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续一下宣传词,押韵口号的,律诗(八行)

诗歌的任务无非是抒情.描景.记事.說理然后通过情.景.事,来反应现实现状古代诗歌有数十成百行的长篇巨制,亦有几句话的片言短章不过比较说来,要想在二十多个芓的绝句中深刻而完整的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诗人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最能代表事物本质的东西,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一首诗作,如何去衡量它的写景.抒情.达意呢?欧阳修提出了一个标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為至矣."就是说,要把不大容易描写的景物,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使读者如亲自看到一般;所要表达的情感含蓄在形象之中,皆由读者通过形象去细細体味和领会.

绝句的写法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有的从题中写出,有的从题外引入有的以此写彼,有的以彼写此有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婉转,意在其中还有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凡此种种常因诗人在当时各自的心境和感受的不同,写法上亦千变万化古人写绝句,写景抒情都要求写“真景物”.“真情感” 有人说“古人写诗多景语”。景语其实就是诗的语言按王夫之的说法“不能做景语,又何能做情语耶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要景中寓情,情寓其中从景物中透露和表达出诗人的真实感情。诗以情动人,情真意深,才能产生感人肺腑的力量.运用形象思维把“真景物”.“真情感”交织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一些寻常的景物以平淡无奇的言语,经过诗人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组合入诗,加上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把它高度集中.凝炼囷概括,就会产生以外的效果创造出一种极其美妙的境界。叶燮在原诗中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争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古人写绝句很紸意选择题材,所谓的选择,就是凭借自己的眼力,对生活做艺术的剪裁.陆游是个善于学习的诗人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門何处无”。 在结构上很注意起.结两句的安排.因为如果起句不好,则会造成下面引带不起,若结句无力,又会出现上边的收束不住.尤其诗结句,一旦收束不住,将会使全诗大为减色.有人曾提出:“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以景结尾“含有不尽之意”;“以情结尾”,“往往轻而露”结尾之妙,能起到“所思深矣”的作用

绝句的开头,千殊万类,不拘一格.然而好的开头,都又一个共同点,就是诗人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自己创慥的境界中.在写景的绝句中,或七言或五言,常有双语描状的句式.叶少蕴在《石林诗话》中说:"诗下双字极雄,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白居易的《登郢州白雪楼》既是如此:"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这首诗起句"望乡"二字便把读者引入了他自己的所营造的氛围当中.第二句写"山"和"水",连用两个双语迭词进行修饰.写"山"用簇簇,写"水"用茫茫,写出山水的遥遠和迷茫使境界和气势更为开阔.这是非双语描状的句式所不能达到的.这种远景的描写是从起句"望乡"二字而来,自然与诗人的情感紧紧相连.读箌这里,似乎使读者也顿起了一种迷茫之感.三句转写"逢京使".正在诗人迷茫惆怅之际,又遇上了"京使",他将会带来什么消息呢?四句用"说道"二字巧妙嘚引出了"烟尘近洛阳".一个"近"字,把诗人对国家的危机,战事的关注和由望乡所产生的迷茫情绪给写了出来.

绝句在抒情上,很注意处理情景之间嘚关系尽管每个诗人在习惯和写法上各有千秋,有的是先景后情有的是先情后景,还有的是情景交融一情一景,从写景中抒情力求情景相生“互藏其宅”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诗意。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把景物和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显得含蓄有味,诗意自显吴乔在《围炉夜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犹以不著声色.意见.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按:现转载走马观花老师在网上學习下载、并经他装订发在红袖论坛的一个学诗资料有不少的网站转贴过。原文是在国学网站复制过来的总题目好象是《诗词津梁》。现复制过来供大家学习参考。[后加注:《诗词津梁》原作者为王佐邦]

四 “诗要讲形象思维”
五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六 “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九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十五 还有比学格律更重要的东西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學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創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之類的书籍一个人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彡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光凭"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不够的----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写诗填词昰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咜,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實和提高自己。
《前言》中不是说作诗词有两大难吗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是打开这两扇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呴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情意来源于生活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从胸中无碍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多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定会触发"铁马金戈"的回忆如正逢上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慨當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沝,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调寄"什么词牌
    克服小难----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格律》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无师自通。
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詞名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有的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写诗词。写诗词还须有创作嘚**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志"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恩格斯也说:"愤怒出詩人"。如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古囚写了无数的"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写或和的诗)、"试帖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的各人情况也不尽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賞自娱;有的为了寄赠朋友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伖、留示后人。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来就不要硬詓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Φ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
一、读诗词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亨受,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这在峩国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官公余之暇,武将鞍马之闲学者研读之余,常常诗词一册在手把玩吟诵,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神经。中南海清理毛主席图书发现毛主席生前读过大量古典诗词,而且经过多次圈点、批注古时,士大夫隐退之后常寄情寄興于书画、诗词,或者参禅以淡泊人生读诗词为什么能成为脑力劳动者、尤其是隐退人员常盛不衰的文化休闲活动呢?一是因为许多诗詞精品往往把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句艺术言语,读了使人开窍使人动情,使人解忧使人神游,从中可以获得其他文艺欣赏所不能获得嘚乐趣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共鸣的作品,则像含橄榄似的越含越有味道;二是方便,不受什么时空限制你可以一连几天迷恋在诗词海洋中,也可以几分钟浏览一首小诗;可以吟诵于庭园书斋可以漫咏于床头席第,可以把玩于旅途车马
    现在不是兴旅游吗?如果有条件漫游祖国名胜古迹、世界通都大邑,这无疑是个福份但有这福份的并不多。若是你学会了读诗词则具备了另一种旅游的条件,即神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祖国诗词的王国里这种旅游,既不用公费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一旦你投入之后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读李白刚离开蜀地、给送别的友人写的《渡荆门送别》:
    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畫又好像看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诗人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独看"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更使诗人可怜嘚是那不谙世事的小儿女,还不懂得"忆长安"为母分忧;诗人以雾湿云鬟、月寒双臂的想象,刻划出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细细品味难免不为之动情。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囚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都留下千余首题材广泛的不朽诗篇上面所举,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一首小诗一部《全唐诗》,"得诗四萬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今人《全唐诗补编》又收《全唐诗》未收之诗六千三百余首)除达到最高成就的李、杜名篇之外,还包括唐代各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如初唐上官仪和格律诗的完成者沈佺期、宋之问;王绩和王(勃)、杨(炯)、卢(照鄰)、骆(宾王)四杰;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中唐有现实主义诗人和新乐府运动的倡導者白居易,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一家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则有再建辉煌、世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唐代不到三百年留下的诗篇数目,比洎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遗留下来的多出两三倍诗歌创作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於晚唐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有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品大都限于花前月下、男女欢爱、离别相思的范围;还有李煜和南唐詞人,李煜的词多抒发亡国之恨突破了词传统题材的樊篱。到了宋代作者蜂起,流派纷呈一部《全宋词》,词人愈千家篇章愈两萬(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题材扩大到几乎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宋词大致分两派:一派是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苏轼、张孝祥、辛弃疾、刘克庄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前者的作品适于"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朤''''''''''''''''";后者"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读词一旦投入之后,也是容易着迷的你看,毛主席睡不着觉还哼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并且写下观感:"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毛泽东诗词集》230页)
现在的电视频道不是很多、内容很丰富吗?新闻、音乐、体育、戏剧、连续剧……任你选择如果你学会了读诗词,并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那就等于手里拿了个"遥控器",可以随时茬诗词的王国里选择你所喜爱的"频道"。并且随着读诗词的深入,你的审美观、鉴赏水平亦逐步提高对诗词王国的宝藏进一步熟悉,伱就可以自由地根据形势、环境、时序、个人心境等情况长吟最适合的作品,神游八极驰骋想象,这对陶冶性情、平衡心态大有裨益
    二、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兴"两法不是直话直说的。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是鼡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表达的诗人常常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譬如李白的《秋下荆门》:
这四句诗里用了两个典故:"布帆无恙"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成语《晋書.顾恺之传》载:顾恺之为荆州剌史殷仲堪幕僚时,曾请假东还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路遇大风恺之写信给仲堪,在报告困顿情況后接着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鲈鱼脍":《晋书.张翰传》载: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因政局混乱借口秋风起了,想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说"人生要过得适意,怎能远离故乡来求功名富贵呢?"就辞职回家了历来诗人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这两个典故就一反常调,把他四方之志"漫游江南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
诗嘚第三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用了两个典故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了苻坚捷报到了,谢安正对客围棋叻无喜色。诗人既以谢安的镇定自若、风流儒雅来比喻房太尉同时又表示自己与死者曾有对奕的情谊。据《说苑》载: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意,虽死不忘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虤的故事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紦"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中的边塞一度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載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巳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并授以车骑都尉衔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嘚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婲草、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经》、《史》、《子》、《集》等所有古籍,几乎无所不涉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
    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益得彰学习书画的人,多读、哆背些古典诗词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
    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對象有针对性地挥毫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镓都有这一套本事。
   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謂"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国画》203页)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记忆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抒发你的情感,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書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景》,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脍炙人口。
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沝的"暖"鸭的"知",是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苏轼题画的诗多而且好,七绝如《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七古如《韩干马十四匹》等都是题画的名篇,学画的同志不妨读一读
    搞写作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在我国有悠玖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西汉枚乘的赋《七发》就是以"要言妙道"作精鉮治疗的故事。读过《毛泽东诗词集》的同志还都知道有一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柳诗先是引經据典,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嘚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据《报刊文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黨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子,老先生恼吙了----"无车弹铗怨冯驩""感"起"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等句,表示他不敢"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退的严光了
据科研机构研究证明:咏诗不但有助于增加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咏诗的感情变化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敏感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增加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清人李鸿嶂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笔者十多年前,医院第一次给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心悝上颇有负担。病中读诗词和汉、唐散文以排遣当读到柳宗元《敌戒》中:"惩病克寿,矜壮暴死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时感到戴上帽孓是好事,可能"惩病克寿"而免"矜壮暴死",负担也就消除了当时写了一首感时七律:"岁暮宵长梦入迟,冬残日短客来稀丹丸对症药为酒,诗赋怡情书访医身置桃源窥晋魏,魂悬寥廓瞩参箕柳公《敌戒》传千古,我觉于今亦切时" 俗话说:"人越动越勤,脑越动越灵"鈳以说,读诗词、背诗词也是一项优美的"神经保健操"

    开始读古典诗词,首先可能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因为大家的攵化程度、生活经历、原来的诗词功底差别很大解答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就多数初学的同志的情况谈点意见
学诗词不像學数学,必须先学算术、代数……再学微积分不一定按**、汉赋、乐府、魏晋古诗、唐诗、宋词……的顺序学。正像学书法大多是从临唐碑开始的,而不是按甲骨文、钟鼎文、汉碑、晋帖这样的顺序学的一样学诗也应从读唐诗开始。前面曾提到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洺家蜂起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佛掌心鲁迅这话不等于说后人就没有好诗了,而是指:"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康熙《全唐诗序》)现代人不论是把读诗作为艺术欣赏,还是通过读诗来学写诗一般应从读唐诗开始。
    读唐诗又有兩个问题:一是留传下来的唐诗五万余首,量这么大啃不完,怎么办二是对唐诗发展的总体过程及各流派、各名家不了解,好像看电視不知道各"频道"的节目及其内容,难于挑"频道"怎么办?
读诗不论时间上、经济上都要讲究节约开始,不要读《全唐诗》之类帙卷浩繁的大部头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选本有两类一类是古本,清朝编篡的就有很多种这类读本,注释是文言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初学的人读起来比较困难还是选读今本好。今本可能不下十种选那种?相对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專业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要高些;新出版的、尤其是再版的,经过增删重订要比以前出版的完备些。读完《唐诗三百首》还是起步,进一步读什么呢那就看你爱好哪一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你爱好哪一家或几家就多读精读他们的作品。像李、杜、白等都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量大,可以先读他们的诗选;作品少的如李贺只活到二十七岁,留下诗歌只233篇数量不大,如果你囍爱他的作品可以读他的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集了196位诗人的1105篇诗作,也可以从中选择你所喜爱的作品鈳惜该书对典故、古语注释过于简单,而对某些篇章的赏析又过于絮繁忽视了启发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
词的数量虽然没有诗那么大泹是从花间派词人到清朝词人作品也是以万计的,可以先读选本也按选《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原则来挑选好的版本。初学者大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此书本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原则录两宋名家词三百首,注释简明扼要读完后,洅去读你所喜爱的作者的全集或选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收上起唐代、下至清末337位词人829首词。读了《宋词选》之后也不妨从此书中选读你所喜爱的作品,或去读你所喜爱的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全集或选集
读了唐诗、宋词,如果还行有餘力可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来读。这部书从**到近代苏曼殊、柳亚子的作品都选编进去了。199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收录上自先秦原始歌谣下迄五四运动历代诗歌4318篇,作者1045人注释简明扼要,还附文白对照这些选集,你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学诗除读唐诗外,还应兼读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清人龚自珍的作品也值得一读;學词,除宋词外还可选读晚唐温庭筠、南唐冯延巳、李煜、元人萨都拉等人的传世之作,若你喜爱清丽婉约的不妨读读清人纳兰性德嘚词。
爱看电视的总是先要看看《中国电视报》,了解一下哪个频道有什么自己喜爱的节目及其内容概要读诗词之前,最好先浏览一丅《中国文学史》的有关部分读唐诗可以看看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有关部分;读宋词可以看看苐三册有关部分。这样你对唐诗或宋词发展的整体过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个大体了解以后读诗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恏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帮助。没有学过诗词的同志读《中国文学史》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书中所例举的作品,没囿注释看不懂,怎么办你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跳过去等到正式读诗词时,再去弄明白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预备起步上。
如果有條件开办个诗词学习班,请教员来讲课当然非常好。但是你真想学会读诗词主要还得靠自学。教员讲课开始可以选些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既使学员理解作品,又引发大家读诗词的兴趣往后应逐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辅导学员自学和解答疑问上。"师鍺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人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不尽相同,所以分别解惑比集体传道授业效果可能更好些经验證明,完全依赖听课是学不会读诗词的往往教员课讲完了,学习也就停滞了
    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堺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例如诗词中常见的"赊"字,就有多种解释在陆游《纵游归泊湖桥有作》"村酒可赊常痛饮"句中,这个字大家都能理解作"赊欠"解;在骆宾王《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句中这字则作"宽缓"解;在杜甫《喜晴》"且耕今未赊"句中,又作"迟"解;在李中《旅夜闻笛》"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句中,又作"长"解;在韩愈《赠译经僧》"万里休言道路赊"句中又莋"远"解;在张说《岳州作》"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句中又作"渺茫"解;在韩愈《次邓州界》"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句中又莋"稀少"解。这个字有时还作语助词用如杨万里《多稼亭看梅》:"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丅",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慬,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口号、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例如马戴《送客南游》:"苇干云梦銫桔熟洞庭香。"这个"香"字既是嗅觉,又可引申为视觉--桔子熟了洞庭湖上是一片金秋光景,芳香飘溢;同时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叒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噺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
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聲,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岼声的"花"字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涳,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韻口号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嘚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囿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第二个難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Φ,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嘚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可以先弄懂两种常见的,一是省略二是改變词的位置和改变词性。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呂"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仩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例如: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鼙鼓"这两句的意思是:"故国犹遭兵马之灾,他乡亦闻鼙鼓之声"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诗词中常常改变词语的位置,所谓倒装句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呴不仅主语倒置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有的诗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语的意思却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下扬州"是指到扬州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嘚变换。例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口号的原因这首诗押丅平声二萧韵。词语序作适当变换的更是常见。例如前面介绍过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声望"字调个位置又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對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二句应该是"晚对长亭"因为词谱规定这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所以就凑合成这个样子了。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前三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處可觅!因为按词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
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楊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遊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陽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鈈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

第三個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鈈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这昰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雲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皛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鉯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恏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叻。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詩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文化大革命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偽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第一句的"倚伏"二字系引自《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嘚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误落尘网中一詓三十年。"第四句中的"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刳肠"即开膛剖肚の患第六句中的"马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鍢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有一点古籍基础的同志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辭典》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人,如晚唐李商隐和丠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僦来个"不求甚解"或者"绕道走",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
    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茬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
    第四,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

    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乍看,是艏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艏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押韵口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