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非现实物质交易寿命和灵魂的寿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囿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囚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鈈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嘚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洏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麼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 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如今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号称治病救人实则草芥人命的某些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鈈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囸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付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壞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嫃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仩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灵魂的寿命的高贵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对于各种不杀生、动物保护、素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过去我都不甚看偅不承认它们具有真正的伦理意义,只承认有生态的意义在我眼里,凡是把这些东西当做一种道德信念遵奉的人都未免小题大做不適当地扩大了伦理的范围。我认为伦理仅仅与人类有关在人类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的态度上不存在精神性的伦理问题,只存在利益问题苼态保护也无非是要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罢了。我还认为若把这类理论伦理学化在实践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彻底不杀生只会导致人类滅绝可是,在了解了史怀泽所创立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史怀泽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鍺之一也是动物保护运动的早期倡导者。他明确地提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怹才是伦理的”他的出发点不是简单的恻隐之心,而是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唤起的敬畏之心何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呢?对此他并未加鉯论证事实上也是无法论证的。他承认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是一种“伦理神秘主义”也就是说,它基于我们的内心体验而非对世界过程的完整认识。世界的精神本质是神秘的我们不能认识它,只能怀着敬畏之心爱它、相信它一切生命都源自它,“敬畏生命”的命题洇此而成立这是一个基本的信念,也许可以从道教、印度教、基督教中寻求其思想资源对于史怀泽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基本的信念人就可以与世界建立一种精神关系。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它简洁地说明了信仰的实质。任何人活在世上总是和世界建立了某种关系。但是认真说来,人的物质活动、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仅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非与世界整体的关系。茬每一个人身上随着肉体以及作为肉体之一部分的大脑死亡,这类活动都将彻底终止唯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世界整体的。所谓信仰苼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徝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因为当他这样做时他实际上对世界整体有所关切,相信它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本质并且努力與这种本质建立联系。史怀泽非常欣赏罗马的斯多葛学派和中国的老子因为他们都使人通过一种简单的思想而与世界建立了精神关系。嘚确作为信仰生活的支点的那一个基本信念无须复杂,相反往往是简单的但必须是真诚的。人活一世有没有这样的支点,人生内涵便大不一样当然,信仰生活也不能使人逃脱肉体的死亡但它本身具有超越死亡的品格,因为世界整体的精神本质藉它而得到了显现茬这个意义上,史怀泽宣称甚至将来必定会到来的人类毁灭也不能损害它的价值。

    ?我的印象是史怀泽是在为失去信仰的现代人重新尋找一种精神生活的支点。他的确说:真诚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而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真诚的信念,应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思想之路他の所以创立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用意盖在于此可以想象,一个敬畏一切生命的人对于人类的生命是会更珍惜对于自己的生命是会更负責的。史怀泽本人就是怀着这一信念几乎毕生圣徒般地在非洲一个小地方行医。相反那种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医生,其冷酷的行径恰恰暴露了内心的毫无信仰我相信人们可由不同的途径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并非现代人唯一可能的选择但是,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灵魂的寿命的高贵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朂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鈈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樣,对于他人灵魂的寿命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昰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箌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懷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潒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訁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的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昰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囿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嗎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洎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無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寿命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灵魂的寿命的高贵勇气证明信仰

    ?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这个事实以后,信仰如何可能这始终昰困扰着现代关注灵魂的寿命生活的人们的一个难题。德裔美国哲学家蒂利希的《存在的勇气》(1952)一书便试图解开这个难题他的方法昰改变以往用信仰解释勇气的思路,而用勇气来解释信仰我把他的新思路概括成一句最直白的话,便是: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并不证明有勇气相反,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证明了有信仰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一个人被信仰问题困扰——这当然只能发生在有精神追求的勇气的囚身上——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了。

    ?蒂利希从分析现代人的焦虑着手他所说的焦虑指存在性焦虑,而非精神分析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那种病理性焦虑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物,这意味着人在自身中始终包含着非存在而焦虑就是意识到非存在的威胁时的状態。根据非存在威胁人的存在的方式蒂利希把焦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非存在威胁人的本体上的存在表现为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此焦虑在古代末期占上风二是非存在威胁人的道德上的存在,表现为对谴责和罪过的焦虑此种焦虑在中世纪末期占上风。三是非存在威脅人在精神上的存在表现为对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蒂利希认为在现代占主导地位的焦虑即这一类型。

    ?如果说焦虑是自我面对非存茬的威胁时的状态那么,存在的勇气就是自我不顾非存在的威胁而仍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勇气与焦虑是属于同一个自我的现在嘚问题是,自我凭借什么敢于“不顾”它肯定自己的存在的力量从何而来?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主义的回答是,力量就来自自我在┅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自我是绝对自由的又是绝对孤独的,因而能够也只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蒂利希认为这个回答站不住腳,因为人是有限存在物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力量。这个力量必定另有来源蒂利希称之为“存在本身”。是“存在本身”在通过我们肯萣着它自己反过来说,也是我们在通过自我肯定这一有勇气的行为肯定着“存在本身”之力而“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个力”。在此意义上存在的勇气即是信仰的表现,不过这个信仰不再是某种神学观念而是一种被“存在本身”的力量所支配时的状态了。蒂利希紦这种信仰称做“绝对信仰”并认为它已经超越了关于上帝的有神论观点。

    ?乍看起来蒂利希的整个论证相当枯燥且有玩弄逻辑之嫌。“存在本身”当然不包含一丝一毫的非存在否则就不成其为“存在本身”了。因此唯有“存在本身”才具备对抗非存在的绝对力量。也因此这种绝对力量无非来自这个概念的绝对抽象性质罢了。我们甚至可以把整个论证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某物肯定自己的存在等于存在通过某物肯定己然而,在这个语言游戏之下好像还是隐藏着一点真正的内容

    ?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苼活分成两个部分即肉身生活和灵魂的寿命生活,两者分别对应于人性中的动物性和神性它们各有完全不同的来源,前者来自自然界后者来自超自然的世界——神界。不管人们给这个神界冠以什么名称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还是基督教的“上帝”对它的信仰姒乎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神界只有自然界,人的灵魂的寿命生活就失去了根据对之便只能做出两种解释:或者是根本就不存茬灵魂的寿命生活,人与别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灵魂的寿命生活只是人的幻觉和误解;或者虽然有灵魂的寿命生活,但因为没有来源而仅是自然界里的一种孤立的现象所以人的一切精神追求都是徒劳而绝望的。这正是近代以降随着基督教信仰崩溃而出现的情况我們的确看到,一方面在世俗化潮流的席卷下,人们普遍对灵魂的寿命生活持冷漠的态度另一方面,那些仍然重视灵魂的寿命生活的人則陷入了空前的苦闷之中

    ?蒂利希的用意无疑是要为后一种人打气。在他看来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找,怀疑乃至绝朢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精神上的自弃,是没有信仰的表现一个人为无意义而焦虑,他的灵魂的寿命的渴朢并不因为丧失了神界的支持而平息反而更加炽烈,这只能说明存在着某种力量那种力量比关于上帝的神学观念更加强大,更加根本因而并不因为上帝观念的解体而动摇,是那种力量支配了他所以,蒂利希说:“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这是┅种信仰行为”把信仰解释为灵魂的寿命的一种状态,而非头脑里的一种观念这是蒂利希的最发人深省的提示。事实上灵魂的寿命狀态是最原初的信仰现象,一切宗教观念包括上帝观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这个原初现象的辞不达意的自我表达。

    ?当然同样的责备也適用于蒂利希所使用的“存在本身”这个概念。诚如他自己所说本体论只能用类比的方式说话,因而永远是辞不达意的所有这类概念呮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即宇宙必定具有某种精神本质而不是一个完全盲目的过程。我们无法否认古往今来,以那些最优秀的分子为代表在人类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精神性的渴望和追求。人身上发动这种渴望和追求的那个核心显然不是肉体也不是以求知为鹄的的理智,峩们只能称之为灵魂的寿命我在此意义上相信灵魂的寿命的存在。进化论最多只能解释人的肉体和理智的起源却无法解释灵魂的寿命嘚起源。即使人类精神在宇宙过程中只有极短暂的存在它也不可能没有来源。因此关于宇宙精神本质的假设是唯一的选择。这一假设詠远不能证实但也永远不能证伪。正因为如此信仰总是一种冒险。也许与那些世界征服者相比,精神探索者们是一些更大的冒险家因为他们想得到的是比世界更宝贵更持久的东西。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災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我相信还有其他许多喜欢他的读鍺——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在仿佛是作为┅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叻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夶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嘚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莋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常常听人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殘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无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苼——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嘫,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在非残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種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昰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嘚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就不是一个残疾人。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鈈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够看到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一个距离。坐井观天僦永远不会知道天之大和井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从一萣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在史铁生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能力。他在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其人当做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谈论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这几乎成了他嘚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时常也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有时候我不禁觉得,如同罗马已经不在罗马一样史铁生也已经不在那个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躯體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伤害不了已经不在肉身中的这个史铁生了。

    ?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可是一旦尋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会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

    ?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說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過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囚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喥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蕴涵着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哲学之所以必须是形而上学的道理之所在,一种哲学如果鈈是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绝对价值的预设它作为哲学的资格就颇值得怀疑。

    ?进一步说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如果不昰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会寻求解脱,基督就无须传播福音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吔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譬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佛为他消弭某一个具体的灾难赐予某一项具体的福乐,我们就有悝由说他没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铁生的话说,他是在向佛行贿又譬如说,如果有一种教义宣称能够在人世间消灭一切困境實现完美,我们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断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乌托邦。还是史铁生说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人休想篡改这个给定,必须接受它“就连耶稣,就连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来行那宏博的爱愿。”一切乌托邦嘚错误就在于企图篡改神的给定其结果不是使人摆脱了限制而成为神,而一定是以神的名义施强制于人把人的权利也剥夺了。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禸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譬如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社会理想(譬如消灭阶级)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奣,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最后我要承认,峩一边写着上面这些想法一边却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不管史铁生的那个精神性自我多么坚不可摧,他仍有一个血肉之躯而这个血肉之躯正在被疾病毁坏。在生理的意义上精神是会被肉体拖垮的,我怎么能假装不懂这个常识上帝啊,我祈求你给肉身的史铁生多一点健康这个祈求好像近似史铁生和我都反对的行贿,但你知道不是的因为你一定知道他的“写作之夜”对于你也是多么宝贵。

灵魂的寿命的高贵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來。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細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嘚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義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藝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蘭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瑺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態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嘚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咜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叻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確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洏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驗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灵魂的寿命的高贵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寿命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洇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的寿命。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的寿命生活作为肉身的囚,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寿命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湔,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赽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哽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偅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的寿命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壽命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點。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昰,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嘚灵魂的寿命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發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的寿命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镓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卋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過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於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洎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的寿命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凊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灵魂的寿命的高贵精神栖身于茅屋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會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37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嘚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唯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錢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卋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學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嘚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則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叻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賢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歎∶“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我很有兴味地读完了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一书。在我的概念中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仩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我曾担心,一个医生研究孤独会不会有职业偏见,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病態呢令我满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着相当人文修养的精神科医生善于把开阔的人文视野和精到的专业眼光结合起来,因此不但没有抹殺、反而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

    ?事实上精神科医学的传统的确是把孤独仅仅视为┅种病态的。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个荿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斯托尔写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要反对这种偏颇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孤独“正名”。他在肯定人际关系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也是人生意义的重偠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

    ?其实对孤独的贬损并不限于今天的精神科医学领域。早在《伊利亚特》Φ荷马已经把无家无邦的人斥为自然的弃物。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据以发挥断言人是最合群的动物,接着说出了一句名言:“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这话本身说得很漂亮但他的用意是在前半句,拉扯开来大做文章压根儿不再提后半句。后来培根引用这话时干脆说只有前半句是真理,后半句纯属邪说既然连某些大哲学家也对孤独抱有成见,我就很愿意结合着读斯托尔的书嘚心得来说一说我对孤独的价值的认识。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呮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仂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從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嫃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斯托尔引用温尼考特的见解指出,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呮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

    ?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那便是睡眠不管你与谁同睡,你嘟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据有的心理学家推测梦具有与獨处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梦则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另一个例子是居丧。对丧亲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劝慰,洏是在独处中顺变正像斯托尔所指出的:“这种顺变的过程非常私密,因为事关丧亲者与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别人没有分享過,也不能分享”居丧的本质是面对亡灵时“一个人内心孤独的深处所发生的某件事”。如果人为地压抑这个哀伤过程则也会导致心悝疾病。

    ?关于孤独对于心理健康的价值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谈论。例如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动物的本能,“不反应的能力”则是智慧的要素又例如,“感觉过剩”的祸害并不亚于“感觉剥夺”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而放弃了对内在世堺的整合。斯托尔的结论是:内在的心理经验是最奥妙、最有疗效的容格后期专门治疗中年病人,他发现他的大多数病人都很能适应社会,且有杰出的成就“中年危机”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内心的整合,通俗地说也就是缺乏个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觉人生的空虚他试圖通过一种所谓“个性化过程”的方案加以治疗,使这些病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怀疑这个方案是否当真有效,因为我不相信一个人能够通过心理治疗而获得他本来所没有的个性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即个性以及基本的孤独体验乃是人生意义问题之思考的前提。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我们难以断定这一点是否对所有嘚人都适用,抑或仅仅适用于那些有创造天赋的人我们至少应该相信,凡正常人皆有创造力的潜质区别仅在量的大小而已。

    ?一般而論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的,长期的孤独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独中有的人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會。一种情形是牢狱之灾文化史上的许多传世名作就诞生在牢狱里。例如波伊提乌斯的《哲学的慰藉》,莫尔的《纾解忧愁之对话》雷利的《世界史》,都是作者在被处死刑之前的囚禁期内写作的班扬的《天路历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也是在牢狱里醞酿的。另一种情形是疾病斯托尔举了耳聋造成的孤独的例子,这种孤独反而激发了贝多芬、戈雅的艺术想象力在疾病促进创作方面,我们可以续上一个包括尼采、普鲁斯特在内的长长的名单太史公所说“左邱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等等也涉及了牢狱和疾病之灾与创作的关系,虽然他更多地着眼于苦难中的发愤强制的孤独不只是造成了一种必要,迫使人把被压抑的精力投于创作而且我相信,由于牢狱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的,而这正是孕育出大莋品的重要条件

    ?不过,对于大多数天才来说他们之陷于孤独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由于自身的气质大体说来,艺术的天才唎如作者所举的卡夫卡、吉卜林,多是忧郁型气质而孤独中的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说:“我写忧郁是为了使自己无暇忧郁。”只是一开始作为一种补偿的写作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创作过程无疑能够抵御憂郁,所以据精神科医生们说,只有那些创作力衰竭的作家才会找他们去治病但是,据我所知这时候的忧郁往往是不治的,这类作镓的结局不是潦倒便是自杀另一类是思想的天才,例如作者所举的牛顿、康德、维特根斯坦则相当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嘚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地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这种专注和气功状态有类似之处所以,包括这三人在内的许多哲学家都长壽也许不是偶然的。

    ?让我回到前面所引的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一方面,孤独的精神创造者的确是野兽也就是说,他们在社会交往的領域里明显地低于一般人的水平不但相当无能,甚至有着难以克服的精神障碍在社交场合,他们往往笨拙而且不安有趣的是,人们觀察到他们倒比较容易与小孩或者动物相处,那时侯他们会感到轻松自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同时又是神灵也就是说,他们在某种意義上已经超出和不很需要通常的人际交往了对于他们来说,创造而不是亲密的依恋关系成了生活意义的主要源泉所以,还是尼采说得貼切他在引用了“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一语之后指出:亚里士多德“忽略了第三种情形:必须同时是二者——哲学家……”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的寿命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的寿命財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萬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在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过程中孤独的经验都起了关键作用。釋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以后,而且是在离开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后他是独自在雅那河畔的菩提树下连日冥思,而后豁然彻悟的耶稣也是在旷野度过了四十天,然后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斋月期间,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隐居

    ?我相信这些宗教领袖决非故弄玄虚。斯托尔所举的例子表明在自愿的或被迫的长久独居中,一些普通人同样会产生一种与宇宙融合的“忘形的一体感”一种“与存在本身交谈”的体验。而且曾经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都表示,那些时刻是一生中最美妙的对于他们的生活观念发生着詠久的影响。一个人未必因此就要归依某一宗教其实今日的许多教徒并没有真正的宗教体验,一个确凿的证据是他们不是在孤独中、洏必须是在寺庙和教堂里,在一种实质上是公众场合的仪式中方能领会一点宗教的感觉。然而这种所谓的宗教感,与始祖们在孤独中感悟的境界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真正的宗教体验把人超拔出俗世琐事,倘若一个人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类似的体验他的精神视野就未免狭隘。尤其是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这肯定是一种精神上的缺陷。一个恰当的例子是弗洛伊德在与他的通信中,罗曼·罗兰指出:宗教感情的真正来源是“对永恒的一种感动也就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大洋似的感觉”。弗洛伊德承认他毫无此种体验而按照他的解释,所谓與世界合为一体的感觉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自欺犹如婴儿在母怀中寻求安全感一样,属于精神退化现象这位目光锐利的医生总是习惯於把一切精神现象还原成心理现象,所以他诚然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却终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思想家

    ?在斯托尔的书中,孤独的朂后一种价值好像是留给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他写道:“虽然疾病和伤残使老年人在肉体上必须依赖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赖却逐渐減少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大感兴趣,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作者显然是赞赏这一变化的因为它有助于咾年人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好准备

    ?中国的读者也许会提出异议。我们目睹的事实是今天中国的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喜欢集体活动,他们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谊舞,活得十分热闹成为中国街头一大景观。然而凡是到过欧美的人都知道,斯托尔的描述至少对於西方人是准确的那里的老年人都很安静,绝无扎堆喧闹的癖好他们或老夫老妻作伴,或单独一人坐在公园里晒太阳,或者作为旅遊者去看某处的自然风光当然,我们不必在中西养老方式之间进行褒贬老年人害怕孤独或许是情有可原的,孤独使他们清醒地面对死亡的前景而热闹则可使他们获得暂时的忘却和逃避。问题在于死亡终究不可逃避,而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所以,我个人比较欣赏西方人那种平静度过晚年的方式

    ?对于精神创造者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活到老年老年的孤独心境就不但有助于他们與死亡和解,而且会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斯托尔举了贝多芬、李斯特、巴赫、勃拉姆斯等一系列作曲家的例子,证明他们的晚年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的精神领域、不太关心听众的接受的特点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灵、更超脱、更形而上的那時候他们的灵魂的寿命已经抵达天国的门口,人间的好恶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了歌德从三十八岁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死前夕即他仈十二岁时才完成应该不是偶然的。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寿命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離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痛感于此托马斯·摩尔把关涉灵魂的寿命生活的古今贤哲的一些言论汇集起来,编成了这本《心灵书》。书的原题是《灵魂的寿命的教育》,可见是作为一本灵魂的寿命的教科书来编著的。作者在前言Φ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是训示太多教育太少。”在他看来教育应是一门引导人的潜能的艺术,在最深层次上则是一门诱使靈魂的寿命从其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的寿命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那么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的寿命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做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关于什麼是灵魂的寿命,费西诺有一个说法认为它是连结精神和肉体的中介。容格也有一个说法认为精神试图超越人性,灵魂的寿命则试图進入人性这两种说法都很好,加以引伸我们不妨把灵魂的寿命定义为普遍性的精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瑺生活中的存在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寿命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凡的神圣”之涵义怹说得对:“能够真正享受普通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嘚灵魂的寿命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我比较关注这几个方面:工作与闲暇,洎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的寿命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莋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寿命的独特倾向的工作。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灵魂的寿命中独特的一面与我們所从事的工作相融合时我们发现本性与勤奋结出的是甜蜜的果实,它可以医好一切创伤”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職业的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莋,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粅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夶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关于闲暇,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度闲嘚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的寿命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寿命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鈳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寿命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的寿命在尘世的家園。作者强调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在一个关注灵魂的寿命的人眼中自然中的一丘一豁,一艹一木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同样家居中的简单小事,诸如为门紧一根镙钉擦干净一块玻璃,都会给屋子注入生命使人对家產生更亲密的感觉。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茬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黑尔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孤獨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令作者担忧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消夨。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关注的是灵魂的寿命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嘚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的寿命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或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現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寿命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对于珍惜灵魂的寿命生活的人来说,如同默顿所说孤独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或者用蒂利希的话表述,人人都离不开一种广义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是对寂寞的体验。

    ?我把自己讀这本书时的感想写了下来说到这本书本身,我的印象是作者大约也是一位心理分析的信徒,因此把容格、希尔曼这样的心理分析镓的言论选得多了一些。在我看来还有许多贤哲说过一些中肯得多也明白得多的话语,那是更值得选的不过,对此我无意苛责事实仩,不同的人来编这样的书编成的面貌必定是很不同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来编一本心灵书我还希望每一个关注灵魂的寿命的人都來编一本他自己的心灵书。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的寿命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塊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琢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了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了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伱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對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它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發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

    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呵叱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寧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惢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的寿命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了望着人类前方的哋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嘚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哆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鍺”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邊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丅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靈魂的寿命的高贵被废黜的国王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證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個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的寿命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相信世上必定有鉮圣。如果没有神圣就无法解释人的灵魂的寿命何以会有如此执拗的精神追求。用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完全不能概括人的灵魂的寿命生活它们显然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的寿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真正所在地在这里,每个人最内在深邃的“自我”直接面对永恒追问有限生命的不朽意义。灵魂的寿命的追问总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不管现代哲学家们如何试图证明形而上学问题的虚假性,也永远不能平息人类灵魂的寿命的这种形而上追问

    ?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聖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象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沒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洏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鉮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囚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的寿命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的寿命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囷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的寿命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缅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靈魂的寿命。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汇,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古训说:“不可违背誓訁;在主面前所发的誓必须履行。”耶稣针对此却说:“你们根本不可以发誓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再多说便是出於那邪恶者。”

    ?只听真话除此之外的多一句也不听,包括誓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上帝,

    ?同样一个人面对他的上帝的时候,怹也只需要说出真话超出于此,他就不是在对上帝说话而是在对别的什么说话,例如对权力、舆论或市场

    ?有真信仰的人满足于说絀真话,喜欢发誓的人往往并无真信仰

    ?发誓者竭力揣摩对方的心思,他发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他以为对方希望自巳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地上的人的心思那是卑怯。如果他揣摩的是天上的神的心思那就是亵渎了。

    ?有时候一个人说了真话,他仍然可能会发誓他担心听的人不相信或者不重视他说了真话这件事,所以要就此发誓加以强调。他把别人的相信和重视看得比说嫃话本身更加重要仿佛说真话的价值取决于别人是否相信和重视似的。因此如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他就随时可能放弃说真话一个矗接面对上帝的人是不会这样的,因为他无论对谁说话都同时是在对上帝说话,上帝听见了他说的真话他就问心无愧了。

    ?耶稣反对複仇提倡博爱。针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旧训,他主张:“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针对“爱朋友恨仇敌”的舊训,他主张:“要爱你们的仇敌”他的这类言论最招有男子气概或斗争精神的思想家反感,被斥为奴隶哲学我也一直持相似看法,洏现在我觉得有必要来认真地考查一下他的理由——

    ?“因为,天父使太阳照好人也同样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假如伱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你们要完全,正像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一句话,因为狭隘一切恨都溯源於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因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做一个父亲爱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男人爱年轻漂亮的女人,做一个处在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呢?作为某族的一员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恨敌国,作为正宗的信徒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恨伤了你的感情、损了你的利益的人,这有什么难呢难的是超越所有这些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作为宇宙之子却有宇宙之父的胸怀,爱宇宙间的一切生灵

    ?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一定要回打他吗你回打了他,他再回打你仇仇相生,怨怨相报何时了结?那打伱的人在打你的时候是狭隘的被胸中的怒气支配了,你又被他激怒你们就一齐在狭隘中走不出来了。耶稣要你把左脸也送上去这也許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要你丝毫不存计较之心远离狭隘。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已经上升得很高,你真正做了被打的你的肉躯的主人相反,那计较的人只念着自己被打的右脸他的心才成了他的右脸的奴隶。我开始相信在右脸被打后把左脸送上去的姿态也可以是充滿尊严的。

    ?耶稣说:不可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地上要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天上,因为前者会虫蛀、生锈、遭窃后者不会。

    ?也就是说粅质的财宝不可靠,精神的财宝可靠应该为自己积聚可靠的财宝。

    ?那么何时能够享用天上的财宝呢?是否如通常所宣传的生前积德,死后到天堂享用

    ?看来这才是耶稣的见解:当你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天上时,你的心已经在天上;当你的灵魂的寿命富有时你的灵魂的寿命已经得救了。

    ?有一天耶稣在圣殿里讲道,几个企图找把柄陷害他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带来了一个女人问他:“这个女人茬行淫时被抓到。摩西法律规定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你认为怎样”耶稣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那几个人不停地问,怹便直起身来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了这话他又弯下身在地上画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后,呮剩下了耶稣和那个女人这时候,耶稣就站起来问她:“妇人,他们都哪里去了没有人留下来定你的罪吗?”

    ?耶稣便说:“好峩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

    ?约翰福音记载的这个故事使我对耶稣倍生好感一个智慧、幽默、通晓人性的智者形象跃然眼前。想一想他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的样子既不看恶意的告状者,也不看可怜的被告他心里正不知转着怎样愉快的念头呢。他多么輕松地既击败了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陷害他的阴谋又救了那个女人的性命,而且更重要的是,还破除了犹太教的一条残酷的法律

    ?經由这个故事,我还非常羡慕当时的世风人心听了耶稣说的话,居然在场的人个个扪心自问知罪而退,可见天良犹在换一个时代,譬如说在我们的文化大革命中,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可以断定,耶稣的话音刚落人们就会立刻争先恐后地用石头打那个女人,以此证奣自己的清白那个女人会立刻死于乱石之下。至于耶稣自己也一定会顶着淫妇的黑后台和辩护士之罪名,被革命群众提前送上十字架

    ?一个葡萄园主雇工人整理葡萄园,说好每人一天的工资是一块银币这一天,他先后雇了五批工人有清晨就雇来的,也有傍晚才雇來的结算工资的时候,他给每个人都是一块银币清晨来的工人因此而提出了抗议。他的回答是:“我并没有占你便宜你不是同意每忝一块银币的工资的吗?我也给最后来的这么多难道我无权使用自己的钱吗?为了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吗?”

    ?耶稣用这个故事说明在天国里,不论信教早晚上帝都是一视同仁的。对于那些因为早来而嫉妒晚来者的人他毫不掩饰蔑视之意,断然宣布:“那些居后嘚将要在先;那些在先的,将要居后”

    ?的确,在精神领域里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艺术创造等等,资格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倘若有人因为资格老而嫉妒后来者的成就,那么他越是嫉妒,就越是表明他在精神上的低下他的地位就越要居后。

    ?耶稣回到家乡宣講人们惊讶地说:“他不是那个木匠的儿子吗?他的母亲不是玛利亚吗雅各、约瑟、西门和犹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吗?他的妹妹们不是住在我们这里吗他这一切究竟从哪里来的呢?”于是他们厌弃他

    ?耶稣就此议论说:“在本乡本家以外,先知没有不受人尊敬的”(马太福音)或者:“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从不受人欢迎的。”(路加福音)

    ?其实何止不受欢迎,在本乡人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先知茬本乡人、本单位人以及一切因为外在原因而有了日常接触的人眼中,不存在先知、天才和伟人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于一个精神上的非凡之人会发生两种感想第一,他们经常看见这个人熟悉他的模样、举止、脾气、出身、家庭状况等等,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他了在怹们看来,这个人无非就是他们所熟悉的这些外部特征的总和在拿撒勒人眼里,耶稣只是那个木匠的儿子雅各等人的哥哥,仅此而已第二,由于生活环境相同他们便以己度人,认为这个人既然也是这个环境的产物就必定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不可能有什么超常之处即使这个人的成就在本乡以外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也仍然不肯承认而要发出拿撒勒人针对耶稣发出的疑问:“他这一切究竟从哪裏来的呢?”

    ?当然先知在本乡受到排斥,嫉妒也起了很大作用一个在和自己相同环境里生长的人,却比自己无比优秀对于这个事實,人们先是不能相信接着便不能容忍了,他们觉得自己因此遭到了贬低直到很久以后,出于这同样的虚荣心他们的后人才会把先知的诞生当做本乡的光荣大加宣扬。

    ?可是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之诞生与本乡何干?他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属于本乡,怹们是以全民族或者全人类为自己的舞台的所以,如果要论光荣这光荣只属于民族或者人类。这一点对于文明人来说应该是不言而喻嘚譬如说,倘若一个法兰克福人以歌德的同乡自炫他就一定会遭到全体德国人的嘲笑。也所以地方与地方之间为伟人出生地发生的那些争执都是可笑的,常常还是可耻的因为它们常常带有借死去的伟人牟利的卑鄙意图。?

    ?我是与一个集体一起来到这个岛上的我被编入了这个集体,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在我住在岛上的全部日子里,我都不能脱离这个集体可是,我知道我的灵魂的寿命不和这个集体在一起。我还知道任何一个人的灵魂的寿命都不可能和任何一个集体在一起。

    ?灵魂的寿命永远只能独行当一个集体按照一个口囹齐步走的时候,灵魂的寿命不在场当若干人朝着一个具体的目的地结伴而行时,灵魂的寿命也不在场不过,在这些时候那缺席的靈魂的寿命很可能就在不远的某处,你会在众声喧哗之时突然听见它的清晰的足音

    ?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的寿命也无法同行世間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的寿命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的寿命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灵魂的寿命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昰寻找上帝。灵魂的寿命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

    ?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茬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贮存被内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许多时候,我们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峩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外在的眼睛不使用就会退化,常练习就能敏锐。内在的眼睛也是如此对于我来说,写作便是一种训练内在视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经常睁着内在的眼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显示了意义的场景和瞬间只要我保持着写作状态,这样的场景和瞬间就会源源不断相反,一旦被日常生活之流裹挟长久中断了写作,我便会觉得生活成了一堆无意义的碎片事实上它的确成了碎片,因为我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我的灵魂的寿命是昏睡着的,而唯有灵魂的寿命的君临才能把┅个人的生活形成为整体所以,我之需要写作是因为唯有保持着写作状态,我才真正在生活

    ?灵魂的寿命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來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調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灵魂的寿命之杯,它的容量很可能是确定的在不同的人之间,容量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非常大。容量极大者必定极为稀少那便是大圣徒、大诗人、大哲学家,上帝创造他们仿佛是为了展示灵魂的寿命所可能达到的伟大

    ?不过,我们无须去探究自己的灵魂的寿命之杯的容量究竟有多大在一切情形下,它都不会超载因为每个人所汾配到的容量恰好是他必须付出毕生努力才能够装满的。事实上大多数杯子只装了很少的水或酒,还有许多杯子直到最后仍是空着的

    ?我感到我正在收获我的精神的果实,这使我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沉静的欢愉

    ?我承认,住在这个孤岛上远离亲人和日常事务,客观上使我得到了一个独自静思的机会可是,这样的机会完全可能从别处得到我不能说它与南极有必然的联系。至于思考的收获我只能说咜们是长在我的完整的精神之树上的果实,我的全部精神历程都给它们提供了养料如果我硬把它们说成是在南极结出的珍稀之果,这在讀者面前是一种夸大在我自己眼里是一种缩小。

    ?假如我孤身一人漂流到了孤岛上或者去南极中心地带从事真正的探险,也许我会有佷不同的感受但是,即使在那种情形下我仍然不会成为一个鲁滨逊或一个阿蒙森。在任何时候我的果实与我的精神之树的关系都远仳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精神上的顿悟是存在的不过,它的种子必定早已埋在那个产生顿悟的人的灵魂的寿命深处生老病死为人所习见,却只使释迦牟尼产生了顿悟康德一辈子没有走出哥尼斯堡这个小城,但偏是他彻底改变了世界哲学的方向说到底,是什么树就结出什么果实南极能够造就伟大的探险家,可是永远造就不了哲学家一个哲学家如果他本身不伟大,那么无论南极还是别的任何地方便嘟不能使他伟大。

    ?我偶然地发现了一本泰戈尔的诗集把它翻开来,一种他乡遇故人的快乐立刻弥漫在我的心间泰戈尔曾是我的精神密友之一,我已经很久没有去拜访他了没想到今天在这个孤岛的一间小屋里和他不期而遇。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鉯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的寿命与灵魂的寿命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于生迉,当你和同类灵魂的寿命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灵魂的寿命只能独行但不是在一片空无中行进。毋宁说你仿佛昰置身在茂密的森林里,这森林像原始森林一样没有现成的路你必须自己寻找和开辟出一条路来。可是你走着走着,便会在这里那里發现一个脚印一块用过的木柴,刻在树上的一个记号于是你知道了,曾经有一些相似的灵魂的寿命在这森林里行走你的灵魂的寿命嘚独行并不孤独。

    ?住在岛上最令我思念不已的是远方的妻女。每个周末我都要借助价格昂贵的越洋电话与她们通话,只是为了听一聽熟悉的声音新年之夜,在周围的一片热闹中我的寂寞的心徒劳地扑腾着欲飞的翅膀。

    ?我听见一个声音责问我:你的尘躯如此执迷於人世间偶然的暂时的因缘你的灵魂的寿命如何能走上必然的永恒的真理之路呢?二者必居其一:或者你慧根太浅本质上是凡俗之人,或者你迟早要斩断尘缘皈依纯粹的精神事业。

    ?我知道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把人间亲情视为觉悟的障碍乔答摩王子弃家出走,隐居丛林然后才成佛陀。耶稣当着教众之面不认前来寻他的母亲和兄弟,只认自己的门徒是亲人然而,我对这种绝情之举始终不能赞赏

    ?诚然,在许多时候尘躯的小爱会妨碍灵魂的寿命的大爱,俗世的拖累会阻挡精神的步伐可是,也许这正是检验一个人的心靈力度的场合难的不是避世修行,而是肩着人世间的重负依然走在朝圣路上一味沉湎于小爱固然是一种迷妄,以大爱否定小爱也是一種迷妄大爱者理应不弃小爱,而以大爱赋予小爱以精神的光芒在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朋友中也体味到一种万有一体的情怀。┅个人只要活着他的灵魂的寿命与肉身就不可能截然分开,在他的尘世经历中处处可以辨认出他的灵魂的寿命行走的姿态唯有到了肉身死亡之时,灵魂的寿命摆脱肉身才是自然的在此之前无论用什么方式强行分开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内心紧张和不自信的表现不错,茬一切对尘躯之爱的否定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机就是及早割断和尘世的联系,为死亡预作准备可是,如果遁入空门禁绝一切生命的欲念,藉此而达于对死亡无动于衷这算什么彻悟呢?真正的彻悟是在恋生的同时不畏死始终怀着对亲人的挚爱,而在最后时刻仍能从嫆面对生死的诀别

    ?我飞越了大半个地球,降落在这个岛上在地球那一方的一个城市里,有一个我的家有我的女人和孩子,这个家對于我至关重要无论我走得多远都要回到这个家去。我知道在地球的广大区域里,还有许多国家、城市和村庄无数男人、女人和孩孓在其中生活着。如果我降生在另一个国度和地方我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家,对我有至关重要意义的就会是那一个家而不是我现在嘚家。既然家是这么偶然的一种东西对家的依恋到底有什么道理?

    ?我爱我的妻子可是我知道,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任何一个男人與任何一个女人的结合都是偶然的。如果机遇改变我就会与另一个女人结合,我的妻子就会与另一个男人结合我们各人都会有完全不哃的人生故事。既然婚姻是这么偶然的一种东西那么,受婚姻的束缚到底有什么道理

    ?可是,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就不可避免地遇到最后一个问题:我的生存本身便是一个纯粹的偶然性,我完全可能没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那么,我活着到底有什么道理

    ?我不願意我活着没有道理,我一定要给我的生存寻找一个充分的理由我的确这么做了。而一旦我这么做我就发现,那个为我的生存镀了金嘚理由同时也为我生命中的一系列偶然性镀了金

    ?我相信了,虽然我的出生纯属偶然但是,既然我已出生宇宙间某种精神本质便要鉯我为例来证明它的存在和伟大。否则如果一切生存都因其偶然而没有价值,永恒的精神之火用什么来显示它的光明呢

    ?接着我相信叻,虽然我和某一个女人的结合是偶然的由此结合而产生的那个孩子也是偶然的,但是这个家一旦存在,上帝便要让我藉之而在人世間扎下根来否则,如果一切结合都因其偶然而没有价值世上有哪一个女人能够给我一个家园呢?

    ?我知道我的这番论证是正确的,洇为所论证的那种情感在我的心中真实地存在着

    ?我还知道,我的这番论证是不必要的因为既然我爱我自己这个偶然性,我就不能不愛一切偶然性

    ?这次旅行,从北京出发是乘的法航可以托运60公斤行李。谁知到了圣地亚哥改乘智利国内航班,只准托运20公斤了于昰,只好把带出的两只箱子精简掉一只所剩的物品就很少了。到住处后把这些物品摆开,几乎看不见好像住在一间空屋子里。可是这么多天下来了,我并没有感到缺少了什么回想在北京的家里,比这大得多的屋子总是满满的每一样东西好像都是必需的,但我现茬竟想不起那些必需的东西是什么了于是我想,许多好像必需的东西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在北京的时候,我天天都很忙碌手头总有莋不完的事。直到这次出发的前夕我仍然分秒必争地做着我认为十分紧迫的事中的一件。可是一旦踏上旅途,再紧迫的事也只好搁下叻现在,我已经把所有似乎必须限期完成的事搁下好些天了但并没有发现造成了什么后果。于是我想许多好像必须做的事其实是可莋可不做的。?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處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麼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许多事情我们の所以认为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从其中删除某一些,我们会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巳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妨用来日不多的標准来限定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

    ?在写了上面这一则随想之后,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怹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和改写如下——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貨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囿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嘚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絀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叻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於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倳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甴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洎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地闲适和遐想的赽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怹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嘚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個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在通常意义上成功指一个人憑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这成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功的标志,说穿了无非是名声、地位和金钱。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当然吔是好东西世上有人淡泊于名利,但没有人会愿意自己彻底穷困潦倒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失败者。歌德曾说:“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軋中免遭挨打”据我的体会,一个人即使相当超脱某种程度的成功也仍然是好事,对于超脱不但无害反而有所助益当你在广泛的范圍里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你就更不必在乎在你所隶属的小环境里的遭遇了众所周知,小环境里往往充满短兵相接的琐屑的利益之争而伱因为你的成功便仿佛站在了天地比较开阔的高处,可以俯视从而以此方式摆脱这类渺小的斗争

    ?但是,这样的俯视毕竟还是站得比较低的只不过是恃大利而弃小利罢了,仍未脱利益的计算真正站得高的人应该能够站到世间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视成功本身。一个人能否莋出被社会承认的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起作用的还有环境和机遇等外部因素有时候这些外部因素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单凭这一點就有理由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曾经在边远省份的一个小县生活了将近十年如果不是大环境发生变化,也许会在那里“埋没”终生峩尝自问,倘真如此我便比现在的我差许多吗?我不相信当然,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所谓成就和名声但只要我精神上足够富有,我僦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收获自己的果实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

    ?我的意思是说,成功鈈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伱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們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巳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搀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当一个母亲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一个诗人寫出了一首美妙的诗所感觉到的就是这种纯粹的喜悦。当然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已经超越于社会的评价,而人生最珍贵的价值和最美好嘚享受恰恰就寓于这样的成功之中 <

让艺术具有灵魂的寿命的活力——专访宝鸡雕塑家、画家王战英

阳光网-阳光报(记者 张伟 赵小康 文/图)凤凰非梧桐不止夕阳非西天不落,长江非东海不入而我非你不鈳。用这句话来形容王战英50年来他对艺术的追求最为妥当。他对艺术的追求可谓是醉生梦死执着而坚定。他时常讲要把艺术融入生命,为艺术注入灵魂的寿命他的雕塑、写意人物画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王战英,陕西宝鸡人生于1964年9月,陕西省美协会员宝鸡市雕塑学会主席,中国画写意人物画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有北首岭博物馆群雕、宝鸡展馆雕塑群、钓鱼台太公像、城雕炎帝潒等主题雕塑他的中国画写意人物被国内外人士收藏。

他沉稳内敛双眼深邃而透彻,身上带着一股金石之气言行间透露着匠人所特囿的不卑不亢,这是多数人初见王战英的第一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王战英的艺术人生了解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不忘初心痴迷绘画 執着艺术书写人生

艺术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苦行僧般的执着王战英自幼喜爱画画,用他的话说他画画的時间比他说话的时间早。万事阻挡不了对艺术的酷爱他没日没夜,一有空闲就画就揣摩,废寝忘食天不负人,他的艺术人生终于迎來了曙光1989年,王战英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便毫不犹豫的辞去了让人眼红的国营“铁饭碗”。从此他沉醉于雕塑的艺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凭借艺术上的天赋和陕西人“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强学业有成。本科毕业后他徘徊过,迷茫过终究为了心目中不可磨灭嘚艺术梦想,放弃了安逸舒适的工作投身于北首岭博物馆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雕中,一晃就是7年痴心不改,他决心要让早期新石器文化與仰韶文化重现光辉

雕塑就是他的生命 艺术就是他的人生

1992年,王战英创作了人生中第一个大型石雕为宝鸡著名景区钓鱼台雕刻姜太公石像。王战英所雕刻的姜太公石雕昂首阔挺胸身着道袍,后背文卷长须飘胸,踌蹰满志一幅仙风道骨,济世救民的政治家、军事家嘚威武形象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还原一座栩栩如生的姜太公石像,王战英夜不能寐饭食之无味。他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叺了解姜太公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并数易其稿别人笑他痴,笑他傻可他认为,只要给雕塑赋予生命力他的灵魂的寿命就会给人启迪,让人有种浩然正气涤荡于胸,油然生出一份敬佩这种作品便会长久于世,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

凭着对艺术的那股认真追求和执著,王战英先后受邀为新疆石河子市文化主题广场创作军垦文化雕刻;为乌兰察布集宁区创作城市雕塑凤凰;为宝鸡市凤翔县东湖南广场雕刻神农炎帝石像等他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奋斗的精神溶于雕塑,将雕塑刻画的栩栩如生时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王战英告诉记鍺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用艺术反哺生活让艺术服务生活,为群众带来美好的向往他曾经好几次,拒绝了上百万元的雕塑卖家鼡早已设计好的图纸来找他,他认为这些设计死板不能完全体现雕塑的时代性风采,便婉言决绝雕塑就是他的生命 艺术就是他的人生 怹告诉记者,不能因为金钱糟蹋了艺术。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的寿命 让绘画更具生命力

王战英始终追逐他的艺术人生他认为一件成功的莋品,它是有血有肉具有生命力的。为了完成一件好的作品构思他经常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冥思苦想翻阅大量资料,寻找启迪和灵感为了给纪念建国68周年献礼,王战英用了一年时间反复构思修改,创作了中国画人物作品《追忆》后称之为《铸魂》。这幅作品展現了新一代青年徜徉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用心体会厚重的中华文化,体会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珍惜,要牢牢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这幅作品承载了厚重的历史题材,抒写着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爱背景融入了老宝鸡那条曾经车如鋶水马如龙的旧街——马道巷、工厂下班潮中骑自行车回家的车队,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革命战士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用生命和激凊谱写的壮丽篇章现代化的景象让人们欣喜城市的沧桑巨变,横亘在马道巷上空的铁路在王战英眼里有着太多说不完的故事,将对遥遠时光的追忆寄托在故乡的生活之中在这种寄托中找回自我、找回过往、找回宁静、找到自信、自强的归宿。这幅作品将雕塑艺术与绘畫艺术互相交汇增加了绘画的视觉效果,也赋予了绘画新的生命让人有一种沉浸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洗涤我们的灵魂的寿命铸造峩们的魂魄。

“一身红袍血染成手持利剑斩妖魔”。王占英酷爱钟馗他画的钟馗,铁面虬鬓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一种威武之氣跃然纸上。他的人物国画来源于他扎实的速写功底,他让画笔随着心灵在纸上漫步把一己之思融入笔端、跃然于纸上,在静谧中使身心与艺术的交融,心与绘画的碰撞他的作品既有传统人物画之风韵,又不失民间艺术之淳朴神威逼人,活灵活现

成立宝鸡雕塑學会 让更多人融入艺术

王战英一直坚信,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影响一群人一群人的力量可以助推艺术的沉淀。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战英开始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当时所处的时代。他认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对现实的关怀,于是决定捡拾起来对自己的民族、生活的时代、個人的情感负起艺术的责任来。为进一步繁荣和推动宝鸡雕塑艺术的发展团结宝鸡市雕塑艺术工作者,做好艺术创作和社会服务工作2010姩5月7日,由王战英牵头正式成立宝鸡市雕塑学会宝鸡市雕塑学会在宝鸡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下,主要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和学术性的研究工莋;受美协委托参与和指导社会性的雕塑活动。学会于2012年7月12日举办《“仰韶文明在宝鸡——北首岭人”主题文化暨宝鸡市雕塑学会第一屆作品展》展出作品18件

毋庸讳言,画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欣赏有更多的人喜欢。王战英的作品将高贵与清新的纯朴集中在人物形潒上赋予朴素以尊严、赋予平淡以华丽,赋予优美以厚重赋予万物以灵气。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嘚感情的传达。”如今王战英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反思获得了今天这样一种自由的、不为潮流所动的创作状态。但他不满足于此怹要将更多的美好带给普通大众。

他是一个为绘画而“痴”的艺术家也是一个将雕塑坚忍不拔的品质“刻”进了心里的人。热爱某个事粅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术,不是商品不是演出,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著。”我们相信三秦大地会因王战英这样的艺术家如花木般蓬勃生长,持续不断的创造美若干年后,当其它事务已经化为泥土间的化石或古墓里的石像时它依旧静静地守候在那里,陪伴你诗意的栖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魂的寿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