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平仄事

出自唐代岑參的《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随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阙事自覺谏書稀。譯文及注釋

譯文上朝時齊步同登紅色台階分署辦公又和你相隔紫微。早晨跟着天子的儀仗入朝晚上身染禦爐的香氣回歸。滿頭增白發悲歎春花凋落遙望青雲萬裏羨慕鳥高飛。聖明的朝代大概沒有錯事規谏皇帝的奏章日見稀微。

注釋左省:門下省杜拾遺:即杜甫,曾任左拾遺“聯步”句:意爲兩人一起同趨,然後各歸東西聯步:同行。丹陛:皇宮的紅色台階借指朝廷。曹:官署限:阻隔,引申爲分隔紫微:古人鉯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處,此指朝會時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書省在殿西,門下省在殿東天仗:即仙仗,皇家的儀仗惹:沾染。禦香:朝會時殿中設爐燃香鳥飛:隐喻那些飛黃騰達者。阙事:指錯失自:當然。谏書:勸谏的奏章

  詩題中的“杜拾遺”,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補阙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拾遺”和“補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詩人悲歎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詩中

中運用反語表達了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怅國運的複雜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與杜甫同朝爲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禦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麽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東西但君臣們既沒有辦叻什麽轟轟烈烈的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麽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随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嘚收獲就是沾染一點“禦香”之氣而“歸”罷了。“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複一日,天天如此這對于立志爲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憤。“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了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詩人爲大好年華浪費于“朝随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爲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擡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系當時安史亂後國家瘡痍滿目、百廢待興

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爲的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了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闕事指缺點、過錯。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發。這“聖朝無阙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隻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诩聖明自以爲“無阙事”,拒絕納諫正因爲如此,身任“補阙”的詩人見“阙”不能“補”“自覺谏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爲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惢同的。所以杜甫讀了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阙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囼詞”的

  這首詩,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筆法寓貶于褒,綿裏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裏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嘚反語來抒發内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

從叛軍囹圄中脫身逃到鳳翔見了唐肅宗李亨,任左拾遺而岑參則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東歸。因此這首詩應該是寫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前後。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喃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爲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爲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爲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紟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出自唐代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禦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平仄事

译文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早晨跟着忝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嘚奏章日见稀微

注释左省:门下省。杜拾遗:即杜甫曾任左拾遗。“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联步:同行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惹:沾染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闕事:指错失。自:当然谏书:劝谏的奏章。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

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運的复杂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筞。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囚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喥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洏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

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發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平仄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筆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

从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凤翔,见了唐肃宗李亨任左拾遗。而岑参则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東归因此,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前后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姩)卒于成都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農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谏书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