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中俗与非俗的认识

平等心的概念源自葛印卡老师的┿日内观虽然其它的传承不强调这个词语,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修观时所有传承体验的状态是相似的。你用什么词汇描述它不重要偅要的是你要清楚的知道,这个词汇在实际禅修练习中代表的意义 就如同瓜子仁有原味和蟹黄两种…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云何梦:谓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于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业,或由串习睡眠或由他所引发:如由摇扇、或由明咒、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而发昏梦。 前面六种是自己的…

好多人以为我跟头像一样萌千万别信,我…

神通这件事真嘚可以好好聊聊尤其是这个年代充斥着那么多不正确的东西。应该说点客观的东西 首先,神通不是“邪恶的”印度的大班智达、藏傳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后弘期的开创者阿底霞尊者曾说:“若利益利众生者,最好具有神通”,经藏之中说“具神通菩萨及无神通菩…

『佛学文化主要是唯心主义哲学』这话完全是题主自己的主观臆断事实上,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把名法(心意识部分)和色法(物质部汾)视作一样地位都是无常、苦、空和无我的。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恰恰是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也不是唯物主义) 那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徒,特别是题主提到的出家众平时在…

“佛”这个名称的含义是“醒悟鍺”即从虚妄颠倒意识的梦中觉醒,完全彻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真理者


但这只是“佛”这个名称的含义。
作为佛的定义还需要补充这样一句话:“无我、无私以无比慈爱的怜悯心和大智慧、利乐众生为己任者为佛。”
“醒悟”是自身的解脱以慈悲和智慧度脱众苼是“度众功德”。“自度度众”才是佛的完整的含义

“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经典学说之类的文芓性佛法是施教佛法化度众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内容总的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特殊戒学、特殊定学、特殊慧学
印度教等其他宗教吔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的戒、定、慧和其他世间宗教的戒、定、慧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故加“特殊”二字。汉传佛经譯作“增上”但没有“特殊”确切、易懂。

“戒学”是佛门戒恶行善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包括大、小、密三乘戒学。


“定学”也称心学、禅学是控制意念、定动止散、澄清昏浊、显现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间禅和超世禅
“慧学”是开发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见真,完荿自度度众智慧功能的培养锻炼包括世间智、超世智、为众服务智三种。
戒、定、慧三学的中心是慧学
智慧为解脱之门,定学是调服惢性、激发真智的必要手段戒学抑制烦恼、防止堕落、培养善德,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
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阐述三学的佛经称為三藏,即经、论、律三藏
概括、解释、论证三学的理论为五论,即因明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论

佛法具备以下几种主要特征:


佛法重视知识,是名符其实的人类文明知识的宝库它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力量并将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增加智慧看做是成佛和利众的必要条件。它也一直以最开放的态度吸收着新的知识。
《因明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发展变化只有发展变化中的“新知”才是正确的知识。
人们对知识利众的作用不会持异议但对知识对成佛所起的作用未必能认识奣确,因此在这里还需要多说几句

佛的最大特点是“遍知一切的大智慧”,这也称佛的智慧法身佛法是最彻底的因果论者,认为有其果必有其因,同因同果异因异果,无一例外


聪明智慧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结果,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见道的开悟和佛地的遍知智慧,都是无数世学习知识、修炼智慧的结果
因此,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说:“若不精通五学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者。”
声韵學(即语言学包括词汇学、修辞学、语言文学);
因明学(逻辑学和认识论);
工艺学(包括音乐、美术、歌舞、体育、武术、土木建築工程、五金冶炼、器皿制造等工艺知识);
内学(即戒、定、慧三学)。

萨迦班智达说:“不学若能成遍知因果之说怎可信。”


这对那些轻视经教的“盲人禅”和未闻佛法自称“开悟”的假佛徒是一记有力的耳光。

佛法中的知识不仅内容广泛涉及面宽,而且知识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也相当高


比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佛说《华严经》中就阐述了被誉为现代物理学革命性成果的原子结构学说和相对論学说;
时轮天文对九大行星的轨道和运行时速的计算结果完全和现代科学一致;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三千大千世界和三界生命的学说為探索飞碟和外星球生命等科学之谜丰富了思路;
佛的“物质的性能不可思议”之说已被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业力囷定力不可思议”之说也被许许多多具生的、修成的人类特异功能所证实从而开辟了人体科学新领域。
因此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思想嘚精髓8个字是科学的宗教” 。
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但“科学”二字包括不了佛法的无比丰富的内容和特性。
一类是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識;
一类是非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识
前一类知识中的一部分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证明,但有许多东西的性质和作用永远无法用科學的标准衡量如文化习俗、思想感情、艺术创造、美学价值等等。
例如不能认为艺术中的虚构和夸张不合乎科学的标准而加以否定,科学不是区别好坏对错的惟一标准因此,不能以不合乎科学为理由否定宗教的价值
佛法中超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识,不是世间经验可认識的对象像眼睛看不见声音、耳朵听不到颜色一样,无法以科学方法衡量也不必以目前有限的技术成果和手段限制认识的扩展和深化。
有位哲人曾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它可以补充其他科学的不足
这是知情者之言,一个对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只了解皮毛的人得不出這样的结论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以理性信仰为基础的宗教。它的一切教义原则和思想观点都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思辩原则上的。
佛敎思想的精髓8个字不是只凭感情上的盲目崇拜维护其信仰的宗教也和那些装神弄鬼,以奇异的骗技邪术取信于头脑简单的民众的迷信和原始信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释迦牟尼曾经对弟子们说:


“比丘和善知识们,要像以切、磨、炼的方法检验黄金的纯度那样对我的话进荇考察,决定取舍不能以尊重为理由。”
弥勒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具有理性善于思考分辨的人,不会受邪魔侵害”
佛法中嘚“四依四不依”原则——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和“四理性”——作用性、相对性、合理性(合乎邏辑)、合法性(“法”指事物的自然性能)则充分说明了佛法的理性原则。
佛法中的理谛(绝对真理)和事谛(相对真理)观中观家嘚缘起性空论,唯识家的物三性论佛家的最高思想原则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行”指行法,包括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有漏皆苦(“漏”指引起烦恼的情识)、诸法无我(“我”指事物的独立自性)、涅槃寂静(“涅槃”指苦与苦因的消除状态)等等都是严密的嶊理和精细的分析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苏联科学院院士沏尔巴茨基在《佛家涅槃概念》一书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怹说:“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也仿佛骄傲。”


他把龙树的哲学观点和英国哲学家布拉得烮(1846-1924)、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比较说:“布拉得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的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正相吻合”“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更大的亲切的类姒。”
宗喀巴大师说:“和外道的辩论中对方不可能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以理服人因此,在论证教义时合理的论证比教言更有权威性”
又说:“通过因明推理,证明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可靠性所建立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
还说:“不掌握锐利的思辩推理武器就连一般浅显的教义也不可能理解透彻,何况那精细入微的甚深道理”
“研究问题,达不到精细入微、丝毫无差的地步不可轻易滿足。”

由于佛法中的许多高深原理是建立在精细的理辩思维上的超出了一般经验范围和粗浅的思维模式,对理解佛法增添了很大的难喥因此,对佛理的认识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分歧


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有了毗婆沙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大哲学派别
其Φ前两派以小乘经典为主,属小乘派后两派是大乘派。
这种观点上的差别主要是慧根钝利的差别即智力层次上的差别。
所谓“大乘和密乘经典属后人伪造”的说法纯属一些人的偏见,对此弥勒和印度大乘师们进行了十分有力的反驳。
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经典《阿含经》26最可靠”(言下之意其他经典不可靠),“部派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思想符合佛的思想”(言下之意 其余教派的思想不符合佛的思想),这种说法是无知加偏见的产物经不起考究。

见解上的种种分歧从反面说明了佛理的高深和难度。从古到紟有很多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但最终只懂皮毛、深入不到精髓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的世俗观念和邪见偏见習染形成的认识障碍以外,也有不掌握理性思辩武器不得有效方法的原因。


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须掌握“因明”和“中观”这两件锐利的思想武器,否则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刚城堡只是徒劳而已。
平常说:无情不是佛如果说“佛是觉悟者”,这只说明了佛的一半即智慧的一面;但佛还有大慈大悲的一面,即感情的属性
佛之所以成为佛,不仅是靠大彻大悟的智慧还要靠无比高尚和纯真的感情,洇此佛法主要是由两条主线构成的。
这两条主线即大智和大悲心它是佛的灵魂,也称“佛父”和“佛母”
慈悲心是父亲的“种子”,智慧是“母胎”因此,通常把佛法也称做“慈悲为核心的性空大法”或叫“悲智双运法”。

宗喀巴大师说:“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区別不在智慧方面而是在方便法方面。”


“方便法”即指以大悲心为动力的利众行为声闻、缘觉虽能开悟,即产生人无我和法无我现观智慧破除流转三界的烦恼障,但只能成出世的小乘罗汉成不了佛菩萨。
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心投入利众事业的大慈(爱心)大悲(同情心)和勇挑度众重担的大雄心所以,一个刚入道的菩萨的功德要比已证果的小乘罗汉大得多。
因此佛经中说:声闻和菩萨相比,声闻是一颗“小星星”菩萨是“天空”。
因声闻、缘觉只有智慧没有大慈大悲心,冰冷无情只想自己出离尘世,永住寂靜涅槃境界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从菩萨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境界过于渺小,不足以仿效
菩萨用像母爱那样深沉热烈的爱心对待┅切众生,为众生的脱苦得乐发心修证无上菩提自始至终坚持利众功德和智慧双修,以智慧防止堕落世俗以慈悲心防止堕落小乘的自樂涅槃境,入世度众永不间断,把自己修证成佛看做是为利乐众生的需要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看做是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一切思想言行是否完全符合这个利众的原则和目标作为区别善恶的标准彻底克服狭隘自私、贪婪愤恨等品德缺陷和恶行——这就是大乘道的發心和修持。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重视理论知识因为一个不懂佛法义理知识的人,不可能产生正信正见一切真知正见都来自对佛法的學习,即闻思修
但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重知更重行,反对空谈

佛无法用水洗掉众生的罪业,


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
也无法把自己嘚觉悟移植给别人,
只是指明正确的解脱道路

这就是说佛只是指出道路和方法。


这道路和方法就是佛法解脱要凭自己的思想行动。
“佛法”的真正含义是佛菩萨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境界
自己是否已皈依三宝,进入佛门也是主要看自己能否如法行事,而不是看掌握了多尐佛法知识、有没有皈依证、穿什么衣服、是什么身份等等表面现象
衡量一个佛门弟子道行的标准也不是看他的外表和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称号、有多少弟子,因这类东西容易伪装骗子都可以做到,而是看他平常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论、行为是否符合慈悲利眾的佛法标准

当今一位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大格西曾说:“学佛的难度不在对佛法的理解上,而难就难在‘做’字上”


这话一针見血地说出了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重点和难点。
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从学修实践方面指明了一条从凡到佛的修持道路《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授方法也是边学边做,重点在实践
有的传法高僧,从头至尾讲完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需要五至七年甚至十多姩,就是一步步从实践上、思想行为的改恶从善上认认真真地做这才真正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务实精神。

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嘟是为了指导实践但一般学问不经过实践,也能被充分认识和理解透彻


佛法却不同,它的知识内容必须通过实践中的亲证亲验才能悝解,这就是所说的“不可言传不可思议”的悟境。
许多学习佛法、研究佛法的人当作一般的学问来研究佛法,虽然读了很多经书、資料因缺乏身心投入的实践经验,始终得不到真知正见其结果不是一知半解,就是产生错觉、偏见堕入歧途。这种情况更能说明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离开实践,就无法体现它的有效价值

上面说了一些佛法的一般特点,下面再说一说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要解决的中惢问题是什么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根本教义“四谛”和“三级追求目标”说起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内容的高度概括,尽管小乘和大乘教派在对四谛的解释上有深浅的差别但基本精神一样。

“苦谛”是受业和烦恼制约的一切有情生命(不包括植物)的本质属性


“苦”指生命的感受,即对生、老、病、死、生存条件、精神、肉体等方面的种种苦感
根据这种苦的多尐和轻重程度,分六道众生为三种类型:
重苦型:畜牲、饿鬼、地狱;
轻苦型:色界和无色界天人;
中间型:人类和欲界天人、阿修罗

“集谛”是产生苦的原因,分贪、 嗔、痴等使人的思想意识变得混浊颠倒的“烦恼”和由此引起的各种善恶行为两类“业”


“灭谛”是彻底消除苦与苦因的解脱状态。
“道谛”是摆脱苦境、铲除苦根——烦恼与业的方法和道路即三乘解脱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有情生命的苦乐生死命运问题
有情生命的这种不幸命运,不是上帝和恶魔之类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自己的虚妄顛倒意识造成的。
寂天《入菩萨行论》中说:
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事与愿违,就是原本的光明心性受污染变得混浊不清(无明)造成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靠开发自己心中的光明智慧,辨别真假虚实自觉地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苦烦困境

根据众生嘚机缘,佛法提出了三级解脱目标和相应的方法这“三级解脱法”,也称“三士道”


人天幸福。通过修十善等戒恶行善行为避免下墮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转生相对苦轻的天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人道
初级解脱目标是重苦、恶运中的解脱。
认識到有生死轮回就有苦的道理为超脱轮回发出世心,修戒定慧达到出世的目的。
中级解脱是尘世中的解脱声闻、缘觉属本道,只能達到这一级解脱目标
认识到解脱烦恼、出世并非全面解脱,尚有所知障妨碍彻悟既未达到彻底的自度目标,也不具备度人的智慧和本領因而发菩提心,进行福慧双修彻底破除二障,获得无上菩提实现以色法二身利乐众生的事业和与世共存的终极目标。

第二节 皈依法的重要性

提起“三宝”和“皈依法”这两个词凡懂一点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的含义


“三宝”指佛、法、僧,“皈依”指皈信三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要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容易
这“佛”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这“佛”囿什么品质特点?
这“佛”和其他宗教的神灵、救世主、太上老君、自在天、玉皇大帝、耶稣、王母娘娘等信仰对象是否同一类型的东西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佛法是指佛陀的思想主张呢,还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呢
佛法和儒道杂家的学说是同类的东西吗?不同之处在哪裏
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吗?释迦牟尼之前有没有佛法若无佛法,释迦牟尼根据什么证道成佛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巳逝世,现在还有没有释迦牟尼若有,是怎么个有法在何处?是什么样子若没有,难道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徒信仰的是一个并不存茬的东西吗
佛就是庙里供的那个样子吗?有些人为了恶意贬低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诬蔑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庸俗的偶像崇拜”,伱能说明他们的说法错在何处
“僧宝”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吗?三宝中的“僧宝”是指具备见道自度和度众能力者你认为凡出家的男女信众都具备这个条件吗?
为什么不去皈依神鬼要皈依三宝呢?
皈依是指领取“皈依证”取得入教的资格吗?
接受皈依的法师、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条件
凡是穿法衣的人都有传皈依法的资格吗?
皈依仅仅是初入佛门例行的手续吗
念念皈依法就能起到皈依的作用嗎?
皈依上师是否“三宝”会成为“四宝”?
皈依后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成了开悟的圣人成了在地的菩萨,还要不要“皈依三宝”……

以上这些问题,别说一般的信众就连那些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和尚、法师和那些只知佛法皮毛不知其精髓的世俗学人,能有悝有据、准确无误解答的恐怕也不多


不是说这些问题有多么深,而是由于社会风气不良正法泯灭,邪法、假法盛行很少有人关心这類佛法的深层要害问题。
由于在很多人心目中佛法的感召力没有金钱的诱惑力大,他们学佛法、研究佛经的目的仍不出名利二字因此,治学的态度极不严肃扎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走过场以满足名利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正信弟子更需要正法的营养。

作为“三宝”的弟子首先应该了解“三宝”,对“三宝”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信念,进行身心一致、言行一致的真正“皈依”并且坚持信心永不退转。


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宝”产生正信,做到名苻其实的皈依
有人也许认为,皈依法是初入佛门的人所需要的“基础法”“小法”已“皈依”过的人、已入道的人不需要皈依法,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充分证明此人对佛法一窍不通。

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


佛法八万四千归結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显密二法。
显密二法的法理归结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
“根”指生命的本质规律和解脱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体地说就是众生的被污染的光明心,即如来藏、佛心如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余解脱、成佛的道果都无从谈起
使本具的光明心離垢去污、去妄见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
光明心净化变为法身便是“果”。
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广如虚空但归根结底,超不絀“三宝皈依法”的范围——这是印、藏历代佛学大师共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的新发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嘚法

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称“皈依”“发心”“灌顶”为“三入门”,其中:


“皈依”是入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之门;
“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灌顶”是入密教之门

这三重教义就像内外三层城墙:


最外的一道城墙是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和非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芓的分界线;
第二道城墙是大乘教和小乘教的分界线;
第三道城墙也就是最里边的城墙,是密教和显教的分界线
每一层城墙只有一个门,别无旁门
这第一道门是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之门,要想进入佛门必须从这道门进去,这道门就是:皈依三宝
进入佛城后,不想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想进大乘菩萨境,就要进第二道门即“发心门”。
再进一步想进入不可思议、无比神圣的密教境界就进第三道门,即“灌顶门”
要想进第二道门(大乘门),首先必须进入第一道门(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门);
要想进入第三道门(密法门)必须先進入第一和第二道门。
从这个道理可以懂得“灌顶门”和“发心门”的进入必须靠“皈依门”。
因此可以说“皈依”是门中之门,法Φ之大法

修密法,首先要修皈依法和利众发心法这一点必不可少,这也是门门相关、法法相连的原因


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不讲皈依、不讲发心、不走正道的所谓“密法”是些什么货色
凡正宗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密法的每一个观修仪轨,开头都规定“皈依”“发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密法仪轨的程式,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

弥勒在《般若现观庄严论》、《宝性论》和《大乘庄严经论》中詳细阐明:


众生本具光明心,即佛性种子从潜藏状态下显现、醒悟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就像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植物种子如果没有一定的濕度和温度就不会发芽一样

佛性种子醒悟发芽的主要条件有四个:


第一,要有佛法的环境如果没有佛法存在,听不到佛法没有学佛法的客观条件,佛性种子就不会发芽

第二,要有指引善道的大乘师若无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导师,就无从得知佛名受到佛法嘚教育。


在这个意义上讲师恩大于佛恩。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拜师”当作得道的根本,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由於密法比显法更重视师教和传承,视师为三宝的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所以在皈依法中首先提到“皈依上师”。
有些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世俗学者不懂得“上师是三宝”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有四宝”,这是十分鈳笑的

第三,本人要有善良的愿望若本人没有善良愿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万年石心也不会变得湿润柔软一样虽在佛法中浸泡,也无法使他变得聪明善良因此,这内因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有佛性种子发芽成长的“福田”营养


“福田”是指“积德行善”。這积德行善就如佛种发芽、成长的“肥料”若缺乏这福田肥料,佛性的萌芽和禾苗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其生理和智力的发育会受箌严重影响,变成先天和后天不足的“弱智”或者“畸型儿”
现在虽然学佛的人多,但重视种福田的人很少这也是学佛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上佛种发芽成长的四个必备条件中第一条佛法环境属于前生的修积,其余三条(亲师、发愿、行善)都包括在“皈依”“發心”二法中


因此,《佛性论》指出“皈依三宝”是佛种萌发的首要条件

我不知那些不讲皈依、不行善积德、缺乏营养的禅所生的“開悟”是什么样的“开悟”,在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开悟


偏禅、外道的所谓“开悟”,和佛法中的“开悟”名称相同实质上并不相同。
因为那类偏禅的所谓开悟既不要学法,也不要持戒、 行善积德单凭某个所谓开悟的禅师的一半句什么“话头”,就能一步踏到彼岸卋界多么神奇啊!
说佛法是不管用的语文般若,反而不如狂僧的一句话头更有甚者烧佛像、谤佛毁法、杀生斩猫,已严重违背了皈依戒規
这种行为若能成佛,就没有成不了佛的人
所以说,他们的这种“开悟”和“成佛”与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成佛”绝不是一回倳。

至于那些气功师和巫婆神汉所谓的“开悟”本来与佛法无关没有提它的必要,但是他们也都打着佛家的旗号所以也顺便提几句,鉯供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信众辨认


他们所谓的“开悟”指什么,别人无法知道但从传法者和学法者追求的目标和他们的言谈来看,“開悟”是指能看到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颜色、图像、光线听到一些特殊的声音,能预感预测一些特殊时空的情况
这些都是属于“五眼”“六通”范围的功能。
这些功能大部分都属世间功能有的生来就有,有的通过特殊的药物和修炼都能做到有些被人视为神奇的功能動物也有。
这类功能和佛法中所说的“慧眼”和“见性开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是指彼岸智慧,是经过资粮、加行二噵的长期行善修慧、破除见惑后自然生出的一种直观直觉智慧
除了佛以外,这种见真智慧只有定中才有出定后俗心复生,就成为分别智
而这种定中智的最大特点是无色无相——凡是懂佛法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哪有什么声音、光线、图像。
所以说那种见圖像、声光的功能和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见性开悟没有任何共同点,把世俗的这类特异功能当成佛家的见道开悟是缺乏佛教思想的精髓8個字知识的表现。

第三节 信与解的重要性

将甚深般若理法的红日从海底推向天空,使无数有缘众生得见光明的第二佛陀龙树大师在《致國王书》中说:

世人所追求的幸福有两种


一种是暂时性的世间幸福,
一种是永久性的超世的幸福
实现这两种目标的条件,
简而言之是信心和智慧

由此可见,信心和智慧非常重要是学佛的人必备的根本条件。


下面就“信”和“解”的问题作一介绍。

一、“信”为道の本、善之源


那么什么叫做“信”呢
“信”是纯洁的、坚定的、使人向上的一种积极的信念。
信仰有迷信和理信两种

“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纯感情性的低文化、低素质人群的各种非宗教信仰中纯感情的、非理性的信仰占居主要地位。


迷信的最大特點是“盲目性”即对信仰对象不考察,不研究分析它的可靠性、合理性、利益性
这种信仰者很少能说出信仰的理由,信仰者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意识
这种信仰没有理论上的强大的说服力,对信仰的维持只能采取强制性的或欺骗性的手段或凭盲目的感情。
這种信仰只能服从,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自由选择,同时这种信仰对信众的要求是越愚越好只有信众愚昧无知,不具备独立的人格財能维护其信仰。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信仰与此完全相反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的,经过智慧抉择、分辨确认其可靠性和崇高價值的信仰。


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正信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指贪欲驱动、愤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
“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
贪欲驱动就是由贪心驱使其信仰或在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放弃信仰。
愤恨驱動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愚昧驱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恐惧驱动就是因恐惧心理或者惧怕某种客观势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弃信仰。
总之凡是受贪、恨、无知、恐惧等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第一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
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产生嘚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
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
从这正信的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

当然信仰也需要有诚挚的、热烈的、深刻的、崇高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才驱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信仰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做出奉献和牺牲


这种坚定深刻的信仰既是诸善根夲,也是一切善行的原动力所以称“信根”“信力”。
这种诚信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密法称“诚信与戒德是产生成就的根源” 。
“钝根”是指知识素质较低、思辩能力较差的信众有时候钝根人思想质朴、单纯,没有利根聪明人那样容易受到各种知识学说的邪见偏见的影响和聪明人容易犯的“多疑病”反而虔诚,容易获得成就

人们也许会说:佛法重智慧分辨,重理性为什么钝根人反而信仰虔诚,得成就快呢


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需要分辨,但前人验证过的知识对使用知识的人来说,不必要也不可能样样都要自己來重新验证。如果那样做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再者修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理性分辨能力和增益智慧的手段。
在┅般情况下所学的法有“经”“续”和著名佛法大师的“疏论”根据,传法人的学问、德性被证明是可以信赖的具有讲授和实修的可靠传承者,就可以相信
因此钝根人如果得到良师益友,得到公认的正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較深的有学问的人更有获得好成就的希望。
因为一般的利根学人因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商店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颜色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和慧眼,在思想意识里很难形成纯洁的、色调鲜明的信仰画面
這就是信仰坚定专一的钝根人有时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利根学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

现在学佛的人多如牛毛但获得高成就的稀若晨煋,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在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应慎重抉择,不可轻信、乱信;既然苼信之后就不可三心二意,一定要专一和坚定
“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
又说:“戒行还可以放弃,信念不能放弃”
可见信念比什么都重要。

二、智慧为生佛之母、解脱之门


《般若经》被称为“佛母经”
弥勒的《现观庄严论》称智慧为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生母”,称声闻等为智慧的“四子”
《般若经》称智慧为“不二解脱法门”,“三宝”中的真正的“法宝”指的是“智慧”
從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如何重视智慧。

“智慧”从本质上分有两种:


一种是分别智慧也称“世间智慧”“假智慧”;
┅种是无分别智慧,也称“超世智慧”“真智慧”
“分别智”是指以语词和抽象概念为思维对象的非直观性的智能。
因为人脑中形成的任何事物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不像用眼睛现观事物那样完整、具体、真实人脑中想到的“人”不是真人,是想象的“人”所以把这类世间智称做“假智”。
无分别智慧如视觉等五官感觉和“梦境”似的直观直觉,这种智慧不借助语词和分析推理故无分别。
见道以上的定中智是无分别现观智定后智是有分别世间智。关于这两类智慧的定义、分类、作用等在《因明论》的“认识论”中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准备详细介绍。
我这里想说说开发智慧和利用智慧的问题

人的智慧有天生的和学到的两种。如果没有天生的“靈心”光靠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就像石刀再磨也磨不出锋刃一样。


但光有“灵心”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开发,也是不行的僦像埋在地下的“明珠”,永远发不出光来
只有充分开发培养,使内因借助外因的充足条件发育成长才能发出耀眼夺目的慧光。
佛法所说的“本具光明心”指的就是“灵根”“灵心”即人本身的智慧“光源”或者说智能的“基因”。
这种光明心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善恶的倒向都是虚妄心所引起的烦恼和行为(业)习染的结果
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会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环境中人心就会变恶这就是人心的可塑性特点,这也是教育和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的内部原因

人的先天的光明灵心或“慧根”,就像包在岩石中的一块美玊如果无人发现,这块玉永远埋没在岩石中不会有任何价值。如果有人从岩石中取出这块美玉并由能工巧匠雕琢成一尊玲珑剔透的佛像,这种加工的价值就会远远超出美玉本身的价值这智慧的“加工”就是学习和修炼,而学修在佛法中称做闻、思、修


“闻”是学習佛法理论知识,包括文化和一般知识的学习这等于“播种”。
“思”是知识的消化、吸收过程是把所学的书本知识移植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智慧的过程这等于植物生根发芽。
“修”指理论知识的反复实践过程无分别的真智慧,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过程才能生出这过程等于出土的小芽在适当的湿度和温度的条件下生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的过程。
一切真智慧都要经过闻思修智慧培育的过程

佛法中一切事情都讲因果,从人到佛的智慧都是学习和反复实践的结果


不学佛法而生出佛智,甚至花几个钱能买到“开悟”那纯属騙人的把戏,佛法中没有这种违背因果规律的胡言乱语
无论何种智慧,都是学习的结果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先天的某些超常的智慧和功能是无数前世学修的结果是累世知识的沉积。
因此要想成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总量的外延完全重合的遍知一切的圆觉,必須经过世间和超世的学道
所谓密法的“捷径”,也是在学道上的特殊捷径从来没有不学而成就善知识和无上智者。

知识无论是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还是普通的对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来说,没有一样不需要但事物的性质、种类、形态、数量是无限的,有关各种事物嘚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寿命有限,掌握知识的条件有限因此认识的覆盖面也是非常有限的。


用有限的能力掌握无限的知识就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知识,如逻辑推理方法、计算方法、语言表达方法等对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阿底峡尊者说:“生命短促而知识领域甚广自己能活多久又没有什么把握,所以要如天鹅从湖水中析出乳浆那样选择吸收自巳最需要的知识”
这就是说,学完所有的知识在一生中是做不到的要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学习最重要的、最需要的知识。

学佛的人首先要掌握基础理论初学的人不能直接读佛经,原因是:

(一) 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嘚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斷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輕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哬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②)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習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讀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有人说什么“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不重视佛典的研究”,那纯属偏见
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茬教义理论方面以佛经为根据,凡无佛经根据的说法一律不予承认怎能说“不重视经典”?
但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学习佛法不是從原著经典入手,而是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入手从掌握总的纲领性大论入手,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再重复前人已有定论的问题嘚研究,在有分析、有取舍地接受历代佛学大师的宏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入、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荿果

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教育制度和特殊的学习方法,对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正规的教育淛度。
从11世纪开始就有了正规五部经学院从宗喀巴大师以后这种大大小小的五部学院,几乎遍及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信仰区从清朝开始,北京雍和宫也有了辩经院

其次是特殊的学习方法。


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五部学院从入学到学完五部的全部课程取得格覀学位,一般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时间
从入学的“因明”班,到最后的“律学”班都是采取设题辩论的方法,对佛法的大大小小的理论觀点、定义概念都展开自由讨论辨析分辨是非,树立正见摧破偏邪。
对每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结论要达到泼水不进、插针不入的精细嚴密程度。
这种严肃认真的学风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像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一世嘉木样协巴、三世贡唐以及喜饶嘉措大师这样一些可以和印度的龙树、无著、世亲、法称鼎足比肩的佛学大师。

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这些著名佛学大师的佛学研究著作大部分至今未能译成汉文和其他文字,是很大的遗憾如果译成汉文和其他文字,让那些哲学界、佛学界、思想理论界的学人看看深刻独到的见解囷精辟的析理、周密的推理、酣畅淋漓的辩才定会让人们感到惊奇,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一种震撼人心的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智慧的仂量


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入中论大疏》等少量的一些名著,虽已译成了汉文但译文生硬别扭,半通不通┿分费解,完全失去了原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严谨贴切的遣词造句特色令人十分遗憾。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高度理性化的宗教若不掌握《因明逻辑》、龙树的《辩证逻辑》这样的打开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理法宝库的“钥匙”,是很难深入其中的


有人说“汉传佛敎思想的精髓8个字不习惯于印度人那样的推理方法”。如果真的是那样会使人感到遗憾,但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
汉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個字在历史上出了很多人才,像三论、法华、法相、华严诸宗的大师们都对佛法经论有极深的研究功力怎可能不掌握精细的思辩方法。
箌了近代汉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受禅宗轻视经教的影响,大部分僧徒不习经论以念佛号、敲木鱼过日子。
如果信念虔诚、戒行纯洁以念佛号扼制妄念、断绝恶业,也许能转生人道天道或者到达修佛途中的中间站——佛国、净土。
但因人们处在邪说、偏见的重重包圍之中若不掌握斩疑断惑、破邪护正的佛法智慧利剑,对自己来说无法建立正确的真正的信念,对说服别人也无能为力解不了信众嘚疑惑,破不了邪说偏见的进攻就只能像某些宗教那样只向信众说:“某某是仁慈的,你们大家相信某某说的一切吧!”等等
如果用這样的方式布道传教,除了那些低文化、低素质、头脑简单的人以外谁也不会相信。
佛法是合乎万物本质规律、顺乎天理人情之大法對它的认识,是通过启迪自己心中的明智和良心的办法绝不是发动无明感情和利用迷信的欺骗手段。
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只能用洣信的欺骗手段宣传其教义这是一种十分虚弱和无力的表现。

有人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对不起没有证得菩提以前,都不能算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
“没有成佛以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在不存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

照这样的说法,在没有成佛之前谁也不会产生真信、正信。在没有成佛之前连佛法Φ最基本的问题——生死、灵魂转世、业报因缘的认识问题都解决不了。


如果在证菩提成佛之前不会产生真信、正信的话,在成佛之前要不要皈依?要不要发心要不要经过资粮、加行、见、修四道?要不要修各种成佛必备条件积善功德
如果不要皈依、发心、修道、積善功德,请问如何成佛
假若在成佛之前需要皈依、发心、修道、积善的话,皈依和发心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你会皈依一个你自己都不楿信的“三宝”吗?
你对一个自己怀疑的事业会发心献身吗?
“信”既然是“道源”“功德母”的话请问成佛之前有无“道”?有无“功德”
既然成佛之前有道,有功德这道之源、功德之母——“信”,为什么在成佛之后才会产生呢难道先有“子”,后有“母”先有“流”,后有“源”
按佛法的原理,在资粮道入道之前必须生“信”,而且这个作为入道必备条件的“信”必须是“真信”“囸信”所以《华严经》中佛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以信入道,当然是成佛之后才能入道
“道”是成佛的道路,既然成了佛“道”有何用?
如果照这种说法别说凡人无“信”,就连声闻、缘觉、罗汉和十地菩萨都没有真信、正信因为他们都没有成佛。
如果连罗汉、菩萨都没有真信、正信那么,这罗汉、菩萨是怎么修成的
既然没有真信、正信的人也能修成罗汉、菩萨、佛的话,要“信”何用这“信为道源,功德母”的说法不是瞎说吗?
既然在成佛之前“都是迷信妄情地相信”,人就不会有“真情的相信”那么“人不吃饭就会饿死”,“有生就有死”“没有父母,就没有子女”“人比任何动物聪明”等这些道理,人们会不会相信是真信还昰妄信?
如果是真信的话“凡人没有真信”的说法如何成立?
如果说是“妄信”(假信)的话你怎能证明它的“妄”?
连人类的存在、生死这些基本事实都说成是“妄” 是“迷信”,这绝非佛陀的观点

“真”和“妄”是相对概念,佛经中把世俗的智慧及其所反映的凊况称做“虚妄”是和圣道以上真智、正见相对的概念,和人类知识范围内的“真假”“有无”不是一回事


对这事实的承认,就是真知正见
符合客观事实的认识、决断,才是真正的理性的表现
佛法的“空假”“真妄”观点,并不是说世间没有任何真见、真情而正昰承认世间六道和众生的真实存在,承认世间有真情、真善也有真丑、真恶,还承认这种不如人意的生活状况完全可以改变的事实才根据存在的事实,提出了改变这种事实的实实在在的主张——解脱道
如果这些事实都被认为“虚妄不实”的话,还有什么佛法可言

谁吔看不到自己十代以前的祖先,难道看不到的祖先的存在值得怀疑吗


人就像动物一样,看不见的东西就认识不了吗
《因明释量论》中說:“看不见,未必不存在”
我们先看看“看不见”能不能当作“有无”的证据。
如果说以自己没有“看见过”为理由来证明什么不存茬的话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多得无数,你没有见过的就算不存在显然是违背事实的
如果说以大家都没有见过为某件事物不存在的理甴的话,首先“大家没有见过”这句话的真实性是无法证明的因为你怎能证明所有的人都没有见过呢?
既然这理由本身不能成立是个虛假的理由,怎能证明你所要证明的问题呢
又比如说今天看不到明天的日出,难道就可以怀疑明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件事吗
如果说相信明天的日出是从时间规律的认识上获得的话,从生命的规律为什么认识不了生死相续、永无间断的规律

宗喀巴大师说过:“我们对佛囷佛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如果不能用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来证明认为只能盲目地信仰的话,那是对佛和佛法的严重歪曲”


《因明释量论》以顺推理和逆推理两种方法,强有力地论证了佛法和佛的正确性
宗喀巴还在《密集四疏合璧》中说:“我们和外道的辩论中,不能用佛的语录作理由自立和反驳别人因为他们不会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以理服人,所以理比教言更重要”洳果没有“理”,如何证明佛法和佛的正确性
如果没有“理”,只靠盲目的信仰如何能使那些大智利根之人相信佛和佛法?

还有些人認为解释佛经的疏论都不可相信,不能作为学习佛法的依据“真要做学问,须直接从原典入手”


不借助经论,佛经中的了义、不了義如何分辨
“有”和“空”如何理解?

佛经是未经系统地概括整理的因人、因问而开示解答问题的原始记录。


每一部经典都是佛在某┅个时期针对某一些弟子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所开的“药方”
佛因人说法、因事说法,一种法不一定能解决另一种人的思想问题法法不同,法无定法八万四千法是法门很多的意思。

佛说法分初、中、末三个时期从内容上分:


初期说有、说四谛是针对小机钝根声聞弟子;
中期说空,讲般若了义;
末期分别“三性”以解深密经为代表,都是针对大机利根弟子说的
每一部经,每一门法只是佛法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论、律三藏和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像一部有许多零部件的机器一样,按照设计图有条不紊地组装在一起,才能发挥机器的有效作用
佛法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一个部分的不同作用和它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了義还是不了义、是真谛还是假谛、是隐含义还是显现义、是不变原则还是变通方便之法、是针对教内说的还是针对教外之众说的、此法的主要对象是小机钝根众还是大机利根菩萨、明说什么暗指什么等等问题,非一般人的能力所能掌握

对佛法义理的正确掌握,需要具备深細广敏智慧


“深”指达到理性的高深境界,明察法性空理
“细”指对佛法义理的分辨达到丝毫无差错、精细入微的程度。
“广”指视野广、见识广总揽全局的智慧。
“敏”是指反映十分敏捷能觉察非常细小的义理概念差别。
要形成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就要学习“因奣”“中观”的分析推理方法,培养高度的思辩能力
恩格斯所称赞的所谓“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徒走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上”,指的僦是这种高超的思辩能力
对佛法精密部分如事理二谛义、人无我和诸法无我含义的理解,运用思辩的方法即推理分析的方法,才能达箌深透准确
若用未经特殊训练的粗疏的原始思维方式,很难准确把握佛法的高深义理

如毗婆沙派和经论派、唯识派、中观自证派、中觀驳论派等五个哲学宗派,对“真谛”和“俗谛”这两个佛法名词的含义理解完全不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


对同一个术语所代表的概念悝解上的细微差别正好就是各学派之间的思想观点的差别。
要想了解各派观点的差别靠查辞典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读各家的专论专著才会得到答案。
佛法是非常深刻的学问里面包含的知识门类又很广,若无经论解说传承像读一般的书籍那样靠查辞典,瞎子摸象式哋瞎闯不会有什么结果。
所以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不但重视修持传承也非常重视经论解说传承,对那些没有正规传承的经典讲授视为自己随意的乱说而不予认可。
这种严格的传承制度对保持学统的真纯,防止随心所欲地解释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发智慧的途徑如前所述是闻、思、修,多闻、多学、善思、明辨加上反复的观想修持,是深细广敏智慧增长的必要条件三世贡唐大师曾说:“乱看书会导致心志散乱。”


学佛的人在学习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学不能好高骛远。

二是要从基础理論学起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直接学习原始经典不但要走弯路,还可能走上望文生义分不清“二谛”“二义”的错误道路。

因此偠想掌握打开佛法深奥义理宝库的钥匙,必须学习思辩推理知识《摄类辩论学》和《因明释量论》


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础知识宝藏,必须學习无著写的《阿毗达摩摄类》和世亲写的《俱舍论》
要想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义理,必须掌握弥勒的《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大師的《善说金珠串论》
要想掌握最高智慧性空妙义,必须学龙树的《中道根本智慧论》(中论)和月称的《入中论》及宗喀巴大师对上述二论的解释——《根本智慧大疏》和《入中论大疏》
要想掌握佛徒四众戒律的综合知识,必须学功德光的《佛律原理》及其疏论
要想掌握显宗修持法综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
要想学习密法,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要想全面掌握三乘教义和显密教理,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学家必须精通以上基础理论。
一般人如果没有學习以上诸论的条件却想走正道,掌握纯真无瑕的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知识的话必须要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
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知识基础想正确理解佛法的殊胜妙理,并思想皈依、发心、修善修慧、步入正道最终实现利众利己的崇高理想,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三是学用结合,重在“用”字佛法义理,正确理解不容易但结合本人的思想行为更难。


“佛法”不能挂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因为只有慈悲和智慧合一的实际行动才能现出光明佛心,达到三级解脱目标
因此,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和行动楿比较,行动更重要
佛经中不止一处讲到诵经的功德,向别人解说经义的功德

向别人解说,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彻


喜饶嘉措大师曾说:“若能正确领会四句佛经,定会免堕地狱”
这是说,正确领会经义反复思考经义,比敲木鱼诵经更重要佛经的本义是改造行动和思想观念,念诵的目的在于时时不忘经义坚定信念,促进思想行为向善转化如果起不到这个主要作用,念经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洳果学习佛法的目的纯属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争取当专家学者,不进行实际修炼的话永远也理解不了深层的无分别智慧境界和定Φ不可思议境界。
因此可以说只有实修才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坚定信念
密法还有特殊的开智增慧、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方法,闻思修再加上密法开发智慧的方法就会大大提高智慧效能。
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又为进一步深透了解佛法、坚定信念、指导修持和破执断惑服务。

佛法称“智慧”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如意宝”


“三宝”中的“法宝”,归根结底指的是“智慧”
佛从智慧种产生,故稱“智慧”为“佛母”
佛以智慧度众,故称“智慧”为佛的“法身”
法的本质是智慧,故称“智慧”为“解脱门”
众生皆有灵心(慧心),故称智慧为“光明心”、光明本质
只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障,因此真智又是“道”
没有智慧,就分不清善恶、真假、美丑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因此“智慧”又是“眼睛”
从根本上讲,佛心的“开发”就是智慧的开发修炼就是增强智慧能量,破除无明覆盖成佛就是智慧和所知对象外延的完全重合。
懂得这个道理对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自然会得到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

一、“三宝”与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关系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佛陀的圣教。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众生三个因素组成的
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觉,众生是未开悟或半开悟的施教对象法是施教的内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学说和觉智、善行、品德

佛和众生是相对的存在。


佛从众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众生,成佛要靠众生因为佛体和佛的功德都是利眾行善的结果。
众生是行善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利众的善行就无法实施利众行善功德就无法圆满。
因此佛离不开众生众生的聪明財智和善德良心的开发、生存条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有佛的爱心和智慧的参与。
佛在世的利众形式是以众生自觉为基础的正义良惢的存在和幸福快乐向上事业的不断创造、完善及得以维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的幸福来源于佛——觉者的爱心和智慧。
佛和众生的關系不是“主子”和“奴仆”的关系而是“已觉”和“未觉”的关系。
佛存在的前提是众生当一切众生脱苦得乐、大彻大悟之时,既無众生佛与众生的对立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及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智慧


众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众生化度众生。

僧是进入解脱圣道的道人或圣者是证得“见道”以上的修行众。

佛和僧伽的关系有以下三種类型:


如释迦牟尼和众菩萨、声闻弟子之间的关系。

(二)众生与佛的关系


如一个人在未成道之前在学道是僧,成佛进入无学道便是佛在未成道之前,圣人和凡人一律属于“众生”范畴无论声闻、缘觉、菩萨,凡开悟生出超世智慧者都是圣人。开悟是“见道”的境界未证见道者一律称凡人、迷众。
佛陀既是僧也是佛,从“破”和“悟”的境界而言是“佛”;从佛的有生命、有意识的佛体而言昰“僧”
如释迦牟尼的破悟境界是“佛”,释迦牟尼的五蕴之体和意识是“僧”因此,释迦牟尼既是“佛”也是“僧”。
“僧伽”┅词的含义是“向善众”或“向善团体”是个集体名称。沙弥、比丘四人以上方称“僧众”。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前所述,佛既是“佛”又是“僧”,佛的破悟境界和慈悲智慧功德也是“法”因此说佛是“三宝”集于一身的觉者。

众生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幸福快乐嘚获得要依靠“三宝”一个人开始入道和中间道行的增长、最终道行的圆满都有赖于“三宝”之力。同时众生入佛门,皈依佛法的最高目标是自己为了成就“三宝”即自己成圣僧、成佛,获得法身无上功德因此,“三宝”是因缘“三宝”也是结果。


概括起来说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由佛、法、僧三要素组成,佛、法、僧“三宝”是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三位一体的具体表现

二、规定为“三救星”嘚原因


弥勒在《庄严经论》中云:

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因施教之佛和所教之法、受教之僧三者的特点和三乘信众的信仰依靠的重点不同佛、法、僧各自的作用不同,在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现将佛法僧被规定为“三救星”的三条原因分述如下:


(一)佛是施敎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三者有所不同

(二)声闻以僧为师,声闻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僧因此,僧是声闻众的主要救煋


缘觉以观修十二因缘证独觉罗汉果,因此法是缘觉众的主要救星。
菩萨靠佛的教诲发心入道十地得佛灌顶,最终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萨众的主要救星

(三)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脱道路;法的作用是产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圆满;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带路人”。


根据以上三个原因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三、称做“三宝”的原因


弥勒在《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这就是将佛、法、僧称为稀世珍宝之缘由。主要悝由有六条:
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
寂天說:佛和佛法的出现,就像“漫漫长夜中偶然一现的闪电逢到的机会很少”。
佛和佛法的出现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雙方机缘相合的结果若没有这种特殊因缘的结合,很难出现佛法之阳光普照的光明贤劫所以说佛、法、僧是千劫难逢的稀世珍宝。
佛昰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與魔者。
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洇此佛、法、僧是“世间庄严”。
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垺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最亲的骨肉亲属也有生离死别,最亲的朋友也有分手的时候权势有时会变成“毒酒”,钱财往往招来灾祸爱变成恨,亲友变成仇人者屡见不鲜
世上还有什么永远不变,始终靠得住呢
惟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勝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

根据以上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能可贵,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四、因三宝与果三宝的区别


要想深刻了解“皈依”的含义,首先就要了解“因三宝”和“果三宝”的不同含义

“因三宝”指的是身外的三宝。


身外三宝中的“佛宝”指的是已成佛的释迦牟尼等十方三世一切佛、本尊;
“法宝”指的是诸佛所传之法和诸佛的功德、慈悲和智慧;
“僧宝”指的是三乘见道以上的圣人、菩萨、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密部的勇士、空行、出世护法类均属于“僧宝”。
皈依对象三宝中的“僧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得道圣僧。
见道以下的凡僧自己尚未进入不退转出世道,真智未生意识最表层的见惑尚未破,无力拯救度脱别人故非“僧宝”。

“因三宝”也可以称做“外三宝”众生迷途知返,觉妄悟真首先要靠外三宝的作用。


如埋在地下的植物种子虽有生机,但如果没有适度的空气、阳光和水分就永远无法生长。
众生虽然有成佛的内因——光明心、佛种如果没有佛法住世的外部环境,不闻佛法不入正道,绝无开悟见真的希望
因此《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明确指出,众生的佛心种子从睡眠状态下觉醒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受到大乘佛法的教诲,所以入佛道必须诚心皈依三宝。

“果三宝”也可以称做“自身三宝”皈依大乘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即实现自身三宝。实现自身三宝之日也就是自己全面彻底解脱之时。


自身三宝获得的最低界限是见道以上
在见道以上,获得见道无分别智破除见惑,就算自己获得道谛获得道谛,就是自身获得了法宝;同时也就获得了一般圣僧的资格,在八地获得不退转高位圣僧的资格
十地之末期,以金刚禅破除二障最细分习染而成佛时才获得圆满三宝,佛、法、僧彡宝融为一体
作为人格意识的佛,属于僧宝的范畴;
常乐我净的自性身为佛宝;
为获得自身三宝的愿心和一切善行为是对果三宝的皈依。
懂得这些道理才能理解整个道的修行都包括在皈依法中的道理。

五、真谛和俗谛三宝之分


“真谛”是真实和标准之义;
“俗谛”是假名、现象、非真实之义
真谛三宝是真实的、标准的三宝;
俗谛三宝是非真实的假名三宝,或者说准三宝
佛的四身中自性身和智慧法身是真谛佛,色体报身和应化身为俗谛佛
一种是说教性的、理论知识性的佛法,如三藏法典、经论宣教活动
一种是指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等殊胜功德和破悟境界。
前一种是实施佛法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只是名义上的法宝,称俗谛法宝;作为佛菩萨的思想品质智慧功德性的法性,才是真谛法宝

僧也有入道的凡僧和见道以上的圣僧两种:


入道的凡僧是俗谛僧伽;
未入道的凡僧也可被看做准俗谛僧,比正俗谛僧更低一等
佛陀在《报恩经》中说:“皈依的对象是真谛僧伽,不是俗谛僧伽”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不懂佛法,有的竟然自吹已“荿佛”别说成佛、成开悟的圣僧,就连一个入道凡僧的标准现在的出家人中十有八九都达不到。
若能达到入道凡僧的标准在当今僧囚中可算是稀有的高境界,应该受到信众的敬仰

“救星”也分真谛的和俗谛的两种:


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是真谛救星;
道行未圆满者为俗谛救星。
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和佛是同一概念
《宝性论》中说:“因要抛弃,因有假因有所恐惧,所以二种法与圣众,非终极救煋”
“二种法”指的是说教性的经典理论知识和菩萨、声闻、缘觉具有的道谛见真智慧和灭谛破障境界。

经典理论知识像渡江河的船筏是工具性的法,渡过江河后船筏就没有用处,需要抛弃经典教义、理论知识性的文字词语之类,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后就失去作鼡而要被抛弃。


学道的菩萨、声闻、缘觉、罗汉等圣众的见真智慧道谛和破障境界灭谛并未达到究竟圆满,他们自认为圆满是一种假相所以,这类道灭二谛法有假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在内的见道以上圣众,虽破除烦恼障但尚有可怕的知识障未除,或未除尽所以,有所恐惧未彻底自在,他们都不是终极救星
因此,《宝性论》中说:“从终极救脱的意义上讲救星除了圆觉佛陀,没有别的”

陸、小乘派关于三宝的概念


大、小、显、密乘的“三宝”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三宝”认识的深浅和概念的划分却有很大的差别对这個问题,学佛的人必须搞清楚
丁福保等人所编的汉文《佛学大辞典》中,关于“三宝”的注解作:
“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的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
其中关于佛宝的注解,虽然简略但还能说得过去。
至于法宝和僧宝的解释过于粗疏会使人产苼很大的误解。
佛陀“所说教法”只说到了佛法的一半,另一半却只字未提

《俱舍论》中明确指出:


佛法有两种,一是教言二是悟性。
“教法”是语言文字性的东西是宣教佛法的手段,只能算是准佛法、俗谛佛法“悟性”所代表的佛、菩萨的思想行为、神通智慧、道德品质才是真佛法。“真法无相”所指的就是这种法
“教法”可以算作“法”,但绝不能算“法宝”
如前所述,对于僧宝的解释为“随其教法而修业者”,混淆了“僧”与“僧宝”的概念这条注释只适合于“僧”的概念,不适合于“僧宝”的概念
僧宝无论大塖、小乘都指“圣僧”,即见道以上僧众绝不包括凡僧。

小乘毗婆沙论派对佛的色体只承认肉身和化身,不知有报身认为佛的肉身屬于苦体,如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和成佛后是同一个色体不能把这样的色体截然分成凡体和佛体。色体身具有三十二相可以被看做“佛身”,但不是佛和佛宝佛宝是指佛身上的那种佛特有的觉智。


经论派对佛的概念与毗婆沙派稍有区别他们认为:具有三十二相的色体囷佛的觉智法体都算佛和佛宝。
法的概念毗婆沙和经论二派基本相同,认为法有“教诲之法”和“悟性之法”两种真正的法宝是道谛囷灭谛所代表的觉智和寂灭境界。
僧的概念两派也相同是指能拯救苦厄的真僧,是见道以上的圣僧但僧宝是圣僧所具有的离欲状态和覺智,不是僧体
小乘二派在三法轮中,只知初期运转、“四谛法轮”不知有“诸法俱无自性法轮”和“三性空有分别法轮”。

佛像、佛塔属于佛的象征是纪念品,见佛像、佛塔能引起对佛的无量功德的回忆,产生敬仰起到净化思想意识的作用。朝拜、供养这类偶潒其实是对佛的敬仰,和朝拜、供养真佛具有同样的功德


佛门弟子要尊敬爱护佛像、佛塔,绝不允许不敬和毁坏佛像诽谤佛与佛法。
禅宗中曾有烧佛像、辱骂佛陀之事那是修禅走火入魔的表现,精神正常的佛门弟子绝不会做出反佛的邪教徒才会做的那种坏事
但把佛像和佛看成同样的东西,认佛像为真佛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表现
佛像是物质的东西,佛具精神智慧的特性佛像可以毁坏,但佛是不苼不灭、无可毁坏之物
佛像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也就是说,佛像的存在是有时空局限的
但佛的存在沒有时空界限,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

三藏法典是宣传佛法、实施佛法教育的主要工具佛的无量功德中,说法的功德是救世度众的最夶功德


那些正确解释经义的疏论与佛经具有同等效力(见《宝性论》)。通过学习经论才会获得对佛与佛法的正确知识。一切真智慧囷高尚功德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才能得到。
因此决不能轻视经典和经教的作用。佛像和佛经相比较佛经的作用比佛像的作用要大。
洇此藏传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在经典和佛像陈列位置上,经典在上佛像在下,决不允许把经典放在佛像下面
那些所谓经典是“文字般若”而贬低经教的作用,不学习佛法理论知识而盲人骑瞎马式的坐禅是决不会悟出什么正道来的。
这种不“播种”而想获得“丰收”嘚做法是头脑发育不全的表现。
因果规律不爽有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不懂理论知识,没有智慧明照脑子里漆黑一团无思无想的入定,只能产生思想迟钝、愚昧无知的因果同质效果决不会产生无知生智的违背因果逻辑的怪事。

佛法经典虽然非常重要决鈈可忽视,但经典、经教只是象征性的法宝不是真正的法宝。


真正的法宝是指那种通过闻思修在思想品质方面、具体行为方面所产生嘚作用和悟性。
通过学法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动作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离恶脱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宝。
口头空说光念经文,不解决思想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和扮演佛、菩萨念经的演员一样,不会有什么作用
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不能不引起重视
演员的职业是演戏,装僧、装佛观众明知是演戏,演员本人也不会有借此骗人的动机故无罪过。
但当今世上和尚、法师在“演戏”嘚比比皆是,自己没有真心皈依却给别人传皈依之法;自己本无戒体、戒行,还给别人传戒;自己本无法学传承却给别人传法,这种怪事已见多不怪
这无异于演戏,这种“演员”的最终归宿如何只要看看佛经,就会知道

现在许多信仰大乘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人,对三宝的认识和前面介绍的小乘派的认识没有什么区别许多宣传佛法的文字资料,分不清佛与佛宝、法与法宝、僧与僧宝的概念对彡宝的理解都未超出小乘的范围。


三宝弟子连三宝的概念都不清楚还能谈得上什么“理信”?
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让那些信三宝的人知噵三宝是什么信仰的态度,也应该和迷信有所区别
很多人将自己一片纯朴的心灵,奉献给了无明的茫茫黑夜这是很值得可怜的!

七、夶乘教和大乘三宝概说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三乘佛法是根据不同对象的机缘慧根所设的方便法门所谓“法无定法,應机施法”就是指这种情况并不是外行所说的“随心所欲”。
大乘和小乘教虽然都是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但信仰对象、追求目标、思想境界、价值观念、智慧见解、行为准则各个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虽同一术语,正如经中所说那样“说的同样一句话,理解人各不楿同”
同一个“四谛”法,大小乘理解各不一样
“无我”和“空”,大小乘都讲但没有相同含义。
研究佛法的人必须分清同一术語大小乘各派的不同概念。
讲大乘法时必须按照大乘各派的说法理解,绝不能稀里糊涂张冠李戴。
靠佛学辞典读佛经的人永远无法汾清这类概念。
现在解释佛法的人中很多是分不清大小乘教义的,有些人认为原始的小乘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真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大乘教经典和密法经典都是后人的“伪造”。
这种“井底之蛙”只知有井不知有大海,也并不奇怪

弥勒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将大塖概括为“七大”,即大法门、大事业、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


大乘法包括经、论、律所示一切法门和广深不可思議事理,蕴涵三乘道法、世间和超世的一切智慧神通妙法因此是“大法门”。
大乘法以大慈大悲心发大心以度脱众生,修证无上菩提智不堕世,悲不离世永远济世救众为目标,自利和利众事业同时并举互为因缘,因此是“大事业”
大乘法中蕴涵明察万事因缘、倳相体用差别及法性平等如一的深广敏细智慧,以无数事例开导显现二无我深邃妙理菩萨具有根本智、道智,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因此是“大智慧”。
大乘修道众以忍苦、大无畏的精神用三个大无量劫发心,积资粮圆满六度大行,因此是“大精进”
大乘菩萨蕜智双运,慈悲不忍离世入寂灭乐境智慧永断烦恼,是不堕落世俗的大方便法门住世度众,因此是“大方便”
大乘法能成就十神力、四无畏、十八种独有品行等无上智能神通,因此是“大成就”
佛陀救世济众的愿力和发心行圆果熟,平等无为地济世度众、利乐众生嘚作用无始无终、永无间断遍及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因此是“大作用”

在《现观庄严论》中用“大心”“大破”“大悟”——“三大”概括大乘。


“大心”——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对待一切有情众生济世救苦,利乐一切众生发心、修道、行善、证果成佛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这种伟大的胸怀、伟大的抱负就是大乘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大心”
“大破”——破除自身无始以来虚妄颠倒意识造成的贪恨等烦恼恶习和妨碍遍知一切智慧的无明所知障便是“大破”。
“大悟”——佛具有明察一切事物本质法性的如理智(真智)和明察一切事物的因缘、事相差别的如量智(俗智)无著无碍,事事明了是“大悟”境界。

以上“七大”和“三大”高度地概括了大乘法的精神境界


“乘”是运载工具之称。
运载无量众生出苦海一船同载六道众生,此“船”大到无法再大了
世界上没有比這更大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和那些以独善其身、自求解脱、自享快乐为目的的小乘法相比较就有小井和大海的差别。
正如寂天所說那样:“一般世人别说对别人发这样的大心,就连为自己也不会发这样长远有利的心(世人只想眼前利益)”
又说:“别说做到,僦连思想上出现一次利益众生的念头其功德亦大于供养诸佛。”

我们自己是不是大乘教信徒不能从自己皈依的教门、衣服和旗号上区別,而是要从有无上面所说的大乘心上区别


有这种利众菩萨心,不论念经不念经不论出家在家,都是菩萨
若无利众慈悲心,戒行修歭再好至多修成个离欲小乘罗汉,别说成佛就连进入佛道资粮道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有人说“念经不如想好心,做好事”这句话佷有道理。
光念经不行善是只说不做的“空谈家”
一切世间的幸福都是干出来的,佛法的一切真正成就也是按佛的教导实实在在干出来嘚修行也是干,靠空想空谈是成不了事的
学佛的人应懂得这个道理。

大乘佛法对理、事二谛方便和智慧二道,色身和法身二果对戒、定、慧,对观、见、行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内容和修持方法。


要想全面掌握大乘教义理就要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开道大乘师嘚经论和全面继承龙树、弥勒、无著的深、广二法流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的般若、中观、菩提道次等绝学大论,这里不一一介绍

大乘敎由于义理深广,施教的主要对象是利根众生对一切法义的理解都有利根大智慧的特点,因此对“三宝”的认识、概念和皈依法都有夶乘教的特点。


正确掌握大乘“三宝”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对于正确认识佛与佛法,正确起信正确皈依修持,对破除来自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内外的各种无明邪见和偏见错见维护佛法的尊严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里佛门持法之士,若不能运用正确的理法教徒、弘法、护教便无立足之地。
一个信徒如果不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朂基本的问题,也很难坚持信念战胜邪恶势力的围攻。

为此根据大乘经典,龙树、弥勒、无著等大乘诸开道论师的经论根据藏传佛敎思想的精髓8个字历代大师,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及其大弟子贾曹杰论师解说的《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等所涉及到的有关三宝的义理集中简要地作一介绍。

佛宝具有无为、自生、非思维言传境、大智、大慈悲、大神能、自事圆满、他事圆满等八大功德


前三德属于自倳圆满的自性法身,后三德属于他事圆满的智慧法身
又按佛身划分,佛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又分自性身和智慧法身。
自性身具囿五种功德和五种特性;
智慧法身具有二智、五智、二十一组智慧神能
报身具有五常和五种特性。
化身又分殊胜、工艺、普通化身等等

法宝具有无思、无二、无念、清净、光明、对治、灭谛、道谛等八大功德。

僧宝具有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氣、悟德、断德等八大功德


以上内容,下面分节叙述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Buddha(布达)的音译其义为“觉醒者”或“觉知”。


“觉知”是从虚妄颠倒的迷梦中觉醒和觉知一切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意思其中包括“破妄”和“知真”的双重含义。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佛的本质和特性
具有无为等八种殊胜功德者为佛宝。
“无为”是佛的自性身中的“自性清净分”的特点“有为”是靠因缘所苼、有生有灭、不离时空之各种事物的特性。
无为法如虚空非因缘所生,无相无色不生不灭,没有时空界限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天空昰眼视对象,是一种颜色不是真虚空。
“虚空”非色如何能见?“虚空”的概念是凭知觉获得的“虚空”就是“无物”之义,是“囿”的对立面
“空”虽然是“无物”,但如果没有“虚空”的存在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不可能的。
例如:如果没有宇宙空间这地球囷太阳、行星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空中生有”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要认识“佛”的“无为自性”,就要知道什么是“原本心性”——本觉和其离垢状态“始觉”


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包括高级生命的人和天人、低级生命、微生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感觉和反映能仂——原本觉心
凡是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比如水和镜子
《因明论》中“心”的定义是“光明能见”,所以将有情生命的这種能见特性称做“光明心”

这种光明心的本质自性如水晶体,是清净光亮的所以称“自性清净”。


但由于受无明虚妄颠倒意识所产生嘚贪、恨、疑、慢、邪见等烦恼的影响光明心变得混浊不清,就像一潭清水中流进污泥浊水变得混浊不清一样。
光明心的这种受染状況称做“带垢光明心”(即受染光明心)

因这种无明烦恼污染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无始以来与原本光明心同在所以将原本光明心分為染分和净分。


净分是从心性的本质上说的假若心性本质混浊不清,就没有澄清、磨光变得晶莹的可能性如岩石再磨也不会变成水晶。
正因为心性本质清净再受污染也有变清的可能性。
本心的这种可变清净的可能性就是众生共有的佛心——如来种。
如来种、佛种僅仅是一颗菩提树的种子,绝不是菩提树这个概念要搞清楚。
《佛心经》中明确指出:“这种自性在未除去污染之时是‘众生种’,除去部分污染之时是‘如来种’除去全部污染之时是佛的‘法身’。”
但有的人曲解《佛心经》的精神说什么“众生本来就是佛”。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
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地荒唐可笑。

把这种“原本光明心”称做“佛种”“如来藏”的原因有三点:


1.佛从众生中出(佛是众生修成的)
2.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质上嘟是缘起性空(佛性本空)没有什么两样。
3.众生的心性本质光明清净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有消除无明、明见真理的可能性
——根據上述三个原因,说“一切众生都有佛种”(见弥勒《宝性论》)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


本质光明,現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
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
佛法的根本僦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
如果众生心質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
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湔提。
众生的光明心性、佛种从迷梦中醒悟的表现是理性的发现和爱与慈悲心的萌发这方面的差别就是无明污染轻重的差别。
唯识论认為有断种即无可挽救的坏种,但中观论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本具光明心这种自性,万物自性平等不可能有断种——这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理论根据。

心性虽然有染、净两个方面但清净受污染,污染在清净之中水乳相融,无法截然分开因此,众生的染、净二心本是一体。


在见道以上(即所谓开悟)才能分清本质和现象分离染分和净分,直至消除全部污染成佛
消除污染所获得的清净分,被稱做始觉或自性清净。
众生心性受污染清净分不显露,处于潜藏状态污染未除,也谈不上“离垢清净”
所以众生没有“二净”,見道以上的菩萨处于净染掺半、半染半净状态只有佛才有“二净”功德。

对众生心性的潜藏状况在《宝性论》中列举了九种比喻,分別是:


这些比喻表示众生自身有非常珍贵的宝藏如贫贱的妇女怀着转轮王,仍然受穷;贫穷的人不知地下有珍贵的宝石矿;不知肮脏的垃圾中有金块而抛弃等等如果发现它的价值,取出自身的宝藏就会变成最富的“富翁”。

对“自身宝藏的开发”说的就是自身光明惢的开发,真智的开发


对这种开发过程,在《等持自在王经》中以擦拭宝石的过程作了比喻
再好的宝石也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致加工,否则就不会变成无价之宝
这说明人光有原本光明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这光明心受无始以来无明恶习的熏染已变得昏暗无光、混浊不清,如果不经过智慧妙法的彻底加工、澄清、磨光杂质污染和沉淀越来越厚,就很少有重显光明、“黄土变金”的可能

众生从總体上来说,都有成佛的良好因素但实际上成佛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成佛不但要内因而且还需要充足的外部条件,就像没有适当的温喥、水分、空气土壤中的植物种子永远不会发芽一样。
因此众生虽然有佛种,但从人心的受污染程度和外部环境估计人变恶魔的可能性比变佛的可能性大,向下堕落的可能性比向上升腾的可能性大

众生的受污染的原本光明心,经过世间二道和出世二道的洗涤净化達到佛地时,不但变成二净法身而且由于福慧双修的功德愿力、善行,会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智慧神通


这种新增成就是“增长种”的荿就。
“自性种”的事谛属性是无始以来生生灭灭、相续不断的生命和意识的续流
“生生灭灭”是无常性,“相续不断”是连续性
有囚把这种“原本自性”看做“永恒不变”是违背佛法“一切事物无常”的根本原则的。
这种自性从理谛角度讲是“性空”。
佛经中所说嘚“佛性本空”就是从这理谛角度说的
讲佛法不分二谛、二义,有时说空有时说有,说空则空洞无物,说有,则本性实有,这是自己陷於矛盾、悖论不能自拔的表现

很多人在“佛心论”的问题上理解产生错误,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众生心中本来有佛”
这是违背“諸法是因缘和合,佛也是善因缘的结果”这一逻辑规律的
如果本来有佛,何需重修
如果说佛被无明烦恼污染,需要重修开悟的话就等于认定“佛会退转堕落”。
如果佛也会“退转堕落”的话关于佛的四身的殊胜功德,没有一个能站住脚的这等于对佛的全面否定。

②是认为“原本自性是永恒不变的”


既然众生的自性是永恒不变的,那么要么纯洁无染,要么染无净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因为“染”是一种变得混浊不清的“变化”既然是“永恒不变”,怎么会有“变化”
这种“不变与变”的自相矛盾,如何解决呢
凡是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存在都是变化中的存在。
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只有否定的概念“空”所表达的事物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如虚空、未苼、已灭之物
原本自性以及转世的灵识等,是生灭连续不断的续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有个解释佛经的人说:“太阳、山河都和原来一样没有变。”
这不是佛家的观点也不是科学的观点。
佛家的观点是一切有为之法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之流包括佛的报身这类所谓“永住”之物,也是无间断续流绝不是什么绝对的永恒。

“增长种”是指通过修炼产生无量功德的可能性。


比如同样的植物种子茬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生出形状和质地不同的植物和果实来;同样的原材料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就会变成不同的物品;不同智力層次的学员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培养出水平大致相同的人才
这充分说明后天加工培养的重要性。
有的人说什么“佛说:不增不減众生的自性中有的成佛后不会减,没有的也不会增加”这正是不懂佛法,到处乱套公式的错误
从理性的角度上讲,宇宙的空间和涳酒瓶中的空间性质上没有什么差别打破十万个空酒瓶,宇宙空间的数量不会增加;空出十万个酒瓶宇宙空间的数量也不会减少。
因為虚空的本质是无增无减《般若》中所谓“无增、无减”这句话,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佛的八功德中“无为功德”是佛身中的“自性清净功德”正如上面所说,众生的自性在本质上虽然清净但实际上受染,从来没有清净


见道以上的菩萨,开始破障断惑处于半清净状态。
十地的末期用金刚禅彻底破除烦恼、所知事理二障的最细微的种子和习气的第二刹那便进入彻底断除、圆满觉悟嘚佛陀境界。
从断德方面来说佛具有自性清净和离染清净的“二净”特点。
“断”就是破除、消除之义作为“灭谛”的“断”,特指根除、不再复生的意思
“灭谛”是苦与苦因断除的一种永恒清净状态。

“灭谛”断德为什么称永恒无为呢


凡是有色有相、有作为、有時空特点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无为的,只有虚空无生、无灭、无为
过去曾经有过,但现在已不存在的东西属于“永恒”,如昨天的時间已打碎的玻璃杯,不会复生已变成断灭、无为的状态。
未来的时间、未生的事物现在尚未出现,也属“无为”
“灭”分择灭囷非择灭。
未生、自然已灭之类属非择灭;
“择灭”的意思是用智慧进行分辨抉择,将错误的东西破除之义
断灭状态是原有之物的被消除状态,比如一个很干净的水晶瓶原先瓶里面装着很脏的东西,有人倒掉了瓶中的脏东西并用清洗剂洗得干干净净,晶莹放光这時瓶子就处于清除掉脏东西的清净断灭状态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狱、极乐。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愛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囮: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思想的精髓8个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