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诗是从几个多角度描写景物ppt的

古代有哪些描写和反映将士边疆生活的诗歌?要有名称和作者,最好是四句话。
古代有哪些描写和反映将士边疆生活的诗歌?要有名称和作者,最好是四句话。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范仲淹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纳兰性德 《长相思 出塞》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李白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提问者 的感言:谢谢!
其他回答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国学网――国学文库――论元代边塞诗的特征(罗海燕)
论元代边塞诗的特征
(河北省保定市 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071002)
  摘 要: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而至于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首先是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其次诗歌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第三是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第四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既耀出了自己的光芒,并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 边塞诗;成因;特色
  边塞诗,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是随特定的时空环境改变而变化的。究其构成特质而言,边塞诗首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次还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另外随时代的发展其文化性和时代性也愈加彰显。这些必要特质本身又是变动不居的,于是每个时期的边塞诗同时又是“这一个”,形成“一代之文学”。元代边塞诗的形成受到了传统创作的影响,但更是新的历史环境的产物。“元代边塞诗”,所以称其为“元代边塞诗”,不是只根据据之前的历史来判定,亦非从当下时空出发给其界定,而是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回归客观的“元代人的边塞诗”。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正是由于这样特定的时空的影响,元代边塞诗的创作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疆域的扩大,让元代的边塞地域空前广大。在元人的眼中, 其地“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1],这样使得元代边塞不但指“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到安西四镇这段东北至西北的边疆地区,”而是西北延至西亚之地(今阿姆河流域撒马尔罕一带) , 例如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咏》、《庚辰西域清明》、《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四首》、《西域尝新瓜》等等,其表现地域直至塞上草原。向东,元人征服高丽使其成为附庸,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步迹,例如虞集的《赠别兵部崔郎中暂还高丽即回中朝》、张翥的《送式无外归高丽》等记录了元人的高丽之游。向南,元人也做了史无前例的开拓, 南边跨大理远至越南南方之地。例如张翥的《送刘侯赴大理》诗中“万里南云入马蹄,蛮酋迎拜过阿黎”写出元朝政府派人治理大理的境况,陈孚的《安南即事》写其受诏到交趾问罪的情状。
  其次,元在一统过程中,先后灭掉西夏、金、南宋,三家归元,这使得有元一代,尤其是初期的诗人群体呈现出多元化,他们或由金入元,例如元好问、李俊明、郝经等;或由宋入元,例如方回、戴表元、赵孟\、黄庚、方夔等。此外还有一些诗人是虽曾身处金源却同情南宋但最终归元,例如刘因等。因此元代的边塞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对同样的边塞,不同的人反应甚迥。尤其是那些金宋遗民每睹曾经的或金宋或金元或宋元的边塞时多是百般滋味在心头,诉诸笔端,形成了有元一代别具的不算边塞的边塞诗。之所以称其为“不算边塞”是因为元一统后这些边塞已非边塞;而又称其为“边塞”是因为创作这些诗时作者当时是视其为边塞的,且这些诗完全具备边塞诗的本质要素。
  诗歌创作条件的变化,最终反映到“艺术产品”――诗歌文本上来,形成了有元边塞诗歌的独特的体貌特征。
  首先,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
  顾随先生在其《驼庵诗话》中曾提过,诗歌中就诗人即创作主体和关注对象关系而言大致分两种:一是诗人进行近距离观照完全融入其对象之中,物我一体,这样写出的诗情感浓厚却往往失之理思;二是诗人进行远距离观照和其关注对象保持了适当距离,这样诗歌虽见作家冷酷却得之能进行理性分析[2]。元代边塞诗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作家远距离审美观照的作品,尤其体现在由金、宋入元的诗人的作品里。究其原因,这与元代诗人的多元化有关,尤其是那些自金、宋入元的诗人,他们不同于那些北方少数民族诗人以一种高扬的姿态来雄视边塞踌躇满志,豪迈慷慨,而是怀一种被动且无奈的复杂心态来面对曾经的边塞――金元辽宋边界,因此少了唐人那种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也无唐人那种因近距离审美观照而产生的身处边陲而心怀帝都之情, 也没了唐人那种功业未就的惆怅和苦寒不甘的情调。这些诗人置身边塞,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往者不可谏”的情感和历史兴亡感叹。这样,他们就不由得与审美对象拉开距离,从而进行比较可观的历史评判。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的刘因可为这方面的代表。刘因生于保定容城,“世为儒家”,且其祖父刘禀善金贞v年间南迁,后来其父刘述于1232年携家北归,定居保定,之后入元。身处金源对宋怀有同情最后却入元朝,刘因的经历在当时既普遍又典型。刘因作过多首有关白沟的诗。白沟,昔日为辽、宋边界。其《渡白沟》
  东北天高连海Z,太行蟠蟠如怒虎。一声霜燕界河秋。感慨孤怀几千古。只知南北限长江,谁割鸿沟来此处。……仰天大笑东风来,云放残阳指归渡。[3](P163)
  诗人临此边界,涌上心头的有悲愤:“只知南北限长江,谁割鸿沟来此处”;有痛心:“当时一失榆关路,便觉云燕非我土”;有无奈:“谁知江北杜鹃来?正见江东青鸟去”。但超越前人的是,作者在这首诗里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赞扬了“莱公”即寇准的历史功绩,但对后来使臣的苟且求和加于了尖辣的讥讽,结句“云放残阳指归渡”既是实写诗人悲愤离开又是虚写诗人的一种心理上的拉开距离。
  另一首《白沟》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纯靶Π倌旯Α0坠狄葡蚪慈ィ棺镄涂治垂[3]P(170)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自心理游离后进行远距离审美观照的结果,他已从悲愤和痛心中脱离了出来,与历史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从而对宋朝的妥协投降政策进行深刻的批判,并直接评述宋亡国的历史。
  另一首同题《渡白沟》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卫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3]P(180)
  同样的地方,诗人冉生的依然是一种由游离至离弃的情愫。其头脑是冷静的,辽金结局如此,元又如何呢?作者观照的历史对象进一步扩大了。作为理学家的刘因面对无奈的历史,最终发出“独谁投”的何去何从的追问。
  元中期曹伯启又写《过白沟河》:“久听人间说白沟,两朝曾此界中州。而今六合无关禁,依旧潺潺碧水流”[3]P(788),诗人采取的是一种更远距离的审美观照,没有激愤,没有批判,只是客观描绘,几乎是一种“冷酷”态度了,已由刘因式的近于纯粹的咏史诗发展到单纯的写景诗了。另外像黄玫摹渡暇┌耸自邮て涠佑构亍罚禄摹逗囟住贰朵亍芬约捌渌囊砸跎健⒒春又畹匚獾氖魉溆锷嬖谋呷捕汲氏殖鲆恢志奶迫说脑毒嗬肷竺拦壅仗取
  其次,诗歌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
  元代之前有盛唐边塞诗如一座高峰横亘面前,他们崇慕之馀,并未囿于唐人家法,而是将关注的笔触拓展到了更广的方面。他们或写边塞的物产种植,例如马祖常《灵州》[3](P685):“葡萄怜美酒,苜蓿趁田居”、“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I”;或写边地风俗,例如陈孚《安南即事》[4]P(179)“笙箫围丑妓,牢Y祀淫巫”、“下俗浇浮甚,中华礼乐无”、“祭祀宗p绝,婚姻族属@”;或边塞奇异的景色,例如宋无的《鲸背吟》组诗中《东洋》、《日出》、《沙门岛》、《讨水》描写了南疆奇异的景观;或写边塞人民生活状况,例如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酿酒无输课,耕田不纳租”、“避兵开关穴,防水筑高台”、“卫风磨旧麦。悬锥杵新粳”、“救旱河为雨,无衣隆种羊”,在他笔下展现的是一幅绝然不同内地的民生图;或写边域的风土人情,例如马祖常《河湟书事二首》其二写波斯商人的“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探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3](P709)《河湟书事二首》其一写边人狩猎生活的“阴山铁骑角弓长,闲日原头射白狼。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3](P709) 此外,或写气候节令之反常,或写人民装饰之怪奇等等也很丰富。正是疆域的扩大为诗人们涉足边地提供了时机,他们将所见闻诉诸笔端,形成诗歌的“陌生化”之风,就对中华诗歌史而言,它提供了新鲜的素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表现范围。同时,从这些诗篇中,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纵横万里以及大好河山庄伟奇丽,从而胸怀各族人民,抛弃夏夷之防,进而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做到真正的“胸怀天下”,且更加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第三, 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
  组诗传统虽很悠久,晋时阮籍以五言组诗写政治抒情诗《咏怀》,唐时杜甫以律诗写组诗进一步扩大诗歌的表现力,这些都为元代诗人大量使用运用组诗形式表现生活和情感奠下深厚基础。以各种诗体的组诗形式来描写边地风光民俗,元人达到了极致,历览中国诗歌史这几乎是空前和绝后的。
  五言组诗有袁桷的《送马庸伯御史奉使河西八首》全诗就内容而言,前后以离别伤痛之情贯通,其一写马祖常因诏赴塞,一路凄凉劳顿,诗人别友感伤,末句提到有人咏歌。其二,由咏歌生发,作者深感民生艰难“妇死不复悲,失儿谁与耕”,结句“孰能转夷途,历劫永清宁”提出自己的希望,并以之来勉励朋友。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分别写河西之地的文运、山川、民俗、气候、名胜等等详瞻无遗。其七,又回到临别场景,朋友远离不胜悲痛“遗情在相思,举酒不得起”之后寄语勉励,“永念编简功,笃志刊绮靡”更诉以心迹“倾盖已云旧,知我实知己”最后伫立目送嘱予叮咛,“送君河之湄,冻柳光JJ。修途马翻飞,少立尽瞻俟。植德绥令名,眠食慎道里。”其八,别后念及自身的悲窘,反而开始艳羡友人的远赴,“羡君万里道,晴霞起U榆。天山谅非远,椎牛植分榆”,情感一波三折,首尾呼应。全诗就形式而言,采用了联章的形式,由“咏歌”、“清宁”、“遗书”、“飞翼”、“其西”、“遗情”、“道里”尾首相连,诗全诗结构更加谨严浑然一体,不失民歌的详瞻铺陈,更追《赠白马王彪》的念别深情。此外还有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咏十首》、王逢的《塞上曲五首》、郑元佑的《出塞七首效少陵》、张翥的《前出军五首》和《后出军五首》等等也采用五言组诗形式。七绝组诗以周霆震的《军中苦乐谣九首》为代表,各首分写水军士卒的衣饰、行为及戏耍、征战等生活状况,看似分散却都指向一个中心――士卒。这对后人了解水军真实的苦乐生活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料。宋无的《鲸背咏》也采用七绝形式“今将所历海洋山岛,与夫风物所闻,舟航所见,各成诗一首”即《梢水》、《莺游山》、《日出》、《东洋》、《揍沙》、《海鸥》、《乳岛》、《沙门岛》等等凡二十二首之多,此外令人道奇的是这组诗“诗尾聊以古句”更显诗人的匠心。i贤的《塞上曲五首》以七绝描写边地狩猎和老妪、小女的情状等等,笔调轻快,舒畅惬意。元人创造性的以组诗形式写边塞,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全方位地对边塞领域给予了巨大关注。
  第四,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
  边塞诗几乎一直离不开乐府这一载体,历览元以前的边塞诗创作会发现:边塞诗在《诗经》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略而不论,从秦汉时期起,经魏晋南北朝,唐朝,至于宋元,边塞诗创作从“世界”与“作家”关系角度而言呈现出由合到离,再到合的态势。
  首先是秦汉阶段,匈奴入侵防戍边卫的现实让此期的边塞诗创作观念明确自觉且出现真实的边地特征,无论写祁连山、焉支山、胡地、沙漠还是匈奴、月支,这些自然景观或环境氛围几乎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在基本确立的边塞乐府形式中,“作家”同“世界”是真实相合的。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走向成熟,但这一阶段的除了前期少数的作家外,大部分人并未到过边塞缺乏亲临边地的切身体验与感受。但因为乐府在此时已经完善成熟,且乐府形式易于传唱和题目现成,于是作家大都利用乐府旧题,根据自己对边塞的理解,基于其情调,运用业已存在的边塞意象,虚设边塞时空进行模拟模仿并且形成了固定模式,这样造成了“作家”与“世界”的相对乖离。例如陆机的《从军行》、《苦寒行》、谢I的《从戎曲》及徐陵的《关山月》等等都是其代表。唐代,国盛民富疆域辽阔,士人精神状态高扬激昂且边战频繁激烈,诗人们亟于建功立业往往亲到边塞,他们真实描绘边境,以闻见入诗,不再但藉乐府间接抒情,而是见景生情自然写实直书胸怀,“作家”和“世界”再次相合。
  到元代,边塞旧题被大量翻作,例如杨载的《塞上曲》、宋无的《战城南》、王逢的《塞上曲五首》、陈樵的《出塞曲》、周权的《古塞下曲》、元好问的《塞上曲》、《并州少年行》、马祖常的《古乐府》、余阙《白马谁家子》、张宁《出自蓟北门行》、钱惟善《关山月》等等不胜枚举。从表面而观,这些诗作跟魏晋时期的模拟仿作相类,其实不然,由于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前期边战不断,之后又因边戍之需,诗人们多亲经战事自履边地,对边塞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仅仅是藉旧题之壳,实则咏涵现实。i贤《塞上五首》、张昱的《塞上谣八首》诸诗或是描绘塞上草原的自然景观、山川风貌、风俗民情或是记录风物特产等等均是自叙所闻见真实可信;马祖常则以《古乐府》书写元代织妇无衣“女妇无衣何足道”,征夫苦寒“征夫戍边更枯槁”,《车簇簇行》表现滦河一带慷慨好客的人土风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处“元季之乱”的胡天游写的《男从军五首》和《女从军五首》对女兵进行了描绘“二八女儿红i靴,朝朝马上画双娥。《采莲》曲调都忘却,学得军中唱《凯歌》。”、“从军装束效男儿,短u衣衫淡扫眉。”、“壮士指僵霜气重,将军莫讶鼓声催。”[3](P1831)她们巾帼不让须眉,这一纪录几可作史书之阙补了。
  “作家”和“世界”似离而实合,元人翻作旧题而写现实时事,比唐人走的更远,拓展的更广阔。
  在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上,元人的创作对传统进行充分扬弃并且融入新的时代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堪为“由第一高峰的唐代向第二高峰的清代过渡的桥梁与纽带。”[5]同时,对后代的边塞诗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元代边塞诗的抒情重心由但关注边地征戍之事向更多的关注边地风土人情方面转移。自此,在边塞诗中大量描绘边地风光风俗风物成了诗人着力的重点,清代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洪亮吉的《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肖雄的《听园新疆杂述诗》等边塞诗都对边地的生活建筑、衣食起居、风物气候、山川风貌、年节习俗诸方面进行了详瞻的描写。二是元人组诗形式的大量使用让清人直接仿效且更加广大,例如张光藻《龙江纪事七绝》120首、方观承的《卜魁竹枝词》24首等等,有力的促成了清代边塞诗的繁荣。另外,在意象积累、词汇丰富诸方面也为后人做了广阔的开拓,尤其是元人远距离的审美观照态度,以及咏史批判为一体的特点都给后代予巨大的启发。
[1]元史(卷五八) [M ].宋濂等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2]顾随诗词讲记[M ].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整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元诗选[M].顾嗣立.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元诗纪事[M].陈衍辑撰,李梦生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阎福玲.论元代边塞诗创作及特色[J].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8, (6)
原刊《集美大学学报》
发布日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描写优美动听旋律的诗句,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说明的是物理现象.古代入民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的到来,他们这是应用了的知识.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1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钱塘湖春行诗文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早春的景色的_百度知道
钱塘湖春行诗文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早春的景色的
快啊,谢谢了
提问者采纳
试结合作品,分析“枯”“老”“古”“西”“瘦”等词语对游子情感抒发的作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钱塘湖春行: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白居易这个名字很有寓意,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京师珠薪米桂,居大不易”而白居易起这个名字就是说他的才高八斗,可以白住在长安,也说明了他的骄傲。
钱塘湖春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的角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