖曰。会么幽
州江口石人蹲。
庚寅三年。
万松祖复主中都万寿至温为侍者。
祖应元太宗诏。复主万寿。大振洞上宗风。上堂说偈曰。莲宫特作梵宫修。圣境还须圣驾游。雨过水澄禽泛子。霞明山静锦蒙头。成汤也展恢天网。吕望稀垂
钓月钩。试问风光甚时节。黄金世界桂花秋。温字其玉。号全一。邢州郝氏子。幼聪敏异常儿。六岁祝发。年十五参祖。博记多闻。论辩无碍。祖命为侍者。凡祖偈
颂法语。一闻辄了。遂得法焉。常以侍者代应对。机锋不可犯。太保刘秉忠长温一岁。少时相得欢甚。忠厌世故。思学道。温劝之为僧。后忠为元世祖知遇。荐温可
大用。得召见。与语大悦。将授以官。弗受。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愿。富贵非所望也。宪宗命印简主释教。诏天下作资戒会。温持旨宣布中外。而辅成之。
辛卯四年。
壬辰五年。
万寿祖退居从容庵禅师福裕补住万寿。
时元太宗破汴。祖刹荒乱。祖退居从容庵。朝命以裕补之。
癸巳六年。
甲午端平元年。
乙未二年。
径山复毁。
祖不惊不变。而多助云至。
禅师育王下庐山妙峰之善寂。
善生纨绮中。姿性高洁。年十三。即辞家祝发。经论一见辄了大意。遍参诸大老。时佛照光唱道鄮山。往参礼。蒙印可。赠以偈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
铁起吾宗。自是辩慧融释。然不以自足。游衡湘。还入匡庐。卓锡妙高峰下。面壁坐十年。一时学者尊称之曰妙峰禅师。分座雁荡能仁。出世慧因洪福万年诸刹。退
居皋亭。又十余年。复领明之瑞岩。苏之万寿。常之华藏。晚至灵隐。亦非所乐。灵隐密迩行阙。轮蹄凑集。善掩户若不闻。一无所将迎。公卿贵人。或见之。寒温
而已。会天童虚席。时郑清之秉钧轴。念非善莫宜居。因勉善行。善对曰。老僧年逾耄矣。尚夜行不休乎。辞弗就。郑公益高之。上堂曰。应物见形。如水中月。信
手拈来。一时漏泄。以拂子击禅床左边云。者里是镬汤炉炭。击右边云。者里是剑树刀山。前面是观音势至。后面是文殊普贤。中间一着。还知落处么。又击云。毗
婆尸佛蚤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九月二十八日寂。火浴舍利不可数计。塔于灵隐之西冈。郑清之铭其塔。
净慈薰迁灵隐。
丙申三年。
侍者祖钦领悟。
钦为侍者十年。每遇入室。举起衲僧巴鼻。佛祖爪牙。更无下口处。一日偶佛殿前行。抬眸见一枝古柏。触着向来所得境界。和底一时飏下。方始见祖立地处。
曹洞第十九世万松祖示寂。
祖于孔老庄周百家之学。无不俱通。三阅藏教。恒业华严。得法者一百二十人。束发执弟子礼者。不可胜纪。编祖灯录三十二卷。又撰净土仰山洪济万寿从容
请益等录。及文集偈颂。释氏新闻。鸣道集。辨宗说。心经风鸣。禅悦法喜集。并行于世。四月五日。书偈曰。八十一年。只此一语。珍重诸人。切莫错举。侍者惊
报大众。足甫及门。已圆寂矣。寿八十一。茶毗于通玄门外。舍利无数。诸方门人。各分建塔。
云溪挺曰。万松有语云。雪岩先师尝举穴细金针才露鼻。芒长玉线妙投关。此乃洞上血脉。非其中人不易知也。云岩宝镜。石头参同。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
仁。空拳诳惑小儿。只要应个时节。两刃交锋。唱出新丰一曲。毕竟如何是回互。聻。雨过水澄禽泛子。霞明山静锦蒙头。莫谓万松不道也。万松说法禁庭。宫人罗
拜。甘露霄降。祥云绕空。丞相湛然居士。亲承授记。语人曰。吾见万松。巍巍若干仞峰。滔滔如万顷波。莫能涯际。当时人共称之为儒佛兼通。宗说并到。真
天人师也。
曹洞第二十世祖
讳福裕。嗣万松。
丁酉嘉熙元年。
曹洞第二十世雪庭祖嗣宗统。
雪庭祖奏对称旨诏总领释教。
戊戌二年。
高峰妙生。
生于苏之吴江徐氏。母梦僧乘舟投宿而诞。离襁褓。辄喜趺坐。遇僧入门。辄爱恋欲从之。
己亥三年。
蒋山道冲应诏主天童。
侍郎东畎曹公豳帅闽。闻冲道望。以鼓山来聘。未行。雪峰牒至。领事半年。而天童诏下。众集如海。法度修明。虽宏智盛时。殆不之过。育王虚席。摄住持事。往来说法两山间。上堂曰。天童用底。来育王用不着。育王用底。归天童用不着。虽然如是。用不着处用有余。一箭双雕随手落。
庚子四年。
辛丑淳佑元年。
壬寅二年(元定宗立)。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禅师卧龙支下灵隐法薰寂。
天童冲归隐金陵。
时有旨冲移灵隐。而世故有不满其意者。伐鼓告众。归隐金陵。京兆尹遣属官追挽至苏台。不可。朝命以虎邱俾养老。不就。留守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不应。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禅师育王下北涧敬叟居简寂。
简潼川王氏子。阅卍庵语有省。后参育王佛照光机契。迫随甚久。出世天台报恩光孝。退居飞来峰之阴。大参真西山时为江东部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高
卧不起。后奉旨还净慈。上堂。识得一。万事毕。了事衲僧。一字不识。直饶恁么。未称全题。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是年春寂。有北涧集十九卷行世。
丁未七年。
戊申八年。
祖退居明月池上。
祖端居径山。不数年。寺宇崇成。去寺四十里。筑至数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正续西数百步。结庵一区为归藏所。上建重阁。秘藏后先所赐御翰。
敞室东西偏奉祖师与先世香火。遇始生日。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盖蜀乱。祖之先祀遂绝。故兹祠奉。以旌孝慕云。上闻而嘉叹。赐扁圆照。是秋祖筑室明月池
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上留之不可。乃退居。
己酉九年。
临济第十六世径山佛鉴祖示寂。
祖居径山二十年。海众云腾。信施丰积。法席为东南第一。三月旦。升堂示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所说不到底。
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去也。遂起抖衣云。是多少。十五集两班区画后事。亲书遗表及遗书十数函。言笑谐谑如平时。其徒以遗偈为请。乃执笔疾书云。来时空索索。
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上遣中使降香赐币。奉全身塔于圆照庵。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五
3.如意妙宝珠回向偈:皈依上师佛法僧见闻受持大藏经一心念佛极乐去乘愿普度如母众和谐中国从我做起心和人和普天下和爱国爱教和乐有情圆成喜乐极乐佛乐团结一心凝结共识奋力前行早日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法界梦萨度萨度萨度
4.如意妙宝珠祝福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最大的利何在?诸君请看——佛经有大利!承佛神力。愿您平安!愿您喜乐!愿您马年马到成功!愿您早日解脱成佛!嗡嘛呢叭咪吽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法界梦梭哈。萨度萨度萨度。
5.如意妙宝珠生活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佛声皆入耳耳闻目睹返闻自性了不可得无所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佛事尽关心心大欢喜普利有情无勤任运毕竟空。。。
<font STYLE="WorD-WrAp: WorD-BreAK: normal" COLOR="#.如意妙宝珠感悟偈:(1)嗡啊吽舍喇嘛亲南无上师三宝尊愿行具足菩提心清净光明任运显常乐我净转法*轮(2)明心十法界见性了无痕空乐悲无住念念转法*轮(3)佛在我心我在佛心心心相印本来一心(4)众生见我如见佛我见众生皆如佛佛佛光明常照我我心光明常照佛(5)愿我愿力遍法界上师三宝悉皆闻慈悲喜舍护念我念念成佛转法*轮(6)愿我愿力遍法界如母有情悉皆闻慈悲喜舍利众生常乐我净转法*轮(7)诸佛菩萨护念我&乃至究竟菩提果与您同愿度众生与您同样成佛果
7.如意妙宝珠演绎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处处惹尘埃
诚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众生与我等皆共成佛道
。。。。。。。。。。。。。。。。。。。。。
顶礼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皈命三宝三根本。乘佛威神。一心祈请慈悲哀佑加持护念我等四众佛子并所有如母有情心皈上师三宝。真发菩提心。我愿作佛。我当作佛。我
必作佛。我能作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众生无边我愿度。我当度。我必度。我能度。烦恼无尽我愿断。我当断。我必断。我能断。法门无量我愿学。我当学。我
必学。我能学。佛道无上我愿成。我当成。我必成。我能成。自然开示悟入。我与无边如母众。本来即是正觉尊。了达如是之自性。常住无上菩提心。菩提自性本来
清净。善用此心。直了成佛。啅抧吒吒罗啅抧 卢呵隶 摩诃卢诃隶 阿罗 遮罗 多罗 莎呵
&唵 妹怛隶野 娑缚贺
&唵菩提吉打母得巴达雅弥
&&嗡补达至达盘则二沙玛雅阿吽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 &如来味重重句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如来会上佛菩萨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蜜多曳怛侄他
&&唵纥唎地唎室唎戍噜知三蜜栗知佛社曳莎诃
&&纳玛赞礼班匝扎卓达雅
&合勒合勒帝查帝查
&班达班达哈纳哈纳阿玛热得吽帕的
&唵乌伦尼娑婆诃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奇哉佛陀无量光
&右侧至尊观世音
&左侧勇识大势至
&无量诸佛菩萨绕
&稀有无量之安乐 名为极乐彼世界
&祈愿我等命终时
&不隔他世即往生
&面见彼佛阿弥陀
&如是我发之此愿
&祈祷十方佛菩萨
&加持无碍得实现
&阿哇波达呢梭哈(索达吉堪布译此文乃门杰多吉活佛十三岁时
&于藏历火鸡年四月初七日亲见本尊主眷之际
&无量光佛亲宣)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枳多迦利 梭哈
&&伊提履伊提泯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楼醯
楼醯楼醯楼醯多醯多醯多醯 兜醯 耨醯 &唵阿尾啰吽佉左洛
&摩诃斫迦罗嚩吽团结一心凝结共识奋力前行早日实现中国梦。世界梦法界梦。萨度
&&&&&&&&&&&&&&&&&&&&
本师传法偈: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明心十法界 &见性了无痕
&空乐悲无住
&念念转法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山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