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皇帝共有多少位皇帝

中国大清帝国共有多少任,都是谁,在位几年详细介绍一下
中国大清帝国共有多少任,都是谁,在位几年详细介绍一下
努尔哈赤天命汗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太极天聪汗 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治皇帝清世祖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康熙皇帝清圣祖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雍正皇帝清世宗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隆皇帝清高宗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庆皇帝清仁宗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36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颙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光皇帝清宣宗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丰皇帝清文宗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訢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治皇帝清穆宗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绪皇帝清德宗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统皇帝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清朝后妃建制:皇太后、皇后、皇贵妃(一称懿贵妃)、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
其他回答 (3)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清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6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1643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清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清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清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清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清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1850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清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1861年~1875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清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清宪宗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非官方)
爱新觉罗溥仪()
1908年~1912年
宣统
华龙陵园
清朝历代皇帝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日)病故。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0、宣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11、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3、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利欲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滿清是帝國?是奴才國還差不多!
不管是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都是世界上最落後的!
一個以小農經濟的虛假繁榮來代表經濟增長的垃圾韃國。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从秦始皇到请溥仪 中国总共有多少位皇帝?_百度知道
从秦始皇到请溥仪 中国总共有多少位皇帝?
提问者采纳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加起来一共407位。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秦朝:秦始皇
子婴汉朝: (西汉)1汉高祖 刘邦
2汉惠帝 刘盈 3汉文帝 刘恒 4汉景帝 刘启 5汉武帝 刘彻
6汉昭帝 刘弗陵 7汉宣帝 刘询 8汉元帝 刘奭 9汉成帝 刘骜 10汉哀帝 刘欣
11汉平帝 刘讳衎
(东汉)1汉光武帝 刘秀 2汉明帝 刘庄 3汉章帝 刘炟
4汉殇帝 刘隆 5汉安帝 刘祜6前少帝 刘懿 7汉顺帝 刘保
8汉冲帝 刘炳 9汉质帝 刘缵 10汉桓帝 刘志
11汉灵帝 刘宏 12后少帝 刘辩 13汉献帝 刘协 两晋: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晋明帝(司马绍)
晋成帝(司马衍) 晋康帝(司马岳)
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 晋废帝(司马奕)
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孝武帝(司马曜)
晋安帝(司马德宗)
西晋 晋惠帝(司马衷) 晋怀帝(司马炽)
晋愍帝(司马邺)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名杨侑唐朝
唐二十八帝顺序如下:   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3.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代宗长子,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诵,德宗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6.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顺宗长子,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宪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肃宗五世孙,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27.德王李裕,昭宗长子,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28.哀皇帝李柷宋朝
1、太祖 赵匡胤: 建隆 960年-963年十一月; 乾德 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 开宝 968年十一月-976年十二月。
2、太宗 赵光义: 太平兴国 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 ; 雍熙 984年十一月-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3、真宗 赵恒: 咸平 998年--103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4、仁宗 赵祯: 天圣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明道 1032年十一月-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十一月; 宝元 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 康定 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 庆历 1041年十一月-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三月; 至和 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 嘉佑 1056年九月-1063年。
5、英宗 赵曙: 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 赵顼: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7、哲宗 赵煦: 元佑 1086年-1094年四月; 绍圣 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 元符 1098年六月-1100年。
8、徽宗 赵佶: 建中靖国 1101年;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十月; 重和 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 宣和 1119年-1125年。
9、钦宗 赵桓: 靖康 1126年-1127年。元朝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宗窝阔台()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宪宗蒙哥()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成宗铁木耳()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武宗海山()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仁宗()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泰定帝()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天顺帝()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文宗()(9.1;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 明宗()(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宁宗()(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年在位,在位36年 明朝
明朝皇帝共有16帝1.太祖朱元璋()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2.惠帝朱允炆()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3.成祖朱棣()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 4.仁宗朱高炽() 5.宣宗朱瞻基()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6.英宗朱祁镇() 年号“正统”“天顺”(;)在位,在位23年 7.景帝朱祁钰()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8.宪宗朱见深()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9.孝宗朱佑樘()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10.武宗朱厚照()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11.世宗朱厚璁() 12.穆宗朱载垕()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13.神宗朱翊钧()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14.光宗朱常洛()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15.熹宗朱由校()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 16.思宗朱由检()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清朝:1、努尔哈赤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大业,对后来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对加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辽东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皇太极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顺治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4、康熙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5、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7、嘉庆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8、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 9、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10、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皇帝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皇帝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日,被冯玉祥赶出北京。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其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顺应历史潮流,为社会进步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由于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更多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更有不少命运悲惨、死于非命的皇帝,给中国历史蒙上了一层阴森可怖的阴影
秦朝2位,汉朝31位?
秦朝是三位
汉朝好像是有24为吧
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博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这样算加起来376~~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阳(陕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BC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第一次统一全国,称始皇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婴BC207年在位数月  大秦王朝共2帝3传立国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苏铜山)  第1任西楚霸王项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国5年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两汉共29帝立国411年END    三国时代(魏蜀吴)220—280年历时61年    曹魏帝国220—265年首都许昌迁回洛阳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叡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齐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奂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国共5帝立国46年END    蜀汉帝国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刘备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后主刘禅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汉帝国共2帝立国43年END    东吴帝国222—280年首都建业(江苏南京)  第1任大帝孙权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会稽王孙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孙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乌程侯孙皓264—280年在位17年  东吴帝国共4帝立国59年END    大晋王朝265—420年立国156年  西晋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阳  第1任武帝司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马玮  八王之三赵王司马伦  八王之四齐王司马冏  八王之五长沙王司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马颍  八王之七河间王司马颙  八王之八东海王司马越   晋自五马(司马)渡江天下遂分为二,又有五胡乱华十九国并立  第3任赵王司马伦301年在位四个月  大分裂时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乱华十九国时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年  第5任怀帝司马炽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乱END  第6任愍帝司马邺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晋王朝共6帝立国53年  东晋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7任元帝司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马绍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废帝司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东晋王朝共11帝立国104年  两晋共17帝立国156年END    五胡乱华十九国  五胡指:匈奴〈羯〉鲜卑 羌〈氐〉实为三胡,依古老的说法,他们都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十九国:开国年 国别 开国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国年 年数 亡于   304 成汉帝国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晋   304 汉赵帝国 刘渊 匈奴 平阳(山西临汾) 329 26 后赵   319 后赵帝国 石勒 羯 襄国(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凉王国 张茂 汉 姑藏(甘肃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国 慕容皝 鲜卑 邺城(河南临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国 冉闵 汉 邺城(河南临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国 苻健 氐 长安 394 44 西秦   384 后燕帝国 慕容垂 鲜卑 中山(河北定县)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国 慕容泓 鲜卑 长子(山西长子) 394 11 前燕  384 后秦帝国 姚苌 羌 长安 417 34 晋  385 西秦王国 乞伏国仁 鲜卑 金城(甘肃兰州) 431 39 胡夏  386 后凉王国 吕光 氐 姑藏(甘肃武威) 403 18 后秦  397 南凉王国 秃发乌孤 鲜卑 乐都(青海乐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凉王国 1任段业 汉 张掖(甘肃张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逊 匈奴   398 南燕帝国 慕容德 鲜卑 广固(山东益都) 410 13 晋  400 西凉王国 李暠 汉 酒泉(甘肃酒泉) 421 22 北凉  405 西蜀王国 谯纵 汉 成都 413 9 晋  407 胡夏帝国 赫连勃勃 匈奴 统万(陕西横山) 431 25 吐谷浑  407 北燕帝国 1任高云 朝鲜 和龙(热河朝阳) 436 30 北魏   2任冯跋 汉 和龙(热河朝阳)     南北朝时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刘宋帝国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刘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刘义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刘义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废帝刘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刘骏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废帝刘子业465年  第7任明帝刘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后废帝刘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顺帝刘准477—479年在位3年  刘宋帝国共9帝立国60年END    南朝萧齐帝国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高帝萧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萧赜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郁林王萧昭业494年  第4任海陵王萧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萧鸾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东昏侯萧宝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萧宝融501—502年在位2年  萧齐帝国共7帝立国24年END    南朝萧梁帝国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萧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简文帝萧纲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萧栋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萧纪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贞阳侯萧渊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萧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萧梁帝国共4帝7传立国56年END    后梁王国第1任萧察557  后梁王国第末任萧岿587立国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陈陈帝国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陈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陈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废帝陈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陈顼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后主陈叔宝583—589年在位7年  陈陈帝国共5帝立国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国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迁洛阳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拨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拨焘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拨余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拨濬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献文帝拓拨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拨宏(改汉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诩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长广王元晔530—531年  第12任节闵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国共11帝14传立国150年END    北朝东魏帝国534—550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孝静帝元善见534—550年在位17年  东魏帝国共1帝立国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国535—556年首都长安  第1任文帝元宝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废帝元 钦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拨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国共3帝立国22年END  北魏东魏西魏合称后魏共计15帝18传立国171年    北朝北齐帝国550—577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废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后主高纬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恒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齐帝国共6帝立国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国557—581年首都长安  第1任孝闵帝宇文觉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贝)578/6—579年  第5任静帝宇文阐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国共5帝立国25年END    隋国公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时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兴(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开皇之治)  第2任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15年(当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杨昭  第3任恭帝杨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杨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杨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国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长安  第1任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显683年12月在位数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数月  唐朝立国73年武后武曌武则天临朝执政7年公元690年灭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长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则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国16年    唐朝复辟  第6任中宗李显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几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适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顺宗李诵805/1—8月  第14任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晔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废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晔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国276年END    小分裂时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  区分 国别 开国帝王 民族 首都 兴亡 年数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国 朱温 汉 大梁(河南开封)907—923 17 后唐   (辽帝国) 916—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阳 923—936 14 后晋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辽国   后汉帝国 刘知远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后周帝国 郭威 汉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国) 960—   十一国 岐王国 李茂贞 汉 凤翔(陕西凤翔)907—924 18 后唐   南楚王国 马殷 汉 潭州(湖南长沙)907—951 45 南唐   吴越王国 钱镠 汉 钱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国 王建 汉 成都 907—925 19 后唐   南吴帝国 杨渭 汉 扬州(江苏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国 刘守光 汉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汉帝国 刘岩 汉 广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国 高季昌 汉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闽帝国 王延钧 汉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后蜀帝国 孟知祥 汉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国 徐知诰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第3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73年的小分裂时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开封  第1任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赵祯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赵曙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赵顼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赵煦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赵佶年在位25年  第9任钦宗赵桓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国168年    南宋王朝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赵构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赵昚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赵惇年在位5年  第13任宁宗赵扩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赵昀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赵禥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赵显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赵昰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赵昺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国153年  两宋共18帝立国320年END    蒙古帝国(大元王朝)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年在位22年  第2任监国孛儿只斤拖雷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马真后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儿只斤贵由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后年在位3年  第7任宪宗孛儿只蒙哥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年改国号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年  第18任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国共15帝19传立国136年大元王朝年北迁共立国98年END    大明王朝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 棣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炽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镇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钰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镇年在位8年  第9任宪宗朱见深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祐樘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载垕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钧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检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传立国277年END    大清王朝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年计28年)  第1任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爱新觉罗胤(衤真)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爱新觉罗载(氵恬)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满清帝国共12帝立国296年大清王朝立国268年END  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
共计248位皇帝,谢谢。
朝代记忆口诀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与东晋,五胡十九国。南朝和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请楼主给分啊。
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溥仪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的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