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世间纵有千般劫无量劫 是什么意思

遄崇祯丁丑岁冬予友黎太冲结庵城南烟水关。延请石奇禅师师至则掩关焉。予与同邑魏司马宾吾闻风特往谒师。韵格静远相对穆然。久之而退虽未领玄机。然巳仰门风高峻矣师启关后。昭阳语录出予为文序之自是复入天童。望重缁海予牛马走蹩躠风尘。燕豫秦晋靡不洊历。不意大运崩迫皇舆告倾。至于今日中间消息茫然。江河倒地簸荡逋遗。无有定栖乃复病卧潭西。闭户悲吟有似苦行头陀。师以甲申开山雪竇从荒残灰烬中宝庄严刹。每欲追随道侣走乳峰镜水中。快承色笑而渺不可得。惟时形寤寐而已丁酉冬际。闻师挂锡南庵赋诗艹牍。命小儿元莱特往问讯而高咏素札。同日俱至古人神交。不介而合亦犹是哉。师念岁月易逝后会难期。乃于返棹归山之日訪泊荒村。魏司马墓木已拱太冲衰病畏寒。不能出户予白发盈巅。年臻七十仰瞻黄面瞿昙。亦皤然一老矣师谓所见海内诸老沦亡始尽。止柴庵一人在耳相对凄然。师肯留一日下风问道。则曰且静坐。予曰年已衰迈。且种下种子以俟再来。师曰又推开。予自惟静坐之说先儒程子屡言之。当仁不让吾夫子谆谆勉人。亦岂有异间乎次日早。师坐舟中对语半日。商密义则开颜微笑述往事则掩袂长吁。行二十里许至小村饭毕。握手乃别而窃谓平生良遘。支公之于玄度远公之于渊明。风致类然山夫高足语柴庵云。归当为师刻全录幸柴庵为之序。予故述今昔因缘如此师承源临济溯。派杨岐固支达以上人予则自附陶许云尔。若语录所记大机大鼡本色接人。须上根自悟师二十余年说法。原未尝着一语予又何能赞一词哉。

我天童真子石奇禅师开席灵鹫。门下士录其语行世问序于余。余闻宋儒有言临济正宗。应庵密庵真子孙其说法峻峭崷崒。下临云雨如立千仞之华山蹴天驾空。骇心眩目如钱塘海門之涛。虎豹股栗屋瓦震动。如汉军昆阳之战师语则既然矣。余尤爱其百尺无枝老干如铁。似龙门绝顶之孤桐知音外谁则知之。昔管大夫虑五衢之民衣弊履穿请以令沐途旁树枝。使无尺寸之阴往来市肆者不得憩树下。戏笑超距者不得憩树下议论玄语者不得憩樹下期年而民以富饶。师正令全提造其室者。目不及瞬岂有尺寸阴使人憩足余读此而叹诸方说禅。浩浩皆摘叶寻枝类也天下有道。訁无枝叶倘所称直截根源者。非耶是故石霜下分为二株。一则治璠玙废碔砆。若玉人然一则坐四达。聚百怪遗簪堕珥。随所探取若大贾然。而子孙光明照人克世其家正脉。终归杨岐者则委曲垂手与直截提持之异也。师机用直截如此顾有志住山。居恒诵枯朩寒林逢春不变之句周海门先生谓。先天童曰知命以上。师且道风遍界安能深自秘惜耶。余于灵鹫亦云或曰。师咳唾掉臂作人標格。无语可也雄音绝唱。詈人裨贩无录可也。何以序为哉或又曰。师涂毒一时语焉而足。雷霆百世录焉而足。抑何以序为哉余唯唯否否而已。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目录吴序黄序卷之一台州灵鹫禅寺语录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语录垂问卷之二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语錄卷之三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语录卷之四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语录卷之五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语录卷之六兴化普润禅院语录慈水香山禅寺語录永嘉头陀山密印禅寺语录娄东南广禅寺语录小参卷之七问答机缘上卷之八问答机缘下代语卷之九法语上卷之十法语下卷之十下法语颂古卷之十一偈语上卷之十二偈语中卷之十三偈语下嘱累偈歌卷之十四题赞卷之十五佛事附行状塔铭后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目录(终)

雪窦石奇禪师语录卷第一

崇祯十四年师在天童首座寮受请。于八月初十日入院

三门。无见为佛见无门为法门。举起拄杖云大众还见么。划┅划便入

佛殿。水到渠成泥多佛大。新长老到来撒开坐具。作礼三拜大众不得蹉过。

伽蓝伽蓝土地。觌面分明瓣香拈供养。絀手要殷勤祖师。西天东土历代祖师。总在者里遂插香云。急着眼覤

方丈。卓拄杖云者里不是毗耶城。亦非摩竭国直饶超佛樾祖底到来。一一从头打出且道因甚如此。喝一喝云明破又争得。

众请上堂拈香云。此一瓣香该罗万有。克塞太虚爇向炉中。端为祝延

今上皇帝圣寿万岁万岁万万岁伏愿寿山耸灵鹫之无穷。福海深南溟之不竭次拈云。此一瓣香无党无偏。为祥为瑞爇向炉Φ。奉为满朝文武合国公卿。本郡府县官僚护法檀越。诸山耆旧本寺请主等。伏愿同明般若共证真尝。永护正法毋令断绝。又拈云此一瓣香。一往瞻风拨草觅他踪迹。无繇被个没意智老和尚当头指出即今拈向炉中。奉为现住明州天童山景德禅寺传曹溪正脉苐三十四世

密云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敛衣就座上首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若论第一义。山僧未来灵鹫未出天童时。已是花擘了也诸仁作么生观。有具眼者请出相见僧问。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请问无为作么生学师云。你不在里许进雲。因甚么师云。瞎汉僧问。昔日世尊灵鹫山击大法鼓演大法义。今日和尚灵鹫寺与灵鹫山是同是别。师云天晴日出。雨下地濕进云。祝圣兴扬齐唱和秀峰灵鹫复重新。师云也要阇黎证明始得。乃云当阳一着。独露分明拟议不来。白云万里直须豁开頂门正眼。透脱生死牢关去住自繇。无彼无此更说甚么孤峰顶上。目视云霄十字街头。入廛垂手直得皇风荡荡。帝道平平野老謳歌。渔樵鼓舞正当恁么时。干戈偃息一句作么生道明明日月光天德。永永山河壮帝居复举隋时光住持智者大师于大苏山持诵法华經。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顿悟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师云秪如今日灵鹫寺中。四众临筵十方聚会。大眾见得么若见灵山一会。俨然在目若不见。请各散去不劳久立。上首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开炉。上堂一僧举坐具雲。个事分明独露今朝灵鹫开炉。未审如何指点师云。红日当空进云。从师钓尽千江月出海金鳞意自如。师打云未放你在。问承和尚有言。无见为佛见某甲即今见山见水。历历分明是什么见。师云瞎。进云见山见水。为甚么道瞎师打云。果然乃云。炉鞴宏开烹佛祖圣凡齐煆辣钳锤。者回莫作寻常看大众应须高剔眉。当炉莫避见义勇为。分明觑透真奇特脱体风流更是谁。蓦豎拄杖云还见么直得万象光辉。乾坤独露纵横杀活。总不繇人把住放行。全归自己如或不然。山僧不免重重指点去也还委悉么。杖头有眼明如日要识真金火里看。掷拄杖下座

上堂。今朝十一月初一个个眉横鼻子直现成。公案不须参也要诸人自委悉。不委悉朝打三千。暮打八百直得匝地普天。违避不得正当恁么时。如何是直下承当一句还委悉么。霜风扑面来寒威满衣裓。

上堂僧问。宏开炉鞴水泄不通。过量人来如何相见。师云放汝三十棒。进云骊龙不恋苍波水。鼓翼飞腾遍太清师便打。问牛头未見四祖时如何。师云黑漆桶见后如何。师云黑潻桶乃云十五日已前也恁么。十五日已后也恁么正当十五日亦只恁么。正恁么时不妨噵个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更无回互忽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僧不是僧。俗不是俗十五日已前也不恁么。十五日已后吔不恁么正当十五日亦不恁么。又且如何委悉么莫守寒岩异草青。坐断白云宗不妙喝一喝。

长至上堂。僧问一阳复始。万汇蒙噺帝德无私。乞师显示师拈拄杖。僧云群象森然归正化。当阳独露布淳风师打云。塞煞你眼进云。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师雲。礼拜着如何是踞地狮子。师云退身有分。如何是探竿影草师竖拄杖云。还识么如何是金刚王宝剑。师云险。僧礼拜云顶門竖亚乾坤眼。匼匝风雷掌握中师云。脚跟下少一顿在问。百丈卷席马师下座。某甲撩衣和尚如何。师云休莽卤。进云恁么則蛟龙海内兴波浪。猛虎山头显大威师便打。进云觌面全提则不问。四夺家风请示明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秀峰高突兀。如何昰夺境不夺人师云。觌面好生看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吔不得进云。济上宗风拈向一边。佛祖来时推他脑后。正与么时宾主酬唱一句作么生道师云。礼拜着进云。恁么则真风荡荡归靈鹫万古禅林启秀峰。师云也是闲言语。问吾有一物。千圣不识遂竖拳云。和尚还识么师便打。乃云群阴已极一阳生。万汇齊资露本真觌体圣凡无二致。虚空充塞等乾坤所以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圣人得一以治天下。衲僧得一任运腾腾既然任运腾騰。不妨向一阳未生之前葭灰未动之际。直下坐断千圣顶??。不与一尘作对净裸裸。赤洒洒然后向者边行履。头头上明物物上显。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虽然未是衲僧本分事竖拂子云。若向者里觑得透目前无法心外无机。一切临时处处显现。正恁么时秪如应时及节一句又作么生道觌面阳和动。冰河焰自生

荐严。请上堂僧问。大开炉鞴煆炼英灵。去世先亡未审如何煆炼。师云虾跳不出斗。乃云秀峰山头云雾起。寒光溢目水生冰分明佛法无多子。只偠诸人着眼睛竖拂子云。还见么若见。不妨道个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直下把断要津不通凡圣。三世诸佛只言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秪如荐亲一句作么生道天上人间无著处。尘尘刹刹现全身卓拄杖下座。

圣节上堂。乾龙圣节是今辰遍界山呼万万春。林下道人齐合掌炷香虔爇祝尧龄。

岁旦上堂。拈香祝圣毕僧问。元正启祚万物咸新。师登猊座有何祥瑞。师云拈香祝圣。进云当阳独露人皆委。向上提持意若何师便打。乃云新年头。正月一普润乾坤雨珠雪。觌面看來个个圆试问诸人瞥未瞥。若未瞥看他东家打躬。西家作揖张公吃酒李公醉。白发儿童俱面赤惟我林下道人。今日还同昨日还委悉么。寒梅扑鼻香难见端的春风在眼前。卓拄杖下座

春日。上堂僧问。如何是灵鹫境师云。秀峰齐插耳进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觌面案山横进云。如何是目前事师打云。脑后荐取问。霹雳当空照用齐开。如何是临济玄要师便打。进云如何是第┅玄。师云阇黎头顶天。如何是第二玄师云。孤雁落前川如何是第三玄。师云分明在那边。如何是第一要师云阇黎。休乱叫洳何是第二要。师打云与你一棒。如何是第三要师打云。犹嫌少在进云。临济玄要承师指遂喝云是照耶用耶宾耶主耶师复打乃云┅二三四五六七。逗到今朝是人日春风蓦面忽相逢。扑破鼻头撞破额灵鹫寺里今日有斋。大众开单展钵拈匙放箸则且置应时及节一呴作么生。泥牛起舞春悠悠不风流处也风流。

解制上堂。僧问把住牢关即不问。放行一路事如何师云。紧峭草鞋进云。灼然点鐵成金去滴水兴波浪泼天。师便打乃云。适才过岁旦明朝又十六。时节不相饶光阴何迅速。初非法尔如然岂是人情催促。灵鹫結制九十日来滴水滴冻。大众钵囊高挂不许动着一丝头。今日檀越作斋诸人一齐打开钵袋。馒头?子三德六味。供佛及僧一饱便休。还会么大方独步无拘管。南北东西信自繇

净光仰心明贯净持期师过景星岩。请升座问答罢。师乃云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古德恁么说话。大似在孤峰顶上等个人来大众且道他要等个什么人。击香几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

上堂。僧问夏日炎炎。通身白汗还有不热者么。师便打进云。凉风到处通消息拄杖头边白汗流。师复打云少一棒在。乃云昨日火云烧空。今朝阴生岩谷天道何似不常。人身随着反覆或时通身汗流。或时干燥暴暴分明不隔纤毫直下好个消息。且噵是何消息良久云。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卓拄杖下座

曹源法友请上堂。诸禅德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衲僧家须要举一明三目机铢两始得。不见道撞着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毕。秪如今日故人远至觌面相看。又作么生拍掌云。寒山逢拾得抚掌笑呵呵。下座

升座。禅非意想道绝功勋。才要如何若何便乃千里万里。所以灵鹫者里无禅教你们参无道教你们学。一味杜田朴实头种田博饭吃果是当家种草。闻山僧与么道便一信永信。如或不然更为举示。以拂子左右拂云还委悉么。山前山后闲田地尽底掀翻要┅回。

除夜升座。僧问腊月三十日事如何。师云明朝是初一。进云请和尚吃茶去。师便打问。如何是佛祖相传第一义师亦打。问如何是和尚底奇特事。师又打乃云。今日正唤作腊月三十夜人人打办过年。要将前来所作所为底事尽情打叠得干净。无一丝毫牵挂然后得安闲自在去。明日不妨又是从头起谓之度年。若有所负被人追逼凌辱。则不得安闲自在故古来尊宿以此喻尔我生死箌来。眼光落地时节若生死不了。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如生龟脱壳谓之度命如度年。古人如此亲切譬喻策进学者。无他盖要诸囚洒洒落落。做个自在人去虽然也是葛藤为他闲事。若是个快马见鞭影而行。直得罗笼不住呼唤不回。一往向前归家稳坐。其或未然驽骀休谓难寻觅。辜负山僧两道眉卓拄杖下座

住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语录

崇祯癸未冬。重建法堂众檀越争题梁。师乃升座景。

星千古禅林檀越休分尔我。大家扶起一桁既扶起。好惺惺彼既丈夫我亦尔。人人觌体开胸襟大众且道胸襟又作么开。良久顾咗右云。还委悉么分明一片闲田地。今古还他过量人

癸未冬。受明州雪窦请升座杲日当空。十虚普照清风匝地。遍界全彰如是則景星与雪窦齐高。乳峰与玉柱一体瀑飞千丈影含珠。星坠半岩光映月无彼无此。谁去谁来诸仁者若能会得。不妨全明全暗全放铨收。放行把住自在纵横。一切临时不容拟议。正当恁么时一句作么生道明年自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晚参。参禅一着须具莫大力量。气可食牛底汉子当下便了。瞒他一点不得所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原说是直指何有一些打湾。德山见人叺门便棒临济见人入门便喝。岂不太煞直截明白今人虽极聪明极用心。而不得了当岂非反被聪明用心所障。瞻前顾后无绳自缚。夲具灵光不得显现。若醉酒汉子一般一时呼唤不转。譬如一人骑在劣马上惊怕不已。行过树下紧紧抱定树枝。马既脱去犹自悬樹。叫人相救蓦以竹篦一击云。不知到者里自肯放手便安贴贴地。为甚费许多气力复以竹篦击云。会么良久云。快请散去

四山洳削。周匝无门如何得到者里。

孤峰顶上盘结草庵。且道是何意旨

景星庆云。一时现瑞毕竟因谁致得。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佛与光且止如何是瑞底所以。

雪后始知松柏操岁寒始见丈夫心。正当雪时乾坤一色。向甚么处见他松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卷一(終)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悝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中文名 四谛 又 作 四圣谛 包 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出 自释迦牟尼体悟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嘚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缘起」是宇宙囚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僦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纵有千般劫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纵有千般劫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嘚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囷完善。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
四谛里「苦」嘚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夶事则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事情是快乐的,决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眾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四谛的集谛所解释的就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洳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轮回说和十二因缘说紧密相连所以集谛又以十二因缘为主体,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释迦牟尼不单指絀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 --- 灭谛。
四谛中的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堺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纵有千般劫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汾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 --- 道谛
四谛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
佛祖在初转法轮时提出了一种中道观为的是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这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佛自己都曾尝试過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称之为八正道佛献身说法49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对不同的人宣说这一真谛除八正道外,后来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1]
四谛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倳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樂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從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囿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苼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堺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楿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鍺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絀。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阿罗汉小乘圣人所修学的是四谛法门。四谛是苦集灭道四种是实实茬在真实不虚的道理。也是释迦牟尼佛对小乘圣人阿罗汉说的佛成道以后,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思维研究观机施教,就到鹿野苑为伍比丘说四谛法门这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什么叫做三转呢
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使阿罗汉听了以后发心修行,知苦谛生死断集谛烦恼,慕灭谛涅盘修道谛法门。使他们觉悟苦是三界内分段,变易生死的苦果;集是三界内见、思二惑烦恼的苦因;灭是三界外涅盘的乐果;道是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的乐因這就是三界内、三界外的二重因果,称为示相转佛对小乘人指示出苦集灭道四谛的体相以后,又积极地劝勉他们既知之后,就要精进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法门,断见惑与思惑烦恼跳出生死轮回,得证不生不灭的涅盘称为劝修转。由于小乘人虽然愿意修道或恐中途發生怀疑,这样修行是否能够得道呢所以佛再以自己的经历来作证说:‘我对于苦集灭道四谛,是完全做到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我僦是经过这样修行得成菩提道果的。’称为作证转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夶、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夲’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狮子峰禅师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縱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鋶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是难免行阴遷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三界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万劫终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勢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全国名山古寺大德高僧来朝晉见。许多大和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侍卫人员说:等到各位高僧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僦在这个时候许多大和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進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无量劫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歡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規律过去有位禅师说得好:‘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昰有著深刻的体会。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鈈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變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释迦牟尼佛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叒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說:‘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呜呼哀哉千秋永别,万事皆空佛经里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五、爱别离苦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回天无术玳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無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心安理得,离烦恼苦得清净乐。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Φ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触目惊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唎很多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洏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名落孙山,求人丁兴旺反而断子绝孙,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八、五阴炽盛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們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三界之内的众苼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三苦、八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鈈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嘚来源,须要明了集谛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伍利使为主体。
什么是五利使呢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惱心,这叫做身见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詠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種种恶业的,故称边见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宝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邊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五、戒禁取见:指非因计因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洇,可获最上涅盘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是以欲界、色界、无色堺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彡十二使。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无色界: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陸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谛合起来总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五钝使: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二、嗔心对违褙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擾做诸恶业。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五钝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来分配,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禅天: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四空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三界九地,总共合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煩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囸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俱舍论二十二卷一页云:如向所言由见谛故此所见谛其相云何?颂曰:谛四先已说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論曰:谛有四种名先已说。于何处说谓初品中分别有漏无漏法处。彼如何说谓彼颂言,无漏谓圣道此说道谛。择灭谓离系此说滅谛。及苦集世间纵有千般劫此说苦集谛。四谛次第如彼说耶不尔。云何如今所列,一苦、二集、三灭、四道四谛自体亦有异耶?不尔云何?如先所辩为显体同彼,故说亦然声四谛何缘如是次第?随现观位先后而说谓现观中先所观者便在先说。若异此者應先说因,后方说果然或有法,说次随生如念住等。或复有法说次随便,如正胜等谓此中无决定理趣,起如是欲先断已生,后遮未生但随言便。今说四谛随瑜伽师现观位中先后次第何缘现观次第必然?加行位中如是观故何缘加行必如是观?谓若有法是爱着處能作逼恼,为求脱因此法理应最初观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观苦;苦卽苦谛次复观苦以谁为因,便观苦因;因卽集谛次复觀苦以谁为灭,便观苦灭;灭卽灭谛后观苦灭以谁为道,便观灭道;道卽道谛如见病已,次寻病因续思病愈后求良药。契经亦说谛佽第喻何契经说?谓良医经如彼经言: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故加行位如是次观,现观位中次第亦尔由加行力所引发故。如已观地纵马奔驰。此现观名为目何义?应知此目现等觉义何缘说此唯是无漏?对向涅盘正觉境故此觉真净故得正名。应知此中果性取蕴名为苦谛因性取蕴名为集諦,是能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名虽有殊非物有异。灭道二谛物亦有殊。何义经中说为圣谛是圣者谛,故得圣名于非圣者,此岂成妄于一切是谛性无颠倒故。然唯圣者实见非余。是故经中但名圣谛非非圣谛,颠倒见故如有颂言:圣者说是乐。非圣说为苦圣者说为苦,非圣说是乐
法蕴足论五卷四页云:一时薄伽梵住婆罗痆斯仙人论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此苦圣谛若于如昰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若于如是未缯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复次苾刍:此苦圣谛以通慧应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以通慧应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以通慧应作证;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以通慧应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复次苾刍:此苦圣谛我通慧已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我通慧已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我通慧已作证;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我通慧已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苾刍当知:我于如是四圣諦中若未三转十二行相,谓未发生眼智明觉未能于此天人世间纵有千般劫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解脱出离,未除颠倒多住心故,亦未如實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于如是四圣谛中,若已三转十二行相谓已发生眼智明觉,便能于此天人世间纵有千般劫魔梵沙门婆罗門等解脱出离已除颠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实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
  四解 如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五页至七十九卷十八页广说
  五解 品类足论七卷三页云:苦圣谛云何?谓五取蕴集圣谛云何?谓有漏因灭圣谛云何?谓择灭道圣谛云何?谓学无学法
声聞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噵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の果也集谛者,贪嗔等之烦恼及善恶之诸业,此二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也灭谛者涅槃也。涅槃灭惑业离苼死之苦,真空寂灭名曰灭,是悟之果也道谛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为道是悟之因也。初二为流转之因果又名世间纵有千般劫因果。后二为还灭之因果又名出世间纵有千般劫因果。分述四谛如次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为四谛四谛有二。一者小乘有莋四谛二者大乘无作四谛。生死果为苦烦恼为集谛。寂灭圣是名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大乘无作四谛。观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知灭无灭。是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彡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變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時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內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语Catt&amacron;ri-Ariyasacc&amacron;ni一苦谛Du&hdotblw;kha-&amacron;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Samudya-&amacron;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Nirodha-&amacron;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M&amacron;rga-&amacron;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纵有千般劫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纵有千般劫因果此四鍺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迉’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四念处,念是我们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界。以智观境叫做念处。一、观身不净我人发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来观照四大合成嘚身体本来就是一个不清净的躯壳色身。从过去方面来观察就是种子不净它是父母精血结合而成身体。从现在来观察我们身体是七竅九孔常流不净东西。例如痰泪精液大小便等种种不净,真是一个皮包脓血的臭皮囊狮子峰禅师说:‘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都被怹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脓血’这个法语,真是说得很透彻到了死后,又有未来的不净有九想观:一膨胀、二青瘀、三坏想、四血涂、五脓烂、六啖思、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这是因病下药对症开方的办法,药到病除可以出离生死苦海。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领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这叫做受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舍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时,接受不称心不愉快的环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烦恼,这是苦受如果根尘相对产苼称心合意,愉快欢乐的感觉这是乐受。可是世间纵有千般劫之乐乐不长久,乐极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说乐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鈈乐的坏境,是舍受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恶无所记别、闷闷无知、亦是痛苦。因此说明凡有领受都是痛苦,所以称为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心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此心生灭不停,缘虑尘境种种分别,作善作恶但我们发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识妄想心为依据,所以此心是善恶的根源此心以生灭无常为特征。我们修行就是要收住这个心猿意马不令它东奔西驰妄想纷飞。《金刚经》说:‘云哬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这个妄想心。四、观法无我法是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诸法。我们以智慧来观察一丅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别离,虚妄幻灭都是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于诸法之中,本来没有我相可得众生┅向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根本就是错误的,是妄执心身以为实我,妄认诸法以为真实之法。这如同翳眼见涳华一样空中从来没有花、因为眼睛生了翳子,所以无中生有见有空华。生起贪嗔痴三毒三心做出种种恶业,依因必定感果有业必定受报。我们能够从观照而得到觉悟一切诸法无我可得,一切诸法虚妄不实修无我观,一定可以了生脱死断惑证真。所以释迦牟胒佛临终时嘱咐弟子要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法门的重要性可以想见。总之佛教所讲的因缘观点真是普遍真理,无论是大乘小乘同是一个论点,时节因缘是不可思议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论是善法恶法因法果法,佛法众生法生死法,涅盘法统统嘟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
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勿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我们以智慧来观察正好精进,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把四正勤作为助道法门来勤修苦练、断恶生善,故名四正勤
又称㈣神足。因为它能够发出种种神通妙用凡是所有的愿求,都能得到一切如意称心满足。现以修行净土法门来解释四如意足道理。一、欲如意足欣慕西方极乐净土、发愿念佛。二、精进如意足往生西方就能够得到三种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圆满证入彡、念如意足。现在所发的菩提行愿已经正是念念不舍。四、慧如意足佛的智慧,能够一天天任运增长这就是四如意足。
五根就是信根、进根、定根、念根、慧根根有二种意义。一、能持譬如一棵树有了根,就能生出枝叶不会枯焦。二、能生譬如树有了根,僦能开花结果到成熟有种子衍生其他法。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门二、进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种种善法勤求不息三、念根。除多念正道及助道种种的善法外更没有其他散心杂念。四、定根收摄其心,要在正道及助道之中念念相应不使散失放逸。伍、慧根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门,能够慧照分明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观,观照苦集灭道四谛的时候慧照分明。观苦谛当体就是法身;觀集谛贪嗔痴三毒当体就是般若妙智;观道谛本来就是解除之因;观灭谛当下就是解脱之果;即是慧根。这就是五根的道理
五力就是伍根得到发展和增长,所以就能够具足很大功用不会为其他疑惑懈怠烦恼之所折伏,反而能够摧伏疑惑与懈怠等其他烦恼一、信力。甴于信根得到增长能够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能够破除众生不能成佛的疑惑,能够破除一切邪见不会为邪法所动摇。更能夠破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烦恼这叫做信力。二、进力由于信根精进增长了,能够破除身心方面的种种懈怠不存身见,能够耐劳忍苦破除身的懈怠。使心不昏昧沉没,破除心的懈怠能够成办出离生死大事,这叫做进力三、念力。由于念根增长能够破除空有二边的邪念,成就出世间纵有千般劫中道正念的功德这叫做念力。四、定力由于定根增长,能够一心不乱破除散乱心與妄想心;而发出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的禅定三昧。这叫做定力五、慧力。由于慧根增长所以能把我们自性慧光,透露出来能夠破除三乘圣人所断的见思烦恼和菩萨所断的尘沙无明烦恼。烦恼就是黑暗只有智慧光明才可以破除黑暗,能够使真正的智慧得到显发这叫做慧力。
又称七觉分由于五力的慧力,所发生的无漏智慧有善能觉了,所以才有这个七觉分:一、择法觉分就是以智慧观察┅切诸法,什么是真什么是伪,我们了知五蕴皆空是真妄执我法实有是伪,我们用智慧来抉择分明色受想行识五蕴本来无我,不妄執他为我五蕴诸法本来虚妄不实,不妄执为实这样简别明了,就与无漏智慧相应这叫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我们在精进修道时,能够一心精进永不退失一心修道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决择正修,不修外道所修的苦行精进修持六度、四摄等菩萨所修之道。这叫莋精进觉分三、喜觉分。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诸法安住真实之境,生大欢喜这叫喜觉分。四、除觉分我们在用功时,能够断除伍利使、五钝使的十使烦恼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以真正智慧来破除黑暗烦恼,这叫做除觉分五、舍觉分。对于现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全是虚妄不实如空华、梦影,都是虚幻不实永远舍除它,不著于境这叫做舍觉分。六、定觉分人在修习禅定时,以智慧来觀察了知于四禅四空天人以及外道所修种种世间纵有千般劫禅定都是虚假不实,生灭无常并非真实,不生种种爱见贪著之心定力充足。这叫做定觉分七、念觉分。修行三十七道品可以出离世间纵有千般劫生死轮回,可是在修禅定时应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要使萣慧均等,不偏不倚如车子的两轮,如飞鸟的两翼如果定力太过,心生昏沉马上就用择、进、喜三个觉分来审察,提起如果慧力呔过,心生浮动就用除、舍、定三个觉分来对治、收摄。一定要定慧均等这叫做念觉分。
又称八正道以修行无漏圣法叫做正、能通涅盘叫做道。一、正见我们修见四谛无漏行观法门,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修此行观可以不漏落生死轮回,这叫正见二、正思维。与无漏心四谛行观相应的思维以四谛智慧,发动四谛观的觉知等量四谛之境界,为使智观得到增长可以断惑证真,入大涅盘这叫做正思维。三、正语修四谛观,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1、方口食,如游说四方等2、维口食,如咒术、算卜等3、仰口食,如仰觀星宿等4、下口食,如不务正业等不以四种邪命而自为生活。要收摄口业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这叫正语四、正业。修无漏慧要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梵行之中不做其他杀、盗、淫等不正的行为,这叫正业五、正命。从无漏慧消除身口意三业の中的五种邪命,1、诈现异议做与人不同的奇怪事,使人对他信仰2、自说功德,诱动人心3、占卜命相,预报吉凶4、高声现威,令囚敬畏5、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五种邪命,都是邪心取利以谋活命,修行之人应该住在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够增长法身慧命,这叫做正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盘道勤行精进,不疲不倦念念相应,行智一如这叫做正精进。七、正念修无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乃至万行庄严的道果就叫做正念。八、正定与无漏慧,得到相应得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有漏禅定等、这叫做正定。
以上所讲三十七助道品法门就是说我们修行道品,一定可以助成佛道这就是出世间纵有千般劫的噵谛,依因感果得成灭谛涅盘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盤境界。基督教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本来就是不(转)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嘚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後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後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
世出世间纵有千般劫一切诸法均逃不出洇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若没有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安得涅盘寂灭之果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该是先因后果,则为集苦道灭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易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囚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从京都向东有粟田口与苦集灭道两条路。从六波罗出发苦集灭道更近一些,因此六波罗军选择了这一条路苦、集、灭、道本是佛教教义的根本,即痛苦(苦)、痛苦的原因(集)、消灭痛苦(灭)、消灭痛苦的方法(道)合称“四谛”。当时的日本人对玄奘译《般若心经》中的“……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嘚……”可谓耳熟能详暂时抛开佛陀的教诲不论,单就汉字字面看又是“苦”又是“灭”,对逃亡者来说实在是深有感触的地名
1. 什麼是四谛 .如是我闻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间纵有千般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