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心名严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吝赐教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呵,此句是《金刚经》内的名句。很多的人佛徒都知道,但懂得实际意思的人却不多,如按直解即为:“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但为什么是这样呢?呵呵,解佛经与其他的古文不同,是需要一定的佛学基础的。佛经是有所指的。    首先《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经典,而佛教是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两大基本派别。有意思的是这和西方的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形成有些类似。只是佛教的没有那么的尖锐。而且在大小乘佛教之分中“大”“小”二字,并无褒贬之意。他们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按简单的说法是“小乘佛教”独善其身;“大乘佛教”普渡众生。只不过是修持的面不同而已。“小乘”只不过是修持的群体是个人,故称“小”,“大乘”修持的面是大众,故称“大”。    中国的禅宗也分为顿渐二教,唐时的南方慧能系主张速疾直入突极之悟,直修大乘教义世称‘南顿’;北方神秀系则强调依序渐进之悟,先修小乘而后在大乘,世称‘北渐’,此即禅宗之顿渐二教。    (呵,皆是自我所学,信手打的,懒得打字,详细的可参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963可以了解这方面的及中国佛教形成的知识)    呵,了解了这些,你就会对《金刚经》这部大乘代表经文的论述有了一个最初基本的认识。    实际最初学
刚经》的中心是什么呢?呵,实际《金刚经》说的即是心应安于何处,又应如何降伏自我心中的妄念,从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呵,我的解悟即是看破其中的纠缠,了悟于心,看破了其中的核心,而能平和微笑面对其中,从而脱离心中自我给自我造成的烦躁、苦闷、痛苦等等的苦厄。)而“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即是其中的要点。    大乘佛教讲普度众生,它蕴含的是众生平等的思想。佛法度人,就是要人自觉地解脱烦恼业障,进入清静自在,无所执著的涅磐境界。在这个界面上,佛法只是外因,实际上世间众生皆是自度,从佛法中醒悟觉悟。菩萨如果将灭度众生的功劳归为已有而有所惦念,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故修大乘菩萨道,关健是在于“应无所往”。故在布施时不应惦念布施之相,这样,功德才不可限量,否则,仍是痴迷无明的俗人。    呵,“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是出自《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此篇经文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佛法不可得,即佛法不可外求,要靠自已的证悟。(即坛经中“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及六祖所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之意。)其二是佛土的庄严只是名义上的庄严,旨在断庄严之心。(劝信徒勿要迷于表面的堂皇)三即是菩萨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这是修大乘道的核心要义。    呵,实际上佛经与世俗中认为的所谓“佛教”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金刚经》中实际还有许多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引用的,如“破相扫执”“渡河之筏”“无相(有无并破,不落两边)”“无有定法”“真心寂静”......。      
  至心无所著时,已破我法二著。    几乎所有出版过的修行相关的书,都是教你如何心无所著的。所生之心,悟至其境界方知。非门外人所能说。
  呵呵,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呵呵,但请教。
  就是不要听网络论坛里的胡乱忽悠吧  骂清华的多,主要是考不上的多  贬公务员的多,主要是得利益的不多    乃要把心住在网上而生其心,其实就是错拉
  呵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错于我都可反思增益。我修行即不为成佛,也不求成圣,只求在这浊世间自在从容、觉悟自我、掌控人生。即是如此,有何“可”和“不可”之分?呵呵,“山不让尘 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流,故能成其深;圣人不拒众,故能成其大。”呵呵,“圣人”尚需如此,更何况我这初修的行者?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我不懂佛经啊,冒昧认为庄子这句话可以作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读,这也是我网名“无伤”的由来。:)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适合警醒我这种沉迷于红尘俗世的人:)  
    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  
  这是无分别的境界,没这境界说再多也没用的。
  LS兄弟一听就不是P民出身    正解!
  心无杂念,做事先做人 做人先修心
  若想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但是要真的體會估計要自己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了
  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
重点在无所住上。真无所住了,当下的心就是。所以佛说不可说,一说就错。你生起任何的心都不对,包括清净心,或想去无所住的心,也是属于妄念。   
修行体验:无所住的境界就是心量广大无边的境界。真无所住了,什么都在你心里了,因为本来的真心无所不在,放下即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穷理尽性,通达无碍。本心圆通,虚灵不昧。  应无所住:  无即障碍。穷理尽性,通达无碍,情欲自止,念头自灭,真情自清,真性自熄。宇宙在乎手,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  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色即是空;通达无碍,空即是色。无浊无息,而生其心;不空不色,不生不灭。  -  -  非死守本心,非止念断欲,非静坐反观,非“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直破自空尽,穷理自尽性;龙虎自降伏,大道自然真。  
  谢谢楼上诸位的解答,有一些明白。  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佛教不算是宗教,没有神可供信仰,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一种孤独感?我经常会有,心灵想去依靠一些东西,有所寄托。  不知佛教有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或者诸位有没有什么想法?
  14#作者:xanwpu
回复日期: 16:33:00    谢谢楼上诸位的解答,有一些明白。    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佛教不算是宗教,没有神可供信仰,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一种孤独感?我经常会有,心灵想去依靠一些东西,有所寄托。    不知佛教有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或者诸位有没有什么想法?    ------------------------------------------------------------    佛门弟子追求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孤独感,所以没有“想去依靠一些东西,有所寄托”的问题。  
  我是工科生  心无所住,很难和生活工作和谐统一  佛教和世人很对立吗?  佛是世间法,如果对立,该怎么办?
  心无所住就是不执著(不钻牛角尖),就是生活工作和谐统一啊。  佛教跟任何事物(包括世人)都不对立。  如果对立,那决定是因为无明。
  8月22日叶曼老师讲座《佛法在中国》    96岁,头发乌黑,耳聪目明的智慧女先生   她,1914年出生,今年已经96岁高龄,耳聪目明,精神抖擞,思路清晰。   她叫叶曼,大家称她为叶曼先生     今天来到上海安丽精舍,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大德不可思议的风采,  讲授佛法与回答各位道友在修行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欢迎您踊跃提问。      时间:日(日)下午三点    地点:闵行区中春路7611弄68号 安丽精舍   
地铁九号线中春路站下,2号出口步行十分钟    费用:免费(有世博讲座入场券者优先)  电话:021-
  回复14#:楼主来读这篇经吧,也许对你会有启发:    ---------------  《杂阿含》1307经: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赤马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赤马天子白佛言:“世尊!颇有能行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不?”佛告赤马曰:“无有能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者。”    赤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说斯义。如世尊说言:‘无有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者。’所以者何?世尊!吾自忆宿命,名曰赤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离诸爱欲。时,吾作是念:‘吾有如是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横射过多罗树影之顷,能登一须弥,至一须弥,足蹑东海,超至西海。’时,吾作是念:‘吾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宁可求世界边。’作是念已,即便发行,唯除食、息、便利,减节睡眠,常行百岁,于彼命终,竟不能得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    佛告赤马曰:“吾今但以一寻之身,说于‘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何等为世间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间集。何等为世间灭?若彼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无余断、舍、离、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世间灭。何等为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间灭道迹。    “赤马!了知世间,断世间;了知世间集,断世间集;了知世间灭,证世间灭;了知世间灭道迹,修世间灭道迹。赤马!若比丘于世间苦若知、若断,世间集若知、若断,世间灭若知、若证,世间灭道迹若知、若修。赤马!是名得‘世界边’,度世间爱。”    ……  ---------------    读这篇经,可知,不要在身之外、心之外去寻找“终极”、寻找一个“终极的寄托”,而应该就此身、心来寻找生命的“终极”。
  ---------------  14#: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佛教不算是宗教,没有神可供信仰,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一种孤独感?我经常会有,心灵想去依靠一些东西,有所寄托。  ---------------    “孤独感”是你现在心的一种状态。你觉察到这种心的“孤独感”,如果你被“孤独感”所逼迫,去寻找一个“神”来寄托,那你就被自己的“孤独感”给骗进去了。当然,如果有人自愿要找一个“神”来寄托,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别人也无权干涉。    你觉察到这种心的“孤独感”,如果你不想被“孤独感”所逼迫,想在佛教中寻找答案,这就已涉及佛教的实修了,单凭理论是不能解决的。
  回20楼师兄:  请师兄指点一个合适的修行方法  我是年轻人,27岁
  事过去了,就忘掉。。。。。。。。。。。        大智若愚,是一种境界。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因为他的处境造就了他---必须能“容”,否则就得累死!愁死。要看透生死,必须大死一回。一般经历过大灾难的人,对一些小事都看的很淡。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你的明白?????OK
  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文句的理解是:  
义为“应当”。  
无所:义为“没有”。  
义为“求取或执着”。  
义为“生成或建立”。  
义为“某种”。  
义为“心态或境界”。  
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文句联系起来理解就是:应当没有求取的生成某种心态。换句话说就是:要建立一种没有执着的心态境界。  
金刚经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并认为,是人的求取心导致了执着心的产生,进而导致人的思想扭曲和行为扭曲的产生。其表现就是产生苦恼、烦躁、恶念,以及产生恶习、恶行,最终结成恶果。  
当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文句的本意是说,如果人们能够无所住的生其心,不但能够消除恶果恶业,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明白优化自身生命质量的方法,从而使自己获得永恒生命即俗话所说的永生不死,佛家称之为“寂净涅磐”。  
如果您了解更多有关此方面的话题,请登陆搜狐:http://zhengxin2.blog.sohu.com/查看“金刚经从现代视角的解读”。  
  认为佛学是宗教的朋友,是对佛学的一种误解。其实佛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帮助人类了解宇宙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从而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金刚经从现代视角的解读一文对此方面的说明使用了重笔浓墨,不妨一读。
  LZ本着科研的态度把很多事情看高了    个人感觉学习佛教同日常的学习并没有区别  也是大量的日常生活里的反复练习    还有就是LS诸位师兄所讲的各种阅历,阅历之后劫后余生的感觉和收获  经历多少,这边就进步多少
  非常同意‘果冶爱文澜’老师的观点,修学佛法确实是一个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一切法”就包括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反复练习,可以感觉到‘果冶爱文澜’老师的佛性功底很深厚。
  我要是提前先说支持我LS正心2010师兄就好了    现在就比较被动了      
  谢谢果冶爱文澜老师。
  再夸我这体育棒子,我就不来了
  这个问题是问着玩呢    金刚经本身就讲到了,住则不住,不住是住,无所住就是住无所住.什么是住无所住,就是色不住,声不住,香不住,味不住,触不住,法不住.    楼主不乱跑,自得长住.一会住这,一会住那,就不能叫住了.    这样你大约明白了,    我再把你弄糊涂.住无所住,是不住这,又不住那,是到处都跑,到处都跑,到处不住,就是住了.    糊涂了吧.    再明白下.到处迷念是不住,不所不到是心住处.    我说得对不对,你不要管.
  无所不到是心住处
  如24和25楼师兄所说:佛法要在生活中实践。    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佛教义理和生活杂事和谐统一起来?  例如,和女朋友闹矛盾了,该怎么办,如何看待这件事?  认为这是缘分未到,宿命论?还是应该认为一切尽在自己掌控中,尽力挽回?    如何用佛理解释这些生活中的事?
  或者说应该做如下思考:  如易经所说,一切都在变,心态抑或都要经历生起,发展,高潮,低落这个过程?
  ---------------  32#: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佛教义理和生活杂事和谐统一起来?  例如,和女朋友闹矛盾了,该怎么办,如何看待这件事?认为这是缘分未到,宿命论?还是应该认为一切尽在自己掌控中,尽力挽回?      如何用佛理解释这些生活中的事?  ---------------    和女朋友闹矛盾了,如果你仍然喜欢她,那当然要想办法挽回喽。把问题提到“宿世缘分”这样的高度来讨论,如果不具备相当的佛学观察智慧,不具备神通,是不能如实观察到“宿世缘分”的;一般人们只是随口说说而已,要如实观察到“宿世缘分”,哪那么容易啊。
  在佛家的词汇中“住”的含义是思想意义上的“求取”或“执着”,而不是物态意义上的“停留”。与女朋友闹矛盾的原因在于双方都有执着才会产生对立,譬如执着于对于某一问题是谁的观点正确等。如果其中有一方放弃执着,矛盾立即化无,不信试试。这就是佛法原理。如果想您了解更多有关此方面的话题,请登陆搜狐:http://zhengxin2.blog.sohu.com/查看“金刚经从现代视角的解读”。
  ---------------  21#:回20楼师兄:请师兄指点一个合适的修行方法。我是年轻人,27岁    32#: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佛教义理和生活杂事和谐统一起来?  ---------------    请问: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持在家“五戒”?(注意,“不杀生戒”是不杀害人、不杀害其它众生,并不是“吃素戒”。)
  ---------------  36#:请问: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持在家“五戒”?  ---------------    对不起,这样问有些不礼貌。    请问: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学习持在家“五戒”?
  能够戒杀生,戒盗窃,难以戒色、荤。仅此而已...
  在家“五戒”是: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邪淫”的意思是不要乱搞性关系,不是“戒色”,不是说连女朋友、老婆都不要了。在家“五戒”中,没有“戒荤”这一条。俺(穿着“马甲”)在前面已说了,“不杀生戒”是不杀害人、不杀害其它众生,并不是“吃素戒”。
  呵呵,佛家是不打诳语的。虽然佛家讲究自度,但却也不要无有根基由来,而纵由自我意识而信马由缰地胡说八道。    呵呵,只是提醒,无有所指。不要骂我,省得对号入座。呵呵
  心本无住,何妨清净慈悲;清净慈悲,即是本无所住。佛法是不思议之妙法,有思有议即不妙矣。
  修炼就是修的心定,心定心就有所居,心不定,就要起二心,三心,好多的心。
  修炼修的是心Xing 若修心定反被定缚 无所住无所不住方得自在
  有心岂会住,无心住何处?弄清何为心,自然无所住。
  佛学————一种生命的修习方式
  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心生而住所无
  你且试试“无所住”一下。  问问自己的心。你能不能当下无所住,如果不能,又该如何入手?  不要再在概念上打转了。    至于那个生其“心”是层层剥离的,到了自然知道,何需言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这样理解:事过境迁,不要留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了好事不要认为有多么了不起,需要到处炫耀。做了不好的事,好好忏悔改过,不要造成心理负担。
  有念头 但 不驻留
  就是否定之否定之心。不能肯定,一肯定便有所住。包括我这句话。
  作者:郑强2010
回复日期: 13:36:00    慧能因为理解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成为六祖。    后代无数人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能成为什么?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跟你现在去美国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天剑之极
回复日期: 0:38:00    心本无住,何妨清净慈悲;清净慈悲,即是本无所住。佛法是不思议之妙法,有思有议即不妙矣  ================================  不知者以为妙,知者以为常。
  这个是金刚经中原句的后半句,  前半句是离色香味触法,这就是无住生心的前提条件与修行的方法,  无住=无著=断六根,心神在物理上离开了身体,就是如来。
  如大般涅槃经所说,如来涅槃,如蛇脱皮,亦如是解。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其实就是无所住生“公心”,亦即无所住生“良心”。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尊敬的用户!我们检测到您的浏览器过于陈旧。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我们衷心的建议您更新浏览器。详情请 && 问:《金刚经》中有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现在许多人只重视“无住”,比较容易忽略“生心”。请您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给我们开示一下,无住、生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无住而生的心,又是什么心?索达吉堪布答:我原来讲《金刚经》时也说过,“应无所住”是讲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其他,即第二转法轮的意义;“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如来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即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六祖在听《金刚经》时,为什么听到这一句便当下开悟了?原因也在这里。所以,这段文字特别重要,你们方便时,可以看一看我那个讲记[1]。它前面抉择了空性,后面抉择了光明,亦即我们所说的现空双运、明空双运。所谓明空双运,“明”就是心的本来面目,“空”是抉择它时找不到一个实质,这两者本体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无离无合、融为一体的。只不过众生没有了达这种境界,而《金刚经》恰恰谈到了这一点,因此,后来许多大德在读诵时,经常念到这里就开悟了。你们对《金刚经》全部记不住的话,也要经常念这一句。它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但却完整诠释了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圆满中也是这样讲的。这种明空无二无别的本体,不论你起分别念还是不起分别念,都不会离开,但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来描述。——《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关键字:相关文章最新评论周排行月排行版权所有(C)智悲德育网&鄂ICP备号百家 | 朱清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  近日,著名科学家朱清时先生在新浪微博发表了一篇题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的文章,以一位科学家的身份,解读佛法和科学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差异,特转发此文,以飨读者。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可以发现什么?    前言   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世界万事万物(“万法”)的规律,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预测会发生什么事。科学如此,佛法也如此。  科学认为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无关,用“加法”来研究:从几个简单的公理出发,借助数学和逻辑,不断推导出新的公式和定理,建立新的学科和工程技术。    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也有局限。在过去三百多年中,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单元的科学规律已经大致清楚,在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事物时,发现许多复杂事物的规律难以甚至不能再从这个科学知识体系中推出,靠数学方程做不到这一点。人的意识更是难以理解。  佛法认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减法”来分析:在不执著于任何表相,去除一切妄想杂念时,就会见到事物的本质真相。《金刚经》反复使用以下的同一类句型来说明这个道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一)  佛法认为我们所认知的是心物一元的世界。用现代语言来说,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一个由大脑虚构的世界,虚构将外界世界纳入主体内部经验,也使主体内部经验向外延伸镶嵌入外部世界,使内外两个世界浑然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  看了旋转舞女视频(详请参见《国家地理》大脑游戏(Brain Games)03“眼见不为凭”),你就会发现,我们观察到的世界图像都是心智加工的结果。    这个舞女在顺时针(右)旋转,还是在逆时针(左)旋转?有人看见右旋,有人又看见左旋;有时你看见右旋;有时你又看见左旋。  因为原有的这些信息不完整,加工成右旋或左旋图像都可以,即她既在右旋,也在左旋。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观察到的信息时,若主观意识出现右旋,就自以为看到右旋;若主观意识出现左旋,就自以为看到左旋。  其实人對外界的感知,都是外界的部分信息被意识加工而成的图像。  有人会说,科学家发现的自然规律是与人的意识无关的客观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本质上都是人的心智图像。  而且,为了发现这些规律我们又不能不假设科学家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他们必须能明辨是非,而不只是一种机械的存在。  正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格所说:“每个人的世界图像是而且总是他的心灵的构造物,不能证明任何东西是客观存在的。”(Every man&s world picture is and always remains a construct of his mind and cannot to have any other existence. -Erwin Schrodinger, “What is Life & Mind and Matter”,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霍金《大设计》中的 “模型相关实在论”说得更具体,不存在与心智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反之,我们将要采用依赖心智模型的实在论观点: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心智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把这个模型的元素与观察连接起来的规则。用这个框架可以解释现代科学。  由此可知,从根本上说,我们面对的是“心物一元”的世界。  但是当人的心智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些事物可以近似看作“客观的”,自然科学就是描述这些事物的规律,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当把自然科学外延到心智的影响不可忽略的情况时,结果就不一样了。  未完待续  节选自朱清时微博文章  编辑 妙是  美编 妙闻  图片 网络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51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净土法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含义--学佛网
&净土法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含义
发布:王习训&[ &]&& 日期: 14:57:00&&
佛法是什么?《金刚经》上两句说得很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表法。老和尚不说法,我完全做出来给你看,会看的知道;不会的,他没有看出来,他不晓得;也不去告诉你,告诉你,你也不懂。“无住”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生心”是把大乘佛陀的教诲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全是的,他怎么会不快乐?身心健康,一百一十二岁不要人照顾,生活自理;还每天到田地里面去工作,不疲不倦,这是定功,这是精进波罗蜜。学佛的人要用他们做榜样,个个都成无上道。  所以无论什么环境,会,都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会的处处都是障碍。我们得细心去体会,他这个样子做得真好,真正是做得究竟圆满,天衣无缝。得会看。我在此地再把“无住生心”重复一遍,提醒同学们,“无住”就是心地清净,“清净、平等、觉”是“无住”。“生心”就是做出好样子来普度众生,在今天让一切众生对正法生起信心、愿心,一向念佛,求生净土,功德就圆满了。不生别的心,就生这个心。让众生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产生信心、愿心、念佛心、求往生的心,目的全达到了。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34集 日讲于香港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学佛网)
(净空老法师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住心名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