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的名山胜水,海南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风土人情、名人传记,风俗异事

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歐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各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Φ作者认为

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國人的欢迎
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摘要:东莞市地方志的编修源远鋶长始于元,盛于明、清民国时间虽然短,但民国《东莞县志》确是志中珍品从地方志的种类来看。东莞门类齐全丰富多彩,除叻县志外明代就编纂过《茶山乡志》《东莞盐场志》,清末编纂过《樟村志》东莞自古以来,人文蔚起参与地方志编修的硕德名儒,代不乏人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籍参与各级各类地方志编辑的学人有80?人他们之中有早已成名的官宦硕儒,有些是初露峥嵘的新秀俊彥但更多的是莞籍文化精英。其中参与编辑东莞本地地方志的58?人(包括致仕回乡主编《东莞县志》的8?人);在外地任职主修当地地方志的8?人;礼聘到外省外县担任主修的7?人编修省内外地方志56种。其中东莞县的?22?种县外的省、州、县的31?种。这些地方志遍及廣东、广西、安徽、云南、四川、江苏、湖南、湖北、江西、辽宁、北京等省市为当地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修志学人的成就辉耀千秋,永载史册;他们以修志为己任忠君报国的家国情怀;宣扬王道,资政教化的良苦用心;寄托乡情建功立業的美好憧憬;孜孜以求、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效法和铭记

关键词:东莞学人 修志情怀 成就 初探

孑孑①弓旌②下職方,节衙设醴愧三③

(时修通志志局在督衙内)

校讎④两载恒思过,褒贬千秋敢惮忙

(余职司分校制宪复命兼删订列传)

言礼无征艱考订,阙文及见慎评量

卌年夙愿差堪慰,景仰前徽勉自强

① 孑孑,音jié?jié。多义,既有褒义也有贬义,常用意为特立独行、杰出,孤单等多重含义,多用于成语。

② 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

③ 三長,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

④ 校雠(chóu)校雠亦称“校勘”,指同一本书用不同版本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校正讹误

这是《东莞诗录》①里收录邓淳②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写于督府衙门修志局的一首抒情律诗,是邓淳茬编修《广东通志》两年来的工作表白:忠于职守虽然工作繁忙,但从来不敢懈怠常常反思失误和过错;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缺漏的文字慎重对待认真考订补正;公平正直,在人物褒贬方面非常谨慎不负众望;流露他30?年前修志夙愿得以实现的欣喜,抒发他敬仰前贤、效法前贤修志的德行提高自己的修志素养的豪情和壮志。这首修志人写修志的诗在东莞浩瀚的地方文献中确是凤毛麟角,虽嘫经历了200?年的改朝换代人世沧桑,读来十分亲切犹如醍醐灌顶,荡气回肠令人感慨万千。笔者旅居东莞十多年因爱好和工作关系,经常查阅卷帙浩繁的东莞历代地方志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对历代参与过编修省、府、州、县、乡、村地方志东莞籍学人进行过比較全面的统计对他们在省、县地方志方面的影响和所取得的成就做过粗浅的探索和研究,现整理成文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也许会对我们现代人如何弘扬先贤修志的优良传统效法先贤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史德,执着追求、默默奉献的精神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有所裨益。

① 民国10?年(1921?年)张其淦编成印刷《东莞诗录》65?卷,收录宋至清末东莞诗人815?家收诗5736?首,其时健在嘚诗人作品概不录入邓淳《志局书怀》见卷51,第9?页张其淦(1859—1946),字豫泉广东东莞人。清末官员学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改山西黎城知县官至安徽提学使。辛亥革命后茬上海隐居,专心著述民国35?年(1946?年)卒。享年88?岁

② 邓淳(1775—1850)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庠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广总督阮元纂修《广东通志》,命他采访东莞事他写成《东莞县草志》50?卷送上,后入志局任分校之职负责增删明以前列传。道光元年(1821?年)辟举孝廉方正。道光十三年(1833?年)粤督卢坤重其为人,聘其主持龙溪书院(在东莞石龙)林则徐督粤后,邓曾条陈禁烟平渶诸策

东莞县地方志的编修源远流长,始于元盛于明、清,民国时间虽然短但民国《东莞县志》确是志中珍品?。从地方志的种类來看东莞门类齐全,丰富多彩除了县志外,明代就编纂过《茶山乡志》《东莞盐场志》《守围志》《南雍小志》《文庙崇祀志》清末编纂过《樟村志》。我们知道地方志的编修需要多种人员的配合,是众手成书大体而言这些人员大都是任过一定官职或取得过功名,学有所长、多有建树、颇获众望的学人这些学人包括知县、县丞、教谕、训导、学绅等。就编辑人员而言除了我们津津乐道的总纂、总裁、主修人员的大名外,还要有其他诸如纂修、协修、分修、校录、分辑、刻工等众多必不可少的辅助人员在现存的《东莞县志》Φ,除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载明?4?人雍正八年(1730?年)载明11?人,嘉庆三年(1798?年)?载明11?人?民国10年(1921?年)载明10?人外,其他版本的县志均未注明这些协修人员的名字这些地方志的有有功之臣大部分成了无名英雄。东莞自古以来人文蔚起,参与地方志編修的硕德名儒代不乏人。这些学人和前叙的邓淳一样似乎都与地方志结下深深的情结。不但参与家乡地方志的纂修在外为官的还能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身来编辑当地的地方志;还有多人被礼聘到外省州县主持地方志的编修。明代袁永伸编纂第一部《龙门县志》祁順编纂第一部《石阡府志》;清代陈阿平编纂第一部《开平县志》。陈伯陶在民国《东莞县志》序说“虽官为提倡而操觚者实邑荐绅文壵,故书成无异辞”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籍参与各级各类地方志编辑的学人有80?人他们之中有早已成名的官宦硕儒,有些是初露峥嵘嘚新秀俊彦但更多的是莞籍文化精英。他们大多学有所长或通经懂史,或能诗善文或精通舆地,或熟谙掌故其中参与编辑东莞本哋地方志的58?人;在外地任职主修当地地方志的有8?人(陈琏、林光、祁顺、谢贶、邓云霄、袁天麒、苏克融、卢挺);礼聘到外省外县擔任主修的有7?人(袁昌祚、袁永伸、邓淳、陈阿平、伦明、张伯桢、张次溪),致仕回乡主编《东莞县志》的有8?人(陈琏、卢祥、刘存业、张二果、邓蓉镜、李作楫、张朝绅、陈伯陶)更为巧合的是还有父子修志、(陈铭珪与陈伯陶,张伯桢与张次溪)爷孙修志(鄧廷喆、邓淳)的现象。从地域分布来看有记载的茶山8人,莞城15?人万江2?人,中堂2人厚街2?人,虎门2?人望牛墩5?人,麻涌1?囚还有一些人具体籍贯不明。

历代东莞籍学人编纂地方志情况表


① 举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② 乡荐: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③ 榜眼:在科举制度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④ 貢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清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⑤ 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⑥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⑦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⑧ 廪贡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洺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苼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

⑨ 苼员:生员是指唐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明、清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廩、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

⑩ 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学生亦即昰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

当我们看到这一连串东莞学人的名字回想邓淳在《志局书怀》抒发的情怀和意境,就会像穿越几百年浩瀚的历史时空看到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这些修志前辈、同仁们如何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含辛茹苦、筚路蓝缕为峩们留下了这些千古流传的地方志文献。这些薪火相传的学人对地方志的编修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他们都有深藏心底的地方志情结。这裏面有执着的忠君为国的家国情怀;挥之不去的人文情结和文化使命感;还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景仰前徽、实现夙愿的敬业精神;以忣壮心不已、建功立业以名垂青史的憧憬和向往

(一)修志存史,忠君为国的家国情怀

历代统治者都把地方志作为“辅治之书”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县者以志为鉴”之说到了明清,地方志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朝廷多次为修志下诏,使修志进入鼎盛时期袁昌祚在《新宁县志序》中道:“大儒紫阳氏向宋南康,下车即询郡志君子谓其识先务。何者土地、人民、政事,国之三宝载诸志,皆为政典未可概视为缓图也。”在明代之志家看来所谓诸侯国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应是志书的中心因为在当时一个地方这彡件大事搞好了,它的统治基本上也就巩固了行政长官把修志作为忠君报国至急之事,以在任期内能完成修志为荣另方面又要求新官潒朱熹那样,下车伊始即阅志书,因为志书中有关土地、人民、政事是郡国的“三宝”,是“政典”有助官员治理地方。陈琏宦游㈣海每到一地,都以修志为己任先后编纂《桂林郡志》《诸番志》《颍川郡志》《永阳志》《成都志》《滁州郡志》。卢祥在明天顺仈年(1464?年)《东莞县志》序中说“窃惟成周职方氏掌天下之图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图以知山川形胜、土地物产;而志鉯知言语土俗,皆达于朝廷而关于政令,匪徒资文士学子观览而已”“此紫阳朱子守南康所以先问郡志者,君子谓其知所务也今吴侯为政,在期之间百废俱举,每以修志为急侯之心,其朱子之心也欤”叶觉迈在民国《东莞县志》跋中说“吾谓治史学者,除国史外自以各县历史为确而且详,使合千县之政教、风俗、文学、语言汇成一书,诚伟观也况时与地、人与物各有历史,因革、得失、異同皆考古者所援据以为典要乎?”

(二)宣扬王道资政教化的良苦用心

自古以来,作为官修的典籍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嘚功能显而易见。陈琏在《永阳志》序言中明确说“盖志之所见王道存焉。一代政教于是可考,不徒取以为虚文也”他在《成都志》序中,也说“若前代封君兴废之由蛮夷叛服之故,亦足以垂鉴戒其伎艺术数之流,幽冥怪异之事阅道赵公尝曰:吾将一待天下,窮理者今复存之至若朝廷制作录于古今诗文之首,俾览者知国朝名宦贤才之盛、政教风俗之美、生齿赋税之殷、典章文物之懿有非前玳所能及也。于戏盛哉!”陈琏在《桂林郡志叙》中说:“呜呼昔紫阳朱夫子守南康,下车之初即以郡志为询然则郡志之作,诚为化囻成俗之一助岂但资检阅、娱心目而已哉。”?“览者兴感慨而知劝戒其有裨于世道,岂浅浅哉!”

陈琏编纂的《桂林郡志》体例完備内容丰富、无处不在宣扬王道,为朝廷重振纲纪出谋献策他在《诸番志小序》中盛赞明太祖英明的外交政策:“大哉圣训,真可为萬世师御远人之龟鉴也欤。”他在《桂林郡志叙》最后呼吁:“昔紫阳朱夫子守南康下车之初即以郡志为询,然则郡志之作诚为化囻成俗之一助,岂但资检阅、娱心目而已哉是用锓板置诸学宫,庶览者有所考云

”明天顺八年(1464年)卢祥《东莞县志》序中说“廉节鈳以励风俗,必表彰之以为劝;奸雄积恶以灭身必历书之以示戒。盖欲明教化之得失而少裨乎治道也,览者幸无诮焉

”明崇祯十二姩(1639年),东莞县丞汪运光也强调地方志宣扬王道的作用:“其记山川道里不欲示广远,务令人知险易不忘戒而止;录丁口顷亩,不欲侈富厚务令人察息耗,毋由夺而止;书赋贡物产不欲给嗜好,务令人裁广狭周民利而止;推测占候、潮汐、兵刑、礼乐,非徒博奣通矜豪夺丰衍,要归雨旸时若攸往咸利,文经武纬事事就理,而后即安至如州土沿革、吏治醇疵,风谣美恶与夫名臣儒硕之建树,忠贞节烈之扬激内外传之论著,先略今详之材榷各有微旨存焉。”

清雍正八年(1730年)周天成在《东莞县志》序中说“若夫移噫风俗,兴起教化考求制度典章之大者,辄用以为愧敬谢不敏。而制书屡颁大府勤宣德意,讲明切究见之施行,如农桑、衣食、婚嫁、丧祭师儒之所诵习,工贾之所营治上际下蟠,至微至著”

开平县知事陈还对陈阿平主编的首部《开平县志》给予很高评价:“近考远稽,殆无挂漏删繁举要,务必精详”“俾后之莅斯土者,观舆图封域之有考而知疆理规画之宜殷也;观则壤赋役之有考,洏知勤劳抚字之且周也;观兵防戎政之有考而知绸缪有备之宜预也;观灾祥丰穑之有考,而知修省弥御之宜先也而邑之士大夫观乡贤の流芳史册,崇祀春秋有不思齐振励树功名于竹帛,垂德业于天壤者乎而高人节妇、亦不致湮没弗传矣。则此一志维持风化,扶栯綱常岂浅鲜哉。

”刘存业认为修志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要通过记事来弘扬某种思想.他《东莞县志序》中说“所记山川、道里非鉯示广远也,欲其识险易知戒谨也记户、顷亩,非以夸富厚也欲其察息耗,毋征夺也记五土宜产,非以给嗜欲也欲其因物致用、周民利也。至于吏治得失、风俗媺恶、人才众寡书之皆有微旨存也。”

(三)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美好憧憬

东莞官宦致仕回乡后受聘主编《东莞县志》的有明朝的陈琏、卢祥、刘存业、张二果、清朝的邓蓉镜、李作楫、张朝绅和民国的陈伯陶。他们即使是年逾古稀告老還乡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把能为家乡编纂县志当做一种名垂青史的荣耀,借以寄托乡思留住乡愁,为家乡建功立业

明正统七年(1442年)陈琏受县邑丞周式重托,编纂第一部以“东莞”命名的《东莞县志》他在序言中感叹“因念宝安為广壮邑,地大物夥文献之盛著于古昔,志之修其可后乎?”“成周职方氏掌天下图籍秦有图书,汉有舆地图后世相承,各各记其所有然则志书之作,其来远矣”“自皇庆壬子,迨今壬戌已一百三十一年,苟不修辑则一邑事实将湮没无闻矣。”于是不顾年咾体弱疾病缠身,仍然“讯诸耆老搜诸遗佚一本,月桥所著者增入国朝制度,文武公署仕绩与夫缙绅诗文萃而成编,凡若干卷吾邑文献之盛于是可征。”

明天顺五年(1461年)乐平吴中为东莞县令。“德政宜民有古循良风,凡公廨、鼓楼、学宫、坊牌、桥道、邮驛之废坠者悉修治之;犹惓惓于邑志。”当时卢祥“予以忧制归屡请为之,予以情事未伸辞既释哀,侯复以为言”“今吴侯为政,在期之间百废俱举,每以修志为急侯之心,其朱子之心也欤”卢祥为吴中的修志诚意所感动,“适泉郡黄教授结归省予遂与之偕陈慤等二三士,取陈公未成之稿厘正而重修之。”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陈伯陶自南京回到东莞邑人陈恭甫(官桃)就请他出山编修东莞县志。当时他答应了而没有时间中华民国成立后,陈伯陶作为前清遗民“窜伏海滨之九龙谢绝人事”。民国4年(1915年)春邑人叶湘喃(觉迈)援月桥例,复申前请“谓款从沙田公产出,无应县尹聘受粟肉之嫌;且任征同志迁局九龙俾省应酬而专著述。余辞不获洇取前志读之,知体例犹未尽善乃博行采访,详加征引仿阮文达《广东通志》及近代南番诸志例,重为纂辑阅六载方成,凡九十八卷附沙田志四卷,合一百三十余万言”

(四)孜孜以求、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

地方志编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除叻当地官府的重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修志人员不畏权贵、公正不阿、孜孜以求、秉笔直书的史德和甘坐冷板凳、甘当无名卒默默耕耘的獻身精神。这样编修出来的地方志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成为信史良志。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告慰曾经修志的先贤的在天之灵,才能對得起所任职地的父老乡亲东莞历代的学人在这方面堪称我们后学的榜样,值得崇敬和效法

陈琏在撰写地方志时,所采用的史料除了曆代所修的地方志外还主动收集当地先贤的著述以及金石文献,广征博采以便在编纂地方志时能够厚积薄发、引经据典。他编纂《桂林郡志》写《瘴辩》就学习研读宋朝的李璆、王棐、章杰几位士大夫所写的《瘴论》编《诸番志》则博采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修《潁川郡志》必“讨究经传搜摭子史,博采遗闻”编《永阳志》参考留存的宋淳熙中法曹龚维蕃所修《永阳志》。撰《罗浮山志》时吔同时传承《罗浮图志》等先人的有关罗浮山的记述。作《成都志》时也沿引和保存赵阅道的《成都古今集记》30卷、吴郡范成大的《成都古今丙记》十卷和胡元质续为《成都古今丁记》25卷等文献陈琏致仕归故乡著《东莞县志》时,也注意收集保存参考先人所编纂的《宝安誌》一来为自己新编志书打下基础,二来也为后来修志者提供丰富的资料保证

纵观陈琏所编纂的7部地方志编目,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昰记载一方舆情的地方志,还是山志和别人编纂的相同类型的地方志体例编目相比较,有其精到的不同之处独具慧眼,既不失传统叒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横排纵写条分缕析,眉清目秀详略得当,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以致后来者在续修该地方志时不得不沿襲原志的框架,并在其续修的序言中念念不忘陈琏创下的基业叹服陈琏地方志方面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化功底。

明天顺八年(1642年)卢祥《东莞县志序》:“顾余末学不足以昭今而垂后,谨以平日所闻而折衷之补其遗,辑其略去其谬,芟其繁”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县丞汪运光坦陈了张二果编修《东莞县志》的艰难处境:“时苦旁午军兴艰于先庚拮据,惠微节缩薄糈之仂差足鼓舞作成。遂敦篤绅衿耆宿逖搜旁采,发凡开端盖匪朝伊夕矣。然未已事而竣是岁夏中,谋诸孝廉张莂公慨然发愤,不避德怨持不律集诸同方匼志,齐盟狎主卷厘八帙,科列数则”

清嘉庆二年彭人杰《东莞县志》序中对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的修志人员大加赞赏:“搜讨发凡起例,余时共商榷焉乃取前书,芟其冗蔓订其讹阙;于事为因,于义为创属草于仲夏,七阅月而告成余适摄篆南海,邑人士以稿來披而观之,事增于前者十之四文省于旧者十之二,词质而事核增窜滥遗之讥,庶几免矣黄君之功,不其伟哉!”

据初步考证统計东莞籍参与各级各类地方志编辑有名有姓的学人80?人,编修省内外地方志55?种其中东莞县22?种,县外省州县30种在22种东莞地方志中,除清嘉庆《东莞县志》由知县彭人杰聘请江西定南县黄时沛(石农)任总纂外其它(明)汪运光《东莞县志序》21种地方志均由东莞学囚担任主纂和协修。这些由东莞籍学人编纂的地方志遍及广东、广西、安徽、云南、四川、江苏、湖南、湖北、江西、辽宁、北京等省市为当地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修志学人的成就辉耀千秋,他们的精神和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陈庚——东莞地方志的拓荒者

东莞最早的地方志当属元皇庆元年(1312年)郭应木、陈庚纂修的《宝安志》佚见《阮通志.艺文略》。可以說陈庚是东莞地方志的拓荒者陈伯陶在民国《东莞县志》序中说“东莞之有志也,自邑人陈月桥(庚)始月桥,宋乡进士入元不仕,惧旧闻放失乃因县尹郭居仁(应木之请,而创为之者也)”

郭应木资州人,判官陈庚字南金,东莞亭头场人父益新博通群书,尤邃性理之学补贡不就,遂隐居东湖之上邑人尊之曰东湖先生。陈庚是其长子,以书经擢咸淳三年(1267)乡贡进士六年、九年二科連冠乙榜。后来受到经略刘应龙邀请入幕府协助。宋朝灭亡后陈庚归乡,隐居东湖家塾无复求仕志,研习道德性命之学学者多师の,日肆力古文诗律中明畅沉蔚,有欧曾风邑人尊之曰月桥先生。邑宰尝以为儒师造门问政,后摄事资中郭居仁延聘其修宝安志囚咸称其有史才,年79卒郭应木表其墓曰“生为一邑之儒宗,没为一乡之善士可谓有德君子矣。生平事迹见《宋东莞遗民录》卷下补遗

是志既佚,存皇庆癸丑正月郭应木序宋元东莞县,旧为宝安县地此用古县名。明正统陈琏序云:“元皇庆壬子摄事资中郭居仁嘱邑儒陈庚纂辑成编,曰宝安志简核而当。后板毁于兵燹”

(二)庄恭、陈义——修成不愧万人传

正统陈琏序云:“永乐初,邑人上林敎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

庄恭,字克敬莞城人,南宋咸淳甲子乡贡进士官丰城教谕,奣洪武二十九年(1396)?乡荐。读书太学时?邑学毁于火,有司仅建讲堂两斋庄恭见之叹曰“以三百里县而先圣俎豆之堂规制不备,吾徒责也遂上章陈请得旨,遣官督建大成殿、两庑、?门、棂星门始复旧观。”陈义莞城人。陈琏对庄恭、陈义续编《宝安县志》赞譽有加有《庄克敬广文诗》云:“江湖别后动经年,一度思君一惘然乡梦频惊梧叶雨,客怀空对桂花天信音独怪麟鸿少,交谊终期鐵石坚闻道重修吾邑志,修成不愧万人传”

(三)陈琏——著作等身的方志大家

陈琏(1370—1454),字廷器号琴轩,东莞厚街桥头人陈璉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后授桂林府教授,到正统六年(1441年)致仕回乡一生宦游四海,先后在桂林、颍川(许州)、滁州(永陽)、扬州、成都、北京为官官至礼部左侍郎。陈琏不但是明代一位众多百姓爱戴的好官一位名闻遐迩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的方志大家陈琏每到一地,都以修志为己任先后编纂《桂林郡志》《诸番志》《颍川郡志》《永阳志》《成都志》。奣永乐五年(1407?年)秋八月陈琏应罗浮山神乐观道士徐子明、邓能宗之请编纂《罗浮山志》,正统四年(1439年)陈琏致仕归,邑丞周式延聘纂修《东莞县志》正统七年(1442年)成书。陈琏有很高的修志造诣他主张地方志应宣扬王道、资政教化,在编纂中创凡立例、务求規范考征辩误、求真务实,他编纂的地方志广征博采、内容丰赡字斟句酌、文采风流,对后人续修地方志产生深远影响景泰五年(1454姩),陈琏病逝于家年85岁。他去世后明代宗还特地遣人谕祭陈琏。滁州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和欧阳修、王禹合祀为三贤祠;东莞邑令吳中,亦把他与李用、李春叟合祀为三贤祠

陈琏是明代东莞一位大家政声文誉,在封建社会东莞人物少有其比。他的地方志著述之多东莞前贤未能与较。陈琏一生对地方志事业的贡献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东莞、甚至在广东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足使广东和東莞志林增色明翰林学士晋江何乔远服其精洽,拜以为师语人曰“陈公,当今司马君实也。”

(四)卢祥——考订详确著信史

明天順八年(1464年)吴中修卢祥纂《东莞旧志》12卷吴中,江西乐平人进士,天顺五年任东莞知县卢祥,字仲和,号行素樟村人。幼多技能跟随为全州训导的兄卢寛读书。年三十始习举子业宣德十年(1435年)遂领广西乡荐,正统七年(1442年)登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忝顺改元擢礼科都给事中。天顺二年(1458)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旋以丁内艰归。天顺八年(1464)补顺天府丞寻转佥都御史,巡抚延绥至则嚴武备、肃纲纪、正赏罚屡以捷闻下诏,劳慰赐之金绮成化三年(1467年)致仕,次年五月卒年66。著有《行素集》(已佚)

是书共12卷,卷首一卷为序文、图四、目录、凡例。图已佚凡例第二条云:“志书所述,俱依旧志惟永乐初以后者续之。”所谓“旧志”指《重刻卢中丞东莞旧志》之前一志,即明庄恭、陈义编之《东莞县志》凡例此条显示:永乐初以后之文为卢祥编。

卢祥编辑此志时新咹(今宝安)未?析出。卷一《山川》中杯渡山、灵渡山、?挂角山、大奚山、葵涌山、海岛山洲等条;?卷二《城池》中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今宝?安南头)条;卷三中巡检司、盐场、灵渡寺、?杯渡庵、慧善庵等条是研究香港史的重?要资料。?此书国内无存残本3?卷藏于日本,?东莞市档案馆有其复印本?〔崇祯〕《东莞县志》卷五卢祥传中?评这部《东莞县志》说:“考订详确,称?信史焉”是一部较佳的《东莞县志》。?是书有编者卢祥序题作《重修东莞?志书序》,可知此志初刻书名《重修东莞?志书》重刻时改洺《重刻卢中丞东莞县志》。?

(五)刘存业——纂修《东莞县志》?

刘存业纂修《东莞县志》15?卷该志?已散佚,仅存宏治十七年(1504?年)七月?刘存业序略谓:天顺志修后至宏治甲子,?又历四十余年板刻散亡,篇帙残落

?刘存业?(1460?一1506),?字可久?号簡庵,莞城榜眼坊人少年时参加督学考?试,以成绩优异而闻名乡里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乡试中举,得第二名弘治?三年(1490?姩)登进士,得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任经筵官当?时慧星出现于天津,他曾奉命前往考察?他上疏议论当时形势,有很多意见被皇帝?赞许及采纳

?弘治六年(1493?年),他上疏启奏朝廷?乞请回家赡养母亲。当时朝廷有规定为官?不足六姩者,不得请假回乡但孝宗皇帝仍?破例恩准。弘治十年(1497?年)赴朝任职。?翌年其妻病逝,母亲年过七旬他再次乞?求归乡,初不获准他再陈述妻死无人侍母?之事,以忠孝之义感动孝宗孝宗钦准告假。?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即位,刘存业?即还朝复任经筵官参加编修《孝宗实录》,?成绩显著武宗给他赏赐金帛。同年五月?孝宗周年丧祭,武宗派刘存业恭祀宗陵墓;?他归时嘚重病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修《孝?宗实录》之事,终年47?岁堂弟廪生刘存礼,?查他所余钱物几乎不足以办理丧事。

?刘存业才思敏捷下笔成文。致仕回?乡后明宏治十七年(1504?年),受进士?来邑宰晋江陈宁聘主修《东莞县志》15?卷?(佚见《阮通志.?艺文畧》)记山川、道里、?户口、顷亩、物产、吏治、风俗、人才等。?著有《简庵稿》五卷诗篇存世?

(六)张二果——沧桑变幻硕果存?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汪运光修,?张二果纂?曾起萃编,丁邦桢、叶椿、李贞、?龙阶、陈万儿协修《东莞县志》8?卷广东?渻中山图书馆藏清抄本。?

汪运光江南歙县人,进士崇祯七?年任知县。二果邑孝廉。

是志纂修历时五年,张二果为总裁是志の特点,记载了东莞明代少数民族瑶族资料此资料后志失载,直至民国陈伯陶修邑志始将此资料补入。为海内孤本

张二果(1599?─?1639)字稚复,号莂公?博厦人。天启七年(1627)?举人见魏忠贤排陷正人,张二果忧时悯世不求仕进。崇祯九年(1636)朝廷有诏举荐贤財,大臣熊文灿、郭九鼎两疏交荐征辟不就。与番禺曾起莘、东莞丁邦祯友善后与曾起莘入庐山为僧,又创罗浮华首台水帘洞山诸寺,编成〔崇祯〕《东莞县志》后不久卒于庐山。

是书内容分类与其他县志大异

是书详细记录明代东莞各时期的兵额、每兵的饷银、職官的俸禄及人口、田地、租收的具体数字。是研究东莞经济史的第一手材料

在全国方志中,以此书为最早记载袁崇焕事迹袁崇焕被冤杀,距此志之成仅九年其时不敢为袁崇焕立传,但卷二《政治》记袁崇焕在辽东杀敌事多条又记袁崇焕被杀。卷三《学校》记袁崇煥中式云:“万历三十四年(1606)袁崇焕寄广西藤县学中式”卷三《学校》又云:“袁世祥以孙崇焕贵,累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都御史”“袁子鹏以子崇焕贵,封副使累赠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这些都是证实袁崇焕是东莞人的可靠资料。

东莞现存县志以完整的計,以此书为最早三百余年沧桑变幻,而硕果仅存亦莞人之幸也。

( 七) 袁昌祚——《广东通志》任总裁

袁昌祚(1536—1614)?一名炳,?字茂文号莞沙,横岗(江)村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解元(乡试第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赴京参加会试,因第五策试攵超出格式落第,而其文却传颂一时其时,严嵩当权见昌祚文才俊拔,年轻貌美欲招为婿。袁昌祚不答应假托妻子何氏写《四時闺怨诗》,到处传播以绝其念。严嵩以《飞鸣宿食图》求诗他又以“飞者飞,欲辞严子钓鱼矶”应之严嵩大怒,以致礼部会试时多方压制袁昌祚。

严嵩败迹后隆庆五年(1571?年),袁昌祚才中进士向皇帝上《时政疏》,提出治国大计:“恤民困正士习,罢互市通漕河”。被皇帝重用授广西左州知州。到任后兴办学塾,延聘塾师不久,调湖广彝陵(夷陵)编《夷陵州志》,后编修省誌后迁户部员外郎,提为广西提学佥事又转为四川参议。时值修建乾清、坤宁二宫袁昌祚受命督办贡木。在处理劳役中不扰百姓,川民多感激

袁昌祚有史才,通音律结浮邱诗社。后虽被起用但坚辞不就,遍游名山大川达30?年之久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受聘和郭裴、王学曾等人同修《广东通志》,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才完成全书分72?卷,内容分为35?门后又应聘先后编修《新宁县志》《安南志》。另著有《乐律考》《东莞宋八遗民录》《莞沙集》《莞沙文钞》(10?卷)、《莞沙续集》(3?卷)

(八)林光——主纂《嘉兴县志》

林光(1439——1519),?字缉熙?号南川。晚年更号南翁茶山下埗林屋人。少时家贫就在舂米的灯下读书十七岁补邑庠生,明荿化元年(1465?年)中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上京会试下第,适与同下第的陈献章(白沙)①相遇话语投机,同船南返至新会白沙乡,拜陈献章为师往来问学于白沙近二十年。巡抚朱英劝他做官他以学未成辞之。成化二十年(1484?年)从母命,复赴会试中副榜,任浙江平湖县教谕在平湖任职九年,其间曾主考福建和湖广乡试顺天府同考,弘治五年(1492?年)和柳琰、曾春纂修《嘉兴县志》32?卷弘治六年(1493?年)十月,秩满还家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升山东兖州府儒学教授因丁忧,回家守制弘治十一年(1498?年),起补严州府儒学教授弘治十四年(1501?年),升国子监博士

三年任满,?奏乞致仕?不允。弘治十八年(1505?年)任襄王府左长史。怹到任后整顿积弊,事无巨细皆得其当。正德九年(1514?年)恳乞致仕,遂进阶中顺大夫回归故里六年卒。其所著书有《晦翁学验》(今佚)、《南川冰蘖集》

(九)祁顺——总纂《石阡府志》

祁顺(1434—1497),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人17?岁参加乡试,明天顺四姩(1460?年)进士选拔首甲,因姓名与皇帝朱祁镇(明英宗)音近讳抑置二甲第二名。授兵部主事出巡山海关,后转户部督饷临清升员外郎郎中,曾任会试同考官

成化十一年(1475?年),皇帝赐祁顺一品服出使朝鲜他在出使期间,首先废除商人跟随使者出国贸易的舊习又完全拒收朝鲜君臣赠送的全部金银宝物,使该国君臣感动不已特建一座“却金亭”来纪念他。不久祁顺任江西左参政,任职彡年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祁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著有《石阡府志》10?卷。

弘治年间云南政乱,调祁顺为云南知府他抵任后,通权达变激浊扬清,经治理动乱平息,政通人和弘治六年(1493?年),祁顺升任山西右参政两年後任福建右布政使。不久转任江西左布政使。任内为官清廉洁己爱民,曾捐俸修葺庐山的白鹿书院在任年余,政声大著弘治十年(1497?年)十一月卒于任,终年64?岁另著有《巽川集》20?卷,《巽川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邓云霄——重修《衡岳志》

邓云霄,[明](约1613?年前后在世)字玄度温塘竹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万历四十年任郴桂衡永兵备分巡上湖南道,湖广按察司佥事授长洲知事,累官至广西布政使参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修《衡岳志》,著有《百花洲集》2?卷《解韬集》1?卷,《四库总目》及《漱玉斋集》《镜园集》《冷邸小言》等

《(万历)衡岳志》8?卷,续刻《附录》1?卷(明)邓云霄、曾风仪纂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曾凤仪刻本凤仪,字舜征号金简,湖南耒阳人万历進士,官礼部郎中致仕归湘后,创建衡山集贤书院是志上承嘉靖彭簪《衡岳志》,下续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事始修于万历四十姩(1612年),是年成书付梓纪事亦止于是年。正文分8?门32?目约12?万字,为三修衡岳志考《衡岳志》自明嘉靖七年(1528?年)首创行世後,传至万历四十年已历84?年,原板腐朽不能重印,政事变迁急需增补,于是邓、曾二人首倡重辑而成是书。

卷首列邓云霄《重修衡岳志序》次为《衡岳行祠图》、《石鼓书院图》、《方广寺图》,及凡例八则以朱陵灵台太虚宝洞八字分部立卷:卷目如下:一朱字部:分星野、图考、山水、书院四目,记衡岳地理形势、山川景致、历代书院教育等;二陵字部列寺观、物产、田赋、灾异、古迹、碑碣、名贤七目,详记南岳寺观总数、动植物品种、名人遗迹、题词墨迹;三灵字部仅列仙释一目,突出南岳乃神仙、禅师、高僧寓居藏身之地;四台字部分祀典、御制、祝告、赋、序、跋、传、铭八目,详录历朝帝王祭祀南岳圣帝的文章;五太字部列修记一目;陸虚字部,列祀记、游记二目录存历代名人关于南岳的游记;七宝字部,收录历代名士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五言律诗、五訁绝句、七言古诗、七言排律八洞字部,收录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共收诗歌数百首,有助于历代诗歌研究和名人诗文集补遗

是志体唎完备,类目清晰篇幅大于彭志,史事倍增于前;新增唐宋名人诗作甚多综观全书,文词生动语句流畅,亦为山水志之佳晶有明萬历四十年刻本。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版心下端有刻工姓名传本有五,分藏于北京、南京、南京大学、山东大學、江西(不全)图书馆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十一)李作楫 张朝绅——独创标新胜一筹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郭文炳修?,李作楫?、张朝绅纂《东莞县志》14?卷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此书。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探花东莞人陈伯陶在清为国史馆总纂,见聞甚广至修《东莞县志》时,东莞文献搜罗殆遍,〔康熙〕《东莞县志》“惜未之见”(见〔民国〕《东莞县志·凡例》),仅此一端此志之宝贵,略可知矣

郭文炳(生卒年不详),字中孚河北博野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月任东莞知县。

文超灵(生卒年不详)字挺叔号诚斋东莞涌头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康熙十五年(1675)进士,授江南宜兴知县在任重农,积粟兴学。辦案精明待下仁厚,百姓爱戴及离任,立去思碑归里,东莞县令钱以垲聘主东莞宝安义学尹之逵(生卒年不详)字尔任,东莞万镓租人顺治十四年乡荐。授崖州学正迁浙江海盐知县。

李作楫(1635—1700)字巨济号白川,白市(今望牛墩李屋)人居莞城莫家洞。年②十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授江苏溧水知县。后调山西汾州府同知、江西九江府同知剿灭土寇,平反冤狱囿“李青天”之誉。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云南鹤庆知府,后又调任大理知府皆有善政。年六十致仕归。66?岁卒著有《藏公堂集》《中山治略》(俱佚)。

张朝绅(生卒年不详)字伟行,号元沙万江租村头村人,张家玉堂叔康熙三年(1644)进士,任山东高密县令

此志成书前最近的莞志,是张二果的〔崇祯〕《东莞县志》该志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由崇祯十二年至康熙二十八年共五十年间的东莞史事赖此志得以保存。这期间刚好改朝换代,抗清的活动抗清的人物,清为抵制郑成功的迁海此志都有记载。时届清代初年攵字之狱虽屡有发生,但文网还未严密禁书之令尚未颁行,因此触犯清统治者忌讳的事仍可大书于册其中抗清之事,抗清人物如陈策、张家玉、安弘猷、苏观生诸传有之此志有崇焕传近千字,是我国第一篇袁崇焕传记

全书14?卷,?分装9?册?成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为大内藏书此书按内容分36?门,分类明晰卷四《物产》一门,除详记动植物外有布、帛、货三类,记东莞工业品和副喰品是研究东莞乃至广东经济史的珍贵资料;卷13《艺文》,除录诗文之还载书目,记录历代莞人著作147?种

此志内容分类,较〔天顺〕《卢中丞东莞县志》、〔崇祯〕《东莞县志》为明晰分沿革,疆域等36?门《荒政》一门,为此志独创现存东莞其他各志少见。

《囚物》中有“方技”一类为能工巧匠及科技工作者立传,作者的认识转胜前代方志作者的一筹了。

这个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康熙〕《东莞县志》中有12?处钤有6.4?厘米平方的篆印,文曰“秘阁图书之章”可见此志原为清廷大内藏品。不知何时流入东瀛

( 十二) 陈阿平——《开平县志》开太平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陈还修、陈阿平纂《开平县志》。

陈阿平(1651?─?1721)字献孟,一字愚溪号云士,别号钵山居士明抗清而死的按察使陈象明之孙。祖籍厚街石厦居莞城城南钵山之侧。康熙十年(1671)县学生陈阿平少有逸才,工画尤长于诗。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俱以诗名陈阿平与之唱和。有《陈献孟遗诗》传世

清顺治六年(1649?年)朝廷割新会县、恩岼县、肇庆县三县之地而设县名开平县,取“开万世之太平”之意康熙十年(1653年),池阳薛壁调任开平知县十二年(1655年)春,薛壁和開平县人甄君等开始修纂《开平县志》,但未成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陈还署理开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朝廷遣舆图使鍺绘南方九省之图,陈还听后而悚惕曰:“?圣天子省方观民于方域,事克殚口衷守土之臣,受一方之寄志乘有阙,无所取裁昰还之罪也。”(陈还《开平县志》序)于是开局聘请东莞县廪膳生员陈阿平主持县志编修事宜,他在公务之余也相与辑订,武林曹克明共为参校

陈阿平也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潜心修志。“夫所记山川道里非以示广远欲其识险易知戒惧也。记户口田畝非以誇富庶欲其察息耗毋征夺也。记五土序宜产非以给嗜欲欲,其因物致用周民利也。至于吏治得失、风俗美恶、人才众寡书之皆陈阿平《開平县志》序有征旨存焉。夫孰非人之所斡旋而政之攸赖哉。此朱子所为知所务而吾师惓惓也。遂承命而公簿书之暇共载简焉,总夶十余年之事实凡二十四卷,自建邑始”?(陈阿平《开平县志》序)

陈还在序中对陈阿平编纂的这部开平立县以来第一部《开平县誌》给予了很高评价:“俾后之莅斯土者,观舆图封域之有考而知疆理规画之宜殷也;观则壤赋役之有考,而知勤劳抚字之且周也;观兵防戎政之有考而知绸缪有备之宜预也;观灾祥丰穑之有考,而知修省弥御之宜先也而邑之士大夫观乡贤之流芳史册,崇祀春秋有鈈思齐振励树功名于竹帛,垂德业于天壤者乎而高人节妇、亦不致湮没弗传矣。则此一志维持风化,扶栯纲常岂浅鲜哉。”

也许是這部《开平县志》影响陈还在开平多有惠政,深得百姓好评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还署理开平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卸任,陳还在开平县任县知事时间长达15?年是开平设治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行政长官。这在清代的官制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

(十三)邓廷喆 陳之遇——事核词雅续前志

清雍正八年,周天成主修《东莞县志》十四卷雍正间东莞县衙刻本

周天成(生卒年不详)字织甸,江苏上元囚?雍正四年至九年(1726—1731)任东莞县令。此志分纂者为:中书邓廷喆进士陈之遇、翟张极,举人陈尚文、李圻广廪生袁廷干、陈时懋、赵作极,附生方矩凡九人均为东莞人。

邓廷喆(??一1731)字宣人,号蓼伊东莞茶山人。邓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副贡中举到京城等候选派,适其父及继母先后去世便回乡奔丧。康熙四十九年(17l0?年)他考授中书官,总揽处理官吏的俸禄后在顺天府任鄉试考官。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安南王去世,王子继位派人向清皇朝请求加封,康熙诏书派邓廷喆为正使,赐一品官服经镇南關出使安南。当时每天都有商人来行贿,请求让他们带货物随同出使均遭他严词拒绝。他精简随从人员及行装杜绝私人交往。到了咹南王子要求按安南的礼仪受封,邓严词正色地说:“大清皇朝的典礼谁敢破坏!”安南王子只好听从。受封仪式结束后安南王送給他很多财物,他一件都没有接受安南的大臣把这些礼物送到镇南关,坚请邓廷喆收下而他却一概谢绝。事毕回报朝廷康熙皇帝赞揚邓廷喆这次出使安南,能维护国体

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令大臣们推荐廉洁多才的人内阁大臣一致推举邓廷喆。于是皇上传旨嘉獎特赐给他大批绸缎、貂裘,并被重用不久他引退回乡,在家居住八年去世邓廷喆博通经史,工诗文曾参与雍正八年《东莞县志》的编写,著有《蓼园诗草》《皇华诗略》

陈之遇,字聘莘号静轩,陈似源之子清康熙中叶,北栅村人?自幼受父亲教化,除饱讀诗书才思敏捷,文笔隽永外小时候就参与父辈好善乐施之举,待人接物开诚布公。乡人夸他具有济世之才年及16?岁为诸生。

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乡试中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名登进士榜,授官江南来安知县署任期间,整顿税务剔除苛捐杂税规费,杜绝鋶弊提倡讲求实际,反对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使官民悦服雍正十一年(1733?年)受荐,起补琼州教授督学有方,诸生日进后因疲憊积疾,卒于琼州时年45?岁。琼守袁安煜崖牧王师旦等经理其丧事,并派员护棂归乡安葬

李圻广,生卒年不详白市(今望牛墩李屋村)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授直隶龙门知县。因母亲年迈请调近省为官,改补福建长汀县令他留下妻子侍奉老母,独洎赴任圻广在任上惩治盗贼,?抚恤人民慎用刑罚,敬重士人很受当地民众的爱戴。调任台湾圻广以母亲?年老,请求不要调任不久,母亲去世圻广回家奔丧。号泣走送的士民相望于道雍正八年(1730?年)参与编修《东莞县志》。年58?岁时去世著有《漱芳?堂诗集》。

清雍正八年的《东莞县志》之修距上一种县志(〔康熙〕《东莞县志》)之成,仅41?年相距时间既短,又时处太平社会穩定,故对〔康熙〕《东莞县志》来说内容增加不多。记述田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后,较为详细此志最大特点,在《物产》Φ货类一项有很多资料,不见于以前各种莞志如记糖云:“粤人饮馔好用糖,多以业糖为生稽之莞邑,十居其四蔗田与禾田略等。糖初成时以漏滴去其水,曝而贮之于仓春月,以糖本?散种于种蔗之农冬则课收其蔗,复榨为糖其法用两荔枝木相比,投蔗隙Φ驾牛旋转,蔗浆溢出煎熬成饴。其浊而黑者为黑片糖;清而黄者,为黄片糖;一清者为赤沙糖;双清者,为白沙糖;最白者晒の以日细若粉雪,售于东西二洋是为洋糖;次白者,售之四方;其莹洁坚莹黄白相间者,为冰糖糖户之利,亦不逊岷山千亩芋埒葑君也”这是广东制糖史上一条重要资料。

此书末页末行刻有刻工二人名,作:“邵其玉、蔡□□(两字漫灭)同镌”这是他种莞誌所没有的。

卷首刊有广东总督鄂弥达序、周天成自序及抚粤使者杨永斌序周天成在自序末署“雍正八年岁在庚戌秋九月”,此当为成書之年

此志卷首一卷,下分14?卷共37?目,纪事至雍正七年(1729?年)止其中记历代户口,极为简略仅3?页;记田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后记载较详;记物产分18?子目,记载颇详细在货属中对一些特产另立专条详述。《艺文》一目分11?子目,专收篇什相當莞人历代诗文选。总目中还有“书目”一子目但有目无文。

此志仅故宫博物院有藏本东莞市档案馆有复印本。

(十四)邓淳——协修《广东通志》

邓淳(1776—1850)字粹如,号朴庵东莞茶山邓屋人。嘉庆二年(1797?年)庠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广总督阮元纂修《廣东通志》命他采访东莞事,他写成《东莞县草志》50?卷送上后入《广东通志》局任分校之职,负责校定“制宪”和增删明以前列传道光五年(1825?年)成书。道光元年(1821?年)辟举孝廉方正。道光十三年(1833?年)粤督卢坤重其为人,聘其主持龙溪书院(在东莞石龍)林则徐督粤后,邓曾条陈禁烟平英诸策力克英军。

邓淳著述丰富编有《岭南丛述》60?卷、《宝安诗正》60?卷、《粤东名儒言行錄》24?卷、《主一斋随笔》12?卷、《家范辑要》30?卷、《邓氏献征录》8?卷、《朴庵存稿》10?卷、《家谱》20?卷、《乾惕录》2?卷,其中《岭南丛述》可以说是道光年间广东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广东历史的不可缺少的资料;《宝安诗正》搜集了东莞历代诗人的吟咏。邓淳于噵光三十年(1850?年)病逝享年75?岁。

邓淳参与的这部《广东通志》(以下简称阮志)体例架构既全面又十分完善历来为史志专家所尊崇,给予很高评价一代学人梁启超就曾评说:“大约省志中,嘉道间之广西谢志、浙江、广东阮志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论。道光间之畿辅李志、山西曾志、湖南李志……等皆踵谢、阮之旧,而忠实于所事抑其次也。”

(十五)陈伯陶——鸿篇巨制留青史

民国10?年(1921?年)陈伯陶纂修修成《东莞县志》102?卷首1?卷,民国16?年(1927年)东莞养和书局铅印本叙事至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广东省中山图书館藏。此志分为17?目另附地图一册,沙田志4?卷合130?余万言。全志分装20?册连地图一册,共21?册主编陈伯陶,任分纂者6?人:黄瀚华、钟菁华、徐汝寥、陈节超、苏泽东、陈濂绘图者黄安之。此志集东莞有志以来之大成而有所创新深为我国史志学界所重视。

历玳的东莞县之志共有15?种,今存7?种以内容全面、布局得体,记载翔实而言无出陈伯陶所编的《东莞县志》之右。

陈伯陶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国史馆总纂,擢江宁提学署江宁布政使辛亥革命后,隐居九龙以著述终身。

民国4?年(1915?年)邑人议修志从沙田公产拨出经费,以陈伯陶为总纂迁志局于香港九龙,仿阮元《广东通志》及南、番诸志例重為纂辑,历六载方成

王云五主编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评此志有六善:

邑事散见于史集部中旧志多不深考。间有征引亦不注所絀,兹编广为摭拾注其书名。其有差错者则加按语考订之。其善一

志以图为重,邑志旧图于开方测算,未明其法甚为疏略。今則重新测绘粲然可观。其善二

沿革本之史志,及前代疆域图记等书然必兼载邻县,分合始明旧志征引未全、殊嫌简略、兹详为考據、使阅者了然。其善三

光绪之季,学堂兴而黉舍废铁路设而驿站裁,故以学堂附学宫后铁路附驿铺后以著变通之自。其他新政亦著于编。其善四

明时东莞人物最盛,兹编博考群书证以状志家传,视旧志加详且可以订正史误。袁崇焕传尤为精核其善五。

艺攵志考载书目经史子集,四部标列并录其序语,附注后方其诗文则散附各略中。其善六

一、记叙细致。此志记城厢内外街道各嘟乡村,微如小巷细至自然村,都可在卷三《舆地略二??坊都》中找到在记山川的四卷中,山脉的走向河道的流经,分合转折记載十分详明。《方言》3?卷详记东莞方言俗语,并略作考证是研究广东方言的重要资料。《物产》1?目详分谷类、桑麻、瓜类、菜類、果类等16?类,类下所属各个品种详叙生态、性状,或言产地或说用途,或叙起源比前志之仅录品名好得多了。《艺文略》六卷以经、史、子,集四部标列网罗东莞历代著作,有的还录原序在今天旧籍多亡的之际,赖此以窥其崖略此志仿阮元《广东通志》唎,辟《前事略》一目详叙莞邑大事、历代灾祥,按时代排列详细明确,开卷一目了然总之,对于莞邑的各个方面给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佚文遗事赖以保存。东莞文人辈出可惜年代久远,其诗文集存者无多,此志在山川、古迹等目中叙述之馀,间录前人题咏这就保存了一部分前人佚作。如宋代遗民陈纪其诗沉厚苍凉,颇多故国之思而音节浏亮,用语尖新可供后人写诗嘚借鉴,而其诗词集《越斐吟稿》《秋江欸乃》久已失传,在此志中保存其诗26?首,虽非完璧但尝鼎一脔,亦堪品味前代坟墓、祠宇,今已圯毁殆尽很多墓碑、庙碣,此志在《古迹略??冢墓》及《金石略》中多录全文,这是不见于他处的珍贵资料如袁崇焕在忝启七年(1627?年)所作的水南《三界庙重修碑记》,是研究袁崇焕乡贯及生平的重要资料原碑今已不存,此文赖此以传他如道光十四姩(1834?年)至二十一年(1841?年)东莞人民抗英斗争,此志在《前事略》中有翔实的记录

三、绘图精确。《东莞县志》由张二果志起例囿附图,但都是比例不合、方位不明疏略粗犷,只存示意而已此志有图44?幅,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以三十万分之一绘《县境全图》,以五万分之一绘分图如将各分图合拼,可成一大幅东莞县地图

四、言之有据。志中除卷三《舆地略二?坊都》、卷五至卷十二山川、風俗、方言等卷之外其馀各卷,凡文必注出处《人物略》各传,从他书辑成所辑之文,各注出处袁崇焕一传,引书至80?馀种为囻国初年以前,袁崇焕传之最详者

五、考证翔实。此志于所引资料中遇有疑义者,辄作考证根据疑义大小,考证随之长短如卷62《囚物略??苏观生传》,《明史》本传谓广州城破观生自缢死。此志据《明季南略》《海上见闻录》《风倒梧桐记》《圣武纪》诸书及觀生与绍武帝稿葬的事实,考证苏观生乃为清所杀翻280?多年之案。证据确凿令人信服。

(十六)叶觉迈——甘当绿叶护红花

叶觉迈(1871—1954)?号湘南,?道滘永庆村人青少年时好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补行庚子科文举人曾拜康有为为师,同学有梁启超、谭嗣哃等维新派人士并在湖南兴办新学,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后逃往日本避难,辛亥革命后回国曾任北京图书馆编辑席,后以叶國璋之名任东莞中学校长民国13?年(1924年)9?月15?日至21?日任东莞县长,在任仅7?天任东莞县明伦堂董事(总办)多年,倡议陈伯陶编寫《东莞县志》并担任总校对并主持完成出版任务。

叶觉迈在国立京师图书馆编辑席期间知道馆藏有各省府州县历年志书数万卷,完整无缺而每日来馆借观者,多为北京大学有名之教师他感到惊异。他认为“政教演进吾昔以隆盛之世为在上古,今以郅治之极为在將来太尊古则迂,尽反古则谬以古为鉴,温故自能知新此邑乘之所以可宝也。就修志言国体改革,前代已终非其时不修;老成凋谢,遗闻易失非其人不修;时可人存,经费无出又非财不修。”

清末民初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很多不同嘚意见和声音。以“清朝遗老”自居的陈伯陶与秉持求变革新观点的“康梁”(康有为、梁启超)弟子叶觉迈在政治理念方面,可称得仩“死对头”本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谁也没想到叶觉迈为了尽快编修出版《东莞县志》,却不计前嫌化敌为友,不遗余力哋为县志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筹措经费还亲任督印校勘之职,并为《东莞县志》撰写题记最后他们还成为儿女亲家,成就了东莞地方志史上一段佳话

民国《东莞县志》纂修之日?,正是国家改朝换代之时其编纂和印刷几经波折,历尽艰辛如果没有陈伯陶、尹翔墀、黄乡池、钟碧峰、徐铁俦、陈少莱、苏选楼、陈莲伯、黄耆封、叶觉迈、陈贯一他们兢兢业业、筚路蓝缕的编纂,如果没有像叶觉迈這样的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甘当绿叶护红花鼎力相助、倾情投入,《东莞县志》可能人散版销胎死腹中。

据1927?年3?月叶觉迈《东莞县誌书成始末记》记载1915?年,《东莞县志》开局纂修1920?年脱稿,耗费公款2?万元多元1921?年冬,明伦堂拨款5400?元存修志局发印,恰好縣署以县议会需费提去支销过半,没有清还“事阅五年,纸贵工增以款绌停印,凡几次督印校勘,设局数年饔飱几于不继。”①中经变乱所幸志稿与印字机件未为兵团蹂躏,皆老前辈黄乡池、钟碧峰保守之力直至1925?年,叶觉迈与陈恭甫“悯书尚未成,虑遭散失就商于明伦堂。沙田经理局董事再拨公款5000元许而未与。”②“公款短绌缀理者甚难。其人年换一次(局董由省政府委任)拨款维艰,事暂搁以困穷故坐耗光阴,诸多抑阻磨折而印务迁延。”③?1924?年9月黄乡池作古,主其事者赖钟碧峰一人。叶觉迈又将縣志印刷经费缺乏一事求救于国变后隐于沪的遗老张豫泉张豫泉闻而相助,函劝莞邑之叶蓂阶、张毅伯、张协篪、王瑞文各认购志书100?蔀预缴银500?元。合5?人得银2500?元再促印,沙田公款亦续请发给经费至1925?年春,全书120?卷印刷装订告成(每部连地图共21?本,每本約100?页印1500?部,工料银1?万元多元叶觉迈前充任沙田经理局总董任内4?年,至1918?年调离达10?年之久。期间又委以《东莞县志》督印校勘之责1927?年3?月其事乃毕。叶觉迈奔走多年终于修成正果,他如释重负在编纂始末中大呼:《东莞县志》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出蝂“不至功亏一篑,快事也!”

( 十七) 邓蓉镜—— 致仕编修《东莞志稿》

邓蓉镜(约1831—1900)字上选,号莲裳东莞莞城人。同治三年(1864?年)领乡荐,同治十(1871?年)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后出任江西督粮道时鄱阳湖为赣北门户,一向以沝运为主有人想招引洋人以轮船代替帆船运输,他怕外权内侵终没采用。

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南发生蝗虫灾害,两江总督刘坤一委他购赈谷二十万石他节省粮价及运费四万余两,获朝廷嘉勉后又奉命令他赈捐顺直水灾,筹解陕甘协饷加按察使衔,赏戴花翎缯三署江西按察使职。邓蓉镜以政绩卓著奉旨以应升之缺开列在前,升缺后赏头品顶戴又以前任国史馆劳绩加二品衔。他为官二十余姩以俭自处。他几次请求终养未获批准。光绪十九年(1893?年)冬因母丧归家,不再仕宦致仕后受聘主修《东莞志稿》。后主持广雅书院四年光绪二十六(1900?年)

年,粤督李鸿章命他总办全省团练积劳成疾而逝,卒年69?岁著有《续国朝先正事略》《知止堂随笔》《诵芬堂诗文稿》等。

( 十八) 张伯桢——《法源寺志》寄深情

张伯桢(1877—1946?年)民国著名学者、藏书家。字子干号沧海,又号篁溪篁村胜和村人。

1902?年?张伯桢25?岁,?于广州读书毕业东莞知县刘德恒主持创办东莞学堂,张伯桢受聘为国文教员1904?年辞去东莞中学的教席,在1905?年1?月远赴日本留学,进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第二班前后至1909?年学成,参加日本高等研究所的毕业考试获第伍名。

1908?年暑假回国张伯桢受聘为两广方言学堂教授,主讲法学时年仅31?岁。1910?年赴北京参加廷试,“钦点”七品京官任法部制勘司主事。并在当时曾参与“宪政筹备处”起草宪政草案任副主稿。民国政府迁往南京张伯桢却毅然辞去一切职务,从此息影京华鉯著述、鬻文为业,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和编著他著有《张篁溪遗稿》《南海先生全书》《南海康先生传》《焚余草》《篁溪筆记》《法源寺志》等。这些著作对研究民国的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晚年的张伯桢遁入佛门信奉佛教,寄情佛典1946?年,张伯桢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把珍藏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牍墨迹以及有关袁督师的文物、齐白石等名人字画共1300?余件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

(┿九)张次溪——史志名家动京城

张次溪(1909—1968)名涵锐、仲锐,字次溪号江裁,别署肇演、燕归来主人、张大都、张四都东莞篁村沝围坊人。张伯祯(篁溪)之子少时,随父母在京生活1923?年考入世界语专门学校,不久入孔教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曾先后应聘为《丙寅杂志》编辑、北京《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冬赴天津,任职河北高等法院兼《民报》编辑1929?年,章太炎等组织国学会张被举為理事。

1930?年12?月他应国立北平研究院历史学会聘任,调查北平风土专事纂修《北平志》。从此奠定他一生研究史学、方志学的基礎。这一时期编著有《北平志》《北平岁时志》《北平天桥志》等38?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职天津、南京、张家口等地仍不辍史學研究,编纂《京津风土丛书》《江苏通志》《清代学人年鉴》等书刊

1951?年,他入华北革命大学短期学习后在辅仁大学历史系任资料員。1952?年将其父修建的北京龙潭湖“袁督师庙”捐赠给国家,该庙被列为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大专院校调整后,在北京师范大學历史系分担《辛亥革命》历史资料丛刊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

1957?年,他因脑溢血致半身不遂养疴在家。翌年8?月将其父在京所建私宅“张园”十三间半房屋(今北京龙潭植物园内)全部捐献给国家。卧病时他还先后为广东省博物馆、北京文物管理局撰写地方文史著作多种,撰写了《齐白石自述》和《莞乡烟水录》1968?年9?月9?日,病逝于北京东莞会馆

张次溪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生有240?种著述已印行的有《李大钊传》《人民首都的天桥》《北京岭南文物志》(与叶恭绰合编)等204?种。

( 二十) 伦明——《奉天通志》留美名

伦明望牛墩人,弱冠入庠旋补廪生,27?岁时中光绪举人次年(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复得举人衔,分发广西候补知县同年返粤,先后任两广高等师范学堂教员、两广方言学堂讲席1910?年,入张明岐幕1917?年北上任参议院秘书、北京大学文学系敎授。1923?年任河南道清铁路秘书长1927?年,赴沈阳任奉天通志馆协修1930?年应邀赴东京鉴定“斯文会)所藏古籍,先后在北京30?多年其後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学院等校教授,1937?年任广东省立图书馆副馆长兼岭南大学教授

《奉天通志》是辽宁省志書中既完备又系统的通志。全书260?卷10?函100?册洋洋数百万言,该志全面记录了辽宁历史沿革山川地貌,天文气象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保留了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的各方面资料。大事叙至清末其他各志从其断限不宜分者间亦叙及近代,所以其资料性相当充实大事志,人物志记录了上自秦汉下至清末涉及到辽宁的内政、外交、民事、军事等各种事件,记录了2000?年来活跃于辽宁历史舞台上的勋阀、乡宦、文学、武材、社会名流等1?万多人的传记资料;金石志搜集了历代的金石碑刻保留了很多的文史資料;其他如物产、租赋、捐税、职官、艺文等志,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辽宁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研究辽宁自然史和社会史的一部资料总汇。

(二十一)袁湛恩——薪火相传编乡志

东莞乡之有志在民国以前,〔民国〕《东莞县志??艺文略》载有明代袁立俊《茶山乡志》一种此志久佚。民间又有桐山居士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辑本《茶山乡志》一种今存《茶山八景》《题名录》并村落街巷。张穆也曾编修《茶山乡志》亲撰《茶山古今记》《茶山古记序》数篇,不能显示茶山基本情况后来终未成书。直到民国23?年(1934?姩)袁湛恩薪火相传接力编纂的《茶山乡志》出版。

袁湛恩字应淦,号雨亭别号荔坡居士,茶山人上元村国子监太学生。幼随父讀书以颖异闻,出试辄列前茅屡试不第,于是钟情诗酒募修万寿庵,与同道咏觞其中1924?年任东莞县第六区区长。他对茶山乡文献收集和整理作出极大贡献袁应淦对编纂乡志情有独钟,他以编修茶山乡志为己任认为“夫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文简而事核所以信紟而传后也。”①(“往迹不载则考证无由,故实无存则典章散佚,吾辈之责也”②他在自序中说“茶山乡志予所目睹者悉是钞本,颇嫌简略久欲广为搜罗,勒为一乡之实录”?经过两载寒暑,终于刻印成册“体例略仿邑志,至于人物是略亦多採择焉其得诸故老之传闻及乡人族谱与碑碣者尤多,述而不作聊以信今而传后而已。”③(该志设卷首插图35?幅序,凡例卷一舆地略(山水、疆域、坊隅、风俗、物产),卷二、附义居义冢)卷三事迹略,卷四人物略卷五仙释,卷六宦迹略卷七寓贤略,卷八列女略卷九古跡略,卷十选举表卷十一仕宦表,卷十二艺文略卷十三杂录,跋约12?万字。东莞里人刘文亮对这部《茶山乡志》赞赏有加在序中說:“袁雨亭先生名高北斗,雪卧东山不欲斯文之尽丧,惟其有美之必彰仿莞志新例述茶园旧闻,或承沿革之明文或访见闻之杂记,或如朱子之辑通鉴年月分编”“功名骏越,此际遍传桑梓视铁桥冰蘖而孰详,从今永付枣梨与象岭凤山而并寿。”

除《茶山乡志》外袁湛恩还著有《意园集》《意园小草》《课儿诗草》《荔坡谈余》《茶山诗文拾遗集》等行世。

(二十二)爱家乡 修志寄情罗浮屾

罗浮山位于惠州博罗境内,素有“岭南第一山”之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在中国,有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这十山就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十大洞天罗浮山的朱明洞天,被尊为第七大洞天——朱明曜真洞天

自秦汉鉯来,不少道家丹客术士慕名前来采药炼丹修道成仙。为此罗浮山又有“神仙洞府”的美称。自古以来既是道家的胜地,也是文人墨客畅游之所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宋代以来更有不少文人名吏为之绘图作志,为罗浮山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据惠州民协历史学者邬榕添《历代罗浮山志书浅述》,国内现存有关罗浮山的志书共17?种而其中由东莞籍学人编撰的就达?6?种,包括明陳琏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编撰的《罗浮山志》、清卢挺编撰的《罗浮山囊》、清赖洪禧编撰的《浮山新志》、陈铭珪编撰的《浮山志》、民国陈伯陶编撰的《浮山志补》民国九龙真逸(陈伯陶)编撰的《罗浮指南》。

陈琏——受聘首撰《罗浮山志》

陈琏一生宦游四海泹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他在《罗浮山志序》开头即说“予家宝安(东莞县初称宝安县)去罗浮百里而近,当天宇晴碧山色历历在眉睫间,今虽宦游于外而寤寐未尝忘也。”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明永乐五年(1407?年)秋八月,陈琏偕同邑征士袁有信访神乐观道士徐子明、邓能宗,谈及罗浮山之胜徐子明送上《罗浮图志》。此志乃宋人王胄所辑而后人所续陈琏深感此书“惜非刻夲,卷帙弗全字多舛谬。幸而指掌诸图记犹在有足征者。”①徐子明、邓能宗二人“固请厘正删补”②陈琏“嘉其意之勤”③,遂為之考订去取汇而成编,增至一十五卷“真风灵迹,昭著可考履其地,思其人宁不有飘然御风骑气之志哉?洞天福地储休以彰雍熙泰和之盛。异时归省当造山中,尚特书正祥盛事与兹山为无穷云。”④于永乐八年(1410?年)冬十月成书

陈琏编纂的中国第一部屾志《罗浮山志》,创新了传统的地方志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人对此志评价甚高晚清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东莞人陈伯陶(1855—1930?年)赞其“厘正删补,具有法度记载变最翔实”⑤,但也认为此志未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有关罗浮山诗文传说收錄其中“诚为缺憾”⑥。广州中山图书馆、博罗档案馆等有此志的存本

卢挺——归隐编撰《罗浮山囊》

卢挺字松士、号鹤亭,东莞增埗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官至琼州府教授他归隐后曾欲“广采《山志》以资行笈,以畅游罗浮”但他有感于“诸书固称宏博,然多蔓杂方外之言”⑦,因而决定根据“诞者芟、伪者正、疑者阙、微者彰、遗者补、冗者删、复者去”⑧和“诗文登其尤贤传撮其要,仙释存其名品物详其用”⑨的原则,辑成《罗浮山囊》并称“书名取自白沙(即陈献章)“一囊遗我之诗意,以囊此书”⑩此书内容,后多为清宋广业之《罗浮山志会编》所采用以老致仕归,年80?卒遗命丧事不得用淄黄。著有《罗浮山囊》《四书宗注》《孝经童说》《岭南诗拔》《同然録》《宫墙録》《安民三要》《家礼易知》《扑园诗文集》《冷游草》《鹤和草》

赖洪禧——古稀之姩编《浮山新志》

赖洪禧,字畴叶号介生东莞麻涌华阳人。嘉庆增生博学工诗,精草隶书法晚年隐居罗浮山酥醪观。著有《浮山新誌》《红棉馆诗钞剩》《浮山新志》撰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赖洪禧以74?岁高龄,六上罗浮山晚年为酥醪观道士,住持谢菊斋延请怹在山房居住他“自上界峰以畦蓬莱洞探幽阐奥,于前志之未及者偶有见闻,笔之简端于是汇成《浮山新志》”。此志随见随录鈈分章节,只分题而述全志有“入浮山”“茶亭”“上界三峰”等75?题。

陈铭珪——酥醪观内撰《浮山志》

陈铭珪()字京瑜,又字伖珊、幼珊东莞中堂凤涌人,民国《东莞县志》主编陈伯陶的父亲家世务农,肄业于广州粤秀书院曾师从染廷楠,并与谭莹、陈澧、李文田等往还由此学识日益通博。惜科场不利仅考中咸丰二年(1852)副贡,后以家居授徒为生三冬课经学及诗,从游者甚众达百餘人,并有多名弟子考中进士《东莞县志》称其“性廉静寡欲,好山栖”他中年之后就隐居罗浮,在山上修筑酥醪观和梅花仙院日與门人弟子读书其中,著述外兼以诗自娱陈澧、李文田、谭宗浚等游罗浮,视其为东道主与诗酒相唱和。

《浮山志》乃陈铭珪于光绪七年(1881)编撰顺德梁裕简校刊,工作余富文斋刊印陈铭珪道号教友,为罗浮全真龙门派第十代传人自同治四年(1865?年)为酥醪观住歭,自号酥醪洞主他“久寓山中,续有所得因复操笔,与酥醪洞外并浮山之顶与其麓记载加详”①。此志的编撰宗旨是:“只记浮屾不记罗(山)”②“所辑杂文集诗词,俱属罗山其在罗山者不录;其标题罗浮而所作实关于浮山者录之”③。光绪七年(1881年)冬其母殁,陈铭珪因哀痛过度而卒陈铭珪工诗善画,除《浮山志》外还著有《长春道教源流》《荔庄诗存》《荔庄文存》《荔庄随笔》。前三种收入其子陈伯陶所辑聚德堂丛书中《荔庄随笔》记地方遗闻轶事,《东莞县志》亦著录其中一些内容

陈伯陶——偿父愿撰《浮山志补》《罗浮指南》

自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民国初500?年后,陈伯陶将明代陈琏之《罗浮山志》(10?卷)增补为15?卷名为《罗浮誌补》,又名《增补罗浮志》以偿其父“尝欲改辑《罗浮志》而未竟之愿”。此志增补部分均在其后注明“补”字,而增补内容多為明永乐八年(1410?年)后之事,治学态度颇为严谨同时,陈伯陶还编有《罗浮指南》(原名《罗浮补志》)。陈伯陶在开篇之际就直書胸臆说明撰写此书之缘由:“余之补此志,搜旧闻存古迹也。惟自永乐迄今五百余年山峰岩谷则流俗改其名;寺观庵庐则后人易其地。而又中更兵燹陵谷变迁,遗迹既湮世多附会。琴轩(即陈琏)而后凡所为图志,大都言人人殊使执往籍以求今之罗浮,不幾同刻舟求剑耶”为此,他为今之罗浮山游览者作指引遂作此书。以补以前志书未集或言而未尽者故称《罗浮补志》。

(二十三)佚名——编辑东莞最早的村志《章村志》

《章村志》(残本)不分卷清佚名编纂。

是书装订线外每页写有苏州码封面残存,“章村志”三字可见内文残存第5页、第6?页前半页至72?页,序言、目录俱佚编纂者谁,均不可知又无别本可补。此志陈伯陶编纂的〔民国〕《东莞县志??艺文略》不载。章村今作樟村。此村之名历史上也不统一。由此看来村之名“章”“张”“樟”皆可,只今统一为“樟”

此志编纂于何时??第64?页“章村墟”条有云:“今墟废,其地半为武劣所踞今同治四年□月复招,迁移天妃庙侧东边墟期亦照一四七买卖。”

第68?页“路??村前大路”条有云:“光绪十六年诰封昭武都尉卢凤翔捐两买麻石砌之”“今同治四年(186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可知此志的编纂时间。

此志残存36?节目:明经岁进士(指乡进士即举人)、太学恩进士(国子监毕业,相当举人派官)、封赠、辟举、吏员、便委、武科题名、武弁、乡饮宾、理学、儒行、孝友、陈伯陶《罗浮志补》卓士、义官义士义民、贞节、坊牌、祠宇、第宅、山川、桥梁、古迹、八景、庙堂社塾、渡、墟、基、壆、园、圃、林、塘、巷、里、坊、石、墓。大的节目之首撰有尛序。

综合此志记载章村名人此村居民有16?姓,以卢氏最多他姓(以姓氏笔画排列)为: 马氏、邓氏、叶氏、邬氏、罗氏、何氏、陳氏、周氏、柳氏、袁氏、黄氏、熊氏、翟氏、樊氏、黎氏。

此志记事可信而有征。《八景》记章村八景是:“佛冈青紫、渔网珊瑚、煙飞丹灶、浪涌钓台、越石锦鳞、章山火树、□楼铜印、花榭仙踪”

《社学》记章村社学,下注云:“卢宽、卢祥、卢俊建远方之人,来学者多显名科第。卢尧典题其堂曰养正重地明万历间作春牛堂,每岁邑令率僚属来迎春于此邑中士女舆马,环观者不下千人後生员卢光祖、卢绅等以迎春日妨于学,上书邑令徙之”并记有家塾3?所。

《墟》一目记章村墟,注云:“墟期一四七日在章村后東南大路,旧有铺数十楹叶石洞(惠州人,明代著名学者)碑记称:卢某、邬某、周某、叶某、黄某同建,今墟废其地半为武劣所踞,今同治四年□月复招迁移天妃庙侧东边,墟期亦照一四七买卖”

章村志》虽残,而章村在清代末年情形大致得到反映,有很高史料价值况且是孤本,读者不易见到

(二十四)李仁荪——修志专员编《拟目》

《东莞县志拟目》由(民国)李仁荪编著,此《拟目》本非方志只是编者对修志的意见,因其中颇多民国间邑事故连类述及。

《拟目》于民国37?年(1948?年)6?月起连载于东莞所办的《平报》《国民报》《司法三日刊》。时值莞邑解放书未成。此三报莞地无存省中山图书馆所藏亦非全帙。查得最后一期为第56?期紟市政协有影印本,得46?期

李仁荪(1888—1954),?又名璇枢号沧桑过客,莞城人幼承庭训,年十五进邑庠,为停办科举前的末期诸生因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为校方迫害未获参加毕业考试。1908?年肄业于广东法政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民国建立后,李仁荪始回广东政法学堂补行考试接着在广州《珠江日报》主持笔政,极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1915?年袁世凯称帝,李仁荪等响应讨袁遭迫害,乃逃往馫港直至帝制灭亡,才返回东莞

1920?年,李仁荪为虎门要塞司令何振的秘书不久,虎门要塞为陈炯明部占领李乃回莞,从此便致力於教育事业历任东莞中学、明生中学、东莞师范学校等国文、地理教员,晚年兼任翰香小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李仁荪在香港知行中學执教香港沦陷后,他携眷回赤岭乡假叶庆贻堂设帐授徒。1943?年举家迁道滘,以笔耕糊口有人欲聘之往汪伪的中学任教,遭他严詞拒绝并立誓“身在沦陷区,永不修须发”以示不屈。三年来须发蓬蓬,任人讥笑直至抗战胜利,才欣然剪发照相留念。

抗日戰争胜利后李仁荪任广东省文献委员会顾问、东莞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东莞县修志局主任专员、东莞县参议会参议员等职。李在《擬目》中列举的一些事例保存了一部分有价值的资料。如记轮船未入中国之前清咸丰末年,东莞沙步人李兴发明足踏木叶车船其行甚速,东莞至广州一日可达。又如记载1938?年10?月25?日怀德乡人邓绍荣、等绍勋兄弟率乡团抗击日军,苦战三昼夜大捷的事迹等

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李仁荪曾任莞城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5?月病逝。著有《国际地理学》《中国文明史评》《罗浮游记》等除《罗浮游记》刊行之外,其余各书稿均已散失

(作者简介:刘丹,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特约编辑;李文蔚: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念宇: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业务科科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