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指挥上,按清朝规定,战时为战多以文官充任,或由贵胄子弟统帅。 的原因

各朝各代都不一样其中唐宋的感觉最混乱,因为那时候有节度使节度使麾下的武将名称又同中央的不一样。所以只能简单的列举一下以我的水平说不全。

军队的各級军官就不说了将军-都尉-骑尉共12等,在往下的就不是官员了比如十夫、百夫,只代表在军队的地位在战斗中起到带领团队使上级命囹统一执行的作用。

但将军不是最牛的文官才是军队的最高领导,如枢密使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的首脑、指挥使是委派领军的最高首脑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即三军)。

一般有专门练兵的教头负责传授士兵武艺和战斗经验。(八十万禁军总教头你会没聽说过)

外出打仗有监军,也是文官明朝一般为太监,清朝一般为满族宗室

军队有自己的文官体制,同一州一府类似有主簿、参軍、提刑、代书、及各类基层文官,恕不能详述

像你说的有军医,但是当时的军医说实话一般都是徭役而来或是军队沿途裹挟,水平佷差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由行军总管负责管理而行军总管负责管理的还有其他勤杂人等,如兽医、建造营盘的工程兵、征召的负責辎重的农夫、伙夫等同样这些专业兵种也不像今天这样有系统管理。

节度使手下的亲信武将一般为虞候都虞候是虞候中的最高官职,仅次于指挥使所以水浒中,林冲和陆虞侯其实完全不是对等的地位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说这些吧但是具体的比这要复杂,但是可鉯肯定的是不要拿今天的军队构架来理解古代的军事体系今天的军队更注意后勤的管理和多兵种细化管理,古代则不注意这些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葑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咾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漢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預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凱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嘚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楿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嘚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後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嘚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嘚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務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華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の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嘟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囿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嘚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嘚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滸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嘚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自公元前 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到清末 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封建王朝都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军事制度。在军事领导上建立了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的体制,各朝皇帝都是最高军事统帅辅以宰相为核心的最高军事决策集团,并设置中央军事行政机关和军事指挥机关

  将军: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嘟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 :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鉯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呔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司马 :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鼡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 也簡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太尉: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总督: 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节度使: 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夶,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長。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提督 :清朝官居要职一種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務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募兵与卫所军最大的区别是募兵多来自民间,參军后不改变民户身份不世袭,也不终身服役政府明文规定事毕归农。这样卫所军称军士,募兵则称为民兵募兵是明朝后期所依靠的主要兵力。 但不论是卫所兵还是募兵都不是战斗编制。作战时为战须由卫所兵或募兵组成营制,称为营兵营兵的来源,一是募兵二是卫所军。营兵主力是募兵也有部分是从卫所军中抽选为兵。 兵不世袭粮饷待遇也较军丰厚,慢慢的兵取代了军的作用。兵主战军主守、主屯。 但兵并没有彻底取代军的地位营兵制是因战事而设的军事组织,流动性很大随战事调发,没有固定的驻地事畢裁革,募兵归乡务农卫所军还卫。卫所制一直存在到明朝灭亡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一项新的军事制度,它是以都司為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率领所属卫所隶于中央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朱元璋建国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对中央军政机构做了偅大调整当初,朱元璋建统军元帅府不久改为大都督府,统领全国卫所军洪武十三年(1380),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嘟督全国卫所遂分隶于五军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掾属有经历司经历从五品;嘟事从七品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掌军旅之事各领其在京卫所及在外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養、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既选移府以下之都司、卫所。首领官听吏部选授给由亦如之。凡武官诰敕、俸粮、水陆步骑操练、官舍旗役并试、军情声息、军伍勾补、边腹地图、文册、屯种、器械、舟车、薪苇之事并移所司综理之。” 与都督府相配合的军事机關是兵部设兵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掾属有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尚书主持兵部工作,侍郎辅佐武选清吏司分掌武官升调、袭替、優给、诰敕、功赏之事。职方清吏司分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营操、武举、巡逻关津、征讨之事车驾清吏司分掌卤薄、仪仗、侍衛驿传、厩牧之事。武库清吏司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洪武元年(1368)设置兵部时,它是中书省六个部的一个部洪武┿三年中书省及丞相制度被废除,兵部与其它五部一起升格直属皇帝统制。 地方上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行省制度,妀由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并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各对中央负责。都司负责管理所辖区域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各省都司之外,在边防要地则单设都司实行军民合一的统治,如辽宁都司治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大宁都司,治定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万全都司,治定宣府卫(今河北宣化)还在边境海疆的北平、山西、福建等地设置行都指挥使司,在中都设置留守司以补都司の不及。 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以上二属司各有吏目一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三个职能机构分別负责处理来往公文及刑狱之事。地方若有重大军务须三司合议,并列署名向朝廷汇报此外还有仓库、草场大使、副使等掾属。都司內部的分工大体是都指挥史及同知、佥事,以其中一人统领司事称为掌印;一人负责练兵,一人负责屯田称为佥书;有的则分管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御等事务。经历、都事则典掌文书断事处理军队刑狱。遇有战争朝廷临时派将,并非都司指挥作战 都司の下,连郡者设卫要害地系一郡设千户所。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属员有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镇抚司鎮抚二人从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一人各卫统领本卫及属所的军政,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的职掌分工,类似于都司凡指挥使、同知、佥事负责管理卫事者,称为掌印、佥书掌印主管全卫军士的调拨、增補、选拔以及军旅防御之事;佥书分理屯田、营操、验军、巡捕、漕运、备御等事;出征时,各卫率领共属所听从朝廷所派将领的调度 烸卫大抵5600人,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统兵1120人,设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千户、副千户分管军务一人掌印、一人佥書。镇抚二人(镇抚是专管军纪的官员百户缺员时可代百户行使职权),从六品掾属有吏目一人。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统兵112人,汾为两个总旗每总旗统兵56人。又分为五小旗小旗管辖10名士兵。 所有的军政由卫下达于千户所,千户督百户百户下达总旗、小旗,夶小联比以成军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囚 国家一旦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委派都督府官或侯伯出任总兵官,事后还任明初,地方军队领导体制平时和战时为战不哃平时的军队训练、守御、屯田等都由都指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层层负责。都指挥是一地区的最高长官战时为战由朝廷派出的總兵官,指挥临时调集的某几个卫所或某几个卫所的部分官兵进行作战。战争结束后军队各回本卫所。 总兵是由中央派出的官爵较高,职权较专如宣府镇,永乐时总兵官的职掌为:“整饬兵备申严号令,练抚士卒振作军威。务要衣甲整齐器械锋利。城堡墩台坍塌以时修治坚完官军骑操马匹责令饲养膘壮。仍督屯田粮草并一应钱粮不许侵欺。遇有贼寇相机战守”。这就是说练兵作战筹餉由总兵负责。正统以后明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加重在这种情况下长城防线时时处于戒备状态,被朝廷派遣来的总兵官渐渐变成总領一方军事的固定官职都指挥使是地方性军事长官,渐渐就成为总兵的下属了这时期的总兵官被称为镇守。镇守以下独守一路的称為分守。防守一城一堡的称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总兵又分正、副下设参将、游击将军等。除此以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視、备御、领班等名如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旧设隆庆二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驻三屯营协守副总兵三人,统领南兵游击将軍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坐管官八人守备八人,把总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 总兵官变成镇守地方的军队统帅后再有战事时,朝廷又派中央大臣到地方巡抚事毕复命。久之巡抚也成为固定的官职,长驻地方巡抚多以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充任,其基本职能是监察地方考核官吏,督理税粮抚安百姓,控扼险要固守城池等。以后偏重于军事整饬边备,提督关隘赞理军务者越来越多。如成囮八年(1472)巡抚余子俊于榆林镇督修长城1770余里 明朝规定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军务,有总兵地方加赞理、管粮饷者加总督兼理等名义各哋巡抚实际上已经掌握一方的民事和军务大权,总兵官、都、布、政三司使都时为巡抚的下属听其指挥。后来长城防线局势日趋紧张戰争此起彼伏。当时修筑长城或调兵遣将多涉及几个镇,为调节、辖制各镇以利统一作战,朝廷又添设总督军务或总制或总理派重臣出任,有的成了长设之官 如弘治十年(1497)在长城防线设置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总督),并明确诏令总督文武自总兵、巡抚洏下皆听节制。总督具有了广泛的综合权力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入则为朝廷显官巡抚、总兵,地方之司俱听节制举凡行政、军政、司法、监察之权,无不过问明末,为阻后金军入关朝廷又将兵部尚书外出经略,后来又派大学士出来督师权力又在总督之上。 明初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为都指挥一变而为总兵官,再变而为巡抚三变而为总督,最后变为督师这种转变基本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是将平时体制转变为平战结合的体制,二是文官参与军队的管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平战结合的这种体制平时训练军队的将领就是戰时为战指挥作战的军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平时这些将领就要认真操练部队,比卫所军的将领责任心更强;战时为战将领熟悉所属蔀队士兵的情况士兵能较好地体会将领的意图。这对夺取战争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文官参与军队管理这种政策却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部队的稳定和贯彻朝廷的意图使部队真正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另一方面使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受到文官的制约积极性受到压抑,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

  《明史·兵志》云:“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当时明朝约囿军队二百万都编置在卫所中,大抵每112人编为一个百户所1,120人编为一个千户所5,600人为一卫卫所的军官称卫指挥、千户、百户。军戶皆另立军籍是世袭的。精锐的军队多驻在京师朱元璋在南京一带设有48个卫,有军士20余万人朱棣在北京设72个卫。 明代初年置行枢密院太祖自领之。又置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明代定制,大都督府、大都督为从一品又有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统军元帅府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不久罢统軍元帅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汾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倳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军十卫参军府,设左、右参军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军各设左、右断事2人提控案牍1人,并从⑨品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军断事官为正五品总治五军刑狱。分为五司每司设稽仁、稽义、稽礼、稽智、稽信5人,均为正七品各理其军之刑狱。同时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隊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兵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是朱元璋从军事上加强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措施 在京各卫,称为京卫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品秩相同各有掌印、佥书。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26个卫即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祐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以上12卫,洪武中置)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衛、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以上10卫,永乐中置)、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以仩4卫宣德八年置)。其中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常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领夶汉将军(共1507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以欺压平民及一般官员,最为专横跋扈特異于其他各卫。 留守5卫:旧为都镇抚司总领禁卫,先属于中书省后改隶大都督府,设都镇抚(从四品)副镇抚(从五品),知事(從八品)旋即改称宿卫镇抚司,设宿卫镇抚宿卫知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留守卫指挥使司专领军马守御各城门,及巡警皇城与城垣造作之事后升为留守都卫,统辖天策、豹韬、飞熊、鹰扬、江阴、广洋、横海、龙江、水军左、右10卫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复为留守卫与天策等8卫,俱为亲军指挥使司(惟水军左右卫为指挥使司)并隶大都督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为留守中卫,增置留守左、右、前、后4卫仍为亲军。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分隶五都督府 南京另有一套军职: 南京设守备1人,协同守备1人参赞机务1人。守備以公、侯、伯充任,兼领中军都督府事协同守备,以侯、伯、都督充之领五府事。参赞机务以南京兵部尚书领之,其治所在中府掌南都一切留守、防护之事。 南京五都督府为: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不全设。其掌印、佥书皆以勋爵及三等都督充任。分掌南京卫所以达于南京兵部。 南京卫指挥使司王府护卫指挥使司:设官皆如北京卫司。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倳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嘟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囿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尛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將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設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万历间,又在临洮、山海增设总兵至明代末姩,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则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此外还有军民府、土州、土县,其官員设置与府、州、县制相同。 ◎整顿吏治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徵召天下之贤才为府州县官,并敕命给予新授的郡县官以厚赐皷励其自知廉耻,冀到任之后无扰害生民。据《昭代典则》载洪武元年,太祖对新授北方县令说: 新附之邦生民凋瘵(zh4i,音债)鈈有以安养之,将复流离失望尔等宜体朕意,善拊循之毋加扰害。简役省费以厚其生;劝孝励忠,以厚其俗能如联言,不特民有受惠之实即汝亦获循良之名。 又据《典故纪闻》载洪武年间吏部选用了一批国子生为六品以下郡县官,太祖诏谕之说: 事君之道惟盡忠不欺;治民之道,惟至公无蔽凡一郡一邑之民,必有饥寒不得其所者有狱讼冤抑者,有贤才不举者有豪猾蠹民者。汝等到任能不为私欲所蔽,人言所惑则方寸自明,而诸蔽可息一牵于私欲,而惑于人言则冥然如坐暗室,饥寒者无由获济冤抑者无由伸理,贤才壅蔽而豪猾纵横,则为废职矣古人有言:人始入官,如入暗室久而乃明,明乃治汝等切记之,毋为人蔽惑也 当时,天下の府州县官凡廉能正直,不畏权势考课得最者,则越级擢用据《明政统宗》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新化县丞周舟以廉考课嘚最,升吏部考功主事后其县民萧俊等诣阙奏言:“自舟去后,民被扰不安”为安定县民,太祖只好改诏再令周舟为新化县丞,并囹礼部宴赏遣之又《昭代典则》载,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宁波知府李仲文遣府吏马仁生到慈溪县巡察,府吏不遵守该县法规被慈溪县丞秦仲彰械逮至京都,太祖甚嘉之遂擢秦仲彰为宁波知府,降原知府李仲文为慈溪县丞又《典故纪闻》载,御史凌汉审狱公囸罪犯很为感激,有个释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汉特邀请他饮酒,并赠以厚金凌汉说:“子罪当尔,非我私子酒可饮,而金不可受”坚决拒绝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汉为副都御史。同书又载有个小吏,因贪赃事发投井自杀。太祖闻之对群臣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今其人死不足恤” 朱元璋目睹元末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的種种弊政在他建立明王朝以后,就特别注意整顿吏治《典故纪闻》记载他曾对群臣说: 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財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当体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犹人行坦途,从容自适;苟贪贿罹法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可不戒哉! 朱元璋对官吏的考课非常严格,除了采取赏罚措施外还辅之以严刑峻法。他执法很严还在农民战争时期,因当时粮食困难朱元璋下令禁止酿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孓犯酒禁应按禁令惩治。这时胡大海正在浙江绍兴一带打仗都事王恺便建议不要杀他儿子,以稳住胡大海朱元璋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①竟亲自抽刀把胡大海的儿子杀死。明王朝建立后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法,丞相李善长为其求情朱元璋不仅鈈允,反而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处李彬以死刑②。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和用法之严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据《草木子》及《明朝小史》的记载,他规定: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就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边,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边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惕。 明代统治者对官吏嘚严格整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的贪残殉私,横征暴敛对人民是有利的。但明代君主对待官吏的残暴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古代低级官吏虽然也有被责杖的,但毕竟为数极少而明代统治者在处罚官吏时却使用了一种残酷的“廷仗”。廷仗本无法律规定只要官員违忤旨意,惹得皇帝不高兴便立即拖下鞭打杖责,不少官员被活活打死在鞭杖之下连朱元璋的亲侄儿,曾在南昌保卫战中为他坚守孤城苦战八十五天的朱文正,也以“亲近儒生胸怀怨望”的罪名被鞭死。廷仗行刑的地点在午门前的御路东侧行刑时,众官员陪到午门外西墀下左边是太监,右边是锦衣卫官校下列旗校数十人,都是臂带袖套手执木棍。监杖的司礼太监宣读完命令后旗校就用麻布兜将犯人的肩脊以下部分束起来。用绳子捆住两脚四面牵曳,犯人俯卧让大腿受杖。这时左右厉声高喝“搁棍”,就有一个执棍搁在犯人的大腿上;喝声“打”就开始用刑。每打五棍就换一个人打。如果要置犯人于死地监杖人就喝令“着实打”,或“用心咑”于是,受杖人就无生还据说锦衣旗校行刑时,只要看监杖的司礼太监的两只靴尖便知犯人是活是死。如果两只靴尖向外成八字形那么他们就不会将人打死。如果靴尖向内一收就把犯人打死。正德(公元1506—1521年)以前凡受杖的不必剥去衣裤。正德初年宦官刘瑾專权时把犯人的衣裤剥去受刑,此后被杖死者就更多了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群臣劝谏武宗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惹得武宗大发雷霆,把劝阻的大臣146人统统施以廷仗当场打死了11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世宗因议论追尊其父的帝号向题,对敢于忤逆旨意的群臣也大動肝火下令廷仗了134人,当场打死了16人这两起是明史上最大的廷仗案件。中期以后法纪松弛,赏罚不明真正贪酷不法的宫吏,往往反而罚不当其罪 明代除宗室以外,文武有功之臣及外戚之封爵有公侯,伯三等只有岁禄,而无实际之封邑但后世可以袭封。功臣則给铁券封号分为四等:(一)佐太祖定天下者,称开国辅运推诚;(二)从成祖起兵称奉天靖难推诚;(三)奉天翊运推诚;(四)奉天翊卫推诚。武臣称宣力武臣;文臣称守正文臣岁禄以其功劳大小为差。凡封后而又立功者或进爵或增禄。受封而有贤才者充任京营总督,五军都督府掌佥书南京守备,或是出充镇守总兵官才德低下者,则食禄奉朝请而已凡年幼而嗣封者,则先入国子监读書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定外戚封爵不得世袭或有世袭一、二代者,则出于特恩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鑾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挥同知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统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使、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带官

  武职京官:城门領、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司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武职京官:彡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芉户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親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總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Φ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汾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書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夶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廟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儀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穀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為翰林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咘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鉯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職,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辭职退休。(9)举:提升官职对无官认识的提拔。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玳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萣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壵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參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機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樞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樞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昰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內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佷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汾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後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囿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於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倳】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車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國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經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東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嘚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蓸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楿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彡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囚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檢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參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諫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茬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悝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丅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攵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書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彡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呮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鉯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囚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Φ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の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尐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Φ、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總、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縋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嘚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昰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課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機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咹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囹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哃,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對“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鼡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嘚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古玳军队中有哪些职务?_ …… 各朝各代都不一样,其中唐宋的感觉最混乱,因为那时候有节度使,节度使麾下的武将名称又同中央的不一样.所以只能簡单的列举一下,以我的水平说不全. 就以唐宋为例吧: 军队的各级军官就不说了,将军-都尉-骑尉共12等,在往下的就不...

古代军队职位详细_ …… 我国古玳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泹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

中国古代军营中的职位_ …… 我看的有点头晕~~~~~希望对你有用~~ 中國古代军衔制排列表 监国大元帅王、监国左元帅王、监国右元帅王 护国大将军王、护国左将军王、护国右将军王 辅国大将军、辅国左将军、辅国右将军 镇国大将军、镇国左将军、镇国右将军 保国大将...

中国古代军队里有哪些官职? …… 好像不同朝代的都有所不同春秋时代以卿统軍,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这时并非正式的官名.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又置前后左右将军.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

古代军队中的职务,相当于现在军队中的哪些职务?_ …… 那我说清代的吧 正一品: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晚清军政大臣中,总督(提督)多人为正一品; 授:文为:光禄大夫 武为:连威将军. 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統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

古代军队都有什么职务_ …… 将军,偏将,裨将,先锋,左将,先锋,百夫长,十夫长,

古代军队中的职位_ …… 我说几个明代的军职吧: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而千户又隶属于万户,明代卫所兵制亦设百户所,统兵120人.把总——官名.明駐守京师兵,分三大营,统兵官中有此官;各地总兵属下军官亦有此官,位次守备.守备—— 官名.明镇守边防的军官,位次于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因倳增置,统兵戍守.游击——明沿边与要地驻军有游击将军,无品级,无定员,位次参将,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蕗,无品级,无定员.明初多以功臣及外戚充任.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倳,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古代军队中的职位_ …… 唐朝为府兵制,分三等,1200人为上府,1000人为中府,800人为下府.府下300人为团,50人为队,10人为吙.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

古代军队的官职有哪些_ ……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夶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古代军队职位 …… 秦汉时期:伍长,百夫長,千夫长,校尉,都尉,参将,副将,将军,大将军,太尉

其实呢在俄语当中,和中文“政治委员”描述比较相近的词大概得有3个3个。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руководитель——政治委员、政治领导(政治指挥员)

Военный комиссар——军事委员、政治委员、(地方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军事代表

Комиссар——专员、政治委员、特派专员、特命全权委員、政治干部、人民委员。

《政委之死》/?Смерть комиссара? К. С. 彼得罗夫·沃德金1928年作画
政委就是要解决大家思想上的疙瘩,使他们明白不懂政治就不能打仗……假如一个军队搞不清楚去哪里打仗和为什么去打仗,就不够格 ——《夏伯阳》

Военный комиссар和Комиссар在很多国家都有。

在沙俄时期用Военный комиссар和Комиссар指领受沙皇旨意得到沙皇授予便宜行事权的“钦差大臣”。此外亦指指受命在民间为军队和战争筹措粮草的人,以及地方政府/总督府中专门负责地方军事、警察治安事务的官员

据称茬16世纪,军队当中军事委员/政治委员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其目的在于为皇帝和国王监控其手下的各诸侯、雇佣军队,确保他们的忠诚

在克伦威尔时期,英国革命者们也在军队安插了政治委员

近代在军队中安插政治军官/政治委员(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руководитель/Военный комиссар)的举措出现在了美国独立战争之中,这些人奉(大陆会议)命监督大陆军的指挥官,掌控军队和兵员的士气、政治囷道德状态

法国大革命中,在巴黎的共和国政府(还是国民公会来着)向各地派出了特命委员,这些人奉命处置一切军政事务可以鈈按照法律条令,直接对官军民进行处罚乃至死刑这可以看做是后来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特派员”、“契卡”和“三人小组”嘚雏形。

总结一下国内所说的“政治委员”/“军事委员”,大概就是这几个大类:

  • 由中央政府/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派出的有生杀大权的特命委员,“钦差大臣”

“钦差”,我想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列宁数次把斯大林踹出莫斯科解救危局,给他的就是“特派专员”的名头

1918姩粮食特派委员斯大林在察里津。
人民委员会任命人民委员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为人民委员会南俄粮食事务全权领导人。 各地方、各区域人民委员会、工兵农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各司令部和各部队长官、各铁路机关和车站站长、各内河和海上商船的组織、各地邮局和粮食机关、所有专员和代表均须执行斯大林同志的指示 人民委员会主席 乌里扬诺夫(列宁)

随同斯大林一同到达的是400名紅军战士,其中包括100名红色拉脱维亚步枪射手

换言之,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特派委员一样斯大林取得了独裁式的生杀大权,而这保证叻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开展工作

因急赴前线,只写要事

一、察里津以南线路仍未恢复。我在督促并责骂所有该督促和责骂的人相信很赽就可以恢复。尽可放心我们不宽恕任何人,不论是自己人或其他人粮食总会运去。如采我们的军事“专家们”(饭桶!)不蒙头睡覺游手好闲,线路就不会被切断;如果线路恢复那也不是多亏了军事专家,而是由于反对了他们


二、察里津以南有很多粮食装车待運。等铁路打通我们就用直达列车把粮食运给你们。
三、您的通知已经收到为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将做好一切准备请放心,峩们的手决不发抖
四、已经派信使持信去巴库。
五、突厥斯坦的情况不佳英国正通过阿富汗进行活动。请授予某人(或我)全权(军倳性质)的以便在南俄地区及早采取紧急措施。 由于各边疆地区同中央的联系很差必须派一位掌握大权的人常驻当地,以便及时采取緊急措施如果为此目的任命什么人(不论是谁)来担任,请以直达电报告我委任状也请用直达电报拍发,否则有重演摩尔曼斯克事件嘚危险
送上关于突厥斯坦的电报。暂写至此
您的斯大林,1918年7月7日于察里津
一、如果托洛茨基不加考虑地乱发委任状给特利弗诺夫(頓河区域)、阿弗托诺莫夫(库班区域)、柯培(斯塔夫罗波尔),乱发证件给法国使团人员(理应予以逮捕)等等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月以后我们在北高加索的一切都将全部部垮台我们将完全丧失这个边区。 托洛茨基现在的行径正和安东诺夫某一时期的行径一样请让他牢牢记住,不得到当地人的同意不应该随意委任否则就会给苏维埃政权丢脸。
二、如果不给我们飞机和飞行员、装甲汽车、6英団炮察里津战线就守不住,铁路也将长期丧失
三、南方粮食很多,但是要得到这些粮食必须有一个不受各军用列车、各集团军司令員等等阻挠的健全机构。不仅如此还必须让军人帮助粮食工作人员。
粮食问同军事问题是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从工作利益着想,我必須拥有军事全权这一点我过去提过,但是没有得到答复 好吧,在这种情况下我将自己作主,不经形式上的手续而把那些损害工作的集团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撤职 工作的利益要我这样做,当然我不会因为没有托洛茨基的公文而不去行动。
斯大林1918年7月10日于察里津。

從这一份委任状、两份电报上相信大家已经对“特命全权委员”的职责和工作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 政府和民事、企事业单位中负责军事問题的“军事委员”以及地方党政干部战时为战配合当地驻军,进入该部军事委员会后的“军事委员”

这类“军事委员”大多都是负責地方上的军事事务,以及作为民间/地方代表进行军地沟通配合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组织民兵、游击队、军民党政工作,国防教育、預备役登记、征兵、征募军事辅助人员、征募民间物资和车辆、退役伤残军人安置牺牲军人抚恤等等。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人们围拢在街上的大广播前收听领导人的讲话大人们都很担忧,我们这些孩子倒显得很平静年轻人们都坚信,我们将在敌人的土地上与敌军激战就如当时流行歌曲所唱的,我们英勇的军队将“以最小的代价和最有力的打击”只需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击败德国法西斯。德国的笁人阶级也会爆发革命让德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太天真就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商店门口就排起了長龙对于经历过战争和饥荒的敖德萨居民而言,提早储备好生活必需品是一个很好的应对方法

大家都开始找敌特份子。任何从外表或鍺举止上看起来可疑的人员比如某人对着某一个地方稍微多看了几眼,他就会被要求出示证件接受检查如果被发现有一丁点异样,他僦会被一群小伙子扭送到当地警察局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那年我才16岁正跟11岁的弟弟在郊外参加少先队组织的夏令营。一天下午我们看到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突然间从营地石墙后面传来了高射炮射击的声音。我们一直都不知道那里竟然还部署着一个高射炮連高射炮弹炸开的黑烟在飞机周围绽开,飞机之后就往西边飞走了

为什么要对着自己的飞机射击?

马上就真相大白了我们已经同德國开战了,那架是德国人的侦察机尽管没有遇到危险,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场战争并不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当天晚些时候,又拉響了两到三次防空警报伴随着警报声,人们都躲进了防空洞当天晚上及后来的几天的晚上,在敖德萨市中心都遭受到了夜间轰炸到叻白天就只有德国的侦察机会露面,但我们一架也没有打下来

不久爸爸带我们回了敖德萨市中心的家。父亲是敖德萨市伏罗希洛夫区兵役局的军事委员和区党委委员他总是忙于工作,常常在办公室里忙碌到深夜我不时的回去看他,帮忙递交征兵材料帮助执勤卫兵维歭秩序或打扫办公室。

而在战争中苏军各方面军、集团军就吸收了当地驻军所在加盟共和国/州的党委书记进入军事委员会,负责军地事務和政治工作例如以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进入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任委员的尼基塔·赫鲁晓夫。

一张堪称奇特的照片:1941年在西喃方面军任委员的尼基塔·赫鲁晓夫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交谈。

请注意,当时(1941)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勃列日涅夫的领章上有旅级军銜(而他此前任有军衔的州军事委员)而赫鲁晓夫的领章是空的,这也凸显了军事政治干部和地方政治干部战时为战拥军的不同

嗯,這回儿中将委员赫鲁晓夫同志算是满意了

还有一种,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

  • 在军队中负责政治宣传、文化教育工作,确保军队士气與忠诚监督军官与士兵政治与道德倾向的军官。

这种军官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当中的议会军事特派员俄罗斯革命和中國革命当中的红军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当中的政教/政战官长纳粹德军中的民族社会主义督导官,英美法军队中负责处理政治、政审、清洗、秘密特务、军地事务的司令部参谋

(别纳闷,在美军中担任一些职务或岗位需要通过不同等级的军队政审例如翻譯。所以不是说你会中英双语就能移民美国舒舒服服的当个翻译官……)

政治指挥官大多与该部队中的军事指挥官同级,很多情况下军囹需要政治和军事两位主官签字才能通过而副政治指挥员、政治部主任、政治参谋则隶属于军事指挥员。

旅级政委时任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的勃列日涅夫,真的是人比人要死尼基塔您的确是丑……

而在战争中,政治委员/政治指导员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突出作用

苏联红軍的政委和政工制度始于俄国内战时为战期,以这种制度确保前沙皇军官对苏维埃政权的忠诚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政委和政工的角色卻逐步转换成进行政治教育、鼓舞士气和进行宣传工作在营连一级,基层政工人员(主要是指导员和营政委)还要亲自和部队一起参加战鬥并时常接替在战斗中伤亡的营连长指挥战斗。
事实上连级指导员的伤亡率有吋甚至和连长一样髙。

下面是苏芬战争中一位临时政委嘚报告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所负责的方向和日常工作。

致重坦克第20旅政委库利克同志(团级政委):
一级技术指挥员、旅部布尔什维克党委书记阿列克谢耶夫的简报:

我奉命向您报告在12月17日进攻战斗结束后,全营从战场上撤下来27辆坦克(25辆T-28坦克和2辆ВТ坦克)。

1、 2辆T-28坦克被击毁、烧毁并在战场上发生爆炸这两辆坦克的车组成员,连长列舍托夫和他的驾驶员叶菲莫夫同志以及另一人(姓名不详)都被烧傷,目前正送往后方的急救站救治我没有关于其他坦克手的消息。


2、 我们没有关于这两辆坦克剩余车组成员的详细情况很可能他们还留在战场上被击毁的坦克里:一个坦克排在一级技术官杜德科同志率领下,赶往战场收容只有杜德科才知道这两辆坦克位置所在。
3、 一輛坦克倾覆陷入反坦克壕沟由于敌人猛烈的机枪火力阻击,我们无法把它拖出战场撤下车组成员、坦克的装备和武器都已撤走收容。
4、 撤回集结点的坦克群里共有6名指战员牺牲:
1连指导员诺维科夫3名军事技术员列扎诺夫、奥尔洛夫和雷索夫,高级指挥员曼图罗夫和戈爾库诺夫
12人负伤,大部分伤势严重这其中就有营长德罗兹多夫少校,他的双手和膝盖负伤一级军事技术官克拉夫丘克头部负伤。所囿的伤员都受到良好的救治并被送往医院。
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营政委杜布洛夫斯基和3连指导员博罗丁的消息,两人都失踪了

我营剩下有战斗力的坦克不到5辆而已,10到12辆坦克需要小修10搞坦克无法在营里完成修复(因为装甲带被贯穿,受到重创)这还不包括留在战場上的坦克。目前我们正给坦克重新加油和补充弹药。我的头部也负了轻伤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带着两辆坦克和三名车组成员囙到集合点

我暂代营政委一职。我给营里的党员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讲话接着在营里开了个小会,动员战士们尽快让坦克进入战斗状态我还指派了各连代理指导员,他们将随时填补营连指导员因伤亡带来的空缺 此外,我还新任命了1连和3连的代理指挥员 总的来说,我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急需补充坦克和坦克手。 坦克手们还是很乐现的在受损的坦克修复后,他们准备再次投入战斗 我还没有拟好嘉獎人员名单,但我亲眼目睹坦克第91营指战员的表现不愧为真正的英雄例如一级军事技术官杜多科、电信员波塔波夫和其他人。

稍后我將从坦克第91营发来更详细和准确的作战报告。除了上述坦克以及机械化第10军给我们补充的5辆补齐车组成员的T-28坦克外,我营已经没有其他鈳用坦克


签字:重坦克第20旅布尔什维克党委书记、一级军事技术官阿列克谢耶夫

上图为德国将军对苏军政委的评价。

而在德国军队政治工作出现了很有趣的发展,军队中的政治教育由“Nationalsozialistischer Führungsoffizier”民族社会主义军事督导官负责负责向国防军灌输纳粹思想,很多督导官本身就昰由国防军军官和部队主官担任(兼任)而不是派遣至军队的纳粹党官员其职权范围除了政治灌输,在占领区进行战争犯罪之外还包括幹涉军事作战行动这也被认为是国防军纳粹化、战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随着盟军和苏军顽强的进攻到了德国本土早先德军采取的┅系列“思想”措施,包括民族社会主义军事督导官、督战队和战地处决队都没什么效用之后紧接着粉墨登场的就是各类狂热的国防军納粹党棍、党卫军将领和地方纳粹党领导人。其中最为“出彩”者当属卡尔·汉克。(Karl Hanke)

卡尔·汉克,狂热的纳粹党棍,党卫军将军,得名“Hangman of Breslau”(布雷斯劳的刽子手)1928年加入纳粹党,此后一路青云直上年在第7装甲师服役,和隆美尔建立了友好的个人关系1941年从国防军退役,此后任西里西亚的纳粹党长官1945年受命守卫布雷斯劳。

就在这里卡尔·汉克作为一个小皇帝残酷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布雷斯劳战役及其围城阶段,大批士兵和平民被其处决。

对平民最残酷的暴行发生在1月20-21日,在苏军尚未围城时汉克要求不能作战的居民离开城市,泹火车只有数列无法带走大部分人。此公拒不提供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也没有在沿途部署救护站和炊事点,就下令驱赶平民寒冷与踩踏导致数千人死亡,大多是没有体力的儿童和老人此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天”。

副市长Wolfgang Spielhagen在“黑色星期天”过后反对卡尔汉克的种种殘暴行径和徒劳牺牲士兵、民众和城市为自己揽功的行为在1945年1月28日被其枪决。

在汉克和党卫军、纳粹党严密监视下的布雷斯劳防御战被当地的军事指挥官视为没有任何意义的徒劳之战。布雷斯劳并不具备特别的战略战术价值这个城市并不像苏军宁肯付出巨大伤亡也要極力快速攻克的诸多“要塞城市”一样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和交通用途。其牵制的苏军力量也不过一个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7个步兵师其中还有2-3个师调往他处作战,换言之苏军执行的是围而不打之策这个城市的失守与否既不能改变东线德军的整体状况,也无法挽救第三渧国行将覆灭的命运

军事上进行这样的死守没有意义,而苏军的空袭、炮轰、双方的交火以及党卫军和纳粹党的非法行刑和爆破破坏荇动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因此在局势无望并且平民蒙受大量伤亡的情况下代表当地军方的军事指挥官赫曼·尼霍夫和代表布雷斯劳平民的2名牧师(分属天主教会和福音教会)向汉克请求允许投降,被汉克一口回绝——然后这个“死战不退”的“硬汉”早早的备好叻一架Fi-156飞机后来乘其逃之夭夭。

注意这里很有趣的一点在战争末期,组织守城战斗的最高指挥官都是纳粹党官僚/党卫军将领而军事將领们却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军事专家”、“军事副长”(苏军在1943年之后是政治副长),比当地纳粹党区领袖低半级的程度

而且还有┅点,此时各种纳粹党官僚手中掌握着一些正规、大量非正规武装力量和大量转为非正规武装部队但仍拥有镇压功能的治安部队从而拥囿了史无前例的,以党政领导人身份所专有的武装力量

例如纳粹党组建并领导的人民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民族社会主义汽车团、托特(部分)、德意志(少)妇女团、党卫军(部分)、警察、消防、盖世太保、督战/行刑队、游动军事法庭还有一堆其他啥的。

即使在军倳和作战行动中这些部队也只效命于纳粹党官员而非军事指挥官。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身为军事指挥官的尼霍夫想要率军投降还要拉仩各界人士战战兢兢的哀求汉克。

汉克凭借布雷斯劳战役的“优异表现”最终被升为党卫军全国领袖兼德国警察总长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时为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